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中考题及答案3篇

时间:2023-05-01 12:50:05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篇一:论语十二章中考题及答案

  

  第1篇

  《论语》十二章

  一、重点字词

  1.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____同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____同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古今异义

  (1)吾日三省吾身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数词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助动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3)饭疏食饮水

  ..疏: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疏通,疏散

  水: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包括冷水和热水

  3.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①名词作状语

  学而时习之

  .原意为时间,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名词作动词

  饭疏食,饮水

  .原意为食物,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形容词活用

  ①形容词作名词

  温故而知新

  ..故:原意为旧的,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新:原意为跟“旧”相对,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形容词作动词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原意为快乐,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动词活用

  动词作名词

  传不习乎

  .原意为传授,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一词多义

  (1)知

  ①人不知而不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温故而知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乐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其他重点实词

  (1)人不知而不愠

  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吾日三省吾身

  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人谋而不忠乎

  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三十而立

  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四十而不惑

  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七十而从心所欲

  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不逾矩

  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学而不思则罔

  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思而不学则殆

  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人不堪其忧

  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曲肱而枕之

  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子在川上曰

  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逝者如斯夫

  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匹夫不可夺志也

  匹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博学而笃志

  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仁在其中矣

  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子翻译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综合分析辨析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体现了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这一5道理。

  B.孔子提倡的学习,不只是纯知识的书本学习,更重要的是“为人”的学习,这才是人真正要学习的。

  C.本文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认为“思”是“学”的先决条件,先思后学符合认知规律。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讲学习方法,强调思考的必要性。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日三省吾身”强调人应当加强自我检讨,剖析各方面存在的不足。

  B.从孔子对颜回的称赞来看,孔子认为一个君子应当能安贫乐道。

  C.“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形容时间像流水一去不复返,包含了对人生世事变幻的感慨。

  D.“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指出军队中兵士较之将帅更为重要,是儒家“以民为本”思想的体现。

  四、文意理解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介绍了学习方法,其中“学”与“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三个句子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阐述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博学而笃志”中的“博学”“笃志”之间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重点字词

  1.(1)说

  悦

  愉快

  (2)有

  又

  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1)泛指多次

  (2)可,可以;以,凭借

  (3)粗糙的冷水

  3.(1)①按时

  ②吃

  (2)①学过的知识

  新的理解与体会

  ②以……为快乐

  (3)老师传授的知识

  4.(1)①动词,了解

  ②动词,得到

  (2)①形容词,快乐

  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5.(1)生气,恼怒

  (2)每天

  自我检查、反省

  (3)竭尽自己的心力

  (4)诚信

  (5)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6)迷惑,疑惑

  (7)顺从

  (8)越过

  法度

  (9)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0)疑惑

  (11)能忍受

  (12)喜爱,爱好

  (13)胳膊

  (14)河流

  (15)往、离去

  代词,这,指河水

  (16)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17)坚定

  (18)仁德

  二、句子翻译

  1.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做老师了。

  3.只知道学习却不知道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4.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5.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

  6.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7.广泛地学习,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三、综合分析辨析

  1.C2.D四、文意理解

  1.“学”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

  识,必须将“学”与“习”结合起来。

  2.做人要心胸开阔,自己不被别人了解,不应该生气怨恨。

  3.不能。这三个句子针对的对象分别是“他人”“朋友”“自己”,体现了由疏到亲、由人到己的顺序,更好地体现了曾子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

  4.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阐述了志向的确立和坚守是非常重要的。

  5.“博学”“笃志”是一个人获得成功应具备的两大关键因素,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11

篇二:论语十二章中考题及答案

  

  《《论语》十二章》

  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按要求完成7-10题。

  【甲】《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7.下列加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2分)

  A.人不知而不愠(yùn)

  B.吾日三省吾身(shěng)

  C.友人惭

  (cán)

  D.太丘舍去(shě)

  8.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⑵相委而去

  ()

  ⑶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⑷元方入门不顾()

  9.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分)

  (2)太丘舍去,去后乃至。(2分)

  10.读了【甲】【乙】文段,你认为在与朋友的交往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2分)

  答案:

  7.B8.⑴“说”同“悦”愉快

  ⑵离开

  ⑶诚信

  ⑷回头看

  9.⑴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⑵太丘便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友人才到。

  10.第一要真诚热情,不能冷若冰霜;第一要守信用,不能失信于朋友;第二要注重礼节,不失礼数。

篇三:论语十二章中考题及答案

  

  论语??章中考题及答案相关推荐2017年论语??章中考题及答案  《论语》介绍:《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由孔?的弟?及其再传弟?编撰?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及其弟???,集中体现了孔?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学》《中庸》《孟?》(四书)《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经)并称“四书五经”。  理解性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是:  学?不思则罔,死?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三??,必有我师焉。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不了解??、误解??时,孔?提出不要焦虑:  ?不知?不愠,不亦君?乎?

  5.孔?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尚品质的句?是:  ?箪?,?瓢饮,在陋巷,?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在《述?》篇中论述君?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句名?“以?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的话:  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改之。  ?中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2)吾?有五?志于学(有通?,?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中的古今异义:

  (1)有朋?远?来。朋,古义:志同道合的"?;今义:朋友。

  (2)不亦君?乎。君?,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今义:对?的敬称。

  (3)五?三省吾?。三,古义:泛指次数;今义:?加?所得的数?。

  (4)择其善者?从之。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从前。

  (5)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凭借某种条件去做;今义:允许。  ?词多义:

  (1)时:学?时习之(时常、按时)元芳时年七岁(当时)

  (2)志:吾??五?志于学(?志)匹夫不可夺志也(志向)  ??虚词:

  (1)?,择其善者?从之(表顺承)、?不知?不愠(表转折)

  (2)为,为?谋?不忠乎(替)、可以为师矣(作为)

  (3)其,回也不改其乐(代词,这)、择其善者?从之(代词,其中)  重点句?翻译:

  1.?不知?不愠,不亦君?乎?  别?不了解我,我却不??,不也是君?吗?

  2.三??,必有我师焉。  ?个?在?起??,其中?定有我的?师。

  3.吾?有五?志于学,三???,四??不惑。  我?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岁能独?做事情,四?岁能通达事理。

  4.不义?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不义的?段得到富与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那天上的浮云?样。

  5.为?谋?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

  替别?办事是不是尽?竭?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

  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汉却不可被夺去志?。

  7.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仁在其中矣。  博览群书?泛学习?且能忠实地记住,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下载全?

推荐访问:论语十二章中考题及答案 论语 十二章 答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