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内政治生活存在的问题有哪些(4篇)

时间:2023-05-04 11:00:05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篇一:党内政治生活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基层党内政治生活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8-03-04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政治生活明显加强,但是,基层党内生活庸俗化、随意化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好人主义、自由主义、形式主义等不良风气尚未根本杜绝。

  具体表现如下:普通党员党员意识淡薄。

  有的党员理想信念滑坡,宗旨意识缺失,在党不言党,在党不护党。

  参加政治学习被动应付,接受思想教育言不由衷,茶余饭后乐于发发段子、碰碰杯子、摇摇骰子,就是不学理念、不看文件、不钻政策。

  有的说话不讲党性,办事不讲原则,奉行好人主义”哲学,只栽花,不栽刺”。

  有的为了当干部、捞好处,千方百计钻进党的队伍,只讲党员权利,不讲党员义务,没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党员干部政治意识淡薄。

  有的党员干部政治方向迷失,崇尚西方政治模式,攻击国家政治体制,不论场合,不讲身份,信口开河,口无遮拦。

  有的党员干部工作唯上、唯利,不唯实,对上过捧,对下过哄。

  有的党员干部宁伤原则,不伤感情,面对不良风气不敢批评抵制,对不良现象不敢较真碰硬。

  有的党员干部喜欢打着同学会、校友会、同乡会等旗号拉小圈

  子、搞小派别,有的利用职权培植私人关系,扩张私人势力,将上下级间的同志关系异化为封建式的人身依附关系。

  党组织书记管党意识淡薄。

  有的党组织书记职能错位,过分强调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轻视了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认为抓经济发展是硬任务,抓党建工作是软指标”,而放松了管党治党责任。

  有的地方行政主职完全忘记了自己党组织副职的身份,一门心思扑在政务工作上,对党务工作完全不过问,时刻关注gdp”的增长,从不研究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有的党组织书记不敢坚持原则,对党员不教育、不管理,放任自流,有的在教育管理上不发力、不动真,流于形式。

  对策落实管党责任,突出示范性。

  各级党组织书记是管党治党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管党治党的直接责任人,要进一步落实管党责任。

  要坚持书记抓、抓书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全面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联述联评联考”制度,增强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党建的责任意识。

  各级党组织书记不仅要带头履行管党责任,还要带头执行党内制度,做到以上带下。

  加强思想管理,突出先进性。

  当前,各种思潮泛滥,不少党员思想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

  要出台详细的规定,加强管理,杜绝党员随意发表有损党的形象的不当言论。

  要坚持质量建党”要求,控制党员数量,提高党员质量。

  要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提高党员思想觉悟。

  加强学习教育,突出经常性。

  要突出政治性原则,加强党员教育。

  针对当前党员教育中存在的泛理论”、纯说教”现象,要切实改进教育手段,更新教育内容。

  要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充分利用网站、微博、微信、短信等传播媒介,探索网上组织生活新模式,实现党员学习教育立体化、全覆盖。

  加强对党员学习教育的督查考核,保证学习教育经常、有效开展。

  严格监督惩处,突出纯洁性。

  要及时对一些不合时宜的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建立党内政治生活考核评价体系,健全权力约束制度。

  进一步加大对党员干部的监督力度,对违纪违法行为从严惩处。

  对主要领导、掌管人财物关键岗位的同志要重点监督。

  出台操作性强的办法,及时、谨慎地处置不合格党员。

  坚持出重拳、用重典,加大对违纪行为惩处力度。

篇二:党内政治生活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政治生活最常见的问题

  一、基本观点

  1、在阶级社会里,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阶级性是政治的根本属性。

  2、当前,敌我矛盾还存在,但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经成为国内政治生活的主题。

  3、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5、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

  6、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7、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8、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⑴体现了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⑵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⑶民主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即真实性内容与多样性形式的统一,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9、我国的政治制度有哪些

  注意: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④包括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等在内的基层群众自制制度。

  二、常考问题

  1、与共产党有关的问题

  (1)为什么类,如共产党为什么要代表人民利益

  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②国家性质决定了执政党的性质。

  ③这也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④中国共产党的地位: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三种执政方式的关系:①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②科学执政与民主执政互为前提和条件。)

  (2)怎么样代表人民利益?

  ①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科学执政就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②坚持“三个代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③与时俱进,保持党的先进性

  ④党坚持以人为本。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做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立场上,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它不为少数人谋利益,也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

  ①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

  ②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意义):

  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与政府有关的问题

  (1)为什么政府要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有尊严?

  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①我国政府的性质、宗旨、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根本目的我国政府的性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是国家行政机关。

  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我国正在建设服务型政府,其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②对人民负责是我国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2)怎样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有尊严?

  ①我国政府的性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是国家行政机关。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市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②认真履行政府的职能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能)

  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老教材: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③对人民负责是我国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如何做到对人民负责(对人民负责的具体要求)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来到群众去的工作方法。

  ④政府坚持依法行政,搞好自身的建设。

  ⑤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3)政府如何正确行使职能?注意最近的政府管理出现种种不好的行为

  ①政府虽然承担着重要职能,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包办一切。有些事情政府办不了,也不该办。

  ②政府应该在法定范围内履行自己的职能,把该管的事情真正管好,做到“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③

  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提高办事效率,增强服务意识。

  ④政府坚持依法行政,搞好自身的建设。

  ⑤政府应该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

  (4)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

  (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的含义(是什么)

  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权力有法律授权,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

  为什么要依法行政?(为什么)

  必要性: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国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所以政府必须依法行政,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②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就是体现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重要性(意义):政府依法行政具有重要意义。政府依法行政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权威;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怎么样依法行政(怎么办)

  ①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的具体要求

  A合法行政:B合理行政:C程序正当:D高效便民:E诚实守信F权责统一:

  (权力与责任的关系: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②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还要做到:

  A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B建立权责明确的执法体制,促使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

  C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

  D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5)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

  (行政监督)(权力阳光)

  为什么要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国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不能用来谋取私利。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行使,接受人民的监督。

  ②权力是把双刃剑。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③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的意义:

  A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

  B才能防止权力的滥用、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

  C才能更好的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作出正确的决策

  D才能真正做到权力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具有权威和公信力的政府。

  ④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是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

  怎么样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①有效在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和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这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就要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使人民能够真正约束掌权者的行为。加强法制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就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11管人,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

  ②还要建立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

  行政系统外部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与公民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

  政府系统内部的监督:审计部门的监督、法制部门的监督、上级部门的监督、监察部门的监督。

  (6)如何处理政府与公民的关系

  (1)公民与政府的关系(政府的作用):

  一方面,人们的社会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2)如何正确处理公民与政府的关系:

  我们应该了解政府的性质和职能,相信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支持政府的工作,寻求政府的帮助,监督政府的行为(这是我们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的体现)

  (3)政府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多种途径。例如,政府建立了行政裁决、行政复议制度,国家还建立了行政诉讼制度,为公民求助和投诉提供了法律途径。

  具体①开设热线电话②设立信访部门③发展电子政务④依法建立行政仲裁、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

  公民学会向政府部门求助或投诉意义。这有助于解决自己面临的困难,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也有助于促使政府改进工作。

  (7)政府的权威

  ⑴含义: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过程中形成的得到人民认同的威望和公信力。

  ⑵从根本上讲,一个政府能否具有权威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

  ⑶政府的管理是否被人民自觉的认可和接受,这是区别有权威与无权威政府的标志。

  ⑷怎么样树立政府权威

  ①首先,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审慎用权、优化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与人民群众保持和谐关系。

  ②其次,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业绩。政府工作人员应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脚踏实地不断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

  ③最后,政府工作人员要重品行、作表率,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他们应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

  (8)中国共产党与政府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对人民负责是政府的基本原则。所以,共产党与人民政府都代表人民的利益。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共产党处于政治核心地位,对政府

  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所以党对政府具有领导作用,政府又要执行党的意志。

  3、与公民有关的问题

  (1)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公民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

  (2)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有哪些:

  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②政治自由

  ③监督权

  12内容: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和控告权。

  地位:是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重要体现。

  (3)政治性义务

  (公民对国家、社会应承担的责任)

  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②遵守宪法和法律。

  ③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意义(原因):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公民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

  ④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4)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如何?

  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相统一的,①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②权利与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权利与义务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③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要求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了权利的实现。

  (5)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①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注意:这里的平等是法律事实上的平等,不是立法的平等,平等不是平均。

  ②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③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注意: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在具体问题上也会产生矛盾。

  (6)公民要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

  ①公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

  、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要求。公民的政治参与有序扩大,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②有序的与无序的政治参与,其区别就在于:是否遵循法律、规则、程序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是否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③公民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

  公民积极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愿;

  切实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不断改善公共管理,创建文明祥和的新社区;

  有力促进政府机关的廉政建设

  ④有序与无序参与的准绳是法律与规则。

  (7)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

  ①间接方式:通过民主选举,这是使各项决策能够反映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

  ②直接方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

  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首先,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

  其次,有助于决策者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13再次,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最后,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9)

  民主管理是公民最广泛的民主实践

  ①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

  ②实行基层民主自治的意义

  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

  (10)民主监督

  ①民主监督的方式:

  信访举报制度

  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舆论监督制度

  此外,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都是近年来出现的民主监督的新形式、新方法。

  ②实行民主监督的意义

  有利于消除腐败、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③如何依法行使监督权

  一方面,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

  另一方面,必须采取合法形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4、民族问题

  (1)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基本原则及其相互关系

  处理民族关系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⑵民族平等

  为什么要坚持民族平等:①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各民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文明做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⑶民族团结

  ①重要性: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②坚持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繁荣的前提条件。

  ⑷各民族共同繁荣

  为什么要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

  ①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②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14③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三项原则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团结的物质保障。

  5、当代国际社会

  (1)国际组织的作用:

  许多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节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等等。

  (2)联合国的性质、宗旨、原则和作用

  联合国的性质:当今世界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世界性的、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联合国的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联合国及其会员国应遵循的各项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禁止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

  联合国发挥的积极作用: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3)我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中国在世界裁减军队、环境保护、保障人权和解决地区冲突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4)国际关系

  ①国际关系的形式也是多样内容是的,竞争、合作和冲突是其基本形式。

  ②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国家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既存在着某些共同的利益,也存在利益的差别和对立。

  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③各国的国家性质与追求的国家利益不同,执行的对外政策不同。

  (5)国际关系中,我国必须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①为什么要维护我国的利益: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

  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正当性和正义性。

  我国国家利益的主要内容: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

  ②如何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始终要放在第一位。

  利用机遇把中国发展起来反对霸权主义,自己永远不称霸。

  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合理的国家利益,并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我国外交遵循的是国家利益与国际责任的统一。

  (6)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①和平问题

  15含义: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重要性: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给其它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创造必要的前提。

  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威胁和平的因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主要因素),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纷争,恐怖主义活动,贫困、毒品等问题。

  ②发展问题

  含义: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

  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

  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主要因素: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存在

  全球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

  ③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

  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为了和平与发展,必须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7)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

  ①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②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

  ③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④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⑤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8)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

  ①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

  ②旧的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组合,世界正在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美国极力维护其惟一超级大国地位,日本、德国努力踊身政治大国行列,中国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力军,是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同盟军。

  ③世界走向多极化的意义

  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④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

  (9)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

  ①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②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世界多数国家都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

  ③我国应对国际竞争的措施:

  在世界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我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一定要抓住和利用好战略机遇期,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增强综合国力。这是我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10)我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①决定因素:

  我国的国家性质(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消除了我过屈从于外国侵略、奴役的社会根源)和国家利益(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6②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我国外交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五项原则的核心和基础;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各国和平共处的保证;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五项原则的目标

  (11)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

  ①内涵:

  ①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②我们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继续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和深化合作,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③我们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②为什么

  中国将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

  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体现了我国的外交政策。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时代潮流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⑴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民族区域自治是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位前提和基础的),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⑵民族自治机关:我国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

  ①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②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范围、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主要有: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其他自治权等。

  ⑷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然性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⑸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

  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17、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民

  ①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②如何行使国家权力?

  人民选举人民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并由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具体行使国家权力。

  ③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大会。

  ⑵人大代表

  ①法律地位: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②权利与义务:

  人大代表的职权:审议、表决各项决定(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发言表决免责权。

  人大代表的义务:A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B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C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人大代表与人民的关系:人大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⑶人民代表大会

  ①性质:国家权力机关

  ②地位:在我国的政权体系中处于最高地位。

  ③职权:立法权(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地方人大可以制定地方性规章)、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一府两院”的工作。)

  ⑷我国的国体和政体及其相互关系。

  ①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政体具有相对独立性。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决定了我国必须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它是我国国体的体现和保障。

  ⑸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⑴含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

  ⑵地位: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是根本制度)

  ⑶基本内容:①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②人民在普选的基础上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的权力机关

  ③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

  ④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①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②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

  ③保证了国家机关高效运转

  ④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证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

  ⑸为什么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

  ②地位

  ③优越性

  ④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绝不照搬西方的政治模式。

  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1⑴含义: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⑵主要表现:

  ①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②人民代表大会与国家机关的关系。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其他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③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的关系上,在中央的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8、我国的政党制度

  12.我国的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和优越性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基本内容:

  ①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

  ②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③多党合作的是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④多党合作的根本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⑤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

  (3)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它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它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它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有利于推进中国和平统一大业。

  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的政党制度,它绝不是西方宣传的所谓一党制,也根本区别于西方的多党制。

  13.民主党派:

  ⑴性质: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同盟。

  ⑵参政的基本点: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⑶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政治上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组织上相互独立;法律地位平等。

  14人民政协的性质和职能

  ⑴性质: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它是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⑵职能: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19

篇三:党内政治生活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自查报告:党内政治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剖析与改进措施

  党内政治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剖析与改进措施

  党内政治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目前机关党组织生活的现状看,总体上实现了组织生活的制度化,在加强党性锻炼,提高党员队伍素质,强化党员的责任意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机关党内组织生活在其内容、参与度、组织形式和质量等方面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

  1、组织生活形式主义现象较严重,质量不高。部分单位党内组织生活只满足于时间、次数要求,形式主义现象突出。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民主传统只是在形式上继承,并没有从实质上突破。在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上民主气氛不够浓厚,思想放不开,做不到畅所欲言,等待观望的现象比较严重。批评上级怕穿小鞋,批评同级怕伤和气,批评下级怕影响支持率。由于这“三怕”,造成了过组织生活时自我批评多,相互批评少,你好我好大家好。有的支部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存在着组织随意、管理松散的现象,有的以学习会取而代之。

  2、联系党员思想、工作和生活实际不紧,针对性不强。没有用心去谋划好每一次难得的组织生活,随意性和主观性的现象较为普遍。目前组织生活会大多以学习教育为主,注重宣传大政方针,念念文件,读读报纸,然后泛泛提几点要求,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吸引力。党组织对涉及党员思想、工作、生活的问题贴近不紧,针对性不强,对党员关注的热点和核心问题把握不准,释疑解惑的说服力不强,组织生活联系党员主观世界,解决思想问题不够。

  自查报告:党内政治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剖析与改进措施

  3、组织生活的形式和内容缺乏创新,与形势的发展不相适应。在现有的机关组织生活模式中,大多数以开会形式过组织生活,而且支部所有的学习和教育活动大多数是单向的,主要由支部书记或者是组织者以灌输的方式来进行,缺少互动性。组织生活的内容也主要以学习为主,80%的组织生活基本上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由于机关人员流动性少,而且现有党员比例较高,一些机关基本上全员都是党员,因此发展党员、审批事项等在有的党组织生活中已不存在,这些单位的组织生活内容基本上只剩下了学习,随着社会的进步,党员素质的不断提高,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获取信息渠道的不断多元,现有单调的组织生活方式已很难满足党员的需求,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

  4、党员参加组织生活被动应付,缺乏自觉性。有的党员对参加组织生活持无所谓态度,以工作忙等理由推托,表现出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的意识在逐渐淡化。有的党员反映组织生活形式陈旧单一,内容枯燥无味,没有吸引力,缺乏参与兴趣;有的党员认为组织生活是“一言堂”,缺乏党内民主,参与组织生活是一种“负担”;有的在网络上下载一些文章在会上应付了事。

  5、领导干部参加组织生活较少,监督作用缺失。目前,机关党员领导干部过好组织生活的意识不强或是被逐渐淡化,总以这样或那样的理由不参与组织生活,努力游离于组织之外。除了过好每年一次的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外,支部或党小组的组织生活则较少参加。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对于我们党的各级领导人,应该有监督。这种

  自查报告:党内政治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剖析与改进措施

  监督来自上面,来自下面,来自群众,也来自党小组生活。”《党内监督条例》明确规定,党内监督的重点是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而党组织生活是一个有效的党内监督途径,尤其对领导干部。因此领导干部不能经常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支部的组织生活,则组织生活的监督功能就很难体现。

  党内政治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改进措施

  一是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发挥了学习教育主渠道的作用。机关各级党组织始终把以“三会一课”制度为主要形式的党内组织生活作为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的最基本途径。通过组织党员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传达中央及上级党组织的文件精神,学习时事政治、法律知识及相关业务知识,不断提高党员的政治觉悟和工作水平,从而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更好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是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发挥了党内民主监督的作用。党员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以民主生活会为载体开诚布公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互相监督,互相帮助,分清是非,沟通思想,总结经验教训,统一认识,从而起到相互监督、相互约束、增进团结的作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参加所在支部的组织生活会,既增进了同志间的思想交流,密切了上下级关系,又加强了广大党员对领导干部的民主监督,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监督机制。

  三是坚持开展有益活动,增强了党组织的活力和凝聚力。机关党组织通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及组织公益性的社会服务、义务劳动来教

  自查报告:党内政治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剖析与改进措施

  育党员和体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党员参与社区党建活动,以党员志愿者的身份积极为社区服务。创新活动形式,增强活动效果,如:缅怀先烈活动、联谊活动、歌咏比赛等,对党员进行教育,通过开展这些党员喜闻乐见的,既富有娱乐性又有教育意义的组织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党组织的活力和战斗力。

篇四:党内政治生活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党内政治生活存在问题

  中学政治课理论性强、比较抽象。被一些学生称为最枯燥、最不实用、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素质、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关键在课堂,而语言艺术对抓住学生课堂注意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教师语言艺术运用得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效果高低。新课程改革后,教材更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学生更有兴趣,如何引起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就要看教师课堂上如何发挥语言艺术的魅力。下面,笔者主要就政治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应用语言艺术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一、政治教师为什么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艺术修养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授学生知识,无疑要借助语言。一个教师如果在给学生上课时,口齿清楚,谈吐自如,语言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学生自然会被教师高超的语言艺术所感染,自然会对教师产生敬佩之情,自然会顺理成章地爱上这位教师的课。相反,如果一个教师整天板着脸,面无表情地走进课堂,总是用一种语调讲课,即使满

  腹经纶,学生也会发腻。所以说,教师具有较高的语言艺术是职业的要求。就理论性较强的政治课教学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运用语言艺术,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实效。

  二、政治教师应具有哪些语言艺术修养

  (一)科学准确,用语规范。

  科学准确,是指在讲课时要准确地使用科学术语,确切地叙述概念,科学地做出判断,严密地进行推理,绝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必须将知识讲解得准确无误。用语规范,是指教师要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说话准确、流畅、自然,在遣词造句上应符合语法习惯,避免语无伦次、污言秽语。这一点对经济常识的学习来说尤为重要,因为经济理论是极为严密的。如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地位和二者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问题:首先,这二者的市场地位是平等的,都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都要在法制轨道内开展平等竞争。其次,二者在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中的地位、作用是不相同的,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而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条理清晰。

  一堂课,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强调什么,落实什么,教师必须心中有数。否则,学生理不清线索,抓不住中心,就达

  不到教学目的。

  1、清晰地表述不同层次的概念、原理。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对概念内涵的理解,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逐层分析语词是辨析概念的有效方法。如对“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我们首先可以划分为如下层次:第一层,规律是一种联系;第二层,规律是一种固有的联系,是一种本质的联系,是一种必然的联系;第三层,归纳规律的客观性、可知性等特性。然后,通过提问或练习,举例指出规律的外延。这样分层次把握概念,学生容易记忆和理解,也容易掌握适用范围。

  2、清晰地表述基础理论的内在逻辑线索。教材中重点、全面阐述的基本理论,由于篇幅比较长,学生对其基本内容和内在联系理解起来要相对容易些,而教材中理论性较强又没有详尽阐述的问题,就成为教学难点。这些理论性强的内容,其内在的逻辑性也强,能否理清和清晰表述其中逻辑线索,是突破难点问题的关键。教师在讲述中,只要有一处混杂或交待不清,就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学习障碍。

  (三)生动形象,富有趣味。

  采用生动形象、富有趣味的语言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应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幽默诙谐的语言来增强表现力、感染力,使学生展开想象,兴趣浓厚,有身临其境

  之感,使抽象的道理直观具体。

  1、导入引用,激发兴趣。在以往的政治教学中,上课铃一响,教师匆忙登台,开门见山,直入新课,缺少导人环节,还美其名曰“开门见山,省时增效”。但结果往往是,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效果不好。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当设计导入环节,不但能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的松弛状态中吸引回来,架起师生之间情感沟通之桥。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内在的学习兴趣,产生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效果。

  2、课中引用,调节气氛。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一堂课的45分钟内,学生的大脑兴奋中心会呈现一个小小的疲劳波谷期,并在此期间随刺激物的变化而不断转移。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度过疲劳波谷期。教师如能在适当的时候运用幽默,往往能把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重新调动起来。

  3、总结引用,回味无穷。布局合理、结构完美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序曲”、扣人心弦的“主旋律”,还要有韵味无穷的?尾声”。

  (四)语言简洁,突出个性。

  语言是传递教学思维的重要手段,教师必须认真组织、反复推敲教学语言,做到简洁、条理清晰。反之,繁琐冗长的说

  教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对概念、原理的理解出现偏差。另外,教师的教学语言应体现个性化特色。例如在讲授“价值规律的作用”这一知识时,笔者是这样概括的:价值规律第一个作用是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分配流动――即指挥作用,可比喻为“棒子”(指挥棒);第二个作用,刺激各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即刺激作用,可比喻为“鞭子”;第三个作用,优胜劣汰――“筛子”。这样用简短的六个字就概括了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清楚明白。

  总之,较高的语言艺术修养是一个成功教师的基本素质,更是上好政治课的必备条件。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运用生动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可以将枯燥、单调、难以记忆的概念和原理知识浅显化、形象化,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推荐访问:党内政治生活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政治生活 党内 有哪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