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论文(完整)

时间:2022-08-02 14:10:05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志愿者论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志愿者论文(完整)

 

 志愿服务活动在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实意义 [摘要]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在校大学生不仅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练就健康的体魄, 更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培养大学生道德理念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 如何增强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阐述了大学生道德素质存在的不足, 对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价值进行分析, 以及志愿服务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关键字]志愿服务

 大学生

 道德素质 [正文] 在当代大学生中, 大部分学生是, 学文科的看重文学历史, 学理科的注重数理化, 学艺术的在乎美学。

 对于道德的重要性, 许多人不以为然, 其实这种观念恰恰是问题的关键所在。高尚的品德才是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道德的缺失,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加了志愿服务活动, 使学生了解社会, 了解国情, 增长才干, 奉献社会, 锻炼毅力, 培养品格, 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让他们在实践中感悟, 真正把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行为, 实现知行统一, 道德素质逐步提升。

 一、 大学生道德素质亟待提升 (一)、 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及特点 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政治观、 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道德观、 法制观等内容。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 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 他们渴望成才, 准备献身事业, 报效祖国, 积极思考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社会角色, 其危机感和使命感明显增强。

 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 一些大学生在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下, 观念上、 道德上产生了错位和倾斜, 使得青年学生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

  其一、 思想道德心态逆转, 理想追求淡化。

 知识经济条件下, 社会对大学生寄予厚望, 而一些大学生的文明素质却令人担忧。

 一些学生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核心, 强调个人本位, 社会、 集体次之; 在物质和精神关系上, 过分关注眼前的机会和发展, 忽视远大理想和目标, 不少人把实现较高经济收入和安稳生活放在人生追求的首位, 重实惠、 求实用, 从而淡化社会责任感, 甚至陷入极端个人主义的泥坑; 在索取与奉献关系上, 则一味地强调索取, 认为个人贡献应与社会索取相等价。

 还有部分学生在价值观取向上过于急功近利, 敬业意识薄弱, 理想追求淡化。

  其二、 自我意识膨胀, 生活行为失范。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很强, 希望尽快摆脱社会和成人对他们的监护, 于是向社会发出“请相信我们” 的呼唤。

 但是由于他们的辨析力尚弱, 自我控制力较差, 因此, 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 不能正确掌握善与恶、 公正与偏私、 诚实与虚伪、 高尚与卑劣、 荣誉与耻辱的界限, 进而出现了道德观念淡薄、 生活行为失范等现象。

 在个人文明举止方面, 有些学生过分强调个体行为的随意性。

 随意、 庸俗被少数学生看作是一种“潇洒”, 而对道德、 纪律的蔑视与叛逆却被看作是有个性。

 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方面, 不少学生对这一体现大学生责任感与文明程度的规范未加重视, 甚至行为失范:

 考试作弊、损坏公物、 随地吐痰、 买饭加塞等现象时有发生。

  其三、 生活追求新潮, 安逸享乐。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高档化, 在现代生活消费意识熏陶下, 青年

 学生也纷纷追求生活的新潮化和高档化。

 在生活方面, 推崇及时行乐, 吃讲排场、穿讲高档、 玩讲多样、 相互攀比、 超前消费。

 生日及节假日往往成为他们物质消费的庆典, 狂欢宴饮、 挥洒人生, 甚至一些来自边老山区的学生出现不惜“借钱过好日子”。

 而对提倡节约一滴水, 一度电, 一粒粮嗤之以“小农意识”; 在学习方面, 贪图安逸, 缺乏积极进取向上精神, 声称“分不在高, 及格就行, 学不在深, 作弊则灵” 的所谓“治学原则”; 在爱护保护他人成果方面, 表现出道义上的缺失, 随意破坏、 剽窃事情时有发生。

  如上种种现象表明了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仍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 这与党和国家对于青年学生高素质的思想要求相差甚远, 与肩负未来的历史使命所需格格不入。

 (二)、 当前大学生道德修养中存在的不足 1. 道德修养滑坡 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 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动的准则和规范。

 道德通过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 是自律的, 不具有强制力。不讲道德的行为仅受舆论的谴责。

 社会不良风气的暂时得势, 更容易在可塑性很强的大学生身上得到演绎。

 传统的道德观是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存在的两千年的儒家思想的道德观,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内圣外王”, 注重个人的修养。

 在对于大学生的要求上, 是力求人人皆为尧舜般的圣人。

 当然, “损己利人” 的道德不符合现代人性的基本要求, 因而, 无论何时都是不可能加以推而广之的。

 我们不否认这种“圣人” 般的人物是存在的, 但毕竟是极少数的, 我们对那些极少数的英雄人物的讴歌与大力赞美也恰恰说明了这种道德资源的稀缺。

 只有人人都能做到的道德才有推广的可行性, 而损己利人的道德只可提倡决不能当作标准和规范来普及。

 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由于家庭教育方面的缺陷, 又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出现了“生理早熟, 心理晚熟”, 在道德层面上已经很脆弱, 更不可能如此这般。

 否则, 效果适得其反, 他们要么口是心非, 要么束之高阁, 你提倡你的, 我依旧这般我行我素。

 事实是, 过高的道德标准, 由于难以实现, 只会让大学生置之不理, 从而逐步恶化, 甚至导致道德的缺失。

 就道德而言, 它是多元的多层次的, 也有高低之分和先进落后之别。

 现实生活中, 既有道德高尚的“忘我” 之人, 即损己利人之人; 也有道德一般但遵纪守法的“利己”之人, 即不损人而利己之人。

 若不顾道德的多元化和多层次性, 一味用统一的,高标准, 高层次的道德规范去苛求不同行为的主体, 则只会使道德虚化。

 因此,我们必须寻求结合点, 找准切入口, 正确定位, 才能做好工作。

 2. 教育内容的缺失, 情感教育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当前学校和家庭教育问题中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倾向, 就是过度竞争和过度物质化, 从而导致部分学生情感的荒漠化。

 所谓荒漠化, 是指一个人的注意力只集中在知识或技术等某一个狭窄的领域, 而忽视了丰富的情感世界, 主要表现为情感冷漠, 对人缺乏同情关爱之心, 为实现个人目标很少考虑后果。

 这是相当危险的。

 3. 教育方法的不当 教育既是科学也是艺术。

 教育方式方法的讲究也体现了教育水平的高低和教育效率。

 良好的教育方法可以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反之, 既不利于教育者传授知识, 又不利于大学生自觉地接受教育内容, 并将其转化为良好的品德, 修养。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 “十年改革的最大失误是教育, 这里我主要讲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使大学生思想品德的结构知, 情, 意, 行诸要素辨

 证协调发展, 从不平衡到比较平衡, 还会出现新的不平衡, 如此循环反复, 以致由简单到复杂, 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 具有实践性, 社会性, 整体性,长期性, 集体性, 反复性, 延续性等等特点。

 反思我们的教育方法就不难发现:大多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如忽视思想品德的实践而片面的注重课堂的理性教育, 脱离现实社会进行思想品德说教, 空谈大道理, 企图通过一两次讲座就想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为实现个性教育而牺牲集体性教育等。

 将思想道德教育仅停留在喊口号, 凑热闹, 摆架子, 没有真正唱响主旋律, 没能做到真抓实干, 落到实处, 即真正进课堂, 宿舍, 入心入脑。

 学校德育缺乏实效性。

 我国一直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 但长期以来,德育在实践中往往过于简单化, 缺乏实效性, 如在观念上重智育轻德育, 以学习成绩的好坏评价学生的优劣; 在德育的内容上, 一直局限在人才培养的政治素质方面, 把德育简单等同于政治教育, 使内容过于政治化、 抽象化、 空洞化, 这样就更忽视了对学生进行诚信这一最基础、 最简单的道德教育; 在德育方式上, 重灌输轻启发, 忽视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将道德作为纯观念性的东西灌输给学生, 脱离了大学生的道德基础和生活实际; 在评价方式上, 重结果评价轻过程评价。

 这些使学生无法找到道德理想和现象的结合点, 无法产生道德情感的体验和思想的共鸣, 也就无法认同、 接受。

 二 、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 (一)

 志愿服务的精神 志愿者奉献给社会的不仅仅是服务, 同时也向全社会昭示了一种精神。

 前联合国秘书长科菲· 安南在“2001 国际志愿者年” 启动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 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

 从这个意义上说, 志愿精神是联合国精神的最终体现。” 这句话指出了志愿精神的本质, 表达了人们对志愿服务的由衷赞美。

 志愿服务的精神概括起来是:

 奉献、 友爱、 互助、 进步。

 1. 奉献 “奉献” 原指恭敬地交付、 呈献, 即不求回报地付出。

 奉献精神是高尚的,是志愿服务精神的精髓。

 志愿者在不计报酬、 不求名利、 不要特权的情况下参与推动人类发展、 促进社会进步的活动, 这些都体现着高尚的奉献精神。

 2. 友爱 志愿服务精神提倡志愿者欣赏他人、 与人为善、 有爱无碍、 平等尊重, 这便是友爱精神。

 志愿者之爱跨越了国界、 职业和贫富差距, 是没有文化差异, 没有民族之分, 没有收入高低的平等之爱, 它让社会充满阳光般的温暖。

 3. 互助 志愿服务包含着深刻的互助精神, 它提倡“互相帮助、 助人自助”。

 志愿者凭借自己的双手、 头脑、 知识、 爱心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 帮助那些处于困难和危机中的人们。

 志愿服务者以“互助” 精神唤醒了许多人内心的仁爱和慈善,使他们付出所余, 持之以恒地真心奉献。“助人自助” 帮助人们走出困境, 自强自立, 重返生活舞台。

 受助者获得生活的能力后, 也会投入到关心他人、 帮助他人、 为社会做贡献的志愿活动中, 这些志愿活动都涵盖着深刻的“互助” 精神。

 4. 进步 进步精神是志愿服务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服务, 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 同时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在志愿活动中无处不体现着 “进步”的精神, 正是这一精神使人们甘心付出, 追求社会和谐之境的实现。

 志愿服务有着重要的价值, 对个人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因此, 志愿者受到人们的尊敬, 志愿服务也受到社会的重视。

 (二)

 志愿服务的价值 1. 精神价值 志愿服务具有崇高的精神价值, 这是超越物质追求的。

 对志愿者个人来说,通过志愿服务活动, 奉献精神得到彰显, 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增强。

 同时, 志愿服务对整个社会的精神追求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无论是古老的东方文明, 还是悠久的西方文明, 都含有对至善至美的社会精神的追求。

 2. 社会价值 志愿服务有着巨大的社会价值。

 志愿服务以扶贫济困、 扶弱助残为主体, 在城乡 发展、 社区建设、 抢险救灾以及大型社会活动等公益事业中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志愿者通过帮助他人、 服务社会, 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关怀,消除了彼此间的疏远感, 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志愿组织的存在是政府和市场功能的重要补充, 它们以独特的方式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服务。

 另外, 通过共同参与志愿活动, 不同社会群体与阶层之间加强了相互了解和沟通, 缓解了社会矛盾,增进了社会信任, 对社会问题的消解发挥了积极作用。

 3. 经济价值 志愿服务能够创造社会经济价值。

 志愿服务不以获得直接的工资、 福利为目的, 因此许多社会公益活动和大量的非营利组织愿意让志愿者参与其中, 从而获得人力资源方面的支持, 大大地节约了成本, 为社会直接或间接地创造出价值与效益。

 如在大型活动中, 通过志愿者提供无偿服务, 可以降低运作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有关资料显示, 1996 年亚特兰大夏季奥运会有 6 万多名志愿者, 节省经费约 1. 3 亿美元; 2000 年悉尼奥运会有约 4. 7 万名志愿者, 节省经费约 9000多万美元; 2004 年雅典奥运会有 6 万多名志愿者, 节省经费约 1. 2 亿美元。

 4. 教育价值 志愿服务能够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是青少年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 是青少年在实践中锻炼成长的现实途径之一。

 在志愿服务实践中, 青少年丰富了生活体验, 培养了公民意识, 提高了组织和协调能力, 增强了自信心和荣誉感。

 青少年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发展, 素质能力得到整体提高, 这为社会的良性运行和未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除以上价值外, 志愿服务对其直接受益者——服务对象, 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志愿者让服务对象感受到人间的温情与关怀, 帮助服务对象融入社会, 增强服务对象的自信心和归属感。

 三 、 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对道德素质的影响 1. 帮助确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青年大学生要以正确的, 积极的, 健康的思想来指导自身, 以规范的道德体系来约束自己,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良好的道德规范。

 通过志愿服务, 大学生了解社会, 关注现实问题。

 大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 是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表现。

 在帮助他人解决问题的同时, 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好, 感受到人们对大学生志愿者的热忱、 渴求与尊重, 对自己是是一种鼓舞, 更是一种认同。

 有助于培养自己积极进取, 乐观向上, 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积极高尚的人生观, 世界观, 价值观, 使得青春得以延续, 宝贵的生命得到永生。

 实例 1. 望花区文体局大学生志愿者

 王德敬 相关事...

推荐访问:志愿者论文 志愿者 完整 论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