vlog新闻案例10篇

时间:2023-04-30 20:20:04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篇一:vlog新闻案例

  

  HOW

  TOBE

  A

  JOURNALIST

  =今天我们怎么做记者用Vlog讲好新闻故事文_赵畅宇赵畅宇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

  新闻部记者、责编、主任助理,80后,200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

  广播电视新闻系,从业11年。

  2017年被评为杭州市文广集团

  首届名记者,多件作品获省市

  新闻奖。2019年珀月,央视新闻主播康辉的“大国外交"系列Vlog,引爆网络。

  Vlog从日常生活记录,开始越来越多地和新闻报道形式结合。第一人称的个性化视角,转换了报道角度,更真情实感、生动平实。那些看起来"不够

  标准”的自拍镜头,取代了原本严肃工整的新闻出镜。草根的语言,取代了

  照本宣科。民生新闻,如何在融媒体时代这场新闻语态的突围战中,找到

  自己的路子?敢于尝新,永远不嫌自己“老”2019年临近年底,我们西湖明珠频道新闻部,开了一次Vlog学习会,发起一场部门"Vlog大赛"。记者、摄像、制作、主持人,每个人都要完成一

  件Vlog作品,参与评比。可以是新闻,也可以是日常生活。最终,大家交上

  来的作品,超乎我的意料。貌美的90后新媒体小编,去了万松书院,直击自己尴尬的相亲过程;年

  过45的责编男神,把楼上半夜漏水,自己家里水漫金山的故事拍了下来;年

  近50的摄像大叔,记录了自己早出晚归的一天,早上6点起床,给高三的女

  儿做拌面,然后开车送女儿上学,再从余杭开车来上班,急急忙忙又准备摄

  像器材出发。摄像大叔从来都是拍别人,这是第一次拿起手机拍自己。他

  说,一个自拍镜头就认真地拍上四五遍。不畏惧年龄,敢于尝试。每个人都在认真地讲述自己的故事。生活百

  态,活色生香。最后,摄像大叔拿到了大赛三等奖,让很多年轻记者都“膜

  拜”。大叔都上了,还一鸣惊人,你还有什么好矜持的?还有什么好畏难的?从讲自己的故事,再到讲别人的故事。一年多来,我们一直在摸索新

  闻语态的改变。改进、复盘、学习,再改进、再复盘、再学习……这个过程

  中,更重要的是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发挥大家潜在的力量。疫情袭来的2020年初,〈明珠新闻》推出"平凡的力量”Vlog系列。7位记者,每个人分

  头去体验、去记录奋斗在抗疫一线的普通人的一天。出发之前,我和记者

  商量怎么去拍摄的时候,大家都心里没底,有记者甚至焦虑得晚上失眠掉

  头发。但是重压之下,采访收获颇丰。Media

  Review

  |传媒评论

  人彳2021年第03期4I

  今天我们怎么做记者=HOW

  TO

  BE

  A

  JOURNALIST2020年6月,在思施采访摘摄旳系列vlog花絮截图一些摄像机不容易捕捉到的"金句”,就在记者拿

  晚饭,于是,拿着手机跟她们边聊边拍。质朴的笑,触

  动人心。就有了〈记者小姐姐带你看恩施山顶秘境》

  着手机,边走边聊的过程中冒了出来。嗓子喊哑的社

  区女书记,脚步快到记者跟不上,蹦出一句"女同志当

  Vlog。扶贫的改变,就在路上的点点滴滴。手机剪

  辑、上花字、加特效,我完成了总共7个Vlog小故事,在新媒体首发。《你不知道的恩施土家族》,讲述了以

  前没有高速,土家族人要走吊桥、经历背篓上的童年

  以及婚嫁习俗的趣事。另外还有《扶贫医生的"家”》

  男同志用,男同志就是奥特曼";疲惫的外卖小哥夜晚

  下班,回到转不开身子的出租房,吃着泡面说这一天

  很充实快乐;19名景区大厨为了给防控一线工作人员

  做饭,主动自我隔离20天,天天晚上睡地板,回不了家

  的外地夫妻互相抹着泪彼此加油。其中好几条片子,我一直不敢反复看。只要一看,哪怕是时隔好几个

  《扶贫车间里的“金叶子”》《恩施出发200公里,去鹤峰

  等同于"冒险”?》《什么是好日子?〉等等。月,我依然会止不住落泪。记者说,你也太夸张了,哪

  有那么感人?我想,打动人的,可能就是不经意的一

  除了特别策划外,我和同事们,开始在日常新闻

  采访中,更多地创作短视频。动漫节、双十一、杭马、世界互联网大会……这些作品不再拘泥于解说词。

  个动作、一个表情或者脱□而出的一句话。特殊时

  期,人与人的彼此守望,在我们记录下的这些平实的镜头里,真切不做作。记者的现场体验,配上音乐、字幕、包装。画面传递的信息量更大,制作更用心,传播效果也更佳。沉下心来,融入他们的世界,和他们一起经历。

  这是Vlog镜头最动人的力量。头脑训练"scene

  by

  scene"是观察也是架构尝试小视频制作,是2019年我在新加坡学习的去年6月,我去湖北恩施采访脱贫故事。除了制

  作新闻专题的任务外,我还额外给自己加了工作量,时候,迈出的第一步。2019年7月,我申请了新加坡

  国立大学的亚洲媒体研究员项目(AJF)。总共16名

  亚洲记者,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学习三个月。课程项目

  用手机记录了大量采访花絮和故事。采访路上,有位

  扶贫干部突然接到了儿子的电话,眼泪打转。那天是

  父亲节,几乎从来不主动打电话的儿子,在电话那头,中有大量的实战训练,包括新媒体传播、跨文化传播、摄影摄像等等。每次遇到workshop,两三天里的内

  容相当密集。每天还要完成作业,第二天大家挨个展

  说了一句"父亲节快乐”,整个过程都被我用手机拍成

  了《被惊喜砸中的爸爸》Vlog。在恩施海拔1000多米

  山顶的茶叶扶贫基地,我偶然撞见了工作人员的一顿

  示、讨论、评价。A

  O

  传媒评论

  |

  Media

  Review*+二2021年第03期

  HOW

  TO

  BEA

  JOURNALIST

  =今天我们怎么做记者2019年7-10月.和亚洲记奢一起,在祈加城国止大学李无推公头政策学冼参写AJF(亚

  洲媒供研兗员网@8月的一天,我最怕的那门课,终究是来了,叫做"narrative

  writ-ing

  workshop";叙事写作工坊)。我有预感,如果要完成英文报道,那

  没准是我整个项目里的“翻车”之作。课上,华盛顿大学的客座教授

  Janet,带来了一篇纽约时报战地记者的范文。记者用个人化视角,描

  述了一个小男孩遭遇炸弹袭击身亡,带着血迹,躺在冰冷架子上的情

  景。一幕幕的视觉感,如同电影片段的行进。字里行间,没有什么高

  大上的难懂词汇,也没有精心雕琢的形容词。但我能察觉得到,记者

  在表达对战争意图的质疑,和对平民造成悲剧的痛惜。当天晚上的作业,就是要写一篇个人视角化的scene

  by

  scene

  (场景化叙事)的叙事作文,500字,主题自找,第二天一早8点前交稿到

  邮箱。这不是常规新闻报道的写法,更像是写分镜头脚本。别人能够通

  过你的描述,在脑海产生一个连贯的画面故事。这是scene

  by

  scene的一种训练方式,作为电视记者的我,迅速领悟。晚饭时分,我把采访目标锁定在学校附近的西海岸小贩中心。美食

  小贩,在新加坡有着太多祖祖辈辈的奋斗故事。我一边吃着海鲜汤

  边观察起座位旁的小店。发现有家酿豆腐店,打炜步骤,繁琐到令我惊

  讶。大半个小时过去,店主阿姨仔细擦拭着货架,连金属架的直角细缝

  都不放过。和周围店家共用的墙头,她都擦了一遍又一遍。如果店主阿

  姨不是出于对这家店铺的爱,不会把日常的收摊打扫到这个份上。于是,我把收摊的一幕幕场景,在手机备忘录里做了记录。一观

  察,又是大半个小时。等到阿姨清理完,我上前做了采访,熬夜完成了

  500字的英文写作。更确切的说,是把我脑海里的"scene

  by

  scene"

  画面,替换成分镜头的文字。第二天一早,每个人都领到了一叠打印成册的作业合集。大家挨

  个念完,挨个点评分析后,教授对我的这篇评价,居然是"perfect”。她说,这就是她想要的。场景化的描述,朴实无华,却有着细节的力

  量。文字语言,成了视觉镜头的行进。在融媒体短视频时代,新闻

  语态的改变,意味着流程改造和

  意识改变。我在琢磨中发现,scene

  by

  scene的训练,就是必

  备技能之一。日常采访拍摄的过程中,记

  者既在观察,也在架构。采访中,需要不断问自己,这段素材我要

  放在什么位置。怎样去呈现?素

  材和素材怎样的拼接才会更具匠

  心、更有创意?尤其是做新媒体

  短视频的时候,带上个人化视角

  的画面头脑训练,更重要。记者

  同时要具备编导意识,用一种后

  期架构的思维去倒推前期的拍

  摄,需要和摄像多番沟通。采访

  拍摄结束,电视记者的脑子里,已

  经形成了由不同景别的画面连成

  的一个初步"视频工程”了。融媒体时代,一个人就是一支

  队伍这一年的突围战,我们团队

  里转变最大的一个工种,就是"摄

  像”。以前,他们的拍摄,更像是

  记者的眼睛。但现在,他们冲锋

  在前。90后摄像,成了新闻语态

  转变的先锋,变身全媒体记者。装备,减负了。以前拍新闻,标配就是三大件:20多斤重的大

  机器、带上机头灯,再负重扛一个

  大脚架。有时候还要背上砖一样

  重的电池。如此的搬砖人,刚走

  出大楼,就已经气喘吁吁。现在,标配换成了两大件:一个双肩包,一个小脚架出门。双肩包里,装Media

  Review

  |

  传媒评论

  Jt

  O20K年第03期4J

  今天我们怎么做记者=HOW

  TO

  BE

  A

  JOURNALIST着高质量单反、稳定器、小蜜蜂、灯。如果是任务简单

  的小视频,一只轻便的单反,足矣。只身一人,就撑起

  成的这个流程,我们的全媒体记者做到了。2020年12月9日,蒙古国捐赠的羊肉在完成检验

  检疫后,终于可以分发给浙江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了。

  我们的记者兵分两路,一路赶到勾庄的分发现场,一路

  了

  一条短视频。拍摄,更灵活了。短视频的拍摄视角相当丰富。

  gopro、无人机、单反,都在灵动中追求视觉效果的最

  大化。固定镜头,被这些运动镜头代替。在一些猗角

  赶到医院,看大厨怎么制作。在勾庄,我们的全媒体记

  者丁伟平,一人就拿着手机完成了《蒙古国捐赠羊来杭

  州啦》的首场直播。他一边拍摄,一边和网友互动,一边

  还要随时关注分发现场动态,帮"好奇宝宝”一般的网友

  昔晁的场所,单反的运动灵活性远超大摄像机。特别

  是长镜头的代入感,可以把观众引入到沉浸式的体验

  当中。用单反做采访的时候,采访对象受到的压迫感

  现场答疑;2021年寒潮来临,杭州不少老小区水管冻裂

  和注视感,也比大机器的时代减轻了很多。采访对象

  停水,记者赵巍迅速开启微博直播,跟着抢修人员上门;

  地铁渗水事故发生后,张泽涵启动微博直播,他多次打

  能用更轻松的状态来面对镜头、表达自己。这一年

  里,我们摄像做起采访来,提问就像拉家常,比一些传

  统记者的采访更接地气。角色,更多元化了。记者、摄像、制作,传统意义上

  开地图,告诉大家目前的调查进展,请网友一起来出主

  意,寻找渗水事故的源头在哪里。如果不是这一场被市场倒逼着推动的新闻语态

  是有着明确分工的三个工种。但现在,一个全媒体记

  变革,根本发现不了我们的记者、摄像中,还能“炸”出

  这样的大神。很谢谢这群一起打拼的小伙伴,逼着自

  己迈出了不敢想象的一步又一步。“新闻因人而生

  者,就身兼了这三个工种,甚至还要具备编导的统筹意

  识和新媒体小编的“爆款”思维。于是,从生产流程来

  说,先要去构思一个主题,然后带着策划去拍摄素材,拍

  摄完后迅速导入手机,熟练运用手机剪辑软件做处理,动",这是《明珠新闻》不变的理念。带着初心上路,感

  受时代的脉动。独立成片,最后在融媒体平台上直接推送视频。一气呵

  责任编辑一宋晓农Y这些技能你qet了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法则:不畏惧年龄,不害伯出洋相,短视频突围战,勇敢迈?出去,就从你自己做起。■

  理念:融媒体时代,我们和受众没有分界,融入他们的世界,和他们一起经历。人的故

  事,最能打动人”■

  技能:scene

  by

  scene的训练,是必备技能之一。当然,还要会编导策刘,能用好单反。传媒评论

  |

  Media

  Review—2021年第03期

篇二:vlog新闻案例

  

  广告新闻与文品化牌论研坛究媒介融合视域下“Vlog+新闻”与传统出镜报道的比较分析谢丽娜摘要:Vlog这一舶来品进入中国以后,成为一种移动化、场景化、社交化的传播方式,逐渐成为主流媒体守正创新的主要发力点,“Vlog+新闻”成为一种新型的出镜报道形式,相较于传统的出镜报道,其在传播主流话语时规避了官媒的刻板印象,具有趣味性、个性化、互动性等新媒体传播优势,拓宽了主力媒体的新闻传播路径,不过也面临新闻娱乐化、叙事碎片化、报道主观化的倾向,需要警惕。关键词:媒介融合;“Vlog+新闻”;出镜报道;比较分析Vlog是VideoBlog的简称,又叫视频博客,最早兴盛于YouTube视频平台,传入中国后,在新浪微博平台涌现出大量的Vlog制作者和传播者,这种自媒体内容生产方式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随着移动短视频使用人群大增,Vlog作为记录个人日常生活的影像视频在网络社交中崭露头角。根据艾媒报告《2019中国Vlog商业模式与用户使用行为监测报告》显示[1],目前我国Vlog用户扩大到2.49亿人次,5G技术升级后,用户量将持续暴增,Vlog行业发展前景看好。新颖形式更符合当下青年群体的浏览习惯,视听感受超越以往时期的传统新闻播报形式,新闻宣传效果必然不断改善与优化,并达到更为理想的传播效果。二、“Vlog+新闻”与传统出镜报道的比较通过上述举例可以看出,大部分的Vlog报道都是以记者个人视角进行的新闻信息采集报道,这种方式和传统电视媒体中的记者出镜报道异曲同工,同时又存在明显差异。(一)内容差异加拿大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对前台与后台的场景转化研究颇有建树,传统新闻产品本身就存在加工剪辑,呈现给观众的往往是“前台场景”,“后台场景”往往被掩盖于新闻播报环节。[3]传统电视媒体新闻报道中,播出时间和时长被严格限制,在《新闻联播》这样的严肃官方报道中甚至要精确到分秒不差。在这样严苛的条件制约下,记者可能采写到了许多新闻内容,但播出的新闻报道一定是聚焦展现最核心、最精华的内核信息,以防出现节目的时间资源浪费,其好处是可以准确传递新闻点,同时也有事件全貌展现不足、新闻素材浪费的缺点。而“Vlog+新闻”则利用互联网的无限性有效解决了这一弊端,在解除了时间和时长的束缚后,大量的、在传统媒体中所谓“无用的”“次要的”新闻信息都可以被制作展示,满足不同层次、年龄受众的需求。比如在康辉的《大国外交》“Vlog+新闻”系列报道中,第一条Vlog视频的主要内容是康辉为自己的随访旅程做准备,介绍了一、“Vlog+新闻”在主流媒体中的应用由于Vlog的制作便捷和传播迅速方面的优势,社会对这种内容生产方式的关注度和使用率提高,促使一些主流媒体将目光放在Vlog这种新型传播方式上,并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性尝试。“Vlog+新闻”首次出现在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记者第2019年国庆阅兵及两一视角的引入,创新了新闻播报形式[2];会期间,Vlog新闻报道不断增加,央视网及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充分利用了Vlog技术,积极拓展新闻现场的多维视角,报道内容与类型不断丰富;《小姐姐的两会初体验》作为《中国日报》推出的Vlog系列新闻产品,在报道时间的扩充下,延伸出两会幕后花絮,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弱化了新闻报道过于严肃的弊端;2019年底,央视新闻主播康辉推出《大国外交》系列Vlog,引发受众对主流媒体Vlog的广泛关注。Vlog技术之所以收获了大量青年粉丝,主要在于“Vlog+新闻”的作者简介:谢丽娜,女,汉族,江苏徐州人,新疆广播电视台,编辑,本科,融媒体新闻。8新闻文化建设2021.1下新闻文化建设2021.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内景,展示了自己的行李箱;第二条Vlog记录了媒体拍摄习近平主席抵达希腊机场时的视角;第三条围绕欢迎仪式展开,展示了记者采访欢迎仪式的工序和欢迎仪式上雅典卫兵的特色;从第四条Vlog开始,内容才回到较为传统的出镜报道方式。在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各家媒体利用Vlog进行新闻报道涵盖范围不断扩大,延伸到了两会日程、记者笔记、各地区代表观点、社会民意调查等内容。依靠Vlog报道的技术优势,台前幕后的细节扩充了两会视角,呈现出更为多元化的两会发展情况,内容密集,信息量丰富。(二)形式差异在出镜方式上,传统媒体中的记者只能手持话筒报道,对于后期声画制作也会进行多次剪辑加工,从而将新闻事件转述给观众,在这一新闻信息传播路径中,实际上已经存在很大程度的主观判断,也限制了观众了解新闻事件的真实动向。而在“Vlog+新闻”中,这样的限制已经被取消,Vlog新闻记者拥有了独特的报道视角,即Vlogger(Vlog创作者)的第一人称视角,记者甚至可以不用出现在镜头中,记者的镜头就像记者的双眼一样记录新闻事件。在画面表现上,传统媒体对画面镜头有着较为严苛的要求,对推拉摇移、视频转换,甚至每一个镜头的时长都有或多或少的标准要求。而在“Vlog+新闻”时代,这样的限制越来越少,记者的镜头语言开始多样化,趋向于更加生活化的记录,以一种“窥私”的状态轻松自如地呈现新闻事实,给了受众很强的代入感。在报道时长方面,“Vlog+新闻”由于消除了时间限制、有针对性地根据内容多样性调整报道时长,只要能有效展现新闻事件全貌和细节,短则可以十几秒、几十秒,长则可以数分钟甚至更多。在出镜时间点方面,传统媒体记者出镜时,除非是现场直播,记者出镜往往是在开头、结尾以及中间转承阶段,起到承上启下、串联串接的作用;“Vlog+新闻”对这样的规则也进行了破除,一般来说都是记者全程记录,所有的新闻细节均以记者现场的声音来描述和串接,相比以往的新闻报道而言,这种制作方式更简易便捷,而且更具亲切感。(三)态度差异传统电视媒体记者出镜报道时,报道态度较为严肃刻板,而Vlog作为新型传播媒介,其交流方式更轻松,互动性更亲民。在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青年网发布的新闻“开会时快递来了咋办?政协委员张云勇:靠它飞上天,轻松送手边”时长只有19秒,不仅角度独特,而且从标题上看,对话体的文风亲民接地气。中国日报发布的新闻“跑出两会的第一视角,莫名的激动万分,第一次主动敲了副总编辑的门!”[4],以幽默的态度和风趣的文字将一个小细节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让人忍俊不禁的广新告闻与文品化牌论研坛究同时勾起了阅读欲望。安徽日报发布的《融媒体“小白”成长记》中,记者自创的打油诗引发关注:“走进融媒新时代,4G打包回报社。手抄小稿被淘汰,老记大佬变菜鸟……微信微博新视角,传播互动少不了。一流对标大迈步,融媒时代在今朝。”

  [5]打油诗抒发了广大一线记者对Vlog的认可,从新闻工作的态度上也能看出,记者在一线工作中已经非常认可Vlog技术,且在运用Vlog进行新闻传播时更优化了新闻工作态度。此外,“Vlog+新闻”可以助力新闻媒体从以往的“单向线性”思维向“用户思维”的态度转变。传统媒体传播中,传播主体和受众间有着明显的界限区分,“你写我读,你讲我听,你播我看”是传统媒体的真实写照。尽管传统媒体也在不断利用各类形式进行互动性上的弥补,然而由于传播渠道的技术限制,传播主体和受众之间的互动性差一直是无法解决的痛点。在目前的媒体融合时代,这一问题正在得到有效解决。“Vlog+新闻”作为新媒体传播形式的一种,也有着提升互相性、增强受众黏性的先决条件。在融媒体环境下,受众即“用户”,可以通过互动的方式直接参与到整个新闻事件的报道过程中,记者也可以根据受众需求适当做出调整,这既能调动受众参与的积极性,扩大媒体自身的影响力,又可以作为检验记者的新闻事件报道成功与否的一项重要指标。三、结语互联网信息革命、新兴媒体的崛起,令主流媒体的传播话语权趋于弱化。融媒体时代的转型,依靠Vlog技术的可能性更高。突破传统媒体发展困境、创新传播技术,势必要借助“Vlog+新闻”的新形式,其不仅是新闻传播的新视角,更是引发受众高度关注的新方法,对新闻媒体技术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同时也为出镜记者的发展带来了启示。参考文献:[1]雷想.Vlog新闻:概念溯源与发展逻辑——以央视“大国外交最前线”系列Vlog为例[J].今传媒,2020,28(08):19-22.[2]郝丽婷.Vlog在重大主题报道中的特点及作用——以2019年#两会Vlog#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9,05(08):19-20+29.[3]李康馨.Vlog时政新闻的优势与不足——基于与传统记者出镜报道的比较分析[J].视听,2020(10):173-174.[4]詹绪武,李珂.Vlog+新闻:主流话语的传播创新路径——以“康辉vlog”为例[J].新闻与写作,2020(03):98-102.[5]孙彦然.网络传播“超级个体”时代传统媒体的内容策略——以央视“大国外交最前线”系列Vlog为例[J].新闻战线,2020(03):64-66.NEWSCULTURECONSTRUCTION新闻文化建设9

篇三:vlog新闻案例

  

  新闻e家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的创新研究——以“疫”线Vlog为例○艾迪娜·吾买尔【摘王红缨要】随着短视频行业的快速发展,主流媒体主动把握发展机遇,积极探索新闻报道的新形式,纷纷入局短视频行业,短视频新闻应运而生。Vlog新闻是短视频新闻的一种新型报道形式,它不仅创新了新闻体裁,优化了新闻内容,还以崭新的形式吸引了众多受众,从而提升了主流媒体的竞争力。本文以人民日报“疫”线Vlog作为研究对象,从内容生产、新闻叙事方式以及新媒体矩阵布局三个方面分析短视频新闻的创新,以期为主流媒体今后的发展提供参考。【关键词】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疫”线Vlog近年来,短视频因短小精悍、内容紧凑、能够较好地满足受众利用碎片化时间观看的需求,发展迅速。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主流媒体积极探索新闻报道的新形式,主动把握发展机遇,短视频新闻应运而生。“疫”线Vlog便是2020年2月由人民日报推出的关于疫情的Vlog新闻,包括《“疫”线Vlog:人民日报记者探访武汉隔离点》《“疫”线Vlog:人民日报记者采访雷神山首批出院患者》《“疫”线Vlog:火神山医院ICU硬核护士长》等等。“疫”线Vlog新闻是人民日报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特殊时期,积极顺应当下传播趋势、以短视频形式报道新闻、勇于创新舆论引导方式的重要尝试。一、内容生产创新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的紧急状态下,人们迫切需要得知疫情的变化和社会现状,以消除恐慌情绪,还原现场的Vlog新闻成为重要的报道形式之一。主流媒体积极创新,通过将优质内(一)生产主体扩大:新闻记者与普通百姓相对接34以往的现场报道生产和播报,一般是由专业摄像、出镜记者、新闻播报员三方完成。而在“疫”线Vlog系列新闻中,记者直接作为讲述人在现场拍摄Vlog,成为生产者和传播者,通过第一视角带领观众亲历现场,叙述并呈现新闻内容,在具有专业性的同时,更增强了真实性。除了新闻记者外,Vlog新闻还以亲身经历者为传播者,这些讲述者是各行各业的普通老百姓,包括医护人员、志愿者等等。以普通人作为传播主体,使新闻更具有亲和力。(二)生产模式升级:“PGC”内容和“UGC”内容相结合新媒体赋权使得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边界变得模糊,受众也可以制作内容成为传播者。在“疫”线Vlog系列中,除了由人民日报记者通过专业的拍摄制作出“PGC”(专业生产内容)视频,还有由医护人员、普通居民和一线工作人员拍摄的亲身经历和自导自演的抗疫故事,这是女医生上班记》这类Vlog新闻既没有专业的拍摄设备和拍摄技巧,也没有专业的技术剪辑,只容及时传播给受众,达到缓解社会情绪的效果。“UGC”(用户生产内容)视频。例如,《一线夜班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新闻e家是由普通人用手机制作完成。在“疫”线Vlog系列中,通过“PGC”内容与“UGC”内容相结合,在保证内容质量的同时,还可以使内容更加丰富,并提升真实性和时效性。(三)传播理念革新:优质内容与新形式相融合在当前快节奏、碎片化信息充斥的媒体环境下,为吸引受众眼球、迎合受众的口味、获取更多流量,部分媒体过度关注热搜,频频蹭热度,摒弃“内容为王”的理念。不管处于哪个时代,“内容为王”永远是媒体需要遵循的准则,只有做到内容优质,才能行稳致远。尤其是作为主流媒体,坚持“内容为王”不仅是为了提升竞争力,还是承担起所肩负社会责任的内在要求,要引导受众正确选择、明辨是非以及学会独立思考。因此不能一味地关注流量热点,而要多生产优质、积极的内容呈现给受众。坚持“内容为王”准则的同时,也要积极创新。比如在“疫”线Vlog当中,人民日报以当下流行的短视频形式——Vlog作为内容传播方式,首先就引起了受众很高的关注度。在内容方面,视角盯住受众需求,关注民众最关心的疫情相关社会民生问题,传递权威信息,缓解社会紧张情绪。通过将优质内容和创新形式相结合,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和引导力。主流媒体与时俱进地创新和实践新闻生产模式,不仅能提高新闻的传播力,还能加强舆论引导力。受众在哪里,舆论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因此,主流媒体在新闻创新时,要抓住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机遇,推进新闻内容生产的结构性改革,在转型重塑中实现跨越发展,牢牢占据舆论引导的核心位置。二、新闻叙事方式创新(一)“硬”新闻“软”处理硬新闻的概念源自西方新闻学,一般是指内容比较严肃的,与社会、政治、经济等话题相[1]关的新闻。包括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政务活动,科技发明等等。硬新闻的表述方式通常较为严肃、生硬,可读性不强,但因其具有重大而独特的价值,通过“软处理”提升其传播效果至关重要。疫情报道中,“疫”线Vlog利用其内容直观、陈述亲民等特点,将硬新闻“软处理”,全景真实反映现场,大大加强了可观性。不仅缓解了受众的恐慌心理,提升了抗击疫情的信心,还让受众看到了很多富有人情味的新闻故事,获得了疫情防控的相关知识。例如,做核酸检测的注意事项、如何正确购买和佩戴口罩等等。除了“疫”线Vlog新闻之外,主流媒体还尝试了“Vlog+”报道形式。其一,“Vlog+时政报道”。例如,2019年,Vlog的广泛应用让两会报道变得更加生动接地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时政部在纪念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发布Vlog报道;2019年康辉出访希腊的“大国外交最前线”Vlog系列等等。其二,“Vlog+重大科技报道”。例如,央视新闻的独家Vlog:长十一海上发射,记者48小时全记录。其三,“Vlog+VR技术”。央视网尝试将VR技术与Vlog相结合,推出了《VRVlog丨一分钟速览全国政协新闻发布会现场》,产生了很好的传播效果。除了人民日报之外,央视也通过自媒体记录的方式展示了疫情下的社会民生,抖音号《央视新闻》开辟了《战疫Vlog》专栏等等。“Vlog+”新闻报道模式,以短视频呈现方式结合简洁明了的语句解说,使内容更加具体形象,便于受众接受和解读。而Vlog新闻试图以新闻来“讲故事”,赋予了新闻生命力。此外,通过做好事物的细节描写,可以让受众有置身其中的感觉,硬新闻变得更加具体平实、生动立体。当然,硬新闻软处理也要讲度,需要视具体报道类型和内容而定。(二)浸入式的视觉体验“疫”线Vlog新闻以第一视角记录现场,让受众有一种浸入式的视觉体验,这与VR技术35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新闻e家呈现的虚拟现实不同,它是呈现真实的现实,让受众看到疫情前线最真实的样子。Vlog新闻还会呈现更多的新闻花絮和细节,对新闻内容做有效的补充,使新闻更具有“温度”,更加形象生动。在《记者亲历核酸检测》Vlog报道中,疫情暴发初期,人们对核酸检测的具体流程和做法不大了解,若是单凭文字解释或口头讲解,过于晦涩。在这则报道中,记者通过亲自尝试核酸检测,边示范边讲解,更便于受众理解和感受。(三)超线性叙事方式数字媒体的新闻叙事与传统叙事方式不同,呈现出新的特点,其中一点便是超线性叙[2]事。传统新闻的叙事方式一般是按照时间顺“疫”线Vlog新闻是以短视频的方式呈现,能够有效利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疫”线Vlog新闻通过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以及人民日报客户端等平台多渠道发布信息,能够聚合不同平台的用户资源,提高阅读量,提升传播速度,从而达到“1+1>2”的传播效果。(二)借助短视频平台发力Vlog新闻的本质是短视频,其时长都在30分钟以内,而人民日报“疫”线Vlog系列视频都没有超过10分钟。短小精悍的Vlog新闻,满足了受众利用碎片化时间快捷获取信息的需求,短视频的传播优势可以充分显现出来。借助短视频平台积极发力,可以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三)有效利用新媒体的社交属性“疫”线Vlog新闻不仅满足了受众第一时间获取疫情信息的需求,更满足了他们参与互动的需求。这些Vlog新闻可以在微信群、朋友圈分享,受众还可以在视频平台通过评论、弹幕和转发等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情,与其他受众一起讨论,获取更多信息。高互动性增加了用户黏度,提升了主流媒体的竞争力。主流媒体在新闻传播渠道创新方面,在做到及时、可视化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互动性。同时,通过渠道整合,以新媒体矩阵布局方式传播信息,提升媒体的竞争力,使主流媒体牢牢占据公众获取新闻信息的C位。结语Vlog新闻作为短视频新闻和Vlog的结合体,有效结合了两者的优势。“疫”线Vlog系列新闻是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在特殊时期面对多元复杂的舆论环境,主动顺应新的传播趋势、勇于创新舆论引导方式的重要尝试。作为一次成功的“Vlog+新闻”创新实践,为其他主流媒体提供了实践示范。当然,如何更好地实现短视频新闻的创新发展,使Vlog新闻成为主流媒体进行新闻报道的有效方式,并解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序进行线性叙事,注重5W要素的体现。而在“疫”线Vlog当中,是以叙述者的现场经历为主线,由拍摄的现场、叙述者的自述、叙述者与他人的沟通或采访等多元内容组成,常采用超线性叙事方式。在《记者再访武汉市红会仓库》Vlog新闻中,其叙事是按照记者出发、到达目的地以及在红会仓库参观采访的顺序展开的。而在《火神山医院ICU硬核护士长》中,没有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述,而是由许多片段合成,有拍摄记者的叙述、对护士长的采访以及医护人员的工作片段等等。与传统的“说新闻”不同,超线性的叙事方式会更自然地把新闻呈现出来,是一种“讲故事”的方式,更容易被受众接受。新闻叙事方式的创新为新闻报道提供一个新的视角,Vlog新闻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引导叙事,不仅可以增强新闻的真实性、使新闻事实更具体形象,还可以帮助受众有效理解新闻事实。三、新媒体矩阵布局创新人民日报通过搭建融媒体矩阵,拓展新闻报道的传播方式和渠道,提高新闻报道的互动性和用户黏度,从而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提升自身的媒体竞争力。(一)“两微一端”联合发布36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新闻e家探析受众视角下新闻短视频的创新发展路径○方浩宇【摘苑思琪要】融媒体时代,新闻短视频以内容精悍短小、形式新颖多样的特点,满足了人们泛娱乐化、碎片化的信息获取需求。传统媒体如何深耕细作新闻短视频精品?如何在众声喧哗的网络世界谋得一席之地?本文试图从受众视角需求、制作传播技巧以及创新发展路径几方面予以探讨分析,提出合理化意见建议,以期新闻短视频更趋多元化、更具感染力、更有市场率。【关键词】受众视角;新闻短视频;制作传播;创新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10.11亿,网民普及率71.6%;其中短视频用户达到8.88亿,占网民整体的87.8%(有关数据如图1所示)。可见,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发展迅猛,它们依托自身强大的内容特性与传问题,还需要各媒体在不断的实践中探索解决方法。■注释:[1]邓安能.全媒体时代“硬”新闻如何“软”表达[J].人民论坛,2020(16):122.[2]王佳航.叙事变迁:技术驱动下的新闻表达重构[J].新闻与写作,2016(06):11.参考文献:[1]焦丽萍,朱晓光.主流媒体Vlog在抗疫报道中的实践及价值[J].青年记者,2020(29):61-62.[2]尹冠琳.“Vlog+新闻”在主流话语传播中的特征分析[J].新媒体研究,2020(10):7-9.[3]陈晖.以Vlog开辟“两会”媒体融合报道新途径播路径,更易抓住受众心理,产生强烈的感官刺激,因此备受人们关注追捧。传统主流媒体面对新业态,在保持固有表达范本的同时,也纷纷大胆尝试与平台相匹配的“微新闻”、“微综艺”。诸如:央视推出的《主播说联播》,将新闻评论与短视频相结合,极具张力的创意表达,从容自如的亲民姿态,直观真实的生活场景,在全网迅速掀起“粉联播”热潮;两——来自泉州广播电视台“两会”媒体融合报道启示[J].传媒论坛,2020(11):37+39.[4]陈卓.硬新闻的软表达:“央视新闻”短视频的融合传播[J].视听界,2020(05):98-99.[5]罗玲.央视新闻新媒体实践创新研究[J].新闻论坛,2020(04):48-50.[6]黄一铭.Vlog+新闻: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报道的新尝试[J].新闻论坛,2020(05):56-59.[7]李天予.Vlog在新闻领域的应用与趋势[J].新媒体研究,2019(21):11-13.(作者:艾迪娜·吾买尔,新疆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王红缨,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责编:项贤勇37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篇四:vlog新闻案例

  

  基金课题战“疫”Vlog对医护形象重塑的叙事分析——以央视新闻“武汉观察”为例徐欣(长治学院,山西

  长治

  046011)摘要:本文以央视新闻“武汉观察”Vlog为研究对象,探讨医护形象重塑的叙事策略。该Vlog前景化医护工作日常,以记者第一视角和医患双方内焦点视角叙事;利用设定好的话语策略,表达了爱的叙事母题,破除以往神圣化和妖魔化的叙事套路,让医护回归普通人形象。关键词:战“疫”Vlog;医护形象;叙事分析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2-0072-02医护工作涉及人的生命健康,因而医护形象在实,实现文本的传播意图。很长一段时间被舆论打上了神圣化的标签。但一段Vlog传播特点决定了“武汉观察”以内焦点时间以来,因为方方面面的原因,医护形象急转直叙事为主,以特定人物视角呈现事实,只描述自己下,被妖魔化、污名化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引导的所见所感。记者张竣手持拍摄,以第一视角呈现公众了解医护真实情况,改进医患关系很有必要。一线情况,用身体在场的真实感拉近与用户的距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护作为抗疫主离。视频开头,张竣招牌式的三声“哈喽”与大家力,成为媒体报道的重点。多地医护驰援武汉,全国打招呼,营造了大众传播语境下的人际传播氛围,为医护工作者加油的舆论环境中,恰是媒体重塑医将受众拉入现场。张竣会介绍拍摄原因,用任务驱护形象的契机。不同于主流报道的宏大叙事,央视动式报道思路,挑选网友关注热点来安排选题,如新闻“武汉观察”Vlog在客户端、抖音、微博、B站探访医生如何休息的那期节目,张竣说:“大家好奇多渠道分发,以记者张竣个人视角记录疫情下武汉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是如何休息的,在休息时如的抗疫生活,从吃、住等日常切入,拍摄温馨有趣的何自我隔离,今天我来到同济医院医生宿舍。”记者瞬间,其略显轻松幽默的语言,摒弃了神圣化、妖魔的叙事回应了网友关切。此外,手持自拍显人脸大,化的叙事思维,让医护形象回归人本,呈现疫情之拍摄抖动感及记者参与体验报道,带着大家探秘一下医护作为普通人的形象,在抖音播放量超7亿次。线医患现状以及医护工作生活环境,将宿舍等私密一、医护媒介形象重塑的叙事分析场域公开化,都会增强受众的代入感,受众不自觉(一)叙事结构:前景化医护工作日常地以记者呈现视角了解医护工作,降低传播的对抗形式是意义的体现,一定形式表达了一定意解读,媒体所重塑的医护形象也更易被接受。此外,义。Vlog所呈现的内容是经剪辑后建构的叙事框“武汉观察”还采用医护和病患的叙事视角,两者是架,通过不同的结构方式,传播者将需要突出的内医患关系的核心,当事人参与叙事,平衡双方话语容前景化、需要忽视的内容背景化。因此,叙事结构表达让观察报道更客观。该Vlog以内焦点视角叙隐藏着传播者的意图。事,将话语权让渡给当事人、参与者、见证者,叙事“武汉观察”拍摄的内容多元,但未凸显紧急救视角更多元,受众选择度更高,避免了全知视角的援与紧张工作的氛围,而着眼于医护吃饭、休息、与压迫感,增强了观察报道的客观性,让受众可以从患者跳广场舞、给患者送饭、和患者沟通的细节。前不同视角认知医护形象。景化医护人员在一线工作生活的细碎故事,背景化(三)叙事声音:引导受众进入预设叙事空间抗疫的危险、生死救援的悲情及医患矛盾。叙事结叙事声音体现为文本的话语表达,语言是一种[1]构决定了传播的情感基调,不同于主流报道的宏大社会意识和价值体系。新闻话语是再现建构的严肃叙事,“武汉观察”以轻松幽默的故事化叙事话语。“武汉观察”运用轻松、个人化叙事话语,但方式展现医护作为普通人的一面,这也符合Vlog生作为央视产品,从批判性话语来看,该Vlog的叙事活化的传播特点,既展示了医护人员的工作生活现话语存在双线结构,表层叙事呈现医护工作状态,状,也融入了记者的主观感受,将理性与感性叙事底层逻辑则是建构医护形象。叙事话语总隐藏着一融合,更易引起传播共鸣。些理所应当的社会和政治意义[2]。(二)叙事视角:呈现多元、客观的医护形象文本生产是选择词汇、镜头的过程,媒体惯用媒体秉持真实、客观的从业理念,但新闻是对词汇选择给事物分类。“武汉观察”用相同或相似事实加工处理后隐藏某种视角的叙事。视角提供了的正面词语形容医护人员,如奋战、小姐姐、一线、一个有意义、有倾向的文本世界,用户以此理解现白衣天使等;用理解、加油、感谢等词语叙述患者对基金项目:本论文为长治学院科研项目“叙事学视角下山西题材纪录片对山西省形象塑造”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20-XN007172第12卷第2期2021年01月Vol.12No.2January2021医护的评价;在表达公众对医护工作的态度时,多下班后的消杀等细节都表现了医护工作的严谨,在用关心、相信、打胜仗等词语。这些修饰词对修饰客保护自己的同时避免携带病毒。介绍中医介入新冠体的描述营造了医护是无私、可爱、善良的,患者是肺炎治疗的那期节目,医生针对不同病患的不同病体谅、支持、配合医护工作的,公众是相信他们可以症开设4种药方;面对老年病患时,除了治疗新冠肺打赢疫情的舆论氛围,重塑医患关系,打破了医护炎,还会考虑他们患有的基础病,进行针对性的护妖魔化、神圣化的刻板印象。理。这些叙事内容都呈现了医护人员专业的救治精其次就是引语运用。采访可丰富新闻话语,增神,这是医护人员的本职形象。强真实性与说服力。“武汉观察”有大量采访对话,(二)真诚的沟通者从记者、医护和患者三方叙事。记者描述所见所想及新闻背景,如“11点15饭菜已送到,12点半第一批下班的小姐姐才出来”。医护人员则描述工作生活和感想,如“除安排床位,还要特别注意病人的心理疏导”“方舱医院隔离病毒,不是隔离爱”“我比较胖,以前不敢吃,现在特别想吃一盒巧克力”等。患者则表达对医疗环境和医护工作的态度,如“住院吃饭不花钱,后续会慢慢完善,表示理解,护士很辛苦,一天工作8小时”等。这些经选择后呈现的引语让我们看到除了治病外,医护还要做心理疏导,他们专业认真,但生活中也是普通人,有普通人的情感需求;病患对医护也抱有感谢、体谅的态度。片中的叙事词和引语内容平衡了医患双方的声音,引导受众进入记者所搭建的叙事空间,在观看时加强受众心理暗示,使其沿着报道思路认知媒体已经设定好的医护形象。(四)叙事母题:爱与被爱引发共鸣母题是文学中反复书写的共同主题。发展中有微观局部更新,也有宏观的整体一致性[3]。文学的母题也常出现在新闻中,母题隐藏着集体无意识,可形成新闻舆论,引导受众理解现实世界。记录医护的抗疫故事时,“武汉观察”未采用主流报道的英雄母题,而是把重点放在亲情、友情、医患情等有关爱的母题上,这更符合Vlog生活化、故事化、轻量化的传播特征。片中没有太多英勇抗疫、奋不顾身的英雄壮举,而是将医护当普通人记录,拍摄吃饭、休息、护理病患、与亲人联络等生活细节,融入爱与被爱的母题。如护士通过画画与听力不佳的患者沟通病情;驰援结束,一位医生的书包上系着患者送的平安符,这些生活化的叙事情景以小见大。医护人员和我们一样,工作辛苦会抱怨,思念家人会流泪,看到患者痛苦会心疼,抗疫结束会不舍。叙事中融入的亲情、友情、包容等爱的母题易引起受众共鸣,受众在集体无意识的状态下接受了传播者建构的医护形象,二、重塑医护的普通人形象实现文本叙事意图。医护形象历经神圣化、妖魔化。疫情期间,很多涉医报道采用典型人物的报道模式,表现他们主动请缨、英勇抗疫的英雄形象,回归完美主义。但无论神圣化还是妖魔化,都会使该群体的媒介形象与现实偏离。“武汉观察”另辟蹊径,着眼于医护“人性化”的普通人角色,叙述他们的喜怒哀惧,对已有医护媒介形象进行纠偏。(一)专业的救治者医护职责是治病救人,这是涉医报道中常提及的内容。“武汉观察”着眼的细碎日常可窥探医护人员的职业精神。进病区前穿防护服、戴护目镜;患者既承受身体不适,也克服心理恐惧。医护不能把患者当作没有感情的救治对象,还要兼顾患者的心理。采访护士提到除了安排床位外,还要对病患进行心理疏导。有些老人在沟通时发脾气,护士还是要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沟通等。就医过程中缺少沟通是激化医患矛盾的原因之一。接诊病人多,医护没有太多时间详细解答每个患者的疑虑,导致患者在未知情况下产生负面情绪,这是目前很难快速解决的问题。但“武汉观察”表现了医护人员真诚沟通的一面,传递了一种信号,即医护人员不是冷漠无情的人,在有余力时也试图兼顾患者的情绪。(三)有喜怒哀惧的普通人医护不会因为职业身份就显得与众不同。他们在生活中也承担着孩子、父母等社会角色,是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护理老年病人难度大,医护人员在镜头前也会面露难色;有人质疑护士与病人沟通画画是表演摆拍,护士本人表达了自己对舆论敌意的恐惧;面对凉掉的饭菜,护士决定抗疫结束后吃一大盒巧克力;第一次穿纸尿裤,因大小不适,尿液滴在脚上;提到自己的父母和孩子时愧疚不忍等。情感呈现在大家面前,面对镜头,他们没有逞强,也会暴露自己的柔软,而这也是普通人的正常情绪。这样的叙事表达将医护形象回归为人,没有神化,也没有魔化。三、结语医护人员曾被神圣化、妖魔化,这与现实中的医护形象差距较大。“武汉观察”结合Vlog的叙事策略,以记者第一人称视角深入一线记录医护抗疫的工作生活,在集体无意识的氛围中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让受众在抗疫的宏大主题下,看到医护人性化的一面,他们是专业的救治者、真诚的沟通者、拥有喜怒哀惧的普通人,这打破了以往涉医报道塑造的刻板形象,让医护形象不神化、不魔化,回归为人,有利于受众换位思考,缓解医患矛盾。参考文献:曾庆香.新闻叙事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106.朱桂生,黄建滨.青年医生形象媒介话语建构:从语言偏见到信任危机[J].当代青年研究,2018(03):12-18.华进.从母题看新闻叙事中原型因素[J].媒体时代,2012(11):58-61.作者简介:徐欣(1992—),女,山西长治人,硕士,研究方向:文化传播。73“武汉观察”的叙事内容将医护人员最真实的情绪、[1][2][3]

篇五:vlog新闻案例

  

  视界观

  OBSERVATIONSCOPEVIEW“VLOG+新闻”:主流媒体在时政报道中的立体化传播王思聪(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摘要: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大众对于相关信息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相比于其他传播形式,短视频更加直观、真实、生动,为主流媒体的一手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提供了新渠道,贴近现场、贴近生活,让报道内容更加有速度、有温度。主流媒体肩负着者重要的社会责任,及时传递新闻信息、澄清网络谣言、疏导大众情绪,众多媒体机构利用短视频形式,创作出契合热点的视频内容,同时借助社交媒体平台,提高自身影响力。而Vlog以其传播方式的独特性脱颖而出,凭借灵活、便捷、高效的自身优势,为短视频新闻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关键词:VLOG;主流媒体;时政报道在众多主流媒体的“VLOG+新闻”实践中,央视新闻系列作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位居前列,内容定位满足大众需求,传播渠道多平台协同作用,以及主持人的第一报道视角,增强了时政新闻的可视化效果,实现了传统媒体的年轻化转型。尤其是在突发性报道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达到了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效果,提升了公众对于事件的认知能力,从而有效引导社会秩序。一、“VLOG+新闻”的发展背景Vlog是一种以个人角度拍摄日常生活的视频方式,2012年兴起于国外头部视频网站Youtube,因其真实性强、可看度高,迎合了时下青年群体自我表达的心理需求,逐渐在社交媒体上成为潮流趋势。2018年,Vlog进入中国市场,成为各大自媒体创作者的“宠儿”,各大平台也相继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策划宣传平台用户加入Vlog拍摄,助推这一新兴形式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主流媒体在Vlog热度不断攀升之时,主动寻求自身转型之道,硬新闻内容与软新闻形式相得益彰,为严肃的报道内容注入活力,让时政新闻报道真正“活起来”,改变了社会大众对于时政报道的刻板印象。央视一直走在媒体融合的最前列,原创系列Vlog—大国外交最前线,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广泛的传播,搭建了亲近受众的沟通桥梁,加深了观看者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普及时政知识,实现寓教于乐的传播效果。二、“VLOG+新闻”的报道特征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出台相关政策,积极扶持、鼓励短视频行业,推动媒体融合纵深发展,作为一种新兴的视频形态,Vlog有着视觉效果和受众体验的双重优势,对于主流媒体重塑品牌形象,提升传播力、影响力和引导力。“VLOG+新闻”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严肃叙事风格,拓展全新的话语空间,拓宽了传播群体,使得报道内容更加生动、自然、真实,为时政报道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一)时间灵活,标题重点突出主流媒体在新闻发生后,要进行第一时间报道,主动聚焦公众话题,用镜头直击现场,发布权威新闻信息,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面对紧急事件发生时,央视快速反应、当机决策,选派内部优质团队,以Vlog的方式实时记录当地情况。期间共更新了30条Vlog内容,近乎覆盖了突发事件发生的始末,时长在4分钟—12分钟左右,为受众带来了多角度的报道内容,产生了一种长久习惯性的陪伴感,增强用户黏性。传统新闻标题讲求的是精炼、短少,一眼便知中心要义,而在新媒体时代下,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符合受众碎片化阅读习惯,突出标题重点的同时,也要注重形式新颖,吸引受众的关注度。在视频标题中,标点符号多运用问号与感叹号,以此设置悬念、引人注目,传递丰富多样的情感。尽管标题设计多采用长标题,但因视频平台的限制,还是无法面面俱到,这时凸显了视频制作的优势,在封面图片上辅以解释说明,字体颜色选用明亮的黄色,字号大小也较为醒目,使人眼前一亮、产生好奇心,抓住重点内容,进而通过视频内容满足求知欲。(二)亲身体验,回应社会热点公共卫生事件的爆发性加之网络的传播速度,谣言层出不穷又不断发酵,面对此次重大事件,民众的心理压力逐渐上升,进而将负面情绪演化为群体极化行为,强烈干扰了社会情绪。据大数据系统根据词性分析,结果显示:公共卫生事件期间,民众的负面情绪整体偏高,超过了平均值。随着媒体记者深入一线,对新闻信息的透明度和公开度不断加强,以实地访问、亲身体验的形式,将现场全景式呈现,民众的关注点逐渐转移到一线,理性重新位于上风。央视新闻主动设置议题,积极回应舆论关切点,主持人张骏将镜头延伸至多个场景,进行体验式采访报道,记录每一位温暖坚守与无私奉献的人,主持人和被采访者均以正面积极的话语、乐观的精神态度,向屏幕另一端的我们传递着正能量,将个体无形的串联起来,受众在情感共振中形成群体力量,进一步推动舆论的走向,从而产生广泛的集体认同感。三、结论随着Vlog的影响力日益攀升,传统主流媒体找准机遇,借力自身的品牌效应,既发挥了互联网的传播特性,又贯彻了媒体融合的时代要求,既坚持了报道的权威性、真实性,又增强了交互性、可视化,创作出观赏性强、故事性连贯的优质作品,并利用受众面广的视频网站和社交媒体的协同作用,进行精准化、差异化传播,拉近与受众的心理距离,增强用户认同感与归属感。在事件报道期间,“VLOG+新闻”实现了一次有益探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记者仅通过一部智能手机即可完成采访、编辑、后期工作,保证时政报道的时效性、真实还原当地的相关信息、了解当地人民的状况,个性化的语言表达,第一人称的报道方式、临场化的场景体验,和受众产生情感共鸣,以软性的时政报道内容,给予观看者强大的精神支持彰显了主流媒体肩负使命、勇于担当的高尚品质,以此达到广泛的宣传效果强化舆论引导,对重大突发性事件具有可借鉴意义。参考文献:[1]苏佳.5G时代主流媒体的"Vlog+新闻"报道[J].新闻前哨,2020(8).[2]尹冠琳."Vlog+新闻"在主流话语传播中的特征分析[J].新媒体研究,2020,v.6;No.126(10):17-19.作者简介:王思聪,女,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人,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学院,新闻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理论与实务。(基金:黑龙江大学2020年研究生创新科研资金重点项目“Vlog在时政新闻中的运用与效果研究”(项目号:YJSCX2020-042HLJU,项目申请人:王思聪)36www.sjgzzs.cn

篇六:vlog新闻案例

  

  校园vlog新闻稿

  校园Vlog新闻稿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视频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在这个背景下,校园Vlog应运而生,成为了大学生们展示自己、分享生活的新方式。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校园Vlog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校园Vlog是指以校园生活为主题,通过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分享给大家的一种新媒体形式。它不仅可以展示大学生们的生活、学习和思考,还可以为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目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尝试制作Vlog,他们用镜头记录下自己的生活,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悟,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

  校园Vlog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支持。随着5G技术的普及,视频的传输速度和质量都得到了大幅提升,这为校园Vlog的制作和传播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同时,各大视频平台也纷纷推出了校园Vlog的专区,为大学生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展示平台。

  未来,校园Vlog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首先,随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变化,校园Vlog的主题和内容也会不断丰富和多样化。其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校园Vlog的制作和传播方式也会不断创新和改进。最后,校园Vlog的发展还将促进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大学生们提供更多的交流和学习机会。

  校园Vlog是一种新兴的媒体形式,它为大学生们提供了展示自己、分享生活的新方式。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大学生们的不断创新,校园Vlog的未来将会更加美好。

篇七:vlog新闻案例

  

  GRASSROOTSLINE短视频让新闻本质回归——以广西新闻频道将VLOG融入典型报道为例■■广西广播电视台:林莹【摘要】在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用户新媒体渠道的使用的多样化下,VLOG已经逐渐成为了时下年轻人记录生活,表达个性的主要方式。本文通过解构广西新闻频道2020年五一国际劳动节、五四青年节特别推出的“VLOG报道”为案例,浅析传播生态变革中,主流媒体如何以短视频寻求新闻本质回归,通过传播理念和传播逻辑的重塑,实现短视频价值再造的能力催动新闻价值提升。【关键词】短视频;新闻本质;内容生产;典型报道VLOG全称是videoblog视频博客、视频网络日志,属于更强烈的新闻真实感。人物自拍的叙事方式,以及长镜头的短视频样态的一种。2012年,YouTube上出现了第一条VLOG,大量运用,进一步提升了即时感,让人们看到大数据背后那在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用户新媒体渠道的使用的多样化下,些默默无闻的抗疫尖兵人物群像,他们是真实存在的。VLOG已经逐渐成为了时下年轻人记录生活,表达个性的主要方式之一。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五四青年节期间,广西新闻频道特别推出的“VLOG报道”,让年轻群体讲述自己,以主角视角展现各行各业的人群在平凡岗位上续写不平凡的故事。这样轻松活泼的新闻报道形式,也是一种寻找新闻本质回归的探索。1.■第一视角是对新闻真实回归在新闻学上,“新闻”一词有各种各样的定义,这是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范围内认识新闻事物、现象,而对新闻做出了不同的解释,但有一点不尽相同的——真实是新闻的本质属性之一。新闻人物自持手机、相机等拍摄设备进行影像记录,正是在运用第一视角观察现场,呈现新闻的过程性真实和即时性真实,当VLOG形式融入电视新闻报道时,其第一视角的特质比常规典型报道新闻体裁更易强化真实性和即时性。今年,广西新闻频道提前半个月启动2020年五一国际劳动节、五四青年节的报道策划,之所以把VLOG融入典型报道,也是基于传播生态下对新闻本质的回归。在5月4日《广西新闻》“在平凡岗位上续写不平凡的故事“版块中,《投身疫情防控绽放青春光彩》汇集了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各行业不同群体自己讲述战疫故事。其中广西防控大数据科技青年突击队选取的出镜人物最多,记者协终端管控环节的具体情况。每一位人物都选择了与自身相符合的现实场景,例如:自治区信息中心工程师选取在了全区疫情防控大数据分析平台和广西健康码大数据分析的大屏幕进行自拍自述,自治区公安厅科技信息化总队四位民警则通过在岗位上出镜介绍工作流程,数字广西集团有限公司研发码的研发过程。看似碎片化的场景转换,清晰的标志性环境却帮助观众更好的识别内容,加上新闻人物的自述,释放出2.■多元化呈现方式■易点爆新闻关注新闻的本质是客体未知的信息,然而新闻又是借助语言、文字、图片、录像等,向公众传播的消息,真实依旧是新闻传播中最易引发关注的基本元素,真实情感也极易引爆受众的情感共鸣。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用户新媒体渠道的使用的多样化,使得人人都能成为信息传播者和信息生产者。从“你来说”变成“我来说”,这符合时下年轻人喜闻乐见的传播样态。而运用年轻人自己的表达方式,去讲述自己的故事,更易激发受众的共鸣与互动。这也是广西新闻频道改变以往传统的典型报道和主题报道方式,尝试将VLOG运用于电视新闻报道的另一个原因。因此VLOG的传播形态在行业宣传中被更广泛的应用。今年,广西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与广西新闻频道不谋而合都选用了VLOG做典型报道,制作了多篇VLOG产品推送给各类型新闻媒体和网络平台。其中,5月2日《广西新闻》“在平凡岗位上续写不平凡的故事”版块中,《以奋斗姿态诠释劳动的荣光》的《广西边检:青春战“疫”

  守卫国门》,该片以防城港边境管理支队楠木山边境检查站民警自拍为视角,记录从早上8点开始到凌晨12点的坚守防范境外输入一线的过程。后期编辑时,采编团队特地加入了时间跑表和字幕说明,保留了主人公的空镜头中,以精炼的编辑手法保留了新闻的过程性真实,兼具新闻信息量。该片易发情感共鸣的居然出现在民警们休息时的一段聊天里,当时民警们正在吃晚饭,其中有人问起来可以休息了,你们都想去干嘛呀?”出生于1999年的民警赖友栋说:的吕叔季说了一句:“我啥也不想,我就想躺在床上好好睡它个三天三夜。”这段原本只是一段展现移民警察匆忙的晚调了7个人物出镜,自述大数据筛查的初始汇总、跟踪研判、简单自述,更多有效信息提炼成字幕,巧妙嵌入执勤环节的部人员从地铁扫码现场穿越到健康码基地办公区,体现健康“我想回趟家跟爸妈吃顿饭。很久没有回家了。”比他大一岁106

篇八:vlog新闻案例

  

  202010新闻传播NewsDissemination媒体融合背景下“Vlog+时政新闻”模式应用蒋梦洁(新疆广播电视台乌鲁木齐830007)【摘要】在媒体融合背景下采用“Vlog+时政新闻”的模式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体现。当前,“Vlog+时政新闻”模式已经进行了实际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还存在发布时间不适时、缺乏有价值的信息以及品牌塑造不持续等问题。要实现媒体融合背景下“Vlog+时政新闻”的持续性发展,可采取以下几项措施:在系列新闻报道中有效应用“Vlog+时政新闻”模式,内容制作需更加精细化,挖掘培养高水平的全媒体创作型记者。【关键词】媒体融合;Vlog+时政新闻;应用模式传统主流媒体在内容制作方面具有极大优势,然而,新媒体的技术冲击无疑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主流媒传统时政新闻给人的感受是“高高在上”的距离感,而当前“Vlog+时政新闻”报道模式中,却通过Vlog的形式将新闻幕后的花絮呈现出来,并将这些幕后花絮作为报道的主要内容。许多记者以第一人称的亲历视角对时政新闻的幕后花絮进行报道,如相关会议的后台准备工作、工作人员的办公区域、采访前的准备工作以及后期新闻加工场景等[2]。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这无疑加强了受众的好奇心和“窥探”欲望,而通过第一人称的亲历视角将时政新闻的幕后花絮暴露出来无疑充分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三)采取“轻体量”与“重话题”相结合的叙事策略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互联网用户的阅读习惯偏向于碎片化,因此,“Vlog+时政新闻”的模式也大多采取较短的时长,一般控制在2~3分钟,但为了突出新闻信息的有效性,往往一条Vlog仅突出一个关键信息,使每条时政新闻的Vlog都呈现“轻体量”的形式,但又突出新闻“重话题”的传播性特征。如此一来,在采取“Vlog+时政新闻”进行报道时,便可针对关键信息在每一期节目中设计一个能够引发观众热烈讨论的话题点,同时在紧接着的下一期节目给予回应,如此良性循环便可为每一期的“Vlog+时政新闻”制造悬念,吸引用户持续关注[3]。(四)依托现有互动性平台促进传播作为容易引起话题讨论的平台,微博往往成为许多主流媒体发表其“Vlog+时政新闻”节目的首选,许多主流媒体发布的“Vlog+时政新闻”节目往往因其精良的制作、吸睛的话题等因素引起广大网友在节目下方的热烈讨论。微博作为互动性超强的社交媒体平台,往往能够引起相关话题的热烈讨论,有效促进其传播。以央视新闻拍摄的“大国外交最前线”“Vlog+时政新闻”模式为例,该节体的发展。因此,便形成了媒体融合的局面,将传统主流媒体的内容优势和新媒体的技术优势进行有效结合,促进双方的共同长足发展。而“Vlog+时政新闻”正是传统主流媒体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的积极尝试。一、媒体融合背景下“Vlog+时政新闻”模式的发展活。首次将Vlog用于新闻报道中的是中国国际电视台在Vlog是以视频形式代替文字和图片来分享和记录生2018年推出的《CGTN博鳌行Vlog》,这一节目形式在当时并未引起大范围传播。而真正将“Vlog+时政新闻”模式应用到主流媒体报道中的是在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在此期间,无论是《人民日报》、央视网等中央级媒体,还是北京电视台、《湖北日报》等地方媒体均纷纷采用Vlog这一形式对全国两会进行报道[1]。此次“Vlog+时政新闻”的报道模式因为技术先进、视角亲历、话题贴近青年人等诸多因素引起了广泛传播。在此之后,我国诸多时政类新闻广泛采用Vlog这一形式,如国庆阅兵等。二、当前“Vlog+时政新闻”模式应用现状(一)以第一人称叙事,充当关键意见领袖与普通的短视频相比,Vlog的最大特点就是其第一人称的亲历视角。拍摄者通过一边拍摄、一边报道的方式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想以第一人称的视角传达给受众。在“Vlog+时政新闻”的报道模式中,主要由记者来承担Vlog拍摄及报道的两重角色,此时,记者要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哪些内容和场景比较受观众喜爱,并以自己的第一人称视角进行拍摄和解说,因此,在“Vlog+时政新闻”的报道模式中,记者往往以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来充当拍摄的关键意见领袖。(二)在内容制作方面充分满足受众好奇心【作者简介】蒋梦洁,新疆广播电视台新闻采编。63202010新闻传播NewsDissemination目第一期在微博上一经播出就立即引起了巨大讨论,随后,央视新闻趁着热度紧接着在B站上播出,形成了宣传效果极好的互动。三、媒体融合背景下当前“Vlog+时政新闻”模式存在的问题(一)时效性不足如前文所言,为满足受众对新闻内容的关注,拉近普通受众和主流媒体之间的距离,诸多“Vlog+时政新闻”都以暴露时政新闻的“提前探访式”幕后花絮为主,但由于主流媒体在时政新闻内容的审核方面极其严格,因此,往往要经过诸多流程,许多“Vlog+时政新闻”在审核之后正片已经播放,如此一来,这种“Vlog+时政新闻”的模式便失去了其本身应有的时效性[4]。(二)缺乏有价值的信息时政类新闻多为重大新闻事件,受到此类新闻自身特征的影响,往往会安排专门的记者进行正式的采访与拍摄工作,而Vlog的拍摄者往往无法针对新闻事件本身进行近距离拍摄,自然也无法以采访的方式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这也正是许多“Vlog+时政新闻”聚焦于幕后花絮拍摄及解说的主要原因,这类新闻内容本身缺乏足够的有价值的信息,尽管受众会因为一时的好奇心点开观看,但是由于新闻本身缺乏价值,很难吸引观众持续关注。(三)品牌塑造缺乏持续性“Vlog+时政新闻”作为媒体融合背景下一种新的新闻形式,目前仅仅处于探索状态,还未形成专业的日常运营维护。对于媒体行业而言,根据自身特征打造具有特色的品牌并进行持续性维护与数据分析是其能够持续性发展的根本。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经验,许多媒体仅仅处于初步尝试的状态,导致“Vlog+时政新闻”这一模式无法形成持续性的品牌塑造。四、媒体融合背景下“Vlog+时政新闻”模式有效发展策略“Vlog+时政新闻”是媒体融合背景下的产物,Vlog这一形式具有极为真实的特征,具有天然的亲民性,能够有效消解时政类新闻报道中的“宣传感”,且其整体形式极其符合互联网传播的特征,因此,“Vlog+时政新闻”符合媒体融合发展的整体潮流,当前的重点是要探索有效的发展策略。(一)在系列新闻报道中有效应用“Vlog+时政新闻”模式如前文所言,为迎合媒体融合背景下受众的碎片化阅读习惯,一条Vlog的时长一般固定在2~3分钟,这样的时长往往无法充分体现出时政新闻的深度与价值,因此,Vlog+时政新闻”的模式无法完全替代原有的新闻报道模式,只能作为原有新闻报道的有效补充。鉴于Vlog本身的优势,可以在系列新闻报道中运用“Vlog+时政新闻”模64式,围绕一个共同主题,以Vlog的形式从不同维度、不同侧面进行新闻内容制作,通过悬念的制造来有效吸引受众对新闻节目的关注。以“央视时政Vlogger”为例,在“和习主席同上一堂课是怎样的体验”这则带有“网文”味道的Vlog时政新闻中,记者手持自拍杆和话筒,以自拍的形式行走在澳门濠江中学附属英才学校,摇晃的镜头、聒噪的现场声和亲切的采访,都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从另一个侧面把严肃的新闻用活泼的方式讲述,加强了传播效果。(二)内容制作需更加精细化尽管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技术有了极大程度上的提高,Vlog拥有随手可拍的优势,但是这种随手拍的方式往往并不利于“Vlog+时政新闻”模式本身内容质量的提高。鉴于新闻本身对于内容制作的高要求,“Vlog+时政新闻”在发展过程中仍然要注重内容制作方面的精细化,有效传递有价值的新闻信息,通过短短的两三分钟视频观看引发受众的深度思考。“Vlog+时政新闻”可以作为时政短消息的长消息版本,作为电视新闻栏目的衍生新媒体栏目内容,或新媒体端的特别报道。(三)挖掘培养高水平的全媒体创作型记者“Vlog+时政新闻”要求记者要一边拍摄,一边解说,对记者的要求极高,不仅要具备采访、评析等记者本身要掌握的专业技能,同时要具备一定的拍摄技术、审美水平以及后期剪辑等诸多技能,更要在短短两三分钟Vlog中体现其独特的魅力,从而在系列化“Vlog+时政新闻”报道中形成风格化的新闻报道,增强受众的黏性和忠诚度。因此,要想促进媒体融合背景下“Vlog+时政新闻”的长足发展,一定要注意挖掘和培养高水平的记者。结语媒体融合背景下的“Vlog+时政新闻”模式正处于积极探索路径的过程中,本文在有效分析当前“Vlog+时政新闻”模式应用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媒体融合背景下“Vlog+时政新闻”模式有效发展策略,以期为这种全新的新闻报道模式发展提供建议,促进主流媒体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的长足发展。■参考文献:[1]冷凇.论短视频对传统电视新媒体化赋能的独特性[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41(10):115-119.[2]郑满宁.短视频时代Vlog的价值、困境与创新[J].中国出版,2019(19):59-62.[3]王啸洋.媒体融合背景下“Vlog+时政新闻”模式应用研究——以央视新闻“大国外交最前线”第一季为例[J].新媒体研究,2020(5):23-25.[4]张芮昕,徐建华.5G时代政务短视频的传播与发展[J].青年记者,2020(8):103-104.“

篇九:vlog新闻案例

  

  传媒观察“Vlog+新闻”的叙事逻辑和未来思考◎佟?菲(辽宁工业大学文化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辽宁锦州121000)摘?要:“Vlog+新闻”作为一种全新的视频新闻表现形式,以细节化的方式进行故事呈现,进行新闻场景的“后台化”展示,在叙事语态上表现出生活化、年轻化的特点,在表达方式上具有个性化、人格化的特质。“Vlog+新闻”在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体现了较强的传播力。在媒体融合步伐加快的背景下,Vlog+新闻可以为传统媒体转型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关键词:Vlog;短视频;康辉Vlog;拟剧理论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23-0029-02很多人把2018年称为Vlog元年。作为一种新的视频形式,Vlog呈现了爆发式的增长态势。随着传统博客时代的远去,这种第一视角、对话性强的视频博客受到了年轻用户群体的追捧。Vlog是Video??Blog(视频博客)的缩写,最早被中国留学生用来记录海外生活、分享异乡见闻,并发布到以哔哩哔哩为主的视频平台上。观看者会通过留言、弹幕等形式与Vlog发布者进行交流;同时,发布者也会积极与观众进行互动。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充满生活细节和极具个人风格的对话式视频作品成了留学生异乡求学生涯中的心灵慰藉,也迅速蔓延至视频新闻领域。二、“Vlog+新闻”的特点究其实质,“Vlog+新闻”实为视频新闻,在传统视频新闻的基础上,又融入了Vlog的特质,呈现了新的特点。(一)新闻场景后台化依照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场景可被视为社会化表演的“舞台”,人们依照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身份,在前台之中,进行目的各异的社会化表演。“Vlog+新闻”则将新闻场景后置,迁移到了以往不为人所知的“后台”。同时,Vlog的第一视角更是给人们营造了一种亲临后台的在场感与陪伴感。场景的陌生化极大激发了观看者的兴趣,带有“花絮”意味的后台故事更是让民众饶有兴致。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环球网记者制作的《#两会Vlog#|凌晨五点,我在人民大会堂外参加了一场“短跑比赛”》,为了能获得更好的拍摄位置,凌晨时分,记者们扛着设备在人民大会堂外急速奔跑。该Vlog将民众很少能见到的“后台”展示了出来,尽管有些许凌乱与嘈杂,却颇具看点,一时间迅速获得众多媒体与网友的转发。再以康辉的Vlog为例,在第一期中,康辉拍摄了央视的设备间、电梯、办公室,观众看到了“神秘”的央视“后台”。在另一支Vlog里,康辉展示了他在巴西酒店进行临时新闻配音时的隔音“神器”——枕头。这种极度后台化的场景,让观众感到耳目一新。(二)叙事语态生活化在颇具生活化的场景下,Vlog叙事语态轻松活泼,大量运用生活化语言。同时,在标题制作、人物对话和字幕添加上也大量使用流行语,向年轻观众倾斜。如《中国日报》制作的系列视频《Vlog:小姐姐的两会初体验》,在中文标题、字幕的选择上显现出了生活化、口语化、年轻化的特点。以其中几支视频的标题为例,《我穿什么才能看起来不像是第一次报道两会?》《代表和委员一定要追吗?》《怎样制作一、“Vlog+新闻”样态异军突起在2018年4月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CGTN创新性地推出了《CGTN博鳌行Vlog》系列短视频,这在国内主流媒体中当属首次。透过记者的第一视角,观众们看到了博鳌论坛不被外人所熟知的幕后场景,获得了一种全新的新闻体验。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主流媒体不约而同地采用了“Vlog+新闻”的形式,并为更多人接受与喜爱。比如,《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推出“人民日报新媒体记者两会Vlog”系列作品;人民网的官方微博也设立了#我的上会Vlog#、#寻找夜归人#等话题,采用Vlog形式,以记者的视角,记录新闻工作者的“两会”体验。这一系列Vlog,阅读量高达7??000万次。与此同时,《中国日报》、环球网和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也制作了多支Vlog,以强大的传播效果“实力圈粉”。2019年11月,央视新闻主播康辉推出“大国外交最前线”系列Vlog,并在央视网上连续更新7支。第一支Vlog在微博平台的阅读量达1.5亿,微博话题#康辉的Vlog#阅读量更是高达2.4亿。“康辉的Vlog”多次登上热搜,成为全网关注的热点。收稿日期:2020-7-29基金项目:2019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智能算法时代辽宁纸媒转型研究”(青年项目)(L19CXW005)。作者简介:佟菲(1985—),女,满族,吉林辽源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新媒体传播。第4卷总第107期?29

篇十:vlog新闻案例

  

  Vlog在新闻领域的应用与趋势

  Vlog,指的是视频博客,是一种在互联网上通过视频形式记录生活、分享经验、发表观点的媒介形式。Vlog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不仅在娱乐领域受到欢迎,也逐渐被应用在新闻报道领域。本文将介绍Vlog在新闻领域的应用与趋势。

  近年来,全球各大主流媒体均在探索和应用Vlog形式,尤其是在新闻报道方面。Vlog在新闻领域的应用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实时新闻报道

  Vlog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新闻实时的报道。传统的新闻报道采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但Vlog可以让现场记者直接在现场进行拍摄、编辑和发布,观众可以及时、快速地获取到最新的新闻信息。实时新闻报道在突发事件、大型集会、体育赛事等领域具有较大市场。

  2.人物专访

  Vlog可以通过视频的形式直接展示人物的面容、言谈、举止等特征。与文字、图片相比,视频更具真实性、感染力,能够更好地展示被采访者的情感和个性。因此,人物专访是Vlog在新闻领域的又一常见应用形式。通过人物专访,观众可以更生动地了解被采访者的故事和角色,产生更强的共鸣、情感交流。

  3.短视频报告

  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采用短视频的形式进行报道。短视频的最大特点就是内容简短、易于吸收,在快节奏的生活中需要者获取信息。因此在新闻领域,短视频形式的报道成为了一种新趋势。

  Vlog在新闻领域的应用已经初具规模,并且随着技术和媒体的不断发展,Vlog在新闻领域的应用将会有更多的发展和趋势。

  1.视频制作工具的普及

  为了方便记者们进行视频采访和Vlog创作,各大媒体和社交平台纷纷推出了视频制作工具,使用户可以方便地进行视频编辑和发布。这些工具的普及意味着Vlog的制作门槛将越来越低,人们可以更轻易地进行视频制作和发布。

  3.VR技术的应用

  VR技术可以为新闻报道带来更真实、更沉浸的体验。未来,VR技术将广泛应用于现场新闻报道,可以让观众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新闻事件的全貌。同时VR技术也可以在解读分析领域运用,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复杂的新闻事件。

  总结:

  Vlog在新闻领域的应用形式不断丰富,未来趋势也将结合技术发展更为多元化。而无论应用形式如何变化,Vlog的本质——用生动、鲜活的方式传递信息、分享观点、展示现实——不会改变。Vlog让观众不仅仅是读到或看到新闻,而是在一种更具情感的方式下参与其中,这也是Vlog成为新闻领域的热门应用的重要原因。

推荐访问:vlog新闻案例 案例 新闻 vlog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