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评价道教3篇

时间:2023-04-29 09:30:06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篇一:梁启超评价道教

  

  2020年河北省沧州市河间果子洼乡大渔庄中学高二历史联考试卷含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近几年,“达人”成为热门词语,有人考证该词最早见于《论语》中的“己欲立而立人(立人:使他人站得住),己欲达(达:通达事理)而达人”,下列言论与此观点有直接关联的是()

  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B.“过犹不及”

  C.“仁者爱人”

  D.“有教无类”

  4.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其中“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主要是指()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C.江南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参考答案:

  C

  2.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有这样一段描写:“1754年,一个法国人在广州打死了一个英国人,广州的府县劝他们自行调解。”广州府县的这种行为

  A.按照国际法,可减少国际纠纷

  B.有利于化解该纷争,颇具智慧

  C.缺乏司法主权观念,后患无穷

  D.符合《南京条约》附件的规定

  参考答案:

  B

  5.明朝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写道:“情(爱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对这段话的解读,正确的是()

  A.表明文学开始与现实相结合

  B.是对当时官方哲学的否定

  C.标志着民间文学的正式诞生

  D.是早期民主思想的体现

  参考答案:

  C

  考点:《南京条约》。领事裁判权是指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通过《南京条约》附件,外国人获得此项特权,不受中国法律制约,缺乏司法主权观念,后患无穷,故C项正确。

  参考答案:

  B6.“等到自强、变法、拳祸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作者认为孙中山的方案

  A.有利于挽救清朝统治的危机

  B.能够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本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是解决民族危机的新方案

  3.美国总统华盛顿在其著名的告别演说中,一再告诫“那些领导政府的人们,要谨慎行事,把自己限制在各自的宪法范围内,避免在行使权力时一个部门侵犯其他部门的权力”。华盛顿在此非常强调的是

  ()

  A.中央集权原则

  B.自由平等原则

  C.分权制衡原则

  D.司法独立原则

  参考答案:

  C参考答案:

  7.下列说法与“南方谈话”无关的是

  ()

  A.核心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C.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D.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参考答案:

  1/B

  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体系形成标志的认识、理解能力。其中B项是指1978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与“南方谈话”无关。故答案为B。

  ②③①,故C项正确,ABD项都错误。故选C。

  10.伏尔泰研究了牛顿的科学成就,孟德斯鸠写过多篇自然科学的论文,康德在46岁之前的著述也集中在自然科学方面,他们“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审视自然、人类与上帝的关系,形成了自然法论中具有新精神的人文主义”。据此可见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

  A.划清与自然科学的界限

  8.加尔文说:“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是完全靠上帝恩赐”材料所体现的是

  A.加尔文的先定论思想

  B.加尔文教对许多国家产生重大影响

  C.符合教俗封建主的利益

  D.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

  参考答案:

  A9.回首和透视小学数学教材变迁的背后,是中华民族现代化定位的顽强努力。下列三幅图片是不同时期使用的数学教材的封面,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B.汲取了理性思考的精神

  C.偏离了文艺复兴的轨道

  D.开启近代思想解放序幕

  参考答案:

  B试题分析:启蒙运动的科技基础是自然科学的发展,故A项错误;启蒙运动倡导理性主义,故B项正确;启蒙运动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不是偏离,故C项错误;开启近代思想解放序幕是文艺复兴,故D项错误。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理性精神

  11.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出当时()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

  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

  参考答案:

  考点:2M:隋唐时期的商业发展;2N:宋朝的商业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唐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专业化.

  A.③①②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②①③

  解答: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时间不符合,故A项错误.

  传统农业衰退不符合唐宋历史,应该是传统农业发展,故B项错误.

  材料中“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说明茶叶、桑蚕等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唐宋时期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则说明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不断提高,故C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与D项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无关,故D项错误.

  故选C.

  12.“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这一观点出自先秦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

  参考答案:

  C据材料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属于改革开放新时期,②封面字体为繁体,属于民国时期,③封面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字样,属于20世纪50、60年代,故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2/参考答案:

  C

  13.梁启超曾这样评价孔子:“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这主要反映了

  A.儒家学说博大精深,内涵丰富

  B.儒家思想融入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

  C.儒家学说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

  D.儒家对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的作用

  参考答案:

  A略

  16.有学者说:“满族自己内部,原本实行的是八旗旗主共议的氏族民主,而不是汉文化的绝对君主制,后来才废除了这种氏族民主形式,实现了君主的专制体制。”这种变化达到顶峰是在

  A.顺治时期

  B.康熙时期

  C.雍正时期

  D.乾隆时期

  参考答案:

  C

  参考答案:

  BA项是对儒家思想的特点和内容的分析,不是影响,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可知儒家思想对中国影响之大,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价值观念的一部分,故B项正确;材料中注重的是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思想影响,不是其政治作用,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儒家思想对国家统一的作用,故D项错误。

  14.东汉光武帝之时,察举制实施中有了“授试以职”的正式规定,即郡国长官应先对秀才与孝廉委以一定职务,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可举至中央。这一规定

  A.打破贵族世代为官的陈规B.体现对官员吏治才能的重视

  C.彰显公开竞争的选官原则D.意在提高地方政府行政效率

  17.下列作品与中国先秦文学中的“楚辞”创作风格相似的是()

  A.《人间喜剧》

  B.《战争与和平》

  C.《唐璜》

  D.《等待戈多》

  参考答案:

  C18.据《史记·平准书》记载,西汉初期“富商大贾或贮财役贫,转毂百数,废居居邑,封君皆低首仰给焉。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偌国家之急,黎民重困”。这反映出

  ①西汉初期商业势力十分强大

  ②中央政府对商业势力处于失控状态

  ③地方封国势力与商业势力相互勾结

  ④西汉政府非常重视商业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

  B19.严复在评价近代一场战争时说:“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大替矣。”该战之后

  参考答案:

  B材料“郡国长官应先对秀才与孝廉委以一定职务,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可举至中央”说明东汉时期政府对官员的才能比较重视,故B项正确;从秦朝就打破了世官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公平竞争的原则和政府效率,故CD项排除。

  点睛:材料“郡国长官应先对秀才与孝廉委以一定职务,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可举至中央”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15.文艺复兴时期一位作家说:“人是能够随心所欲地改革自己的。”这反映了()

  A.肯定了人的价值及其创造性的思想

  B.人文主义藐视宗教作用的思想

  C.提倡追求物质生活幸福的思想

  D.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思想

  A.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

  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

  C.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

  3/D.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2.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学者是()

  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泰勒斯

  参考答案:

  C以“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翦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京戒严,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覆我之海军”等信息可以得出,这个战役是指甲午中日战争,据此可知,C符合题意;A指的是鸦片战争的结果,B指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D指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结果,故排除ABD。

  20.宋明理学说的是儒家思想,使用的是儒家术语,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宋明理学特别是陆王心学,所借以建构思想理论体系的,是佛教本体论的思维模式。因此,如果不懂中国佛学,对于理学的理解和研究,只会是隔靴搔痒,据此可知宋明理学的特点是()

  A.三教合一

  B.儒表佛里

  C.重理轻法

  D.格物致知

  参考答案:

  C【详解】亚里士多德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B、D项。

  23.下列对“双百”方针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②内容是在艺术领域实行百花齐放,在学术领域实行百家争鸣③它符合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发展规律④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总方针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

  B24.五四运动至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是()

  A.“打倒列强,除军阀”逐渐成为各阶层人民的共同愿望

  B.中国的民族工业在这一时期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C.“民主共和”与“实业救国”成为当时社会思潮的主流

  D.出现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趋势

  参考答案:

  A25.“中国之遗留学生……其所谓‘好学生’者,一知半解,妄为邪说。动必曰,中国文字之当废也,人种之当绝也,国粹之当弃也……”对材料思想理解正确

  的是

  A.支持新文化运动

  B.反对派遣留学生

  C.反对改革传统文化

  D.主张改革传统文学形式

  参考答案:

  B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宋明理学继承了孔孟的正宗的治国学说,同时吸收了佛教、道教的学说,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宋明理学是佛教与儒家思想融合的结果,根据材料如果不懂中国佛学,对于理学的理解和研究,只会是隔靴搔痒,说明宋明理学的特点是儒表佛里,B项正确。A项三教合一与材料的“儒佛思想融合不符”,排除。材料主旨强调理学是儒表佛里而非重理轻法,排除C。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方法论,排除D。所以选B21.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忠孝节义”,这些思想中的进步成分至今仍然影响着炎黄子孙。这些

  思想主要来源于儒家思想中的A.仁政学说

  B.天人感应学说

  C.理学思想

  D.大一统思想

  参考答案:

  C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特别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他还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他强调要“存天理,灭人欲”。“仁政”与“天人感应”“大一统”思想涉及的主要是统治者。故本题选C项

  4/参考答案:

  C

  26.有一位英国著名哲学家曾经明确指出:“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是一次心灵追求自由的运动。”下列言论能够佐证这位哲学家观点的是

  A.赎罪券“增加的仅仅是贪婪之心”

  B.“上帝的恩典不是赐给所有的人”

  C.“教皇没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权力”

  D.“每一个人都可以是自己的牧师”

  C

  29.某组织的旗帜设计灵感来自文艺复兴时期宗教画上圣母脑后的“十二星冠”,象征着团结、统一、和谐。该组织是

  A.联合国

  B.北美自由贸易组织

  C.亚太经合组织

  D.欧洲联盟

  参考答案:

  D【详解】根据材料“来自文艺复兴时期宗教画上圣母脑后的‘十二星冠’”“征着团结、统一、和谐”等信息可知,此旗帜相关的组织是欧盟,故D选项正确;联合国的旗帜是一个从北极看上去的世界图,周围用一个橄榄枝圆环围绕着的图案,故A选项错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旗帜是成员国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的国旗组成的图案,故B选项错误;亚太经合组织的旗帜是对亚太地区的地图上有该组织的英文缩写,故C选项错误。

  30.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参考答案:

  D材料“(宗教改革)是一次心灵追求自由的运动”反映的观点是因信称义,即只要内心信仰即可以得到上帝的拯救,故D项符合题意,故选D;A项是马丁路德反对教皇搜刮的思想,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是加尔文的先定论,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否定了教皇在灵魂得救中的作用,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27.中华民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也对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关于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音乐茶座电影成为上流社会的时尚

  B.鞠躬、握手等礼仪推广显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C.旧有婚姻观念完全改变

  D.中山装流行,逐渐成为中西合璧“国服”,为国人青睐

  参考答案:

  C

  28.“云梦者,方九百里,其中有山焉。其山则盘纡岪郁,隆崇嵂崒,岑崟参差,日月蔽亏。交错纠纷,上干青云。罢池陂陀,下属江河。其土则丹青赭垩,雌黄白坿,锡碧金银。”这段文字应该收录在

  参考答案:

  考点:29: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带来的影响.

  解答:坊市制度瓦解只体现出商品交换场所的变化,而不能作为促进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

  土地集中导致自耕农数量减少,国内购买力下降,不利于农业和商业经济发展,不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B项错误;

  农业技术进步会推动农业发展,也会使更多的农产品投入市场,带来商品经济发展,是推动全国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C项正确;

  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多为官府控制的朝贡贸易,对国内经济发展影响不大,不是促进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D项错误.

  故选C.

  A

  BC

  D

  参考答案:

  5/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针对社会的急剧变化,各学派热烈争辩,著书立说,阐述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材料二邓小平从世界经济多极化的格局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提出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梯度的开放政策和对外资的优惠政策,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这样多层次的梯度推进,……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陈钺、汤秀莲《邓小平的对外开放理论:富民强国之路》

  材料三从1978年算起……,我国曾有过两次思想大解放,(一)1978年,一篇署名文章打破“两个凡是”神话,拉开了第一次思想大解放的序幕。(二)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触动姓“社”姓“资”,导致了第二次思想大解放潮流的形成。

  ——节选于《改革开放30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其历史地位。

  (2)根据材料二概括邓小平对外开放的思路,并指出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次思想大解放的不同作用。

  序幕……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触动姓“社”姓“资”,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为改革开放奠定思想基础、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奠定思想基础等方面分别指出两次思想大解放的不同作用。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50年,伦敦毫无疑问是世界金融体系的太阳。1950年,纽约成为全球财富的中心。……当1914年英格兰银行宣布停止英镑的黄金兑换时,大英帝国的雄风就一去不复返了。当尼克松1971年单方面关闭黄金窗口时,美利坚的金融业已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材料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欧洲人坐头把交椅,为了防止局面失控,美国财政部设计了诸多重大议题,赞成票必须达到85﹪以上才能实施的条款,相当于赋予美国财政部(17﹪投票权)一票否决权。而在世界银行,由于是美国财政部挑选行长,在完全掌握人事权的情况下,只有很少的情况下才设置85﹪赞成票的门槛,以便提高“效率”。这就是玩“政策设计”和局限于“操作流程”二者之间层次的落差。

  ——宋鸿兵《货币战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伦敦和纽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主要原因。(4分)

  (2)材料二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如何评价二战后初期的资本主义世界金融体系?(6分)

  参考答案:

  答案:(1)英国:最早完成工业革命;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2分)。美国:利用战争(尤其是二战)大发战争财;推动建立和主导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2分)

  (2)实质:美国在世界金融体系(或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2分)

  评价:战后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2分);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确立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2分)。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把智仁勇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参考答案:

  (1)事件:百家争鸣。地位: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思路:先试验,取得成功经验后再推广,走渐进式开放之路。特点:点、线、面,多层次、多渠道、宽领域、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3)作用:第一次思想大解放,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二次思想大解放,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1)本题根据材料一“各学派热烈争辩,著书立说,阐述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百家争鸣的角度指出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再从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等方面回答其历史地位。

  (2)本题根据材料二“从世界经济多极化的格局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提出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梯度的开放政策和对外资的优惠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先试验再推广、渐进式开放之路等方面概括邓小平对外开放的思路。再从点、线、面,多层次、多渠道、宽领域、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等方面指出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3)本题根据材料三“1978年,一篇署名文章打破“两个凡是”神话,拉开了第一次思想大解放的6/为它们是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而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即知识”,他认为“美德是知识存在的本质,知识是美德存在的充分条件,二者互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材料二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在哲学本体论上,他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标准的三纲五常。他认为,人性本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天人欲”。

  材料三他们(指启蒙思想家)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其中特别使我们感兴趣的是他们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中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四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

  ——文池《思想的灵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明理学是如何发展儒家思想的?它对后世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思想使人民产生了哪些“建议”来改革国家、政权机构的。

  (4)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新生资产阶级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

  (3)所谓的建议实际上指的就是启蒙思想家所提出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将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人的思想概括起来,总结到一起作为答案。要体现出启蒙思想中的理性精神。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人文思想的形成是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中国新生资产阶级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主要有三项: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34.(11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突出内容。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春秋公羊传》到《春秋繁露》,儒学完成了由世俗到神化的转变。儒学神化理论宣扬君权至上,神化三纲五常,将封建等级秩序、政权机构及治国方略等纳入神学体系,在汉初神秘主义盛行的土壤上迅速与西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专制融合起来,成为封建统治的指导思想。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3分)

  材料二

  近四十年来,……普遍的有一种误解,以为在民国成立以前,几千年以来的政体全是君主专制的,甚至全是苛暴的、独裁的、黑暗的,这话显然有错误。在革命前后持这种论调以攻击君主政体,固然是一个合宜的策略。至少除开最后明清两代的六百年……大体上说,一千四百年的君主政体,君权是有限制的。

  ——吴晗《历史的镜子》

  (2)指出“一千四百年”的古代中国历史中限制君权的因素有哪些?(4分)

  材料三

  随着工业革命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包括“中国专制说”在内的西方学说,随着西方的商品,一同被输送到世界各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种观点传入中国。谭嗣同在1896年完成的《仁学》中说,“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对秦汉以下的中国政治持全盘否定态度,此后……都将从秦始皇开始到20世纪初延绵不绝的中国的政治体制一并视为专制政体。

  ——摘编自侯旭东《中国古代专制说的知识考古》

  参考答案:

  (1)共同:都看到美德与智慧之间的联系。

  (2)发展: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将理和伦理道德联系在一起。

  影响: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3)建议: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社会契约、三权分立、开明君主制、民主共和制。

  (4)背景:西学东渐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

  实践: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1)从材料一中孔子和苏格拉底的观点来看,孔子对君子的要求是具有一定的美德。而苏格拉底强调“美德即知识”。说明两人在美德上具有一定的相同之处,都认为美德与智慧之间存在联系。

  (2)从“他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标准的三纲五常”可以看出朱熹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将理和伦理道德联系在一起,这是他对儒学的发展。材料问题要求和回答的是消极影响,因此我们结合具体史实来分析其消极影响即可。

  7/(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l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专制说”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

  (1)(3分)汉武帝措施:A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B政治:启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C教育: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兴办教育、提倡儒学,如确立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兴办太学和初步建立地方教育体系。(3分)

  (2)(4分)因素:相权的牵制;对君主的谏议;敬天法祖的信仰(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思想);儒家伦理道德;法律的约束(4分,答出其中任意4点即可得满分)

  (3)(4分)原因:①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②政治: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深重,救亡图存思潮成为时代主流;民族资产阶级希望建立民主政体;③思想: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传播;④人才:新型知识分子群体发展壮大;⑤媒体:近代报刊杂志等

  媒体涌现。(4分,答出其中任意4点即可得满分。其他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8/8

篇二:梁启超评价道教

  

  《老子》:“道家最精要之书”(梁启超语)

  《老子》:“道家最精要之书”(梁启超语)

  老子(中华传统经典--《老子》)

  一般指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学著作。在先秦时《吕氏春秋·注》称为《上至经》,在汉初则直呼《老子》。自汉景帝起此书被尊为《道德经》,至唐代唐太宗曾令人将《道德经》翻译为梵文。唐高宗尊称《道德经》为《上经》,唐玄宗时更尊称此经为《道德真

  经》。

  古代马王堆版是上篇《德篇》和下篇《道篇》不分章,现代通行版本共81章,前37章是《道篇》,后44章为《德篇》。《道德经》这部神奇宝典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作品名称《道德经》

  外文名称TaoTeChing

  作品别名《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

  创作年代春秋时期

  文学体裁散文

  作者

  老子(李耳)

  章节81章

  老子是一位真正的智者,他不仅教人表现柔弱、愚鲁,更教人无为、无我、居下、退后、清滤、自然。他提出的“胜人者有力,自胜

  者强”,“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无为而治”,”不争之德”,“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等主张,以大量朴素辩证法的观点,切实地诠释了人生与社会的微妙关系,授以我们从容镇定、宽广耐心、宏远自信、有大气量、有静气与定力的哲学思辨头脑,诚然是帮助人们打开心境、快乐生活的宝贵良方。

  《道德经》是哲学著作

  一、音韵之美

  《道德经》句式整齐,大致押韵,为诗歌体之经文。读之朗朗上口,易诵易记。体现了中国文字的音韵之美。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二章)、“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

  其骨”(三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四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五十八章)。这些词句,不仅押韵,而且平仄相扣,有音韵美,也有旋律美。朗诵经文,是一种美的享受,在音韵之美中体味深刻的哲理。

  二、讲究修辞

  《道德经》的语言非常讲究艺术性,运用了多种修辞方式,使词句准确、鲜明、生动,富有说理性和感染力。

  一、对偶。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一章)、“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三十九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五十八章)、“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六十三章)。对偶句子看起来整齐醒目,听起来铿锵悦耳,便于记忆、便于传诵。

  二、排比。排比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鼓动力。《道德经》中排比句较多。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心妨”(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二十二章)、“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二十四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四十一章)。

  三、比喻。《道德经》中比喻亦多。如:“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六章),以玄牝喻“道”,生养万物。又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八章),通篇以水喻人,把水拟人化,赞颂得道者的高贵品质。再如:“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十章)、“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二十章)、“复归于婴儿”(二十八章),皆以婴儿喻道者的纯洁、天真、朴实无华。又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塔,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十四章),连用三个比喻,讲明从小做起的道理。这些比喻,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四、设问和反问。如:“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

  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十三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二十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七十四章),这些设问与反问,增加了语言波澜,扣人心弦,起到了引人注意、思索的效果。

  五、联珠。联珠又叫顶真,是把前一句后边的词语作为后一句开头的词语,把语言连续说下去的一种修辞手法。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又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联珠使语气连贯,结构严密,更好地反映事物的有机联系。

  三、语言精辟

  《道德经》有些语言极为精辟,是至理名言,至今是成语、格言、座右铭。如:“天长地久”(七章)、“上善若水”(八章)、“少私寡欲”(十九章)、“弱之胜强,柔之胜刚”(七十八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四十六章)。有的原句,今已演变为警句,广泛流传。如:“功成,名遂,身退”(九章),现为“功成身退”;“知其白,守其黑”(二十八章),现为“知白守黑”;“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四十五章),现演变出“大智若愚”;“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七十三章),现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知足之足,常足矣”(四十六章),现为“知足常乐”;“宠辱若惊”(十三章),现为“宠辱不惊”。

  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

  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的守关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

  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鉴赏评价

  中心思想

  《道德经》的主题众说纷纭,从不同角度解读,《老子》呈现出不同面相。两千多年的主流派是政体哲学或者管理哲学,如法家的韩非子就是从这个角度理解的。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他的理论基础是《道德经》;三国时期王弼也是这样,他从管理角度来解释《老子》;还有的从军事角度解读《老子》,比如《孙子兵法》;还有人说这是为人处世之道、生存之道,委曲求全,以柔克刚;《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从养生的角度来解读《道德经》,修炼元气然后得道;还有从成仙的角度来讲,中国的道教产生于三国,张鲁写《老子想尔注》,是后来五斗米教的经典。

  《道德经》的思想解释,《吕氏春秋·不二》用了一个字为其定义,即“柔”字。《道德经》把中华民族的民族性通过《周易》、通过升华,以贵“柔”为核心,创造了完整的理想体系。用三个关键词概括《道德经》的思想体系:第一是“自然”,也就是事情本来的那个样子,自然之性,天生的。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生长,就达到了生命的最佳状态;第二是“无为”,不折腾,顺应事物的自然本性。“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应事物的自然之性,这就是第三个词:“道”,“道”是规律,顺应自然本性就是根本的规律。

  老子认为无形产生了有形,有形又分裂成为更复杂的东西,从而产生了整个有形的世界。道是宇宙的第一动力,它产生了宇宙世界之后并没有消失,并且存在于每一个事物之中。因为道永远和这个元气

  的“一”在一起,万物能够发展、壮大、成功,就是要适应这种能量。老子认为每一个有形事物之所以能够发展就是使用了他内在的无形的宇宙动力,也就是“道”。

  自然是事物的本性或天然状态,事物的自然本性产生的外在表现就叫做自然。“不学而能者,自然也。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自然而然,本来就是。每个事物生来都有自然之性,自然之性的展现就是这个事物的自然。在道家看来“自然”是万物的最佳状态,“道”通过万物的“自然”表现出来。

  道与德浅析

  《道德经》中的“道”可以与“德”联系起来理解。《道德经》主要论述了两个问题:“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总论部分提出了修道的方法,后面大部分论述修道之“德”。道德经三字,提纲挈领,概括全文的内容。[7]

  道经的内容很难理解,各个《道德经》的译本对其内容理解却相差很大。如德经的内容说成是为人处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国的方法等等类别。老子的本意,应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对于《道德经》的内容,各人有各人不同的见解。

  古今中外,研究和注释《道德经》的人难以计数,以养生学、哲学、政治、兵法、自然科学等角度,众说纷纭。这些理解既有片面性,又有合理性。“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从某一侧面来理解,把它当成某一局部的东西,是盲人摸象,显然是片面的。从另一方面

  看,“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从这方面来理解,也有其合理的一面。

  一些人根据西方哲学概念,把“道”片面解释成“物质”、“精神”或“规律”。这些解释都不符合《老子》本义。“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质”、思虑的“精神”、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物质”、“精神”、“规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无极,“道”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万物的源头根本。只有正确理解了“道”,才能正确理解“德”,从而以此为钥匙,正确理解《道德经》全书。

  名人评价

  《道德经》其要在乎理身、理国。理国则绝矜尚华薄,以无为不言为教。理身则少私寡欲,以虚心实腹为务。——《御制道德真经疏》,唐玄宗

  伯阳五千言,读之甚有益,治身治国,并在其中。——《宋朝事实》卷三《圣学》,宋太宗

  老子为书,其言虽若虚无,而于治人之术至矣。——《道德真经集注杂说》卷上,苏辙

  言至道无如五千文。——《双溪集·遗言》,苏籀

  朕虽菲材,惟知斯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御注道德经》,明太祖

  老子道贯天人,德超品汇,著书五千余言,明清静无为之旨。然其切于身心,明于伦物,世固鲜能知之也。——《御制道德经序》,清世祖

  老子之书,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老子本义》,魏源

  中国古典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而“道”的观念是《老子》

  首先提出的。——《论老子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张岱年

  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tuò)手可得。——尼采

  综罗百代,广博精微。——纪晓岚

  当人类隔阂泯除,四海成为一家时,《道德经》将是一本家传户诵的书。——蒲克明

  《老子》的意义永无穷尽,通常也是不可思议的。它是一本有价值的关于人类行为的教科书。这本书道出了一切。——约翰高

  东方古代世界的代表。——黑格尔

  或许除了《道德经》之外,我们将要焚毁所有的书籍,而在《道德经》中寻得智慧的摘要。——威尔·杜兰

  每个德国家庭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德国总理施罗德

  道家的思想,在探究宇宙和谐的奥秘、寻找社会的公正与和平、追求心灵的自由和道德完满三个层面上,对我们这个时代都有新启蒙思想的质。道家在两千多年前发现的问题,随着历史的发展,愈来愈清楚地展现在人类的面前。——耗散结构理论创始人,比利时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普利高津。

  以上内容来源。

  后世影响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它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据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学术思想

  老子对学术思想方面的影响,最早是先秦诸子,其次是魏晋文学,再次是佛学,最后是宋代理学。

  先秦诸子。先秦诸子受老子思想影响最深的应是庄子,《史记·庄周传》说:“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归本于老子之言。……作渔父、盗砣、筪,以底毁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庄子全书贯穿着老子思想,书中引老子的文学,外篇引了十九次,杂篇引了五次,内篇提老子之名三次。其次是申不害、韩非。《老庄申韩列传》说:“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又说:“韩非喜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韩非子五十篇,其中很多非难儒者的地方,但取道家虚静无为之学说作为辅助,解老、喻老二篇,更引老入法,以法解老。主道扬榷二篇,也主张君主执一以静,无为无事,去智废巧,与老子政治思想完全吻合。所以司马迁把老庄申韩同列一传。另外,《史记·孟荀列传》说:“慎到,赵人。田骈、接子,齐人。环渊,楚人。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这说明除庄子、申不害、韩非而外,慎到、田骈、接子、环渊,也深受老子思想的影响。

  魏晋玄学。道家学说,两汉有所衰落,到魏晋南北朝时再次复兴,其前后三百多年,形成了讨论哲理的风气,题材则是“三玄”。据颜氏家训勉学篇所记,主要是指《老子》、《庄子》和《周易》。不过《周易》经过王弼的注解,事实已和老子类同。其学者的著作,集中在研究相关学说,如何晏的道德论,王弼的周易注、老子注,阮籍的达庄论、大人先生论,嵇康的释私论等都是。其中以王弼最为突出,其所注的周易,即十三经注疏本,而他的老子注,是千余年来研究老子的人必读的典籍。在他之后,注解老子者不下千百家,但没有一个人能够超得过他。[7]

  佛学。佛学传入中国,虽始于汉明帝永平十年(西元六十七年),但经过魏晋时期以道家思想为解说的津梁,以老庄比附佛经,于是才开始兴盛,至于隋唐而极盛一时。道家崇尚虚玄,佛家崇尚空寂,二者思想颇为接近。因此,当时谈玄之士,多觉得老庄与佛学并无二致。如刘虬无量义经序说:“玄圃以东,号曰太一;宾以西,字为正觉,希无之与修空,其揆一也。”范晔论佛教说:“祥其清心释累之训,空有兼迁之宗,道书之流。”(后汉书西域传论)所以当时士人多有用“三玄”中的言论解释佛经的,如慧远、道安、支迿等是。这种以“外典”讲解佛经,当时称为“格义”。甚至到后来反而用佛学来解释道家之言了。当时的高僧如鸠摩罗付、僧肇、慧观、慧琳、慧严等人,便都注过老子,由此可见老子思想盛行的情形了。

  理学。理学是儒家思想的发扬光大。儒家思想自孟子没后而不得其传,其原因是儒家学说所谈的皆在人生日用之间,缺乏高深的理论,难以满足人心。宋代诸儒有见于此,于是大谈哲理,建立起行上学的基础。以五子之首的周敦颐为例,他所作太阳图,宋史本传说“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始终。”宋明理学家讲宇宙发生论的,多就其图说加以推衍。他的太极图则是本自道教的太极先天图。宋史儒林朱震传说:“陈撰以先天传种放,种放传穆修,……穆修以太极周敦颐。”朱蠡尊论周敦颐的太极图,本名无极图。陈撰居华山,以无极图刊于石壁。其最下圈名为玄牝之门,最上一圈名为炼神返虚,复归无极(太极图传授考)皆可为证。先天图是道教的作品,而道教渊源于老子。太极图与道家有关,通书亦然。此后理学家大多以此二书为骨干,说明了理学家在行而上哲理方面,受老子思想的影响很大。

  政治

  老子思想对政治方面的影响,具体表现于汉初惠帝、文帝、景帝三朝,直到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止。”文景之治“时期,政治者清静无为,结果国富民殷,太仓之粟,溢于仓外,府库之财,年久索断。因而才使武帝能够完成他的振古铄今的武功。武帝以后,道家在政治方面由明入暗,易主为辅,与儒家思想配合,形成了两千年来儒表道里的政治。

  文学

  老子思想影响于文学,在晋永嘉至义熙约一百年间即有所体现。

  这段时期,由于玄学盛行,诗人文士发为文章,大多理胜于辞,而平典乏味。钟嵘诗品序就曾说:“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爱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

  、恒、庚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讼,建安风力尽矣”续晋阳秋也说:“正始中,王弼、何晏好老庄玄胜之谈,而世遂贵焉。至过江,佛理尤盛,故郭璞五言,遂会合道家之言而韵之。询及太阳函绰,转向祖尚,又加三世之辞,而诗骚之体尽矣。询、绰并为一时文宗,自此作者悉体之。至义熙中,谢混始改。”(世说新语文学篇注引)又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说:“自津武至于义熙,历载将百,虽比响辞,波属云委,莫不寄言上德,托意玄珠,遒丽之辞,无闻焉尔。”

  描写田园山水风光,而怡情悦性的纯文学作品,也是受了道家的影响而产生的。诗经、楚辞、汉曹,已现道家意味。魏晋以后,由于道家思想盛行,于是文学作品中充满了道家的情味和意境。“这种影响,应以陶渊明的田园诗为一显著的开始。陶渊明本人不仅具有道家的思想,并且身体力行,实践道家的教训。因此,他的诗全部反映着道家的情调。”(张起钧先生《智慧的老子》)朱熹曾说:“渊明之辞甚高,其旨出于庄老”(朱子语类)的确是深有见地的看法。这一类作品所描写的都是自然风光,如田园山水诗。所表现的,则是闲适的心情,恬淡的胸怀,隐逸的情操,高雅的意境。而这些在儒家人物的文学作品中,是难以找到的。

篇三:梁启超评价道教

  

  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A)

  座位号

  B.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C.近代国人民主意识日益提升

  D.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不断深化

  4.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人物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

  1865年

  1894年

  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第六单元

  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封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

  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号第Ⅰ卷

  场考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

  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中的有识之士意识到,“探源之策,在于自强;自强之求,必先练兵;练兵

  又以制器为先”。这主要表明清延中部分官员

  A.已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

  B.强调学习西学应循序渐进

  号证C.反对清廷固守传统的做法

  考准D.对西方的认识仍较为肤浅

  2.1916年,严复在《畴人》诗中说:“孔门说人性,愚智都三科;其才可为善,著论先孟轲……日去禽

  兽远,用礼能贵和。人皆得分愿,后舞间前歌。自由复平等,一一如卢梭。所忧天演涂,争竟犹干戈。

  藉云适者存,所伤亦已多。”据此诗可知,严复

  A.抨击儒学阻碍了社会近代化

  B.批判进化论在社会中的运用

  名姓C.肯定了儒家思想的积极方面

  D.在新文化运动中“全盘西化”

  3.晚清时期,黄遵宪的诗不仅广泛展现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还反映了新世界的奇异风物以及新的思想文

  化;曾朴的《孽海花》大胆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章炳麟昀《驳康有为论革

  级命书》倡言民族、民主革命。这反映了

  班A.民国政府推行言论自由政策

  1903年

  章太炎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1913年

  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A.实现中国工业化

  B.实行民主政治

  C.推动中国近代化

  D.挽救清王朝

  5.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推论,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

  A.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C.改变了国人对西方民主的认识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和自由权

  6.熊月之曾专门研究过徐家汇公学的办学传统。他认为,早在19世纪中叶学校草创时期,创始人就构建了体育、智育、德育并重的体系。当时学校既讲授西学、法文,也讲授经史子集。这反映该校

  A.深受经世致用传统的影响

  B.是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

  C.利于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

  D.是近代西学东渐下的产物

  7.下表为严复1895年所发部分文章简表。这些著述反映出此时

  密不此卷只装订

  A.变法维新思潮势不可挡

  B.民族危机已空前加深

  C.民主革命形势不断高涨

  D.君主立宪是必然选择

  8.近代西方自由思想传入中国,出现了不同的内涵。1903年,严复说:“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1918年,胡适说:“我所最期望于你的是一种真正纯粹的为我主义。”这些言论

  A.主导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方向

  B.摧毁了传统礼教的文化基础

  C.有利于中国民族民主运动发展

  D.指明了中国人民的救国道路

  9.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君民不隔不如夷”之说,他提出的制儒官、复乡职、公选举以及复陈诗等论,都立足于“通上下之情起见”,体现了西方的公举和公论的某些色彩。该主张

  A.属于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思想

  B.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体用的落篱

  C.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D.明确提出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

  10.下表流行话题变化发生的原因是

  时段

  流行话题

  孔教、文学改革、国语统一、女子解放、贞操、礼教、教育改良、婚姻、五四运动前

  父子、戏剧改良

  五四运动后

  平民、劳工、劳动、阶级

  A.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

  B.反封建的启蒙任务已完成

  C.无产阶级取得了政治权利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1.1920年蔡元培在《我的新生活观》中指出:“什么叫新生活?是丰富的,是进步的。……学问虽然与工作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学了以后,眼光一日一日的远大起来,心地一日一日的平和起来。生活上无形中增进许多幸福。”蔡元培上述有关学问与新生活的观点

  A.为国民开启了生活新篇章

  B.摆正了生活与工作的关系

  C.促进了求真务实学风形成

  D.有益于学术旨趣的多元化

  12.《新青年》创刊之初,陈独秀明确标榜不谈政治。1918年底,陈独秀和李大钊一起创办《每周评论》作为新的阵地,关注时事,讨论政治问题,以补《新青年》之不足。这表明陈独秀

  A.投身民国初年日益活跃的政党竞争中B.试图将俄国革命道路与中国实际结合

  C.由温和的思想启蒙转变为激进的革命D.意识到政治变革是改造国民性的前提

  13.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宣称:“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材料主要表明新文化运动

  A.认为传统文化需要改造

  B.有全盘西化的错误倾向

  C.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

  D.对传统文化有科学认识

  14.新文化运动期间,钱玄同提出了“废孔学、废汉文、灭道教”等过激主张,陈独秀对此虽表理解但并不予支持,并公开声明:“像钱先生这种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本志同人多半是不大赞成的。”这反映出当时陈独秀

  A.继续维护儒家学说统治地位

  B.理性批判中国传统文化

  C.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改造社会

  D.有选择地吸收西方文明

  15.《新青年》传播的生物进化论,最初尚且接近其科学本质,但不久即在陈独秀等人的笔下异化为社会进化论。这从本质上反映了当时

  A.进化论出现新的发展趋向

  B.进化论宣传主观色彩强烈

  C.进化论唤起了民族的觉醒

  D.学习西方的实用主义倾向

  16.据统计,整个《新青年》中,有关“科学”一词出现了1913次,而“民主”一词只出现305次,加上“德先生”之类的提法,也只有513次。这主要是因为

  A.自然科学知识得到广泛传播

  B.科学已成为文化斗争的武器

  C.新文化运动更注重科学普及

  D.《新青年》已成为科学类杂志

  17.孙中山晚年曾说:“欧洲当时是为个人争自由,到了今天……万不可再用到个人上去,要用到国家上去。个人不可太过自由,国家要得完全自由。”其目的是

  A.真正实现国共合作

  B.反对西方个人自由

  C.挽救国家民族危亡

  D.实现普遍平等民权

  18.1905—1907年,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在《民报》上发表了大量介绍社会主义的译文和论文,并指出“处今日中国而言社会主义。即预防大资本家之发生可矣”。据此可知,革命党人此举旨在

  A.汲取资本主义发展教训

  B.为民主革命做思想动员

  C.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

  D.抨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19.五四运动之前,孙中山对新文化运动主要是进行观察,极少表态。五四运动之后,他在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对新文化运动持怀疑的态度。这表明孙中山

  A.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

  B.理性看待中西方文化

  C.深刻反省辛亥革命的不足

  D.反对单纯的思想革命

  20.辛亥革命后,社会上掀起了一轮宣传社会主义的高潮,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也认为推翻清廷、建立民国以后,政治革命已经取得成功,接下来将实行社会革命,应致力于民生主义的实行,因此不遗余力地宣传社会主义。这表明

  A.孙中山转变为社会主义者

  B.社会主义已受到社会关注

  C.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D.革命派代表无产阶级利益

  21.1924年5月1日,广州工人代表大会召开,孙中山亲到大会演讲。他指出:工人“要废除中外不平等的条约,便可以做全国人的指导,作国民的先锋。”对这一情景的正确解读是

  A.新三民主义为其奠定思想基础

  B.它是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产物

  C.工人阶级自此登上了历史舞台

  D.这说明孙中山已接纳中共纲领

  22.戴维·麦克莱伦说“毛(泽东)超出列宁关于专政只是一个革命阶级的专政的论断,他想强调的是中国人民作为一个整体的革命性质。强调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使那些对于社会主义缺乏热情的农民感到满意。”据此可知,毛泽东的这一思想

  A.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

  B.扩大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基础

  C.否定了列宁主义的政治原则

  D.规定了农民阶级的领导地位

  23.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有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这一认识

  A.表明新中国已经摆脱了苏联模式

  B.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D.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借鉴

  24.1945年,中共“七大”提出建立联合政府,主张在民主的政治纲领下团结一切愿意参加的阶级和政党,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实行“耕者有其田”。这些主张

  A.目的是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

  B.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C.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相一致

  D.意在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

  第II卷

  本卷包括25、26、27三个大题,共计52分,考生根据具体要求进行作答。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晚清思想潮流与清代中期迥然有别,国内起义和外国侵略的双重挑战,迫使士人重新审视他们在社会中的角色。考证学派致力于古文物研究,对为知识而求知的举动引以为豪。但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

  里,他们却演奏着不和谐的音符。……在外国侵略和国内动乱等重大问题迫在眉睫时,士人感觉到道义上有义务对社会和政治的稳定贡献一份力量。……学术上的广泛兴趣和调和折衷构成了这一时代的特色。因此,晚清的学术界由一枝独秀(汉学)转向多派并存,由分裂而趋向整合。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

  根据材料,概括晚清思想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这一主要特征。要求:史论结合,观点明确,条理清晰。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儒家思想在西方传播较晚,当时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16世纪末,耶蘇会士来华后翻译了“四书”“五经”。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中西方之间的对话处在相对平等的位置上,耶稣会士们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很大影响。伏尔泰说:“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真理绝不与迷信混同”,他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并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之一。有学者认为,“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17和18世纪的整个思想模式发生了转变,而转变之后,在许多方面与孔子思想都很相似”。

  ——摘编自《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

  材料二

  “西学东渐”不仅直接影响着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近代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填补了许多中国文化中原来没有的元素。自然科学中的声、光、电、医学等科学技术随着“西学东渐”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当中,并且通过具有先进思想之国人的学习与研究,中国本地的近代科学也开始形成并且逐步发展。不仅如此,关于近代科学的分类也渐次趋向专门化,形成比较系统的领域。近代的中国随着“西学东渐”在发生着改变,新式的思想和研究方法改变了中国古老的思想文化领域,新领域的开拓和新科学的建立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文化的结构。

  ——摘编自《“西学东渐”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西传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东西方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8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教育存在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学而优则仕”的观点。清初思想家、教育家颜元认为,劳动能使人去除邪念、克服懒怠,劳动使人“筋骨竦,气脉舒”;规定学生必须学习农学、谷梁、水利等知识;提倡“昼勤农圃,夜观书史”式的教育方式。

  ——摘编自杜成宪《颜元的劳动教育思想述评》等

  材料二

  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制订了工厂制度,进行了教育和劳动结合的实验,以解决在大工业生产条件下工人的无文化状况。马克思充分肯定了欧文的实验,认为“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来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毛泽东在教育领域内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在1958年明确提出了“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指示。

  ——摘编自黄济《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建议》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颜元的劳动教育思想并对其进行评价。(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并说明毛泽东劳动教育思想的意义。(10分)

  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A)

  历

  史

  答

  案

  第Ⅰ卷

  1.【解析】“探源之策,在于自强;自强之求,必先练兵;练兵又以制器为先”说明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器物,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学习西方制度重要性,D正确;A不符合洋务运动特点;B和C显然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答案】D2.【解析】严复是维新变法时期主张用进化论思想宣传变法,材料中“孔门说人性,愚智都三科”“自由复平等,一一如卢梭”批判孔子学说愚弄人性,主张学习西方自由平等思想,故A项正确;严复主张进化论的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批判儒家思想消极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批判的是儒家思想阻碍近代化,并没有提及全盘西化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A3.【解析】从材料反映的“新世界的奇异风物以及新的思想文化”,到“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以及“倡言民族、民主革命”可以看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不断深化。故答案为D项。材料反映的不是民国时期的现象,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反映的不是“广泛传播”,而是中国人思想认识的发展和深化,排除;C项说法片面,材料反映的中国人认识的变化不仅仅只是民主意识,排除C项。

  【答案】D4.【解析】李鸿章、郑观应的主张有利于经济近代化;章太炎的主张有利于政治近代化;梁启超的主张有利于政治、思想近代化。材料中的人物虽然主张不一样,涉及领域也不一样,但是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故答案为C项。只有李鸿章的主张涉及近代工业,也只有他的主张是为了挽救清王朝,排除A、D项;材料没有民主政治,排除B项。

  【答案】C5.【解析】“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就是民族意识,“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就是民主意识,这体现了辛亥革命使人们的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故B正确;ACD项只是说了民主方面,排除。

  【答案】B6.【解析】19世纪中叶徐家汇公学既讲授西学、法文,也讲授经史子集,说明该校受西方文化影响,是西学东渐的产物,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经世致用,排除A;徐家汇公学是天主教会创办的,B错误;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而徐家汇公学是19世纪50年代天主教会创办的,C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D7.【解析】1895年初,甲午战争失败,日本势必扩大侵华权益,民族危机空前加深,这体现在严复文章中的“常病”、“练军实”、“卫民”等处,B项正确;表格无法体现严复文章的社会反响,A项错误;严复旨在宣扬变法维新,并不主张革命,C项错误;君主立宪的方案在实践中并未成功,不适合中国,D项错误。

  【答案】B8.【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对于西方的自由思想,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严复和作为激进民主主义者的胡适,理解是不同的。严复面对民族危机强调“国群自由”,即国家和民族的自由;而胡适强调的是“为我主义”,即个人主义、个体自由。严复的言论有助于推动民族革命,而胡适的言论有助于推动民主运动。所以二人的言论有利于中国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本题答案选C项。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不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排除A项;材料中严复与胡适是在谈论西方的自由思想,并没有批判中国传统思想,排除B项;指明中国人民的救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不是严复和胡适,排除D项。

  【答案】C9.【解析】据材料“君民不隔不如夷”之说,是要求统治者和人民不能隔绝,要有沟通和互动;

  “他提出的制儒官、复乡职、公选举以及复陈诗等论,都立足于通上下之情起见”,即实行民主政治;据上分析,此论点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中体西用”的范畴,B正确;据所学可知“1861年冯桂芬在《校那庐抗议》中提出”信息可知,此时洋务运动处于兴起之时,材料更强调的是“西方的公举和公论”,即兴民权,因此A理解片面;材料强调的冯桂芬“之说”,据所学可知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故C错误;据材料提出“君民不隔不如夷”之说、立足于“通上下之情起见”等信息,不能判断其明确提出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D错误。

  【答案】B10.【解析】1915年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主张女子解放、婚姻自由、反封建礼教等冲击了封建传统文化,A错误;B表述绝对,错误;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为争取政治权利开始新民主主义革命,C错误;结合所学,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平民、劳工、劳动、阶级成为流行话语,D正确。

  【答案】D

  11.【解析】仅凭一篇文章及其一个观点,很难说由此“开启”国民生活的新篇章,A项排除;虽然材料说学问有益于改变人们对工作的态度,从而感受到生活的幸福,但说“摆正了”生活与工作的关系,显然夸大了其作用,B项排除;“求真务实”是指对学问本身的态度,与材料不相符,C项排除;对D项的理解,要将这段话放在当时的背景中理解,中国的传统是“学而优则仕”,即读书是为了做官,“为新生活而读书”这为人们指出了读书的又一方向,当然,这只是读书用途之一,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更符合时代需要,蔡元培观点的意义,就在于有益改变为“读书做官”的传统旨趣,有益于学术旨趣的多元化,所以,D项正确。

  【答案】D12.【解析】“关注时事,讨论政治问题,以补《新青年》之不足”说明政治改革的重要性,故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党政治信息,故A错误;材料讨论的是政治改革,不是采用俄国道路,故B错误;温和的思想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错误。

  【答案】D13.【解析】从材料中“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可知新文化运动以民族利益为重、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故C项正确;由“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排斥,存在全盘否定倾向,对传统文化没有科学认识,A、D错误;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答案】C14.【解析】据材料针对钱玄同提出了“废孔学、废汉文、灭道教”等过激主张,陈独秀对此虽表示理解但并不予支持,这表明陈独秀肯定钱玄同反封建的热情,但认为“废孔学、废汉文、灭道教”的主张过激,因此可以判断,陈独秀对传统文化理性批判,B正确;据所学可知,在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宣传民主、科学,提倡新道德,这与当时儒家学说是不一致的,A错误;据材料没有体现马克思主义学说,C错误;材料说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没有涉及对西方文明的态度,D错误。

  【答案】B15.【解析】依据材料“最初尚且接近其科学本质,但不久即在陈独秀等人的笔下异化为社会进化论”可知,陈独秀在宣传进化论时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意识,故B项正确。自维新变法时期,严复就有此做法,新的发展趋向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C项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中的中实用主义在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答案】B16.【解析】根据材料“‘科学’一词出现1913次,而‘民主’仅305次”可知新文化运动此时更认可科学而非民主共和,反映出在当时中国思想界认为急需科学扫荡封建保守愚昧的落后思想,科学已成为文化斗争的武器,故B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新文化运动较为看重社会科学的价值,但是深层次的寓意是假借科学名义扫荡封建落后思想,故排除A;新文化运动较为看重社会科学的价值,并非注重科学的普及,排除C;《新青年》不是科学类杂志,排除D。

  【答案】B17.【解析】孙中山晚年认识到中国当时需要的不是“为个人争自由”,而是“要用到国家上去”“国家要得完全自由”,结合20世纪20年代的背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孙中山反帝的主张,即实现民族独立,目的是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涉及国共合作,排除A项;孙中山表达的是对当时中国个人自由和民族独立的看法,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实现民权,排除D项。

  【答案】C18.【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处今日中国而言社会主义,即预防大资本家之发生可矣”可知,革命党人此举旨在吸取资本主义发展教训,预防出现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故答案为A项。材料中的看法不是为民主革命做思想动员,排除B项;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后,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抨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排除D项。

  【答案】A19.【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对待中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倾向,而材料中“五四运动之后,他在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对新文化运动持怀疑的态度”表明孙中山是比较理性的。故答案为B项。A项,孙中山是资产阶级,不可能接受马克思主义,排除;C项,辛亥革命的不足主要是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与新文化运动对中西方文化的看法无关,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反对单纯的思想革命,排除。

  【答案】B20.【解析】根据“辛亥革命后,社会上掀起了一轮宣传社会主义的高潮”,说明辛亥革命后社会主义已受到社会关注,故B正确;孙中山宣传社会主义,并不意味着孙中山转变为社会主义者,排除A;孙中山属于资产阶级,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孙中山不可能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排除C;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D错误。

  【答案】B21.【解析】材料信息体现出反帝主张,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帝内容,因此这一情景的思想基础是新三民主义。故答案为A项。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排除B项;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在五四运动中,排除C项;孙中山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并非接受中共纲领,排除D项。

  【答案】A22.【解析】材料“强调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使那些对于社会主义缺乏热情的农民感到满意”反映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都是革命阶级,这有利于扩大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基础,故B正确;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与材料“强调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不符合,故A错误;毛泽东发

  展了列宁主义,不是否定了列宁主义,故C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处于领导地位,故D错误。

  【答案】B23.【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新中国建设逐步摆脱了苏联模式,排除A;1992年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故B错误。

  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中国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奠定基础,故C错误,选D。

  【答案】D24.【解析】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提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故A项错误;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据材料“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可得出其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相一致,故C项正确;据材料“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可得出其与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消灭私有制的主张不符合,故D项错误。

  【答案】C

  第II卷

  25.(12分)

  【解析】

  本题涉及到的是晚清思想的主要特征。从材料中“国内起义和外国侵略的双重挑战,迫使士人重新审视他们在社会中的角色”可以看出在背景上主要是内忧外患;从“学术上的广泛兴趣和调和折衷构成了这一时代的特色”可以看出多元趋势和整合趋势。我们可以围绕着这些内容来谈。

  【答案】

  观点:晚清思想界逐渐呈现多元(多派并存)、整合的时代趋势。

  论证:第一:背景:由于内忧外患,晚清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改变僵化保守的态度,开始向西方学习。

  第二;多元趋势:出现了抵抗派、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等。

  第三:整合趋势:

  将西方学说与中国思想、文化有机结合,如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康有为将西方先进的政治理论与中国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写出《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利用孔子宣扬变法;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结合了西方政治思想和儒家大同学说。结论:综上所述,晚清思想界逐渐呈现多元(多派并存)、整合的时代趋势,这一系列的思想变革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转型。

  26.(20分)

  【解析】

  (1)根据材料中“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之一”得出: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有利于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根据材料中“当时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得出:印刷技术的提高;根据材料中“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得出:中国综合国力强;根据材料中“耶稣会士们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很大影响”得出:耶稣会士的传播。

  (2)根据材料中“自然科学中的声、光、电、医学等科学技术随着‘西学东渐’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当中,并且通过具有先进思想之国人的学习与研究,中国本地的近代科学也开始形成并且逐步发展”得出:中国近代科学形成并发展;根据材料中“新式的思想和研究方法改变了中国古老的思想文化领域,新领域的开拓和新科学的建立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文化的结构”得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结构。

  (3)注意“东西方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一方面儒家思想传入西方,另一方面“西学东渐”。儒家思想传入西方:根据材料中“特别是在法国,17和18世纪的整个思想模式发生了转变”得出:转变了西方思想家的思想模式,对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产生的影响。“西学东渐”:结合第(2)问及所学知识得出:推动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冲击了封建思想文化,促进了国人的觉醒。最后总结,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社会的文明和发展。

  【答案】

  (1)原因: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有利于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印刷技术的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强;耶稣会士的传播。

  (2)影响:中国近代科学形成并发展;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结构。

  (3)评析:儒家思想传入西方,转变了西方思想家的思想模式,对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产生的影响。“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冲击了封建思想文化,促进了国人的觉醒。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社会的文明和发展。

  27.(20分)

  【解析】

  第(1)小问的第一问,“劳动能使人去除邪念、克服懒怠”能得出颜元认为劳动具有道德教育的作用;“筋骨竦,气脉舒”可得出认为劳动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规定学生必须学习农学、谷梁、水利等知识”主张学习农业知识;“提倡‘昼勤农圃,夜观书史’式的教育方式”能得出主张将生产与教育相结合。第二问,颜元的“规定学生必须学习农学、谷梁、水利等知识”等劳动教育思想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符合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的思想;“筋骨竦,气脉舒”等思想有利于人的发展,为后世的教育有深远的影响;清楚颜元的劳动教育思想突破了传统教育中轻视劳动教育的做法等角度分析回答。

  第(2)小问的第一问,根据材料“以解决在大工业生产条件下工人的无文化状况”可得出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之一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大工业生产阶段;“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制订了工厂制度,进行了教育和劳动结合的实验”可知与当时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前期探索有直接的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初期至中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人阶级力量也不断壮大,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等角度分析回答。第二小问,毛泽东在教育领域内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的这一思想的基础上,在1958年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劳动教育思想,这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初期经济的发展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等角度分析回答。

  【答案】

  (1)思想:认为劳动具有道德教育的作用;认为劳动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主张学习农业知识;主张将生产与教育相结合。

  评价: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体现了经世致用思想;突破了传统教育中轻视劳动教育的做法;有利于人的发展;推动了后世教育的发展。

  (2)背景:资本主义发展到大工业生产阶段;工人运动发展;空想社会主义者前期探索等。

  意义:促进教育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有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推荐访问: 梁启超评价道教 道教 评价 梁启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