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8篇)

时间:2023-05-04 19:25:06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篇一: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及其意义

  赵洁祎

  【期刊名称】《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

  【年(卷),期】2008()4【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在党的全部思想和工作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它不但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而且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为我党制定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是排除各种错误倾向干扰的思想武器。在实践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思想和意志的旗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理论及实践意义。

  【总页数】4页(P42-45)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历史地位;意义

  【作

  者】赵洁祎

  【作者单位】内蒙古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D61【相关文献】

  1.邓小平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历史地位[J],袁国立

  2.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历史地位[J],卞敏

  3.从多维向度透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J],赵海洋

  4.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与意义[J],罗恢远;刘歌德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历史地位之我见[J],赵炳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二: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

  

  如何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取得的理论创新成果,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唯一正确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展开,深化和丰富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三大规律的认识,是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以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党的思想路线就是“党的思想路线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事实就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强调“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的提出,进一步夯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对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③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形象表达,其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④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根本途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相结合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开放是全方位的开放,农村改革开放和城市改革开放相结合。

  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要论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进步与继续发展指明了奋斗方向、明确了努力目标,规划了整体布局,规定了基本任务,对于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国家的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没有国家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

  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力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国防和军队建设是国家安全的坚强后盾。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注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理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个能保证。要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2)历史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它的历史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总体上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地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作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既生动而具体地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又生动而具体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共同思想基础,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没有共同思想基础,党就要瓦解、国家就要解体、民族就要分裂。社会主义既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和社会运动,也是一种理想和价值追求,必然要用共同的思想和意志来凝聚和统一人民的思想。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环境、面对人们思想观念多元多样多变的新情况,只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才能真正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最大限度地团结和凝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人们的智慧和力量,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共同奋斗。事实深刻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能够把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我们战胜一切风险和挑战的主心骨。在未来前进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我们都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这一理论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重大问题上,形成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构成了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

  党的这条道路和理论体系集中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表达了党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目标追求,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是引领、激励我们团结奋斗的巨大精神力量。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梦想,既饱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为党带领人民开创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要随之而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强调的那样,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篇三: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107.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这个重要论断,从时间和空间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和发展作出了科学界定,为我们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提供了根本依据。中国共产党是高度重视理论指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毛泽东思想。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新时期我们党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性创造,体现在实践上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在理论上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在政治上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们党

  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重要理论结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从事的事业就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来源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又是我们党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唯一正确的理论。在这个理论体系指引下,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的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地位,从根本上说在于这一理论体系本身所具有的科学性及其指导作用,而这一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及其指导作用又是为30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检验所证明了的。

篇四: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从多维向度透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作者:赵海洋

  来源:《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01期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

  辉典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它是中国

  人民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胜利的伟大旗帜,极大地推进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必将对人类进

  步事业产生深远影响。深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能够升华

  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认识。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历史地位;指导意义

  中图分类号:N9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0)01-0013-04Understandingthehistoricalstatusandguidingsignificanceofthetheoreticalsystemofsocialis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frommulti-dimensionalperspectivesZHAOHai-

  Abstract:Thetheoreticalsystemofsocialis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isthesplendidparagonofthecombinationofbasicprinciplesofMarxismandtheconcretrealitiesofChina,andisthelatestachievementintheChinizationofMarxismaswellasanimportantmilestoneinthehistoryofMaxism"sdevelopment.Besides,itisthegreatbannerforChinesepeopletowinthevictoryofthesocialistmodernization.Sinceithasgreatlyadvancedtheworldsocialistmovement,itisboundtohavefar-reachingimpactonthecauseofhumanprogress.Anin-depthunderstandingofthehistoricalstatusandguidingsignificanceofthetheoreticalsystemofsocialis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cansublimateourscientificunderstandingofthetheoreticalsystemofsocialis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Keywords:theoreticalsystemofsocialis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historicalstatus;guidingsignificance

篇五: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

  

  宁夏大学硕士生(博士生)考试考查卷面纸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

  姓

  名

  黄

  晓

  娟

  学

  号

  03100001院(所、部)马克思主义学院

  年

  级

  2010级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方向

  课

  程

  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考试方式

  主考教师评语

  主考教师签名:

  201年

  月

  日

  成绩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历史地位

  宁夏医科大学

  黄晓娟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地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道路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形成

  历史地位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推动了党的理论创新,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它们前后相继、一脉相承、互相补充,共同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大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地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道路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

  1、孕育和提出阶段

  1982年9月1日,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论断,指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从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成为党的理论建设和政治生活的主题,成为团结全党和全国人民克服困难、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精神力量。邓小平的这次讲话,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正式提出。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初步形成

  1987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报告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它是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统一认识、增强团结的思想基础,是指引我们事业前进的伟大旗帜。”党的十三大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确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六条具有长远意义的指导方针和“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目标,制定了经过“三步走”,到21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党的十三大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进行理论探索所形成的新观点主要概括为十二个方面,并认为这些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规划了我们前进的科学轨道。这次大会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始形成。

  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实践经验,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提出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并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写入党章。大会报告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要内容概括为九个方面,包括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由此,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成为全党的重要指导思想。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本形成和不断丰富阶段

  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把当时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命名为“邓小平理论”,并确立了其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党的十五大指出,邓小平理论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十五大对邓小平理论的概括,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形成。

  2000年初,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在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和中国社会深刻变化的基础上,在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党的十六大之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些重大战略思想都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理论主题展开的,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终提出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概念,并进行了科学概括和精辟阐述。报告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

  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对自身理论建设的全面总结。在理论形态的表述上,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强调系统性、完整性、科学性;从“建设社会主义”到“发展社会主义”,更突出创造性、时代性、先进性。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次飞跃的标志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党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而为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与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随后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所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直接的思想渊源,但未能在理论上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从而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主题是“中国革命”,主要回答和解决了“什么是中国的民主革命、怎样进行民主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如何转变为

  社会主义革命、怎样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

  第二次飞跃的标志性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承继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未竟事业,继续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断解答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创造性的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而且进一步回答了前两个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的理论主题是“中国建设”,主要回答和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形成了系统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同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范畴,但又是形成于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理论主题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的产物,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全党和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可珍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第一,这一理论体系进一步

  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开拓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第二,这一理论体系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识国情和世界大势,提出了我国正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新判断,科学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科学分析了时代特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立在现实的客观基础之上。第三,这一理论体系紧紧抓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中国特色,进一步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水平。第四,这一理论体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抓住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坚持发展的远大目标与现实目标、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的统一,逐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实现国家现代化、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新布局。第五,这个理论体系把党的建设放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地位,扎扎实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突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把对执政规律和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新水平。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共同的思想基础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价值取向,是任何社会事业成功的重要保障,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社会成员就不可能团结起来,不可能形成合力来共创伟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共同的思想基础,这个思想基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这么大的国家要统一起来,一靠团结,一靠纪律,否则就不能成功。讲的就是共同思想基础。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民族精神,强调巩固精神支柱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讲的还是共同思想基础。这是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的思想保证。有了这个共同的思想基础,全国各族人民才能齐心协力,共同创造出辉煌的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体现了中国最广

  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表达了党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目标追求,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国家的发展战略、民族的振兴、个人的富裕幸福等等,都在这个理论里得到了最深刻的体现,这就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和社会认同,因而也具有广泛的信服力和强大的号召力、凝聚力,是引领、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巨大精神力量,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践证明了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前进的唯一正确的理论

  赋予一个理论体系以什么样的历史地位,归根结底是由历史进程的实践来决定的。科学的理论来源于实践,被实践所检验、在实践中发展;科学的理论又引领实践,指导实践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史发展,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自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7%的快速增长,远高于世界经济年均3.3%的增速,属于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5亿到2007年的24.66万亿,增长了67倍;人均GDP则由381元升为18665元,是1978年的49倍,已经开始了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到2008年,我国的经济总量从1978年的世界第10位上升到第3位。我国人民的政治权益、文化权益和社会权益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和保障,是新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发展阶段。在短短30年里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堪称“中国奇迹”。就如美国前总统经济顾问、世界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拉特里奇所说,中国令人震惊的经济增长幅度史无前例,中国以独特的方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改变了世界。

  历史进程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胜利前进的唯一正确的理论。正是我们始终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根据客观实际的变化

  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诸如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判断改革开放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有了重大突破,极大丰富了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正是我们首先从理论上对社会主义的本质有了更加科学和深刻的认识,我们才能坚定不移地把发展当作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正确处理发展改革稳定的关系,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正是基于我们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我们才能正确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并以此作为制定相关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正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指导我们科学规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开创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正是我们坚持以宽广的世界视野和运动发展的辩证眼光观察世界、审视自我,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理论,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各个方面进行全面改革,为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根本动力,使中国社会主义保持了勃勃生机,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国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A].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编写组.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A].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万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进程、现实特色及未来发展[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01).[5]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篇六: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

  

  一、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和历史地位?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构成

  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念的提出、科学概括和系统阐述,是这个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

  1)邓小平理论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邓小平理论形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阶段,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性部分。它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石;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形成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论、发展战略论、改革动力论、市场经济论、民主法制论、精神文明论等一系列重大理论,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方法,如把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有机统一、坚持从人民利益出发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等等。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的发展潮流,适应国内改革深入推进的发展趋势,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进一步拓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视野,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性部分。

  3)科学发展观着力解决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精神实质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着力解决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历史定位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但创造性探索和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一般规律,而且创造性地探索和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命题,科学预见了未来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设计了社会主义的基本规定性。列宁领导了俄国早期的苏维埃建设,对建设社会主义作出了初步的宝贵探索,建设经验给后人以深刻启发。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进行了艰辛探索,取得了宝贵经验。但后来由于“左”的思想干扰,在实践中受到了挫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探索,最终形成的科学理论。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随发展着的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开放体系

  实践是理论发展的不竭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随着发展着

  的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它在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首先酝酿,由邓小平在1982年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正式提出命题,由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予以丰富,由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予以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酝酿、形成、丰富和发展的历史表明,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特质,是一个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不断发展的开放理论体系。

  二、为什么说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所要回答的中心问题。围绕对这一问题的思考,邓小平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1992年他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在更高的层次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作出了高度精确的科学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1、突破了过去仅仅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角度认识社会主义的思维方式,突出强调了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邓小平认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忽视发展生产力,单纯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来界定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忽视经济对政治的决定作用,片面追求生产关系的一大二公三纯,没把工作重点放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进行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发展生产力。他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摆在社会主义本质的首位,科学地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富有创新精神和时代内容;

  2、社会主义本质论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上第一次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同社会主义的本质联系起来;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创新,也是对以往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种种错误

  观念的拨乱反正。这一论断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归根到底决定上层建筑,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只有建立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才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和现实性。

  3、社会主义本质论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论述既讲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又讲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全面揭示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只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最终消灭剥削奠定物质基础;只有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才能促进、保证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

  4、社会主义本质论,注重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目的等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的结合上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社会主义现实任务与社会主义价值目标有机统一起来,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思想。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首要本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创造和逐步建设“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最终是为了达到共同富裕的文明社会。这种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不仅全面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机统一的基本原理,而且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现实任务和价值目标高度统一的基本规律。首次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上升到本质;

  5、突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邓小平在论述社会主义本质时,并没有限定在死板的定义中,而是用了“解放、发展、消灭、消除、达到”五个动词,在动态中生动地描述了社会主义本质。突出了在动态过程中发展、完善社会主义的新思维。

  总之,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了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澄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从根本上反对和纠正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种种曲解、误解和不正确的观点,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为我们提供了反对各种错误思想的强大思想武器。

  三、如何全面理解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

  要求)?

  1、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3、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原则—四个必须:

  1)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4)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8个统筹)

  4、科学发展观,重在落实—四条根本要求:

  1)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

  2)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为科学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3)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为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证。

  4)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胡锦涛: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篇七: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是历史地发展的,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上都有其不同的显著特点。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空想社会主义阶段、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的阶段、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为社会实践的阶段、社会主义从一国扩展到多国的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继续和前进,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它给社会主义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内容,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以前的社会主义学说之所以是空想社会主义,就是因为空想家们从理性、人性出发来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构思理想社会的方案。他们没有找到变革社会的真正主体和正确途径,因而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他们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是历史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其整个思想体系是不科学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指马克思恩格斯把徘徊在乌托邦荒漠上的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趋势的基础上,成为这一发展过程中的代表未来新社会的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的理论表现。从此,社会主义不再是某个天才人物的偶然发现,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社会主义有理论、运动、社会形态三个方面的含义。我们说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是从思想理论体系而言的,是指社会主义从以“乌托邦”为特点的思维方式、理论形态发展到了社会主义的科学形态、以科学的思维方式为其特点的社会主义理论。正因为它是科学,它不认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每一个原理和关于社会主义运动、社会制度的所有预见和论断都是绝对真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是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一再申明,他们的理论“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结论;不结合这些事实和过程去加以阐明,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676页:他们要求各国工人政党从当时当地的现实情况出发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而不能把他们提供的理论当成背得滚瓜烂熟并机械地加以运用的教条。脱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前提条件,不分时间地点条件地加以运用;或者固守其中个别过

  时的结论,用以裁判现实,都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要求的。其中有的具体结论有其历史的局限性,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的一篇序言中已作了明确的说明。不论是伟大的思想家还是一般人,对真理的认识都有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错误,后人一定要历史地科学地对待。我们知道,列宁和毛泽东等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都曾不同程度地发生过失误甚至严重的错误,有过脱离发展水平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空想色彩,但这方面的错误不能与空想社会主义划等号,更不能说成是科学社会主义没有实现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必须准确地理解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的本意。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说的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并没有穷尽真理,而只是开辟了认识真理的道路。列宁在1899年就写道:“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成某种一成不变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列宁选集》第1卷274~275页写到:这才是一个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应该采取的态度。邓小平理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理论意义就在于他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又比较切合实际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用新的理论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了它的发展。如果把邓小平理论的意义定位在是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把社会主义建设的先驱在探索中的失误,说成是空想社会主义,并由此苛责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没有实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这显然不符合科学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科学态度,我们不应该这样来论述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从科学理论到社会实践的发展在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以前,只有社会主义理论和运动。19世纪开始的共产主义运动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基地上进行的推翻资本主义社会的斗争,还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才有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社会主义由科学理论成为社会实践,标志着社会主义理论、运动和社会形态开始统一起来。从此,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就成为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显著特点。作为行动指南的科学社会主义面对的现实是建设社会主

  义新社会的实践,因而无论是理论形态的社会主义还是社会形态的社会主义都要在实践中探索和发展。这就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不可能代替社会主义新社会建设的实践和探索;但它确实为实践中的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指南,开辟了广阔的视野。马克思在从事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就已明确指出,有了共产主义思想并不等于有了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说“我们思想中已经认识到的那个正在进行自我扬弃的运动,在现实中将经历一个极其艰难而漫长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40页写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就强调提出,“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列宁全集》第33卷,第280页这样说:社会主义实践经历了80多年艰难的历程,无论是理论形态的社会主义还是社会形态的社会主义都有很大的发展,我们积累的经验教训也很多,但一直还是在实践和探索中前进。邓小平理论是世界社会主义实践长期的历史经验和我国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的伟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交的一份崭新的答卷。邓小平理论虽然只是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并没有终结真理。但是它为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实践仍在发展,迈向21世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在新的实践中进一步地丰富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本世纪中叶,继苏联之后出现了14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东剧变后,原来15个社会主义国家缩减为5个。这个现实抹煞不了社会主义曾从一国到多国发展这样一个历史事实。这一历史过程,无论其成就,还是经验教训,都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宝贵财富。我们说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肯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多样性。各国的国情不同,要走适合本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我们党的十三大报告中写道:“科学社会主义从学说到实践,从一国建设社会主义到多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到当前世界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实践,都是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扩展和深化,都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各国实践和时代发展的结合。”回顾一个半世纪以来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尤其是80年来各国社会主义建

  设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就是,什么时候哪个国家能够把科学社会主义与本国实际结合好,什么时候就能取得成功;什么时候脱离本国实际,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就会遭受失败。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出现了大挫折,中国的改革和开放为社会主义开创了新局面,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是否解决好了“结合”的问题。产生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应用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实践,这是个崭新的历史大课题。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某些设想创建了第一种社会主义模式,并取得了一些探索性的成果,斯大林时期苏联模式被照样推广到二战后诞生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国家虽然在50年代中后期曾提出探索适合本国实际和特点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但一直没有走出一条成功的道路。以至后来到1989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改弦易辙,1991年苏联解体,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而走进低谷。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但从根本上说,还在于没有真正把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点和本国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开创出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成功之路。原来的10个社会主义国家不仅没有探索出成功的发展模式,而且放弃了社会主义的选择。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背弃了社会主义,仓促地向资本主义转向,至今一直被经济、政治、社会危机所困扰。

  我国在50年代就提出探索中国自己的道路,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总结,才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去和现存的社会主义各国的国情不同,所选择的模式会各异。但这些国家原来又都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文明程度不够高的国家,又有一些共性,邓小平理论初步地回答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可以为一些国家的探索和对历史经验的反思提供借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推动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的振兴国际共运中发生了苏东剧变这样的大曲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社会主义的振兴需要既科学又贴近现实的理论思考。社会主义在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的每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都把其时代的课题提到人们的面前。人们准确地回答了它,就能把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毛泽东在1959年底至翌年初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说:任

  何国家的共产党人,任何国家的无产阶级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才能解决面对的新问题。任何国家任何时候,单靠老东西是不行的。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果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总结了革命事业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确立了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原则,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理论即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指引我们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为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过巨大的努力,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但在探索中日益偏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越来越严重地陷入混乱和迷误,竟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作为党的社会主义时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结果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极其严重的损害。进入新时期时,我们面临着拨乱反正的诸多新问题。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要求搞清楚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搞清楚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国情和根本任务,搞清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功过是非,特别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邓小平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强调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包括根据新情况用新办法解决老问题

  的历史。在开创社会主义新时期历史的转折点上,在1978年的理论务虚会上,他就说过:“深入研究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且做出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答案,这将是我们思想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对毛泽东思想的真正高举。”由于邓小平领导我们党不断地研究和解决许多重大问题,我们才成功地实现了历史的伟大转折,不断推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形成了新的理论。

  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面对着在遭受挫折之后,吸取教训,使社会主义在新的基础上复兴,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这样的时代课题。苏联解体以后不久,俄国就有人提出“隧道尽头是社会主义的复兴”,社会主义仍然是一切进步人们的向往和追求。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的复兴,占世界人口1/5的社会主义中国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亮,寄托着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理想,昭示着未来世纪社会主

  义的希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为在遭受挫折后,在新的基础上,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提供了一个先例。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和进步举世瞩目,得到了世界舆论广泛赞誉。世界上许多人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得到希望和力量、鼓舞和启示。

  现在,世界上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减少了,但如果各国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实现繁荣富强,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必将大大增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高涨。中国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21世纪中国的崛起将是社会主义复兴的标志。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的大发展,将最令人信服地解答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提出的重大历史课题。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获得大发展,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参加到追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行列中来,为一切进步力量追求社会主义提供精神动力。

  对社会主义进程的回顾和瞻望,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中国共产党人正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的伟大事业,不仅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篇八: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特殊国情下产生的,并在社会主义初阶段长期指导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它是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智慧的结晶。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

  (一)国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时代主题已从战争与革命转化为和平与发展,争取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对我们一心一意搞建设是有利的。

  (二)国内情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已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三)总结了一系列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包括我国的“文化大革命”和苏东剧变。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历次代表大会的论述相一致。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的结合,经历了六十多年,有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胜利。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建国三十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有机结合的必然产物,“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深刻分析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和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理论和原则。一是高度重视发展生产力。认为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归根结底还是表现在它能够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二是坚持生产资

  1①

  料公有制。认为社会主义是

  “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已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脚消灭私有制”。三是坚持按劳分配原则。认为社会主义条件下

  “每个生产者在生活资料中得到的份额是由他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即“按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四是坚持共同富裕原则。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区别于以往所有剥削制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理论和原则。一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认为无产阶级专政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二是坚持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认为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代表,人民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无产阶级必须

  “把一切政治权力集中于人民代议机关之手”.其权力机关应当由人民选举并监督。三是坚持工人阶级政党领导。认为工人阶级要想取得革命的成功,就必须建立自己的政党,这样

  “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没有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就没有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文化理论和原则。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及其劳动群众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理论武器,是关于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二是必须吸收人类文化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认为文化建设不能割断与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联系,而必须继承和借鉴人类历史上一切有价值的优秀文化成果。三是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原则。认为未来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社会主义必须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根据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的要求,科学社会主义只有同各国具休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其自身作用、实现其自身发展。由于各个国家的现实国情、历史文化和发展程度各有不同,因此各国必须从实际出发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建立在中国国情基础上具有鲜明

  “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经济方面的主要特色。一是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是建立在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现实基础上的,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二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又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三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

  并存。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调整所有制结构、允许和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

  结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分配制度上的鲜明特色。四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由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很不发达,经济发展也不平衡,所以为了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必须通过部分先富逐步达到共同富裕。五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国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商品经济和开放型经济发展需要而确立的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政治方面的主要特色。一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理论。这是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是结合中国国情对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具体运用

  和发展。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靠保证。二是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种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政权组织形式。三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形式.这种政治制度

  “是我国具休历

  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为了更好地发挥这种政治制度的优势,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文化方面的主要特色。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特别强调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二是重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三是重视和谐文化建设。通过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使当代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这是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任务。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的智慈结晶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明确提出

  “以苏为鉴”,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和探索的经验教训,为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和现实启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紧紧围绕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主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沦,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适应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明确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深刻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新情况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人关键时期的新要求,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而且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少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中国特色。从本质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同志1992年初南方谈话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所作出的科学的、精辟的、创造性的概括,这一概括,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又纠正了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的片面认识和错误观点,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境界。

  (一)

  从根本任务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二)

  从根本原则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坚持和完善国家

  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促进国民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健康运行。

  (三)

  从发展道路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重要目标,并以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提供有利的国际环境。简而言之,就是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从发展动力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改革开放,从根本上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及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大胆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出来的一切文明成果,加快自己的发展。

  (四)

  从政治制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实行共产党领导,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理论,决不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和依法治国,决不搞西方的多党制和三权分立。

  列宁在十月革命以后多次指出:“我们的革命是开始容易,继续比较困难,而西欧的革命是开始困难,继续比较容易。”这里所说的“开始”指的是夺取政权,“继续”指的是建设社会主义。历史的发展充分证明了列宁这个预见的正确性。20世纪,社会主义出现了两大历史难题,一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夺取政权问题。在20世纪,无论是通过暴力革命,还是试图和平过

  渡,没有一个国家获得成功。这个问题只能留给后世后人去继续进行探索。另一个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20世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先后发生了俄国革命、中国革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并取得胜利。它说明在这类国家中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是,这些国家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经过几十年的探索,虽然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但从总体上始终未能很好解决,致使许多社会主义国家长期处于困难和困惑的境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意义就在于,它第一次初步地、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问题,从而在这个问题上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这是我们党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大贡献。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大发展,21世纪必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邓小平曾说过,解决温饱只是“小变化”;实现小康是“中变化”;基本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才是“大变化”。他还指出,到21世纪中叶,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发展,必将推动世界社会主义的复兴。

  5③②

推荐访问: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历史意义 地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