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资料【优秀范文】

时间:2022-08-19 17:00:05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史资料【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文史资料【优秀范文】

 

 佛坛 屈原公 18 日 , 导报记者来到佛昙一探究竟, 坐上老司机黄师傅的摩的, 直奔佛昙港东北侧的屈原岛。

 拐过一条又一条泥巴路,下午 1 点, 终于来到了 屈原岛的附近。

 此前, 导报记者根据资料得知, 屈原岛其实是一块大石头, 有人说 “其状若游龟”,也有人说像一个鸭蛋。

 但远远望去, 感觉什么都不像, 就一平常的山头, 几块石头凸出来。

 对屈 原岛 略有了 解的黄师傅说, 屈 原岛 原本是一个海岛, 距离佛昙镇有两公里, 近几十年来, 由于围海造田, 前后左右都成了 一格格的海上养殖场。

 当 地名 字很响的鸿儒江, 从陆地延伸开来, 经过岛的南边, 历来是龙舟赛的主战场。

 上了 岛, 导报记者发现, 屈原岛是一个无人岛, 岛上最显眼的建筑物就是屈原的石像和背后的石亭。

 石亭的左右都有几块巨石, 左边的石壁上有一些文字, 似乎是 “来白石”几个字; 左前方的一块石头, 还有两个“大脚印”, 石缝里,一只小猫警惕地盯着不速之客。

 不少遗迹 与屈原有关

  据中国屈原学会会员 、 关注屈原岛多年的盛运昌先生介绍, 屈原岛在唐朝时称鸿儒屿, 所谓鸿儒, 可能就是指屈原( 明初陈天叙在佛昙建鸿江书 院时, 就在书 院里设屈 原神位), 宋代时, 小岛就直接与 屈原挂钩了 , 称作屈原岗 , 明

 朝时改称屈原石( 另 称白石), 清代正式称作屈原岛。

 据介绍, 民国时期, 屈原岛又叫 屈原公, 解放初期叫 屈原公屿, 文革时又将屈原公屿改为明朝时的称呼——— 白石, 近年才恢复原来的名 称:

 屈原岛。

 在查看百度地图时, 导报记者发现了“屈原公” 三个字。但盛运昌说, 以前地图上是没有的, 他老早就听台湾朋友说福建有个小屈原岛, 很好奇, 终于在一张日 本侵华时期的海图上, 看见了 漳浦附近海域有一个小岛礁, 用笔标名 为“屈原公”, 为此他多次探访, 最后发现了 屈原岛。

 他随后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 2010 年地图上终于标上了 “屈原公”。

 屈原岛有不少微型景点, 都与屈原有关。

 如“来白石”,上有嘉庆年间的记载, 字迹因石头风化而模糊, 但仍然可以辨别出, 记载的是清朝嘉庆年间岛上举行龙舟赛的盛况。

 再如岛南边的大岩石上有两个“大脚印”, 明末就有记载, 称之为“仙人脚印”, 但仙人是谁? 有人说是屈原, 当地人尊称屈原为水仙尊王, 船上都供奉着两尊神像, 一尊是妈祖,一尊是屈原。

 还有一块无墓碑。

 据说清乾隆年间, 一位叫 杨刚直的佛昙清官, 被削职遣回原籍, 在此岛效法屈原投海自 尽, 连尸体都没有找到。

 后人便在他投海处的石头上刻了 一块墓碑,以表缅怀之情。

 屈原神像 多少如烟旧事

 屈原岛的名 称是怎么来的呢?

 自 唐朝陈元光在佛昙桥设立行台( 行政机构)

 起, 佛昙就传颂屈原的故事。

 南宋国舅 杨亮节第三子杨世隆于佛昙开基时, 就把划龙舟习俗从中原带到了 佛昙。

 划龙舟必须经过屈原岛旁边。

 “这里很适合作为一个活动的平台来使用, 或许就是屈原岛最初命名 的原因。

 ” 盛运昌说。

 明朝时, 屈原岛有了 一尊屈原像, 木头做的。

 据盛运昌介绍, 嘉靖年间, 任长沙知府的林敬回佛昙探母, 带来一尊木雕屈原像, 安置在鸿江书院里, 后来书院被毁, 屈原像被转移到屈原岛。

 当初, 岛上有三块天然大石头, 呈品字形分布, 中间有一个自 然岩洞, 屈原像就安置在岩洞里。

 明末清初, 佛昙百姓已将屈原视为人们的保护神祭拜。渔船出海途经屈原岛, 都要停航登岛点香添油, 求平安、 多捕鱼。

 到东南亚和台湾开基的民众也都要去屈原岛上, 带一棵植物苗或一包沙土或一块小石头, 再投放供果, 烧下纸钱,拜上三拜才出行。

 清康熙年间, 当地的信徒去台湾时, 将屈原像带到船上, 以保佑航行平安。

 民国时期, 有人塑了 尊屈原石像, 安放在原来的位置。1975 年以前, 因农业学大寨围海造田而需要大量石头, 人们便在屈原岛取石围海, 使岛小了 许多, 三块巨石两块被夷平,屈原石像也被丢入佛昙港出口 处深海中。

 如今的花岗岩屈原像, 是一个姓王的乡 贤捐建的。

 从此,

 屈原岛名 副其实了 。

 2009 年 3 月 , 此人又在屈原像北侧盖了 一座忠烈亭, 并立了 碑, 表达对屈原的景慕之情。

 据介绍, 从明洪武二年( 公元 1369 年)

 起, 屈原岛每年端午节都有龙舟竞渡活动, 因此, 鸿儒江畔的两岸人们都有划龙船之习俗, 而且把“龙舟竞渡” 比赛列为当地民间体育活动项目 之一。

 如今江畔的先锋村, 居民均姓杨, 是杨世隆的后代, 划龙舟的风气最盛, 俗称福建端午龙舟第一村。

 “不过, 以前在海上划, 现在虽然还是在海上划, 但怎么看都像在河里划; 以前用渔船站着划, 近年才改为用龙舟划。

 ” 黄师傅说, 参赛者原来仅有男 队, 后来才增加了 女队。

 按照旧时风俗, 农历五月 初四下午, 由本村长者带领各姓代表, 到屈原岛上祭奠屈原, 初五端午节赛龙舟。

 “因竞渡船只过多, 又都争先正午吉时, 为了 避免事故发生, 民国三十八年前, 就由民间协商决定, 进行异地分日 竞渡。

 ” 盛运昌说。

 文革期间, 龙舟竞赛曾被视为封建迷信活动而严禁, 直至 1971 年才得以恢复。

 1988 年的端午节盛况空前, 江中龙舟达 50 余艘, 游船近 70 艘, 有 4 万多观众, 两岸日 夜连演十六台戏。

 2005 佛昙镇开始举办屈原文化节, 到 2011 年,已经是第七届了 , 端午节当天, 各村村民自 发组织 61 艘龙舟, 在鸿儒江尽情竞渡 5 个小时, 在江中放鞭炮, 丢纸钱,投粽子, 两岸观众达 10 万人。

 今年, 佛昙镇将举办第八届“屈原文化节”, 听说台湾方面也将派出代表队。

 估计好戏不少。

推荐访问:文史资料 文史 优秀 资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