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心得体会

时间:2022-06-13 09:25:02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

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心得体会

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心得体会

 

 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心得体会三篇

  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心得体会

  这个讲话传达出了为什么要科技,怎样搞科技。一讲到科技,自然离不开高质量发展,我们的发展如何能更加高效更加绿色,这都是需要科技的发展来助力。但讲话中更令我触动的是“加快科技创新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作为一名生命科学的学习者,我突然地就觉得,这句话才应该是所谓“21 世纪是生物的世纪”的落脚点。我们做科研,不该只是比拼谁发文章快,发论文多。发表论文对于科学研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决心和信心。在经历了疫情之后,我们心中那种科技应该为老百姓保驾护航的念头更加强烈了。这和科技发展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是异曲同工的。总之,书记的话让我看到了国家对科技的重视和需要,人民对科技发展的渴望,坚定了我在科研之路上攀登的决心。

  李怡宁同学谈到:书记的讲话主要提到了充分认识加快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意义、加快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三个方面的问题。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突飞猛进,但反映出的问题也值得警惕,特别是在国际贸易争端及新冠疫情之下,科技事业能否可持续发展与许多缺陷是否弥补息息相关。明确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意义,有针对性地解决科技创新发展的问题,弘扬优秀科学家应具备的精神,对当下科技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如书记在讲话结尾所说的:“我相信,我国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有信心、有意志、有能力登上科学高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贡献!”作为登峰班的一员,我们应有勇攀高峰的决心与毅力,

 积极进取,勇于探索,努力贡献一份力量!

  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心得体会

  “要弘扬科学精神,培养诚信的科研品行,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切不可投机取巧,虚夸浮躁,绝不能伪造、篡改、抄袭触碰科研的红线。”*月*日,在2019 年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指出。

  万钢表示,一代接一代怀揣科技报国理想的科学家们,他们坚贞不渝地将科学研究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以对党、对人民的赤胆忠诚为共和国托起了无数星辰,他们创造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西迁精神彪炳史册,光照千秋。

  万钢说:“弘扬科学精神,要矢志爱国奋斗,以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的发展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融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之中;要坚持传承育人,在知识理论传授和创新,治学理念方法继承和发扬的同时,注重将良好的治学精神和道德品行融入到学生的人格养成,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在做科研过程中,要有责任感,学会包容和诚信,杜绝学术腐败、抄袭、造假,浮夸浮躁等背离科学精神的行为,要发挥群体作用,关注学科交叉融合趋向,坚定理想信念,心怀大爱,忠于党、忠于人民,在为人民利益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王泽山说。

  今年已经 82 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全程站着讲完了自己的报告。“爱党信党跟党走,是一生中最正确、最坚定的选择;只有把个人的理想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有所成就、实现价值;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

 问,容不得一点点的马虎和心浮气躁;只有摆正个人和组织的关系,摆正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摆正个人和群众的关系,才能顺利前进。”通过四句话,钱七虎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阐释了科学家精神的深刻内涵。

  现在钱七虎仍心系国防建设与人才培养,表示要在有生之年,继续在防护工程领域潜心研究,带好学生、培养人才、关心团队建设。

  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指出青年学者是推动科技变革的先锋,他勉励青年学者要做爱国奋斗、诚实守正的科研人。曹雪涛呼吁弘扬科学家精神,打造新时代的中国学派,“通过鼓励批判、质疑探索精神,允许宽容科学研究的失败,鼓励科技工作者立异鼎新,建立新学说、标立新学派、追求新境界,推动文化文明传承与创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出中国声音,走出中国道路,作出中国贡献”。

  据了解,此次是中国科协联合各主办单位连续第九年举办报告会,截至 2018年底,全国举办各类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近***万场,接受宣讲教育的研究生约***万人次、本科生约 1***万人次,新上岗研究生导师、新入职教师和青年科技工作者约***万人次,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

  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心得体会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自 19 世纪下半叶以来,科学研究进入大科学时代,科学不再仅仅意味着纯粹的知识探究,科学发现与科技创新成为现代国家支持下展开的活动,也是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角逐的焦点。中国的现代化历程充满艰辛,正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感召下,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现实需要,成为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投身科学事业的内在动力。科学家精神,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事业所取得的每一个辉煌成就,都离不开科学家矢志报国、服务人民的高尚情怀和优

 秀品质。

  去年*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当前,面对各种“卡脖子”的技术短板,如果没有以强烈爱国精神争生存、求发展,是很难在短时间内迎头赶上的。广大科技人员惟有胸怀祖国,才可能认识到“卡脖子”技术问题不解决,就会使得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受制于人。惟有从这种生存意识和危机意识中激发精神力量,才会使得科技工作者像老一辈科学家那样,坚定不移地通过创新寻求突破,化不可能为可能。

  如果说爱国精神是激发科技工作者投身创新的磅礴无比的情感力量,创新精神激发的则是创造性开拓未来的理性力量。发现与创新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猜想、论证、反驳、修正和提出新假说的过程。要实现原始创新并将其转化为独创性的科技成果,既要有理论创造的勇气,又要有严谨实证的态度。对客观知识的独创性发现,本质上也是一种主观创造的过程,不能没有方法、思想、观念和理论的创新,但这种创新绝非臆造,必须接受严格的实证检验,必须尊重科学研究的规律,特别是其在科学方法上的合理性。一些科学研究所遵循的严格的规范和程序,是长期经验积累的产物,是科学研究传统的精华,固然可以从科学的角度质疑其合理性,但不应轻率地加以摒弃。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要充分尊重科研人员的好奇心和自由探索的动机,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好奇心与科学探索的氛围,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其次,要鼓励科研

 人员开展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学会在知识的边界寻找新思路、新方法和新观念。最后,还要促使科研人员认识到创新的社会影响,明确科学探索的责任,使其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报效祖国、服务社会和造福人类有机地结合起来,拿出更多独创的发现与创新,将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

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心得体会

 

 2021 关于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心得体会

  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心得体会 1

  以“以主席的思想为引领,大力弘扬新时代中国科学家精神和爱国奋斗精神”为主题的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如期而至。作为预备党员,同期观看了大会的直播现场。

  “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这是对我们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老前辈的评价。无可否认,那是一个一穷二白、一无所有的年代,要资料没有资料、要器材没有器材,除了赫鲁晓夫访华时候直截了当的蔑视回绝声,只剩下一颗干热的赤城之心。就是那样一个干枯的时代,用的是三十年的与世隔绝、用的是最耀眼的满头青丝、用的是最原始的花梨木算盘,他们那一代伟大的青年竟铸造了一座新时代的“长城”。再来看我们现在所在的时代,物质生产体系相对完备、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显著改善,这是一个社会环境相对安定的时代,是一个迅速发展急需人才的时代,知识储备与学习环境都远远优越于前辈。因此我们更加应该好好利用现在所拥有的条件去充实我们的大脑,为我们更快实现中国梦、更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更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准备。

  听了中科院院士施一公作题为《做诚实的学问做正直的人》的报告很有感触。我的外祖父与外祖母是革命时期的老党员,记得小时候每当过年到外祖父母家里,我都会缠着外祖母给我讲他们当年的往事,每当看到他们在讲述当年的故事,他们的眼神都熠熠发光,好像就是在昨天记得清清楚楚,每一个故事我都很震撼,其中最

 深刻的一个故事是妈妈讲给我的,那是我们伟大的主席逝世那天,是外祖父带领着全村百姓悼唁的那天……我的家族充满着红色的记忆,我的体内流淌着中国的血液,我觉得我有责任去承担这份重任。如果你是一名老师,那么请你教会你的学生如何懂“孝”、如何学“文”;如果你是学生,那么请你仔细学习你的专业课;如果你是一个工厂老板,那么请你在为社会创造可用价值的同时能不忘绿色生产。对于我们,是站在进入社会最后一道关卡的大学生,已经跑在去交接这份接力棒的最后冲刺阶段,我们现在需要的就是去升华自己的境界,提高自己的认知,告诉祖国“请您放心”。

  “虔诚求教,勇担重任”是亘古不变需要时代青年去做的,也是我们当仁不让需要牢记的一句箴言。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心得体会 2

  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成功举办。来自中科院大学、社科院大学、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等 49 所首都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部队院校的研究生新生和导师近 6000 人现场聆听报告。报告会通过网络视频方式向全国各高校同步直播,各省(区、市)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领导小组组织了省(区、市)和高校(院所)分会场。据不完全统计,约 80 万研究生和研究生导师通过网络直播集中收看。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在致辞中指出,70 年来,中国科技事业呈现跨越式发展,科技实力从最开始的一穷二白不断向世界科技前沿奋力追赶超越,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既得益于党和国家为科技发展绘制的清晰蓝图和给予的坚定支持,也归功于一代接一代怀揣科技报国理想的科学家们,他们坚贞不渝地将科学研究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以对党、对人民的赤胆忠诚为共和国托起了无数星辰。他强调,要矢志爱国奋斗,以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的发展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融入建设世界

 科技强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之中。要弘扬科学精神,培养诚信的科研品行,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切不可投机取巧,虚夸浮躁,绝不能伪造、篡改、抄袭触碰科研的“红线”。要坚持传承育人,在知识理论传授和创新,治学理念方法继承和发扬的同时,注重将良好的治学精神和道德品行融入到学生的人格养成,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南京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泽山的报告题目是《牢记使命,忠诚奉献》。他结合科研经历,讲述了自己始终专注于火炸药研究,锲而不舍担负国家赋予的使命的感人事迹。他勉励现场的同学和老师,要把“不间断地思考”作为追求超越的一种工作学习方式,多问为什么、追问怎么做,追求问题本质并拓展思考。同时在做科研过程中,要有责任感,学会包容和诚信,杜绝学术腐败、抄袭、造假,浮夸浮躁等背离科学精神的行为,要发挥群体作用,关注学科交叉融合趋向,坚定理想信念,心怀大爱,忠于党、忠于人民,在为人民利益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陆军工程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报告的题目是《让生命在科技报国中闪光》。他通过四句话,回望了自己的人生经历,阐释了科学家精神的深刻内涵:“爱党信党跟党走,是一生中最正确、最坚定的选择。”“只有把个人的理想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有所成就、实现价值!”“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容不得一点点的马虎和心浮气躁。”“只有摆正个人和组织的关系,摆正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摆正个人和群众的关系,才能顺利前进。”虽然已经 82 岁高龄,他仍心系国防建设与人才培养,表示要在有生之年,继续在防护工程领域潜心研究,带好学生、培养人才、关心团队建设,把自身事业同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结合,以报国奉献为比较高追求,为经济和社会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南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报告的题目是《弘扬科学家精神,打造新时代中国学派》。他用邓稼先、屠呦呦、顾方舟、黄大年等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向

 大家诠释了中国科学家的爱国奉献精神,指出青年学者是推动科技变革的先锋,勉励青年学者们,要做国奋斗、诚实守正的科研人。他还从科学学派对科学的贡献说起,呼吁弘扬科学家精神,打造新时代的中国学派,通过鼓励批判、质疑探索精神,允许宽容科学研究的失败,鼓励科技工作者立异鼎新,建立新学说、标立新学派、追求新境界,推动文化文明传承与创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出中国声音,走出中国道路,作出中国贡献。

  本次报告会新增了宣读倡议的环节,来自首都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生新生和导师代表共同发出了《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学风作风建设倡议书》。整场报告会气氛热烈、高潮迭起,与会师生倍感振奋,深受鼓舞。为增强报告会的仪式感和感召力,宣读倡议书前,参会各高校、院所的学生代表逐一擎校旗出场,现场师生热烈回应、掌声连连、此起彼伏。

  据了解,此次是中国科协联合各主办单位连续第九年举办报告会,每一场报告会都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受到广大研究生新生和导师的热烈欢迎。此次报告会在线问卷调查显示,师生认可度达到 98.900.00%。截至 2018 年底,全国举办各类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近 12 万场,接受宣讲教育的研究生约 853 万人次、本科生约 1109 万人次,新上岗研究生导师、新入职教师和青年科技工作者约 128 万人次,取得显著成绩,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心得体会 3

  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对我们科技工作者尤其是青年科技工作者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对我们未来去实现一些高质量的科技创新具有深远的指引意义。

  首先,青年工作者要勇于担当,要面对学科的前沿,要去主动攻关这些原创的研究,从源头上做创新。要大力强化我们的基础理论,刚才袁院士提到基础研究非

 常重要。姚院士也讲到交叉学科也是非常重要的,基金委也是在今年刚成立了交叉学部,所以我想是不是能从不同学科之间、方向之间去做交叉,去找一些灵感,不断地找到创新的思路,这非常重要。

  另外从基础层面来说,我们要面对国家的重大需求,探索能解决瓶颈问题的新核心技术非常重要。我做的燃料电池和氢能的研究,从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应用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研究不仅是做基础,也是在做应用的研究。在基础方面,我们会面对世界学科的前沿,去不断地探索新概念的高效的燃料电池和氢能催化剂体系,我想这非常重要,因为燃料电池的心脏就是催化剂和膜电极,所以我们希望能从源头上找到答案。

  另外在技术方面,我们想做一些突破。从最开始的新材料,新方法、新机制、新器件、新产品这样一个全链条的创新模式,去攻破燃料电池和氢能目前面临的“卡脖子”问题。当然,我们的燃料电池如果做得好,应用到新能源汽车,一定程度上是会推动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此外,我们做的是新能源,这从一定程度上能解决环境的问题,所以对我们人民的生命健康也是有一定的好处。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心得体会 4

  李旭博同学认为:通过学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让我对科学家精神有了全新的认识。我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执着的探索精神,科学家在自己的活动中总是既有方向和信心,又有锲而不舍的意志。

  二、虚心接受科学遗产的精神,科学活动有如阶梯式递进的攀登,科学成就在本质上是积累的结果,科学是继承性最强的文化形态之一,我们应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三、合理的开放精神,科学无国界,科学向来是个开放的体系,它从不承认终

 极真理。但是,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我们应该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

  陈新曼同学说: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对于一个正在念大学并且二立志于成为真正科研人的我来说,这个讲话令我受益匪浅,并且对科技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这个讲话传达出了为什么要科技,怎样搞科技。一讲到科技,自然离不开高质量发展,我们的发展如何能更加高效更加绿色,这都是需要科技的发展来助力。但讲话中更令我触动的是“加快科技创新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作为一名生命科学的学习者,我突然地就觉得,这句话才应该是所谓“21 世纪是生物的世纪”的落脚点。我们做科研,不该只是比拼谁发文章快,发论文多。发表论文对于科学研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决心和信心。在经历了疫情之后,我们心中那种科技应该为老百姓保驾护航的念头更加强烈了。这和科技发展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是异曲同工的。总之,书记的话让我看到了国家对科技的重视和需要,人民对科技发展的渴望,坚定了我在科研之路上攀登的决心。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心得体会 5

  根据学校要求,组织部分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在 106 报告厅观看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领导小组的网络视频直播报告会。

  黄旭华讲述了自身研制的核潜艇的历程和经验感受以及对所有核潜艇研制人员的赞颂。演讲开始,黄教授为我们讲述了我国核潜艇的研制历史以及研制的全过程。他感慨到他的一生以及所有献身核潜艇研制的同志们都是无怨无悔的。此外,通过与美国研制核潜艇的时间,体积,以及性能进行比较,我国在各方面都是略胜一筹的,这是我们国家的骄傲,也是我国在世界上的骄傲。这是党中央果断决策和英勇引导的结果,是社会主义的优势所在,是全国两千多院校,科研机构等呕心沥血的

 结果,是核潜艇研制人员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结果。演讲的最后,黄教授说到核潜艇研制员的一生属于核潜艇,无怨无悔,这是他们的人生观,科学道德观,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是他们一生所坚守的使命,担当与责任。

  施一公教授演讲主题是“做诚实的学问,做正直的人。”其在整个演讲过程中讲述了许多例子,尤其是其自身的读博经历,谈到了他对培养学术品位和学术道德看法。第一部分是:做一名优秀的研究生,时间付出是必须的。他认为科学家一定是付出了时间精力和心血的。他告诫自己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真心感兴趣才不会觉得辛苦和枯燥。第二部分将的是做一个优秀的研究生,必须具备批判性思维。如果想在科研上取得成功只靠刻苦是不行的,研究生与本科生最大的不同就是要依靠科学来创造新知识。第三部分,施一公教授提出研究者需要具备独立人格和一些脾气,对事物要有独特的看法,不轻易的随波逐流。第四部分则是讲述了科学研究的诚实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实事求是,二是只有自己对研究做出了贡献,才能在相应的科研成果署名。第五部分,施一公教授提出科学研究没有所谓的真理,科学与民主的关系劝导学生不要对科学和科学家盲目崇拜。

  怀进鹏院士报告伊始,以三个石匠的故事引出了科学家精神,指出科学研究是枯燥的,科学家对事业的追求和热爱是科研事业持续进行的不竭动力,本次报告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大变革时代的科学家精神。科学精神的核心是实事求是,主要的美德是诚实,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我们探索可能的失败和可能的成果。第二部分,阐明亲历明德楷模的精神。感召以周光召先生的故事表明爱国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爱国是科学家精神的灵魂。第三部分,提出新时代青年的科学担当,青年人才的创新活力是经济社会发展之源,基于此提出四点决定因素即视野、自律、想象力、梦想。

  参加报告会的师生代表对报告会反响热烈,纷纷表示,这次报告对弘扬科学家

 精神,弘扬优良科学道德和学风,践行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新使命,必将产生激励和推动作用。

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心得体会

 

 看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心得体会2 2 篇

 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是科学研究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伦理和规范,是保证学术正常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实现学术积累和创新的根本保障。近年来,学术活动中道德失准、行为失范的问题时有发生。一些学者违背学术研究目的,或急功近利,粗制滥造;或媚于世俗,热衷炒作;更有甚者,丧失学术道德,以抄袭剽窃为手段换取一时之名利。这些行为和现象虽属个别,但若不加以制约,将严重污染学术环境,影响学术声誉,阻碍学术进步,进而影响整个学术群体的创新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立德、立功、立言。“立德”位于前列,显然,它比建功立业、著书立说更为重要。德包括政治品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就学者而言,学术道德是立身之本。“贺海波事件”,表面上看似单一的,实际上是一种现象的表露;表面上看似偶然的,实际上有其产生的必然性。事件已对浙江大学的声誉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而且这些伤害和影响还将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能否尽快挽回影响,对我们是一大考验。

 在我国,学术腐败有很多种表现形式,例如制造学术泡沫、搞假冒伪劣、抄袭剽窃、进行钱、学、权的三角交易、从事注水学位教育或培训、在学术评审拉关系以及办刊收费等等,都是学术腐败在学术研究领域的具体体现。事实上,在学术界,腐败现象的存在早已有之,而学术腐败的法律规范实际上也已算不上是一个新问题,早在上个世纪末就已有学者撰文提出了这一问题。学术规范问题已

 经由一个单纯道德层面上的问题日益演化为一个身跨道德与法律两个层面的重要现实问题。对这一问题,单纯依靠道德建设已难以甚至无法收到实效,必须要在强化学术道德建设的基础上,重视和加强学术法制建设,提高法律介入学术研究领域的频率与效能。应当尽早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其有法可依。这既是依法治国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基本要求,也是现阶段治理学术腐败的内在需要。此外,从根本上来说,学术腐败的产生主要还是根源于目前我国极不合理的科研评价机制。这种畸形的科研评价机制日益腐蚀着学者们的学术良知与职业精神,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不愿意再坐冷板凳,而更倾向于在学界投机钻营,谋名取利。基于此,要从根本上治理学术腐败,不仅要重视学术法制建设和学术道德建设,更要重视良好学术体制的建设。毕竟,只有当我们从体制上根除了容易滋生学术腐败的土壤,并进而净化了学术研究的环境时,才能够使学术腐败因最终无处容身而归于消亡。

 学术风气不仅关系到学术自身的传承与创新,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风气、整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学者的学术研究不仅为社会生产思想和理论, 而且为社会提供理想和信念。不良的学风不仅损害学者和学术的形象,而且会影响公众对价值理想和价值导向的认同,从而影响到整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和整个国家的社会风气。研究生学术诚信的缺乏危害程度非常大,当前研究生学术诚信缺乏的原因既有社会历史的客观原因,也有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研究生学术诚信建构的主要途径在于:从外在方面创设健康的学术生态环境

 和建立良好的学术评价制度;从内在方面狠抓养成教育,提高研究生的道德自律能力和法制观念,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学术道德品质。

 今天我们学习了关于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学习材料,我深有体会。

 长期以来,高校广大教学科研工作者献身科学,潜心研究,严谨治学,敬业奉献,为发展科学、繁荣学术、教书育人做出了重要贡献,体现了良好的师德规范。但学术失范、学风不正现象仍然存在,学术不端行为仍有发生,在有些方面还比较严重,损害了学术形象,败坏了学术风气,阻碍了学术进步,给科学和教育事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对此,必须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决不能任其滋长蔓延。

 通过这次学习,我充分认识到科研诚信建设的重要性。它是科技创新的基石,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举措,是维护科学的社会信誉、促进科技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作为一名在校研究生,我一定以规范严格约束自己,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恪守学术界公认的基本学术道德规范,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以严谨踏实的学风和笃信诚实的原则从事科学研究。硕士研究生阶段是学术素养养成的重要阶段,恪守学术道德规范要从日常学习、研究的每一个细节做起。最重要的就是诚实正直,包括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正确引用;研究成果、统计数据等完整准确;署名真实,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负责。

 全国科学道德和学 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心得 2 2

 古人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教育、学术、研究,既是一项光荣的事业,也是艰苦的事业。马克思有一句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可能到达光辉的顶点。”毛主席教导我们:“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心气浮躁、急功近利,是不可能取得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只有坚持艰苦奋斗、辛勤劳动的学风,科学研究才能真正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学风建设要着力在“勤”上下功夫。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学习、创新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实践在深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惟有勤奋学习、不断学习,使学习成为常态,才能顺应时代潮流。加强学风建设要在“学”上动脑筋。勤奋好学,学以致用。“勤”是基础,“好”是关键,“学”是核心,“用”是目的。学风一方面体现着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和行为风尚,另一方面也是教师教风师德、治学态度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反映。

 道德是规范社会成员行为的准则,高的道德标准造就卓越的人格品质。学术道德对于一名学术研究者而言也是如此,恪守学术道德我们的学术研究工作才会有生命力,才能铸就一名学者高尚的学术人。当今社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观念已经作为主流思潮深入人心,通过发展经济来提高大众生活水准、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这本是无厚非的一件事,但是如果肤浅的理解这个观念就很容易使人们陷入盲目追求经济而不顾道德建设的地步,使得人心浮躁、为

 求名求利而不择手段。对于一名学术研究者,一旦被这种思想所蛊惑,就将必然的丧失学术良知,作出有违学术道德的事情。近几年,不断有高校教授甚至是一些身居要位的领导被曝出抄袭等种种丑闻,这也使得他们的为自己行为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这些事实教育了每一个学术工作者,学术的生命力在于求真求是求实,每一位科学工作者他工作的神圣之处正在于,他们正在使用人类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来揭示这个未知世界的下一个真相,而这个过程有不得半点弄虚作假,那些搞科研不为科研只为名利的浅薄思想只会让他付出惨痛的代价。对于一名学术研究来言是如此,对于整个国家的学术建设而言也同样是如此,科研以及学术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发展潜力所在。如果一个国家没有成熟的学术管理制度,没有成熟的学术规范思想,这个国家就必然产生出学术道德低下学术品格卑劣的学术工作者,这对于一个国家的学术建设而言打击将是致命的,一方面一些东郭先生滥竽充数在构筑学术大厦时弄虚作假,用假数据假实验蒙哄过关骗去科研经费,修筑出许许多多的豆腐渣工程,极大的浪费了国家资源也降低了这个国家的学术信用度,贬低了学术的神圣性,对以后的培养学术人才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另一方面,那些有能力有成果的研究者也可能出于个人利益而不顾国家利益出卖学术成果,帮助东郭先生们滥竽充数。这种行为其后果与前者同样恶劣。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网站,明目张胆明码标价贴出代写学术论文的广告,有的甚至发展成为产业

 链条,这种毫无学术道德可言的行为,对于整个学术环境的破坏是不容小觑的。

 同时当今社会中,各种学术造假问题屡禁不止,面对现在这种学术混乱的局面,我们研究生应该如何自处呢?我们应当把这种不正之风扭转过来,要正确树立科研诚信意识,提高科学道德素养,形成风清气正、求真务实的优良学风,营 造有利于自主创新和人才成长的科研环境,我们要发挥积极作用。钟南山院士曾指出当前科研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浮躁,不踏实,目前很多国际专业学术杂志主编批评中国某些科学研究论文存在的“四宗罪”:伦理问题、造假问题、抄袭问题、一稿多投问题,我们研究生应清醒地认识到:科研诚信是科学事业发展的基础、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我们应当掌握科研工作规范,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不断丰富和发展求真求实的科学文化内涵,形成了以科学精神为精髓的人类社会的共同理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从摆脱中世纪的蒙昧进入文艺复兴时期,到近代工业革命的兴起乃至 20 世纪以来新技术革命浪潮引领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科学精神不仅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杆,千百年来一直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追求。

 在我国,依靠科学和民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百余年来中国科技界的不懈追求。新中国成立 60 年来,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爱国奉献、坚持真理、开拓创新、诚实守信,不仅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而且塑造了热爱科学、勇攀高峰、忠于祖国和人民的高尚品格,显示出优良的科学道德与学术素养,为全社会树立了光辉典范。“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就是科技界在创造伟大功勋中凝炼的伟大精神。没有这种崇高的精神力量,就没有我国科学事业今天这样良好的发展局面,就没有我国今天令世界瞩目的综合国力,这是我国科技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子曰:民无信不立。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诚实守信是每一个社会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更是学术研究的基本道德。毛主席、周总理一贯提倡“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并身体力行,为我们树立了行动的楷模。弄虚作假、投机取巧,最终都是要栽跟头的。

 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世纪之交,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跨越式发表,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今天,要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既是提高质量的重要内容,又是提高质量的重要保证。

 科学研究以创新为灵魂,以质量为生命。“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学术风气就是学术研究的规矩。创新离不开严谨的态度和艰苦的劳动,严格遵循学术研究的程序、方法

 和规范,以此为基础,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出精品、出力作,推动科学繁荣和发展。

 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遏制学风不正、学术不端的风气首先修身正己、自我约束是维护学术道德和学术尊严的基础。有的科研工作者学术道德自律意识差,有的对基本的学术道德规范知之甚少,有的是明知故犯。既然我们选定了以科学研究作为我们的职业,就要严守职业道德,加强学术道德自律,树立正气,讲求诚信,忠于真理,严谨治学,为推动我国科学研究事业的繁荣与发展贡献力量。同时,要积极开展学术批评,发扬学术民主,客观公正、不循私情,杜绝权学、钱学交易。老老实实地做人,踏踏实实地做事,扎扎实实地做学问,同时要加强对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制度约束。规章制度的建立是学术道德的外化,建立和完善学术研究的制度,对规范学术行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克服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要加大制度制约的力度,建立对学术道德缺失的曝光和惩处制度,对违反学术道德的,要视具体情况分别给予批评教育、撤消项目、取消晋升资格直至媒体曝光、行政处分、解聘等处理。

 触犯法律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在评奖、晋升等过程中,实行学术道德一票否决制。

 加强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应当从科学精神、科学道德、科学伦理、科学规范四个部分分别展开。科学精神是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贯穿于科研活动全过程的共同信念、价值、态度和

 行为规范的总称,包括追求真理的信念、用于探索的精神、遵循实证的方法,讲求理性的态度。研究生应当从求真、实证、进取、协作、包容、民主、开放、理性怀疑等方面努力,提高沟通交流能力,正确处理利益、荣誉、道德和伦理等关系,拓展对物质世界、生物界和人类的认识,形成更加完善的知识结构。科学道德是社会道德在科研活动中的表现,主要指科研活动中的科研工作者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应该具备的道德素质,既表现为科研工作者在从事科学研究活动时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人格,也具体反映在指导科研工作者正确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互相关系的行为准则或者规范之中。科学道德主要包括求真务实、实事求是;自觉抵制弄虚作假、浮躁浮夸等学术不端行为等。我们应该在学术研究和知识学习中,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形成良好的学风。

 作为研究生,我们要重操守、重品行、重修养,遵守学术规范、养成良好学风,勇于探索、不断创新。要诚信、平等待人、正确认识自身、不妒忌,扎实学习、刻苦钻研,艰苦奋斗、实事求是。要勇于创新、把握前沿、注重实践,把握机遇,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良传统,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恪守科学道德和科研伦理,自觉维护学校学术声誉,坚决抵制为人、为学上各种弄虚作假行为。在科研、论文过程中要倡导严谨学风,防止学术浮躁,注重论文质量,不抄袭、剽窃他人作品,正确对待学术研究中的名与利;反对在学术研究中沽名...

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心得体会

 

 关于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心得体会五篇 2020

 ——WORD 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心得体会 1

 以 “以主席的思想为引领,大力弘扬新时代中国科学家精神和爱国奋斗精神”为主题的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如期而至。作为预备党员,同期观看了大会的直播现场。

 “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这是对我们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老前辈的评价。无可否认,那是一个一穷二白、一无所有的年代,要资料没有资料、要器材没有器材,除了赫鲁晓夫访华时候直截了当的蔑视回绝声,只剩下一颗干热的赤城之心。就是那样一个干枯的时代,用的是三十年的与世隔绝、用的是最耀眼的满头青丝、用的是最原始的花梨木算盘,他们那一代伟大的青年竟铸造了一座新时代的“长城”。再来看我们现在所在的时代,物质生产体系相对完备、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显著改善,这是一个社会环境相对安定的时代,是一个迅速发展急需人才的时代,知识储备与学习环境都远远优越于前辈。因此我们更加应该好好利用现在所拥有的条件去充实我们的大脑,为我们更快实现中国梦、更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更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准备。

 听了中科院院士施一公作题为《做诚实的学问做正直的人》的报

 告很有感触。我的外祖父与外祖母是革命时期的老党员,记得小时候每当过年到外祖父母家里,我都会缠着外祖母给我讲他们当年的往事,每当看到他们在讲述当年的故事,他们的眼神都熠熠发光,好像就是在昨天记得清清楚楚,每一个故事我都很震撼,其中最深刻的一个故事是妈妈讲给我的,那是我们伟大的主席逝世那天,是外祖父带领着全村百姓悼唁的那天……我的家族充满着红色的记忆,我的体内流淌着中国共产党的血液,我觉得我有责任去承担这份重任。如果你是一名老师,那么请你教会你的学生如何懂“孝”、如何学“文”;如果你是学生,那么请你认真学习你的专业课;如果你是一个工厂老板,那么请你在为社会创造可用价值的同时能不忘绿色生产。对于我们,是站在进入社会最后一道关卡的大学生,已经跑在去交接这份接力棒的最后冲刺阶段,我们现在需要的就是去升华自己的境界,提高自己的认知,告诉祖国“请您放心”。

 “虔诚求教,勇担重任”是亘古不变需要时代青年去做的,也是我们当仁不让需要牢记的一句箴言。

 #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心得体会 2#

 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成功举办。来自中科院大学、社科院大学、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等 49 所首都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部队院校的研究生新生和导师近 6000 人现场聆听报告。报告会通过网络视频方式向全国各高校同步直播,各省(区、市)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领导小组组织了省(区、市)和高校(院所)分会场。据不完全统计,约 80 万研究生和研究生导师通过网

 络直播集中收看。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在致辞中指出,70 年来,中国科技事业呈现跨越式发展,科技实力从最开始的一穷二白不断向世界科技前沿奋力追赶超越,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既得益于党和国家为科技发展绘制的清晰蓝图和给予的坚定支持,也归功于一代接一代怀揣科技报国理想的科学家们,他们坚贞不渝地将科学研究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以对党、对人民的赤胆忠诚为共和国托起了无数星辰。他强调,要矢志爱国奋斗,以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的发展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融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之中。要弘扬科学精神,培养诚信的科研品行,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切不可投机取巧,虚夸浮躁,绝不能伪造、篡改、抄袭触碰科研的“红线”。要坚持传承育人,在知识理论传授和创新,治学理念方法继承和发扬的同时,注重将良好的治学精神和道德品行融入到学生的人格养成,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南京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泽山的报告题目是《牢记使命,忠诚奉献》。他结合科研经历,讲述了自己始终专注于火炸药研究,锲而不舍担负国家赋予的使命的感人事迹。他勉励现场的同学和老师,要把“不间断地思考”作为追求超越的一种工作学习方式,多问为什么、追问怎么做,追求问题本质并拓展思考。同时在做科研过程中,要有责任感,学会包容和诚信,杜绝学术腐败、抄袭、造假,浮夸浮躁等背离科学精神的行为,要发挥群体作用,关注学科交叉融

 合趋向,坚定理想信念,心怀大爱,忠于党、忠于人民,在为人民利益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陆军工程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报告的题目是《让生命在科技报国中闪光》。他通过四句话,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阐释了科学家精神的深刻内涵:“爱党信党跟党走,是一生中最正确、最坚定的选择。”“只有把个人的理想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有所成就、实现价值!”“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容不得一点点的马虎和心浮气躁。”“只有摆正个人和组织的关系,摆正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摆正个人和群众的关系,才能顺利前进。”虽然已经 82 岁高龄,他仍心系国防建设与人才培养,表示要在有生之年,继续在防护工程领域潜心研究,带好学生、培养人才、关心团队建设,把自身事业同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结合,以报国奉献为最高追求,为经济和社会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南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报告的题目是《弘扬科学家精神,打造新时代中国学派》。他用邓稼先、屠呦呦、顾方舟、黄大年等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向大家诠释了中国科学家的爱国奉献精神,指出青年学者是推动科技变革的先锋,勉励青年学者们,要做爱国奋斗、诚实守正的科研人。他还从科学学派对科学的贡献说起,呼吁弘扬科学家精神,打造新时代的中国学派,通过鼓励批判、质疑探索精神,允许宽容科学研究的失败,鼓励科技工作者立异鼎新,建立新学说、标立新学派、追求新境界,推动文化文明传承与创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出中国声音,走出中国道路,

 作出中国贡献。

 本次报告会新增了宣读倡议的环节,来自首都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生新生和导师代表共同发出了《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学风作风建设倡议书》。整场报告会气氛热烈、高潮迭起,与会师生倍感振奋,深受鼓舞。为增强报告会的仪式感和感召力,宣读倡议书前,参会各高校、院所的学生代表逐一擎校旗出场,现场师生热烈回应、掌声连连、此起彼伏。

 据了解,此次是中国科协联合各主办单位连续第九年举办报告会,每一场报告会都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受到广大研究生新生和导师的热烈欢迎。此次报告会在线问卷调查显示,师生认可度达到98.9%。截至 2018 年底,全国举办各类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近12 万场,接受宣讲教育的研究生约 853 万人次、本科生约 1109 万人次,新上岗研究生导师、新入职教师和青年科技工作者约 128 万人次,取得显著成绩,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

 #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心得体会 3#

 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对我们科技工作者尤其是青年科技工作者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对我们未来去实现一些高质量的科技创新具有深远的指引意义。

 首先,青年工作者要勇于担当,要面向学科的前沿,要去主动攻关这些原创的研究,从源头上做创新。要大力强化我们的基础理论,刚才袁院士提到基础研究非常重要。姚院士也讲到交叉学科也是非常重要的,基金委也是在今年刚成立了交叉学部,所以我想是不是能从

 不同学科之间、方向之间去做交叉,去找一些灵感,不断地找到创新的思路,这非常重要。

 另外从基础层面来说,我们要面对国家的重大需求,探索能解决瓶颈问题的新核心技术非常重要。我做的燃料电池和氢能的研究,从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应用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研究不仅是做基础,也是在做应用的研究。在基础方面,我们会面向世界学科的前沿,去不断地探索新概念的高效的燃料电池和氢能催化剂体系,我想这非常重要,因为燃料电池的心脏就是催化剂和膜电极,所以我们希望能从源头上找到答案。

 另外在技术方面,我们想做一些突破。从最开始的新材料,新方法、新机制、新器件、新产品这样一个全链条的创新模式,去攻破燃料电池和氢能目前面临的“卡脖子”问题。当然,我们的燃料电池如果做得好,应用到新能源汽车,一定程度上是会推动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此外,我们做的是新能源,这从一定程度上能解决环境的问题,所以对我们人民的生命健康也是有一定的好处。

 #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心得体会 4#

 李旭博同学认为:通过学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让我对科学家精神有了全新的认识。我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执着的探索精神,科学家在自己的活动中总是既有方向和信心,又有锲而不舍的意志。

 二、虚心接受科学遗产的精神,科学活动有如阶梯式递进的攀登,科学成就在本质上是积累的结果,科学是继承性最强的文化形态之一,

 我们应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三、合理的开放精神,科学无国界,科学向来是个开放的体系,它从不承认终极真理。但是,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我们应该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

 陈新曼同学说: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对于一个正在念大学并且二立志于成为真正科研人的我来说,这个讲话令我受益匪浅,并且对科技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这个讲话传达出了为什么要科技,怎样搞科技。一讲到科技,自然离不开高质量发展,我们的发展如何能更加高效更加绿色,这都是需要科技的发展来助力。但讲话中更令我触动的是“加快科技创新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作为一名生命科学的学习者,我突然地就觉得,这句话才应该是所谓“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的落脚点。我们做科研,不该只是比拼谁发文章快,发论文多。发表论文对于科学研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决心和信心。在经历了疫情之后,我们心中那种科技应该为老百姓保驾护航的念头更加强烈了。这和科技发展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是异曲同工的。总之,书记的话让我看到了国家对科技的重视和需要,人民对科技发展的渴望,坚定了我在科研之路上攀登的决心。

 #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心得体会 5#

 根据学校要求,组织部分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在 106 报告厅观看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领导小组的网络视频直播报告会。

 黄旭华讲述了自身研制的核潜艇的历程和经验感受以及对所有

 核潜艇研制人员的赞颂。演讲开始,黄教授为我们讲述了我国核潜艇的研制历史以及研制的全过程。他感慨到他的一生以及所有献身核潜艇研制的同志们都是无怨无悔的。此外,通过与美国研制核潜艇的时间,体积,以及性能进行比较,我国在各方面都是略胜一筹的,这是我们国家的骄傲,也是我国在世界上的骄傲。这是党中央果断决策和英勇引导的结果,是社会主义的优势所在,是全国两千多院校,科研机构等呕心沥血的结果,是核潜艇研制人员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的结果。演讲的最后,黄教授说到核潜艇研制员的一生属于核潜艇,无怨无悔,这是他们的人生观,科学道德观,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是他们一生所坚守的使命,担当与责任。

 施一公教授演讲主题是“做诚实的学问,做正直的人。”其在整个演讲过程中讲述了许多例子,尤其是其自身的读博经历,谈到了他对培养学术品位和学术道德看法。第一部分是:做一名优秀的研究生,时间付出是必须的。他认为科学家一定是付出了时间精力和心血的。他告诫自己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真心感兴趣才不会觉得辛苦和枯燥。第二部分将的是做一个优秀的研究生,必须具备批判性思维。如果想在科研上取得成功只靠刻苦是不行的,研究生与本科生最大的不同就是要依靠科学来创造新知识。第三部分,施一公教授提出研究者需要具备独立人格和一些脾气,对事物要有独特的看法,不轻易的随波逐流。第四部分则是讲述了科学研究的诚实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实事求是,二是只有自己对研究做出了贡献,才能在相应的科研成果署名。第五部分,施一公教授提出科学研究没有所谓的真理,科学与民主的

 关系劝导学生不要对科学和科学家盲目崇拜。

 怀进鹏院士报告伊始,以三个石匠的故事引出了科学家精神,指出科学研究是枯燥的,科学家对事业的追求和热爱是科研事业持续进行的不竭动力,本次报告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大变革时代的科学家精神。科学精神的核心是实事求是,主要的美德是诚实,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我们探索可能的失败和可能的成果。第二部分,阐明亲历明德楷模的精神。感召以周光召先生的故事表明爱国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爱国是科学家精神的灵魂。第三部分,提出新时代青年的科学担当,青年人才的创新活力是经济社会发展之源,基于此提出四点决定因素即视野、自律、想象力、梦想。

 参加报告会的师生代表对报告会反响热烈,纷纷表示,这次报告对弘扬科学家精神,弘扬优良科学道德和学风,践行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新使命,必将产生激励和推动作用。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心得体...

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心得体会

 

 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心得体会三篇

  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 心得体会

  这个讲话传达出了为什么要科技,怎样搞科技。一讲到科技,自然离不开高质量发展,我们的发展如何能更加高效更加绿色,这都是需要科技的发展来助力。但讲话中更令我触动的是“加快科技创新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作为一名生命科学的学习者,我突然地就觉得,这句话才应该是所谓“21 世纪是生物的世纪”的落脚点。我们做科研,不该只是比拼谁发文章快,发论文多。发表论文对于科学研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决心和信心。在经历了疫情之后,我们心中那种科技应该为老百姓保驾护航的念头更加强烈了。这和科技发展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是异曲同工的。总之,书记的话让我看到了国家对科技的重视和需要,人民对科技发展的渴望,坚定了我在科研之路上攀登的决心。

  李怡宁同学谈到:书记的讲话主要提到了充分认识加快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意义、加快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三个方面的问题。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突飞猛进,但反映出的问题也值得警惕,特别是在国际贸易争端及新冠疫情之下,科技事业能否可持续发展与许多缺陷是否弥补息息相关。明确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意义,有针对性地解决科技创新发展的问题,弘扬优秀科学家应具备的精神,对当下科技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如书记在讲话结尾所说的:“我相信,我国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有信心、有意志、有能力登上科学高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贡献!”作为登峰班的一员,我们应有勇攀高峰的决心与毅力,积极进取,勇于探索,努力贡献一份力量!

  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心得体会

 “要弘扬科学精神,培养诚信的科研品行,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切不可投机取巧,虚夸浮躁,绝不能伪造、篡改、抄袭触碰科研的„红线‟。”11 月 13日,在 2019 年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指出。

  万钢表示,一代接一代怀揣科技报国理想的科学家们,他们坚贞不渝地将科学研究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以对党、对人民的赤胆忠诚为共和国托起了无数星辰,他们创造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西迁精神彪炳史册,光照千秋。

  万钢说:“弘扬科学精神,要矢志爱国奋斗,以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的发展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融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之中;要坚持传承育人,在知识理论传授和创新,治学理念方法继承和发扬的同时,注重将良好的治学精神和道德品行融入到学生的人格养成,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泽山结合科研经历,与现场师生分享了自己始终专注于火炸药研究,锲而不舍担负国家赋予的使命的感人事迹。他勉励大家要把“不间断地思考”作为追求超越的一种工作学习方式,多问为什么、追问怎么做,追求问题本质并拓展思考。

  “在做科研过程中,要有责任感,学会包容和诚信,杜绝学术腐败、抄袭、造假,浮夸浮躁等背离科学精神的行为,要发挥群体作用,关注学科交叉融合趋向,坚定理想信念,心怀大爱,忠于党、忠于人民,在为人民利益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王泽山说。

  今年已经 82 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全程站着讲完了自己的报告。“爱党信党跟党走,是一生中最正确、最坚定的选择;只有把个人的理想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有所成就、实现价值;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容不得一点点的马虎和心浮气躁;只有摆正个人和组织的关系,摆正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摆正个人和群众的关系,才能顺利前进。”通过四句话,钱七虎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阐释了科学家精神的深刻内涵。

 现在钱七虎仍心系国防建设与人才培养,表示要在有生之年,继续在防护工程领域潜心研究,带好学生、培养人才、关心团队建设。

  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指出青年学者是推动科技变革的先锋,他勉励青年学者要做爱国奋斗、诚实守正的科研人。曹雪涛呼吁弘扬科学家精神,打造新时代的中国学派,“通过鼓励批判、质疑探索精神,允许宽容科学研究的失败,鼓励科技工作者立异鼎新,建立新学说、标立新学派、追求新境界,推动文化文明传承与创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出中国声音,走出中国道路,作出中国贡献”。

  据了解,此次是中国科协联合各主办单位连续第九年举办报告会,截至2018 年底,全国举办各类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近 12 万场,接受宣讲教育的研究生约 853 万人次、本科生约 1109 万人次,新上岗研究生导师、新入职教师和青年科技工作者约 128 万人次,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

  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心得体会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自 19 世纪下半叶以来,科学研究进入大科学时代,科学不再仅仅意味着纯粹的知识探究,科学发现与科技创新成为现代国家支持下展开的活动,也是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角逐的焦点。中国的现代化历程充满艰辛,正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感召下,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现实需要,成为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投身科学事业的内在动力。科学家精神,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事业所取得的每一个辉煌成就,都离不开科学家矢志报国、服务人民的高尚情怀和优秀品质。

  去年 5 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当前,面对各种“卡脖子”的技术短板,如果没有以强烈爱国精神争生存、求发展,是很难在短时间内迎头赶上的。广大科技人员惟有胸怀祖国,才可能认识到“卡

 脖子”技术问题不解决,就会使得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受制于人。惟有从这种生存意识和危机意识中激发精神力量,才会使得科技工作者像老一辈科学家那样,坚定不移地通过创新寻求突破,化不可能为可能。

  如果说爱国精神是激发科技工作者投身创新的磅礴无比的情感力量,创新精神激发的则是创造性开拓未来的理性力量。发现与创新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猜想、论证、反驳、修正和提出新假说的过程。要实现原始创新并将其转化为独创性的科技成果,既要有理论创造的勇气,又要有严谨实证的态度。对客观知识的独创性发现,本质上也是一种主观创造的过程,不能没有方法、思想、观念和理论的创新,但这种创新绝非臆造,必须接受严格的实证检验,必须尊重科学研究的规律,特别是其在科学方法上的合理性。一些科学研究所遵循的严格的规范和程序,是长期经验积累的产物,是科学研究传统的精华,固然可以从科学的角度质疑其合理性,但不应轻率地加以摒弃。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要充分尊重科研人员的好奇心和自由探索的动机,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好奇心与科学探索的氛围,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其次,要鼓励科研人员开展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学会在知识的边界寻找新思路、新方法和新观念。最后,还要促使科研人员认识到创新的社会影响,明确科学探索的责任,使其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报效祖国、服务社会和造福人类有机地结合起来,拿出更多独创的发现与创新,将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

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心得体会

 

 2021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心得4篇 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心得 1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不断丰富和发展求真求实的科学文化内涵,形成了以科学精神为精髓的人类社会的共同理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从摆脱中世纪的蒙昧进入文艺复兴时期,到近代工业革命的兴起乃至 20 世纪以来新技术革命浪潮引领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科学精神不仅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杆,千百年来一直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追求。

 科研活动作为科学技术的是一个严谨的过程,对科技事业而言,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直接影响到科学的繁荣发展。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科学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与此同时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杜撰、篡改、剽窃和伪科学等。近年来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已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问题。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我们有责任有权利对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进行了学习和了解,这不仅对于我们今后的学术生涯有重要意义,也对整个国家的整体科研素质、科研水平的一个保证。

 道德是规范社会成员行为的准则,高的道德标准造就卓越的人格品质。学术道德对于一名学术研究者而言也是如此,恪守学术道德我们的学术研究工作才会有生命力,才能铸就一名学者高尚的学术人格。科学道德是社会道德在科研活动中的表现,主要指科研活

 动中的科研工作者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应该具备的道德素质,既表现为科研工作者在从事科学研究活动时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人格,也具体反映在指导科研工作者正确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互相关系的行为准则或者规范之中。科学道德主要包括求真务实、实事求是;自觉抵制弄虚作假、浮躁浮夸等学术不端行为等。我们应该在学术研究和知识学习中,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形成良好的学风。加强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应当从科学精神、科学道德、科学伦理、科学规范四个部分分别展开。科学精神是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贯穿于科研活动全过程的共同信念、价值、态度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包括追求真理的信念、用于探索的精神、遵循实证的方法,讲求理性的态度。

 作为研究生,在通向科学的路程中我们更进一步,因此我们更应该加强科学道德建设,形成良好的学风为以后的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我们要重操守、重品行、重修养,遵守学术规范、养成良好学风,勇于探索,不断创新。要诚信、正确认识自身、不妒忌,扎实学习、刻苦钻研和实事求是。我们的毕业论文选题要宽厚、阅读文献要经典,研究过程中要勇于面对困难,认真对待实验中的一点一滴,不弄虚作假,应严谨规范撰写论文。科学是可传播可证伪的,而学术研究的核心是不断创新。因此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应该要遵守学术规范标准,力求不断提出新的观点新的发现。我们要尊重科学事实,践行学术道德。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积极宣传学术伦理道德,加强自律。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建立良

 好的自控能力,努力拼搏,严谨求实,用实际行动共建学术伦理。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忠于真理、探求真知,自觉维护学术精神,反对投机取巧的作风和行为,要争做遵守和履行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先行者。

 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心得 2 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是科学研究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伦理和规范,是保证学术正常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实现学术积累和创新的根本保障。近年来,学术活动中道德失准、行为失范的问题时有发生。一些学者违背学术研究目的,或急功近利,粗制滥造;或媚于世俗,热衷炒作;更有甚者,丧失学术道德,以抄袭剽窃为手段换取一时之名利。这些行为和现象虽属个别,但若不加以制约,将严重污染学术环境,影响学术声誉,阻碍学术进步,进而影响整个学术群体的创新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立德、立功、立言。“立德”位于前列,显然,它比建功立业、著书立说更为重要。德包括政治品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就学者而言,学术道德是立身之本。“贺海波事件”,表面上看似单一的,实际上是一种现象的表露;表面上看似偶然的,实际上有其产生的必然性。事件已对浙江大学的声誉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而且这些伤害和影响还将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能否尽快挽回影响,对我们是一大考验。

 在我国,学术腐败有很多种表现形式,例如制造学术泡沫、搞假冒伪劣、抄袭剽窃、进行钱、学、权的三角交易、从事注水学位

 教育或培训、在学术评审拉关系以及办刊收费等等,都是学术腐败在学术研究领域的具体体现。事实上,在学术界,腐败现象的存在早已有之,而学术腐败的法律规范实际上也已算不上是一个新问题,早在上个世纪末就已有学者撰文提出了这一问题。学术规范问题已经由一个单纯道德层面上的问题日益演化为一个身跨道德与法律两个层面的重要现实问题。对这一问题,单纯依靠道德建设已难以甚至无法收到实效,必须要在强化学术道德建设的基础上,重视和加强学术法制建设,提高法律介入学术研究领域的频率与效能。应当尽早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其有法可依。这既是依法治国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基本要求,也是现阶段治理学术腐败的内在需要。此外,从根本上来说,学术腐败的产生主要还是根源于目前我国极不合理的科研评价机制。这种畸形的科研评价机制日益腐蚀着学者们的学术良知与职业精神,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不愿意再坐冷板凳,而更倾向于在学界投机钻营,谋名取利。基于此,要从根本上治理学术腐败,不仅要重视学术法制建设和学术道德建设,更要重视良好学术体制的建设。毕竟,只有当我们从体制上根除了容易滋生学术腐败的土壤,并进而净化了学术研究的环境时,才能够使学术腐败因最终无处容身而归于消亡。

 学术风气不仅关系到学术自身的传承与创新,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风气、整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学者的学术研究不仅为社会生产思想和理论, 而且为社会提供理想和信念。不良的学风不仅损害学者和学术的形象,而且会影响公众对价值理想和价值导向的认

 同,从而影响到整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和整个国家的社会风气。研究生学术诚信的缺乏危害程度非常大,当前研究生学术诚信缺乏的原因既有社会历史的客观原因,也有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研究生学术诚信建构的主要途径在于:从外在方面创设健康的学术生态环境和建立良好的学术评价制度;从内在方面狠抓养成教育,提高研究生的道德自律能力和法制观念,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学术道德品质。

 今天我们学习了关于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学习材料,我深有体会。

 长期以来,高校广大教学科研工作者献身科学,潜心研究,严谨治学,敬业奉献,为发展科学、繁荣学术、教书育人做出了重要贡献,体现了良好的师德规范。但学术失范、学风不正现象仍然存在,学术不端行为仍有发生,在有些方面还比较严重,损害了学术形象,败坏了学术风气,阻碍了学术进步,给科学和教育事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对此,必须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决不能任其滋长蔓延。

 通过这次学习,我充分认识到科研诚信建设的重要性。它是科技创新的基石,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举措,是维护科学的社会信誉、促进科技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作为一名在校研究生,我一定以规范严格约束自己,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恪守学术界公认的基本学术道德规范,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以严谨踏实的学风和笃信诚实的原则从事科学研究。硕士研究生阶段是学术素养养成的重要阶段,恪

 守学术道德规范要从日常学习、研究的每一个细节做起。最重要的就是诚实正直,包括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正确引用;研究成果、统计数据等完整准确;署名真实,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负责。

 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心得 3 本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主旨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大力弘扬爱国奋斗精神为主导;同时也是为学习贯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科技三会”精神和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推进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而召开的。

 大会先由党中央有关领导进行发言,接着由黄旭华院士、施一公院士、怀进鹏院士进行重要报告宣讲。

 我们观看学习了关于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的视频,我深有体会。长期以来,高校广大教学科研工作者献身科学,潜心研究,严谨治学,敬业奉献,为发展科学、繁荣学术、教书育人做出了重要贡献,体现了良好的师德规范。但学术失范、学风不正现象仍然存在,学术不端行为仍有发生,在有些方面还比较严重,损害了学术形象,败坏了学术风气,阻碍了学术进步,给科学和教育事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对此,必须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决不能任其滋长蔓延。此外,我充分认识到科研诚信建设的重要性。它是科技创新的基石,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举措,是维护科学的社会信誉、

 促进科技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报告会在大家意犹未尽的情绪中圆满落下帷幕,我们都受益匪浅,学到的不仅仅是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精神素质,还有一颗爱国报国的心。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观看报告会对学术工作规范性、学风建设严谨性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今后要更深入地学习此次会议精神,遵守学术规范、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维护学术尊严,摒弃学术不端行为。三位院士的精彩报告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坐标”示范课,要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要像他们那样“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在各自的工作和学习岗位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向身边的先进人物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心得 4 科研活动是一个严谨的过程,对科技事业而言,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直接影响到科学的繁荣发展。近年来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已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问题。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我们有责任有权利对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进行了学习和了解,这不仅对于我们今后的学术生涯有重要意义,也对整个国家的整体科研素质、科研水平的一个保证。

 科研活动作为特殊的社会活动,本身具有独特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气质,从事科研活动的群体比其他社会群体更需要一个追求真理、

 严谨求实、诚信负责、真诚协作的文化氛围。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的出现,有着诸多复杂的因素,既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也有科研体制中存在的弊端和漏洞,但从根本上说,科学文化起到至为关键的作用。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的本质是科学文化缺失或者说发育不良的问题,是科技事业发展与社会资源配置趋势出现偏差或者说悖离的问题。“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比喻形象地说明,科学文化对于科研人员学风道德的塑造具有长远的深层次的影响。同样,高尚的学风道德也会对科学文化的发育发展乃至全社会崇尚科学、热爱科学良好风范的形成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我国老一代科学家志存高远、淡泊名利、勇攀高峰、无私奉献,以优良科学道德和学术素养为科技工作者乃至全社会树立了光辉典范。

 目前,我国科学文化发育严重滞后于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要求,科学文化相对于商业文化处于弱势,这是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一是对科研活动的客观规律尊重不够,过分看重短期目标,急功近利,缺乏“十年磨一剑”的长远打算和执着精神;二是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严重缺失,缺乏批评质疑的精神,团队协作意识不强;三是受封建思想残余的影响,“官本位”、学术霸权问题突出;四是在涉及人的科研活动中,缺乏对人的基本尊重,科研伦理底线受到挑战;五是公民科学素质不高,对科研活动的监督能力和作用不强。这些问题都助长了学风浮躁和不端行为发生。

 作为当代硕士研究生,我们应该严格遵守科学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科研规范和治学态度。我们要重操守、重品行、重修养,遵

 守学术规范、养成良好学风,勇于探索、不断创新。要诚信、平等待人、正确认识自身、不妒忌,扎实学习、刻苦钻研,艰苦奋斗、实事求是。要勇于创新、把握前沿、注重实践,把握机遇,争取为国家和民族做贡献。我们的毕业论文选题要宽厚、阅读文献要经典,研究过程中要勇于攻关、取得成果后要扩大战果,撰写论文应严谨规范。科学是可传播可证伪的,而学术研究的核心是不断创新。因此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应该要遵守学术规范标准,力求不断提出新的观点新的发现。与学术规范相对应的就是学术不端。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要尊重科学事实,践行学术道德。坚持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严谨求学,诚实做人。自觉维护学校学术声誉,坚决抵制为人、为学上各种弄虚作假行为。在科研、论文过程中要倡导严谨学风,防止学术浮躁,注重论文质量,不抄袭、剽窃他人作品,正确对待学术研究中的名与利;反对在学术研究中沽名钓誉、弄虚作假,以实际行动端正和践行学术道德。要坚持实事求是,遵守学术规范。遵守学术规范,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遵守学术刊物引文规范。在学术论文中应明确表明引用他人成果与观点等内容;杜绝剽窃、...

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心得体会

 

 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心得体会 1 以 “以主席的思想为引领,大力弘扬新时代中国科学家精神和爱国奋斗精神” 为主题的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如期而至。作为预备党员,同期观看了大会的直播现场。

 “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这是对我们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老前辈的评价。无可否认,那是一个一穷二白、一无所有的年代,要资料没有资料、要器材没有器材,除了赫鲁晓夫访华时候直截了当的蔑视回绝声,只剩下一颗干热的赤城之心。就是那样一个干枯的时代,用的是三十年的与世隔绝、用的是最耀眼的满头青丝、用的是最原始的花梨木算盘,他们那一代伟大的青年竟铸造了一座新时代的“长城”。再来看我们现在所在的时代,物质生产体系相对完备、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显著改善,这是一个社会环境相对安定的时代,是一个迅速发展急需人才的时代,知识储备与学习环境都远远优越于前辈。因此我们更加应该好好利用现在所拥有的条件去充实我们的大脑,为我们更快实现中国梦、更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更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准备。

 听了中科院院士施一公作题为《做诚实的学问 做正直的人》的报告很有感触。我的外祖父与外祖母是革命时期的老党员,记得小时候每当过年到外祖父母家里,我都会缠着外祖母给我讲他们当年的往事,每当看到他们在讲述当年的故事,他们的眼神都熠熠发光,好像就是在昨天记得清清楚楚,每一个故事我都很震撼,其中最深刻的一个故事是妈妈讲给我的,那是我们

 伟大的主席逝世那天,是外祖父带领着全村百姓悼唁的那天……我的家族充满着红色的记忆,我的体内流淌着中国共产党的血液,我觉得我有责任去承担这份重任。如果你是一名老师,那么请你教会你的学生如何懂“孝”、 如何学“文”;如果你是学生,那么请你认真学习你的专业课;如果你是一个工厂老板,那么请你在为社会创造可用价值的同时能不忘绿色生产。对于我们,是站在进入社会最后一道关卡的大学生,已经跑在去交接这份接力棒的最后冲刺阶段,我们现在需要的就是去升华自己的境界,提高自己的认知,告诉祖国 “请您放心”。

 “虔诚求教,勇担重任”是亘古不变需要时代青年去做的,也是我们当仁不让需要牢记的一句箴言。

推荐访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