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华尔街【优秀范文】

时间:2022-08-06 15:25:05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漫步华尔街【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漫步华尔街【优秀范文】

 

 漫步华尔街 作者:

 (美)

 马尔基尔 著, 张伟 译译者:

 张伟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年:

 2008‐04‐01页数:

 340定价:

 48装帧:

 平装ISBN:

 9787111235668 【书籍摘要】

  第一部分:

 制造泡沫与回归理性 本书是个人投资者的简明投资指南, 主要是关于普通股, 也就是常说的股票投资的。

 作为华尔街顶级投资公司的董事、 经济学家以及一个成功的投资者, 作者将投资视为一种购买资产的方法, 目的是为了获得可以合理预期的收入并在较长的时间内获得资产增值, 也就是稳步致富、 维持或提高实际购买力。

 为了估计资产的价值, 专业人士一直使用下面两种方法:

 坚实基础理论和空中楼阁理论。

 坚实理论基础认为每一种投资工具, 无论是一支普通股票还是一处房地产, 都有一个被称为内在价值的坚实基础, 这个内在价值可以通过细致分析现状和前景来确定。

 巴菲特的传奇性投资纪录便来源于其奉行的价值投资理论。

 空中楼阁理论则认为人们不应该将精力用于估计内在价值, 而应分析大众将来将如何作为, 判断出什么样的投资形势最易被大众建成空中楼阁,然后在楼阁建立之前买入股票, 从而占得市场先机。

 作为这一理论的提出者, 经济学泰斗凯恩斯给出了经典的比喻:

 为了成功预测选美冠军, 人们最优策略是挑选其他人可能喜欢的面孔。

 人性的贪婪往往让市场参与者将坚实基础抛诸脑后, 沉迷于创造空中楼阁的幻想, 并过度自信于在泡沫破灭前成功离场。

 尽管金融理论不断完善, 但不变的人性导致了相似的泡沫在历史上不断重演。

 17 世纪初的荷兰, 郁金香渐渐成为一种大众喜爱的花卉, 伴随着这种热情的高涨, 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囤积郁金香球茎的投机中, 买入期权等衍生品也应运而生, 很快某些稀有球茎的价格飙升至天文数字。当一小部分人开始质疑市场是否会继续疯狂时, 崩盘就开始了, 1637年 1 月, 球茎以 20 倍的速度上涨, 而 2 月下降的速度却更快。

 最终, 绝大多数的球茎回到了他们的正常价格:

 就像一颗普通的洋葱。

 相似的泡沫在世界各地不断上演。

 18 世纪英国的南海泡沫始于南海公司股票的发行, 一时

 间认购股票成为了所有人为之疯狂的行为, 一家公司不需进行任何商业行为就可发行股票,而狂热的民众则会将股票的价格不断炒高。

 在这次泡沫中损失惨重的就包括牛顿, 他的一句话成为日后人们对市场疯狂的常用描述:

 “我可以计算天体运行, 但算不出人们的疯狂程度。”20 世纪的美国经历了类似的泡沫, 在莫名的乐观情绪下, 整个二十年代的股票价格涨到了令人炫目的高度, 然而随着泡沫的破灭, 紧随而来的三十年代大萧条则让经济经历了痛苦的调整过程。

 机构投资者、 明星基金并不能幸免于非理性的投资行为。

 从 1959 年作者踏上华尔街开始,历次泡沫都少不了机构的推波助澜。

 60 年代, 只要公司名称中带有“电子” 两个字便能卖出不可思议的高价、 两家不相干的公司只要进行合并就能轻松炒作“协同效应” 的威力、 取名为“业绩系统” 的快餐公司即使没有盈利也能受到追捧。

 70 年代人们似乎明智地回归了具有良好业绩的“蓝筹公司”, 但是过度的追捧让 IBM、 麦当劳等公司市盈率攀升至历史最高点, 最终面对与其他投资狂潮一样的结局。

 80 年代流行概念股, 不论是一个机器人生产计划、 一个与生物科技沾边的名字、 或者一位看上去很酷的创始人, 都能使毫无业绩的公司股价飙升。

 90 年代日本的房地产泡沫重挫了日本经济, 而新千年之初的互联网泡沫则使得 8万余亿美元的实质蒸发一空, 相当于德国、 法国、 英国、 意大利、 西班牙、 荷兰、 俄罗斯等国一年的 GDP 总量。

 在这些泡沫之中, 机构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泡沫破灭 6 个月前, 高盛依然声称投资者面对的不是一个长期风险, 916 家风险投资公司为 1009 家初创网络公司注入了 157 亿美金, 瑞士信贷为一家在大学宿舍里开办的 BBS 上市融资 10 亿美金, 摩根斯坦利的证券分析师发明了各种新型的估值方法解释没有丝毫盈利公司的高股价, 获取数百万美元的薪资。

 在回顾了历史教训之后, 作者提出了他的核心观点:

 市场最终会矫正一切非理性行为, 认清真实价值所在, 这就是金融万有引力定律。

 归根结底, 股票市场不是投票机, 而是称重机。试图将资金投向短期快速致富的投机盛宴是投资者应当努力避免的错误决策, 而通过持有足够分散的投资组合, 比如指数基金, 则能够获得不错的长期收益, 轻松打败大多数专业投资者。

 第二部分:

 技术分析与基本面分析 技术分析是信奉空中楼阁理论的人预测股票买卖合适时机的方法; 而基本面分析则是应用坚实基础理论的思想来挑选个股。华尔街的专业人士都在使用这两种方法中的至少一种进行投资。

 然而学者们所提出的有效市场理论则认为:

 除了长期趋势以外, 预测股票的未来价格几乎是天方夜谭, 投资者所能做的应该是买入并持有“市场组合”, 也就是囊括整个市场的大

 型指数基金, 获得与风险相匹配的长期收益。

 作者虽然并不完全认同有效市场理论的假设以及推理, 但是通过剖析技术分析与基本面分析的依据和结果, 作者也得出了买入并持有指数基金是投资者最佳方案的结论。

 本书书名中的“randomwalk” 其实就来自于数学术语“随机漫步”, 未来的数据无法根据过去的数据进行预测, 一切的图表形态分析、 公司盈利预测都无助于提高投资收益率。

 技术分析本质上就是解释股票 K 线图, 通过研究其他参与者当前的行为, 找出全体参与者将来的行动方向。

 技术分析的第一条原则是:

 与公司盈利、 业绩等相关的所有信息都会自动反映在股票价格和成交量上。

 第二条原则是:

 股价倾向于沿着趋势运动。

 阻力位、 支撑位、 横盘整理、 突破 20 日均线等都是技术分析师常用的词汇。

 对于技术分析的支持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第一, 大众心理的群体本能使得当股价越涨越高时, 更多的投资者想要分一杯羹, 造成股价上升的自我实现。

 第二, 基本面信息可能存在不平等的获取途径, 内部人利用利好消息买入股票时可能造成股票走势异常, 从而造成可以利用的信号。

 但是考虑到交易成本之后, 长期利用技术分析进行操作是无法战胜买入并持有策略的。

 首先, 对于技术分析师推崇的趋势理论, 严谨的数学已经证明是不存在的。

 过去股价变动与现在股价变动之间的相关系数虽然是正的, 但是几乎接近于零。

 人们倾向于从信息中寻找趋势的心理本能往往会人为地制造“趋势”。

 建立在趋势信条之上的道氏理论、 过滤理论都不能持续地胜过简单地买入并持有策略。其次, 市场的反转可能突然发生, 信号确认证据越多,所需要的时间就越久, 从而更可能错过时机; 而如果试图提早确认信号则更有可能走向捕风捉影的极端。

 市场上诸多的分析师经常对未来趋势做出判断, 每次崩盘前都有“聪明” 的人恰好从图表中“读出” 了先机, 但是历史上没有一个预测大师能够做到一贯正确。

 之所以依然存在那么多的“股评家”, 恐怕是并不是因为他们通过不断地发掘信号为投资者带来了收益, 而是因为这为证券公司创造了丰厚的佣金。

 对于投资者来说, 应当牢记技术分析对于获得长期稳定的回报没有丝毫价值。

 买入并持有拥有两大优点:

 第一, 美国股市过去 30 年间重大市场获利中的 95%都来自于 7500 个交易日中的 90 天, 如果应用技术分析选择买卖时机很有可能让投资者错过这宝贵而难以预测的 1%时间。

 第二, 买入并持有避免了不必要的交易佣金, 也推迟了资本利得税。

 基本面分析对股价的历史并不关心, 而是试图预测未来的盈利流和股利流, 从而通过折现来估计出股票的内在价值。如果证券分析师能够从财务报表以及公司调研中正确地预期增长率、股利支付比例、 业务风险程度、 市场利率水平, 从而在利率即将降低前买入高增长、 股利支付多、 与其价格相比风险偏低的股票, 那么这种投资将会非常成功。

 但是为什么证券分析师们却没有因此全部成为富翁呢? 第一, 分析师获得的信息以及所做的预测可能不正确。

 无法预测的随机事件、 公司的财务操纵、 缺乏经验的分析师、 证券公司内部对于分析师的压力都妨碍了预测的正确性。实际研究表明分析师们经过重重计算对于公司未来盈利做出的预测往往不如简单地应用 GDP 增长率来估计。

 第二, 对于内在价值的估计方法可能不合理。

 不论金融理论如何进化, 估值模型也无法准确地告诉投资者一家每年盈利 5000 万的公司到底应该值多少钱。

 第三, 市场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会矫正“错误”, 股票价格在回归内在价值的路上可能会走很久。

 假设证券分析师能够选出好股票, 那么拥有出色分析团队的共同基金应该获得优秀的运营业绩。

 但是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表明:

 积极投资的共同基金不能长期取得比大型股票指数型基金更好的业绩。

 20 世纪 90 年代初, 华尔街日报启动了一次飞镖竞赛:

 每个月将 4 位专家选出的股票与 4 只飞镖随即选出的股票进行业绩较量, 到 21 世纪初, 两方打了个平手。

 而每个时代的明星基金也往往在下一个时期落后于市场。

 一种比较综合的选股规则是:

 第一, 只买入预期盈利增长能够连续五年以上超过平均水平的公司; 第二, 绝不为一只股票支付超过其坚实基础价值的价格; 第三, 寻找投资者可以在其预期增长故事之上建立空中楼阁的股票。

 也就是说:

 寻觅低市盈率(股价与每股盈利比值)的增长型股票, 若增长变为现实, 则盈利和市盈率的双重上升将会带来不菲的投资回报。

 上述投资原则虽然看似简单合理, 但是历史已经不断地证明, 没有人能够自始至终成为赢家,这些看似美好的规则在应用的过程中困难得近乎不可能。

 所以, 买入并持有一支大型指数基金是投资者最明智的选择。

 第三部分:

 新投资技术 在介绍了投资界常用的两种分析方法之后, 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两种方法都不能在实际投资过程中长期战胜买入并持有指数基金的投资方法。

 在本书的第三部分, 作者介绍了学术界的一些理论成果, 同时也据此‐为希望获得高于指数回报的投资者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登场的是“现代投资组合理论”。

 这一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论成果简单说来就是:如果你是厌恶风险的人, 那么分散投资可以在不降低收益率的前提下降低风险, 同时还能通过数学解出一个最佳分散比例。

 风险可以被定义为收益率的离散程度。

 存一份定期储蓄, 可以百分之百确定地获得本金加利息, 所以储蓄是无风险资产; 而投资股市, 则有可能获得很高的收益也同时有可能亏本。

 投资于中小企业股票的预期收益率最高, 但是不同年份间的收益率离散程度也越大。通过同时持有诸如雨伞制造厂和海滩度假公司这类收益呈负相关的股票, 可以在不降低收益的情况下使得不同年份之间的收益更平均, 也就是降低了风险。

 事实上由于市场上的股票往往受到相同因素的作用, 几乎总是同向变动的, 所以分散投资不可能消除所有风险。

 以美国市场为例, 当股票组合中包含 50 只覆盖各个行业的股票时, 整体风险就已经达到最低了, 余下不可分散的部分就是股票市场风险。

 在整体组合中加入一些债券或者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 可以进一步分散一些风险。

 在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基础上, 学者们进一步提出了“资本资产定价理论” 和“套利定价理论”, 用来分析风险和收益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风险和收益总是相伴而生的, 要获得高收益,必须承担更大的风险。

 但是由于一部分风险是可以通过多样化而分散掉的, 所以其实不是所有的风险都理应获得回报, 这些现代投资理论就深入探讨了承担怎样的风险因子可以获得高

 回报。

 资本资产定价理论所挖掘的风险因子是单个资产与市场指数的相关程度, 用一个希腊字母表示为β 。

 如果购买了指数基金, 那么这个相关因子就是 1, 获得的是市场平均回报。高风险的中小板股票β 大于 1, 而部分公用事业股票波动很小, β 小于 1。

 相应的, 前者拥有更高的预期回报, 而后者预期回报较低。

 套利定价理论进一步挖掘了利率、 公司规模等其他系统风险因子, 捕捉了一些未被β 涵盖到的风险。

 不论使用单风险 (β )

 还是多风险模型,我们都可以发现, 投资组合的回报与其承担的风险成正比, 在经过风险调整之后, 不存在超额收益。

 战胜指数的唯一方法, 就是承担更高的风险, 投资于β 大于 1 的组合。

 上述理论都是以投资者行为完全理性为假设前提的。

 然而, 投资者的行为常常是非理性的,所以股票市场才会出现如此之多的定价非有效现象。学术界进一步讨论了一些影响投资者股票认知心理的现象。

 1)、 过度自信:

 人们总是记住偶尔的成功、 高估自己对未来的预测能力。

 所以具有增长潜力的股票往往会估值过高, 因为投资者对于不确定的未来过于自信了。

 2)、 判断偏差:

 人们会受到各种错觉的愚弄, 相信某些并不存在的趋势, 盲目乐观和盲目悲观总是交替出现。

 所以股市从来不是平缓上升, 而是波动着前进。

 3)、 羊群效应:

 投资者总是受到当前市场热点的影响, 基金经理们也是如此, 而市场的热点往往意味着被高估的股票。

 4)、 损失厌恶:

 以处置效应为例, 投资者总是卖掉赚钱的股票, 而抱着赔钱的股票不放, 因为一旦卖出便意味着实现损失, 但事实上赔钱的股票也许并不值得继续拥有。

 即使有个别理...

推荐访问:漫步华尔街 华尔街 漫步 优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