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2-08-17 17:55:04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供大家参考。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

 

 直接打击的目 标是北洋军阀孙传芳、 吴佩孚和张作霖三派势力。

 南昌起义:

 1927年 8 月 1 日,周恩来、 贺龙等在南昌发动起义, 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同年 10 月, 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 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长征:

 1934 年 10 月, 中央机关和红军八万多人, 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

 1936 年 10 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遵义会议:

 1935 年 1 月长征途中, 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会议,内容:

 会议全力纠正了军事上、组织上的“左” 倾错误, 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意义:

 结束了“左” 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确立了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947 年 6 月, 刘伯承、 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 , 揭开了 战略反攻的序幕。

 1948 年中共中央连续发动了辽沈、 淮海、 平津三大战役, 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

 七届二中全会:

 1949 年春,中国共产党在河北西柏坡召开,毛泽东指出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并提出 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①国内:

 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和独立统一的中国即将诞生; ②国际:

 它 改变了 世界政治力量对比, 壮大了世界和平、 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 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新中 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954 年, 一届人大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49 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49 年的 “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 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1954 年宪法也规定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并成为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民主法制建设:

 1982 年, 全国人大修订宪法, 这部宪法对建国以来三十多年历史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

 1999 年, 九届人大把“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写进宪法。

 祖国统一大业:

 1979 年,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发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呼吁。

 20 世纪 80 年代初, 邓小平提 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中国政府于 1997 年 7 月 1 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9 年 12月 20 日, 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九二共识:

 1992 年, 台湾海基会与大陆海协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的重要共识, 史称九二共识。

 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 年12 月, 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 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它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日内瓦会议:

 1954 年 4 月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会议, 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议, 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展开了 积极的外交活动。

 万隆会议:

 1955 年 4 月, 亚非 29 个国家政府首脑, 在印尼的万隆举行国际会议, 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会议期间,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 的方针。会议加强了 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会后, 中国同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打开外交新局面:

 1971 年 10 月, 联合国第 26届大会上, 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2 年 2 月, 尼克松总统访华, 在上海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

 1978 年底, 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 中美两国于1979 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2 年秋, 田中角荣首相访华, 第二年, 中日建交。

 中美、 中日建交的影响:

 符合三个国家的利益; 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中国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1991 年开始, 中国外交部长每年都作为特邀贵宾出席东盟会议;由中国领导创立的“上海合作组织”, 于 2001 年在上海正式成立。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

 1985 年, 邓小平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这一论断成为新时期中国对外方针的出发点。

 由中国领导创立的“上海合作组织”, 于 2001 年在上海正式成立, 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 起到重要作用。

 六、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

 公元前 6 世纪初, 梭伦改革——为雅典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 6 世纪末, 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公元前 5 世纪, 伯利克里改革——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黄金时代)。

 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

 在雅典城邦, 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构; 陪审法庭——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 首席将军——执掌军政大权。

 为鼓励公民参政, 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城邦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公元前 5 世纪中期, 由贵族组成十人委员会制定的法律, 镌刻在十二块铜表上发表, 称为《十二铜表法》。

 它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公元前 3 世纪中期之前, 罗马法律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 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 被称为公民法, 具有明显的狭隘性; 在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 公民法逐渐演变为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 一切自 由民的法律, 即“万民法”。

 罗马法的作用:

 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 维系和稳定帝国统治; ②罗马法内容丰富,体系完善, 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③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 它的很多原则和制度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产生了 重要影响。

 七、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

 1689 年, 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 它以明确的条文, 限制国王的权力, 保证议会的权利。

 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责任内 阁制是英国政治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 于 18 世纪前期开始形成。

 根据这一制度,英国首相身兼政府首脑、 议会党团领袖和多数党领袖数职, 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美国总统共和制:

 美国 1787 年宪法:

 根据美国宪法, 联邦政府分为行政、 立法、 司法三个相对独立的部门。国家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组成的国会; 行政权归于总统, 他既是国家元首, 又是政府首脑, 还是军队的总司令;最高司法机关是联邦法院, 并拥有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政府各部门的权力是彼此制约和平衡的。

 美国 1787 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法国的总统共和制: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 行政权力归于总统, 立法权归于参议院和众议院的两院议会。

 德意志联邦制的君主国家:

 《德意志帝国宪法》 规定,宪法授予皇帝巨大权力; 帝国宰相主持政府工作, 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

 议会作为立法机构, 但是任何法案必须经皇帝批准。

 德意志帝 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八、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848 年, 《共产党宣言》 发表。《共产党宣言》 内容:

 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进一步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即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它的问世,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871 年 3 月 28 日成立的巴黎公社, 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917 年 3 月, “二月革命”推翻了 统治俄国长达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

 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 长期流亡国外的列宁回到彼得格勒, 发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纲》,提出了 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

 1917 年 11 月 7 日, 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爆发, 次日凌晨, 革命工人和士兵完全占领临时政府的最后据点——冬宫,起义取得胜利。

 期间, 通过了《告工人、 士兵和农民书》, 宣布政权转归苏维埃。

 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

 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②它成功的将社会主义理论变成实践; 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鼓舞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运动。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1954 年, 一届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为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 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提供了 法律保证。

 到 1956 年底, 全国基本完成了国家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 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宣告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了,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九、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两极世界的形成:

 雅尔塔体制:

 二战后期, 美、英、 苏三大国首脑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达成若干协议, 确立了以美、 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 即雅尔塔体制, 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杜鲁门主义——它 的出 台是“冷战” 开始的标志, 是“冷战” 在政治领域的表现。

 马歇尔计划——“冷战” 在经济领域的表现。

 北约:

 1949 年春, 美、 英、法等 12 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 宣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

 成立。

 华约:

 1955 年 5 月, 苏联和阿尔巴尼亚、 保加利亚等八国政府首脑在波兰首都华沙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正式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华约)。

 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标志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德国和朝鲜的分裂, 以及古巴导弹危机, 导致“冷战” 局面的加剧。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967 年, 欧洲共同体成立。1993 年, 欧洲联盟成立。

 到 20 世纪 80 年代, 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1961 年, 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 尔格莱德举行, 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奉行非集团、 不结盟的政策。

 它在国际舞台发挥巨大作用, 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世界两极格局瓦解。

 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 的局面, 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必修 2)

 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耕作方式的变革: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铁犁牛耕”

 其中, 铁犁牛耕是主要的耕作方式, 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小农经济:

 ①以家庭为生产、 生活单位;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 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冶金业—— 青铜器:

 商周时代, 进入繁荣时期。

 铁器:

 西周晚期, 中国已有铁器; 战国时期, 铁农具逐步推广; 东汉时期, 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炼钢:

 春秋晚期, 中国已能制造钢剑。

 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明的灌钢法, 使钢的产量和质量大大提高。

 16 世纪以前, 中国的炼钢技术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制瓷业—— 中 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 瓷器的国家。

 商朝工匠烧制出了原始瓷器。

 早期生产的是青瓷, 后来又烧出白瓷, 到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宋代著名的江西景德镇瓷窑, 到元代发展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 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器。

 明清时期, 景德镇是全国的“瓷都”, 明代的官窑烧制的瓷器质量最好, 尤以宣德年间的青花瓷最佳。

 明中后期,又在青花瓷的基础上, 烧制出多种彩瓷。

 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色彩鲜艳, 效果如同油画。

 纺织业—— 中 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至少在五六千年前)。丝绸之路开通后, 丝绸外销的数

 量激增。

 明清时期, 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苏州和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明清两代都在那里设有官局, 专门生产供宫廷消费的丝织品。

 古代商业的发展:

 西汉“开关梁” 后, 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每个城市都设有专供贸易的“市”, 官府设有专职官员市令或市长进行管理。

 唐代长安城内 有坊、 市之分。

 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唐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 专管对外贸易。

 那时还出现了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的柜坊(我国最早银行雏形)

 和类似后世的汇票的飞钱。

 唐代后期, 城市坊和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

 到宋代, 店铺已可随处开设。

 南宋时, 海海外外贸贸 易易税收成为国库财富 重要来源之一。

 元朝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大都会, 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明清时期, 在全国各地,涌现了许多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 其中人数最多、 实力最强的是徽商 (南方)

 和晋商 (北方 )

 。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商鞅首倡 “重农抑商”政策,明太祖、 雍正帝也都强调该政策。

 重农抑商的含义:

 重视农业, 抑制工商业发展。

 重农抑商的影响:

 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强化了自然经济。

 “ 海禁” 与闭关锁国的含义: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 海禁” 与闭关锁国的影响:

 ①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 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②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 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以发展生产力, 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二、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中 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①自然经济的解体; ②外商企业的刺激; ③洋务运动的诱导。

 自然经济的解体为资...

推荐访问: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 会考 高中历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