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5篇

时间:2023-05-01 09:35:06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篇一: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

  

  作者:刘彦

  作者机构: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焦作454000出版物刊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页码:62-65页

  年卷期:2016年

  第5期

  主题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路径

  摘要: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关键所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困境,深入分析其中的问题及原因,进而提出优化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有效路径,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以及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意义重大。

篇二: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

  

  领导笔谈以进取精神打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仗■ 王岳森近年来,中共石家庄铁道大学党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深化思想认识,明确工作定位,强化责任担当,注重方法策略,不断提高意识形态掌控正向、持续的思想动力。主要做法如下:一、围绕立德树人要求,明确意识形态引导的重点是“固本”和“铸魂”一是把意识形态工作视为学校党建的灵魂。“意识形态工作关乎旗帜道路、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是国事之根本,党建工作之灵魂,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基于此认识,学校党委根据立德树人的要求,明确意识形态引导的重点是“固本”和“铸魂”,按照年轻一代未来将要承担的责任对现在的青年学生提出系统要求,借助各种教育资源和管理措施,引导青年学生坚定政治立场,端正思想认识,保持头脑清醒。尤其注重其在政治理论学习中提高认识水平,在健康丰富的实践中升华精神境界。二是思政课建设着眼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塑造。按照教育部的建设标准,学校精心组织实施思政课教学,致力于从根本上解决其基本立场、观点和思想方法问题。“反思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教学改革推进了思政课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信仰体系的转化;坚持所有本科生和研究生到西柏坡参加实习实践活动,注重以老一辈艰苦奋斗精神引发青年学生深入思考自己的路该怎么走。三是利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对学生施加积极影响。共青团系统的“青马工程”针对青年学生中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努力将其中的先进分子培养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相关部门设立的“师德师道讲堂”和长期坚持的“师德标兵”、“教学名师”、“教学标兵”和“三育人先进”等评优选模活动,引导教师增强政治意识,自觉抵制不良思潮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施加正向的观念引领。多年的现实工作证明,一个组织只要正能量足够,就会保持一种向上的状态,积累了积极健康的正向动能,抵御各种不良思潮和消极意识形态影响的能力就会大大增强。二、明确意识形态“极端重要”的工作定位,党委书记和党务干部勇作“斗争先锋”一是坚持把意识形态工作摆到“极端重要”的位置,抓教育理直气壮。学校党委严格落实中央和省委文件规定,采取多种措施强化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担当,守牢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校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定期研究意识形态工作,适时听取思政课建设汇报,校领导坚持每学期初到教学单位现场办公解决问题,建立并完善了校党委、纪委思政课听课监督制度。组织全体党员干部收看《苏联亡党亡国三十年祭》,从中汲取教训,防止党员干部犯政治上的幼稚病;专门邀请中国社科院意识形态研究专家作报告,坚定党员干部的政治信念和政治立场;党委书记带头讲党课,从对历史的回顾和现实的辨析中坚定党员干部的“四个自信”,认清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和国内某些“公知”、“意见领袖”以及“网络大V”的错误观点,增强党员干部政治上的辨别力。同时还以利比亚、乌克兰等动乱持续的现实分析,着力提高党员干部思想上的警觉程度。二是党委书记和党务干部坚持靠前指挥,抓落实深入扎实。学校党委书记作为思政课教师,承担了本科生的形势政策课、硕士生的10能力,为学校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自然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博士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等教学任务。最近又分别主持召开了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专业研究生和教师两个座谈会,对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提出要求,作出安排,并对训练培养教育体系建设进行调研,研究学校贯彻落实具体的措施。党务干部多数能做到善于辨别,敏于判断,主动发声,敢于亮剑。三是旗帜鲜明地站在斗争的第一线,关键问题采取硬措施。对于各种不当言论,学校党委曾及时将相关敏感信息向上级报告,辨别真伪,澄清事实;坚持以严密手段强化对校园网络的监管,按照党章相关规定处理了两个在网上造谣的学生党员;对课堂上发表不当言论的个别教师进行了严肃约谈;对个别干部不良微信微博的转发进行了郑重提醒。这些积极的举措有效促进了组织氛围的整肃,并保证了团体舆论的正向发展。三、强化观念引领和舆论掌控,扎实推进意识形态工作“虚实结合”一是坚持以自身的学习成效带动和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打铁还需自身硬”。学校党委坚持每月一次的中心组学习,使班子成员在学习与思考、讨论与交流和对现实工作的体悟中固本强基,提高政治鉴别力,实现对思想和观念的有效引领。如,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重在班子思想建设、基层组织健康成长和制度健全完善上发力;“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着力在领导干部严实精神、党性原则、政治纪律方面严格要求;今年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重点是强化全校党员教育管理,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现在正在进行的配合省委巡视工作,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强化党委的主体责任和党员干部的看齐意识,积极主动接受监督,发现问题立行立改。二是坚持管好用好党员干部和思政课教师两支队伍。校党委把干部的理想信念和思想素质放在首位,出台《领导干部十不准》《党员干部行为规范》等规定,强化从严管理,严明纪律规矩。从去年开始调整了教学计划,周三下午不排课,专门用于政治理论学习和党团活动。一般性教育由党务干部和辅导员负责,要求大张旗鼓,旗帜鲜明地开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宣讲和中国梦的深度解读等。热点问题由思政课教师在充分调研、深入探索的基础上,多以讲座和报告会的形式主动诠释。网上舆情的研判和引导,主要依靠由党群机关干部、思政课教师、学生骨干组织的专门队伍,适时掌控,重点跟踪,定期分析。具体实施中注意策略,坚持正面引导,重在释疑解惑,淡化危机触点。三是加强舆论阵地管理和建设。对讲座、论坛和报告实行“一会一报制”及学术性和政治性“双审制”,实现了有形审批和无形过滤相结合;对校内新闻发布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严格流程和统一管理,努力从源头上杜绝有害信息的传播。四、发挥校园文化的渗透功能,努力做到意识形态引领从“宣教”到“自觉”,从“有意”到“无声”一是注重独特精神文化的培育。学校长期坚持以艰苦创业为核心凝练大学精神,培育了以铁道兵、铁路和工程为基本元素的独特校园文化,形成了“艰苦创业、志在四方”的优良传统、“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的优良作风和“军魂永驻,校企结合,育艰苦创业人”的办学特色。二是坚持文化外延的拓展和深化。学校独特的精神、特色和作风不仅反映在校史馆、文化长廊、詹天佑和茅以升雕像、记载着校史的八零广场和以校友建功的青藏铁路等命名的校内道路灯箱路牌等有形设施中;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辅导员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毕业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现实行为中;还进一步体现在专业教师带领学生跋涉奔波在施工一线解决技术难题的过程中。新世纪以来学校获得了11个国家科技进步奖和自然科学奖,其中9个奖的核心内容是国家重点工程中急、难、险、重的攻关项目。承担这类高难课题,前提条件是要有吃苦的准备、创新的勇气和拼搏的精神。当一个群体在相对较长的时期内,其主体的行为趋向具有积极的价值意义时,就会逐渐衍生和培育出一种奋发向上的文化氛围,在学生头脑中就会积累更多正向的能量因子。据不完全统计,仅恢复高考以后学校毕业的学生中已有三位院士、多位将军和省部级领导干部,厅级以上干部超过300人。近几年,学校每年都有多名校友同时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们扎根基层,敬业务实,无私奉献,为国家铁路建设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才智,也为抓好意识形态引领工作提供了鲜活的教材。他们成长的经历和共性特征,也使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更深刻地认识到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和做好意识形态引领工作的独特价值。(作者系中共石家庄铁道大学党委书记)责任编辑 郝秀历领导笔谈11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篇三: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

  

篇四: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

  

  全媒体时代民办高校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路径研究

  学科分类:高等教育

  课题类别:一般课题

  关键词:全媒体

  网络意识形态

  安全教育

  预期研究成果:论文集

  课题设计论证

  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尤其是以媒介融合为特征的全媒体时代的来临,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全媒体既包括报刊、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也包括网络、手机和移动终端等新兴媒体,通过文字、声音、影像等多种形式的有机融合,形成了信息量大、互动性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等独特优势,已迅速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在全媒体时代,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

  杂,能否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当代大学生是受网络影响最深的群体,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包括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影响尤其深远,大学生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面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新形势,加强新时代高校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刻不容缓。

  因此,在全媒体融合的时代语境下,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意识形态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探索高校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观教育的路径,具有重要意义。须着重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话语、渠道以及机制上下功夫,探索、制定出符合当前民办高校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不断增强学生网络安全意识。

  【课题界定】

  意识形态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不断深化推进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项重大课题。

  本课题旨在研究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策略方法,研究对象主要是民办高校大学生。高校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民办高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织部分。民办高校学生主体意识较强,但政治意识、国家观念、民族意识、社会观念普遍淡薄,社会阅历与经验较弱。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各种文化思潮广泛传播,学生的网络安全观念较为薄弱,更容易受到网络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因此,在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复杂尖锐的时代背景下,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研究内容包括深入调研当前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分析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中面临的挑战、存在的主要问题,论证加强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提出针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具体路径方法,以应对全媒体时代语境下高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网络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研究课题十分多,有王军红《全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分析全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的方式已经发生改变,由于获取信息的途径增加,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的意识也越来越强,高校大学生在参与舆论的过程中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去引导和解决;布超的《全媒体时代提升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研究》充分论证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探求能被大学生真正接受的有效途径,具体包括:巩固教育内容,提升大学生抵御意识形态领域噪音杂音的能力、创新教育引导方式,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在大学生中的传播效度、优化教育环境,提升网络空间的正面影响力;牟春伟、李晓兰的《加强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路径探析》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完善网络新阵地、强化实践环

  节、营造文化氛围等几方面入手,加强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王千茹《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教育策略研究》分析了我国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问题,提出针对我国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策略;黄蓉、赵惜群《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路径探析》从明确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目标、整合教育主体、充实教育内容、拓宽教育阵地、创新教育方法,进而探索出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有效路径。此类相关的研究文章较多,但是对于民办高校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相关研究较少。

  国外有众多学者研究意识形态的问题,其中不乏真知灼见,给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有益思路,但相关的专门研究高校学生群体意思形态安全教育的文章极少。

  【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本文从全媒体时代网络信息传播为视角,探究高校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方法路径。立足民办高校立德树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强化思想引领,强化内容建设,深入研究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方式和手段,拓宽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培育路径,从而激发大学生群体的内在觉醒,以维护和巩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阵地。

  2、课题理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和创新之处。

  【研究目标】

  全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的方式已经发生改变,由于获取信息的途径增加,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的意识增强,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高校意识形态面临着巨大挑战。本课题拟在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民办高校为视角,提出针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策略,展开一般性研究。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标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方式灵活性、多样性,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的意识随之增强,针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薄弱现象,通过问卷调查全面了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现状;第二,通过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观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针对民办高校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方法和结论,为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观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研究内容】

  本课题对全媒体的概念及特点进行阐述,分析全媒体时代与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关系的影响。基于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状态、心理素质、风险意思等方面的变化,深入调研民办高校大学生存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观淡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度低以及网上信息辨别意识和筛选能力弱的问题,并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网络平台搭建、校园文化建设以及网络舆情监控方面入手,提出相应教育路径,解决民办高校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观存在的问题。

  【研究重点】

  通过学习研究习总书记意识形态安全观,旨在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在民办高校学生群体的主导力和凝聚力。课题围绕民办高校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展开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民办高校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具体路径方法,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以校园文化为重要抓手,进一步明确民办高校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目标,整合教育主体,充实教育内容,拓宽教育阵地,创新教育方法,把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融入课堂,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之中,以应对全媒体时代民办高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全面提升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观念。

  【创新之处】

  课题结合当前最新的传播学概念——以全媒体时代作为研究背景,在剖析全媒体背景概念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意识形态安全观为核心,尝试拓展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理论研究的范围及深度。

  ①、全媒体时代的来临,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课题对全媒体的概念及特点进行阐述,分析全媒体时代与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关系的影响。在全媒体融合的时代语境

  下,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意识形态思想为指导,积极探索民办高校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路径。

  ②、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宣传思想,梳理习近平同志自十八大以来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些列重要讲话、批示、指示,立足当代民办高校大学生群体网络安全意识现状,主要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认知度、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现状、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三个方面探讨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

  ③、结合民办高校办学特色,从创新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稳固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教育阵地、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网络文化、健全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四个维度提出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路径方法。

  ④、由于国内对于民办高校学生群体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相关研究较少,可供参考的文献较少,使得本课题研究有一定的挑战度,这也正凸显了本课题的创新性。

  3、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实施步骤。

  【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有目的、有计划严格按照“调查筛选--课题论证--制定方案--实践研究--交流总结--申请结题”的程序进行。首先对全媒体的概念及特点进行阐述,分析全媒体时代与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关系的影响。其次当前民办高校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现状进行全面了解,明确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步骤;接着在前期研究基础上组织本课题组成员学习课题研究内容、任务和具体操作步骤。通过一系列的应用研究活动,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认识和分析民办高校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而提出加强和改进民办高校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策略和有效途径;最后,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交流总结,撰写论文。

  【研究方法】

  一是文献研究法。查阅、分析、整理国内外已有的文献成果,将学者对于民办高校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研究观点进行分析总结,形成适合本课题研究的理论观点。

  二是实证研究法。课题组为了使民办高校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充分体现出来,通过选择部分民办高校,以群体和个体学生实证调研为主,围绕大学生思想状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网络安全教育工作进行充分实地调研、反馈、分析,重新审视民办高校在全媒体时代切实加强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紧迫性。

  三是问卷调查法。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于部分民办高校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充分了解在全媒体背景下网络舆论对于学生的影响深度,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深度。

  四是数据分析法。通过对调研书记的整理--统计--遴选--分析,找出制约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关键问题;通过数据分析重新审视全媒体时代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五是比较研究法。一方面对国内已有的文献成果进行比较,论证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重要性;另一方面,对域内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意识形态教育策略方法进行比较,结合民办高校办学特色研究适合民办高校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径。

  【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课题方案制定(2019.6)

  ①、整理查阅相关国内外研究文献资料,制定课题实施方案,邀请专家,召开课题开题论证会,听取专家和课题组教师对本课题研究方案的意见。

  ②、提出研究的逻辑起点和整体框架,形成课题方案,上报并申请立项。

  第二阶段:课题方案实施(2019.8——2020.10)

  ①、通过课题组成员研讨,对研究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②、邀请专家组织一次学术交流,对课题进行深入探讨。

  ③、开展调查研究计划,通过问卷形式了解当前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状况及网络环境中意识形态现状,收集整理相关数据,撰写调研心得,形成调查报告。

  ④、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邀请专家评估已有成果,进一步完善研究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全面系统地整体推进课程研究。

  ⑤、综合分析方案实施效果,形成课题设计方案,并提出阶段研究成果。

  第三阶段:课题研究总结(2020.10——2021.6)

  ①、邀请专家组织一次学术交流,对已经进行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进行深入探讨,修改并完善。

  ②、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总结课题实施过程中方案、经验和成果。

  ③、撰写课题结题报告,完成课题结题工作。

  4、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前期相关研究成果、核心观点等。

  课题组负责人在民办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思政课教学工作多年,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以及养成教育均有较为丰富的教育经验,尤其在学生学习指导、思想引导、安全教育、道德培育等方面均有深入的研究。担任马克思主义专职教师以来,认真研读习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批示,已经针对于某民办

  高校大一学生开展了“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调查,收集了510名学生的调查问卷进行详细梳理分析,已经具备课题前期相关的研究准备。

  课题组成员均为民办高校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有丰富的教育工作经验,具备相关的研究能力。课题组成员已经有相关研究课题《发挥高校教师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引领作用研究》于2018年已获批立项,且该项课题正在调查研究中,相关研究成果对本课题具有较强的实践基础。基于此,课题组成员有志于认真学习研究习总书记意识形态观,在学习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全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的挑战,针对性地提出侧重于民办高校学生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方法途径进行深入研究。

  5、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王军红.全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视听;2018年03期

  [2]布超.全媒体时代提升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No.577(10):55-57.

  [3]王千茹.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教育策略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5年第10期41-41)

  [4]南永晨.网络环境与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基于网络行为作用机理的分析[J].甘肃理论学刊,2017,0(6):43-48[5]牟春伟,李晓兰.加强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路径探析[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55-58[6]赖启财.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2(2):18-19.[7]孙喜乐.高校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及解决途径[J].艺术品鉴,2018,0(18):265-266.[8]黄蓉,赵惜群.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路径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7(4):133-136.[9]崔金玲.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8,01[10]孙旭曙.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路径探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5,(37)

  课题编号:7701

篇五: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研究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研究

  摘要: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基于互联网兴起的新媒体给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工作环境、管控方式和防御能力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开展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2013年8月,国家领导人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1由此可见,意识形态安全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高校作为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摇篮,作为意识形态生产和传播工作的前沿阵地,要将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放在首位,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和管理权。21世纪以来,网络、数字、移动通讯技术不断发展,基于互联网兴起的新媒体逐渐取代传统媒体的霸权地位,成为舆论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也成为青少年获取

  资讯的主渠道。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扩宽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宣传渠道,成为新的思想文化传播阵地,同时,也给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如何认识并迎接这种挑战,亟需深入研究。

  一、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意义

  意识形态是和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直接相关联的观点、概念的总和,反映了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文化水平,以及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处于意识形态生产和和传播的前沿阵地,面对国内外形势变化,应在第一时间做出评判反应。同时,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它所灌输的知识、传递的信息、渲染的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高校的这些使命决

  定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关系到党的前途和社会主义的未来。国家领导人说,“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2在一定意义上来说,高校学生的发展状态,关系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的未来。我们要站在国家安全的层面上,看待意识形态安全问题;要从执政安全的高度,认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要深刻意

  识到,培育高校学生的政治信仰、价值观念,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认同感和使命感,培育优良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前途的头等重要的大事。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对于社会稳定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意识形态安全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对国家的主流的价值观、政治制度、执政党等的认同与支持的状态,它不仅能抵御外部力量的侵蚀,还是国内社会和谐的粘合剂。近些年来出现的一些恶性社会安全事件,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意识形态危机在社会生活中的反映。因此,高校要利用自身培育社会主义公民的主渠道这一特殊优势,加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意识形态安全的意识和担当的公民,从而维护社会稳定。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高校学生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高校学生思维灵活,善于接收新鲜事物,价值体系尚未树立,是非意识尚未明确,心智尚未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帮助引导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思想观念、价值追求,是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高校和高校学生成为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对象。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国内外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涌进,与主流意识相互碰撞,激烈斗争,导致部分大学生在政治思想、价值取向

  和生活方式等产生一定的困惑和迷茫,在行为上有所偏差。

  二、新媒体给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带来的挑战

  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新媒体有其自身的特点,具体包括:一是多

  样性,新媒体的传播是多层级的非线性的。二是互动性,新媒体提供的即时通讯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同时,新媒体设定在线评论促使原始信息和用户反馈信息相互交融,成为“公共资源”,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

  (一)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冲击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

  在传统媒体占主导地位的时代,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多是依赖纸质书籍、广播电视及口耳相传,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打破了时空和地域的界限,成为大学生了解信息的快捷渠道。同时,他们由单向的信息接受者变成双向的信息的创造、传播、交流者,在意识形态构建中,他们的主体地位也更为凸显。网络平台上,充斥着各种声音,不同意识形态、社会思潮和文化价值观在这里交锋,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观点,他们会判断、质疑,不会轻易认同。由此可见,网络新媒体的普及,冲击了高校传统的意识形态工作环境和方式,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增加了复杂因素。

  (二)双向式的信息传播方式冲击了高校传统意识形态教育的方式

  传统媒体形成的传播方式是高度集中、自上而下、单向的理论灌输,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牢牢把握了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有效阻止了不利信息的传播,极大保障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而新媒体的产生颠覆了传播的强制性和管控方式的垄断性,在新媒体时代,人们不再是单向的信息接受者和消费者,大学生也不再仅是被动的听从课堂上的理论释义,在开放的、自由的、共享的、互动的信息时代,人人都能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人人都是发声人。此外,网络上,良莠不齐的信息、此起彼伏的各种思潮、层出不穷的意识形态都会影响高校学生的价值培育和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而网络的虚拟化也会降低人们的道德自律,容易造成网络言行有失道德规范。

  (三)新媒体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便捷工具

  《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行动计划》中指出:“要开辟一个新的战场,即电子平台、信息战场,其目标就是西方价值观统治世

  界,实现思想的征服。”3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一直对中国进

  行意识形态渗透,尤其在进入信息化时代后,新媒体已成为西方国家进行文化扩张和意识形态角逐的主战场,为达目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直接发声和培植代理人的方式,利用新媒体的便利,在网络上大肆传播对主流意识形态安全不利的内容。而高校则是西方敌对势力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对象。目前,西方敌对势力在中国建立了数千反动网站,通过制造各种政治谣言和不良舆论,来诋毁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事务。另外,也利用新媒体大肆宣扬和推销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文化思潮和意识形态,对一些刚入高校、分辨能力不强的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政治信仰产生不良影响,淡化了他们的对主流意识的认同感,同时也为高校意识形态的防御带来严峻考验。

  三、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路径探析

  2014年2月,国家领导人在信息网络安全信息小组首次会议上指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42016年12月,国家领导人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运用

  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5结合总书记的指示,高校要积极探索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新路径。

  (一)整合教育主体,形成全员育人格局

  一是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宏观领导。在新媒体时代,着力提高党对意识形态控制的能力,把握高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二是加强党员干部领导班子的培育,着重加强对高校共青团、学生干部、党员队伍的建设,开辟网络教育基地,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意识形态认同感和凝聚力。三是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队伍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中坚

  力量,必须做好教师队伍的选拔和培训工作,将专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四是帮助大学生形成和加强自我教育的观念,充分

  认识到自我的能动作用,大学生既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他们能将理论灌输内化为自身主观的意识,才能更好的保障高校意识形态的安全。

  (二)充实教育内容,保障教育效果

  教育的内容是教育的中介,要保证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顺利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的普及,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结合大学生的个人需求和实际状况。一是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荣辱观、民族精神、大学生理想信念、中国梦,它们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核心和重点,帮助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政治信仰和道德观念。二是加强网络道德规范的教育,培养大学生文明的用网观念,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法制教育,规范他们的网络行为。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可能引起的网络犯罪,教育大学生文明用网、安全用网,不要超过法律的界限。

  (三)拓宽教育的阵地,创新教育新模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阵地,随着新媒体时代来临,高校要抓住机遇,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扩大教育的阵地。一方面,优化理论课主阵地,继续提升思政理论课的学术性和现实性;另一方面,开辟网络新阵地,高校需要深刻认识到新媒体阵地的重要地位,着力建设适应时代特

  性、贴近校园生活的校园“红色”专题网站,发布社会焦点、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等相关讯息,并定期制定有关时政热点的主题,设有在线交流功能,引导高校大学生积极思考,形成网上网下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合力。同时,也充分运用微博、微信、QQ等平台,传播正面信息,造就良好的新媒体意识形态教育氛围,抵御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侵袭,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推荐访问: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 意识形态 阵地 高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