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5篇

时间:2023-04-29 17:30:05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篇一:目前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时期我国农村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摘要]在我国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农村教育不但可以充分发挥它在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农村人才培养、科技推广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同时对于推进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目前农村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严重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我国农村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新时期

  农村教育

  主要问题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工作的重点,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在我国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农村教育不但可以充分发挥它在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农村人才培养、科技推广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同时对于推进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农村教育还存在着几个方面的问题,严重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一、教育水平总体偏低,教育结构不合理

  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无论是从质量还是数量方面讲,水平都比较低。我国义务教育整体水平不高,主要原因是农村“普九”的效果较差。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完成率比较低,农村学生的流失、辍学问题仍然比较严重。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我国农民的素质普遍有了较大提高。2002年,农村成人初等和中等学校达484686所,毕业8189.09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5.69%。一个

  覆盖全国的县、乡、村二级农村成人教育网络基本形成,县级农民技术学校覆盖面达到100%,乡镇达到93%,行政村覆盖面为48%。“九五”期间,农村成人教育累计培训农民4.56亿人次,有力地提高了农村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

  但是,目前农村教育面临的两个基本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一是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缺乏;二是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文化技术水平较低,我国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不高,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人口多,底子薄,我国成人教育的任务依旧任重而道远。同时,我国农村教育在管理体制上和教学模式上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很不适应。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各成体系,实行条条管理,各自强化,没有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已有的教育设施和相对雄厚的师资力量,缺乏良好的沟通与衔接,缺乏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在农科教结合上,农、科、教各部门缺乏很好地统筹协调,部门分割依然很严重,还未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结合之路。农村教育总体上还停留在九年制义务教育水平上,农村成年人的继续教育苍白无力,流于形式。

  二、农村教育定位有偏差,农村教育必须服务农村

  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目前依然以应试升学为主。农村基础教育并没有从应试教育的模式中走出来,农村学校是以初中有多少学生考上重点高中和示范高中为荣,是以普通高中能考上多少大学生为荣。农村学校成了为高等教育输送生源的操作间。由于继续深造的这部分学生将来无疑是不会回到农村的,这也就等于农村教育最精

  华的成果被城市摘取,与此同时农村大多数人的教育却没有达到满足,农村依然被知识贫困、技术贫困所困扰。据调查,即使有部分农村学校开设农技课,也只是为应付上级检查,基本上是有名无实的。这样的教育说明,农村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育理念没有真正放在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位置上来,或者说农村教育的目标在盲目追随城市教育的步伐时对自身的情况理解不够充分,从而定位过于简单,造成了农村教育的“离农”现象。

  现在农村教育基本上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比重很小,这种以普通教育和升学为主的教育结构,忽略了农村教育的特殊性、差异性,远没有形成与农村实际相适应的教育体制。

  当前,我国农村学校的课程设置,还没有充分考虑城乡和地域的差异,实行的还是“大一统”的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升学为目标的应试教育模式,忽视学生的生存环境及今后面临的社会走向,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主要是文化知识课程,劳动技术和专业技术课程很少。即使有的地方的学校开设了劳动技能课程,往往也是形同虚设,常常都是被升学考试的课程所代替。由于许多农村实用的知识在教材中没有,在课堂上也不讲授,学生未能掌握,以至于农村孩子学了语文不会写合同书、协议书之类的农村应用文,学了数学算不了帐,学了化学不懂化肥和农药。农村毕业生回乡之后,欲干无能,无所适从。他们本应成为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的生力军,但由于他们学非所用,身无一技之长,发挥不了他们应有的作用。

  在社会普遍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的状况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定位也发生了变化,从以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村劳动者为根本目的,转变为以农村学生的升学、就业提供帮助为导向,逐渐脱离了职业教育的方向。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许多农村职校放弃农类专业,转而以财经、计算机等热门专业为主,专业设置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或者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文化课和理论课成为教学重点,技能培训退居次要地位,存在着严重的重知识教学,轻能力培养,重文化基础,轻职业技能的现象。

  同时,职业学校学制过于单一,全日制三年的固定学制是目前各地中等职业学校的主体学制。在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发展模式下,这种全日制三年的学制显然过于单一,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另一方面,职校忽视了一部分职教受众的需求,与现实脱节,农村职教因而显得僵化、不合时宜。对此,当前农村教育应当紧紧围绕服务农村的主旨,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才能把农村教育办好。

  三、教育经费短缺,教学设施较差

  我国农村基础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受到经费问题的困扰。首先,我国整体教育投入偏低。长期以来,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与国际上有关国家比较明显偏低。早在20世纪80年代,世界发达国家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就已超过了5%,如:美国(1983年)为6.8%,日本(1983年)为5.6%,加拿大(1985年)为7.2%,原苏联(1983年)为6.6%,就连发展中国家印度在1985年也达到了3.7%,而我国同期一直徘徊在2%左右,直到21世纪初的2001年,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才勉强达到3.19%。本来基数就很小的教育经费,在二级教育结构中又按照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三部分分配,在倾斜高等教育的投入机制下,为基础教育投入的资金就更少了。

  农村学校条件简陋,农村义务教育的基础设施较差,危房面积较大,基本设施不能保障。2002年全国普通中小学危房面积5390.3万平方米,其中农村中小学危房面积达3723.28平方米,占全国中小学危房面积的76.9%,农村小学、初中校舍的危房率分别为7.6%和5.5%o在中西部农村,这一数字还要更大。有的贫困县危房面积高达10%到15%,个别地方超过20%,如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小学危房率为28.3%。同时,城乡基础教育基础设施的差距不仅表现在校舍的质量上,在其它方面也同样明显。进入新世纪,我国教育信息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但受益的学校和学生基本在城市。经济条件差的农村,根本没有条件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能够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地方,绝大多数存在着计算机数量少,配置水平低,难以保证学生上机时间等问题。在许多贫困的农村地区,计算机的普及还仅仅是一种奢望。

  四、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加剧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

  农村经济与农村教育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农村经济发展决定社会对农村教育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供给能力,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社会以及人民群众对农村教育的需求程度,决定教育培养人才的数量、质量,从而对教育教学内容也提出相应的要求;教育对农

  村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促使其向更高的层次发展。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农村人口居住分散,社会、经济、人文、地理等情况非常复杂,客观上使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特点。经济的差异必然导致教育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异和不平衡,表现为教育的发展速度、层次、规模、普及程度以及智力与教育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差异明显。如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上世纪80年代初就普及了小学教育,80年代中期普及了初中教育,现在己普及了高中教育,并向普及短期大学阶段迈进。而在广大中西部地区,同样是农村,许多老、少、边、穷地区的教育还停留在普及小学教育阶段,甚至文盲半文盲还占有相当的比重。这种地域教育发展的差异,又反过来加剧了经济发展的差异,带来了教育资源配置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人才单向流动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

  总之,农村教育要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必须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大力推动城乡教育平等的进程,保证城乡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制定科学的农村教育发展战略,更新农村教育理念,创新农村教育思路,发挥农村学校功能,优化农村教育结构,提升农村教师素质,使农村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同农业和农村经济、农村社会发展目标紧密衔接、相互促进,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1]沈百福、于红.我国义务教育完成率和经费问题分析.教育发

  展研究,2000,(11).[2]张德元.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现状与问题.职业教育研究,2005,(6).[3]李水山.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发展对策.教育与职业,2004,(21).[4]刘尧.中国教育不公平现象归因分析.注:本文是2010年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的部分内容,项目编号:102400450204。

篇二:目前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农村地区接受基础教育的人口众多,村校布局分散,师资水平较低,办学条件较差,整个农村教育还相当滞后。目前农村中小学校已经走进了义务教育改革的行列,重视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教学行为正在逐渐形成。要发展农村教育,改变农村教育滞后的现状,把握机遇,认真落实义务教育的各项改革是一个契机。然而农村中小学在各项改革中面临的问题很多,若得不到妥善解决,将会严重影响农村地区的教育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一、主要表现

  1、办学条件差。除了校园占地面积外,农村学校普遍存在教学用房、教学装备、食宿条件标准低、数量不足等问题,而且与城市学校的差距越来越大。

  2、教师数量不够,整体素质较低。在教职工编制标准设置上,出现实质性倒退,可以说是从政策上拉大了城乡教师编制标准的差距。

  3、投入严重不足,生均公用经费政策落实不好,学校累计债务化解难,运转困难。

  4、教师的职业压力越来越重,到了已无法承担的地步。

  二、主要原因

  1、政策歧视。这是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不好,城乡教育差距越来越大的主要原因。从客观来讲,建国后我国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实行城乡非均衡发展模式,以农补工,以农村支持城市,形成了城乡

  二元经济结构,城乡分治、城市取向,几乎所有的政策措施都是如此,各种资源集中于城市,教育也不例外,国家在各方面优先发展城市教育,优先发展各类重点、示范、“窗口”,几十年积淀下来,就造成了现在的城乡差距局面。从主观上来讲,许多地方还未自觉地、主动地认识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的发展阶段,没有真正树立正确政绩观,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热衷于直接发展经济,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不愿意多花精力、多用财力于农村教育这个缺口大、问题多、见效慢的基础事业。我地区也是采取了先保城市后发展农村的做法,在经费投入上、师资编制的配备、教师的培训提高和教师的调配上均向城市倾斜,导致农村学生享受了不了优质教育资源,使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广大农民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2、措施不力。这是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不好、城乡教育差距越来越大的重要原因。尽管有科教兴国、科教兴滇等响亮的口号,但在工作布局和对各级党委、政府的政绩考核上,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并没有体现出它应有的存在。与计生、综治、党风廉政、环保、安全、财税、“三农”,甚至交通、国土、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比,教育工作及其考核就是一个软项,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可软可硬,可执行可不执行。可执行得好也可执行得少,少有问津。结果,尽管教育花了各级政府最大一笔钱,但教育事业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教育系统内部的事。

  3、职能错位。这是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不好,城乡教育差距越来

  越大的直接原因。政府用于教育的各种资源始终不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确立的情况下,政府有限的教育资源只能用于为每位公民提供平等的公共服务,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吃饱”的问题,而部分社会成员在义务教育阶段和非义务教育阶段要“吃好”的问题,一般地,应主要由市场提供。因此,各级政府在教育方面的基本任务应该是努力确保每一位公民接受平等的义务教育,其具体要求就是推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健康、可持续发展,而不能热衷于集中大量资源办各类示范校、重点校、窗口校。对农村义务教育“雪中送炭”,而少给城市学校特别是一部分优势学校“锦上添花”。

  4、体制不顺。农村学校在实行以乡镇管理为主的体制下,给农村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制度性障碍:一是只保基本的维持性投入,不愿在改善办学条件上增加投入;二是权力越位。在学校的人事安排上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争权,本由教育部门管理的教师调配、学校内部的人事调整各级领导却站在前台来行使。三是当下的干部管理体制,不利于学校管理队伍的建设。班子不团结、缺乏战斗力时有存在。

  5、压力过大。

  在农村,800万教师承担着6600万中小学生的教育,这个庞大人群的生存状态直接关系着整个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从总体上看,近年来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均有了明显提高。但对于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而言,他们的生活境况是否也达到了一种相对令人满意的程度,调查发现:这些农村中小学教师面临的压力很大,他们的处境仍然艰辛。教师,一个以传授知识,传承文化为主

  的职业,人们只知道教师职业的重要,但它所背负的职业压力却往往被人忽视。今天,教师的地位已经从旧社会的老九上升到“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可这只是在称呼上而已,教师在面临工作、生活的双重挑战下,由此产生的压力和心理问题不仅仅影响着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还直接影响到教育的对象,教师们的心理压力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是值得我们深思与探讨的。

  新时期的教师普遍感到工作中承受着较大压力,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开始从以前的物质要求提升到了精神要求,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但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家长们”只要能出奶的牛,而最好这头牛什么也不吃"的思想是越来越严重,他们要求孩子出成绩的同时,也要求教师全身心的爱孩子。在他们的心中,只要把孩子交到学校的手中,剩下的问题就是学校的问题,他们认为应该由教师主动与家长联系,而不是自己要主动的到学校或者打电话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

  三、几点建议

  从总体来说,各级党委、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把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任务。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财政问题,而是政策问题、决心问题。只要多从政治的角度、全局的高度入手,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农村义务教育的许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1、要对现行的教育法律、法规、政策及其配套措施进行全面清

  理,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构建良好的法制环境,从制度安排上确保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从制度上消除教育歧视。可以以市县为单位,逐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实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体系。

  2、要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纳入对各级党政班子及其主要领导的考核体系,加大考核权重,变“软考核”为“硬考核”。各级政府应切实转变职能,将有限的资源主要用于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和城市薄弱学校建设,新增高中教育规模和义务教育阶段的优质资源建设应主要由市场提供。要采取更加坚决有力的措施促进民办教育发展,拓宽教育投入渠道,切实增加教育投入。

  3、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最经济、见效最快的办法是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配足教师,(特别是各类专业教师的配备,不要一直认为农村教师就是“万金油”)加强培训,提高素质,这是发展农村教育的必由之路。各级政府的教育投入中要更加合理地安排校舍场地、师资师训和教育装备的分配比例,不能只见物不见人,只重硬件不重软件。

  4、请政府进一步关心地方工作,要进一步充实教育督导室的力量,多聘请一些专兼职督学,分片包干,经常到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履行教育职责的情况进行督导,针对一些共性问题(特别是教育投入和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进行专项检查,指导地区教育工作健康发展。

  5、教师奴隶化,学生祖宗化,人际复杂化,加班日夜化,上班无偿化,检查严厉化,待遇民工化,翻身是神话。贾平凹说的这句打油诗很好的反映了现今社会大部分教师的处境。

  社会政府学校方面,社会应该关心与支持老师的工作,建立合理的角色期待,创设一个好的人文环境,可以在制定相关法规时,切实保护教师权益,体现人文关怀,满足教师的基本生存条件。各级政府应该在落实义务教育经费的同时,真正落实教师的工资等待遇保障。公共教育事业是需要政府保障和公众的支持,但对于在教育专业领域内的工作,公众在要求教师承担责任的同时,如教师的教学、教育工作,必须不侵犯其专业自主权。真正做到胡锦涛总书记所提出的,“保障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维护教师合法权益”。学校和校领导也应该对教师采取一种重用和关怀相结合的管理方式,不仅对教师在业务上有要求,同时也应该给予满足他们个人需要的激励,建立积极向上、和谐发展的教育文化氛围。并且对教师进行一个定期的健康教育与健康监控,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篇三:目前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教育存有的问题

  教育是国之根本,少年志则国志,少年强则国强。教育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发展。在中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局部,农村的教育问题受到国家的广泛注重,而农村的小学教育是重中之重。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下,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迅速的发展着,农村小学教育也取得了不错的提升。但是,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村小学教育的问题越来越凸显,不符合和谐农村的发展目标,成为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桎梏。为此,必须增强农村小学教育建设,提升小学教育水平。

  我国人口众多,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农村小学教育一直是其中的软肋,制约着教育水平整体的提升。农村小学教育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小学教育。生源逐年减少、办学规模萎缩、教师素质偏低、小学办学条件差、家庭教育缺陷等等,都严重制约了小学教育的发展。

  一、农村小学教育存有的问题

  1、农村入学儿童减少,学校分布不合理,办学规模萎缩。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年轻夫妇观点的转变,使得农村人口出生率持续降低,学龄儿童逐年减少,农村小学在校人数日渐萎缩。农村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提升,以及九年义务教育完全免费的政策的实施。为了给孩子更好的起点,越来越多的农村的年轻夫妇宁愿把孩子送去较远的城镇小学。一方面,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父母选择了让子女在其流入地就读。很多流入地政府对打工子女入学政策开始放宽,开始接纳这些孩子进入当地公办学校就读,还不用额外交纳赞助费、借读费等,同当地学生一样平等享用优质的教育资源。这样家长能随时照顾孩子的学习、生活,消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城镇小学在招生方面,也想方设法争抢生源,提供一系列的优惠和高质量的服务。这些让农村小学招生越来越困难,小学生数目也日渐减少,使得学校不得不缩小规模,也就有一些地方开始让较小规模的小学实行合并或者停办,使得办学质量更加恶

  化,生源又会减少,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一些小学升值因为班额小,老师少,不得不采取包班教学。这不但增加了老师的教学难度,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学生学习效率肯定也会大打折扣,家长更加不信任学校。

  2、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教学任务繁重。

  当前农村小学教师年龄普遍较大,精力缺乏,学校办学条件差,教师编制缺乏,很多老师不得不承担多学科教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同时,农村家长为生计纷纷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位现象严重。孩子多由祖辈代管,或溺爱有加,或放任过度。留守儿童的现状要求教师有较强的教学水平和责任心。

  教师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要素,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有一个好的学校,但因为历史、地理环境、教育发展不均衡等因素,造成了当前农村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具体表现在:

  a、因为绝大局部教师长期工作在农村小学,这里管理相对落后,工作、生活条件艰苦,社会、家长对教育的注重度低,甚至相当一局部教师长期在本地工作,导致局部教师不思进取,工作缺乏激情,养成松散习惯,难以专心教学。

  b、因信息闭塞,学习、见识的机会少,造成教师观点落后,教法传统、简单。

  c、因为现行管理体制因素和教育经费投入缺乏,很难贯彻落实有效的激励机制,干好干坏一个样,教师缺乏竞争意识,没有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从而安于现状,不注重学习,不注意提升自己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水平。

  d、因教师整体素质和教研水平不高,教师间的传帮带流于形式,效果差,教师成长的外部条件受到限制。

  e、因教师流动的单向性、教师分配政策的改变造成农村学校已多年没有补充新的教师,特别是局部有一技之长优秀青年教师持续流向城区学校,使得农村学校教师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失衡,中老年教师占多数,非语数学科教师难以专业化。

  3、小学办学条件差,城乡差异明显。

  即使近几年国家对小学教育基础设施投入增大,但是,相对于城镇小学来说,农村小学的设施不先进。各地基本都将重点放在城镇中心小学,而对边远农村小学过问较少。长期的边缘化使农村的小学与城镇小学的硬件设施差别越来越大。

  在很多农村小学,仅仅几间教室,在其中存有着很多危房,缺少修缮,严重威胁着学生的安全。小学教学器材奇缺,显微镜、酒精灯等等其他最基本的实验室设备,还有很多地方都不具备。微机室、语音室、音乐室、图书室等功能性教室,很多地方都没有,有的仅仅空名头或者设备过旧,图书馆缺乏新书,计算机缺少更新维护。学生体育活动用的操场、篮球场等体育设施缺失,对现代体育活动没有接触。

  这些教育基础设施的缺失和陈旧,严重制约了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和小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让很多学校心有余而力缺乏。想改善教学却苦于没有设备、经费。

  4、家庭教育制约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非常大,作为父母来说,应怎样教育孩子?给孩子的成长应提供怎样的空间和条件呢?作者认为:首先应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理智的家庭气氛。

  全家人要建立好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对孩子的教育目标要一致,严格要求孩子,事事处处做好孩子的榜样。其次,要关心、协助孩子搞好学习,给孩子固定一个学习的地方,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协助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对孩子成长来说非常重要。第三,一定要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品德,让孩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做诚实、正直、有责任感的人。第四,作为父母一定要保护好孩子的心理健康,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这些因素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说非常重要,将影响和伴随着孩子的一生。

  农村现在普遍存有着一个现象,那就是孩子的父母亲出门打工谋生计,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照顾。我国农村的老人基本上是小学文化水准,这里所谓的“照顾”也就是生活起居意义上的照顾,根本无力胜任“留守子女”的思想、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任务,使得“留守子女”们在家庭教育这个环节严重缺失,这影响的不但仅是他们的学习成绩,更多的是他们的身心健康。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把本应由家庭、学校共同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

  留守儿童较为普遍的问题有:

  a、学习较差。因为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这些老人年龄普遍偏大,身体不好,文盲的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协助和辅导。

  b、性格缺陷。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到,留守学生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形成了自私自利,霸道等性格特点。

  c、心理障碍。留守学生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注重不够。因为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二、农村中小学教育中所存有问题产生的原因

  1、有的教师片面地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减轻学生负担,减少教学内容,有的学校挂着素质教育的旗帜大搞应试教育,仍然把升学率当成评估教学质量的硬指标,节假日补课有增无减,甚至把班级分为快班、慢班、实验班来实行教学,对学生的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

  2、作为一线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及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中发现,教师对课堂教学管理存有三种心态:

  (1)不敢管。担心有的学生会产生敌对心理。

  (2)不会管。不可否认,有很多教师工作责任心很强,也很想把课堂教学组织得井井有条,秩序井然。但是,在管理上往往不得要领,缺乏有效的管理方法和经验。要么性情急躁,动辄点名批评,批评多而表扬激励少,严而失度,简单粗暴,过后思想疏导又不即时或者不到位,使学生难以接受,甚至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要么要求标准不高,要求不严,课堂教学管理和组织水平不强,想管好而管不好,不能驾驭控制课堂,课堂教学秩序失控。

  (3)不愿管。有个别教师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是给学生传授知识,提升学生水平素质,课堂教学管理严和松对教师来说无关紧要。有的教师认为天天抓课堂纪律,会

  分散教学的精力。还有的教师认为,抓课堂教学纪律和管理会影响教学进度,与提升教学质量有些矛盾,且费力不讨好。

  3、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情感的缺失容易使他们的心理出现扭曲和变形。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状况主要有两类情况,一类是性格比较孤僻,在家主要跟上了年纪的祖辈生活,性格不如其他同龄人开朗、自信;另一类却调皮捣蛋,喜欢搞恶作剧,这主要是因为老人对孙辈的溺爱,不忍心管教,发展到后来就管不住了。未成年人处于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期间,他们特别需要长辈尤其是父母的关爱和引导,但留守儿童对关爱的渴求得不到满足,一些不良情绪如愤怒、失落、焦躁、担忧等得不到排解,长期积累,便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倾向。

  三、农村小学教育存有问题的解决建议

  1、“农村入学儿童减少,学校分布不合理,办学规模萎缩”的解决建议

  a、政府理应把扶持农村小学教育作为扶贫工程的重点,增大扶持力度,重点引进教师资源,提升办学水准。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b、政府引导教育资源整合,撤并学生人数少的学校。合理布局学校位置,做到兼顾周边村落。有必要的地区能够选择建设学生宿舍。为边缘地区学生提供寄宿服务。

  c、制定农村小学建设和管理的基本规范,强化农村小学教育的制度管理,确立合格学校基本标准,落实目标管理,大力实施规范化建设,推动教育质量提升,脚踏实地做强教育质量,做好教育形象。

  2、“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整体年龄偏大”的解决建议

  a、政府增大人才引进教师资源,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提供新的血液,调整小学教师年龄结构。合理调派教师,为小学培养优秀的师资。补充小学专任音乐、美术、体育等教师。

  b、提升教师工资福利,改善教学基础设施,丰富教师业余生活。按时发放按量发放教师工资。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对“油条”教师实行处罚。

  c、增强教师德育建设,真正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摒弃旧俗的教育模式,促动教师教学方式改革,开设完整素质教育课程。

  3、“小学办学条件差,城乡差异明显”的解决建议

  a、政府理应均衡城乡教育投入,合理分配教育预算,稍微向农村小学倾斜。重点建设小学教舍等基础设施,添置教学设备,完善体育设施。

  b、学校理应积极寻求突破,寻求社会协助,改善学校环境。学校支出透明化,让每一分钱花得在位置,发挥其最大作用。

  4、“家庭教育制约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解决建议

  a、针对当前家庭、农村社区和学校之间缺乏有机的合作与沟通状况,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社区和学校联动的运作机制:政府要增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培养全社会注重留守儿童的良好气氛;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增强对学生的抗挫折和困难的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水平;村委会应建立农产邻里管护网,做到每个留守儿童均有人照看,使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社区的关怀;家庭、村委会和学校之间做到各负其责,即时沟通、即时理解,遇到问题即时解决,从制度上形成对留守儿童的最坚强有力的保护网,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

  b、尽可能调整好家长外出方式,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父母之间最好留一个在家照顾和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气氛的完整存有。假如夫妻双方都出去打工,首要问题就是选定好监护人。监护人最好是比较有文化、有责任感、能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既不要娇惯孩子,也不要让子女干过多的家务、农活,保证子女充分的学习时间。如是祖辈监护,一定要嘱咐其对孙辈的严格要求,增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c、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注重、鼓励、协助。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

篇四:目前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但受制于理念、体制和条件等因素,当前农村教育仍面临相当多的问题。与城市教育相比,农村教育在某些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

  首先,投入严重不足,城乡教育差距越拉越大。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投入呈现出两个明显特征,一是人均投入居于世界后列,二是教育投入极不公平,重城市轻农村,重重点校轻非重点校,重高等教育轻基础教育。就受教育的人数来说,农村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大头,但农村教育从教育投入这块蛋糕上切得的份额实在太少,导致农村教育长期贫血。

  农村教育投入不足,造成农村教师待遇普遍偏低。特别是西部农村的教师工资实在太低了,如工作一二十年的教师月薪只有一千元左右,月薪几百元的教师也为数不少,部分民办教师、临聘教师工资更是低得可怜。而且农村教师除了工资,一般没有课时津贴和其他收入来源,班主任津贴也多数实行的80年代的旧标准,如四川农村初中是每月12元,小学是每月10元。可想而知,在现在的物价形势下,在农村教师仍要负担住房、医疗、生活、养老、供子女上学的情况下,这点微薄的工资及少得可怜的班主任津贴,怎不让农村教师过得紧巴巴的?当然,随着教师绩效工资的落实,农村教师待遇偏低的境况可能会有所改善,但随着所有事业单位职工绩效工资的发放,农村教师的收入在全国职工的收入格局中也不会处于让人羡慕的地位。

  农村教育投入不足,造成农村办学条件难以望城市项背。农村学校普遍缺乏开展素质教育的软件和硬件,很多学校没有优质的师资,没有足够的教室,没有健全的实验室、图书室、艺体类专用教室和其它功能教室,没有标准化操场、食堂和宿舍。尤其是一些村校的条件相当简陋。由此造成小班化教学无从进行,很多课程无法上,很多活动无法开展,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农村学生的全面协调

  发展。

  农村教育投入不足,给学校日常运转和管理带来极大压力。农村学校经费普遍紧张,有限的办公经费,还要应付各类繁杂的检查、考核和迎来送往,以至保运转都相当困难,也就难以腾出钱来改善教师福利,或者设臵奖金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很多教育教学活动囿于经费也根本无法开展。

  其次,师资结构老化,优秀教师稳不住。

  农村学校普遍师资老化,优秀师资严重不足,特别缺乏艺术课、信息课等专业课教师。然而,很多师范生和优秀教师却不愿到农村任教,就是在农村任教的教师,也要想方设法调到条件更好的城市学校去。农村学校人才进不来、流失大、结构老化,除了编制限制外,根本原因是:

  农村教师待遇和工作条件差。除了收入低,在评职晋级方面的机会也比城市教师少得多。另外,很多农村学校位于小镇或偏远乡村,交通条件差,生活出行非常不便。农村教师一般负担很重,尤其是村校,多数是教师包班教学,甚至一名教师教多个年级的课程。

  农村教师培训提高难。农村教师培训长期存在“一少两多”现象,即平常培训少,考级培训多,考级收费多。农村学校受制于经济、交通条件,无法安排更多教师外出参加教学教研培训,只能组织少数教师培训后回来转训,这样的培训效果显然易打折扣。同时,各级各类教学技能培训与考级名目繁多,但这类培训考级多数都要收费,少则几十元,多则上百元。名目繁多的培训考级收费项目,对收入微薄的农村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笔沉重负担。

  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难。农村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主要落在留守老人肩上,很多老人既无精力也无能力过问小孩的思想及行为。为此,农村教师在思想、学习、物质和精神上要花费很多精力来帮助留守学生。留守学生的安全更让农村教师神经紧绷,稍有不慎,学生的安全问题就会让教师背上沉重的精神甚至物质负担。

  其三,优生难以稳定,差生辍学严重。

  农村学校生源极不稳定,变动频繁且流失严重,同一地区的农村

  学校生源巩固率远低于城市,流失率远高于城市。究其原因,一方面,农民携子女外出打工,造成学生来来去去。另一方面,由于难以享受城市学生同等的教育资源,许多农村家长千方百计把子女弄到城市学校就读。再一方面,农村中小学不同程度存在辍学现象,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为数不少,有的学校从初一到初三要流失学生至少三分之一,多的甚至超过了一半,所谓“普九”,很多地方不过是体现在纸上而已。

  农村学生辍学严重,既与农村教育条件差、素质教育不到位、校园活动缺失、学生对学习丧失兴趣有关,也与近年来的就业难有关。鉴于很多大学毕业生也就业无门,不少农民对子女受教育的前景不再乐观,“读书无用论”已在某种程度呈泛起之势,加上经济状况的不济,就更不愿冒险投资供孩子读书了。

  其四,教育质量堪忧,服务农村特色不够。

  近年来,农村教育的整体质量与城市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除了教育体制、考试制度、评价体系等的约束外,也与投入不足、硬件条件差、师资薄弱、优生流失大、生源不稳定等因素密切相关。与城市相比,农村更没有条件开展素质教育,即便搞应试教育,农村也很难搞过城市。由于信息闭塞,加上师资和办学条件等的限制,很多农村学校不能及时了解把握现代教育理念和方法,也不能或很少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教学往往流于粗放,造成教学质量与城市学校有不小的差距。

  同时,农村教育在体现农村特色上也做得不够。大部分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一样,使用人教版的统一教材,在教材内容上体现不出乡土特色,体现不出为农村和农民服务的特色。而且,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很多学校把主要精力用在了抓考试和升学上,忽视了乡土课程的构建,忽视了实践活动的开展,忽视了对农村生产生活技能的培养,这对于农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是不利的。毕竟考上大学跳出农门的是少数,多数学生要回到农村,农村的开发也需要大量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

  其五,办学格局调整难,山区孩子上学难。

  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农村人口日益减少,于是越来越强调办学集中化,高中不断向城市集中,初中小学不断向场镇集中,以至如今农村的高中学校相当少了,主要是初中小学和幼儿园。同时,分布在各村的校点也很少了,大部分学校都集中在了场镇。这样做当然有利于集中办学资源,突显集聚效应。但也有一些弊端,让村校硬件资源闲臵、场镇硬件资源吃紧不说,主要是造成了偏远地区的学生上学难,尤其是年纪偏小的学生上学极不方便,也不安全。虽然部分场镇学校搞了寄宿制,但没搞寄宿制或食宿条件难以满足学生需求的场镇学校仍然不少。一些乡镇结合部的学生,因为村校撤了,到任何一个场镇学校上学都很远,加上又不能住校,于是干脆辍学了。另外,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过早脱离家庭过集体生活,不仅在生活上难以自理,在心智发育上也可能因长期疏离亲人造成些问题。

  有鉴于此,很多农村乡镇在进行办学格局调整时,顾虑重重左右为难。不集中办学吧,一些村校一二十个学生,条件简陋,教学设施奇缺,教师又不愿到村校任教;集中办学吧,小孩们到镇上上学很麻烦,在生活开支上增加了家长的负担,在安全上家长也有诸多不放心。

  针对上述问题,应采取一些什么样的对策呢?笔者认为:

  首先,全力抓好经济和就业工作,增强农民教育消费的信心和能力。

  国家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尤其是农村经济,提高对农民的补贴,不断完善全民社保体系,让萧条的农村重现生机,让失业农民工尽快找到合适的工作。同时,要加强就业指导,不断创造就业岗位,全力降低大中专毕业生的失业率。只有这样,才能让农民的教育消费信心和能力提高起来,让“读书无用论”丧失市场,让农民子女能坚持在学校多读一点书。

  其次,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广开社会投资渠道。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最重要是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必须认识到作为全国教育大头和基础的农村教育,在投入上已经多年欠帐,因此以后的投入必须大手笔,否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要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大幅度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大幅度提高农村教师收入水平,这是促进农村教育迎头赶

  上的根本之道。

  一是必须保障国家财政投入。全国人大可制定一部《农村教育促进法》,把农村教育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规划,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优先保障。在确保教育经费尽快达到GDP的4%并不断增长的同时,要大幅提高农村教育经费在总教育经费中的比例。教育经费必须专款专用,各级财政必须每年公布教育投入的详细情况,接受公众监督。同时,党政官员的政绩考核,要加大对社会发展特别是教育发展政绩的考核。二是广纳社会资金,鼓励捐资办学和投资办学。对捐资和投资办学者,要在税收、用地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其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教育发展,更好的满足社会的受教育需求。如果这方面的政策到位,极大的调动了人们捐资、投资办学的积极性,则公益的民办教育和营利的民办教育都会发展起来,中国就会如发达国家一样,渐次进入一个公民办教育协调发展的新时代。三可考虑成立农村教育发展基金,试行教育彩票,将接受捐赠和发行彩票募集的社会资金充实到农村教育发展基金中,这笔钱可用于每年对农村学校的补助,或者设立各类农村教育奖项,或者用于偏远农村或薄弱学校的建设。要强调的是,上述三种渠道的投入是并行不悖的,尤其不能因为有了后两者而削弱国家财政的教育投入,因为在任何情况下,国家财政投入都是教育投入的主体,都只能增长不能降低。

  其三,不断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教师人事机制。

  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力图构建起两个机制。一是构建起教师愿意来、留得住的用人机制,二是构建起教师进得来、出得去的的流动机制。在用人机制建设上,主要做到三点。一是为农村教师创造尽可能好的经济待遇,让他们尽快过上较为体面的生活,在全社会拥有较高的经济地位。为此,要确保农村教师工资优先增长,尽快达到与本地区城市教师待遇相当或者更高的水平。要在促进经济社会均衡发展、地区和行业差别逐渐缩小的同时,早日实现全国所有地区相同类别和级别的公办学校教师同工同酬,避免差别过大。绩效工资也要尽快不折不扣的到位,不要干打雷不下雨。另

  外,可建立农村教育津贴和偏远山区教育津贴,以鼓励教师到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学校任教。二是加强农村学校内部民主化管理,提高教师主人翁地位。三是为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继续教育提供更好的条件。教育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可联合出台政策,提供部分资金支持,对农村教师的进修提高给予适当补助奖励,对他们的培训考级给予费用减免。同时不断完善校本培训的软硬件条件,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帮助所有农村学校完善电脑网络设施,在学校图书馆建设、教育类报章杂志订阅上给予补助,让农村教师足不出校,就能了解和学习到外面的教育信息,不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在流动机制建设上,要加大教师人才资源的市场化分配改革,逐渐改变目前教育主管部门包办教师人事,教师进来容易出去难,或者只能往高处走、不能往低处流的格局,实现学校教师的良性新陈代谢。要逐渐把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包括人事权让渡给学校,通过强化镇村(社区)监督和学校内部约束的方式,保证学校在师资配备上的公平性、开放性、自主性和灵活性。要实行农村和城市教师的定期交流,并规定教师一定年限内必须在不同学校流动,以减轻教师的职业倦怠。要通过不太长的时间,让主要靠关系和潜规则的教师资源配臵方式逐渐淡出,最终建立起公平的统一的教师人才市场,让学校与教师凭契约约定各自的权力和义务。只有这样,农村学校才能最终实现教师的来去自入,才能及时更换新鲜血液,凭待遇、事业和感情吸纳到需要的优秀师资,才能避免优秀者和有关系者逐渐走光,剩下的就是没有关系、职业倦怠程度高、怨气大的一帮子“老人”教师。

  其四、大力提高教育质量,提升留守学生教育水平。为减少学生流失,增强农村教育公信力,必须改进和加强农村学校的内部管理,提升教育的生动性和实效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当前条件下,要让农村教育尽快改变面貌,一个重要措施是通过遴选或招聘,为每个农村学校配备一名好的校长,让有先进理念、现代知识和开拓精神的领头人来带动学校的发展。同时,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帮助农村教师尽快成长提高。一方面通过网上自学、讨论交流、外出参训等多种方式,让教师尽可能多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另一方面借助教育主管部门的协调组织,构建起城市和农村学校结队帮扶和相互交流的机制,让城市教师能定期不定期到农村学校上示范课,帮助农村教师析课备课,同时让农村教师能有机会多到城市学校学习取经。另外,要加强校本课程建设,适当增加一些有农村特色的教学内容,尽量多开展一些为农村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构建起富有个性特色的素质教育体系和学校文化体系,从而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让每个学生乐学好学,最大限度的降低学生流失率。

  留守学生的教育是中国农村教育一大特色和一大难题。各农村学校应在实践中探索留守学生教育和管理的规律,不断增进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有关教育科研部门也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为农村学校推荐更系统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同时,留守学生教育仅靠学校和教师是不行的,镇村(社区)有关部门、干部和群众,也要协同学校加强此项工作。有必要成立一个由相关部门干部、学校周边贤达、家长代表、学校领导教师参与的协调教育机制,共同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其五、从学生需要出发,优化校点布局和办学格局。校点布局和办学格局,应从农村教育的整体效益出发,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前瞻性的规划和适时调整。为确保农村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到适合的教育,在校点布局上,应以场镇集中办学为主,初中班主要办在场镇上,同时保留适当的村校教学点,主要用于小学低年级教育。各教学点应设臵在离场镇相对较远的村,特别是几个乡镇的结合部应保留适当的校点,这样才方便年纪小的学生就近入学。场镇集中办学点,应加强学生食宿设施的建设,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住校学习需求。

  鼓励支持民间人士捐资投资办学,特别是支持他们利用可用的原村校房舍或新建校舍办学,以满足偏远山区孩子上学的需要,以此构建起幼儿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为主体、公民办教育互补的农村办学格局,构建起场镇学校为主、村级学校为辅的合理的农村校点布局。

  总之,解决当前农村教育面临的问题,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政府与民间互动,加大投入,锐意改革,以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来

  解决农村教育多年的欠帐和积弊。唯有如此,才能帮助农村教育尽快赶上城市教育,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促进农村教育是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农村教育的落后不仅关系着我国教育的水平,还关系到农村今后的发展。我们要以新农村建设为主要契机,加强我国农村教育建设,促进农村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农村

  教育

  农民发展农村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农村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城市和农村一体化建设,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次,农村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体现,对于构建学习型和创新型社会具有重要作用;最后,农村教育的发展,有利于解决我国的农村、农民和农村问题,增加农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水平,对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一、当前我国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随着基础教育的不断推进,我国目前的农村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与城市教育相比较,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我国的农村教育问题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薄弱,师资力量较弱,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结构功能不健全,布局不合理,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1、农村教育的经费投入短缺现象严重由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且还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有些县级政府没有财政能力承担农村教育管理体制的责任,造成了农村教育面临着经费不足的严重困难。2001年,我国开始实行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但是,由于县级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当,有些县级政府教育资金投入较少,使得校舍面积小,教育设施少,对于学生必须的教学仪器、图书资料、文体器材等,也远远达不到现代化的教育要求。而且,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有些贫困山区的孩子和特殊人群(流动人口子女、残疾儿童等)的基础教育就成为了困难,或者

  负着债务接受教育的情况也不少存在。2、农村教育师资队伍素质不高农村教育中还存在一个十分普遍的问题,就是师资力量薄弱,有些教育观念落后、知识能力不高,方法落后的教师还活跃在农村教育课堂中,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成长成才。农村的教师选拨、任用和培训机制不完善,造成教师逐渐向城市学校流动,农村与城市的教育差距逐渐拉大。近年来,农村增加大量的任课教师,却又不给任课教师及时编制,打击了教师的敬业精神,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责任心,造成农村教育质量不高。3、农村教育的结构和功能不完善在农村教育结构上,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农村只有义务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相对缺乏。随着我国农村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农村对于成人和职业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对于成人和职业教育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但是,农村的教育结构严重向义务教育偏离,忽视了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这种现象使得农村的教育结构单一,农村教育越来越满足不了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另外,我国农村教育的功能仅限于向高一级学校培养人才,只是希望通过一级级地升学离开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也受到影响。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通过简单的成绩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认为只要这个学生的学习成绩不行,品德和其他方面都不行,因此不再关心成绩较差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不仅忽视了成绩较好学生的全面教育,还忽视了成绩较差学生的基础教育,严重阻碍了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二、分析改善农村教育现状的对策1、在政策中突出农村教育的重要地位政策要突出农村教育在国家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并力争体现农村教育政策的可行性。第一,政府要关心农村的教育问题,将农村教育问题看作是我国教育的重中之重,在教育问题中突出农村教育的重要地位,并在政策中对农村教育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农村的教育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关系,一方面,只有建立以中央政府为主体,地方政府及学校自身为补充的教育资金支持,才能让农村教育免受教育资金缺乏的危机,另一方面,只有以中央政府的科学决策为指导,才能在农村教育中稳步前进,少走弯路。第二,政府要以法律和制度的形式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和帮助,并在法律和制度中体现可操作性,以确保农村教育

  的快速发展。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特殊而复杂,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不仅要实行宏观调控,还要注重侧重群体和区域的教育现状,只有根据具体区域的农村教育问题,才能使农村教育工作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与此同时,政府要加大监督和检查力度,确保政策得以很好实施和农村教育问题得以解决。2、增加农民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农村教育的根源问题是生产发展落后。农村生产发展落后,农民的经济水平不高,农村教育事业就没有资金保障,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学条件不理想,农民孩子也上不了学。俗话说,正本清源,要想解决好农村教育的主要问题,就要解决好农村生产发展落后的根源问题。首先,我们要努力发展农村生产,带动农村相关产业发展,通过拓宽增产渠道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和地方政府收入,让地方政府有充足的资金作为教育保障,让农民孩子有充足的资金储备去接受教育。其次,不仅政府要加大教育投资,农民也要重视孩子教育,政府要加强农民的教育投资观念,引导农民摈弃原生态的生活观念,重视孩子的学校教育投资,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教育。3、调整农村教育结构,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农村在抓好基础教育的同时,要重视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在农村经济快速且多元发展的今天,农村教育结构失调不仅影响到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还影响到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首先,政府要根据当地资源、人文、地理等实际情况,积极发展适合本地区的农村教育结构,打造健全的职业技术教育网络,以巩固农村义务教育的效率。从城市方面来讲,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有利于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流动,促进了城市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从农村方面来讲,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其次,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中农业科技知识教育的重视,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和科技素质,增强农民对科技的接受和运用能力,使得农业科技教育和农村经济发展有机统一起来,这不仅为职业技术教育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拓宽了就业渠道,也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最后,政府和学校要重视义务教育工作,及时优化学校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农村课程体系中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元素,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

  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综合素质。4、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农村教育的水平在很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就要加强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以促进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首先,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福利,取消城乡教师工资水平差距,健全薪资和职称奖励机制,激发教师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其次,推进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健全农村教师的在职进修制度,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素质。最后,加强农村和城市教育合作,促进城乡资源的共享的同时,吸引大学生和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总之,解决好当前的农村教育的主要问题,我们要实现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学校的联动,加大政策支持的同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调整农村教育结构的同时,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的同时,加强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农村教育健康发展,才能减少城市和农村的教育差距,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中国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

  引言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近13亿人口,9亿在农村,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据着基础性地位,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关系到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稳定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性、全局性的问题,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虽然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从经济发展总体状况上看,发展仍然不足。目前,制约和影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但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种生产要素中,人的因素始终是最根本的因素,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我国有9亿农民,要将我国农村地区丰富的人力资源变为人才资源优势,提高其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服务,就离不开农村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

  教育是一种具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传播功能的复杂的社会活动。农村教育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可以说,农村教育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先导性产业、决定性产业。发展教育特别是发展农村教育无疑就成为保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2

  中国农村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村教育无论在教育规模方面,还是在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方面,都有了极大发展,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的劳动者。据教育部有关统计数据显示:1992年,全国义务教育的普及率不足20%,2000年底基本实现了在85%的人口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以上,初中入学率达到88%以上,青壮年文盲下降到5%以下;农村教育经费有较大幅度提高,农村小学、初中的生均教育经费分别从1993年的224元、409元增加到2000年的536元、815元,增幅分别达140%和199%:农村小学和中学的校舍面积分别从1990年37450万平方米、19709万平方米增加到2000年的50538万平方米、35359万平方米,增幅分别达35%和79%;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我国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的合格率分别从1980年的50%,13%,36%上升到2000年的96%,87%,68%,小学教师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20%,初中教育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占14%。一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基本做到了县有重点高中、职业高中(职教中心)或农民中专;乡镇有普通初中、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科教中心)、中心完小;较大的村有完小、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基本形成了结构合理、比例适当、规模适度的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农村教育体系和网络,适应了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但是,现阶段我国农村教育总体上仍然比较落后,还有约15%的人口地区没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盲和巩固扫盲成果的任务仍很艰巨。一些地方农村教育结构还不尽合理。农村教育结构单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薄弱,全国约一半的行政村没有建立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农村劳动者的年培训率只有20%左右。

  就多数地区的农村教育自身而言,教育内容不同程度地脱离经济、社会及受教育者个体身心发展的实际需要。教学内容缺乏地方特色,一些地方往往把升学教育作为教育工作唯一追求的目标,大多数受教育者对教育的需求和期望主要是希望通过接受教育,以升学的方式向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地区“移民”,升学意识占主导地位。在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上,长期是教育部门一家管教育,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考虑较少,致使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造成教育在育人、促进经济发展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影响了广大农民参与办学和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投入农业生产第一线较早的人,往往文化水平较低,如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流失生或毕业生。农村吸收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较弱,贫困地区尤为突出。这些弊端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进而影响着农村人口质量和农村地区生产力的提高。

  应当认识到,我国农村教育已落后于经济的发展,失去了其超前指导作用,农村教育改革落后于农村经济改革。尤其是在贫困地区,教育与经济处于一种难以自拔的恶性循环之中:经济发展水平低→财政收入低→教育投入低→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低→人口素质低→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不足→经济发展落后。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难以满足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实际需要,更不能适应我国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要求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3

  农村教育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农村教育是一个利国利民的系统工程,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为了解决目前农村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更好更快的使其发展,必须采取深入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首先,发展农村教育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和参与,单靠教育部门是不可能顺利进行的,必须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树立“综合”的观念,才能使教育内部和外部相互协调,相互支持,促进农村教育健康发展,为农村经济和社会进步服务。

  其次,农村教育要树立正确的办学方向和教育观念,由主要为升学服务转到主要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同时兼顾到升学上来。农村教育部门要主动关心当地经济的发展,始终坚持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办学方向,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参与社会生活的变革,使教

  育在农村

  “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否则,农村教育自身不能健康发展,也不能发挥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再次,协调发展农村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实行

  “三教统筹”。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一定要面向农村,为农村地区培养具有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

  最后,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特别是对义务教育的投资力度,减轻农民负担,更大程度上普及义务教育。“再穷不能穷教育”为了增强我国农业和国民经济长期竞争力、调节收入差距过大的城乡经济关系,根据我国国清,应当通过较大行政区范围内转移支付手段来筹措基础教育经费。

  第四篇: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

  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

  漠沙镇明诚小学

  周海龙

  【摘要】小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基础之一。特别是农村小学教育,在我国小学教育中占有比较大的数量。近些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农村小学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不管从硬件建设还是师资配备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对于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学校发展还远远不足,发展过程中显现出来的许多矛盾仍然制约着农村小学的发展。“均衡发展“这一目标似乎离我们还是很远。

  【关键词】制约;教育;因素;对策

  农村小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基础之一。农村小学教育办得好坏,直接影响到中学、大学乃至整个国民的教育。当前,农村小学教育的整体性薄弱状况从根本上还没有得到扭转,在办学方向、师资队伍、学生管理、家长重视等方面仍然还有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

  一、制约农村小学发展的“瓶颈”

  1、学校办学条件跟不上发展需要。

  虽然近年来,政府不断地加大力度进行教育投资,大大地改善了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基本上实现了学校“楼房化”,但学校却没有

  与之配备的教育教学设备。由于当地政府的经济落后和农村小学的经济收入有限,投入到教学设备的资金非常有限,从而影响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时值当今新课程改革的热潮,教师在没有现代教学设施设备的情况下,变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电脑室和语音室,边

  远、小型的学校没有电脑,即使有电脑的学校,部分上不了网,教学得不到新信息,这严重地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发展。特别是“形象工程”更加加大了偏远地区与公路沿线学校的差距。

  2、学校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是学校办学的主要力量,师资力量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办学条件好的学校与办学条件差的学校的教师两极分化严重。农村小学尤其是偏远山区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由于种种原因而相当薄弱,教师的年龄结构偏大和文化素质偏低,教师的思想观念也相对落后。地处偏避、条件差的学校教师紧缺,从而出现了教师每人包一个年级的现象。白天只有上课的时间,还要抢时间改作业,晚上才有时间备课。没有机会进行研讨,没有时间进行教育科研活动。大部分教师只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相当一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面对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师应付正常教学尚且力不从心,更谈不上推行素质教育。因为人员紧张和学校经费紧张,他们几乎没有机会参加业务培训、到外地听课学习,加之,学校教师少,管理制度不健全,使部分教师因此而工作作风散漫,得过且过。新分配教师因条件原因,一般最多两年就调离。同时,体育、英语、音乐等专业教师缺乏严重,也是影响教学质量和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因素。

  3、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

  很多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

  法开展,音乐课是教师唱一句,学生跟着唱一句,体育课要么是学生自己玩,要么是体育教师拿来一个篮球,几十个学生打上40分钟??不少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更别提教育现代化、信息化了。由于信息渠道不畅,一些边远农村小学几乎没有什么教育科研活动,这些都使得农村教师在长年的教学过程中,墨守

  成规,安于现状,工作无创新。

  4、家长思想观念陈旧。

  如今农村的独生子女较多,而不少家长的思想观念较为落后,视子女如宝贝,纵容子女犯错,而“留守儿童”的出现和家长的不配合更增加了学校教育的负担。偏远山区农村的家长思想认识滞后现象严重,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重男轻女”的思想,如对女孩子的学习成绩不闻不问,对男孩子的学习任其发展,并且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或者根本不支持学校的教育,如家长因法律知识的缺乏为一点小事而到学校大吵大闹或者越级上访之类的事件时有发生,家长过分宠爱孩子而滋生了学生的不良心理和行为习惯,这些都使学校管理难度与日俱增,增添了学校教育和管理的难度。以上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导致了现在的教师出现了“不家访”和“怕家访”情况,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值很高,而留守学生、隔代教育对学校教育的负面影响较大。特别是对学生安全管理学校是“有限的权力,无限的责任”。因此,很难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致使单方面的学校教育显得有些无能为力。

  二.突破发展困境,确保发展的对策

  1、加强班子建设,规范管理制度。

  农村小学的学校领导班子的建设相对滞后,因为大部分的班子成员都是本校提拔上来的,除了本身的管理水平不高之外,各种利益集团的纠缠不清也直接影响了班子的团结。农村学校在本身管理制度建设上有先天的缺陷性,特别是一些农村学校大多办学时间很长,教师间大多是本地人,互相之间的关系很复杂,相对来说管理的实行牵涉到的因素更多,往往不容易达到预期的目标而流于形式。所以引进一套先进的管理制度,管理理念很容易,但如何让它生根发芽,在实际学校管理中发挥效能,所面临的困难就更多了。而学校领导班子是学校一切工作的“领头羊”,领导班子的能力和作风直接影响学校工作的管理质量。为此,首先要建设一支团结务实、高效进取、敢抓敢干的领导班子。

  2、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良好的师德师风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力保障。在当今社会复杂的发展形势下,农村学校的教师的思想容易发现波动,由此要加强对教师思想道德的引导和教育,宣扬“正气”,消灭“邪风”。通过学先进、立榜样等方法帮助教师认清形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加强监管力度,及时发现不良思潮并及时解决。据不完全统计,当今教师有近80%的教师由于工作压力大和生活压力大而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的心理疾病,这是值得注重的。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如何能教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呢?所以学校也要加强对教师心理方面的疏导,解放思想,让教师拥有一颗良好的心态从事教育工作。同时,努

  力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以提高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和接受新信息为主要内容,开展好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使教师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成为全社会的表率。

  3、积极争取资助,加大办学投入。

  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师思想素质等“软件”具备了,需要良好的“硬件”来运行。虽然农村小学的经济收入非常有限,但学校可每学期从有限的资金中有计划地加大对办学条件的投入,逐年添置教育教学设备设施,改善办学条件,同时积极争取外来资金的资助,用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确保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硬件”保障。

  4、健全农村小学人事管理制度,激活管理机制,落实农村教师优惠政策。

  以解决低龄儿童集中就读为突破口,加强农村小学建设,重组、利用、整合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强化农村小学质量管理,促进农村小学以优质教育吸引学生,逐步缓解中心学校“人满为患”的压力。一是加强对农村学校的帮扶,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尽快实现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有机整合,实现资源共享。二是以教师流动和培训为切入点,积极培养和造就大批的热爱农村教育、懂得农村教育并且善于管理的干部队伍,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培养,均衡城乡教师队伍素质,落实对口帮扶。从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方面适当向农村教师倾斜,鼓励教师长期从事农村教育。三是强化农村教育的制度管理,制定农

  村学校建设和管理的基本规范,确立合格学校基本标准,落实目标管

  理,大力实施规范化建设,以“示范性学校”建设为契机,推进教育质量提高,脚踏实地做强教育质量,做靓教育形象。四是减负松绑,从多种渠道减轻农村教师心理和工作负担,关心贫困教师,关爱长期从事农村教育的教师,切实解决其生活、工作、家庭及子女就业等实际问题,促进教师舒心工作、自主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五是强化农村教育宣传,广泛宣扬农村教育的新成绩,宣传农村教育中涌现出的新人新事,真正的让更多的对农村教育做出贡献的同志个性得以张扬,品德受到传颂,从而达到“彰显农村教育勃勃生机,增强农村教育人本活力”之目的。

  5、创建家长学校,关注“留守儿童”。

  农村大约40%的“留守儿童”及隔代教育管理的出现给学校教育增加了难度,这需要教师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帮助。学校应要求教师根据“留守儿童”档案,随时跟踪调查,关注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对困难的“留守儿童”要实实在在的进行帮扶。同时,由于农村学生家长的文化素质不高,对子女的教育认识不够和存在误区,而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教育的好坏影响到学生人格和道德行为等方面的发展。为此,学校在扮演教育学生中起主导作用的同时,也要扮演好引导家长教育孩子的角色。学校工作要把创建好家长学校作为重点,不可忽视家长学校的重要性。学校通过召开家长会、座谈会等形式加强家长的培训工作,使家长懂得党的教育方针和各种教育政策,明确学校的办学思路,理解学校的治校策略,掌握科学育人的方法,实现家庭、社会与学校合力育人。特别是在农

  村,家长们更需要学校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总之,农村小学的教育具有特殊性和长远性,保持农村小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也是复杂多样,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工作,只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勇于创新,农村小学的教育得到改善则指日可待。

  第五篇: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学校基础设施薄弱

  农村小学基础设施大部分都是80年代村村办教育时建设,虽经过后期建设,但与学生家长的愿望和社会的发展还有一定的差距,农村学校没有现代教育技术设施,目前很少农村学校有计算机教室和班班通设备。很多农村学校教师的教学手段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

  二、农村师资水平滞后

  当前,我国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小学教师平均年龄49岁,30岁以下教师只占9%,46岁以上教师占45%,特别是村小46岁以上教师占到教师总数的60%以上。所以我学区教师老龄化严重。根据安徽省规定的师生比例核编,农村小学教师超编,但由于农村小学教学点分散,因此,按班师比实际教师缺编严重。为满足教育教学的基本需要,教师的工作量非常大,特别是偏远农村小学教师年龄老化严重。二是教师素质普遍不高。农村学校中专生、高中毕业生在教师队伍中占了绝大多数,他们自身的知识结构很不完善,科研能力差,农村大部分教师由原来的民师转正,没有受到正规师范教育。

  三是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工作量过大。按省里规定的“开齐课程,开足课”的要求,各个年级必须开齐音乐、体育、美术和社会实践活动课,小学三年级以上必须开设英语、计算机课,这些学科都需要专业对口的教师执教。由于教师缺乏,教非所学、学非所教以及一人代多科的现象不同程度上存在。

  四是教师职称福利待遇较低。一是专业技术职务不合理:中级职称大多是老教师,中青年教师几乎都是初级职称,使长期工作在艰苦环境下的教师们很难接受。二是教师工资福利低。近几年随着物价飞涨,而教师工资,特别是年轻教师工资仅在2000元左右,只能解决温饱,这给教师队伍的稳定带来负面影响。

  五是教师缺编严重。农村学校编制不能满员,造成学校难以正常

  开课,如后圩小学虽有13个编制,但只有7名在职教师,2013年9月招考1人,因条件艰苦,其主动放弃后圩小学教师岗位。近年来教师退休较多,但教师补充困难,比如2011年以来潘集学区退休31人,仅补充9人,到2017年潘集学区将退休24位教师,到时又能补充多少新教师。

  六是难以留住优秀人才,潘集学区本身教师严重缺编,仅2014年9月就有1名教师通过招考到淮师附小,2名教师通过招考到潘集实验小学。

  三、农村学校经费严重不足

  农村小学生源较少,相当一部分学校只有几十名学生,有的班级只有不到10名学生,义保经费按学生数拨发,导致部分学校经费紧张,难以维持正常教学和办公需要,很难抽出资金购置教学设备。

  四、学校管理水平不高

  在农村学校,校长及其班子成员的管理水平与学校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一些落后的学校,由于校长管理能力太差,学校照搬照套制定一些管理办法、措施、制度也往往流于形式。在激励机制上不舍得花钱,在评价制度上不切实际。凡事一刀切,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同享受。结果,把学校弄的一片混乱。

  五、教育资源力量涣散,学校教育孤军奋战。

  教育按照实施主体的归属可以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农村学校目前的现状是: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社会教育真空状态,学校教育形同孤岛。家庭和社会不仅不能为学校教育推波助澜,反而常常起到相反作用。

  比如:

  留守孩子的问题很长时间以来成为社会关心的热点。办法想了不少,可是收效甚微,原因是无论什么样的人,即使他再有爱心,也不可能取代家长在孩子心中的地位,不可能取代家长对孩子实施的家庭教育。

  当前农村家庭已有不少独生子女,一般家庭最多两个孩子,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的“隔代亲”非常严重,长期在外的父母很难对孩子的行为有全面的了解,一年中一两次相聚显得弥足珍贵,惟恐伤

  害了孩子。这些可能的娇生惯养极容易养成学生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的不良思想性格。加上农村社会中老百姓潜藏的恨师心理,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学校教育的效果。

  解决方法的建议

  一、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力度。

  当前全面改薄正在进行,应优先考虑农村学校,农村学校基础差,底子薄,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尤其是对农村学校急需解决的现代教育设备进行配置。

  二、解决农村学校教师师资缺乏问题

  1、建立正常的农村学校教师补充机制,确保农村学校教师足编。

  2、健全农村学校教师在职进修制。将教师在职进修与提高学历、职称评定三者挂钩,促进教师自觉参加脱产学习、函授、自考等进修。

  3、举办各类培训班,定期轮训,使培训和教师实际教学结合起来。

  4、强化城乡教师交流。即安排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小学定期任教,尤其是派往偏僻地区支教。

  5、从短期着眼,提倡农村小学中条件好的与薄弱的学校之间,相互异地兼课或代课,以达到以强扶弱,共同提高。

  6、尽快落实农村艰苦地区教师补贴,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

篇五:目前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的教育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状态,无论从哪个角

  度来看,农村远远落后于城填区域,而作为基础教育的农村

  教育更是陷入让人非常不安的状态。尽管国家近年来加大了

  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但总的来说,还有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

  根据几年来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经验总结和思考,现就农村

  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投入不足,学校办学条件差

  尽管近

  20年来中国乡村教育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

  观,但与需求相比,还相差甚远,乡村教育经费不足的压力

  越来越大了;信息社会把原来就落后的乡村办学条件再一次

  向后抛得比历史上任何时候的距离都远。许多村小不要说现

  代化的教学设备,就连基本的教学手段都难以满足。许多学

  校用地狭窄,没有学生活动场地,没有基本体育、音乐、美

  术及其他活动课教学设施,老师们依然是用“一块黑板一张

  嘴,两支粉笔一本书”来完成教学任务的。最为严重的是还

  存在许多危房学校,被陶渊明称为“世外桃源”的陶寓村小

  学的校长和老师们每天轮流值班,在墙壁的裂缝处贴上白

  纸,一旦发现白纸有裂痕,马上组织学生撤离,这严重威胁

  着师生安全。村级小学办学条件差,影响和阻碍着我国农村

  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提高。

  2、在校学生逐年减少,生源大量流失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教育资源的重组以及农

  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村小学生

  源骤减问题日益凸现,以

  我校为例:

  2006年全校学生有

  305人,2007年

  280人,2008年为

  202人,2009年为

  167人。这种现状在我县农村小学普

  遍存在,因而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种:首先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农村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使生源大量减少。其次,城乡二元结构差别造就的教育资源发展不均衡,加上现在的家长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教育,都希望子女接受更好的教

  育,想方设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子女转学到县城小学,使

  农村小学生源日益减少。再次,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现在不少农民外出务工,将孩子带在身边,送进城市学校就

  读,客观上造就了农村小学生源的减少。

  3、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在农村小学整体上出现了教师队伍“老龄化”的现象。

  这种趋势令人担忧。因为这些年纪大的教师,只有少数受过

  专业教育,大部分是民师转正过来的。他们仅凭自己日积月

  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教法陈旧,观念落后,知识结构老

  化,知识面窄,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改革后的义务教

  育课程,往往觉得力不从心,无所适从。教师队伍中还有相

  当一部分是县内政策班招生的,虽然也接受过教师专业培

  训,但教学基本功相当扎实的为数不多。再者教师队伍中出

  现“留不住”的现象,目前我县在村级小学任教的中师毕业

  生已寥寥无几,他们大多调往县城、乡镇中心学校或初中。

  4、教学科研流于形式,课程改革举步维艰

  农村教育,一直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里,教师的教学

  工作就成了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而导致教师从事教学研

  究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学校只能依靠

  制度强制推进,大多数教师认为从事教学研究是年轻教师的事,甚至是教育

  专家的事。即使开展教研活动,也是为了应付检查,并没有

  把教学研究看作是提升自己业务能力的途径,评课也多为应

  付性地简单说两句,主题不明确,发言人不能完全投入,不

  是跑题,就是不了了之,缺乏应有的争论,体现不出教研的气氛。这种形式化的教研活动效益低下,不能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从而影响学校课程改革的推进工作。

  二、农村小学走出困境的相应对策

  农村小学占了义务教育的半壁河山,必须高度重视它当前所

  面临的困境。对农村小学现状的分析不是目的,找出解决问

  题的对策才是目的的所在。针对农村小学存在的问题笔者建

  议采取以下对策:

  1、加大农村小学教育投入,均衡教育资源

  村级小学办学条件所存在的严重问题,使改善村级小学的办

  学条件已成为当务之急,基础教育是一项关于国计民生的大

  事,小学教育更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我们实施科学

  兴国战略的重要方面,我们应重视农村小学教育,发展均衡

  教育,一方面教育当局应加大教育政策的倾斜力度,继续支

  持农村小学教育。另一方面应调动社会力量,呼吁社会各界

  人士关注教育,关注农村小学教育,使村级小学办学条件有

  明显提高。

  2、深化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加大学校布局调整力度

  为了进一步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加快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

  展,进一步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我们县应不断加

  大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力度。针对农村学校布点多,规模小,教育资源闲置的问题,打破乡镇、村组界线,采取分散合并、直接撤并,建中心学校,完全小学、教学点等方式,对办学

  规模小,办学条件差的农村小学进行调整撤并,以布局调整

  带动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推进危房改造。对学校布局进行

  调整,使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校舍条件得到改善,办学

  质量得到提高,才能有效防止生源大量流失。

  3.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常言道,学生要一碗水,老师应有一桶水。当今时代这个比

  例不适应教育的发展,教师仅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新一

  轮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特别是小

  学老师,需打造成学习型教师,当今教师要博览群书,丰富

  知识,更新教学方法,与时俱进,方能适应时代发展。教师

  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与否。

  (1)以考促学

  目前,有多少同行朋友用了多少时间去学习,钻研业务?自

  觉去“充电”?我认为老师与学生一样要读书啊。没有压力

  就没有动力,只有对教师进行考试检测,才能促进他们自觉

  去学习,自觉提高。八十年代,教师教材教法考试,对老师

  学习,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以考促学,关键要务求实效,不要留于形式,一定要防止走过场,否则适得其反,才能达

  到以考促学的目的。

  (2)以训促提高

  针对教师教学方法陈旧,知识贫乏,教学艺术差等现象,我

  认为教育主管部门、业务部门应组织对教师进行在职、离职、短期或较长期

  (一个月、一个学期)

  的培训。

  通过理论学习、实地考察、实习等方式,可以提高老师的知识水平,业务能

  力。教育主管部门、业务部门制定培训规划,确定培训周期,力争两年或三年

  全县小学教师轮训一次。方式可采取逐级骨

  干培训,骨干培训骨干,最后达到全员培训。

  4、坚持开展校本教研,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

  课堂是教育的“终端”,新课程理念如果不能最终落实到课

  堂教学,体现于课堂教学,那么新课程改革就不可能成功,从理念到实践之间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尤其是对广大农村

  中小学教师来讲要经过一个艰难的转化历程。在落实新课程

  理念方面,管理者既充当组织者,实践者的角色,又充当着

  研究者,构建者的角色。由此看来,管理者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与教师同成长,但又要比教师担当更多的角色,即作

  为新课程改革引领者、组织者的角色,因此,管理者要坚持

  开展校本教研,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1)引导教师在实践中反思

  引导教师不断地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定期举办“新

  课程实施回头看”,引导第一线教师经常性的反思自己的教

  学活动;引导教师备好“教后案”,促使教师们在实践的基

  础上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鼓励教师写教

  学反思,利用网络空间,展示教师的才华,也展示教师的教

  学才艺。

  (2)引导教师在教研中共进

  开展系列“新课程专题”教研活动,以教师间的互助和教师

  个人反思相结合,促进教师专业在实践中成长。

  可以通过“人

  人上好一节研讨课,人人评好一节课”;落实好研讨课的“备

  ---上---说---评---上”五个环节,建立起评课的目的在于推进

  教师反思,完善执教者以人为本的观念;可以通过“人人都

  有专题研究,人人能开一次讲座”,相互间交流探究,深化

  教师的专题研究,提高

  教师的专业素养。

  农村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点,而农村的小学教育更

  是重中之重,只有加强农村小学教育的力度,才能逐步提高

  农村教育的质量。路漫漫其修远兮,农村小学教育需要国家

  和政府更高的重视和不断的探索,更需要全民支持。

推荐访问:目前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教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