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企业管理智慧

时间:2022-08-06 18:55:03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企业管理智慧,供大家参考。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企业管理智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企业管理的智慧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和谋略, 其中的“民本” 、 “和谐” 、

 “谋略”等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学习运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及时总结提高现代企业管理的实践经验,

 并将其上升为理论,

 将为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做出贡献。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民本; 和谐; 谋略; 企业管理

 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

 管理与文化日益渗透并融合为一体,

 从某种意义来说, 管理是文化的产物。

 中国传统文化是最古老的,

 但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智慧却有着永恒的魅力和价值。充分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和谋略,

 用来指导现代企业管理,

 有利于提高现代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促进企业全面发展。

 一、

 “民本” 的人力资源思想与企业管理 早在六七十年代, 我国古代民本思想就得到日本企业家的高度重视。

 他们把孟子 “民为贵” 的思想结合本名族的思想, 形成了现代企业人力资源资本思想。

 “民本” 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从管理学的角度考查,

 中国传统文化高度重视人的因素。其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作为管理主体的人的重视,

 古代思想家强调管理者的 “修己、 正身”,

 仁、 勇、 信等各种德才标准,

 反复探讨“为君之道” 、 “为将之道” 、 “爱民之道” 等;

 二是对作为管理客体人的重视,

 在处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相对关系上,

 特别强调“民本” 、“民心” 、 “民意” ,

 把“民” 看作成败得失的根本,

 高度重视黎民百姓的需求愿望。

 “民本” 思想同现代倡导的“以人为本” 的管理思想是基本一致的, 传统文化对人特别是对作为管理客体的人的高度重视,

 直接体现为后来民主管理的思想萌芽。

 从某种意义上讲, 重用一个人才, 比利用好一项技术成果意义更深远。

 在美国的企业管理史上有这样一个著名的例子:

 1923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一台大型电机发生了故障, 公司所有工程师会诊了4个月毫无进展, 只好邀请移居美国的德国工程师斯特曼斯去帮助。

 斯特曼斯在电机旁搭了一个帐篷, 听电机的声音, 两天后他在电机一处画了一条线, 对公司的经理说:

 “打开电机,将记号处线圈去掉17圈, 电机就可以正常运转了。

 ” 经理照办, 果然获得成功。

 为此, 斯特曼斯向公司要1万美元的酬劳费。

 有人说画个线就1万美元, 这是勒索。

 斯特曼斯对此付之一笑, 提笔在付款单上写道:

 “用粉笔画一条线仅值1美元, 可是知道在哪里画线却值9999美

 元。

 ” 公司总裁福特为了留住斯特曼斯, 用重金将他所在的整个公司买了过来。

 由此可见,一个高明的现代领导者, 应该有求才之渴、 识才之眼、 爱才之心、 用才之能、 容才之量。

 无疑, 这就是“民本” 思想的一个重要体现。

 可见, 现代企业只有树立起“得人心者的天下,

 失人心这失天下” 的民本观念,

 以人为中心,

 把面向人、 尊重人、 关心人放在首位,

 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智慧,

 企业才能不断发展。

 二、 古代的和谐思想与企业管理 从管理的角度讲,

 “和谐” 就是要求管理者必须遵循企业管理的客观规律,

 一切从规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实现组织的自然和谐与个人自由的协调发展。

 企业不但生存于自然环境之中,

 而且也生存于社会环境之中。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

 是上有国家的大环境,

 下有其他企业和广大消费者的小环境。国家,

 民之归宿,

 国家利益是重要的;

 企业,

 国民经济之基础,

 企业利益也绝不是无足轻重的;

 顾客,

 企业之上帝,

 他们的利益更是不容忽视的。

 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对国家和企业都是很重要的。

 追求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

 古人强调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礼记· 中庸》 说:

 “和者,

 天下之达道也” 。

 这里所说的“和” 是指“和而不同” ,

 是建立在对立统一基础上的和谐。

 把“和谐” 的思想运用到企业管理之中,

 就要使企业内部员工之间,

 员工与领导之间的关系和谐,

 做到互相谅解,

 同心同德,

 避免内耗;

 思想统一,

 步调一致,

 形成合力,

 高效工作。只有这样,

 才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共同为企业的使命而努力奋斗。

 和谐管理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是和的管理,

 一个是谐的管理,

 和的管理主要指的是配合,

 相互融洽。

 这里有许多程序,

 和衷共济、 和睦、 和蔼、 和平等等,

 应该说和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精华。

 看过《周易》 , 我理解的和的管理应该说是刚性的管理,

 是指企业的组成、 机制、 规章、制度等在配置上科学合理、比例恰当,

 符合比率。就像一个管弦乐队,

 不管是你是干什么的,

 必须服从指挥,

 必须服从乐谱给你定下来的,

 否则就没有办法演奏出很美妙的音乐,

 所以从谐管理来讲是一种刚性管理。和谐管理就是把和管理与谐管理相结合,

 刚柔并济,

 所以和谐有协调、 聚合、 融合、 继承、 一体化的意思。

 三、 古代“谋略” 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孙武从战争的角度出发,

 系统性阐述了竞争战略思想。

 它以“谋略” 为中心,

 把战争上升到“死生之地,

 存亡之道” 的战略高度,

 指出竞争是建立在力量对

 比基础上,

 揭示了力量生成规律以及竞争的客观规律是强胜弱败,

 即现在我们所说的比较优势,

 并揭示了力量发生作用应当遵守的“避实而击虚” 的战略原则。

 因此, 可以借助《孙子兵法》 的对战争的系统性战略思想和结合现代企业管理思想, 对现代企业的战略进行分折。战略达成的基本条件是企业赖以存在的基础,

 只有生存才能谈得上发展。而企业的管理体制和市场的运作模式就是我们对未来规划的起点或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

 基本原则是在竞争中必须遵守的客观规律,

 是企业的市场竞争反应模式。当企业刚刚起飞,

 资金和竞争实力远没有竞争对手强大的时候,

 基本原则是首先要遵守的。

 比如, 做IT产品销售起家的京东, 现在逐渐变成一个综合商品销售门户, 不久前京东又推出图书。

 当然他这么做绝对不只是因为一个综合商品销售门户的“头衔”, 因为有了图书,哪怕低价不赚钱, 仅当做一面防火墙, 但对于当当和卓越, 就是一场战争。

 中国古代就“千军易得,

 一将难求” ,

 大量的事实说明许多重大的危机和濒临绝望的险情,

 都是由于优秀将领处置得当,

 成功化解危机,

 转败为胜。

 或者采用机智谋略化险为夷。在此就不再赘述。

 任何管理都是为了实现某一目标,

 而管理目标的确立首先有赖于管理者的哲学思想,

 中国的传统文化为此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至于各种管理方法,

 不过是其管理哲学在各个管理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发展。

 但是很多东西都不是拿来直接就能用, 具体情况还需具体分析, 要需要考虑多个因素, 分析各种问题关键之所在, 做出对策和决断。

 只有走不断发展道路的企业管理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传统文化

 企业文化

 文化建设

 [论文摘要]任何一个企业, 其生存和发展都与它自身的文化条件及所处的文化环境密不可分, 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的基础、 行为的准则、 成功的保证。

 文章着重阐述了传统文化中儒、 道二家思想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 同时也简要分析了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消极影响。

 我国企业在创建组织文化中要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抛弃糟粕, 使传统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的经营理念、 价值体系、 历史传统和工作作风, 表现为企业成员的整体精神, 共同的价值标准、 习惯的沉淀、 职业的习惯, 一定的道德规范与文化素质。

 它不仅可以对员工的思想和行为起导向和约束作用, 激发员工的创造力, 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而且还可以更加鲜明地将本企业同竞争对手区别开来, 以便消费者对企业进行识别, 进而产生认同感。

 t}唆业文化是企业存在的基础、 行为的准则、 成功的保证。

 企业文化理论的形成始于 20世纪 80 年代的美国。

 当时, 整个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日本在短短 20 多年的时间里, 由一个战败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成为美国企业的主要竞争对手,这使得人们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刻反思。

 经过深人分析, 在企业竞争过程中, 是企业文化使日本迅速崛起, 是企业文化对日本经济发展起了主要作用。

 于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企业界掀起了一股创建企业文化的热潮。

 当我们探索日本企业文化时, 发现日本的企业文化深受中国传

 统文化的影响。

 因此, 我国企业在创建企业文化, 提高竞争力时, 除了学习和引进东西方先进企业文化外, 还有必要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瑰宝。

  一、 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 孔子思想常为企业所用。

 有‘旧本近代实业界之父” 之称的涩泽荣一, 一生参与创办、 经营几百家企业, 如王子造纸、 东洋纺织、 石川岛播磨等, 这些企业创办至今已逾百载, 仍长盛不衰。

 他如何把企业办得如此出色, 涩泽自己解释说, 是 “ 《论语》 加算盘”, 就是生产经营中儒家道德与利益追求互用, 就是道德经济合一说, 或叫义利两全说、 义利统一说, 讲伦理道德时考虑利益因素, 讲利益追求时考虑伦理道德。

 涩泽对儒家的解释一反传统的解释, 使儒家思想获得了新的力量。

  《论语》、 儒学、 孔子的思想, 可供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借用的甚多, 本文主要从 “仁”、“信”、“义”、“和” 几个方面谈儒家思想对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

  (一)“仁” 的思想

 “仁”, 仁爱,“仁” 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是儒家的精义所在。

 在((论语》 中仁字出现了 109次, 有多种释义, 最常见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种解释是“爱人”。

 孔子本人再一次回答弟子樊迟提问时就作这样的回答(见《论语· 颜渊》 )。

 许慎《说文解字》 也作如此解释:“仁, 亲也”。I2]我国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要尊重自己的员工, 理解支持他们, 信任宽容他们, 关心体贴他们, 从而有效培育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和信任度, 企业真心为员工着想, 就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二)“信” 的思想

 “信”, 言行相一, 信用。《论语》 中多处讲信。《论语· 为政》 说:“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 《论语· 颜渊》 说“民无信不立”。

 信是一个中性的概念, 不含阶级性, 任何人待人处事都要讲信用, 无信不立, 无信不知其可。《周易· 系辞上》 说得好:“人之所助者, 信也”。要使企业成功必须讲信。“信” 是儒家伦理中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 也是中国交换伦理的重要典范。

 很值得我们今天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学习和借鉴。

 因为, 诚信, 对外而言, 首先, 能大大降低交易成本, 提高商业效率;其次, 诚信可以为企业树立良好的信誉, 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从而获得更大的利益。

 对内而言, 只有在诚信的基础上, 企业内部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 相互理解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内耗, 充分发挥人的最大潜能。

 一个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应当明白:企业生存不是一两天的事, 而是长久的事业。某些企业实施违背诚信原则的短期行为后, 很快就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淘汰出局。

 (三)“义” 的思想

 “义”, 道义、 主义。

 孔子说:“朝闻道, 夕死可矣” (《论语· 里仁》 ), 企业在文化建设中要树立正确的道义作为自己的行动信条, 并为之奋斗。

 尤其在义利发生矛盾时, 要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价值观。

 孔子说:“君子明德大义, 小人只懂财利” (《论语· 里仁》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他还提出“见利思义” 的思想。

 提倡人们要见义能为, 舍生取义, 做到重义轻利、 见利思义, 做什么都不要忘义。

 要使个人的行为与仁义、 道德、 道义相符, 而不计较功利或物质利益。

 在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 应该把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 使员工自觉地意识到在讲“义” 时, 要承认“利” 的必要, 追求“利”时, 则要接受“义” 的约束。

 这样, 就能实现“以义估利”, “举义兴利”, 调节和规范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 使企业遵守法则, 正当经营, 把赚钱看作一种手段而非目的, 自觉地把企业赚钱与国家兴旺和民族利益联系到一起, 捐助教育、 办慈善, 将利益回馈社会, 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

  (四)“和” 的思想

 儒文化中强调“和”, 孔子有言“礼之用, 和为贵” (《论语· 学而》 )。“和为贵” 是中华

 几千年历史中处理人际关系、 民族文化、 社会关系的传统原则。

 用求大同, 存小异的办法,协调各部分人的利益和要求。

 达到整体的协调、 和睦是中国社会长期稳定的重要文化支柱。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也正是得益于这一“和” 的传统。

 对于企业文化建设而言, 目前比较流行的做法有“三和治企”,“三和” 指“人和、 物和、 利和” 即治理企业要将人员间的关系协调, 企业生产与环境的协调, 企业间竞争与合作的协调有机结合起来。

  儒家思想从在不同方面对企业文化建设起着作用, 是企业运转的润滑剂。

 因此, 企业应该以超凡的卓识远见, 注意吸收借鉴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用于教育员工, 培养员工爱岗敬业、 团结合作、 协调一致的精神, 使企业的竞争力得以增强。

  二、 道家思想的影响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 庄子。

 分别著有《老子》、《庄子》。

 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从中吸取合理营养。

 (一)“道法自然, 无为而治” 的思想

 “道” 是道家的中心思想。

 老子的“道法自然, 无为而治” 的意思是事物发展有其规律性,人们应当按规律办事, 不可妄为。

 应用到企业文化建设中, 首先, 领导者行为应当顺应自然发展规律, 并按规律制定法律制度;其次, 涉及企业改革改制时要对企业自身特点和周围环境全盘考虑, 切忌想当然为之;第三, 对于管理者而言, 要善于抓大事, 将常规事务分权与下属, 这样责权论

推荐访问: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企业管理智慧 中国传统 智慧 寻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