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心里情绪管理论文(范文推荐)

时间:2022-06-16 15:50:18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心里情绪管理论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大学心里情绪管理论文(范文推荐)

大学心里情绪管理论文

 

 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姓名:

 陈彬班级:

 土木 11‐2学号:

 2011024631

 一、 不良情绪带给我们的思考 非洲草原上的牧民们经常会毫不费力地收获到野马肉, 这是一种毫不起眼的小动物所赠。

 这种动物叫做吸血蝙蝠, 它的身体非常小, 依靠吸食动物的血来生存, 并因此而得名。

 就是这种不引人注目的小动物, 恰恰是野马的天敌。

 它在攻击野马的时候, 经常附在马腿上, 用锋利的牙齿十分敏捷地刺破野马的腿, 然后开始用尖尖的嘴去吸血。

 受到这种外来袭击后, 野马立刻就开始狂蹦乱跳、 一路飞奔起来, 可是这种吸血蝙蝠却能从容的吸附在它的身上, 或者落在它的头上, 让它始终无法摆脱, 直到吸饱喝足鲜血后才满意的离开。

 而野马却往往在暴怒、 狂奔和流血中死去。

 对于这种现象, 动物学家感到非常诧异。

 他们一致认为这种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是微不足道的, 远不会让野马丧命, 那到底是什么造成野马死亡的呢? 其实,造成野马死亡的真正原因, 是野马暴怒的情绪。

 古代学者阿维森纳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将一胎生的两只羊放在不同的环境里生活。

 一只小羊随羊群在草原上快乐的生活, 而在另外一只小羊的旁边则拴了一只狼, 狼距离小羊虽然很近, 但根本够不着小羊。

 旁边拴着狼的这只小羊, 总感觉自己的面前有野兽的威胁、 在极度的恐惧状态下, 它根本就吃不下东西, 没多久便死了。

 医学家与心理学家们也曾用狗做过嫉妒情绪实验:

 他们将一只十分饥饿的狗关进一个铁笼里, 让另外的一只狗在笼子外当着它的面啃肉骨头, 笼中狗在急躁、 气愤与妒忌的情绪状态下, 产生了一种神经病性的病态反应…… 这些实验让我们明白, 焦虑、 恐惧、 敌意、 愤怒、 冲动、 抑郁、 妒忌等负面情绪都是一种破坏性情绪, 长时间被这些情绪所困扰和笼罩, 就会发生身心疾病。

 当然, 人也不例外。

 古人云:“喜伤肝, 思伤脾, 忧伤肺, 恐伤肾。” 换句话说,喜怒哀惧都是人类最基本的情绪体验, 但若是太强烈的话, 就会伤及人的身体。

 二、 怎样调控自己的情绪 大致来说, 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情绪调控 1、 发展正确的需要

 需要是个体及社会生活必需的各项物质在人脑中的反映, 是情绪, 情感发生的基础, 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事物, 会引发肯定的情绪体验; 相反, 那些不能满足人的需要, 或者说与人的需要相抵触, 相矛盾的事物, 则可能诱发否定的情绪和情感,往往具有正确的倾向性, 而不正确的需要则会把情绪和情感引入歧途。

 例如, 求知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会令人热爱学习, 追求真理, 力争实现自身的价值, 从而产生理智感; 不合理的物质欲望则会让人玩物丧志, 只是一味的追求吃、 喝、 玩、 乐

 等享受。

 2、 提高认知水平

 人在认知外部世界各种对象和事物的时候, 会先对刺激情境做出判断和评估,确定何种事物符合自身的需要, 何种事物不符合自身的需要。

 这种判断和评估以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经验为基础。

 情绪过程必须建立在认知过程的基础上, 认知过程也往往在情绪过程伴随产生。

 由于过去的知识经验约束着人们对当前事物的认知和评估, 因此, 要想培养健康的情绪, 必须使自己获得正确的认知, 提高认知能力。

 认知能力提高之后, 才可以用理智来控制情绪, 避免不良情绪带来的不良后果。

 3、 端正自己的态度

 情绪是一种态度体验, 所以端正态度对智力活动来讲十分重要, 以学习为例,如果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理解学习的意义, 明白学习的价值, 就会爱上学习,乐于参加各种学习活动, 端正积极的学习态度; 反之, 厌恶、 逃避学习, 就是对学习持消极态度。

 要想端正自己的态度, 就要做到开阔胸怀, 容纳各种观点, 克服偏激思想, 正确认识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4、 提高挫折容忍力

 挫折是指一个人在达成某种目标的过程中, 由于受到阻碍或干扰, 致使目标无法实现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无论何人, 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都不会事事顺心,更不可一蹴而就, 而是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 有时还需要承受失败的打击, 因此,一个人如果想要成功, 既不要因一时得意而骄傲自满, 也不要因为暂时的失利而一蹶不振。

 要想办法尽快转移注意力, 驱除由挫折引发的悲观情绪, 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重整旗鼓, 东山再起。

 5、 培养高度的理智感

 理智感是人们从某种认识或追求目标的需要出发, 对一定事物所产生的情绪体验。

 它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以及科学探索和挖掘潜能的活动中产生的,和人的求知欲、 兴趣、 追求成功欲望相联系。

 人们在挖掘潜能的活动中, 面对矛盾以及悬而未决的问题时, 会产生怀疑、 惊奇的情绪; 当无法做出正确判断或难以抉择时, 会感觉烦闷、 焦躁; 而明白了某一事理, 弄清了一个问题, 则会有心旷神怡的感觉。

 这一切都属于理智感, 对真理与科学的热爱, 对谬误与偏见的鄙视, 就是高度发展的理智感, 它是人类从事科学研究、生产劳动不可或缺的动力。

 当你怒火中烧时, 不要随意发脾气, 先沉默几分钟, 用良好的心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凡事向积极的一面去想, 即使再倒霉的事情也要退一步想----“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 懂得从逆境中寻找出路, 这比怨天尤人能更快、 更好的解决问题。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无论是在我们的生活、 学习还是在工作中, 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挫折来影响我们的心态和情绪。

 面对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境遇, 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就成为一门我们一生来学习和修炼的课程。

 好情绪是一剂良药,它可以让我们用理智的思维去面对眼前出现的种种际遇。

大学心里情绪管理论文

 

 对公正、公平、平等的认识 一、公正与公平 公正一词虽然也包含公平尺度的含义, 但其侧重点是公正、正义的价值观;公平一词的侧重点则在于公平尺度。第一,公正与公平是两个不同层次的范畴。在理念层面上,公正等同于正义,是一个关涉人的价值、人的社会理想以及人的发展的根本问题的范畴。公正本质上就是人对人自身内在本质的确认和理解。作为一种理念的公正,它体现人们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层面所寄托的理想和价值,在这个意义上,追求公正是人之为人的真正意义。因此公正应有这样的内涵:人追求自身发展的最高理想。公正的实质是把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价值,视为人的世界、人的关系以及人的行为所追求的根本目标。人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于权力、财富、功能、权利、美德等生活价值的追求,只有在符合人对自我的内在本质追求时才是公正的,否则就是不公正。

 而公平则侧重于工具性,强调的是衡量标准的同一尺度,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防止社会生活中对待问题的双重标准。这是公正与公平的最重要的区别。虽然在我们现实社会中,无法真正做到“无知之幕”,但这种为了实现社会公正而采取的“公平”的方式,正说明了公平是为公正服务、公平在方法和手段上是从属于公正的。公平相对于公正而言,更注重操作层面,强调客观性。

 公正是对社会现实的评价性反映,它以理想完满的方式来把握社

 会现实,它以理想完美的方式在理念中存在,通过对不完满的社会现实的批判和评价,来规范、要求和指导现实,从而促进社会现实向理想的公正方向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这个意义上说,公正的价值取向决定公平的价值取向。也就是说,没有公正的基本价值取向,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就无法实现,因为公平是为公正服务的。

 二、公正与平等 公正和平等有一定的联系,真正的平等必须以公正为前提,没有公正,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公正的实现内在包涵平等的要求,公正理念的实现是以社会成员权利和义务平等和分配合理为前提的。但公正和平等不是两个完全等同的概念,两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公正与平等所强调的内容不完全相同。公正与平等相比较而言,则是强调一定社会范围内社会成员通过合理分配后每个社会成 员得其应得。公正相对于平等而言,首先,它强调的不是个人范畴,而是一个关系范畴,它不是针对个人而言的,而是就社会成员人与人之间关系而言,强调的是社会成员之间内部的平衡性。其次,它虽然也关注成员的权利和人性的平等性,但公正总是侧重社会成员之间的起点、过程和结果的合理性,它具有分配的性质。公正要求人们在必要的条件下,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适度的调节,使人们各得其所,和谐相处,这是公正的根本内容所在。最后,公正总是和社会资源相联系,强调有限的社会资源的分配问题,强调社会成员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问题。

 第二,相比较而言,公正倾向于对社会现实的认同性,而平等更强调理想,存在着对现实社会的排斥性。公正虽然是作为一种价值理念的方式而存在,但它从来都是与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并在一定社会竞争经济结构所允许的范围内而存在。社会公正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都是人,因此它是作为一种价值判断而提出来的,是具有主观色彩的人的自我完善的精神价值目标;同时它又是一种客观性存在,社会公正归根到底是由特定的社会生产方式所决定的,是与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相联系,并适应于一定的生产关系的。平等则更多地侧重理想性一面。平等理念强调的是未来社会的美好性,更多地是指人类社会的永恒理想和追求,更侧重对现实社会中不平等和不美好社会现象的批判上。平等往往更看重自身的理念性和理想性,它并不关注和考虑自身的现实操作性和可行性,因此人类的平等观念往往过于理想化和精神化,很难与社会现实相融,甚至往往与社会现实相抵触,也经常出现平等与公正之间的排斥。

 通过以上对公正与公平、平等差异的分析,厘清了这几个概念的区别、各自的适用范围,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以公平、平等来取代公正的一些错误思想和做法,也为我们构建一个公正和谐、良性发展的社会提供一定的启示。

 第一,社会平等具有相对性,绝对的原初的社会平等不存在。一般而言,社会平等是一种理念上的追求,是社会大多数成员对未来的美好理想化、精神化的追求。平等是“我们所以理想中最不知足的一个理想。其它种种努力都有可能达到一种饱和点,但是追求平等的历

 程几乎没有终点,这尤其是因为,在某个方面实现的平等会在其他方面产生明显的不平等。因此,如果说存在这一个使人踏上无尽历程的理想,那就是平等。” 绝对的平等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实现。一方面来说,平等更关注理念层面,而往往容易和现实经济、政治和社会基础脱节。平等理念强调的是等于、等同和相等;理念上的绝对平等,由于过分强调理想化和美好化而在现实社会中很难实现。另一方面,在所有的现实社会中, 每个社会个体都面临着原初状态的事实不平等。每个特定的社会成员继承的前人所创造的社会客观基础是不完全一样的。而且每个现实的社会个体一出生就拥有不同的天然禀赋和家庭环境,个人的体力和智力就不完全相同,从而就拥有了天然的不平等的条件。这种不平等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我们无法否认和选择的自然差别。所以说绝对的社会平等在哲学研究中,就如同绝对零度在自然科学中一样美好但难以实现。

 第二,公正高于公平、平等,公平、平等应以公正为归依和导向。公正是人们对现实社会的评价性反映,更多地是社会层面上的一种价值判断;公平侧重日常生活方面的具体的同等对待, 具有工具性质; 而平等则更多地是强调社会成员在基本权利和权益方面的无差异性和无歧视性。虽然公正、公平和平等三者都是现代社会非常重要的理念,但就现代社会的价值导向和价值取向上,公正应该更为根本。公正最为社会基本价值取向,可以为公平提供一个方向指导。如果不以公正为社会导向,只片面强调公平的客观性和同一尺度性,就很容易

 对社会整体协调发展产生负面的消极作用,使社会发展失衡。平等也要以公正为价值导向,因为平等强调人的基本权利和基本尊严,而要实现这种人类的追求,就需要以社会合作等为前提条件,没有了社会公正的价值导向,平等的目标在现实社会中也无法得以实现。公正是公平、平等的价值导向,公正是公平、平等的价值论的统一;公平、平等应以公正为归依和指向,失去了公正这一合理的价值导向,公平和平等也无从谈起。

推荐访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