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非粮化排查整改情况汇报会(3篇)

时间:2023-05-03 17:40:06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篇一:耕地非粮化排查整改情况汇报会

  

  陈波,等:兴业县耕地流转“非粮化”问题的调查与对策研究区域经济兴业县耕地流转“非粮化”问题的调查与对策研究陈?波,黄智刚(广西大学?农学院,广西?南宁?530000)[摘要]农村耕地作为粮食生产的根基,保障着百姓“米袋子”。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土地流转的加速,部分地区出现耕地“非粮化”倾向,直接影响着粮食生产安全。针对兴业县农村耕地“非粮化”问题进行剖析,通过严格落实农田保护责任制、加大农业保险的政策性投入、加大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健全完善有关法规制度等对策,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村耕地“非粮化”问题。[关键词]耕地;非粮化;兴业县;对策研究[中图分类号]S158????[文献标识码]A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农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耕地“非粮化”现象日益突出。耕地流转“非粮化”会造成耕地面积减少,甚至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政治社会问题。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兴业县耕地“非粮化”产生的原因,有效解决耕地流转“非粮化”问题,希望能够引起政府和社会对粮食生产的关注和重视。仝,则用工支出420元/667m2,实则除去人工支出收益也只有182.70元,上述收益对种粮农户来说是相对较低的,相当现时农户外出务工几天收入,难以提高农民增收和种植意愿。大户种植若收获季节遇晴热天气,有利于稻谷晒干,可获得微利润;假如收获时期遇雨季,只得送到工厂烘干,这又得增加烘干费用104.88元/667m2(250元/t烘干费用),利润就没有了。2.2?林果业经济效益高兴业县现有基本农田3.12万hm2,其中种植果树约0.108万hm2,占比为3.46%,主要种植沙糖桔、沃柑、马水桔等柑橘类为主。种植砂糖橘、沃柑等水果,年收益则可达到1~2万元/667m2,因此近年来农村地区发展林果业趋势不断扩大。以种植667m2果蔗为例,果蔗产量约8.5t/667m2,每t价格1600元,总收入约13600元,除投入成本约10000元,纯收入也能达到3600元。如兴业县北市镇现有耕地1266.67多hm2,耕地非粮化面积达146.67多hm2,占比达到11.6%。又如,2010年以前兴业县大平山镇耕地非粮化面积不足33.33hm2,到主要流向种水果、甘蔗等,2020年全镇非粮化面积达166.67hm2,耕地非粮面积呈发展态势。2.3?农村劳动力流失兴业县是劳务输出大县,每年外出的农民工达20多万人,占总人口的26%。农业产业劳动强度大,容易受洪涝、干旱、虫害等自然灾害影响,收益低、风险大,而外出务工劳动强度相对较小,且经济收入可观,基本上务工一个月的收入与务农一年的收入相当,2020年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年收入约3.6~6万元左右。由于外出务工收益远比从事农业生产收益高,对大多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具有相当的吸引力,他们宁可将耕地撂荒或流转,也要外出务工。农业劳动力的流失,致使粮食生产出现“老妇化”现象。据调查,目前从事粮食生产多为留守家中50岁以上中老年人和妇女,由于体力有限,即便种植粮食作物也仅仅是为了满足全家的口粮,不仅粮食种植面积少,且产量也不多。比如,兴业县沙塘镇常年外出务工人员约2.35万人,占总人口约33%,在耕地种植桉树约373.33hm2,占总耕1?调查对象和方法1.1?调查对象本次研究的对象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兴业县耕地流转“非粮化”问题,通过实地观察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来调查兴业县耕地“非粮化”问题。1.2?调查方法第一,运用文献分析法整理出农村耕地流转“非粮化”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相关的信息。第二,采用调查法,通过对兴业县农业农村部门和13个乡镇有关领导干部进行访谈,了解当前兴业县耕地流转“非粮化”产生的原因,并实地走访了田间地头,随机访谈部分村干部、农户,对兴业县耕地流转“非粮化”情况进行全面了解,最终对调查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研究分析。2?兴业县耕地流转“非粮化”的原因分析2.1?种粮效益越来越低种粮效益低是耕地“非粮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农资价格的持续上涨,种粮成本越来越高,尽管中央连续五年印发中央1号文件,并出台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稻谷生产补助等惠农政策,但仍被农资价格和劳动力价格猛涨抵消,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经调查发现,目前水稻种植毛收入约1200元/667m2,除去种子、肥料、农药等种植成本约450元,净收入仅750元/667m2左右,双季净收入1500元,普通农户投入与产出比为1:2.1,但从实际分析,收益部分绝大多为其本人劳务收益,水稻种植投工一般为7仝/667m2,按时价60元/[收稿日期]?2021-02-22[作者简介]?陈波(1990—),男,广西陆川人,广西大学农学院农村发展(非全)硕士在读研究生。-219-

  区域经济地面积约10%。2.4?部分农田退化受泥石流覆盖、坍塌、水源枯竭等自然因素以及水利设施损坏失修、过渡种植肥力下降等人为因素影响,导致部分耕地出现退化,本来是水田,现在是旱地。如兴业县沙塘镇新圩村部分基本农田因地势较高,灌溉水渠无法引水到达,每逢干旱季节,只能抽水灌溉,在这种情形下,部分群众就放弃种植粮食作物转为种林。兴业县城隍镇莲塘村支书表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兴水利设施修建,城隍镇基本实现每一块平地都通水源,修了很多高架水渠后,很多缓坡也成了水田,到现在,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水利设施长时间无人管理维护,很多高架水渠已经无法使用,导致很多水田旱化,旱化耕地只能种植果树或直接丢荒。2.5?农业资源环境恶化由于农民过量施用化学肥料使得化肥与有机肥投入结构不合理、碱性肥料投入不足,造成土壤酸碱度降低。调查发现,兴业县近年来由于大量施用酸性和生理酸性肥料,导致土壤酸化程度加剧,抽检该县小平山镇、洛阳镇、卖酒镇、北市镇等4个镇的水稻土壤,pH值在4.5~5.5的酸性土壤占比均超过91%,其中小平山镇更是达到99%。耕地质量的下降,直接影响了粮食作物的生长,导致粮食产量下降。如兴业县大平山镇耕地面积超2000hm2,各村耕地质量不同程度下降,十年前水稻产量约480~500kg/667m2,现在只能达到450kg/667m2,产量下降了6.25%~10.00%。2.6?农业保险保障力度不够目前现行的农业保险主要以不完全成本保险为主,仍处在“低保障、广覆盖”阶段,保障水平与损失差距较大。以水稻种植保险为例,现有水稻种植保险主要保障种子成本、化肥成本、农药成本等,尚未包括土地和劳动等生产要素的平均价格,但在实际农业生产过程中,土地和劳动力的成本逐渐上涨且占比越来越高,现有农业保险缺乏动态调整机制,无法有效覆盖所有生产要素风险保障需求,不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如兴业县水稻保险每667m2每造的保险额度约为600元,户均赔款仅约200元。经承保的保险公司反映,农户每667m2每造投入的仅农药、化肥、种子等物化成本就已达约900元,一旦有损失,农户获得的保障远远无法弥补成本。3?兴业县耕地“非粮化”问题的对策3.1?严格落实农田保护责任制将农田管理摆到县镇级政府日常工作的重要位置,稳步推进农田保护工作。建立考核责任制度,层层建立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制,由上到下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并每年组织考核,保证政绩考核的制度与所要实现的目标相一致。同时,可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开展土地法律法规的宣传活动,在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增强公众对基本农田的保护意识。通过设立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明确各镇、村的基-220-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年第32卷第9期(总第509期)本农田保护范围、面积、保护责任人以及基本农田“五不准”“六项制度”等,使基本农田保护法律法规更加公开化、社会化,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认识保护耕地,特别是保护基本农田的重要意义,积极、自觉地参与到保护耕地的工作中来,形成相互监督,互相促进的氛围。3.2?加大农业保险的政策性投入逐步扩大农业保险赔偿范围,如加大对稻谷、玉米等重要农产品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工作的财政支持力度,提高保障水平。引导种粮大户购买农业政策性保险,降低农业生产风险。探索建立农业风险补偿机制,对不可抗且产生的大面积农业灾害等风险情况,合理向保险机构提供保险补贴,着力提升保险机构承保的积极性。3.3?加大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地方政府应加大农业面源监管,着力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促使农业生态化发展。加大对农业污染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生态环保意识,降低农药、化肥使用率,鼓励使用农家肥。同时,可采取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等方式方法,促进土壤改良,提高农作物产量。3.4?健全完善有关法规制度一是健全完善耕地保护法律法规。目前我国关于耕地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且监管难度较大。在省级(自治区)、市级层面要妥善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制定各地耕地保护面积与建设用地规模的比例,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防止土地流转中出现乱占耕地、侵犯农民合法权益的现象,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二是健全完善种粮补贴制度。目前,种粮补贴政策主要是稻谷生产补贴和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建议国家层面、省级(自治区)层面应提高种粮补贴金额标准,并改革农业补贴发放方式,将增量部分向粮食生产者倾斜,通过补贴降低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或其他养殖业之间的效益差距,让粮食生产者能够获得合理的利润。同时,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和生产机械补贴,降低农业生产成本。4?结语本次研究发现兴业县耕地流转“非粮化”存在很多的问题,政府、社会需要重视起来,采取有效的举措解决耕地流转“非粮化”问题,防止耕地流转“非粮化”扩大,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参考文献][1]薛选登,张一方.产粮大县耕地“非粮化”现象及其防控[J].中州学刊,2017(08):40-45.[2]程博阳.成都市耕地“非粮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J].现代商业,2015(07):275-276.[3]曾竹花.宁化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J].福建农业科技,2019(07):53-56.[4]江瑾,罗琳.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农村实用技术,2020(10):41-42.

篇二:耕地非粮化排查整改情况汇报会

  

  基本农田非粮化调研报告

  一、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基本农田的保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二、调研目的和对象:

  (1)调查基本农田非粮化现状;

  (2)分析非粮化现象的成因和影响;

  (3)探究如何实现基本农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三、调研方法:

  (1)问卷调查:针对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农民、政府官员和专业人士进行问卷调查;

  (2)实地调研:走访农村,了解基本农田的实际情况;

  (3)文献调研:收集相关报告和研究成果。

  四、调研结果:

  (1)基本农田非粮化现象普遍存在,程度不同;

  (2)非粮化现象的成因主要有:粮食价格低,基本农田保护政策缺失,非农产业发展,城镇化进程加速等多方面因素;

  (3)非粮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耕地减少,粮食供应不足,农村劳动力外流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

  (4)实现基本农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需要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政策的落实,增加优惠政策力度,加强农业生产技术培训,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等。

  五、结论:

  面对基本农田非粮化现象,需要政府、农民、企业等各方面积极配合,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基本农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以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篇三:耕地非粮化排查整改情况汇报会

  

  调研报告:基层耕地“?粮化”问题、成因及建议调研报告:基层耕地“?粮化”问题、成因及建议2020年7?,中央领导在全国粮?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作动员部署视频会议上指出,要全?加强耕地保护和?途管制,防?过度“?粮化”特别是“??物化”,坚决保住中华民族的“铁饭碗”。笔者认为,防?过度“?粮化”必须准确把握我国现阶段“?粮化”的成因,分析其影响,才能有针对性地拿出有效措施,切实解决问题。耕地“?粮化”问题严重且区域差异较?从实地调查情况来看,我国耕地“?粮化”现象呈现逐步扩?趋势。通过实地调查并结合统计数据,初步判断?前我国耕地“?粮化”率约为27%,但是全国各地区耕地“?粮化”的类型、程度存在差异。第?种是?物性?产的“?粮化”。华东地区主要种植茶叶、柑橘、油料等,“?粮化”率约为21%;华南地区除种植橡胶外,主要种植?蔗、?蕉、菠萝、?龙果等热带?果,“?粮化”率约为41%;华北地区主要是?区种植苹果、梨、板栗等,“?粮化”率约为10%;华中地区主要是稻?蟹、油料、茶叶等,“?粮化”率约为34%;西南地区主要是种植花卉、茶叶、烤烟、柑橘等,“?粮化”率约为46%;西北地区主要是种植苹果、?梨、哈密?等,“?粮化”率约为32%;东北地区“?粮化”现象不明显,“?粮化”率约为7%;黄??原地区主要种植苹果,“?粮化”?例为30%左右。第?种是??物性?产的“?粮化”,如:北?种植杨树、景观林、草坪;南?种植桉树以及?些区域景观化建设。耕地“?粮化”的成因种粮经济效益低是耕地“?粮化”的根本原因。由于种?、农药、化肥、薄膜、机械等?产资料和劳动?价格的连年上升,农户种植粮?作物的成本越来越?,?粮?收购价格仍相对较低,加之农户?规模分散经营,导致种粮收益下降甚?出现种粮亏损的情况。相反,种植?粮作物,虽然投?成本较?,但收益也?,尤其是种植林业作物,不需要投??量劳动进?打理,还能够解放劳动?外出务?获得额外收?,因此,农民会理性选择种植经济效益更?的经济作物。?商资本下乡逐利推动耕地“?粮化”。?商资本在成本倒逼、市场引导机制下,进?农业?产领域后,?多会种植经济作物。同时,传统的农地流转?户也因社会资本进?引起?地流转租?上升?导致种粮收益降低,严重削弱了种粮积极性,甚?转?种植经济效益更?的经济作物,加剧了耕地“?粮化”。个别地?政府对有关政策的??理解助长“?粮化”。?是“景观?程”过度化。?是地?政府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在政策上?励农地流转“?粮化”种植。如规定流转的?地“?于发展苗?花卉、畜禽和特种养殖等?效农业项?,并从财政上给予?定补贴”等。三是出于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地?政府着?推动以特?经济作物为主的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进?步加剧耕地“?粮化”。农业?产专业化格局的形成,加速了“?粮化”趋势。我国农业?产专业化格局正在加速形成,空间扩散效应引导着农民的种植结构与调整?向。?前,我国的农业?产已初步形成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种植粮?作物,华东地区种植茶叶、柑橘,华南地区种植热带?果,西北地区种植油料、棉花、蔬菜及?果,西南地区种植油料、茶叶、烤烟的农业地理集聚空间?格局,相应的“?产—加?—销售”产业链也在不断完善,区域?较优势更加显著,这种专业化格局引导着农户种植结构的“?粮化”调整。耕地“?粮化”对耕地资源的影响有利有弊。依据果树种植专家的判断,现在的果树种植在向矮化和密植?向发展,因此,北?果树根系与传统果树根系相?呈现变?、变短趋势,对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优质耕作层产?的负?影响越来越?,并且由于种植经济效益的驱动,农户在耕作过程中,更多的是使?有机肥与化肥结合的?法,在?定程度上还提?了?壤有机质含量;南?(西南地区、华南地区)在耕地上种植的新型矮株果树(?蕉、热带?果等),采?三年?轮作的?式,有利于地?培肥。但如果是种植林?如南?桉树、北?杨树等,则对耕地耕作层产?的负?影响?,如果修建景观林等,则负?影响更?。对策建议我国城乡居民膳?结构升级换代已经成为?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们的?物结构呈现主粮?例降低化、结构多样化特征。因此,耕地保护应尊重城乡居民膳?结构转型变化的客观规律,耕地保护?标也应从侧重粮?安全保障向?物安全保护转变。因此,应该承认耕地“?粮化”中合理的需求,允许合理的耕地“?物化”利?,严格禁?耕地“??物化”结构调整。严格管控。?是严格禁?耕地进?“??物化”?产。严格禁?农民在耕地上种植桉树、杨树、构树等乔?类经济林,严格禁?在耕地上建设“?态景观?程”等。?是加强耕地?物化?产的监管。在保护优质耕作层、压实地?各级政府部门耕地保护?标的基础上,加强耕地?物

  化?产对?壤质地、?体构型、?壤养分、pH等指标的监管和预警,确保不破坏耕地优质耕作层。三是加?对耕地“良?粮?”的监管,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等粮?主产区耕地“良?粮?”的监管机制,确保粮?播种?积不减少,粮??产主体功能不动摇、不改变。部门协同。进?步明晰?然资源部门、农业农村部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职责,加强部门之间的协同。林业部门的造林绿化?作要避开耕地尤其是永久基本农?,确保不侵占永久基本农?空间。?然资源部门应明确永久基本农?保护空间;应成?专门权威的鉴定机构,明确耕地耕作层破坏鉴定的技术标准,对既有“??物化”?产的耕地及时进?核实整改,对耕地“?物化”?产进?严格监管。建?“?粮化”复垦专项储备基?。?然资源部门应成?针对耕地“?粮化”复垦的领导?组和?作?组,地?各级政府部门应建?耕地“?粮化”复垦专项储备基?制度,逐年?额预存复垦专项储备基?。基?主要?于当下耕地“??物化”种植以及特殊时期“?粮化”种植地块的复垦,确保在?定的技术?平条件下耕地能够短时间恢复“良?粮?”,保障我国粮?安全。尽快落实纵横结合的耕地保护补偿制度。?是国家层?加?耕地保护补偿?度。积极推进中央和地?各类涉农资?整合,按照“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将补偿资?分配给承担耕地保护任务的微观主体(农民)并落实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建?横向耕地保护补偿机制。通过跨区域耕地保护补偿解决区域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不协调、保护主体与受益主体利益不对称等问题。1

推荐访问:耕地非粮化排查整改情况汇报会 汇报会 排查 耕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