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完整版】

时间:2022-08-06 18:55:03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完整版】

 

 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以来中国的学者有三个观点:一是民族虚无主义,认为中国现实的发展可以割裂和历史的联系,否定传统文化的价值;二是复古主义:片面抬高传统文化,用传统的价值观点来看待、衡量、评价现实的实际,否定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本质的区别。三是综合以上两种观点,投机的运用辩证的否定观,对待传统文化,主张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我主张用扬弃的观点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戚 中国传统文化:从广义上说 戚 是从五四运动以前到中国上 戚 古时期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 戚 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 戚 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是中国 戚 古代社会一直流传到近代的 戚 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 戚 制度和组织机构。我所指的 戚 中国传统文化是狭义上的传 戚统文化。我所谓的扬弃(“ 戚 扬弃”一词来自德国古典哲 戚 学,含有肯定和否定的双重 戚 意义,在否定意义上之取消 戚 或舍弃,在肯定意义上指保 戚 持或保存。)就是对待中国 戚 传统文化要尊重它的艺术价 戚 值,而舍弃它的使用价值。

 戚 具体来说就是:

 一、 戚 对待这些传统文化要当作古 戚 董一样来收藏,人们在收藏 戚 古董的时候所看重的是它的 戚 艺术价值,欣赏的完全是艺 戚 术带给人们的享受; 戚

  二、对于传统文化 戚 的使用价值采取的是放弃的 戚 态度;原因有以下两点(一 戚 )、传统文化产生的时代的 戚 局限性所致。比如,先秦文 戚 化处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 戚 过度时期,生产工具则是从 戚 青铜

 器时代步入铁器时代, 戚 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不可避 戚 免的带有时代的烙印,它的 戚 指导思想只使用于那个时代 戚 ,即使是后来的沿用,也只 戚 表明封建时代文化思想的进 戚 步同时代的前进相比过于缓 戚 慢。

 (二)、中国传统文化 戚 中思想性的文化太少,它们 戚 所宣扬的更多是一种“欲得 戚 到最高成就,必须脱离尘罗 戚 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 戚 脱离‘死’,只有这样才能 戚 得到最后的解脱的出世的哲 戚 学”,另一种是“只讲道德 戚 价值,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 戚 世务的出世哲学”。这两种 戚 思想与当时的统治者或奴役 戚 者的思想相吻合,而与当今 戚 文明社会的自由、平等、博 戚 爱、的思想相距甚远。作为 戚 旁观者的孟德斯鸠认为:“ 戚 这些礼教之所以很容易地铭 戚 刻在中国人的心灵和思想深 戚 处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中 戚 国的文字书写极为繁杂,必 戚 须通过大量读书学习来掌握 戚 它,而读书的内容就是礼教 戚 ,因此中国人一生的很大一 戚 部分时间都把注意力集中在 戚 这些礼教上了。第二,是礼 戚 教里没有什么涉及心灵深处 戚 的东西,只是一些普通的实 戚 用规则而已,所以比精神上 戚 的东西更容易使人信服,更 戚 容易感动人。” 然而,我们 戚 也应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 戚 当代的新文化联系紧密:一 戚 、中国社会生活条件的历史 戚 延续性决定了文化的紧密性 戚 ;二、文化发展的历史事实 戚 验证了文化所具有的历史连 戚 续性。在联系如此紧密的文 戚 化传统里,不可避免的影响 戚 着当今文化的思想,像传统 戚 文化中的“无为而治”,“ 戚 三纲无常”,“明哲保身” 戚 ,“学

 而优则仕”等思想依 戚 然常见,甚至在一部分人心 戚 中根深蒂固。

 对传统 戚 文化的扬弃,并不是对联系 戚 紧密的文化传统的漠视,更 戚不是阻断,而是要以包容的 戚 心态去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戚 中关于包容的文化太少了, 戚 总喜欢非彼即此,阴阳相对 戚 ,善恶分明,划清界限,人 戚 的行为常以个人的好恶来评 戚 判。其实“中性”的行为很 戚 多,东西丢了不一定就是邻 戚 居偷的。我们要有海纳百川 戚胸怀,要听的进不同的声音 戚 。中国也曾出现过百家争鸣 戚 的时代,这是中国传统文化 戚 最辉煌的时代,这种繁荣状 戚 态正是源于当时的包容性文 戚 化。可是好景不长,封建统 戚 治者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维 戚 护自己的统治,用“罢黜百 戚 家,独尊儒术”来扼杀文化 戚 的包容性。这个始作俑者是 戚 董仲舒。从此中国的思想文 戚 化就走进了小巷子,即使到 戚 了盛唐,昌盛的也仅是文化 戚 艺术的技巧性,而非思想性 戚 。

 在如何对待传统文 戚 化方面,世界上有浓厚文化 戚 传统的国家也都面临着两难 戚 选择。罗素说:“每一个社 戚 会都受着两种相对立的危险 戚 的威胁:一方面是由于过分 戚 讲纪律与尊敬传统而产生的 戚 僵化,另一方面是由于个人 戚 主义与个人独立性的增长而 戚 使得合作成为不可能,因而 戚 造成解体或者是对外来征服 戚 者的屈服。”像哈姆雷特的 戚 惊呼:“活下去还是不活:

 戚 这是问题。”一样,我们的 戚 问题出现了,它好像在迫使 戚 我们作出选择,此时有两种 戚 选择:继承与批判,加上二 戚 者兼取(取其精华,去其糟 戚 粕)共有三种选择,而扬弃 戚 的思想就是最大限度的避免 戚 传统文化带来的僵化和迷失 戚

 传统所带来的文化解体。

 戚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 戚 思想的禁锢,从近代的两大 戚 陋习:男子束辫、女子缠足 戚 中就可见一斑。身体的伤害 戚 远不及思想上的毒化,人们 戚 的思想已经僵化到连申辩的 戚 权利都放弃了,“沉默是金 戚 ”所带来更多的是奴隶思想 戚 。“难得糊涂”的思想在文 戚 人中也能竞相追捧。从艺术 戚 作品中也可以看出来,流传 戚 下来的中国传统国画是山水 戚 、花鸟、鱼虫居多,而人物 戚 肖像则少的可怜,许多画家 戚 用寄情山水来麻醉自己的思 戚 想,并非都如孔子所说的“ 戚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八 戚 股文的兴起更是给中国传统 戚 文化本来就残缺的思想雪上 戚 加霜。人们缺乏的是陈子昂 戚 敢于摔琴的精神,“前不见 戚 古人后,后不见来者”的感 戚 叹也只配陈子昂发出。我们 戚 从另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到中 戚 国现代的油画还是很传统, 戚 开放性和独创性的思想很少 戚 ,而相反的是,西方油画的 戚 别出心裁令人叹为观止,像 戚 俄国的马列维奇的《白色地 戚 面上的黑色方块》。法国马 戚 格里特的《这不是一只烟斗 戚 》,美国纽曼的《亚当》等 戚 作品,给人更多的是思想上 戚 的开放乃至震撼。这也是我 戚 之所以主张拚弃中国传统文 戚 化的使用价值的一个要点。

 戚 相对于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 戚 ,比如文字的线条美,诗歌 戚 的韵律美,骈文的格调美等 戚 都能给人以快感的享用。

 戚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 戚 诗歌总集,它所带给我们的 戚 艺术价值是无与伦比的。它 戚 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诗歌 戚 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 戚 用。我们能够看到,古代有 戚 很多有引自诗经的话语,

 但 戚 是思想有很大改变,其中像 戚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戚 曹操在《短歌行》里也引用 戚 过。原意是描写爱情,到曹 戚 操这里就变成了渴慕人才。

 戚 虽然它的艺术价值没有改变 戚 ,但是它的实用价值却大不 戚 一样,这也正是扬弃的观点 戚 。

  扬弃不是无为而治, 戚 扬弃是一种思想,是一种兼 戚 容并包的胸怀,是一种“大 戚 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戚 的豁达,它给了人们一种精 戚 神。它让我们把有限的生命 戚 投入到无限的研究发展之中 譬 去。放弃无谓的争端,消除 譬 “口水战”,让人们回归到 譬 时代中去,与时代发展同步 譬 ,一个时代应有一个时代的 譬 精神,“江山代有才人出” 譬 时代在召唤强者的声音。对 譬 于文化的包容性我们可以借 譬 鉴美国诗人路易斯·辛普森 譬 写的《美国诗歌》:

 “ 譬 不论它是什么,都必须有 譬 一个胃,能够消化 譬 橡皮、煤、铀、月亮 譬 、诗。

 就像鲨鱼, 譬 肚里盛只鞋子。

 它 譬 必须游过茫茫的沙漠, 譬 一路发出近似人声的 譬 吼叫。

 不论它是什 譬 么,都必须有 一 譬 个胃,能够消化 橡 譬 皮、煤、铀、月亮、诗。

 譬 就像鲨鱼,肚里盛只 譬 鞋子。

 它必须游 譬 过茫茫的沙漠,

 一 譬 路发出近似人声的吼叫”。

 譬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诗经》 譬 中像《有女同车》 譬 “有女同车, 颜如舜华, 譬

 将翱将翔, 譬 佩玉琼踞。

 譬 彼美孟姜, 洵美且都 譬

 有女同行, 譬 颜如舜英 将 譬 翱将翔, 佩玉将将 譬 彼美孟姜, 德音不 譬 忘。” 《褰裳》 “ 譬 子惠思我, 褰裳涉溱。

 譬

 子不我思, 譬 岂无他人? 譬 狂童之狂也且! 譬 子惠思我, 褰裳涉浦 譬 。

 子不我思 譬 , 岂无他士? 譬 狂童之狂也且!” 等 譬 很有现代意识的爱情诗歌。

 譬 甚至是事隔两千多年还在发 譬 生着的事情:人们都有坐公 譬 交车或火车的经历,可以设 譬 想身边坐着一位漂亮的姑娘 譬 ,就像一次美丽的邂逅,当 譬 然今之车非彼之车。《褰裳 譬 》中的姑娘就更直接了,当 譬 然现代科技的发达完全可以 譬通过电话或短信联系。这是 譬 艺术价值的相通性而非使用 譬 价值的指导。《老子》中说 譬 “治大国,若烹小鲜”,人 譬 们从中看到的是古人对治国 譬 的价值观。现在它应作为艺 譬 术品来欣赏,而非当作指

 导 譬 方针来执行。这也是对传统 譬 文化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 譬 区别,就像人们收藏古代的 譬 青铜器、唐三彩一类古董, 譬 人们关心的并非是它们有没 譬 有使用价值:是否可以焚香 譬 祭奠,装水盛饭。人们看重 譬 的是它们的艺术价值:它们 譬 所反映的是时代的印记。对 譬于传统文化研究是应该用这 譬 样的价值观作指导的。

 譬 扬弃告诉人们:人们所需 譬 要的是选择道路的聪明者 譬 ,不是驾驶技术的完备者; 譬 对于战争来说最有价值的是 譬 战略思想的先进,而非战术 譬 的巧妙;同一个汉字的字型 譬 在不同的书法作品中各有不 譬 同,可是在写法上没有大的 譬 变化。针对批判和继承持不 譬 同观点的学者,我认为他们 譬 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批判 譬 也是继承,继承也是批判, 譬 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很 譬 难划清界限。在批判的时候 譬 甚至还是用继承下来的方法 譬 来进行批判。在继承的时候 譬 若是歪曲的继承,结果就变 譬 成最大程度的批判。著名篆 譬 刻大师齐白石先生,师法秦 譬 印,并不效法汉印,也曾刻 譬 出“不知有汉”一方很出名 譬 的印。可是刀法却取自汉阴 譬 的刀法。道教尊《老子》为 譬 《道德经》,《老子》中讲 譬 的是“道法自然”,而道教 譬追求的是长生不老,这是在 譬 继承《老子》,还是批判《 譬 老子》呢?二、在批判与继 譬 承的争论中,“口水战”用 譬 得最多的就是偷换主题,混 譬 淆概念,甚至还夹杂着人身 譬 攻击,这些葫芦藤上的葫芦 譬官司能争到几时呢?一旦思 譬 想与学术卷入其中就会停滞 譬 不前,那么人们争论的目的 譬 又是什么呢?

  一部《红 譬 楼梦》,评论著作汗牛充栋 譬 ,我认为即使一万部的评

 论 譬 著作也不能填补红楼梦的空 譬 缺。人们的评论是不是多了 譬 点儿?为什么总喜欢作出个 譬 结论呢?这种思想正是陷进 譬 了评论的“怪圈”,把思维 譬 固定到一个点上。可是历史 譬 上那一部评论著作的价值超 譬 出了原著的价值?

 扬弃 譬 是不搞“怪圈主义”,在求 譬 同存异的基础上发展创造。

 譬

  扬弃所放弃中国传统 譬 文化的使用价值,是对传统 譬 文化中“规矩”这个包袱的 譬 释放。传统文化的规矩不是 譬 引导思想,而是禁锢思想。

 譬 开放式、独创式的思想也正 譬 是扬弃所推崇的包容的思想 譬 。思想是灵魂,灵魂不可以 譬 禁锢。

 对于那些投机 譬 的运用辩证的否定观,对待 譬 传统文化,主张“去其糟粕 譬 ,取其精华”的观点。我之 譬 所以称他们是投机的观点, 譬是因为这种观点不负责任, 譬 原因有以下三点:一、这是 譬 人人都能想到的观点,但具 譬 体怎么划分,“精华”与“ 譬 糟粕”的标准怎样定义,怎 譬 样达成共识?在达成共识的 譬 过程中,会不会出现人为定 譬 的规矩,来禁锢人的思想; 譬 二、在定义传统文化中的“ 譬 精华”与“糟粕”标准的时 譬 候,由于人的认知关系的问 譬 题,必然发生争执,这种争 譬 执又返回到批判与继承的争 譬 论中,使问题难以得到解决 譬 ;三、退一万步说,即使划 譬 分出来,又该怎样去执行? 譬中国古人徐干在《中论》说 譬 :“赏罚者不在于必重,而 譬 在于必行,必行,则虽不重 譬 而民肃。不行,则虽重而民 譬 怠。”法律尚且如此,而况 譬 乎文化?一个伟大的时代需 譬 要一群伟大的智者,像明灯 譬 一样照亮人们前进的道路, 譬 广袤的原野上,需要的是有 譬 思想的牧

 者。

 对待传统文化 譬 要以扬弃的态度,吸收发扬 譬 艺术价值,舍弃其使用价值 譬 ,使传统文化中的艺术价值 譬 成为当代文化中一枝奇葩, 譬 来繁荣当代的多元文化,从 譬 而更好的为社会发展,人类 譬 进步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譬 :

 [1] 冯友兰,译者: 譬 赵复三,中国哲学简史[M 譬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 譬版社 2007,3. [2] 譬 (法)孟德斯鸠,编译: 譬 申林.论法的精神[M]. 譬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 譬7,10. [3] 黑格尔 譬 .逻辑学[M].北京:商 譬 务印书馆出版,2004, 譬 10. [4] (英)罗素 譬 ,编译:张作成.西方哲学 譬 史[M].北京:北京出版 譬 社2007,10. [5] 譬 刘淳.西方油画名作 10 譬 0 讲[M].天津:百花文 譬 艺出版社,2007,1. 譬

 [6] 张岂之.中国传统 譬 文化.[M]北京:高等教 譬 育出版社,2005,2. 譬

推荐访问: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完整版 中国传统文化 如何对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