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全文完整)

时间:2022-06-18 11:55:02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全文完整)

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中

 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建议思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且指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加强和创新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是有效回应这些新需要的重要途径,也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前提和保障。因此,分析当前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思考和提出解决建议,具有现实意义。

 一、当前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观念理念亟需转变

 一是误以“管理”替代“治理”。“管理”和“治理”虽是一字之差,但前者主要是一种组织、指导、规范、监督和纠偏,重在“监管”;后者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重在“协调”。但目前有些地区、部门仍沿袭以往“管理为上,一管了之”的官本位惯性思维,把社区居委会作为政府开展工作的一级抓手,而各类资源如人才、资金等依然向上集中,下放社区办理事项并没有完全实现“编随事走、人随编走、费随事走”。二是理念发展滞后。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相比,社会建设相对滞后,政府部门的信息沟通机制、合作激励机制等不平衡、不完善,甚至有些形同虚设,导致政府职能碎片化。比如一些地区出台有关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政策文件,大多由当地的综治部门一家拟定,各个部门之间协调沟通配合不够,其治理思路、内容、举措的整体性和针对性都有所欠缺,难以在街道、社区基层高效实施。三是社会认识不到位。一些社会单位、居民群众和社会组织对社区治理认识不够,受陈旧“管理”观念的影响严重,把自己当成被管理的对象,主动参与不够,多半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还没有从传统的管理模式束缚中解脱出来,普遍缺乏自主治理、自主服务意识,“有事找政府”的依赖思想在老百姓中仍然根深蒂固。例如化粪池的清掏、共用水管的修

 复等事项,本可以由辖区内居民和驻区单位共同协商解决的,最终还是得由政府部门来兜底。

 (二)体制机制亟需理顺

 一是不该管的“越位”。长期以来,基层社会治理在机构设置、权限划分上主要沿用条块管理的做法,遵循垂直管理或属地管理的原则进行条块分割式管理,管理主体与执法权限划分不清,对基层一些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普遍存在“以批代管”“以罚代管”等问题。如小区业委会,本质上是由小区业主选举产生,代表全体业主反映意愿,并监督物管公司服务的民间自治组织,但属地街道又“被赋予”具体指导、监督、管理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的成立、召开、选举等相关活动的管理权限。由于很多小区业主群体间、业主与物管公司间各种矛盾突出,业委会成立困难重重,街道在其中左右不是人、费力不讨好。二是该管的“不到位”。有些该由政府兜底的事却没有管好,优质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稀缺,群众诉求渠道不畅,多元化利益协调机制不够健全。比如拆除違章建筑、整治流动摊贩、规范乱停车乱堆放、旧城改造等事项,往往因单一的行政行为缺乏足够的法律支撑和有关职能部门有效的协作配合,缺乏与人民群众交流沟通的载体和机制,没有做到“疏堵结合”,无法管理到位,导致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都不尽如人意。总的说来,城市基层社会

 治理明显滞后于城市建设发展,存在职责不明、头绪不清、运转不畅等体制机制的问题。

 (三)要素支撑亟需夯实

 一是法律体系还不完善。面对城市社会形态的复杂性和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性,急需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加以保障,但目前基层开展城市社会治理大多是依据上级文件或会议要求,法律法规支撑力度不足,面临的法律风险较大。二是组织架构还不明晰。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众多部门和单位,但目前并没有真正明确总牵头的组织领导机构,以及相应的责任部门。以推进小区居民自治为例,过去一直是民政系统的业务范畴,现在又有组织部门牵头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推行区域共建“三项清单”,还有政法系统牵头推进“枫桥经验”实践,构建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但是,在操作层面,由于各有关部门多头参与、多头管理上还缺乏分工明确、协调有力的规划和组织,具体落实到街道、社区实施时往往各行其事、统筹乏力。三是权责匹配还不合理。在街道和社区一级,千头万绪的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各项工作大都由综治工作人员承担,但他们既缺乏相应职权,又缺乏相应综合素质,应付业务工作已很吃力,要实施好甚至创新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动力明显不足。四是工作保障还不充分。目前财政安排给基层

 社区的经费有限,如某街道 XX 年下拨各社区工作经费平均为 X 万元,除去办公所需外所剩无几,而社情民意收集、群众呼声回应、实际问题解决等大量基础性工作一直处于“活多钱少、活多无钱”的窘境,社区开展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受到极大的经费制约。

 (四)资源整合亟需加强

 一是部门联动不勤。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任务繁重,既有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区域化协同治理、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城市基本设施维护、基层组织建设等经常性问题,也有应急处置、矛盾化解等突发性问题,需要协调统筹各部门力量协同处理。但目前存在着条块分割、部门各自为阵的状况。很多工作名义上有牵头部门、责任部门,但往往都是牵头部门“一头热”,其它部门“不来气”或“应付了事”。如社会矛盾化解,信访部门牵头抓总,大量行业性、领域性的矛盾纠纷却需要相应职能部门凭政策法规和专业操作实质性解决,导致“一岗双责”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文件纸面上和会议口头中。二是信息共享不畅。由于各部门统计口径不一和工作标准不同,造成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相关信息不对称、数据不一致、平台不关联。调研发现,在某区电子政务系统办公方面,社区录入各类系统多达 17 个,都是各职能部门分别开发、管理和应用,很多居民信息等分散在各个系统中,造成

 基层人力物力重复浪费,增加了社区工作负担,结果却常常底数不清、情况不明。三是资源利用不佳。服务于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公共资源整合利用效果不理想。一方面政府投入的公共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甚至部分闲置,如很多地方的“24小时城市书房”,建成后热闹了一阵,后来却逐渐成为一些城市流浪者的夜晚栖身之所;另一方面相关社会资源未被充分激活,未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赢,如许多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的公共健身设施、停车库往往不对外开放,只提供本单位职工使用,如此未惠及更多市民。

 (五)社会组织亟需壮大

 一是发展现状不理想。据统计,现存各级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多数是行业性协会、社团和民办非营利性机构,其中约三分之一活跃、三分之一维持、三分之一处于休眠,且公益类、慈善类社会组织不足 10%,大多集中在社区环境、社区文化、社区治安、社区教育和医疗卫生等方面,在为老服务、流动人口管理、为民服务专项资金项目等方面少有涉及。比如在某街道 2019 年度社工项目征集、项目策划、项目实施过程中有少许社会组织参加竞标,但在项目监督和项目评估等一系列环节中,却未能发现社会组织的身影,或者其参与社会治理的深度有限。二是作用发挥不充分。即使是活跃的社会组织,有的行政色彩浓郁、有的活动经费缺乏、

 有的工作结构不合理,在数量质量、经济贡献、社会服务、人才队伍等方面都与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需求存在巨大差距。

 二、当前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转变治理理念

 一是强化基层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组织动员群众、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矛盾纠纷中的作用,努力解决基层治理“力量散”“管理乱”等问题。二是强化社会力量协同。破除“政府包打天下”理念,正视社会力量、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灵活运用购买服务、项目外包等方式,引入市场机制介入城市基层社会治理领域,可将统计调查、信息收集等工作交给社会组织,道路修复、管网改造、绿化管护等工作交给盈利性的专业公司,从而达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双赢效果。三是强化社会公众参与。汇总收集本社区居民的构成、上下班集中时间、聚集活动地点等基础材料,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做好社区群众宣传,深入群众与之沟通,全面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引导群众广泛了解、积极参与、大力支持城市基层社会治理。

 (二)健全治理体系

 一是优化社会矛盾化解体系。全面加强矛盾纠纷源头排查调处,巩固和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格局。二是深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影响群众安全感的违法犯罪。三是强化重点人群服务管理体系。扎实开展社区矫正和刑释人员安置帮教,精细化管理重精患者,严格监测管理吸毒及患艾等特殊人群。四是完善公共安全防控体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增强人员密集等区域场所的安全保障,提升应急救援和防灾减灾能力。

 (三)融合治理方式

 一是奉行法治。扎实推进法律咨询、司法救助、法律援助进基层活动,依法开展选举、议事、公示等事务,努力推动城市基层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二是倡行德治。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良好向上的家风,强化社区管理规章制度和社区成员行为准则,推动城市基层社区德治良性发展。三是推行自治。开展网格每日说事、干部每周听事、社区每月议事,以居民参与助推和监督社区事务等良性互动,努力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难事不出街道”。

 (四)提升治理手段

 一是提高智能化水平。深入推进智慧社区、智安小区等建设,提高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科技运用实效。二是提高信息化水平。坚持大融合、大共享、大应用,加强城市基层社会治理领域的信息网络建设,发挥好大数据作用。三是提高专业化水平。分类推进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提供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服务的专业化建设,各有侧重地提升服务内容、服务项目的科学性、制度性和专业性。

 (五)夯实治理基础

 一是健全网格化服务管理。将涉及城市基层社会治理职能部门的人員、资金、设施等下沉进社区网格,按“一网多员、一员多能”目标原则,实现小事逐个解决、大事整体处置。二是建好用好综治中心和“雪亮工程”。统筹推进市、区县、街道、社区四级综治中心和“雪亮工程”视频系统等平台建设,有效整合公安、综治、城管、安全、应急等信息资源,实现联勤、联调、联处。三是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将人员编制进一步向基层街道倾斜,尽量配强配足街道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社会事务、社区建设等一线工作人员,着力加强社区网格“七员”的技能培训和队伍管理,严格工作质效考评,提升服务质量,强力推动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提档升级。

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建议思考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社会转型期不断涌现各种利益诉求、产生各种矛盾,而且这些问题往往相互之间叠加交织在一起,导致基层社会治理面对着更加复杂和严峻的形势。鉴于此,分析基层社会治理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探讨新时代创新和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可行路径,以期促进社会治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实现良性互动。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创新和加强社会治理是一项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社会治理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的

 创新必须坚持以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核心。因此,创新和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可以有效夯实社会建设的基础,从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一方面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有助于激发社会的活力,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

 一、基层社会治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会转型期逐步打破了我国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在此过程中不断形成新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进而产生出不同的新的利益诉求。但是,由于相关的制度规范滞后以及没有可以借鉴的成形的经验,致使积累的矛盾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另外,我国经济在持续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法律诉讼问题、因征地拆迁而导致的安置补偿问题、工农业发展衍生出的环境污染问题等都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休戚相关,而且这些问题的解决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无疑对基层社会治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农村地区的安全压力增大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持续增加,导致留守在农村的老人和儿童的数量较为庞大,而针对这两个群体的刑事犯罪频发。另外,由于老人和儿童缺乏辨别能力

 和防范意识,一些不法分子便乘虚而入,在农村从事封建迷信和邪教活动,致使部分农村地区的治安形势不容乐观。

 (二)服务数量不足、方式落后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人民群众在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在持续增强维权意识,这就要求基层社会治理对群众提供的社会服务必须更加优质多样,而且也必须更加科学化和人性化。然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因为受制于人员、资金和能力等问题,基层的很多社会治理机构所提供的服务与人民群众对于自身利益的诉求存在一定的距离,不仅数量严重不足,而且服务方式比较落后,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创新。

 (三)干部队伍素质与基层社会治理实际不相适应

 主要表現为负责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普遍老化、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有待提高,而且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导致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受到极大的制约。虽然我国目前通过选派“大学生村官”等形式,对于基层社会治理人才缺乏的状况有所缓解,但是由于相关制度的缺失,此种形式也非长久之计。

 (四)社会治理方式方法落后

 部分地方政府的社会治理方式方法创新性不足,没有构建起完善的服务机制,不能做到与人民群众顺畅的交流沟通,而是代之以硬性的规定和以行政手段强行干预,堵得过多而疏导不足。另外,部分地区、单位、部门的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水平不高,在政策和制度制定的过程中,过多地考虑的是维护本部门或者个人的利益,而没有切实把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放在中心地位,致使很多治理措施或制度只是挂在墙上,而没有切实落实到行动中。

 (五)社会治理体制机制不健全

 在个别地区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相关的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致使治理主体不明、责任不清,对于一些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相互之间推诿扯皮,不能及时有效地加以解决。

 二、创新和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意义 (一)创新和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要务无疑就是发展,让人民群众共同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而基层是发展的关键点,基层治理服务水平关乎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基层社会治理的成效决定了人民群众是否认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

 进程。只有不断创新和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夯实基层基础,搭建基础平台,才能把握基层的实际情况,从而及时解决基层的问题、化解基层的矛盾,把工作切实做到基层,与基层群众的感情做到水乳交融,如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有了稳固的基层社会基础。

 (二)创新和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是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有力举措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国家治理的基础是基层社会治理,只有不断创新和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才能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战略层面看,创新和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对于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重大的意义。基于此,在实施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时,务必要把创新的理念和改革的思维贯穿其中,勇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彻底摒弃固化的部门利益,在更加广大的治理范围内、更加广泛的社会领域不断扩大人民群观众的参与面,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自我治理能力,把蕴藏的社会活力彻底激发出来。

 三、创新和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可行路径 (一)坚持进行基层社会治理理念创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做为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摒弃部门和个人利益的狭隘思想,坚决扭转官本位的倾向,深刻认识到群众利益无小事。同时,树立系统治理的理念,在坚持党委领导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政府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主导作用,全面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广泛参与,营造创新和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良好氛围。

 (二)构建科学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此,政府和基层社会治理部门应主动与深刻变化的社会结构相适应,由主体力量推进基层社会治理,转变为以政府为主导,并进行兜底,从而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政府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主要作用,就是在党委的领导下,通过深化改革把社会活力激发出来,通过制定政策使社会公平得到保障,通过制定规划对社会预期进行引导,通过实施监管对社会秩序进行规范,从而由传统的管治转变为积极的服务。同时,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积极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决贯彻党的决定,团结动员广大基层群众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积极培育专业化社会组织并充分发挥他们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三)坚持精准化基层社会治理服务

 一是要切实完善乡镇、街道所具有的管理服务职能。基层政府要依法把其所承担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下沉社区到村屯和社区,在基层投放更多的服务管理资源,从而为精准有效提供服务和管理奠定坚实的政治和物质基础。二是要优化机构设置和工作流程。通过优化乡镇、街道办事处的相关机构设置,加强人员配备,简化工作流程,构建责任和权利统一并相互制衡的管理运行机制,从而使基层管理服务效能得到切实增强。三是要加强建设乡镇服务型政府。乡镇政府应积极转变职能,注重加强社会治理,全面提供公共服务;努力培育村民自治组织、农民合作组织,积极招募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和志愿者,发挥它们对合力,构建乡镇公共服務多元供给模式。四是要积极构建城乡社区服务体系,从而满足群众各方面、多层次的服务需求。

 (四)强化基层社会治理的法治保障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在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无法回避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亟待进一步规范执法,营造良好的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法治环境,从而有效解决矛盾和问题。因此,国家需要针对综合治理、基层社会组织自治和发展、群众信访等重点领域加强立法。一是依法确定基层社会治理的范围、政府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承担的职能,列出政府的基层社会治理权力与责任清单,在行政执法行为

 方面建立程序、标准、结果“三公开”的规范。二是结合重点领域加强法律和制度建设。通过修订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新型社会组织、社区自治组织规范健康发展。三是强化基层人民群众的法治观念,从而在社会治理事务中实现自我教育、服务、管理和监督。

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建议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十九大”精神的不断推进,社会治理的重心开始向着基层的方向实施延伸。对基层社会治理来说,主要涉及的是人民群众的根本性利益。基层社会治理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人民的生活质量与改革成果的共享。需要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重视基层社会治理,破解社会难题,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在实践的过程中,基层才是社会治理的重点和难点。新时代转型的过程中,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面临着重要的机遇和挑战 。例如:公共服务不均衡的问题、贫困方面的问题、公共安全问题、突发实践问题等。如果不能针对性的创新,那么就可能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短板。因此,基层社会治理将如何创新?需

 要把握社会协同治理的具体路径是什么?就成为了目前形势下需要探究的重点。

 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社会治理的针对性

 从一定的程度上看,创新基层治理属于深化改革类的工程项目。可以很好的解决区域和城乡、领域发展等问题。满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内容的建设需求。从另外一个视角看,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破解一些弊端的问题。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方式,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理清社会公共问题。解决绩效不佳的问题,使用精准化的治理策略,去除基层“假问题”,感知到问题的本质,关注群众的焦点,针对问题,制定出有效的提升措施,保持有序的社会发展秩序。

 (二)有利于提高社会治理的时效性

 从一定的程度上看,我国综合国力开始不断的增强,世界的影响力也开始不断的提升,人们的生活也开始向着多元化的趋势实施延伸。面对国情的复杂,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问题就呈现到了大家的视野当中。这个时候,基层的社会治理问题就迎接来了挑战。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理清时代的脉搏,才可以立足实际,创新基层治理方式。例

 如: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今天,人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人人都是“麦克风”。传统理念下的监管、推责、遮掩等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的发展路径,需要在创新治理的基础上,向着多元化融合的方向实施延伸。从线下向着线上的方向实施转变。乡村社区需要在实时性监控的基础上,从源头上制定合理的法律法规。

 (三)有利于提高社会治理的参与性

 从目前的视角看,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需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具体的要求,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加大基础建设,满足现代化的基础上,加大深度和广度的治理。例如:“打老虎”“拍苍蝇”“杀细菌”等问题。需要在净化社会的基础上,推动社会的公众参与,畅通道路,净化社会治理环境,保障民生,维护正义,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

 三、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党建引领弱化

 社会治理需要在基层的基础上,安吉达创新建设,弥补短板、软肋。农村基层党组织属于各项工作实施的核心,需要在群众切身的利益基础上,实施政治功能的弱化。在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到一些偏离的问题和虚化、弱化、边缘化的问题。当组织的核心领导的主要作用在实践的过程中发挥的

 并不是十分的明显。另外,经费、人员、场所等内容出现了不配套的问题,“广而不强”的问题也呈现到了大家的视野当中。党员“挂空”的问题和居住地不匹配的问题也突出体现出来。基层党员服务意识的弱化,让党体育群众之间的距离出现了弱化。当先锋队的模范带头作用得不到有效的发挥,那么就没无法跨越群众心里的那道门槛。

 (二)治理创新发展滞后

 从现实的视角看,科技的发展需求创新,民族的进步需要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也不例外,也需要在创新的基础上不断的与时俱进。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部分街道或者是乡村出现了社会治理落后的问题。正是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不能顺应时代的步伐,并且还有部分的地区出现了“官本位”的思想。与群众之间的沟通性不足,群众的切身利益得不到有效的发挥。“灭火式”治理方式,需要在源头的基础上,分析社会舆情不足的问题,之后针对问题,惠及民意[6]。但是,实践的过程中,治理方式单一,社会舆情不足,互联网思维不足。

 (三)防控能力相对较弱

 基层社会治理的过程中,需要务实基础,加大信息化建设和工业化建设、城镇化建设。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不

 少農村的青年都外出动打工,留守妇女、老人、儿童的数量开始不断的提高。例如:网络诈骗、传销活动、侵权事件、犯罪等问题就开始频繁的出现,不仅影响了农村社会的安定,也影响了基层社会的治理。

 (四)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视角看,主要是为了满足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加大基层治理的效力。在城乡发展的路径当中,分析有效的建设后盾,探究受到限制的内容。分析服务中供给不足的问题,分析水平较低的问题,以此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另外,从本质上看,人们群众更加关注的是住房相关的问题,教育相关的问题,养老医疗相关的问题,社会保障相关的问题等。从目前的形势上看,公共服务还存在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了损害,不能满足现代化的发展需求。

 四、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路径 (一)“ 党建

 + +” 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从目前的形势上看,针对基层社会治理党建的弱化问题,只有积极的探索创新新路径,才可以优化基层治理路径。随着“十九大”精神的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核心

 关键就是在于党。基层社会治理需要在党建的基础上,保证不偏离,在精准化的视角上,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的“任督二脉”。另外,还需要相关的人员,秉承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思想,使用基层党建的优势,提高社会治理的创新性。构建党建示范,找到之间的问题和差距,弥补短板问题,将基层党建工作真正的融入到基层的治理全过程当中,以此来满足“以点带面,从线到面”的建设效果。另外,在创新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的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力量,发挥社会治理过程中的领导作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需要在“党建+基层治理”的视角上,完善基础框架,提高政治地位与影响力。解决社会难题,牢固基础,满足基层社会治理的“金钥匙”“压舱石”的根基建立。

 (二)“ 互联网+ +” 创新基层治理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进一步延伸,“互联网+”就呈现到了大家的视野当中。这个时候,就需要相关的人员,使用“互联网 +”的主要力量,从众多的社会治理信息当中,甄别、 分析、 提炼、评估、反馈各种信息。采集共享数据,服务于人类的生产,为社会治理提供有效的“智慧”支撑。之后,需要相关的人员和部门秉承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思想,使用“互联网+”技术,增强群众的参与性,从“被动多”向着“主动多”的方向实施有效的延伸。例如:部分地区在出现突发性舆情的时候,实施

 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通过手机 APP 就能实现网格内疫情防控,聚焦居民“心之所想”,建立“社情民意日志”台账。使用“互联网+”技术,微信群宣传等方式,协调发展,加大基础建设。构建人人参与的自治共治格局,做实“最后一公里”精细化服务。在 “市-区-街”的基础上向社情民意服务体系实施完善,构建“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将社区放权作为契机,优化资源配置,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三)“ 新乡贤+ +” 激发基层治理动力

 从现代化的视角看,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乡村老龄化、边缘化、空心化等問题也就呈现到了大家的视野当中。从魅力乡村建设提出之后,就需要在创新的基础上,分析新乡贤的社会治理问题。在 “新乡贤+基层治理”的视角上,设立道德标杆和精神榜样,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就可以化解矛盾,呼吁乡贤回乡,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有效的人才延伸基础。

 (四)“ 社会组织+ +” 扩展基层治理活力

 在现实的生活当中,人们更加倾向的就是美好的社会生活。社会组织属于社会治理的载体,可以在特色的基础上,整合社会资源,打造群众治的建设,形成多元化的社会发展

 趋势。在“民间性”和“草根性”的特征下,提高与群众之间的沟通性,激活基层社会的活力。

 五、总结 随着社会的进步,基层社会治理属于社会治理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需要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基础上,秉承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思想,分析利益相关为导向,切实调动公众参与的主要力量,相互交错、协调发展。在新时代“四+”模式的基础上,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路径。“小窗口”搭建“大平台”,实现大家共同的“中国梦”。

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市基层社会治理总体情况较好,但是与面临日新月异的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群众更加个性化、更加差异化的需求相比,在思想认识、治理能力、治理方式及干部队伍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对基层社会治理的认识陈旧。虽然我们在化解矛盾、强化防控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基层治理仍然存在“社会治理就是社会管理,治理就是管控”的陈旧观念,法治思维和创新意识不强。基层工作的中心和重心在招商引资和经济建设上,对基层社会治理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够,没有准确把握经济建设和社会治理领域出现新情况、新问题的规律性,没有认真思考和分析研究对策建议。

  (二)基层基础薄弱。县级职能部门习惯性的将工作任务直接安排和转嫁给基层组织,村(居)疲于应付上级安排的各项工作,自治功能难以发挥,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不到位。群众参与基层治理渠道、平台单一,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对基层治理满意度、认可度不高。平安建设满意度长期不高与日常政策宣传不及时不到位、群众参与度不高密切相关。

  (三)基层社会治理制度设计不够系统化。随着此次机构改革完成,县级综治部门被撤销,综治的联动机制没有有效衔接,社会治理仍侧重政府主导,社会治理系统化不够,制度设计整体性、全局性联动不足。例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工作涉及公安、卫生、民政等多个部门,各相关部门对患者评定标准、统计口径不统一,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不及时,影响工作实效。在精准区分不同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提供精准管理与服务方面还较为欠缺,网格化管理的精准度不高,

 精细化水平较低,信息分析研判、大数据应用不够深入。在流动人口、吸毒人员、刑释解教人员等特殊群体,我们虽然对此类特殊人群建立了信息系统,并及时采集录入人员信息,但在信息分析研判、运用信息数据指导服务管理实战方面没有形成良好机制,各类信息化系统还停留在信息收集的低端层面,深度开发应用不够。基层治理长期处于一种“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模式,事后处置多、事前预防化解少,对一些基层矛盾、信访问题,不少干部信奉“摆平就是水平”,甚至采取“花钱买平安”方式解决,从源头破解社会矛盾难题做得不够好。

  (四)干部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基层从事政法综治等社会治理的专职人员较少,甚至基层派出所人员都严重不足,接处警大部分由警辅人员完成,接处警质量不高,群众满意度较低。基层网格员队伍不稳定,专职网格员较少,专职人员待遇不明确,兼职人员往往一人任多职,年龄普遍偏大、知识结构明显较低,仅能应付部分工作,对于创造性、精准性、差异化的服务难以提供。

  二、关于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对策建议

  结合我市工作实际,我们认真总结治理实践经验,以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目标,在基层社会治理理念、体系、模式、保障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

  (一)提高政治站位。一是突出以人为本理念,推进基层治理平台转型升级。要把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基层治理工作的出发点,全面提档升级乡镇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综治中心)、“幸福驿站”、村(社区)警务室等基层服务阵地,将政法、信访、行政执法等社会治理力量相对整合,打造“政法小院”,打造基层社会治理的坚强堡垒。二加快提升“四位一体”建设的协同化水平。以“党建引领、三治融合”的“四位一体”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为牵引,研究制定推进我市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施举措,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

 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因情施策,鼓励各镇(区、街道)探索形成各具特色、贴合实际的基层治理模式,打响基层善治的邳州经验、邳州品牌。

  (二)不断夯实基层基础。一是不断完善全民参与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在党建引领的总原则下,聚焦重点解决发展瓶颈问题,构建党委统领、政府负责、部门参与的协同治理格局,推动社会治理向村、社区等基层“细胞”延伸。二是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到社会治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划拨专项资金、筹集社会公益资金等方式,引导社会组织承接政府事务性工作和服务职能,积极参与和服务社会基层治理,优化治安政务服务。三是完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依托“雪亮”工程,逐步将城管、交通、住建等重点行业、重点部位公共视频监控接入110 指挥和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深度融合网格化服务管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阳光信访三大信息平台,深化平安视联网建设,建立起“互联网+社会治理”的“一网通管”格局,做到实战中管用、基层干部爱用、群众感到受用,全面提升驾驭全局治安能力。

  (三)积极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一是拓展“党建+”模式,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社区党建要融合“网格化”管理,逐步形成“小网格、大党建”基层党建工作格局,探索“党建+群团”“党建+社工”“党建+网格员”等工作模式,采取“群众点单、社会组织接单、政府买单、第三方验单”的公共服务模式,最大限度将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至基层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二是创新精准化服务模式,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米”。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实现政务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目标。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对一般人群、特殊人群、重点人群,精准分区分类服务管理。在扶贫、交通、医疗、教育、养老等群众关心关注的民生领域,创新方式方法,提供精准化社会服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

 米”。三是实现技术智能化,以科技主导基层治理。科技从来都是基层社会治理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要准确把握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和规律,用智能化推动社会治理理念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提升网格化服务管理的科技含量,做大做强网格化联动指挥平台,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四)强化投入保障。一是明确专项资金。要明确设立基层治理专项资金,采取项目资助、以奖代补等方式,激励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金投入,建立健全社会治理专项资金申报审批、监督检查机制,明确资金适用范围、扶持方式、使用原则、法律责任等,通过政策导向和资金倾斜,激励各方积极参与,提升社会治理质量和公共服务效益。二是壮大队伍力量,凝聚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健全完善政法综治队伍教育培训、职业技能进修、岗位交流等培养机制,在纠纷调处、法律援助、特殊人群矫正帮扶等社会治理重点领域建立专门性从业入门培训课程。三是筑牢基层基础,推动基层治理重心下移。统筹推进网格化服务、心理疏导、纠纷调处、法律服务等基层服务治理阵地建设,打造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的共建共享基层治理平台,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最基层,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更好地为群众提供服务和管理。

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范文稿【3 3 篇】

 】

 第 第 1 1 篇 : 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今天,我就基层社会治理谈些个人粗浅的认识和体会。不全面、不正确的地方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社会治理现代化理论的形成

  我们党对社会治理规律性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逐步深化的,也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社会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付出极其艰苦的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社会治理有自身运行的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对社会治理规律性的探索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单一模式管理阶段。从建国初期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实行的是政府主导的单一管理模式,那个时期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人财物流动性少,基层政权比较得力,社会道德风尚良好,案件少,社会治安秩序好。社会虽然管理有力,但活力不够。

  第二阶段:综合治理探索阶段。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党的十八大前。在这一时期,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社会治理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卖淫、嫖娼、赌博、吸毒、黑社会组织等各种社会痼疾沉渣泛起,社会治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治安形势非常严峻。中央提出社会综合治理,综合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

 的、法律的、文化的等多种手段进行治理,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其内容形式,收到了一定成效。

  第三阶段:共建共治共享阶段。党的十八大至今,是对社会治理规律性认识的理性深化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深入推进社区治理创新,构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层治理体系。”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再到“社会治理现代化”,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治理规律性认识的不断深化,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社会治理方面取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毫无疑问,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国安邦重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古人讲,“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司马迁《史记》)。社会治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基层社会治理恰恰是我们社会治理的薄弱环节。我在新乡县调研时,一位社区党支部书记谈到目前社会治理突出问题时说:“现在是上面会多、下面会少;上面满堂灌、下面不好办”。话虽然尖刻,但不无道理。我个人认为,基层社会治理存在以下问题:

  (一)法律规定方面存在问题

 一是法律条文存在“打架”现象。这与我国法律制定的轨迹模式有关。一部法律的出台,通常由相关部门提出,人大列入立法计划后,相关部门起草法律草案,最后提请人大审议通过。起草过程中,虽然征求了不少部门意见,也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但都把管理、收费和审批等有利于部门集权的规定摆在重要位置,而关于法律责任、法定义务和责任查究则规定不够、规定不严。

  二是法律规定存在诸多空白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新情况、新问题、新阶层层出不穷,而法律的出台相对滞后,存在许多空白点。比如,在互联网、生态环境、民生保障、司法鉴定、投票选举等方面,法律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发展变化。

  三是“强势部门”提出制定法律规章的多,“弱势部门”提出制定的相对较少。这一点,在省市一级表现尤为明显。

  (二)法律执行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和利益驱动问题。在执法过程中,地方和部门存在“争利”现象,对跨区域、跨部门涉案金额较大的经济类案件,各相关地方和部门相互博弈,争着办理。其他棘手复杂案件,相互推诿扯皮。

  二是个别执法人员选择性执法、钓鱼执法问题。办理经济类案件积极性高,办理一般刑事案件积极性低。

  三是法律监督难问题。监督制度不少,但有些文件落实困难。

 四是检法队伍的行政化倾向影响了基层业务骨干积极性的发挥。检察官、法官实行员额制,情况有所好转,但深层次的矛盾还没有解决。

  五是政法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中央有规定,政法部门办案应该完全“吃皇粮”,但有的地方没有完全“吃皇粮”,还存在变相“吃杂粮”的现象。

  (三)一些基层党组织形不成战斗力。十八大以来,中央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明显增强。但一些地方也存在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有的基层政权被家族势力、黑恶势力长期把持。中央决定开展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正是针对这一问题采取的战略举措。

  (四)社会治理社会化程度低。行业自治组织、群众性组织(公益性)发展不充分,很多该由行业自治的事项都靠政府增加人财物投入来管理,这是不可持续的,既加大了行政成本,政府也无力管好。政府在社会治理中不能包打天下,不能一遇到问题就靠无限增加人财物的办法去解决,形成恶性循环。社会治理应该千方百计提高社会化水平,减少行政成本,实现治理效果最大化、治理成本最小化。

  (五)社会矛盾化解机制、诉调机制不够有力。化解社会矛盾是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矛盾并不可怕,一个社会必须建立矛盾排查和化解机制。我国的人民调解制度被西方誉为

 “东方一枝花”,但近年来,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大量的矛盾纠纷没有被消除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造成整个社会集访、群访、闹访的大量增加,给社会稳定造成了很大压力。

  (六)社会道德滑坡也带来了很多治理难题。“士有百行,以德为首”(《三国志》)。“道德是内心的法律”。道德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业无德不兴,国无德不威。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我们国家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的公民道德建设呈现出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但在不少人身上还存在是非、善恶、美丑不分,不讲信用、欺骗欺诈危害他人等道德滑坡现象,带来很多社会治理问题。

  三、对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一)必须坚持“四化”(即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并重;

  (二)必须坚持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

  (三)必须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四)必须走群众路线;

  (五)必须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六)必须坚定不移推进司法改革;

 (七)必须加强政法队伍建设。

 第 第 2 2 篇 : 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造福基层群众的民心工程。贵阳农村地广线长人口多,当前基层社会治理存在人口管理难、矛盾化解难、基层管控难等问题,迫切需要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文章系统介绍了贵阳市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做法及成效,深入分析了当前存在的多头管理影响服务效率、市级部门职权难于下放和人员数量素质不足等问题,并提出了探索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建立镇级政府统筹用人机制、完善基层工作考核制度和培育发展村民理事会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贵阳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社会治理创新要逐步从局部化、碎片化、浅表化的实验,走向全局化、系统化和深层化的探索,这其中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意义重大。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社会变革给贵阳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同时也给基层社会治理带来了矛盾和挑战,当前基层社会存在人口管理难、矛盾化解难、安全防控难、基层管控难、服务供给难、队伍建设难等“六大难”问题。

 一、贵阳市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存在问题

  “贵阳市模式”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一大创新,是密切干群关系、化解群众内部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有效举措,得到了群众的广

 泛欢迎。但由于起步的时间不长,还面临着一系列问题的考验,主要体现在:

  (一)多头管理影响服务效率

  贵阳市虽然在镇级探索设置了“一办一中心”,但仅仅是办公场所的整合、办事模式的改进,并未真正触及机构改革,管人与管事脱节,事权与财权脱节,乡镇条块关系仍未理顺。比如,镇国土所、财政所、林业站等派出机构的人财物仍由市级职能部门管理,镇党委政府对站所不能形成彻底有效的约束。办事大厅名义上隶属社会治理服务中心,但村镇建设规划、农业、林业等服务岗的工作和人员归综合办公室管理。

  (二)市级部门职权难于下放

  由于现有体制或规定的限制,一些市直职能部门职权无法交给镇级政府行使,导致镇级政府在房屋建设、工商管理、食药监督等方面缺乏审批权限、执法权力和行政管理手段。比如市公安局、国土资源局、林业局、农业局等单位,涉及农村、群众的管理服务事项约 74项,按目前法律法规和上级部门规定无法下放或授权给镇级行使。从办事大厅的运行情况看,服务岗的工作人员较多的工作也是答复咨询、受理材料,真正盖章办结仍然在市级职能部门。与此同时,市级职能部门长期形成的管制观念、利益观念难以彻底改变,往往不敢冒改革风险,不愿意将部门职权交给镇政府行使。一些镇领导对“一办一中心”的设置,也仅仅停留在“挂挂牌就好”,不愿深入推进职能转变,

 或者希望市职能部门将人财物权力下放,但责任不下压。一些基层干部习惯了镇村相对灵活的上班时间和方式,对办事大厅较为严格规范的“坐班”服务有顾虑。

  (三)人员数量素质不足

  镇级党委政府普遍存在缺编严重的情况,难于招录工作人员,现有的基层干部也流动较快。比如,朱昌编制 99 人,现仅有 68 人;东风镇编制 99 人,现仅有 68 人(其中 8 人为借调);金华镇编制 99 人,现仅有 68 人(其中 8 人为借调)。一些部门仅有 2 个人,派员到服务岗为群众办事,就难于保障日常的巡查、执法工作。一些干部年纪较大,缺乏服务岗所需的专业技能;一些年轻干部则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偏低,不愿意深入基层做艰苦细致的群众工作。

 二、贵阳市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存在问题的对策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是一项长期工程,贵阳市自开展试点工作以来才不足两年时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要确保“贵阳市模式”的持续可行,应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加快推进镇级机构改革,更好地服务群眾,夯实基层基础,推动贵阳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取得更大成效。特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探索下放行政审批事项

  直接下放给镇政府执行,通过市级职能部门与镇一级签订执法委托书的形式,委托行使行政执法权对于一些涉及行政执法或法律明文规定不能下放或委托乡镇行使的职权,强化镇一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加强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如公安、国土、司法方面的职权。同时,应积极发展农村社会中介组织,给市场和社会相对独立的自主发展权;政府应根据市场和社会的发育程度来下放权力,保证市场和社会对政府下放的权力能接得住、接得好。

  (二)建立镇级政府统筹用人机制

  加快推进镇级机构改革,建立和完善镇党委统一领导下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司法所、财政所等派出机构以镇管理为主,按照实际需要和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根据各镇的情况适当下放用人权,由镇统筹安排编制、人员、经费等,包括人才的招聘权、人才的支配权,建立独立的镇一级人才库,化解各镇在用人方面所面对的压力,市级职能部门只进行业务指导。

  (三)完善基层工作考核制度

  构建责任流程管理体系,建立分层分级的流程体系,将流程设计进一步细化到每个岗位职责,强从提升公共服务空间出发设置责任流程;明确流程之间的接洽;设计流程绩效指标。对包村驻点干部,其工作实绩的考,且获得服务对象的满意、认可上;评要重在围绕群众需求,对在便民服务中心工作的干部,其工作实绩的考评要重在围绕群众需求办实事做好接待、办证、咨询和其他服务工作上。

  (四)积极培育发展村民理事会

  贵阳市应在总结提升“一办一中心”改革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各村历史文化和民俗民风,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指导建立村

 民理事会,不断完善村民理事会民主议事规则和激励保障等机制,充分发挥村民民理理事会在村务管理中的议事、咨询、协商作用,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农村社区服务与管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利用“熟人社会”的优势,深入了解社情民意,把思想动态,不断会工作载体、优化工作方法,更好地解决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第 第 3 3 篇 : 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党的十九大报告题中之意,然而农村则是社会治理的基础,正确认识和分析当前农村社会治理,积极采取多种有效举措对于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群众安居乐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治理人才缺乏,素养不高。由于中高山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村有文化、有远见、有学识的劳动力人口外出务工,在家群众文化素养普遍不高,再加上政府没有政策鼓励和支持,对基层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缺乏针对性,造成基层治理先进人才缺乏。

  (二)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缺乏资金保障。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经费主要来自政府财政投入,然而地方政府财政主要用于经济发展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基层治理经费相对有限,这些资金对于范围广、种类复杂的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如九牛一毛,只能勉强维持日常的

 开...

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层社会治理的内容& & 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基层社会治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内部分、社容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社会管理在广义上,是由社会成员组成专门机构对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事务进行的统计。

 (一)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还不完善 一是基层党组织影响力在削弱 二是社会治理主体单一 三是社会组织缺乏培育 三是力量薄弱,不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民间资源满足多元阶层、多元利益并存的需要 (二)群众参与社会治理还相对较少 (三)社会矛盾纠纷压力大、人口管理压力 一是化解社会矛盾的难度加大 二是流动人口管理难度加大 三是特殊群体管理压力大展稳定中遇到的问题 一是要强化依法行政 二是要强化公正司法

  基层治理存在的问题

 从乡镇层面上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还不完善。一是基层党组织影响力在削弱。尤其是渔 农村社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力在下降,不能很好的引领村委会开展社会自治,基层党支部的决策有时会被村民代表大会否决。二是社会治理主体单一。目前乡镇、街道基层政府仍然是社会事务的主要管理者,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以至于顾此失彼。另一方面社区、村行政化倾向没有得到彻底改变,现有的社区、村委会管理体制与真正意义上的社区管委会体制,在性质和功能上仍存在较大差距。由于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重心下移成了任务下移,不仅导致政社不分,还造成社区、村往往忽视居民自治工作,致使在群众中的信赖度受到影响。三是社会组织缺乏培育。大多数非营利组织,特别是社会团体,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行政色彩太浓,缺乏应有的民间性、自治性、自愿性

 对策与建议 通过法治、自治、德治“三治”相结合,多个层级、不同层面开展社会基层治理,由单块突破到整体联动,从而全方位提升基层自治水平。

 (一)加强法治建设,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遇到的问题。一是要强化依法行政。可以探索建立 “依法行政指标体系”,以百分制进行量化打分,形成依法行政指数,并把这个分数纳入单位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对依法行政实现全程规范。另外,对于非法信访户、无理信访户、不符合程序的上访户,建议在符合依法行政的程序前提下进行严格处臵。二是要强化公正司法。在强化司法机关队伍建设、提升履职能力的基础上,着重应强化司法机关服务群众能力,除在社区、村聘用法律顾问外,可以定期地开展由公检法司组织的法律服务活动,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三是要强化全民守法。要深化开展民主法制村创建,在结合社区、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建立起等一批法治文化示范点,从而实现法治文化与地方特色文化、行业文化、群众文化的有机融合,如我镇的**社区的法治公园与村史馆进行融合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要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模式,把普法宣传与文艺汇演、知识竞赛、网格走访等活动相结合,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

 (二)加强自治建设,通过引导基层组织、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有序参与社会事务,进一步提升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水平。一是要进一步明晰基层组织职责。要坚持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村(居)民自治和村(居)务监督组织为基

 础,在大原则的前提下,引领群众开展自治。继续巩固好“三多”清理的成果,逐渐使社区、村的工作思路有实质上的转变,同时应进一步精简社区、村的工作内容,建立起社区、村工作事项准入机制,将被动应付上级检查的事项最大限度的缩减,使社区、村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服务群众上。二是要积极培育扶持社会组织。可以积极培育扶持社会组织,每个社区、村根据不同的社情培育不同的义工团队或志愿者团队,在我镇部分社区、村也建立了类似的团队,如**社区夕阳红队伍,由退休老教师组成,帮助社区组织义工服务等活动,又如治安巡逻队,由社区菜农和老党员组成,开展日常巡逻。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办法,由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途径帮助社区、村,同时加大对公益类社会组织的培育力度,对符合条件的公益类社会组织给予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三是要多方面搭建民主参与平台。把搭建平台作为推进社会治理的重要环节,在党委、政府领导的前提下,搭建了基层群众参与重大决策、公共事务的平台。比如像我镇的“相约星期五,有话大家说活动”模式,由社区组织,邀请县属职能部门、社区居民共同参与,通过协商解决问题,活动自 2009 年开展以来,平均每年解决居民实事 300 件左右。也可以尝试成立镇、街道或社区、村百姓参政团,让老百姓在了解目的和为自己争取最大权益的同时,了解政府的工作目标,并将自己的意见及时传达给基层政府,

 促进最终出台的决策更为科学、合理、操作性更强。

  (三)加强德治建设,切实发挥好德治在社会治理中的基础作用,进而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一是要注重以规促德。要系统梳理和修改完善有关 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特别是应结合“三改一拆”、渔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五水共治”、新农村建设等中心工作,指导社区、村修订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行业 ……(未完,全文共 2798 字,当前仅显示 1779 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疫情 下 基层社会治理 存在的问题及

 对策建议思考

  突如其来的疫情,数千人的死亡,汹涌而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一起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也是对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防控疫情期间,冒着被感染的风险站在前线的基层公务人员,其辛苦、心酸和承受的巨大压力,自不待言。可在这个过程中,也有相当数量的基层组织和公务员的表现和作为,暴露出中国基层治理的一系列问题。分析总结新冠疫情给基层社会治理带来的挑战,研究其对策,是推进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郡县治,则天下安”是中国古人的智慧,放在今天这句话同样适用。基层治理是整个国家治理的底层和基石,能否有一个善政良治的基层,在相当程度上决定整个国家能否善政良治。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当前,如果说医

 院是抗疫的第一战线,基层社会可谓是抗疫的第二战线。疫情大考,重在基层,难在基层。而疫情防控期间,却暴露出基层社会治理的不少问题。

  一、新冠肺炎疫情对基层社会治理的问题挑战

  一是基层组织反应迟缓,缺乏主动性。疫情爆发、武汉封城后,许多基层组织做得不错,部分小区出现无一人感染或疑似病例,赢得居民的尊重,但同时有不少基层组织严重不作为。2020 年 2 月 11 日《环球时报》记者报导,武昌区转移重症病人时,仅靠一名缺乏防护的公交司机,并无任何基层工作人员接洽跟车及组织病人入院,令这些重症的新冠肺炎病人被困在寒夜的街头,因而遭至中央督导组的问责。再如,为了最大限度阻断病毒传染,武汉小区干部应该想尽办法严格管理下辖小区,建立统一配送生活物资的制度。可实际情况是,全市只有部分小区能够严格管理小区,积极组织物业配送物资,许多小区不管不问,任由小区居民随意去人员拥挤的超市买菜,增加感染的风险。

  二是基层公务员的素质参差不 齐。疫情防控期间,基层公务人员普遍非常辛苦忙碌,有不少基层公务人员做出了表率,很多人从农历新年前疫情爆发直到疫情解除之前都不能休息,一直在高强度地轮轴转。与此同时,也有许多基层机构和一线公务人员在防疫过程中,表现出种种粗暴、乱作为、

 不作为和缺乏人性化管理能力的乱象,反映出基层公务员的素质能力不一。

  三是治理手段简单粗暴。在远离城市的农村,农村干部的粗暴作风反映基层治理更加落后的一面。在防疫第一的高压下,不少乡村不仅封村,还打出雷人的标语口号,如“带病回乡,不孝儿郎,传染爹娘,丧尽天良”,“今年上门、明年上坟”等。有的地方做得更绝,或者用大货车、挖掘机等大型车辆堵路,或者砌墙、搬来大石头作为路障,甚至故意把道路挖断,直接让交通瘫痪。当然,这些措施有的确实阻断了人员流动,有利于防控疫情的一面,但其做法的后坐力太大,过于简单粗暴。

  四是对老旧小区的日常管理不够重视。在城市中已经实现了专业化物业管理的小区,在特殊时期实施出入许可、体温监测、疫情信息传递等“特殊门禁”,可以获得较为快速的落地。而对于物业管理缺位的老旧小区,其长期处于失管、脱管或“准物业”的被动状态,在疫情来临时便成为暴露在隐形危机中的脆弱地区。这类小区无论在空间管制还是社群关系上都更加“开放”,承受的“暴露”挑战和“管控”压力更大。

  五是医疗物资储备不足。由于疫情期间的社会生产局部停摆,越来越明显的矛盾集中在医疗物资的及时供给上。“非

 典”之后,为应对 SARS 的暴发与流行,我国依法建立了医疗物资储备制度,但仍存在很多未落实的情况,导致本次疫情发生后,全国各地都迅速出现医疗物资短缺危机,许多一线医护人员连基本防护用品都短缺。即使湖北之外的广东、四川、河南等地,多家医院也因防护物资紧缺,公开发布接受社会捐赠公告。

  六是健康保护宣传缺位。在健康保护意识方面,不少中国人的意识还不足,缺乏良好的健康习惯。本次疫情发生后,各级地区虽然启动了抗疫宣传工作,但是效果并不显著。某些群众防范意识不足,不配合进行自我防护,发生疑似病状未进行有效的隔离和治疗,导致病情加重。还有大多数群众由于缺乏医学基础常识,盲目恐慌,轻信网络谣言,一夜之间对双黄连口服液抢购一空。

  二、新冠肺炎疫情对基层社会治理的对策建议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全国确诊和疑似病例在逐步减少,但防控形勢仍然严峻复杂,远没有达到完全控制的阶段。基层又是疫情防控的重点,只有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才能守住疫情的关键防线,打赢这场人民战争。

 一是继续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疫情防控以来,各级党员干部奋不顾身、身先士卒,始终奋战在疫情防控斗争第一线,为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要继续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动员党员干部发扬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精神,坚决执行中央关于疫情防控的各项决定,确保各项疫情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二是努力提升基层公务人员的素质。不少基层公务人员教育程度和思考问题的能力确实偏低,习惯于“唯上不唯下”,作风难免简单粗暴。尽管政府一直在尝试通过激励机制,让更多优秀大学生去基层工作,但整体而言,基层官吏的素质明显偏低,他们处理问题比较简单直接,遇到类似防疫这样的大事,有些人难免行为失当。再者,现行行政体系容易造成基层空虚和超负荷运转,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官吏经常疲于奔命。

  三是实现政府主导与社区自治的有机结合。受传统的政府管理思维影响,我国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依然注重“大政府、小社会”的模式,政府主导过多而社区自治能力不足,基层政府和社会融合不够,社区的力量没有被充分激活。未来我们应在增强社区自治能力的基础上,实现以社区服务为核心着眼于满足自身服务需求的软性控制。同时,要以社区服务为核心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的精细化。“一是治理对象的精细

 划分,根据辖区内的小区和居民特点,例如可根据安置小区、普通商业住宅区和高品质商业住宅区的不同居民需求,提供不同的公共服务;二是服务内容的精细划分,立足于居民需求,可提供免费的、有偿的,公益性的多种服务内容;三是治理手段的多样化,改变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式,探索协商式的、合作式、恳谈式的服务方式。”[ 四是对老旧小区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老旧小区改造是提升城市形象、改善群众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一项系统工程、民生工程,疫情结束后,应对环境卫生状况差、物业公司不愿入驻、单位自建独楼等老旧小区,通过拆除破旧建筑、打通围栏隔墙、畅通消防通道、增加绿地面积、硬化场地道路等有效整合改造,吸引物业公司进驻,强化物业服务管理,从根本上解决老旧小区失管、脱管的问题。

  五是补足医疗服务领域短板。应急医疗物资储备在急救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卫生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尽早规划建立应急医疗物资储备仓库,对应急医疗资源进行梳理,加强应急医疗资源储备,以满足灾害医疗急救用品需要;财政部门应有计划安排应急医疗设备的添置、更换资金的支持,不断提升和提高本地区应急医疗质量与水平。

  六是切实提升居民科学素养和媒体素养。一方面,社区

 处于最基层、最前沿,要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手段,开展健开展健康知识宣传教育

  引导群众树立良好的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使公民具有定的医护基础。另一方面,网络空间治理是城市管理者的必修课。城市管理者应当从疫情带来的輿论机中深刻反思,及时总结教训,确保信息公开透明。积极推动居民科学素养和媒体素养教育进课堂、进社区、进农村,使公众面对突发事件心中不乱,能够正确的辨别头性媟体发布的信息,提高自我保护、科学保护能力。

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的

 问题 及对策建议思考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十四五”规划建议第 48 条专门论及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特别关注基层社会治理,指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中央政治局 2021 年 1 月 28 日召开会议,审议了《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强调要更好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会议指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各地区各部门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维护国家政权安全的高度,深刻认识做好基层治理工作的重要性”。

 高邑县作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县域综合试点之一,近年来在社会治理工作中,立足全县实际,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中出现的多元化新需求和新问题,依托网格化服务管理手段,深化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积极开展“一网先行,三治并进”基层社会治理实践,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与探索 (一)实施背景

 古语云,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治理既“接天线”又“接地气”。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5 年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我们党的组织结构和国家政权结构中,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本固才能枝荣,根深方能叶茂。高邑县作为省会南部重要交通物流枢纽、华北最大的建陶产销基地、全省全域新型城镇化试点县,近年来,随着县城建设、产业项目加快推进,特别是建陶产业实施煤改气涉及企业成本提高效益下滑、主城区实施扩容提质涉及征收补偿、高铁新区重点项目建设涉及土地收储等,群众诉求广泛,基层不稳定因素增多。为此,县委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的部署要求, 以共建

 共治共享为主题,以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增强社会风险防控能力为着力点,以全面深化改革、现代科技运用为动力,着眼“城乡统筹、全域治理”,三治融合,同时发力,发挥出“乘数效应”和“点睛作用”。实现了基础信息一网采集、公共资源一网共享、关联数据一网比对、社会事务一网督办、社区服务一网跟进。初步形成以村居网格化服务管理为依托,以自治为基础、以法治为保障、以德治为先导的“一网三融合”基层治理模式,全力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形成“矛盾不上交、村居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

 (二)主要做法

 1.发挥网格化平台作用,通过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精准一张网,民安更保障。”着力推进“三化”到位。一是网格贯通化。统一划定基础网格区域,将部门要求基层设立的各类网格整合设置为一套网格,实现“多网合一”。二是网格员专业化。依照“一格一员、一员多能”的标准,建立专业网格管理队伍,使网格员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知民情、解民忧、办民事的“情报员”和“工作队”。三是采办分离化。网格员负责“采”,乡村部门负责“办”,在“线”监察负责“督”,通过线上线下“管家式”的为民服务,满足群众的多元化需求。网格化的社会管理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中起到了令人感叹的“硬核”作用。例如高邑县大营镇,根据行政村共划分为 25 个片区,187 个网格,各网格员充分发挥熟悉村情、善于与群众沟通的自身优势,把网格当作战场,发挥百事通优势,充当快递员跑腿,变身巡查员劝导,竖起一道道“防火墙”,为人民群众的安全保驾护航。

 2.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通过“党建+社会治理”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水平。基层社会治理要始终把党的引领作为贯穿社会治理的一条红线。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要强化党建的引领嵌入。“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高邑县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中,始终置于党委的领导之下,表现为县委建构,乡镇党委主推,村居党支部主导。高邑县委将“一网三融合”建设作为全县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号工程”,出台了《关于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一网三融合”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坚持高位推动,成立由县委书记挂帅、县委副书记牵头、常委政法委书记主抓的工作专班,并将此项工作纳入乡镇部门年度考核体系和党政领导班子目标管理。例如,高邑县大营镇坚持党建引领,创新建立的“党建 e 联网、服务一码通、问题全清零”的基层治理服务 110 机制很有特色。该镇组建了“三级千人服务员”队伍进行活动。星级服务员队伍由 182 名村“两委”干部组成,有效发挥“定盘星”作用;骨干服务员队伍以全镇 620 名骨干党员为主要成员,切实让党组织引领的基

 层治理“最后一公里”落地落实;志愿服务员队伍主要成员为各村 268 名青年志愿者,服务社会治理。自 XX 年 9 月初实施以来,共接收群众反映有效事项 35 件,办结 31 项,办结率为 88.6%,群众满意度 100%。

 3.发挥自治的基础作用,通过夯实基础支撑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活力水平。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群众自治是基层社会运行的重要方式和依托,也是让基层社会充满活力的重要源头。“有事好商量、有事会商量。”一是发挥群众性自治组织作用。引导发挥村委会、居委会、其他群體力量在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办理、矛盾纠纷调解、治安维护协助、社情民意通达等方面的作用,探索开展以村民小组、社区居民小组为自治单元的“微自治”,靶向村民社区居民自治单元,激活基层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二是丰富群众性自治组织的议事协商形式。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多治合一议事协商制度,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监事会、业主委员会等,开展“一约(村规民约、社区公约)三会(民情分析会、民事交办会、民主评议会)”协商活动,创建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协同治理新格局。三是巩固改进群众性自治组织集体事务公开。大力推进党务、村(区)务、财务“三公开”常态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创新“村(区)民微信群”“乡村(社区)公众号”等村(区)级事务监管平台,实现村(区)级事

 务即时公开、掌上公开,为不同群体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提供服务。

 4.发挥法治的保障作用,通过全方位法律服务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治国之法,为民而立者也。”高邑县推动法治资源下沉基层,力求释放更多法治红利。一是积极开展法治政府示范创建活动。严格规范执法管理,确保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实现全覆盖,基层治理人员以积极态度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2020 年以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建议办理满意率达到 100%。二是推进法治乡村、法治社区、无讼村居建设。以法治乡村、法治社区、无讼村居建设为抓手,推进“律师顾问、公证顾问”线上线下服务相衔接,推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一村(居)一辅警一法律顾问”制度实现全覆盖。2020 年以来,选取 5 个没有发生诉讼的村(居)为示范点,15 个通过创建能够实现无讼的村(居)为创建点。三是发挥政法队伍主力军作用。高邑县建立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组建高邑县人民调解协会,统筹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实现有效衔接,优势互补,极大提高了治理水平。成立以来共受理各类矛盾纠纷 270 件,调解成功 138 件,成功率达51.1%。

 5.发挥德治的先导作用,通过道德建设引领民风提升基层社会治理“乡村善治”水平。德治是社会治理中固本培元的长久之策。高邑县突出抓住三个环节。一是坚持以村规立德。通过实用性强、操作性强、监督性强的村居村规,发挥乡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的“软法”作用,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思想信念教育和法律知识普及,引导群众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二是注重以文明育德。注重发挥乡贤文化、家训家风、生活礼俗的教化作用,开展道德模范、时代楷模、最美人物、凡人善举等宣传活动,让传统美德在家庭里生根,让好的家风支撑起好的村风民风。三是倡导以评议促德。出台高邑县“道德模范”奖励规定,设立道德模范关爱专项资金,评选褒扬“最美村里人”;设立不文明行为曝光台,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社会治理中社会组织的作用发挥有待提高,多元化诉求路径有待进一步畅通

 我们治理中长期存在的“管理”模式痕迹依然存在。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所具有主动性、志愿性等特点在社会治理中有利于其发挥服务作用。但政府职能界定不明晰,管理大于治理,很多工作的推动执行还是靠行政力量。社会资源的供给不足,一些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发挥的作用相对较弱。基

 层社会治理存在碎片化、分散化、矛盾化的现象,“堵点”“漏点”需要整合打通,治理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多元化、多区域、多层次的治理主体需要全方位协同发力,推动现代化治理。

 (二)网格化社会治理还有很多不足,网格技术和网格员素质还需进一步提升

 网格化拓宽了基层社会治理的空间。用作科技支撑的网格化管理给社会治理体系带来变革。当前高邑县的网格化服务平台初步成型,但系统的稳定性还欠缺,一些工作中需要的服务流程还不够完善,对于下一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说还有不足,难以有效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亟待进一步提升。同时,5G 时代的到来,对网格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网格员专业技术水平偏低,并且在社会治理中只是辅助角色,缺乏职业认同感,积极性欠缺。下一步需加大对网格员的教育培训,增加和认同网格员的职业自信和身份。

 (三)基层社会治理人才不够充裕,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关键在人。随着基层治理职能范围的越来越广,任务也越来越复杂。但基层队伍的人员数量和素质都

 稍显滞后。再加上近年来年轻的、有文化、有才干的人大都流失,“村庄空心化”严重,留守人员大部分是老年人、妇女、儿童及其他弱势群体,政治参与热情不足。造成基层缺乏治理人才,领导力执行力都跟不上发展的需求,需要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四)基层社会治理资金保障缺乏

 当前,基层基础还比较薄弱,突出表现在硬件需要升级改造,软件需要更新换代。但由于基层社会治理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县级财政投入,而乡镇政府财政收入的大部分要用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建设,投入基层治理的经费相对有限,而村集体的资金投入也几乎空白,基层治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受到一定制约。这就需要加大对社会治理创新的资金投入。要统筹各方财力,做好资金保障工作。县级政府、乡镇政府及村集体都要按照各自职责任务,依据“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设立专项社会治理基金,资金要列入年度财政计划,且要保证资金专款专用。

 三、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几点启示 进入新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征程上,在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县域作为前沿阵地,社会治理还在路上。

 (一)突出党对基层组织的领导作用

 注重党对基层社会治理的领导,提高基层党组织在新征程的“桥头堡”作用。基层党组织在新时期面临的任务重,难题多,要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带领群众鼓足干劲、开拓思路、解决问题;严格落实党委领导社会治理责任,坚持党领民治,将社会治理指标纳入党建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及时发现问题、快速流转交办、精准研判预警,推动基层治理实现共享共治。坚持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自治性群众组织为纽带、其他社会组织为依托,构建“公共服务圈”“信息共享圈”“群众自治圈”,引领社会资源、市场资源整合,引导多元主体参与,把分散的、孤立的群眾和社会自治组织治理体系整合起来,不断把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二)突出人民群众主体地位

 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基层社会治理理念。“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聚焦人民需求,注重人民参与,凝聚人民智慧。依托网格员的纽带作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自主能动作用,在村逐步形成“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服务有人管”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既妥善化解矛盾纠纷,又把基层村居建

 设成为政府公共服务的平台、居民日常生活的依托、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三)突出“ 科技强治” 能力

 运用网格化管理,提供精准服务。“互联网+”思维,拓宽了网格员管理服务职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与社会治理融合,使基层矛盾在源头得以有效遏制;完善数据共享,推动政法专业信息、政府部门管理信息、公共服务机构业务信息的综合应用,实现“一口接进、一屏统览、一体分析、共享应用”;强化网格员职业归属感,使网格员在新时代充分发挥牵线搭桥的作用;坚持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科学配置网格员力量,合理确定网格监管任务和事项,着力发挥其在协助做好基础信息收集、社会治安巡防、矛盾纠纷化解、党的政策宣传、民生保障监督等方面的作用,发挥“一员多能”的“全科网格员”职责。

 (四)突出“ 一网三治” 融合

 推进“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必须最大限度整合基层管理服务资源,充分发挥基层网格员的管理服务作用,努力为群众“三治”展开全方位、动态式管理和提供多样化、多层次、多元化服务。通过自治激发社会主体的责任感和参与活力,确保德治、法治目标的实现;通过法治推动以法治思维和法治

 方式化解矛盾、维护权益,为德治、自治提供有力保障;通过德治提高社会治理主体素质修养,为法治、自治提供坚实基础。

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及

 对策建议思考

  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央著重研究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若干重大问题。这为我国各地加快基层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本文从当前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分析了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时代意义,阐述了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结构日趋复杂,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日趋多样,不论城市或农村,基层社会治理都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新时代,我国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

 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这些都对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当前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央着重研究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若干重大问题。这将进一步加快基层社会治理的科学步伐,更有效维护了基层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基层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1. 新的挑战

  随着我国民主政治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基层群众的思想意识和现实需求日益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日趋增大。在社区,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虚拟社区、微信、微博、自媒体等已经成为社会大众发表言论、监督政府的重要场域,社区组织对于社会治理的情况,时刻处于群众的监督之下,科学应对群众监督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

  2. 薄弱环节

  当前城乡社区治理依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运行存在诸多困难。一是网格化管理人

 才缺乏,特别是广大城乡社区,大都没有配备专门的网格管理员。二是权责不对等。城乡网格化管理中,下沉到各社区的职能部门之间权责不清,相互扯皮,未能发挥好服务社区居民“最后一公里”的作用,群众对网格化管理的认同度不高。三是缺乏长效机制,在管理体制机制方面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

  3. 理念偏差

  目前,强调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而在社区社会管理活动当中,治理理念存在严重的偏差,部分社区人员的思维仍然比较固化。而这就导致了社区在日常管理活动当中,深入到人民群众当中去还做的不够,人民群众的切实需求信息收集不全面,未充分调动辖区居民的创造性。

  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时代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治理,将社会治理的重心下移到了基层,落实到了城乡社区,有力地促进了社会治理体系的日益完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纲领性文件。该《决定》提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体现了我们党对

 社会治理规律认识的深化,为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科学指引。我们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关于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部署,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基层社会治理中,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的积极作用,努力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指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关乎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意义十分重大。

  三、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新目标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这是新时代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新目标,也为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科学指引和基本遵循。

  1. 治理的科学性和依法的规范性

  在以往的社会治理中,对行政管理模式的依赖过重,而新时期的创新型社会治理模式需要及时对此方式加以转变和完善,积极利用科学、法律、民主等手段和途径。尽量将

 科学治理理念传达和落实到位——到社区管理者和服务者,有效将社会治理模式中的科学化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要踊跃探寻社会治理模式的新方式及新手段;在民主治理的环节上,应当有效应用民主协商和实施教育等,促进平等沟通和协调的进行,来处理相关矛盾,提升公平公正的建设效果。

  2. 以改善民生,稳定社会为重点

  社会治理永远离不开保障民生的课题,这是社会治理的立足点和落脚点。实际的社会治理中需要找到关键着力点,积极建设民生工程,有效处理好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基本问题。进而有效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创先争优、强基惠民、城市网格化管理等举措,为社会治理模式中的途径及方式的创新“添砖加瓦”。

  3. 建立健全基层社会治理服务体系

 首先要及时更新政府的公共服务类型及方式,增强和改进城乡社区具体的服务,以达到让群众的基础作用在社会治理中充分发挥;其次,基层社区干部要深刻认识和理解群众路线,并坚持贯彻和执行人民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引导群众积极有序地参与社会治理,进一步把社会治理的内涵细化到基层建设中去。

 四、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分析

  1. 加强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

  我国基层治理模式的核心就是要在坚持党的领导下,侧重体现和尊重城乡社区居民的自治主体地位,侧重加强服务社区居民生活的功能。

  首先,基层党组织应该将自身的政务工作透明化,加强社区党组织与居民之间的联系,听取居委会的意见,及时了解社区的发展情况,让党务工作立足于服务居民之上。其次,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尊重社区居民的民族文化,积极组织各类文化活动,让各民族群众坚信党的领导并积极围绕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大政方针周围,实现了各民族间一起学习、相互促进、一起工作、一起生活的良好格局,进而营造出各民族间的良好交流与有效融合的社会氛围。第三,应该积极组织城乡社区党员参加党建活动,让党员了解到时代新风,加强对党员的思想建设工作,提高党员的素养,从而在工作当中才可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之下,充分发挥自身的建设性作用。

  2. 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的机制

  首先,要建立其更为全面的管理制度,在管理活动当中要坚持层层相扣的原则,在提高管理部门自主性的基础之上,

 强化整体的约束力,做到权责相对应。其次,则是要建立起全面的监督体制,要对基层社区和社会各服务组织之间的权利范围进行严格的划分,对政府的各个政务工作进行严格的动态监督,以此来约束基层政府的管理行为。再次,则是要做好决策共治方面的工作,在基层管理活动当中政府部门在发表重要的政策之前,要保证城乡居民的知情权以及参与权,要为居民提供政务参与的渠道,例如社情民意表达等等,从而让政策更加科学,并且降低后期推行的难度。

  3. 树立科学的基层社会治理理念

 新时代,民生的有效改善将会促进了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西部大开发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新疆各地的民生条件和基础。新疆各地基层政府和社区管理者,要树立科学的基层治理理念和服务理念,要通过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切实深入到基层搞好公共服务体系上的完善工作,让城乡居民的生活真正享受到民生改善带来的实惠。要树立为各民族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服务的理念,从而让各民族同胞对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信心更加稳固,从而紧紧围绕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中国梦”周围,实现民族团结、共同致富的愿景。

  在基层治理活动当中,应该积极组织工作人员参加现代化的政务工作培训活动,促进工作人员思维的转变,提高工

 作者的服务意识,督促工作人员在工作当中深入到人民群体当中,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原则。

  4. 丰富城乡社区基层社会治理的方式

  要想提高城乡社区基层治理活动的效率和质量,就必须要对治理方式进行优化,改革治理的手段,丰富治理的渠道。首先在治理过程当中,要充分将道德治理和法律治理结合起来,以此来约束城乡社区居民以及政务工作者的行为。其次,则是要避免管理方式的行政化,要积极对社区工作者展开法律教育,提高工作者的法律意识,宣传依法治理的工作理念,督促工作人员完成自身的工作任务。最后,要做好城乡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积极向城乡居民宣传时代新风,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来提高居民的思想道德修养。

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及

 对策建议思考

  从社会治理的含义和特点出发,对基层社会治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地分析,并以 XX 省 XX 市“民生 110”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为例,探索通过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完善基層治理体系、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等路径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

 一、社会治理的含义和特点 社会治理,即在社会领域中,从个人到公共或私人机构等各种多元主体,对与其利益攸关的社会事务,通过互动和协调而采取一致行动的过程,其目标是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行和满足个人和社会的基本需要。社会治理是从社会管理逐步发展而来的,它最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西方的少数几个国家中兴起,后来演变成世界各国政府的国家变革治理之道。近

 年来社会治理也引起我们国家层面的关注,党中央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了“社会治理”这个全新的概念,体现了我们党已经从传统的社会管理体系向现代的社会治理体系的执政理念转变。社会治理涵盖了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涉及到广大人民的各种利益诉求,它包涵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多元化的主体

 现代社会治理的最大特点就是治理的主体逐步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以往的社会管理模式下,政府和政府授权的公共部门是唯一能够行使公共管理的权力中心,政府依靠国家的强制力来对社会资源进行管理和控制,它属于典型的政府办社会的大政府模式,但政府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不可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大政府模式经常面临“失灵”状况。新的社会治理模式下,政府不再是唯一的权力中心,个人、公共组织或私人机构等多元主体行使的权力如果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就能成为各方在共同层面上的一个权力中心。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组织、企业组织甚至公民个人就从社会被管理的对象转变成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甚至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提供政府无法提供的许多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

 (二)复合化的结构

 社会治理的复合化结构,是指社会治理的结构覆盖全社会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一个自主互动的治理网络。在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社会治理正在将以前由国家承担的一部分责任,转移给了公民、社会组织和企业组织,这样政府与社会、机构与个人之间不再像以往那样清晰分明,有利于形成协商与合作、自治与管理等多层次的治理体系,并逐渐开始全网络地覆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治理的结构趋于日渐复合化,和社会治理多元化主体形成共振和互动,它使社会治理的各方参与者能够形成一个完整自主的网络,在这个特定的网络中,各方参与者和政府进行合作治理,并分担政府的一部分行政责任,使社会治理的效果进一步优化。

 (三)人本化的目标

 人本化的目标是指基层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注重倾听人民群众和相关行业专家的意见建议,重视社会各界的利益诉求,增加社会治理的公开性和协商性,坚持以人为本来满足公众对社会的公共需求,促进社会更加公平公正。社会治理人本化,体现在对政府、公民、社会组织和企业组织的关系中,公民和组织是政府行使行政行为的相对方,但它们与政府的关系,也不再局限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简单关系,它们也开始拥有参与、发言和社会治理的权利,所有的人共

 同组成了社会治理的多元主体,都参加到社会治理当中,以实现人在社会中的全面发展。

 二、基层社会治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社会治理的实质是明确治理的主体和客体,规范治理的行为规则,完善治理的方式,推进治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以来,我国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中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仍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基层政府职能划分不清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转型期,与社会体制、经济体制的变革相比,目前基层政府的职能转型却仍然不够到位,具体表现为政府的职能划分不清,凡事习惯大包大揽,政府不宜做、不该做的也抢着做,严重挤占社会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空间,导致应该交由社会和市场调节的没有放权,最终结果往往是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群众不满意,社会治理效果也不理想。在现有体制、机制下,政府虽然也采取了许多的方法来简政放权,但仍存在着明显不足:一是社会治理的自上而下放权,属于条状放权,客观上切割了属地之间的紧密联系,造成资源跨地区配置和横向流动的阻碍。二是在简

 政放权中,公共产品被人为地切割成了各种地方性的产品,导致区域性产品的空白与缺失,造成社区治理的空间受限。

 (二)社会治理体系不够完善

 基层政府在社会治理中,为了管理上的方便,治理的方法相对简单,大多以管控为主,通常的模式是政府主导整个社会的运转,政府决定公共服务的内容,甚至政府运用强制性的方式来控制并实施社会治理。政府经常用单一的行政手段来处理日益多元性、繁杂化的民生诉求现状,缺少市场化、社会化的专业服务内容和服务体系,群众的需求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和满足。在社会治理转型中忽视经济和法律的手段,不重视程序的合法化,社会治理法律体系不健全,缺失社会和市场方面的自治章程、信用合约,无法很好地规范社会多元主体的公共服务行为。

 (三)社会组织活力尚 未激活

 社会治理若要富有成效,除了政府的主导,还需要社会的自我完善、市场的自发调节。所以政府要限定自己的治理权限,培育和扶持社会组织的治理作用,以进一步激活社会组织的活力。近几年基层治理的简政放权使社会组织得到了不断发展,但目前我国的社会组织体系仍然不太成熟,还处在一种初级阶段,与社会的快速发展还不相适应。在社会治

 理过程中基层仍然存在政府主导过多、应用市场化与社会化的治理措施偏少的现象,使社会组织缺少主动性、积极性,处在一种被动依赖的“等、靠、要”状态。

 三、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探索与实践——以 XX 省 XX 市“民生 110”为例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必须坚决贯彻执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怎样才能探索出一条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之路,确保人民能够安居乐业、社会能够安定有序,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时代新课题。

 XX 市是 XX 省北部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总人口 X 多万人,其中城区人口近 X 万人,现辖有 X 镇 X 乡 X 街道。在现实生活中,XX 市的民生诉求内容往往涵盖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噪音扰民、下水道堵塞、修家电、修锁、找家政、找工作……,在各种各样的求助和问题面前,到底有没有可能用“110”这个家喻户晓的一个号码,来聚集群众的各种民生诉求,把“为人民服务”有求必应的承诺落实到实处呢?怎样才能够实现一拨打民生“110”就灵应,在社会治理中发挥民生“110”良好的作用?新的治理方式往往在实践探索中产生,XX 市在创新社会治理新模式的进程中整合原有的市长信箱、12345 热线、城管、环保、工商等投诉电话,打造出全新功能的“民生 110”综合服务平台,在党委、政府的

 引领下实现用 110 这个号码统一对外受理群众的各种民生需求。自 XX 年开通民生“110”以来,群众对“民生 110”的满意度达 98%,探索出了一条从“被动管理”到“主动治理”的社会治理新模式。据 XX 省统计局测评,XX 市的社会治安满意率和安全感率近年来均居 XX 省前列。

 (一)转变基层政府职能,进一步厘清政府部门的角色边界

 XX 市顺应社会的转型变化和发展,改革现有的行政管理体制,依托原行政服务中心,开通了综合性、一站式的“民生 110”政务服务平台,用群众熟悉的 110 号码来聚集群众的问题。只要属于 XX 市城乡范围内的民生需求,均可以拨打110 这个电话号码寻求帮助,110 接警台的接线员在接到非治安案件的电话时,会将电话进行一键转接,转到“民生 110”政务服务平台进行接听处理。“民生 110” 24 小时受理人民群众的各类投诉、服务需求,包括政务相关事项,如登记、审批、许可等。人民群众的热线被受理之后,属于政府职能范围内的事, 授权“民生 110”指挥调度相关部门进行便民服务,做到“群众动嘴、干部跑腿”;属于社会组织等可以解决的事,引导基层社区、服务队伍、志愿者等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协调解决,为群众提供面对面、零距离的直接服务;属于市场服务的事,交给市场自己调节,由 32 支和政府签订协议的

 修锁开锁、修理家电、疏通管道等专业化公司提供优质服务,收费参考市场价并按低于市场价 10%标准进行收费,对于其中“三留守”、低保户、残疾人、失独家庭、计生困难等困难家庭,统一纳入免费服务范围,由政府出钱为他们购买服务。

 XX 市“民生 110” 政务服务平台在保持原有公共服务的基础上,扩大社会治理的空间,整合社会服务和市场化服务的队伍。它以解决人民群众诉求为出发点,在保持现有部门、组织结构不变的基础上,通过“民生 110”来决策领导、流程筛选,形成一体化资源的部门协作机制,并对人民群众的问题进行分门别类逐一分解下放,突出“民生 110”的“转办、督办、落实、反馈”环节,跟踪落实结果,以多元化的供给主体和多样化的供给方式向群众提供公共服务,有效防范政府、社会、市场职能划分不清的问题,形成治理的社会合力。

 (二)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建设新的服务型政府

 首先,完善专业服务队伍。一是搭建“民生 110”统一服务平台。把“民生 110”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把“民生 110”运营经费列入 XX 市财政预算,从物质上予以保障。二是加强社会服务队伍的建设。建立治安巡逻队(吉祥三宝)、交通勤务队(小背心)、社区专职巡查员(小红帽)等多支社会服务队伍,加强对社会服务层面的管控力度,提升对社会服务队伍的管控水平。三是加强市场化服务队伍的建设。

 采用市场化的手段引入32支专业队伍进驻“民生110”政务服务平台提供服务,以帮助解决各种不同的民生诉求问题。四是强化社区工作力量。加强对城市社区的资金投入,加大社区工作人员的招聘力度,鼓励大学毕业生到社区工作,从市直机关分批次选派优秀干部下派到社区挂职,支持社区培养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提升社区治理服务水平。五是引进“民生 110”专家对接服务。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党代表、政协委员的职业专长,建立“两代表一委员”共同参与“民生 110”服务的机制,搭建“两代表一委员”对接人民群众的专家服务平台。六是引入民间志愿者对接服务。组织市里的法学会会员、心理咨询师等志愿服务者进驻“民生 110”法律服务区,法律服务区分设心理健康和法律援助两个功能室,免费向社会公众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法律援助服务,以填补社会治理方面的服务空白。七是进一步完善农村层面的“民生 110”服务机制。依托 19 个乡镇、街道的干部组建农村服务联动队伍,与便民服务全程代理、农村 1+3 机制、党员干部双联双挂双访等工作相结合,形成上下联动、一体运作的工作格局。

 其次,完善各种考核管理机制。一是建立 “信访接待日”制度。党委、政府在每个月的 15 日安排市里的领导班子成员参加“信访接待日”,现场协调和解决民生诉求当中的疑难问题,让每一位人民群众的民生诉求最终都能找到对应的专人来服务,对于现场无法解决的重大、复杂问题,向上级机

 关报送“民生 110”专报件争取支持。二是制定部门管理考核办法。将“民生 110”纳入 XX 市部门绩效考评的综治年度考评范围,对办理情况、服务质量、群众满意率等进行量化考评,考评重点放在党政正职领导干部身上,考评结果与选拔任用、绩效奖金、评优评先结合起来,对其中涉及面广、公众反映强烈、虽经多次转办却不能办结的,启动责任追究机制,严肃追究其经办人的效能责任。三是对专业服务队伍进行综合性的考评。市政府对群众满意度高、评价结果优质的公司,每一年按其服务费 15%的比例给予奖励,对其中被群众投诉 3 次不满意的公司,取消两者之间的合作协议。四是制定社会组织考核制度。对治安巡逻队、交通勤务队、社区专职巡查员和志愿者队伍等社会组织,通过物质奖励、表扬表彰、推荐报考公务员和转干等一系列手段,奖优罚劣,进一步提升社会组织的服务水平。五是利用网络、报刊、媒体广泛宣传,通过宣传,让广大群众参与到“民生 110”工作中来,让“民生 110”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民生 110”以群众是否满意做为衡量评判的标准,树立服务品牌。endprint 最后,健全完善社会治理的法治建设。一是以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纠纷为出发点,先后成立了道路交通事故、医患、林业等多元调处中心,较好地解决了事故赔偿、医闹、林农纠纷等。二是由优秀退伍军人组成治安巡逻队,24 小时四班三运转在市区巡逻,制止斗殴、协助公安机关侦破案件、抓

 获各类现行违法犯罪嫌疑人等。三是由优秀退伍军人组成交通勤务队,全天活跃在交通主要路口,采用“温馨提醒”等柔性执法,协助城市交通管理。四是社区专职巡查员每天到责任区进行走访检查,进行法律知识和安全知识宣传。五是以“创建平安 XX”为主题,制定工作制度和自治章程。建立基层平安、社会治安、流动人口、重点工作、突出问题、矛盾纠纷等 “六联机制”。六是建设“民生 110”法律专家库。选派经验丰富、专业水平高的市法学会会员43位轮流到“民生110”法律服务区值班,进行法律宣传、法律援助。七是实现城乡法律服务全覆盖。由民警、律师和法律志愿者轮流为公众提供法律服务,实现一个社区建一个法律诊所、一个村配一个法律顾问,在 XX 市城乡营造办事依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良好法治氛围。

 (三)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推动基层治理持续创 新

 首先,简政放權,整合和优化现今松散的各种社会资源,推进社会组织与政府...

推荐访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