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基层纪委监委履行主责主业调研【完整版】

时间:2022-08-01 08:30:04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于基层纪委监委履行主责主业调研【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对于基层纪委监委履行主责主业调研【完整版】

 

 关于基层纪委监委履行主责主业的调研

 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强调,纪检监察机关要忠实履行党章和宪法赋予的职责,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协助党委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深化“三转”,努力实现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近期,**省**市纪委监委围绕履行主责主业情况开展专题调研。

 一、存在问题 从对信访举报、巡视巡察、执纪审查和责任制检查等工作情况调研来看,**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履行主责主业方面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一)监督作为第一职责的作用发挥不充分。在工作实践中,有的纪检监察机关和纪检监察干部对监督是第一职责的理解不深刻、定位不准确、把握不到位,对监督的职责内容、途径方式思考不深、探索不多,监督主动性不强,监督效果有待提升。有的思想转变不到位,没有真正把纪律挺在前面、把监督挺在前面;有的存在老好人思想、怕得罪人,对出现的问题不愿监督、不敢监督;有的在深化运用“四种形态”特别是第一种形态方面重视不够,常态化、近距离、可视化的日常监督仍需加强。

 (二)对关键领域的监督深度不够。派驻纪检监察组“探头”作用发挥不充分,有的满足于现有问题线索的事后监督,对驻在部门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等方面所开展的事前、事中监督检查不到位,没有真正做到“嵌入式”监督,未能及时发现问题。对一些关键领域的监督存在薄弱环节。如,扶贫领域依然存在扶贫对象识别不精准、扶贫项目不落实、扶贫资金监管不严等突出问题,说明对扶贫领域的监督还存在有效性不够的问题。

 (三)落实“两个责任”上热下冷现象尚未根本解决。调研发现,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依然存在压力层层递减、上热下冷的现象。一些地方和单位党组织对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缺乏总体谋划,部分党组(党委)主体责任履行不力,有的主要领导“第一责任人”、班子成员“一岗双责”意识不强,落实主体责任层层抓落实的格局还没有全面形

 成。同时,以问责倒逼履责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问责的力度和精准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对党员干部的经常性教育监督有待加强。从近年来纪检监察机关查办案件情况来看,基层财务管理不够规范,村居党员干部违纪违法问题依然多发,普通党员干部非职务违法犯罪行为易发多发,暴露出部分党员干部遵纪守法的观念不强。这从侧面也反映出,基层纪检监察机构履行监督责任不到位,执纪监督力度偏软,从严管理、抓早抓小的氛围还没有形成,对党员干部的经常性教育不够、“八小时”之外的监督管理仍需加强。

 二、原因分析 (一)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仍有少数党员领导干部政治站位不高,思想观念转变不到位不彻底,对反腐败斗争的形势把握不准,依然存在松懈松劲、差不多过得去、侥幸观望等错误认识,遵守党纪党规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主要停留在高压震慑下的“不敢”阶段,“不能”的制度笼子仍需进一步扎紧扎牢,“不想”的自觉还没有完全形成,尚未真正实现由“要我遵守”向“我要遵守”的思想转变。

 (二)管党治党责任压力传导还不到位。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是各级党组织的政治责任。但有的党组织对此重视不够,未能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还一定程度地存在重业务轻党建倾向。有的纪检监察机关在推动党组织履行主体责任方面存在畏难情绪,追责问责力度不够,管党治党的责任还没有真正层层落实,党的建设缺失、党的领导弱化、基层党组织缺乏凝聚力战斗力的问题还一定程度存在,导致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基层“微腐败”问题时有发生。

 (三)纪检监察干部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需进一步提升。从调研显示的情况看,有相当数量的基层纪检监察干部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纪检监察高质量发展需要,一些纪检监察机关只是在人员结构和工作形式上进行了初步融合,既能监督执纪又能审查调查的专业化人才储备明显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监督作用的有效发挥。

 三、对策建议

 (一)坚决落实“两个维护”根本政治任务。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持续学深悟透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对反腐败工作集中统一领导,推动纪检监察工作双重领导体制的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把推动和保障“三大攻坚战”作为重要政治任务,立足“监督的再监督”职责定位,找准工作抓手,进一步在建立健全协调体系、强化依纪依法履职、放大工作综合效应等方面下功夫。

 (二)认真履行监督首要职责、第一职责。不断深化“三转”,做实做细日常监督,加强典型案例分析,切实找准责任主体,及时提出监督意见、纪检监察建议等,推动主体责任落实。推动派驻机构深入开展“嵌入式”监督,加强对驻在部门权力运行的有效监督。进一步构建市县联动巡察监督网,完善巡察机构与纪检监察机关、组织部门有序衔接、协调一致的整改监督链条,形成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四个全覆盖”的权力监督格局。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查处“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方面的问题,严肃查处重点领域的突出问题,推进标本兼治,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

 (三)不断深化监察体制改革。细化完善配套制度,努力构建更加健全、规范的监委履职工作机制,深化县级监委向乡镇(街道)综合派出监察员办公室工作,完善制度机制,规范履职程序,探索对基层公职人员有效监督的途径,发挥监察员办公室在整治群众身边腐败问题、加强农村基层治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积极作用。推动监察体制改革向国有企业单位及高校等延伸,实现监察全覆盖。坚持边探索边实践,及时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推进改革步步深入,努力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四)进一步净化优化政治生态。完善政治生态监测预警机制,加大成果运用,督促各级党组织特别是领导干部自觉维护良好政治生态。强化容错纠错典型案例积累,旗帜鲜明地为敢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负责的干部负责。认真履行协助党委(党组)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责任,把党内问责工作纳入年度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考核内容,将主体责任

 不仅压实到各级党委和纪检监察机关,还要压实到各级党组和党的工作部门,形成强大的问责合力。开展分层次、全覆盖的“纪法联学”业务培训,增强纪检监察干部调查研究能力、专业化能力和应变处置能力。加强内部管理,完善覆盖纪检监察工作全流程的监督机制,确保依规依纪依法行使权力,建设忠诚坚定、担当尽责、遵纪守法、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

 关于聚焦监督第一职责的调研报告

 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强调,做实做细监督职责,着力在日常监督、长期监督上探索创新、实现突破。强化日常监督和长期监督是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的方向,也是有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内在要求。日前,**省**市纪委监委就如何履行好监督第一职责,在日常监督、长期监督上探索创新、实现突破进行了调研。

 一、制约监督作用有效发挥的问题 (一)对监督首责认识不清。一些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对履行监督职责重视不够,对监督首要职责认识不清,对政治机关定位把握不准。一些纪检监察干部存在惯性思维,“以大案要案论英雄”的政绩观还未彻底扭转,仍然把工作重心放在执纪问责和审查调查上,认为抓监督吃力不讨好,查办案件才是“重头戏”。认识的偏差,导致日常监督和审查调查“一条腿短、一条腿长”。

 (二)监督缺乏有效抓手。在监督办法上,一些纪检监察干部履行职责满足于听汇报、查资料、翻台账,面上了解多、深入解剖少;监督信息的获取仍依赖于年度考核、专项监督检查、信访举报等渠道,忽视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监督工作。监委成立后,由于监察对象增多,核查案件线索任务较重,核查案件线索成为各执纪监督室的主要任务,导致主动开展日常监督的力量不够。各执纪监督室开展监督随意性较大,日常监督缺乏规范有效的手段,对日常监督抓什么,从哪里抓,特别是对非党监察对象如何开展日常监督,有的还找不到切入点和着力点。

 (三)监督内容不全面。日常监督发现的问题线索多数还局限在“四风”问题和违反工作程序等一般性工作环节上,对党员干部八小时以外“生活圈”“朋友圈”管理监督少,对一些容易发生问题的部位和关键环节监督管理不够多,对被监督单位的基本情况、作风建设、权力运行风险点进行研判不够全,“树木”和“森林”的关系分析得不透,政治生态“画像”不准,对监督对象的成长经历、家庭情况、履职状况等了解得不够深入。开展政治监督往往就事论事,难以从政治的高度和全局的角度把握。

 (四)职责定位不清楚。在涉及重点工作时,仍有一些单位党组织存在惯性思维,以督促检查为名,让纪委书记负责,或在明确其他班子成员负责后让纪委书记协调。也有部分纪检监察干部认为不参与重点工作,在地方或单位里没有话语权,领导看不起,下属不买账,担心被边缘化,出现了“监督变牵头、牵头变主抓、主抓变负责”现象。

 (五)能力素质不适应。一些干部对政治机关的基本属性理解不深、把握不准,不善于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谋划工作、处理事务,不善于把握运用政策、耐心细致做思想政治工作,不能贯通运用“四种形态”稳妥处置问题线索。突出表现为:一是抓早抓小效果不明显,很多问题未能在苗头性、倾向性显现时及时纠正;二是线索处置效果不明显,很多问题线索由于缺乏日常监督的信息支撑,导致在处置研判时不够全面精准,经常出现“一谈了之”“初核未果”等问题;三是警示教育效果不明显,很多问题的处理就事论事,既没有加深教育、警示惩戒,也没有举一反三、堵塞漏洞。

 (六)监督协作不密切。纪律、监察、派驻、巡察监督四支监督力量相互衔接协作不够,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沟通协作机制,往往是各管一块、各自为战,甚至有的监督力量“自觉回避”可能存在的监督空白点,导致有的区域重复监督,有的区域成为监督“死角”。突出表现为:执纪监督室牵头牵不住,党风政风监督室抓全面抓不起,协调难度大,巡察监督整改不到位,派驻监督力度不够大;监督力量各自为战却又都力量单薄,监督效果大打折扣。

 二、强化日常监督和长期监督的建议 (一)聚焦监督首责。一是在方向上聚焦。要坚守政治机关定位,突出“两个维护”,把讲政治具体化、实效化,强化政治监督检查,查处违背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存在“七个有之”、搞“两面派”做“两面人”以及破坏党内政治生态等问题,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二是在内容上聚焦。以监督的再监督、检查的再检查为工作重点,用好问责利器,把督促落实主体责任作为重中之重,集中精力履行好监督职责,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三是在方法上聚焦。把稳中求进总基调贯穿于监督工作。夯实“稳”的基础,坚持纪严于法,不断强化党员干部纪律规矩意识。找准“进”的方向,提高监督质量,准确把握“树木”和“森林”状况,紧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持续净化政治生态。

 (二)坚持抓早抓小。把党章党规党纪教育作为纪律教育重要内容融入党内政治生活中,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定期召开组织生活会,开展经常性的纪律教育,增强纪律教育的针对性。探索日常监督有效途径,综合运用参加党委(党组)会议、专项检查、专项治理、开展问责、参加问题线索排查、督促巡视巡察反馈意见整改、参加民主生活会等方式,对发现干部身上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及时提醒、教育,必要的时候通过提醒、函询、诫勉等方式,避免小毛病演化成大问题。

 (三)实施精准监督。一要精准发现问题。紧紧围绕全面从严治党中的重点问题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聚焦腐败易发高发领域,通过全覆盖、高质量监督检查,提高发现问题的精准度。二要精准执纪执法。一方面,精准运用“四种形态”,针对不同性质的问题和不同处分的对象,综合考虑违纪违法的性质和情节及本人认错悔错态度,给予不同处置;另一方面,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置问题,在取证的标准、量纪的轻重、案件处理的关联性上,切实用好党章党规党纪和宪法法律法规“两把尺子”。三要精准施策治理。对监督中发现的各类问题线索,既要查实澄清,还要精准治理。对重点领域重点问题不仅要快查快办、严肃追责,还要以制度治理的思维和方式,推动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对问题比较严重,连续多次发生,出现窝案、串案的领域或部门实施一案

 双查;通过制发纪律检查建议书、监察建议书等形式,让党委(党组)找到问题原因,制定整改措施,确保整改到位。

 (四)构建联动机制。一是建立监督信息共享制度。建立执纪监督室与巡视巡察机构、派驻机构以及纪检监察机关其他内设机构的信息报送沟通制度。二是明确监督力量侧重点。全面厘清纪律、监察、派驻和巡视巡察监督之间的共同点和侧重点,界定各自职责定位,让监督主体把握好各自监督的侧重点。三是强化监督力量协调联动。执纪监督部门要加强对派驻机构的联系指导擦亮监督“探头”,要强化与巡察机构的信息互通,根据日常监督情况,提出重点巡察地区和单位或开展专项巡察等建议。巡察机构要及时向执纪监督部门、派驻机构通报巡察工作安排和巡察中发现的相关情况。要充分发挥党风政风监督部门的作用,统筹安排监督工作,加强部门协作,增强监督整体效应。

推荐访问:对于基层纪委监委履行主责主业调研 主业 完整版 纪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