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如何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

时间:2022-06-20 09:00:02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时代如何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供大家参考。

新时代如何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

新时代如何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

 

 贯穿落实“劳动教育意见”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

 劳动教育是我国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坚持劳动与教育相结合,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劳动价值取向、提升劳动技能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一段时期出现了劳动课程被轻视、劳动教育被淡化、劳动价值被弱化的现象,影响到青少年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巩固。影响到学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目标的实现。《意见》的颁布实施,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同时,将更加突出素质教育的要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实现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

 以劳树德。劳动是德育之源,有助于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实现个人梦想、展现自身价值。劳动教育塑造青少年鲜活、生动、积极的价值观,指导学生从集体及社会的整体需要处理事物,培养学生奉献、创新、奋斗的劳动精神,锻炼学生生存发展的劳动技能,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劳动教育提高德育有效性,劳动是联系能力与德行的重要媒介,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中生成良好品德,开拓知识视野,培养创新精神,体会生命意义,将能力转化为德行,实现自由全面发展。

 以劳增智。劳动是创造之基,静态的书本知识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智力与创造精神,劳动为智育发展搭建平台。劳动作为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独特力量,汇集了丰富的知识要素,凝结了宝贵的智慧结晶,劳动不仅是联结书本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纽带,而且是汇聚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桥梁。在劳动中就某一问题,寻找策略、相互协作、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提升智慧,同时能够增强学生大局观念、培养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对社会形成科学认识。

 以劳强体。劳动是体育之本,体育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户外,感受大自然的活力。学生在劳动中既能美化身体外貌、加速新陈代谢,又能帮助神经系统调节适应环境。劳动有助于学生成长发育、拓展心智,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劳动有助于学生强健体魄、提升身体素质,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劳动有助于学生社会交往,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互动中重新审视自身进行自我修正,促进个体的进步。

 以勞育美。劳动是美育之根,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劳动之美融入艺术,物质催生精神,学生在诵读诗歌、聆听音乐、动手绘画的过程中感知艺术之美;劳动之美融入生活,渗透在点滴之中,学生通过劳动课程,亲身感受劳动的独特魅力,体会收获之美;劳动之美融入生命,劳动带给我们温暖与光明,学生在劳动中感受爱,在劳动中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敦促自己前进。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深刻阐述了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决定作用,并揭示了劳动基础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事业,更应强化劳动的基础地位和动力作用,社会主义要创造比以往社会更加发达的文明,离不开创造财富的劳动源泉,要把劳动看做是加速社会主义发展的金钥匙,才能从深层次认识和把握全面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的重要意义。新时代构建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要发挥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功能,通过劳动教育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内容、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不仅是劳动教育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

 劳动推动社会主义发展进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中劳动彰显出至高无上的地位,劳动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决定着社会的产生、变化与发展,劳动推动了社会前进的历史车轮。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劳动是人类特有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产生的基础,因而成为人类实现自身解放的现实手段。劳动将人同动物区别开,在人类劳动进化过程中,体力劳动与智力劳动相互交织。复杂劳动问题的解决,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判断推理,人脑形成抽象思维,练就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本领。人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环境,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人类通过劳动探寻规律,结合社会历史的发展轨迹,调整发展方向;人类通过劳动参与实践,在劳动实践中提升获得感,生成满足人类解放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劳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不但是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关联的催化剂,也是正确认识自我、群体、自然、社会的主要途径,人类通过劳动改变外部自然环境的同时,也持续改变和完善着自身。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的劳动活动、综合能力、科学素质的全面发展,新时代全面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劳动教育应坚持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指导方向,在实践中丰富劳动教育的形式与内涵,将劳动教育融入德智体美之中,实现新时代五育的有机融合。

 劳动教育作为五育的短板,应合理纳入大中小学各阶段的培养方案,形成一以贯之逐步深化的劳动教育体系,完善教育制度,优化劳动课程。对劳动教育认识的盲目性、滞后性,导致劳动教育逐渐呈现窄化现象,学校劳动教育拘泥于劳动课程,使劳动教育简单化、形式化、单一化。基于新时代全面育人的培养目标,在合理设置劳动课程、劳动课时、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将劳动教育融入全科教学之中,劳动教育走进文化课堂,形成课堂中有劳动,劳动中有教育的全方位育人模式。全社会为劳动教育提供保障,充分发挥立德树人在劳动教育中的作用,鼓励学生走进企业、深入城乡、开展公益、参与治理,提升学生的综合劳动能力。

 劳动课程设置保障实践性。劳动教育坚持以体力劳动为主,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加强实践引导,实现知行合一,提升育人实践性。劳动教育既需要学校的系统管理,更需要家庭、社会的通力合作,从而全面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劳动课程设置需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劳动资源,注重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学校的主导作用,社会的支持作用,形成家校社综合育人的劳动教育长效机制。学校积极承担劳动教育的主体责任,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内外劳动活动,学生掌握科学劳动技能,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课程的重点是在全面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生产、志愿服务劳动,让学生在劳动中出力流汗、磨练意志、学会生存技能、形成良好劳动习惯,在实践中体会劳动美好、培养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劳动精神。

 劳动课程设置彰显针对性。劳动教育一方面要注重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另一方面应更加突出学生个性教育与独立能力的发展,因此,劳动教育既要“全”又要“精”,充分彰显个性。劳动课程设置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提高劳动教育的创造性。劳动课程设置遵循大中小各阶段培养方案,结合当前产业形态与劳动形态,展现劳动教育新时代特征,坚持因地制宜激发学生好奇心,提高劳动技能水平,培育精益求精的劳动精神。不同地区不同学段要结合学校特色,依据当地优势,充分挖掘可利用资源,开设彰显本地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展多样化勞动教育避免“一刀切”,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深化课程融合、注重个性培养、提升劳动创造能力。

 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其核心是提升劳动素养,劳动素养是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准,进行综合素质评定必不可少。劳动素养被时代赋予新内涵,作为多元复杂的教育结构,既需要树立积极的劳动意识与思想观念,也需要丰富劳动知识、练就过硬劳动本领,更需要形成崇高劳动理念的价值追求,形成良好劳动素养,为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劳动素养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备的素养,细化评价制度、明确评价标准、加强劳动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劳动素养。

 健全劳动素养考核机制。劳动素养是在实践中生成的内在素质,具有自主性的特点,为了对其进行测量与评价,应制定外化形态下的考核标准,将考核结果予以公示,确保考核的有效性。对学生参加劳动活动、参与劳动竞赛、获得劳动成果的过程全面客观地记录,充分激发学生内生动力,调动学生积极性,保障劳动教育的效果。此外,建立长期考核记录机制,大中小学各学段相互衔接,合理融通,将劳动素养作为升学与就业的重要评价标准,是提高劳动素养的关键。

 实现劳动教育多元评价。优化评价主体,改进评价方式,助推学生个性发展,劳动教育评价融入学习、生活、实践全过程,丰富学生情感体验,锻炼学生综合思维,使学生享受劳动乐趣。劳动教育评价主体多元化,充分发挥个体评价,在学生参与劳动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发展,积极融入团体,主动发现自身优势,获得劳动幸福感,教师、家长、同伴进行辅助评价,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劳动教育评价方式多元化,把握劳动教育动态,注重即时评价,随堂展示劳动成果,提升学生自信心。利用新媒体,实现广泛评价,开放网络课堂,增加家长和社会的关注度,激励学生发展。多维度评价,激发学生潜能,突出学生个性,取长补短,增强学生自信心,保障劳动教育质量。

 《意见》全面深刻阐释了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提出构建劳动教育体系的重要理论,突出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未来建设与发展的之路,是激励全党全社会重视劳动教育的动力源泉。其中所阐述的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充分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优势,必将为新时代大中小劳动教育的建设与发展带来全面而深远的影响。

新时代如何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

 

 新时代劳动教育如何落地生根

 青少年与教师对劳动观念的认知有差异 今年 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意见》的出台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对劳动教育的新要求,直面当今的教育现实问题——“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一定程度被忽视,劳动教育被矮化、淡化、弱化”“一些青少年出现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旨在补齐教育短板。

 “劳力劳心,亦知亦行。”劳动是生命的底色,也是教育之所以真实有效发生的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事实上,劳动不仅是人类脱离动物界的分水岭,更是人类提升自我的基本方式,是人获得解放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对于身心正在成长的青少年而言,劳动不仅能够增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也能够增强个体独立性、奋斗精神以及团队协作意识。

 为了从客观层面更全面真实了解中小学劳动教育现状,前不久,华东师范大学基教所五育融合研究中心在全国范围内,针对中小学教师、家长及学生发放了近 7 万份问卷。中心通过数据分析和三角印证后,初步得出结论:仅有 30.1%的教师认为学生有着极强的劳动观,21.9%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劳动观念较强,28%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劳动

 观念一般,20%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劳动观念较弱。

 在对劳动观念的自我认知上,青少年与教师的认知有一定的差异。调查显示,47.2%的青少年认为自己的劳动观念极强,29.3%的青少年认为自己的劳动观念较强,20%的青少年认为自己的劳动意识一般,3.5%的青少年认为自己的劳动意识淡薄。

 在是否应该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这一点上,绝大多数家长是赞同的。调查显示,98.4%的家长赞同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仅有 1.6%的家长认为孩子没有必要进行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被弱化是谁之过 社会上关于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主观印象,与中心问卷调查的初步结果具有一致性。笔者认为,劳动教育被弱化、被软化、被淡化,是家庭、学校、社会、个人等多方面因素促成的。

 具体分析,从学校方面而言,重智轻劳。虽然大中小学的课程体系中设有一定的劳动课程,但是由于追求学生分数,这些劳动课程往往以“副科”或选修的形式呈现,既没有形成系统的劳动课程,也没有系统的课程评价方案,甚至出现被毫无顾虑地让位给“主课”的尴尬境地。

 从家长而言,过度宠溺。生活上的大小事情包办代替,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致使孩子慢慢疏远劳动,漠视劳动,有的甚至厌恶劳动。在一些家庭中,巨婴现象屡见不鲜:有的青年连做饭都不会,在本应该反哺双亲的年纪却以啃老度日。

 从社会而言,各种不良风气侵袭。拜金主义、消费主义、攀比之

 风使得青少年陷入物欲的枷锁之中,成为一个又一个的“消费人” 。艾里希·弗洛姆在《论不服从》中对“消费人”进行警示,如果一个人所思考的不是如何劳动生产以及创造,而是消费越来越多的物质,那么,消费越多便越会像奴隶一样被日益膨胀的需求束缚手脚,最终成为贪欲的囚徒而无暇顾及其他。

 由此可以看出,培养青少年正确的劳动观、消费观和价值观是多么的必需且必要。

 学校、家庭、社会要协同推进 新时代劳动教育如何落到实处和深处?笔者认为,当务之急,应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多元协同的实施体系,既重视青少年的主体性作用,充分尊重青少年的劳动需求与愿望,也注重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家庭的支撑作用以及社会力量的引导作用。在真实性、多样化的情景中增强劳动教育的实践性,进而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构建整体融通式的系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家长要唤醒学生的劳动意识,让青少年学会“上手”和“在手” 。

 家庭作为教育孩子的第一战场,其重要性显而易见,上好“劳动教育第一堂课” ,家长有其不可推卸的义务和责任。家庭要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家长通过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让孩子从小养成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可共创“家庭劳动日” ,如通过集体打扫除,在劳动中了解扫除风俗、知识等;通过外出采摘果蔬,在劳动中学习食物知识与营养成分、作物生长规律等;通过洗碗做饭,

 在劳动中掌握生活自理技能、体会家长劳务的不易等。通过劳动加强彼此的交流与沟通,增进家庭成员的情感、默契、构建和谐家庭关系。

 美国哈佛大学的学者们在进行了长达 20 多年的跟踪研究之后,得出了一个结论: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失业率为 1∶15,犯罪率为 1∶10;离婚率与心理患病率也有显著差别。可以看出,参加劳动不仅是孩子为父母分忧的权宜之计,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孩子今后的就业成才和生活幸福。在美国、德国的一些法律中,规定 6 岁到 18 岁的孩子该做的家务和社会劳动。德国的法律规定,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做家务,6 至 10 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餐具,给全家人擦皮鞋;14 至 16 岁的孩子要擦汽车和到菜园里翻地;16 至18 岁的孩子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间大扫除。家庭在劳动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视。

 第二,学校要做好劳动教育的学习指导,让青少年学会“上眼”和“上路” 。

 学校应充分发挥劳动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符合学生年龄阶段的、个性化需求的多样化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劳动权利和责任的认知,加强学生的劳动意识。

 首先,进行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设置系统的、专业的劳动实践课程体系,值得注意的是,学校劳动教育不是单独存在于学校的孤立的教学体系中,而是融合于德智体美之中,因此劳动教育也应融合于学校综合教学之中。应给予教师充分的自主权,让教师发挥自身智慧,结合学科教学开发适合所在学校所在班级的课程,自主设计与实施,

 实现教师的教育教学价值。

 其次,进行专业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目前,劳动教学的老师大多为兼职,很多老师受职称等因素影响,对劳动课程投入的精力有限,更无暇顾及对相关理论探索,因此,加强相关的教师队伍建设极为重要。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让专业的人从事专业的事,这样才能使劳动教育焕发应有的光彩。

 最后,建立系统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劳动作为一种综合实践育人活动课程,它不可避免地需要接受效果评价。劳动以及劳动教育更多地发生在课堂之外的自然、社会和人为创设的“劳动情境”之中。因此,对于劳动活动的效果评价考核应当以学生的“参与学习”为中心,以“劳动”为载体,对学生的参与与学习体验作出监测,从而达成形成性、表现性评价。评价是对教育教学的监督和检测,科学、系统、完善的评价机制才能使劳动教育不流于形式,并且促使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反思,寻找出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路径、新方法。

 总之,应使学生在学校得到系统、专业的劳动精神培养以及劳动技能锻炼,在劳动实践中发现自我兴趣并确定专业爱好,为自己的未来职业选择做好充足的准备,在面对各式各样的劳动实践以及未来的职业工作中,才能做到“手中有活,眼中有光” 。

 第三,充分发挥社会的帮扶力量,让青少年学会“用心”和“脱俗” 。

 社会在青少年的劳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旨在建立适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工业社会,其生产模式服务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培养全能人、而非消费人。因此,应净化社会不良风气对青少年的

 影响,并时刻防止“最优化”的消费目标滑向“最大化”消费目标。使青少年保持清醒、保持活跃、保持敏锐,对拜金言论、消费至上等“异化”的环境时刻警惕,避免被其“异化” ,为青少年的成长以及劳动精神的生成、劳动意识的培养,竭力创造出良好的社会环境。充分利用政府的经费投入,引进企业力量,开发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在内的多种劳动教育资源,发挥社会各界的帮扶作用,使青少年在良好的社会氛围、社会风气中健康成长,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总之,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现在我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已是今非昔比,但从育人、家庭幸福甚至民族、国家发展进步,中国梦实现的角度来看,劳动教育永远不会过时,青少年劳动素养的提升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必须高度重视,不断加强。

 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就是不断创造、创新、力求上进的劳动者。给青少年上好劳动教育这一堂必修课,把他们培养成新时代的优秀劳动者,使劳动成为他们的第一需求,而非仅仅一种谋生的手段,让青少年在劳动实践以及未来的职业工作生活中“脚下有劲、手中有活、眼中有光、心里有爱、灵魂有趣” 。

新时代如何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教育目标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当前,劳动教育在对教育目标进行具体分解时,有两个重要的命题要予以特别关注。

 第一,劳动教育的内容一定要体现新时代特征。

 进入新时代,劳动的形态已经有了三大重要变化。

 第二,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脑力劳动或智力劳动占据主导、核心地位,与体力劳动、生产劳动一样,在社会发展中共同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样光荣、崇高、伟大、美丽。中国在高科技上被人“卡脖子”的今天,劳动教育一定要在强调动手实践的同时,告诉孩子脑力劳动的极端重要性、科学技术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必须让孩子们知道一个常识,我们之所以要努力学习、努力发展科学技术,需要明确的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劳动者从繁重、枯燥的体力、脑力劳动的折磨中摆脱出来,即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第三,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劳动越来越重要。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稳步上升,由 1978 年的 24.6%上升至 2020 年的 54.5%,上升了 29.9 个百分点。如果以许多发达国家服务业占 GDP 比重超过 70%为参照,未来我国服务业在 GDP 中的比重还会进

 一步增加。这也进一步说明“生产劳动”概念本身已经越来越无法等同于“劳动”概念本身。

 第四,复合型劳动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普遍。放眼世界,劳动的形态划分已经不再条块分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往往交叉叠加。比如,城市郊区的采摘园既是第一产业(种植业),又是第三产业(旅游业),与之配套的种植设备还涉及第二产业(工业)。因此,今天的劳动教育不仅要教育学生认识劳动形态的新时代特征,还必须引导学生加强跨学科学习,为成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做准备。

 第五,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命题,就是新时代劳动教育一定要高度关注劳动价值观的确立,即在劳动教育中设定真、善、美等价值目标。

 前文讨论的劳动形态之变,已经内涵了许多劳动价值观的问题,诸如如何正确看待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如何看待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变动,如何看待“低端”服务业的贡献,如何认识劳动世界里的性别平等,等等。这些劳动领域的新课题,都需要新时代劳动教育予以悉心回应。

 在具体教育实践中,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需要特别强调专业、技术、职业能力养成的劳动教育,而基础教育中的劳动教育则要将全面发展的人格养成作为首要目标。其中最要紧、最核心的,当然不是某个具体劳动知识、技能的学习,

 而是将这些知识、技能的学习作为抓手去确立劳动价值观、涵养健康人格。简言之,学生可以不会具体的某项手工,但他一定得尊重、热爱劳动和劳动者。同时,劳动教育要体现对真、善、美的精神追求,为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收获与社会生活的美感体验。

 此外,实际的教育生活并不像我们在逻辑上对教育目标的切分那样,德、智、体、美、劳泾渭分明。实际教育生活中的“五育”其实只有一体,那就是“教育”。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一定要和其他教育融合实施。与此同时,劳动教育还一定要有真、善、美的教育成分和精神气质,因为唯有劳动教育与智慧生活建立联系,唯有劳动教育能够带来精神上的收获与社会生活的美感体验,才是这一代孩子、家长所真正期盼的“新”劳动教育。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教育目标之“新”,一定要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当然,人民对优质劳动教育的需要,既要求劳动教育在目标设定、内容供给上是优质的,也希望劳动教育的实践形式是精致、美好、有效的。这就需要我们努力确立劳动教育“新”的实践原则。

新时代如何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

 

  新时代“劳动教育”2020 参考方案

 方案一 6 月中旬,xx 市 xxx 区发布了关于落实《全面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成为 xx 市第一个发布落实细案的区县,紧接着 6 月 29 日,xx 区也发布了相应的文件,本文分享xxx区的方案全文,希望对研学人有所帮助,全文如下:

 各所属学校:

 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讲话和全国、省、市、区教育大会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等要求,结合我区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

  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特色龙泉气质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工作目标 1 、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和思想品质。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是人民美好生活的源泉。引导学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明白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道理,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2 、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和综合素质。加强辛勤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奋斗精神,加强诚实劳动教育,培养学生诚信品质,加强创造性劳动教育,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在劳动教育中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崇尚劳动,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3 、建立学校的劳动教育机制和体系。有效发挥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劳动教育功能,建

  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富有实效的中小学动教育机制和体系,创建一批具有特色的劳动教育示范学校,在全区中小学中普遍形成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

 三、工作原则 1 、把握育人导向,坚持思想引领。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2 、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教育为本。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让学生学习劳动知识、参与劳动过程,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性别差异、身体状况等特点,选择合适的劳动项目和内容,安排适度的劳动时间和强度,做好劳动保护,确保学生人身安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 、强化综合实施,注重出力流汗。拓宽劳动教育途径,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家庭劳动教育要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要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要多样化,形成协同育人格局。注重实践体验,学工、学农、学商,真学真干,出力流汗。

  4 、体现时代特征,深化产教融合。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结合区域汽车工业产业、商业服务业、龙泉山森林公园等实际,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

 四、主要途径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将劳动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

 课堂是传播劳动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劳动情感,形成劳动能力的主渠道,是实现有效劳动教育教学的主战场。

 1 、五育融合,构建课程体系。构建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把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学习生活中,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开展丰富多彩的画劳动、唱劳动、写劳动、演劳动、算劳动等活动,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注重选择新型服务性劳动的内容,提高学生劳动素养。

 2 、保证课时,分类分段实施。落实课程设置要求,优化综

  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确保劳动教育课时每周不少于 1 课时。按照《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要求,分学段分年级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的综合实践课程;同时利用道德与法治、语文、科学、历史、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少先队活动课等课程开展有针对性的劳动观念和技术教育。

 小学低年级要注重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让学生学习日常生活自理,感知劳动乐趣,知道人人都要劳动。小学中高年级要注重围绕卫生、劳动习惯养成,让学生做好个人清洁卫生,主动分担家务,适当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体会到劳动光荣。初中要注重围绕增加劳动知识、技能,加强家政学习,开展社区服务,适当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初步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职业意识。普通高中要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中等职业学校重点是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学校要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

 3 、开发课程,凸显时代特色。充分利用学校和实践基地资

  源,结合学校实际,大力开发校本劳动课程,组织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在课程开发中要整合现代化生产劳动模式、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等内容,多维度、多领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劳动意识和动手能力。

 (二)以实践体验为主方向,将劳动教育落实 到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

 1 、丰富活动,培养劳动观念。精心设计开展好劳动教育十个一活动,为学生提供体验劳动教育的平台,以上好一节劳动课、建设一个劳动基地、种(养)好一亩三分地、学会一门劳动技术、实施一张校园服务作业表、开展一场劳动分享会、组织一期手工劳技展演、建立一支劳动志愿服务队、参加一次劳动社会实践、争当一次劳动之星等为实施路径,积极构建劳动教育实践体系,增强学生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劳动安全教育,提高劳动教育实效。

 2 、集中体验,培育劳动精神。各学校每学年设立劳动周,精心组织,以集体劳动为主,创造性开展劳动周活动,培养学生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每年公益劳动不少于 20学时。学校每年整合其他活动进行一次劳动技能大赛,全区把劳动技能大赛纳入中小学生竞赛项目。

  3 、拓展基地,奠基劳动能力。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建设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各学校在校内外建设常态化劳动教育基地(如:实验室、种养地),统筹兼顾,使劳动教育日常化、常态化、系统化。区教育局将命名一批 xxx 区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各学校要组织学生参加经开区工业体验基地、商业服务业实践基地、龙泉山森林公园学农实践基地等学工、学农、学商的劳动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崇尚劳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三)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主渠道,合力实施劳动育人

 围绕自己的事自己做、学校的事争着做、家里的事主动做、社会的事帮着做定岗位、定任务、定目标,在学校、家庭、社会合力开展。实现校内公益劳动日常化、小区劳动经常化、家庭劳动清单化、社会劳动多样化。

 1 、家庭劳动清单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日常家务劳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制定家庭劳动任务清单,结合传统节日,开展以孝亲、敬老、爱幼等主题家庭劳动日活动。每年学会 1 至 2 项衣食住行日常生活技能。

 2 、 校园劳动多样化。坚持学生值日制度,合理组织学生参

  加校园劳动,通过手工制作、非遗传承、学工学农、团队日活动、主题教育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多种方式加强劳动教育。

 3 、社会劳动志愿化。积极开展校外劳动实践和社区志愿服务,要积极搭建平台,与社区、工厂、农场、商场等场馆和教育基地开展合作,大力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劳动研学、职业体验活动,拓展劳动教育的途径,让学生在劳动中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以激励评价导向为主抓手,激发青少年学生体验和认知劳动价值观的内生动力。

 各学校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建立评价内容包括参加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劳动强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等的学生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将学生参与劳动的具体情况和相关事实材料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参加家务劳动和掌握生活技能的情况要按年度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建立公示、审核制度,确保记录真实可靠。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并作为升学、评优的重要参考。

 五、工作要求 1 、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各学校要充分认识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建立健全劳动教育制度,制定详细的劳动教育方案,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

 2 、多措并举,强化师资。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各学校要采取多种措施,通过配备专任教师,聘请行业专业人士实施劳动教育,进行专项培训,强化每位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提升的自觉性,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

 3 、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宣传橱窗、校园电视台、广播站、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大力宣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不劳而获、贪图享乐、崇尚暴富的错误观念,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4 、加强督导,注重评价。区教育督导委将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情况纳入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目标考核体系,纳入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内容,开展劳动教育质量监测,强化反馈和指导。

 方案二为切实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近日,xx 县教体科技局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精神,结合县域实际,制定出台了《xx 县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以此夯实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各项举措,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探索具有 xx 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该方案坚持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强化综合实施、坚持因地制宜五项原则,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该方案明确了劳动教育课程、劳动教育内容以及劳动素养评价制度等工作内容。方案明确劳动教育课时每周不少于 1 课时,小学低中年级以校园劳动为主,小学高年级和中学可适当走向社会、参与集中劳动。根据需要编写劳动实践指导手册,加强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学生发展的劳动教育模式,充分结合地方民族传统劳动特色,以及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加大劳动观念和生活态度的培养,加大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的培养,在其他学科教学和团队活动课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根据学生实际合理开展校内劳动、校外劳动、家务劳动。

 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组织开展劳动技能

  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全面客观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加强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情况的考核。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劳动教育机制,保证劳动教育的时间、师资、场地、设备等落实到位。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社会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通过拓展实践场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强化安全措施,保障劳动教育正常开展。

 为确保中小学劳动教育落实落地,该县加强组织保障,明确实施机构和人员。各学校根据实际,按学期做好规划,统筹好各类资源,按计划组织实施,构建五育并举的劳动教育体系。各校建立学生劳动素养评价制度,评价内容包括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等方面,将学生具体劳动情况和相关事实材料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并作为升学、评优的重要依据。该县教体科技局制定《xx 县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质量评价考核细则》,负责对各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对工作开展不实、工作推进滞后的学校在年度目标考核时扣减相应考核分,并限期整改,确保劳动教育有序推进。

新时代如何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

 

  让新时代劳动教育起好步

 2021 年 06 月 22 日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有关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强调把劳动素养和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和劳动态度与品质培养放在重要位置。赋予了劳动教育新内涵,丰富了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2020 年 3 月 20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劳动教育的政策与法规已完整提出,并获得广泛赞誉与期待。政策与法规的预期目的或目标,只有在执行过程中才能实现。所以如何实施好新时代劳动教育就成了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笔者结合近几年一些地方和学校在加强劳动教育方面进行的实践和探索,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教育目标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思想;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让学生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之所以提出这一主题,是因为在劳动教育目标的设置与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比较重视劳动教育与经济、生产、职业的关联,关注劳动产

  品和市场效益的倾向。开设劳动教育课程是要推崇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以劳促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劳动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

 在《意见》和《纲要》中,劳动教育内容有明确要求,如要求小学生完成个人物品整理、清洗,进行简单的家庭清扫和垃圾分类等,这只是劳动教育的形式,而目的是要求小学生要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劳动教育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都是为劳动教育目标服务的。

 积极探索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有效模式 《意见》和《纲要》中明确提出,劳动教育本身具有自身的特点。

 首先,劳动教育具有社会性,必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的直接联系,发挥劳动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纽带作用,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注重让学生学会分工合作,体会社会主义社会平等、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

 其二,劳动教育具有显著的实践性,必须面向真实的生活世界和职业世界,引导学生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方式,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获得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学会建设世界,塑造自己,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

  目的。

 由此启发我们劳动教育的教学方式必须具有自身的特点和独到的方式。我们提出了适合劳动教育体验式、项目式、契约式、探究式等教育方式。实践证明,这些方式不仅更有效、更准确地实现了劳动教育目标,也对教师实现新时代劳动教育起到了积极的引领这作用。

 第一,劳动教育的体验式教学,是通过劳动体验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事件、人物、事实、思想。让教育性劳动通过一定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等方面的体验,获得的态度、形体、情感、知识上的体验。例如在中国教育学会组织的劳动教育研讨会上展示的山东潍坊峡山双语某小学六年级《种植课程》一课,以教育性目标引领,通过西红柿的亲身种植,亲自完成收获小油菜,懂得劳动的艰辛,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更通过亲历实践、出力流汗,体悟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的劳动精神。

 第二,劳动教育的项目教学法,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

 第三,劳动教育的契约式教学,是从诊断学情确定目标、制定计划到实施学习、完成学习契约、评估学习成果完成劳动教育任务。例如山东潍坊实验中学组织的一节“校内洗手间

  保洁项目”劳动教育课,调动学生为了完成班级“对年级的契约”,个人→小组→班级通过智慧碰撞一起生成了“契约”并承诺共同执行劳动任务,期许教育目标。在契约形成的过程中,学生展示对洗手间劳动教育课程的认知,让学生自觉内化生成正确的劳动观念,认识到劳动创造价值,尊重劳动和普通劳动者,体会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并领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深刻内涵。

 第四,劳动教育的探究式教学。即从科学或现实生活中选择或确定研究专题,在这样的学习中,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尤其是提出科学假设,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大胆预设、选择或创新方法技术、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

 新时代劳动教育对教师提出新需求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对劳动教育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从目前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劳动教育教师数量相对有限;由于对“劳动教育相关专业”缺乏清晰界定,新时代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劳动教育教师专业水平不高,不能满足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需要。

 第一,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思想上意识到劳动的目的和价值,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高尚”“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崇高理念,理解和形成科学的劳动观,热爱劳动,感受

  劳动的幸福;在生活实践中锻炼劳动能力,尊重社会上的普通劳动大众。

 第二,教师应该深度挖掘劳动教育课程中隐藏的育人因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课程特点,将劳动教育课程目标具体划分为不同的更精细的教育目标。例如,对小学生而言,教师应该重点关注他们的卫生习惯和劳动习惯,让他们感受到从事劳动的乐趣和获得感;对初中生而言,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劳动品质,要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崇高的劳动品质,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基本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针对普通高中生,除了培养学生基本的劳动技能之外,还应该设法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价值,感受到劳动可以服务他人、服务社会、服务国家的家国情怀;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提升劳动技能是他们的安身立命之本,除此之外,还要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劳动品质和精益求精的劳动态度;针对高等学校学生,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以及实习实训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而科学的择业观,培养服务社会的意识,以及崇高的奉献精神。

 总之,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建立在新的理念、新的内涵之下的新教育领域,它具有此前劳动教育的影子,也是当下劳动教育的基础,却不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全部。我们必须明确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本质认识,把握好新时代劳动教育目标任务;依据新时代劳动教育任务要求,基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社会性和实践性特点,完善科学、高效的劳动教育模式;

  关注劳动教育专兼职的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让新时代劳动教育起好步,少走或不走弯路,不负新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新时代如何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原则

  要实现劳动教育目标之新,就需要确立劳动教育新的实践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性原则。如前所述,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理由,强调的不是工具性价值而是本体论意义。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就在于精神人格的养成。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一重要论断强调了劳动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中之重,就是弘扬劳动精神。这在物质丰裕的社会尤其重要,当生活越是安逸,孩子们就越有可能失去劳动能够给人带来的精气神和创造性。

 当然,凡价值观教育,包括劳动价值观教育,都会遭遇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因此,要有效落实劳动教育的价值性原则,就需要另外两个实践原则——审美性原则、建构性原则。

 第二个原则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审美性原则。情感、态

 度、价值观的确立不能是命令式、指令式的。传统的德育、劳动教育往往是灌输式的、粗糙的,很难让学生入脑入心。新时代劳动教育需要告别粗糙的内容与形式,转而对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做审美化处理,以春风化雨的方式邀请、引导学生探索劳动世界。能够吸引孩子自发进入劳动价值观教育的现场,是教育有效性的前提。因此,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要追求教育上的美感,让教育内容与形式都具有可欣赏性。

 第三个原则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建构性原则。劳动价值观教育要有效落实而不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除了让劳动教育的内容、形式具有美感,还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所谓建构性原则,就是承认学生脑中对于劳动已经有一些认知、体验,而劳动教育就是创造条件让学生与新的信息资源发生关联,通过同化、顺应,不断修改自己原有的认知图式,从而不断建构新的图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于劳动的认知也会不断提高。

 总而言之,新时代劳动教育必须有新时代的新气象。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主张劳动教育审美化、让学生用探究式学习的方式去接受劳动教育,不仅是劳动教育的品质与实效提升的问题,也更能把握国家迫切需要教育培养个性化创新型人才的时代脉动。新时代劳动教育,要回应新时代对教育的新需求。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就在于不断提升包

 括劳动教育在内的全部学校教育的品质,以回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新时代如何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

 

 新时代如何做好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高频热词。最早将劳动教育列入教育内容的,可追溯到蔡元培先生提出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的教育方针。然而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劳动教育在政策中有体现,在实践中却往往被忽视,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着,制约了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育人实效发挥。

  在 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中进一步明确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目标。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新时代呼唤劳动教育,是对劳动教育本质认识的回归。它既有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思想的引领,又传承了“耕读传家久”的传统,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强调教育要与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劳动相结合、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劳动精神。

  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立德树人的高度来思考体系建构,突出传承性、制度性、操作性和时代性。

  突出传承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劳动文化。中华民族始终将勤勉劳作视为社稷之基和生活之本,崇尚“天道酬勤”“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等理念。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必须坚持在继承传统中创新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劳动思想的现代转化,在劳动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敬业奉献精神。

  突出制度性,完善劳动教育的制度建构。“仁圣之本,在乎制度而已”。构建大中小幼相互贯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有机衔接的教育机制,突出制度的刚性,明确各主体的责任,建立评价、督导、激励机制等一系列制度建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是劳动教育管理的主体,要依法治教,依法监督、管理、规范

 劳动教育实施机构的教育活动;学校是劳动教育实施主体,必须在劳动教育的课程设置、开展劳动教育评价、建立劳动教育档案等方面起到主导作用;社会和家庭有配合实施劳动教育的责任与义务,是配合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的主体;学生直接参与劳动,是接受劳动教育的主体,在不同年龄阶段必须接受相应的劳动教育。教育管理部门要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机制,把学生的劳动素养纳入学校综合考评机制,探索建立考评结果全方位使用的激励机制。

  突出操作性,建立系统科学的操作体系。可在国民教育体系各阶段中设置劳育科目和课程,针对大中小幼不同阶段,制定科学的劳育大纲,编写切实可行的劳育教材,对家务劳动、班务劳动、校务劳动、公益劳动、简单生产劳动、技术性劳动和工艺劳动等劳育内容进行科学的编排。探索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广开渠道,开门办学,聘请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设置劳育的专门教室或场所,配齐相关设备,并在校外设立综合实践基地。

  突出时代性,与时俱进推进劳动教育。积极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相衔接,不断创新劳动教育形式,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搭建网络空间、虚拟环境教育情景,鼓励学生运用多元学科知识,开展

 创造性劳动。与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相呼应,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与德智体美相结合,通过劳育,达到在劳力上劳心的效果,最终实现道德的提升、智慧的增长、体质的强健、美感的涵养,从而更加彰显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

新时代如何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

 

 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劳动教育是小学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小学劳动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根据自己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情况,总结出了在小学中开展“树立观念、三级联动、家校协同、多元评价”四部曲的劳动教育模式,在实践中取到了很好的效果。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尤为明显。劳动教育是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一、 树立观念,认识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学生劳动意识淡化,不想劳动,不会劳动,归根结底是没有正确的劳动观念。现在有很多孩子的父母要求孩子只要好好读书,学好知识就好了,同时也有一些学校重点追求知识层面的教育,而放松了对劳动层面的教育。由于部分学校和家长对劳动教育认知的偏差,没有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劳动实践机会,甚至将劳动作为

 一种学习方面的惩戒手段,导致学生的劳动意识淡化和劳动实践的时间和力度不到位。

 如果小学的学生不会绑鞋带,中学生不会洗衣服,大学毕业生不会煮饭, 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连最基本的独立生活能力都没有,如何能承担起新时代赋予的重任,成为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

 2018 年 9 月,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特别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使劳动教育重新被人们所重视。大会提出,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

 教师可以利用班会课、劳动课加强学生对劳动的认识与理解,开展以劳动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让学生讲讲身边的劳动事例,观看有关劳动者的视频,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因为劳动而产生的变化,明白劳动的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二、 三级联动,全面落实劳动教育

 在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下,社会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劳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劳动教育的开展有利于促进学生实践能力与智力的共同发展,提升学生的自立能力。在学

 校,学生进行劳动实践的机会不多,所以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给学生创造劳动机会。

 实施“班级-年级-全校”三级联动的劳动计划,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现自己的劳动价值。班级实行劳动轮值制,主要负责班级的清洁卫生, 包括扫地、拖地、擦桌子等。还可以定期开展一些劳动技能比赛,如绑鞋带、收拾书包、叠衣服等。年级实行每周轮值制,年级内一个班负责一周的级内公共区域。学校每个月底进行全校大清洁。

 全校劳动清洁后,要进行一次综合的评价,对表现优秀的班级颁发流动红旗,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通过半个学期的劳动训练与实践,学生的公主病没了, 形成了一定的劳动意识,逐渐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校园也因此变得干净美丽。

 三、 家校协同,培养劳动小能手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起点和基础,更是学校教育的助手和补充。没有家庭教育的助推,学校的教育就会显得苍白无力。那么如何更好地把劳动教育融合到家庭教育中呢?实践就是最好的劳动教育。每个周末,给学生布置一个劳动作业,如打扫、收拾房间、叠衣服、做一道菜、洗衣服、煮饭、洗碗、种一棵绿

 植等,然后要求学生把劳动的过程拍下来,并上传到班群,这样学生之间就可以互相监督,共同进步。

 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会体会到劳动的辛苦,体会到父母平时工作的不易,从而珍惜劳动成果,学会感恩。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掌握一些劳动技能,长大后就会成为一个独立的、有生存能力的人,这样才能为社会做贡献。

 四 、 多元评价,激发学生的劳动潜能

 新课程改革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提倡激励性评价。尽管学生千差万别,性格迥异,但绝大多数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得到表扬后,就会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动力。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多元评价更能尊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从评价的内容上能更多地考虑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结合劳动实践,多元评价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1)教师评。教师根据学生每天的值日情况进行等级积分评价,不同的等级给不同的分值,期末可以用分值来跟老师换礼物。

 (2)学生评。每月的大清洁以及年级轮值的大清洁由学生自评和互评完成,同样按等级积分计算。

 (3)家长评。家长综合孩子每周的劳动表现,一个月进行一次等级积分评价。根据教师、学生和家长的综合评价,评出每月的“劳动小能手”,并颁发奖状。此外,每个学期末,教师还要对

 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综合考查,如低年级可以进行以劳动为主题的绘画创作,中高年级可以写劳动的感受或写一次劳动的习作。让学生对自己一个学期的劳动进行总结,提升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深层认识。

 综合每月的评价以及期末考查,评出期末的“劳动之星”。多元评价机制对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起到很好的作用。每一个孩子都渴望得到鼓励,只要是鼓励性的评价都可以让孩子处于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多元化评价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劳动潜能。

 五、 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小学劳动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根据自己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情况,总结出了在小学中开展“树立观念、三级联动、家校协同、多元评价”四部曲的劳动教育模式。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劳动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但劳动的意义始终不变,“劳动创造未来”的道理永不过时。希望本文能对小学阶段开展劳动教育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启发作用。

推荐访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