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7篇

时间:2023-04-30 20:45:04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篇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与措施

  第一篇: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与措施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与措施

  摘要:在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坚持正确的方法和理念是做好保护工作前提,要使保护工作落到实处还必须通过政府和社会的参与,采取合理有效的保护方法与措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仅是个人利益的实现,更是政府公共职能的体现,是社会公益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广的系统工程。要搞好这项工程,不仅要发挥政府、组织、民众等不同保护主体的作用,还要有科学合理的保护方法与措施。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措施,政府

  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各个国家,政府,人民都倾尽全力,但是要搞好这项工程,科学合理的方法与措施是最重要的。首先:

  一、立法保护,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保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必须致力于对它们的保护。在人们的文化保护意识还没有充分树立起来之前,立法显得格外重要。况且,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短期行为,而是一项长期并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代一代做下去。要实施好这项工程,仅有应急性措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坚实的法律和政策的规约及保障。可以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是进行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首先是从地方开始的①。这部保护法审议通过、颁布实施后,还需要出台相关条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性质各异,因此一部法律不可能包罗万象地涉及到每个问题,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法规条例。各

  级人大也要相应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尽快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纳入立法、司法日程。健全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使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工作才能由无序到有序,并走向层层深入的发展阶段。

  然后:

  二、加强宣传教育,是提高全民保护意识的有效措施

  人民群众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又是传承者,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无论多么美好的蓝图,都只能是政府和官员们的一厢情愿。所以,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只是某些部门、某些人的事,而是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且常抓不懈的大事,这件大事应当成为全民的共识、全民的自觉行动。我们应通过新闻媒体,加强舆论宣传,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使人人都懂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明了为什么要保护,以及怎样保护,从而让保护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全社会形成爱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气,使每一位公民都能为中华民族拥有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而自豪,从而自觉地珍惜它。

  当传统的传承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遭遇到价值取向的冲击时,学校教育就成了传承和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最为有效的方式。如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引入高校教学体系中,如今也引起了许多高校的关注与重视。

  三、加大财政投入,广开财源是保护文化遗产的支柱

  长期以来,由于缺少足够的经济支持,许多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及时的抢救和必要的保护,而处于濒临消亡的境地。据一些地方报告,早年收集的档案材料有些已开始发黄、霉变,录音、录像带也有一些报废,有些单位原计划要抢救老一辈表演艺术、演唱艺术、传统行当的脸谱艺术等,都因为没有经费而无法实施。此外,要建立国家文化艺术档案馆,增设地方文化艺术档案馆,等等,也需要大量资金。目前,在一些经济落后、人口贫困的地区,人们连温饱都得不到满足,谁会去花那么多钱去保护这些问号遗产。然而,要等到经济翻身之后再进行文化建设则为时已晚,这也是一个矛盾。那时,许多非物质文化已经消失,民间文化艺术传承的土壤已经流失,由此造成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要全面实施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程,就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物质保证。所以,国家应设立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基金,用于资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保护,以

  及资助培养传承人等。

  四、采取系统科学的方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环节

  开展普查,收集整理资料,建立完整的资料数据库。普查工作是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首要任务。普查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采集作品和记述民俗。全面而科学地采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忠实地记录下各种民俗文化,才能保存下流传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面貌,从而为我们从民间文化角度研究民众的思想和世界观提供了可能,为党和政府制定、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乃至文化发展国策,提供可靠而科学的依据

  保护文化生态环境,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了使民间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存活下来,我们就应该重视与其紧密相依的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虽然在广大时空背景中,要把活态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在原始的自然状态下使之不发生变化是不可能的,但是在一个局部的特殊环境中,采取相应措施,使原生态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存活较长时间,并扩散其影响,是完全可能的。

  五、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途径

  在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方面已先行一步,并取得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从他国的政策、措施和经验中借鉴成功的做法,是有益的。法国政府为了促进民族文化的普及和创新,鼓励人民积极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在发展和保护国内文化市场的同时,法国政府积极向外推广法国文化,变消极保护为积极保护,如在世界各地设立法国文化协会,在许多地区进行法国文化展,通过各种方法传播法国文化。加拿大则针对居民中多民族的文化差异,从1971年开始制定了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并成立了有关机构,拨出专款用于该政策的落实②。

  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文化工程,只有坚持实施科学正确的方法与措施,才能通过全社会的努力,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使中国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并得以传承和发扬。文化利益是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之一,文化遗产

  的保护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方面,只有修好中华文化这座长城,中华民族璀璨的文明才能绵延不绝。

  注释:①上个世纪90年代,宁夏、江苏先后制定了保护民间美术和民间艺术的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1997年国务院还颁布了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条例。从2000年开始,云南、贵州、福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先后颁布了省级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这些对传统文化保护的立法所作的有益探索,都为国家的立法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和基础。

  ②这项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帮助各文化集团保护不同文化,克服文化障碍,各民族全面参与加拿大社会,在国家利益下促进文化交流,发展传统文化和传统语言,进行官方语言训练,消除种族歧视,保障社会平等。

  参考文献: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田野工作方法(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9-1单霁翔.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6-1王鹤云,高绍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机制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08-01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文件选编(C).文物出版社.2007年10月1日

  第二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题目:给定材料6中的题字“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能触发人们许多思考和感悟,请参考“给定材料”,以“岁月失语,惟石能言”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

  (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有思想性;(2)联系实际,不拘泥“给定材料”;(3)内容充实,语言畅达;(4)总字数800-1000字。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

  被誉为“民间文化抢救人”的作家在看完贺兰山岩画后,题字“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这一发自内心的感概,不正是在警示人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文化的延续,需要后人来保护和传承。传统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是我国强大的文化武器。中

  华民族的崛起,需要全民重视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非遗”的保护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这不仅需要发动全民一起行动,也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来统筹、规划。然而,一些社会现状仍令人堪忧。当一些古老、特色的的当地传统文化渐渐被当代人淡忘,而外来文明却成为年轻人追逐的趣味时;当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表面政绩,发动全县资源“申遗”,而不顾之后的保护导致文化的衰落时;当传统的文化与习俗成为电视屏幕上孩子们看到的影像和记录时......我们已经遗失了过去的记忆,忘记了我们的“根”在何处。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发动全民的力量。首先,要提升民众对文化保护的意识。这不仅要在宣传上下足够的功夫,还要在教育上灌输保护“非遗”的重要性。政府部门、文化部门要把“非遗”保护作为一个战略性的目标来规划,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投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约束社会上一些民众破坏和侮辱“非遗”的现状,让民众理解文化的魅力,增强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次,政府要扶持民间组织的文化团体,民众能够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当中,那么“非遗”才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科学的统筹和规划。当地的政府和文化部门,要研究一套切实可行,科学正确的保护方案,对“非遗”施行有效、可持续地保护。一方面,政府要咨询相关文物专家们的意见,统筹当地实际情况,在规划、政策和执行上做好统一的部署;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征求“非遗”传承人和了解这一内容的民众的想法,把政策真正落实到社会当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的民族财富。作家们常在作品中提及的古老戏曲、剪纸和传统的习俗和文化,不能只成为后人翻阅名著时遐想的片段,应是一

  种思想在现实中的延续,文化“活着”的传承。祖先留给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去粗取精,发扬光大。一个有文化积淀的民族,一个重视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民族,才真正能够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实现中华民族的梦,需要全民一起运用文化的力量,中华民族必

  将振兴!中国龙必将崛起!

  第三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11国考申论范文点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来源:华图2010-11-2418:26:09【考试吧:中国教育培训第一门户】

  模拟考场

  本文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2011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点评。

  【背景材料】

  非改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革开放以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一些传统习俗发生改变,许多文化记忆渐趋淡化,一些文化艺术种类在人们的漠视中面临消亡的危险,一些掌握绝活的艺人年龄老化,后继乏人,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

  作为一种鲜活的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仍然散发着独特的光彩和魅力,仍然是传承文化、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文化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题目】

  请联系给定材料,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保护”这一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生动流畅。(2)字数大约在1000~1200字。

  【范文】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让传统文化星耀历史长河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先人创造的沉积与结晶,镌刻着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生命的密码,蕴涵着民族特有的精神机制、思维

  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活动的信息资料库,是展示人类文明的卷轴。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的影响下,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遭到了众多的破坏。自然灾害、人为原因等都造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完整和残缺,严重影响了其文化价值和影响意义。而一些地方政府单纯为了经济的发展,大肆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对其不加以保护和维护,造成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危险,即将失去其拥有的价值和作用,这一切都应当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而如何采取措施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政府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采取哪些保护措施呢?首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针对我国当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法律的范围之内,对于破坏或损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依法进行严厉的制裁措施。各级地方政府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纳入文化发展纲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及时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要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目标。

  其次,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资助。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通过有计划的教育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进一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最后,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特别是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带进校园和课堂,使其在思想上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同时要充分利用民间保护组织的作用,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工作,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重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充分发动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全社会都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保护我国共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点评】

  文章在深入论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后,列举一系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最后在篇末提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的中心论点。

  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对策的结构来进行写作。文章整体结构完整规范,论述具体,逻辑严密。申论考试中策论文格式方便考生把握,使用的人数很多,能在普通的结构中推陈出新,不仅能引起阅卷人员的兴趣,更是提高自己申论考试分数的重要手段。

  本文在指出问题后,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增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金投入、加强社会上的宣传三个方面展开对策表述,文章全面合理,体现了结构安排和论述上逻辑的严密性。(白丽丽)第四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和发展遇到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面临着严峻形势。

  我国“非物质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状况令人堪忧。一些依靠口传心授方式加以承传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

  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经常可见。

  二、法律法规建设的进程不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相适应。由于保护工作仍未能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与保护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不能得到系统性解决。保护标准和目标管理以及收集、整理、调查、记录、建档、展示、利用、人员培训等工作相对薄弱,保护管理资金和人员不足的困难普遍存在。

  三、一些地方保护意识淡薄,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少数地区进行超负荷利用和破坏性开发,存在商业化、人工化和城镇化倾向,甚至借继承创新之名随意篡改民俗艺术,损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

  四、机构不健全,专业人才缺乏,工作落实不到位。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基本不能适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综合性、多部门协作性、专业性、广泛性、长期性要求。一些具体工作人员,甚至有的分管领导和专家小组成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理解不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判标准把握不准确。

  五、政府投入不足,普查、抢救、保护经费严重缺乏。许多地方连基本的普查工作经费尚且不足,更谈不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

  六、宣传不足,没有在全社会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力。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多被认为是文化部门一家之事,相关部门、社会团体、广大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淡薄。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

  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策:

  一、认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要将普查摸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统一部署、有序进行。要在充分利用已有工作成果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地区、分类别制订普查工作方案,组织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调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二、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要通过制定评审标准并经过科学认定,建立国家级和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国务院批准公布。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同级政府批准公布,并报上一级政府备案。

  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要组织各类文化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注重科研成果和现代技术的应用。组织力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认定,鉴别真伪。经各级政府授权的有关单位可以征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并予以妥善保管。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流出境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也要予以保护,对已被确定为文物的,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执行。充分发挥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专题博物馆或展示中心。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对列入各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可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鼓励代表作传承人(团体)进行传习活动。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保护。研究探索对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的方式。在传统文化特色鲜明、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社区、乡村,开展创建民间传统文化之乡的活动。

  五、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由文化部牵头,建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文化行政部门与各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形成合力。同时,广泛吸纳有关学术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家咨询机制和检查监督制度。

  六、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资助。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通过有计划的教育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

  七、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要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鼓励和支持新闻出

  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进行宣传展示,普及保护知识,培养保护意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共识,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第五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背景材料】

  非改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革开放以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一些传统习俗发生改变,许多文化记忆渐趋淡化,一些文化艺术种类在人们的漠视中面临消亡的危险,一些掌握绝活的艺人年龄老化,后继乏人,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

  作为一种鲜活的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仍然散发着独特的光彩和魅力,仍然是传承文化、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文化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题目】

  请联系给定材料,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保护”这一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生动流畅。(2)字数大约在1000~1200字。

  【范文】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让传统文化星耀历史长河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先人创造的沉积与结晶,镌刻着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生命的密码,蕴涵着民族特有的精神机制、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活动的信息资料库,是展示人类文明的卷轴。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经济

  全球化的发展,在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的影响下,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遭到了众多的破坏。自然灾害、人为原因等都造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完整和残缺,严重影响了其文化价值和影响意义。而一些地方政府单纯为了经济的发展,大肆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对其不加以保护和维护,造成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危险,即将失去其拥有的价值和作用,这一切都应当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而如何采取措施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政府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采取哪些保护措施呢?

  首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针对我国当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法律的范围之内,对于破坏或损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依法进行严厉的制裁措施。各级地方政府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纳入

  文化发展纲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及时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要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目标。

  其次,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资助。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通过有计划的教育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进一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最后,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特别是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带进校园和课堂,使其在思想上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同时要充分利用民间保护组织的作用,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工作,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重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充分发动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全社会都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保护我国共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点评】

  文章在深入论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后,列举一系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最后在篇末提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的中心论点。

  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对策的结构来进行写作。文章整体结构完整规范,论述具体,逻辑严密。申论考试中策论文格式方便考生把握,使用的人数很多,能在普通的结构中推陈出新,不仅能引起阅卷人员的兴趣,更是提高自己申论考试分数的重要手段。本文在指出问题后,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增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金投入、加强社会上的宣传三个方面展开对策表述,文章全面合理,体现了结构安排和论述上逻辑的严密性。

篇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关于非遗文化的保护政策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许多传统文化和技艺逐渐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国家对非遗文化的保护政策也越来越重视,下面将讨论几个方面。

  一、制定法律法规。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明确了非遗文化的保护范围、保护措施、责任主体等,对非遗文化的保护起到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作用。

  二、加强宣传教育。非遗文化传承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政府和媒体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非遗文化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非遗文化。

  三、加强保护措施。除了法律法规外,国家还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如建立非遗文化保护中心、推动非遗文化的数字化、建立非遗文化展览馆等,为非遗文化的保护提供了实际支持。

  四、加强国际交流合作。非遗文化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国际交流合作是非遗文化保护的必要手段。国家积极参与国际非遗文化保护机构和组织,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和保护。

  综上所述,非遗文化保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政府应加强保护措施和宣传教育,各界人士应积极参与和支持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共同为传承和保护非遗文化而努力。

  -1-

篇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世界上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每个民族最宝贵的财富,代表人们的认同和文化意义,承载着的传统知识和技能也是不可多得的。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遗产,当前采取了各种行动和措施。

  首先,及时地对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研究,详细记录,真实地反映它们的特点,一旦确定它们的价值,就可以采取保护措施,为后代保存这些遗产。

  其次,实行封建禁令,以禁止或减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和利用。例如,对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采取更严格的保护措施,形成国家或地方保护法规,禁止任何具体行为来破坏这一遗产。

  第三,创造宣传和弘扬环境,提倡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可以通过报社、电视、网络等多种方式来宣传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人们了解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受威胁。

  最后,实行动员教育,激发和培养人们的意识,引起公众的关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运动中来,有效的提高和强化保护思想。

  总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各方都应该采取行动,通过上述方法来保障这些宝贵的遗产的未来。

篇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被誉为“国之重器”、“中华民族的瑰宝”。为了保护中医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在中医药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注册管理条例》等,这些法律法规规定了中医药的分类、生产、销售、管理等方面的具体规定,为中医药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开展调查研究

  为了深入了解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况,我国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包括收集和整理传统中医药方剂、方书、医案等文献资料,对中医药的起源、发展、传承等进行深入探讨,为中医药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三、开展传统技艺传承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保护传统技艺,我国开展了一系列传统技艺的传承工作,包括中医药师承制度、传统中医药教育、中医药技艺大赛等,这些活动为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四、保护中药资源

  中药资源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护中药资源,我国实施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包括严格的中药材采摘和加工规范、中药材生

  -1-

  态种植等,这些措施有效保护了中药资源,为中医药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坚实保障。

  五、推广中医药文化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药文化,我国积极推广中医药文化,包括中医药文化活动、中医药文化交流等,这些活动展示了中医药文化的魅力和风采,提高了公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财富,保护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个中医药人的责任和义务,我国将继续采取措施,为中医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

  -2-

篇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五项措施

  佚

  名

  【期刊名称】《时事资料手册》

  【年(卷),期】2005(000)004【摘

  要】6月初.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召开,文化部提出当前将着重抓好5项工作措施,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1.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文化部计划从今年至2008年按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规定的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全面、深入的普查。2.推荐和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文化部今年开始建立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总页数】1页(P91)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12【相关文献】

  1.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读《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究》2.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读《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究》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意义保护到生活保护——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4.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对策分析——以雅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例5.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保护的新探索——读《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保护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保护文化遗产措施

  文化遗产是先人创建的沉积与结晶,镌刻着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生命的密码,蕴涵着民族特有的精神机制、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以下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爱护文化遗产的措施

  1、折叠落实责任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将文化遗产爱护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安排以及城乡规划。要建立健全文化遗产爱护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成立国家文化遗产爱护领导小组,定期探讨文化遗产爱护工作的重大问题。统一协调文化遗产爱护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也要建立相应的文化遗产爱护协调机构。要建立文化遗产爱护定期通报制度、专家询问制度以及公众和舆论监督机制,推动文化遗产爱护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要充分发挥有关学术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的作用,共同开展文化遗产爱护工作。

  2、折叠加强执法

  加强文化遗产爱护法律法规建设,推动文化遗产爱护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主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爱护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立法进程,争取早日出台。抓紧制定和起草与文物爱护法相配套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抓紧探讨制定爱护文化遗产学问产权的有关规定。要严格

  依照爱护文化遗产的法律、行政法规办事,任何单位或者个人都不得作出与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确定;各级文物行政部门等行政执法机关有权依法抵制和制止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确定和行为。严厉打击破坏文化遗产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重点追究因决策失误、玩忽职守,造成文化遗产破坏、被盗或流失的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充溢文化遗产爱护执法力气,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因执法不力造成文化遗产受到破坏的,要追究有关执法机关和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3、折叠队伍建设

  各级人民政府要将文化遗产爱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保障重点文化遗产经费投入。抓紧制定和完善有关社会捐赠和赞助的政策措施,调动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参加文化遗产爱护的主动性。加强文化遗产爱护管理机构和专业队伍建设,大力培育文化遗产爱护和管理所需的各类特地人才。加强文化遗产爱护科技的探讨、运用和推广工作,努力提高文化遗产爱护工作水平。

  4、折叠加大宣扬

  营造爱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仔细举办”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爱护重要性的相识,增加全社会的文化遗产爱护意识。各级各类文化遗产爱护机构要常常举办展示、论坛、讲座等活动,使公众更多地了解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教化部门要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文化遗产爱护学问纳入教学安排,编入教材,组织参观学习活动,激发青少年酷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忱。各类新

  闻媒体要通过开设专题、专栏等方式,介绍文化遗产和爱护学问,大力宣扬爱护文化遗产的先进典型,刚好曝光破坏文化遗产的违法行为及事务,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在全社会形成爱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与此同时,国务院有关部门也要切实探讨解决自然遗产爱护中存在的问题,加强自然遗产爱护工作。

  爱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文化遗产受到社会转型的猛烈冲击,有的正面临消亡。很多民族国家在文化上渐渐丢失自主、迷失身份,成为精神世界的“游荡者”。只有识别分析文化遗产,探寻其文化信息和意义底蕴,才能不断强化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才能吐故纳新,铸造新时代的民族精神,支撑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支柱。所以,科学地实施文化遗产爱护,是现代化国家张扬民族精神,独立自主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必定的文化诉求。

  与时俱进的中国文化遗产爱护

  文化遗产是先人创建的沉积与结晶,镌刻着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生命的密码,蕴涵着民族特有的精神机制、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人之为人,人类的本质规定性及其体现,就在于以其创建性实践,建设一个文化世界。在某个当下看文化,就是谛视以往文化形成的某一群体的“文化遗产”,即某种活态的文化模式。文化遗产是人类活动的信息资料库,是展示人类文明的卷轴。

  文化遗产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而且包含将来发展趋势的某种启示。爱护文化遗产,在文化意义上体现着人类对主体性、主体间性与

  历史性的自觉。

  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社会现代化进程加速前进,从而严峻冲击着文化遗产的保存。传统社会的现代性转变造成与文化遗产爱护的尖锐冲突,经济全球化掣肘文化多样性的共存共荣。但是,现代性自觉也促进了世界文化遗产爱护。

  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大会通过《爱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使文化遗产爱护成为干脆的全球行动。这个文件把世界遗产分为自然的和文化的两大类。文化遗产,是指那些从历史、艺术、科学或审美、人种学、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各类文物、建筑群、遗址。自然遗产,是指各类从审美、科学、爱护的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自然面貌、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分为受威逼的动植物生态区和自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自然遗产也具有充分的文化意义,可以视为广义的文化遗产。

  20xx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爱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狭义的文化遗产又分为两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前者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后者则是“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方式、学问、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1987年,长城、明清故宫、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和敦煌莫高窟首次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同年,泰山风景名胜区

  被推选为中国第一个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1992年,九寨沟、武陵源、黄龙名胜风景区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1996年,庐山被评为世界文化景观;20xx年,昆曲首次被联合国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这些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受到世界的公认和盛赞。其中,莫高窟取得“东方艺术明珠”之称,九寨沟被誉为“童话世界”,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有“世界第八奇迹”之誉,昆曲被认为是中国“百戏之祖、百戏之师”。20xx年7月,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中国苏州实行,当时中国拥有30处世界遗产,在西班牙、意大利之后,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前三名国家。从1985年加入《爱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中国共有37项世界遗产代表作。其中,文化遗产有23项、自然遗产5项、文化与自然遗产4项、文化景观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

  中国文化遗产爱护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第一,国家高度重视。20xx年2月8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爱护文化遗产的通知》。其次,全民初步趋向共识。

  每年6月份的其次个星期六成为“中国文化遗产日”。第三,组织机构已经建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中心已于今年9月14日挂牌正式成立。第四,特地法律正在酝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法》已经列入20xx年立法规划。中国文化遗产爱护工作深化绽开,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在专业人士和民众主动努力下,文化遗产爱护成为一项稳健发展的事业。相应地,加强中国文化遗产爱护的对外宣扬,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对外宣扬文化遗产爱护,利于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激

  扬民族精神

  中华文化、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独特的风景线。其绵延五千年,博大精深,具有坚韧的生命力和自我更新的实力。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创建了极为绚丽的文化,为世界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例如在体育文化方面,古希腊和西方文化孕育了奥林匹克运动,而中国传统体育竞技健身运动像太极拳、武术、杂技、“蹴鞠”、“博克”,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哲学化的体育竞技和理念、以和为贵的伦理观、刚健自强的人生信条。正是这样的文化遗产加强了中华民族在世界体育史上的地位。正是凭借这样的精神财宝,中国申办奥林匹克运动会才有取胜的王牌。

  中国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据前不久文化部公布的数字,中国大陆已登记的不行移动文物近40万处,可移动馆藏文物20xx多万件,全国有重点文物爱护单位2352处,103座历史文化名城。这些文化遗产体现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明和对人类文化的巨大贡献,树立起中华民族奋勉有为的世代风范。

  通过爱护我们国家的文化遗产,回溯祖先的才智和创建力,考察中华文明的历史与前途,可以增加民族自信念、骄傲感和与时俱进的紧迫感,激昂民族意志,激扬民族精神。对外宣扬国家文化遗产爱护,就是呈现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的辉煌绵长的文化创建,展示我们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在世界上高扬中国人的精神旗帜。

  对外宣扬文化遗产爱护,利于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社会现代化、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行逆转的发展趋势。这是在科学技术革命和市场经济机制双重作用下人类进步的表现。但是,现代化和全球化也并非通向完备的世界大同,它最初宣扬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和谋求西化世界体系,这里的主要理论观点是:“传统”和“现代”互不相关,截然对立;社会总体发展趋势是沿着共同的、直线式道路向现代化演进;发展中国家能够通过与发达社会的交往而加速前进;西方发达国家是发展序列中的最高阶段,其历史阅历呈现了通往现代性之路。1在实践中,西方强势文化在其经济实力的推动下,日益向外扩张,进逼弱势文化,向落后国家渗透价值观,播撒种族文化优胜论,歪曲科学的历史观和发展观。

  通过世界文化遗产的保存、整理和检录、分析,总揽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生命持续活力和方式,比较各种文化模式的特点、向度和功能,就能够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坐标中,赐予它们合理定位,促进各种文化和平共处和相互学习借鉴,提倡一种多元共进、和谐发展的文化观念和文明关系。

  以文化底蕴而论,国际上对于文化遗产的相识大体经验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人们从民族主义的意义上相识文化遗产,把文化遗产与民族国家、民族身份紧密结合,文化遗产成为政治认同的表现形式之一。其次个阶段,人们起先超越民族性、民族认同的立场,调整文化民族主义与文化全球主义的关系,并向世界性、全人类文化遗产的相识转变。第三个阶段,在相识到文化中心主义的学理缺陷和实践

  危害之后,多元文化主义兴起。人们相识到,不管一种文化有怎样的特质,它必定会有某些人类共享的成分。产生于不同文化和社会体制历史中的多样文化,是启迪人们的思想,促进文明发展的重要源泉。

  文化模式确定了各民族国家不同的发展路径,不同的发展道路为文化多样性所体现。文化多样性在现代社会中彰显为不同的现代化模式,因此不同的现代化模式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依据。这种深刻历史文化依据,体现在现存的文化遗产方面。爱护文化遗产,就是链接本

  民族的发展路径,展示自己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对外宣扬文化遗产爱护,也就是向世界说明中国现代化道路和文化样式的特色所在。在中国,这就落脚在通过对外宣扬文化遗产爱护,展示我们社会主义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与和平发展的文化底蕴。

  对外宣扬文化遗产爱护,利于展示中国的科学发展观

  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历史文明的符号载体,是其原生时代人类活动的客观记载,具有稀缺性、唯一性、不行再生性。文化遗产必需得到有效爱护,才能使人类文明得以持续。然而,为发展经济而漠视甚至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却屡屡发生。

  《1996年人类发展报告》中列举的五种“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现象中,无根的增长(rootlessgrowth,即毁灭文化,降低了人们生活质量的经济增长)和无将来的增长(futurelessgrowth,即造成资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经济增长)就是对不顾文化遗产的爱护而一味以牺牲环境(历史人文环境)降低人们生活质量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做法的指责。文化遗产如何爱护,如何与经济的发展相协调正在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中国较早相识到文化遗产的价值,加强了爱护和保藏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文化遗产爱护体系形成了从以文物爱护为中心(后增加了以历史文化名城爱护为重要内容),再转向历史文化爱护区的多层次体系。目前,中国正着力建设文化遗产爱护体系,包括技术、法制等方面的一整套措施,其宗旨在于处理好历史与发展的关系。

  文化遗产最为有价值的遗留是它的活动主体与表达方式同时存在,人们可以直观地、统一地看到一个文化生命现象——一个活着的文化。人们可以通过与传承者对话、沟通、参加、体验、学习等来理解文化遗产的意义和价值,从中得到真实的感受、教化和感悟。

  “历史精神的本质并不在于对过去事物的修复,而在于与现实生命的思维性沟通。”2这就是在志向状况下文化遗产业的基本社会功能,也是我们必需对其真确性加以爱护的意义所在。爱护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为了使人类的生活更加华蜜,使人类创建出更多、更高级的文明。这也是中国当前提倡科学发展观应有之义。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文化遗产爱护,就是要正确估计文化遗产自然损毁程度,正确测算环境的合理承载实力,正确评估发掘文化遗产的技术要求,有安排地、科学合理地爱护和利用文化遗产,使文化遗产的爱护能够推动经济的发展。以此详细地对外宣扬中国文化遗产爱护,可以把我们这样的科学发展观直观地展示于世界。

  对外宣扬文化遗产爱护,利于展示中国和谐的民族与国际关系

  文化相对稳定的存在形态是文化模式,文化模式的主体则是某个

  特定民族。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可以折射为文化关系。通过文化遗产的爱护和开发,可以再现中国多民族文化的沟通和融合,从而体现中国多民族的且与国际不行分割的文化渊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榜上出名。前者分布在中亚、南亚、西亚、北非19个国家和地区。作为东西方乐舞文化沟通的结晶,它记录和印证了不同人群乐舞文化间相互传播、交融的历史。“蒙古族长调民歌”承载着蒙古民族的历史,是蒙古民族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标记性展示。作为现存的跨境分布的文化形式,是中国首次与外国联合申报的文化遗产项目,是中蒙两国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宝。

  目前,中亚五国已表示情愿将“丝绸之路”作为联合申报的文化遗产爱护项目。“丝绸之路”东起中国古都长安(今西安),在中国境内有4000多公里,西经南亚、中亚直达欧洲,总长达7000多公里,是沟通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沟通的重要桥梁,把古代的中华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沿着这条通道,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传到西方,西方的数学、医药和天文学传入中国。对于这样一条重要的“文化线路”应当加强爱护,“丝绸之路”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应是当之无愧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官员也说,对于人类有普遍意义的世界遗产应是超越国界的。

  通过对外文化沟通,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间的沟通了解与合作信任,是对外宣扬的一项重要职责。对外宣扬文化遗产爱护,也是促进中外文化沟通的一项任务。几年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开展了“感知中国”主题活动,将中国大量的优秀文化艺术、文化遗产介绍给了世界各国公众。这其中包括中国最宝贵的文物,如乐器编钟、青州石刻、青铜器艺术,还有中国的京剧服饰、民族服装服饰、工艺美术等传统艺术,以及从功夫、戏剧、音乐、舞蹈、杂技到社火等表演艺术。“少林功夫”、“云南映象”、“内蒙古无伴奏合唱”、“历代民族服装服饰”等闻名节目,都参与过“感知中国”主题活动。这既展示了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传统文化,又促进了国际对中国的进一步了解和中外友好关系的发展。

篇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有哪些?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智力活动的成果,是研究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然而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尽管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制定一些保护政策,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活动,但是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我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5000年的古老文明,以及56个民族多元化的文化生态,显现了中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十分丰富,许多种类或世界独有,或世界第一。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原本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受着猛烈的冲击。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我们必须严肃对待的重大课题。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00年,我国开始为非遗项目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的昆曲名列第一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其实是我们文化认同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于中华民族宝贵文化创造力的珍重和关切,这种认识上的提高正是和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综合实力的提升相联系,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是一种更有力度的支撑。中国现在是进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最多的国家。现在我国昆曲、古琴艺术等项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另外还有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等三项被列入联合国亟待抢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1.加强立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法制轨道。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单靠“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等保护措施已远远不够。必须加强立法,建

  立完善的法律体系,才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的保护。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尚不健全,2005年3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这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首次就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发布的权威指导意见。立法工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而,我们必须加大对一些基本问题的深入研究,在实践经验中总结提炼出相关的法律原则并通过立法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制度。

  2.提高全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从古到今,从中国到国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式及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人在这里面起一个主导作用,人的素质的高低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受保护程度的高低。但就我国目前的国民素质来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可以说是举步维艰。提高全民素质这句话已经出现很多年了,但现在看来似乎作用不大。很多学校不大注重学生传统道德品质,民族意识的培养。相反外来文化在中国社会流传开来,现在的学生流行的是过洋节日,对国外的东西十分推崇。我们希望他们在接受外来文化时,不要忘记中国人自己的文化

  3.切实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全社会的努力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使我国珍贵的、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并得以传承和发扬。

  4.各地方政府应该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不应该为了本地经济的发展,盲目地去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用一个妥善的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来。

  5.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与国际接轨。要将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世界遗产。同时在立法上,既要结合本国经验,又要能得到国际上的普遍认可。可以通过在国外进行文化节的形式,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全世界,让世界来关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推荐访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文化遗产 保护措施 物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