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关于共同富裕的心得体会、研讨发言材料(完整)

时间:2022-06-19 14:15:02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关于共同富裕的心得体会、研讨发言材料(完整),供大家参考。

2022年度关于共同富裕的心得体会、研讨发言材料(完整)

2022年度关于共同富裕的心得体会、研讨发言材料

 

 关于共通富余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 大家好!我们这个会议,主题是讨论共通富余,这也是现在各方高度关切、众说纷纭、观点见仁见智的一个现实重大问题,需要经过深入探讨,逐步而积极地来凝聚一些基本共识。

 我想在有限的时间里,首先勾画一下关于于中央领导人指导精神的理解。2021 年 8 月 17 号中央重要会议上总书记关于共通富余讲话的内容,已经正式发表,我读下来以后,感觉至少有 8 个要点,可以试把它们最简捷地概括一下。

 首先,总书记是在“驳论”的方面,有两点否定。第一点是否定贫穷与社会主义的内在关联,这是否定过去曾经影响到我们全面发展战略的那个“穷过渡”,是文革中间非常有害的一个错误认识,过去已由邓小平给予否定,现在重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第二点,在“打破传统体制束缚”语义下,否定过去盛行的平均主义,后面在讲话里,又专门反复强调了“共通富余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

 这两点后面跟着的第三点,是中央认为我们现在有一个现实生活中非常迫切的需要,就是要进入更注重作共通富余努力的新阶段,要求把握住阶段的变化:“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通富余的历史阶段”了--这当然是个战略性的判断。

 再有第四个要点,是强调共通富余的重大意义和作相关的正面论述。提到我们现在关于应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来

 推进共通富余,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要夯实党的长期执政基础,需要吸取一些国家的教训,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关于共通富余的正面论述,是再次强调共通富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我们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接着第五点,中央给出了明确的时间表和操作的要求,于分阶段的促进中,“十四五”末期要在共通富余方面迈出坚实步子,2035 年要使共通富余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在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通富余要基本实现。这个进程里面,必需抓紧制定行动纲要,提出指标体系,还有完备考核评估办法,这就是要关于接到具体工作了。

 第六点,总书记讲话给出了三条基本原则,第一就是共通富余要鼓励勤劳创新致富;第二点是要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第三点是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相接合。

 第七点,给出了总的思路还有六条要领,内容非常丰富,是一个很清晰的全面考虑之下系统论式通盘的指导。在基本的大思路里,明确讲到了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这样的基础性制度安排,相关的各种要领也勾画出来,一共列了六条,提到要有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要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强关于高收入的规矩和调节,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的共通富余,以及要促进农民农村的共通富余,突出了这些重点。

 最后的第八点,我认为是总书记实际上以总结方式给出了三个概念:第一,共通富余是个总体概念,是关于全社会而言的。第二,共通富余是个持久战的概念,要久久为功。

 第三,是需要有关于于适当差别的承认,这个适当差别的概念,具体表述上就是:不是一切人都同时富余,也不是一切地区同时达到一个富余水准,不同人群不仅实现富余的程度有高有低,实际上也会有先有后,不同地区富余程度还会存在一定差异,不可能齐头并且进,是个动态中向前发展不断取得成效的进程。

 最概括地说,这八个方面的要点,是很清晰地构成了一个中央全面考虑之后的共通富余系统工程。那么接合我们这次会议给出的提纲,我想再接着谈一些自己领会中央精神方面可以供各位参考、也是请大家批评指正的自己的基本认识。

 一个是从先富走向共富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我认为就是要把“做大蛋糕”放在首位,跟上“分好蛋糕”。那么具体的机制,是三次分配,这里面的内容概括,就涉及顺序、阶段,而要把它把握为一个系统工程。

 第二,提纲里提到了共通富余相关机制的共性和个性。所谓共性,我认为中国追求共通富余的进程中已讨论多年的所谓处理公平和效率关系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澄清。我多年以前就在强调、现在仍然在一些场所反复讲自己的一个观点,就是汉语表达的所谓公平和效率两者的权衡,是陷入了一种模糊的捣糨糊状态:请仔细考虑一下,所谓的公平,人们说到的有起点的公平,进程的公平,规则的公平,所谓起点公平最典范的就是认为一切的企业应该在一条起跑线上公平竞争,进程的公平、规则的公平讲的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提供一视同仁的待遇,这些跟效率有矛盾吗?这些

 跟微观、宏观意义上的效率,都没有任何矛盾,你越是有这种规则的公平、进程的公平、一条起跑线式的公平竞争,越有利于激发大家有长期行为的效率提升和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那么实际的公平和效率关系,在汉语语境里应该是说的什么问题呢?实际上要讲的,是结果的均平程度和直接的微观效率之间,有一个必需要把握好的权衡关系。如果分配的结果过于平均化,那么便没有必要的鼓励来把蛋糕做大,整个的发展走不到我们意愿中间的解放生产力推进共通富余的状态;如果分配的结果过于悬殊,看起来是可以鼓励效率,三个人干五个人的活儿,收入相应有鲜明提高,实际上这从一个企业的角度来说,可能是把四个人的钱给三个人分、出五个人的活儿,而这三个人就非常高兴了,都欢天喜地努力工作,但是你要想到原来的基数可是五个人,排除出去的那两个人,他们变成了所谓弱势群体——怎么处理这个权衡的关系,在全社会来说,问题必然会出现,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那个弱势群体、低收入阶层,如果长期面关于这种悬殊过大局面,带来的会是不满与愤怒的积淀、以及经济问题的社会化和政治化,于是就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了。那么上述这种权衡,是要不断做出的,这里面实质性的问题,在于适当的分配结果的均平和直接效益之间,有这样关于二者的此消彼长所必需做的权衡,这个才是问题的实质。所以,在我们所讲的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这个处理上,实际上要真正落在分配结果的适当均平程度这个概念上,才能把问题真正把握好,否则永远是在搅糨糊。其实有关的文件里已经多次

 变幻表述,比如一开始讲,初次分配应注重效率,再分配越发注重公平,以后又讲,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既要注重公平又要注重效率。怎么解释,都没有落在实际上把这个事情说清楚的状态上,我觉得这是非常值得我们今后进一步讨论和澄清的。这样一种权衡关系,在共性上来说,中国如此,其他经济体也如此。那么我们的个性是什么?就是这个分配结果的适当均平,它在具体的把握上要有中国特色,我们在倒U 曲线(如果它在某种意义上有一定道理)的观察上,当倒U 曲线往上走的时候,我们就要更多考虑发力作出导致和调节,体现我们在“社会主义”这个表述之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里面,怎样更好地权衡这个结果适当均平和效率间的此消彼长的关系。微观直接效率跟分配结果的均平程度,是有此消彼长的关系,但如要说到宏观综合绩效,那又没有什么直接的“效率损失”矛盾问题了,即关于经济、社会、政治问题通盘视野之下的经济社会综合绩效,也要求有合理的把握,而如果关于分配结果的适当均平程度掌握好的话,主要体现所谓“正的外部性”的宏观综合绩效,是应该能够得到顺向提升与正面肯定的。

 关于会议讨论提纲里说到的总体的机制即三次分配,我的观点跟前面一些专家的想法有区别,我认为应该非常明确地说,初次分配就应是市场起主导作用的、各个要素“各得其所”的一种分配,它主要是要把鼓励搞关于,是要解决做大蛋糕这个大前提的问题。如果说初次分配上就讲结果上如何去均平,这是力所不及的,首先还是要有鼓励,以充分的

 鼓励来把蛋糕做大;跟着的二次分配,政府的要“更好发挥作用”,就必需充分体现出来了:抬低抑高扩中,主要应用的是税收(特别是直接税)以及转移支付、社会保证,这方面当然就带有在抬低和扩中、抑高各方面直接由政府追求的作用效应。直接税的收入,可有抑高和扩中的直接效应,而直接税的政府收入转为转移支付,那么又是在抬低,这些是构成再分配层面上的一个综合体系。到了第三次分配,主要是社会主体自愿的、道德伦理驱动的公益慈善行为,关于这些,二次分配里政府的税收制度安排,是可以起导致和促进作用的,比如个人所得税关于慈善捐赠者的优惠,又比如以后财产税里面的遗产和赠与税会实际上逼着富豪们“二选一”等这一类的作用。制度、规则和政策接合在一起,在一二三次分配里,在不同阶段上,有特定的一些必需做好的具体设计与组合搭配。

 第四个我们要讨论的问题里,涉及节制和克制资本的无序扩张。现在这是热议的问题,我已有专门关于这方面所表达的一套看法,最简单地说,只能是在法治化的轨道上,在全面依法治国这种大政方针指导之下,经过是否违背法规来判断:如果说不违法、不违规的,那么应该认为不存在无序问题,如果有了违法违规,那么就是存在着无序问题的。所谓红绿灯,就是应该以法律为准绳,以法规体系来作判断标准,否则就要打乱仗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什么叫有序,什么叫无序?法治化的国家,全面依法治国,只能以法律规矩为标准,而这又隐含着它有一个大前提,就是我们

 的这些法,不仅要使全社会“有法可依”,还要“有良法可依”,这就要求接合着经济社会转轨,有一个动态的法规体系的发展建设与完备进程。

 再往后,第五个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是在再分配和导致三次分配等视角上来看,必然涉及我们的宏观调控、政府更好发挥作用,那么这里面起抬低抑高扩中调节作用的,我认为财税政策是要唱主角的,货币政策基本上没有区别关于待来促进共通富余这方面的针关于性,它本身没有这种功能。

 我最后要讲的一个认识,就是接合着总书记所说的“不断持续推动”来看,共通富余往前推虽然有中央的时间表,但是在理论上说,“基本实现共通富余”以后,仍然还要继续推进共通富余。从历史长河来看,所谓共通富余,将是一个无限趋近于所谓“橄榄型社会”的进程,这个橄榄中间的部分,要越来越让它成熟稳定,两边的头要小下来。当然,也有一种观点,是认为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和表述为是趋近一个所谓“宝塔型”(不是“金字塔型”),因为会有社会政策的托底(如低保的应保尽保),那么最下面这个托好底的底线,将是一条平的线,中间的部分是为主的,上面那个尖要比较小,像是一个中国古代的宝塔--用这种比喻也未尝不可,但是这个比喻跟“橄榄型社会”这个中央所用的术语,不应该认为有什么多大的冲突,我们心目中应知道,所谓这个“橄榄型”也就是个比喻,比喻并且不能在十分精确的意义上去应用。这样的一个无限趋近共通富余“橄榄型”或“宝塔型”社会结构的进程,实际上是一个人类社会需要不断于

 动态中追求的永远没有完结的进程。

 这些看法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

 

2022年度关于共同富裕的心得体会、研讨发言材料

 

 共同富裕心得体会研讨发言

 《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文章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而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坚守初心,矢志奋斗,与人民群众在“双向奔赴”中做好“共富蛋糕”,让亿万中华儿女分享到更多的发展红利。

 在“双向奔赴”中将“富裕糕胚”做大,坚守为民初心。一路走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群众放在心中至高位置,为了中华儿女的美好幸福生活矢志奋斗,推动了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如今,我国已经决胜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解决了困扰中华儿女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新的时期,我们离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越来越近。

 在此背景下,必须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因为只有依靠全体劳动者的勤劳智慧、凝聚*亿多中国人民共同奋斗的力量,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共同富裕。因此,要做到量力而行,稳中求进,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在奋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促进共同富裕。

 在“双向奔赴”中将“幸福纹路”定型,开启美好未来。今时今日,我国正处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相衔接的关键时期,而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不仅需要广大党员干部铆足干劲,接续奋斗,还要需要依靠全体人民共同奋斗,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建立健全制度体系,才能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因此,作为党员干部,决不能产生喘口气、

 歇歇脚的懈怠思想,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笃定前行,努力让共同富裕变成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美好事实。

 新征程上,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真正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既要办好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又要做好人民群众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并充分激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与亿万中华儿女一道,勠力同心,携手绘就共同富裕的幸福图景。

 在“双向奔赴”中将“发展奶油”抹匀,守望民生安康。当前,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相交织,党员干部更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发展现状,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砥砺前行,全力以赴推动共同富裕这项长期性的艰巨任务,而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城乡、区域之间的收入差距还比较大,若要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包容性,就必须要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打好共同富裕的基础。

 为此,必须着力强化就业优先导向,采取有效措施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为经济增长注入源源不断的就业带动力。要不断完善公共服务政策制度体系,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加公平公正的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服务,维护社会稳定,凝聚发展共识。

2022年度关于共同富裕的心得体会、研讨发言材料

 

 共同富裕心得体会大学生 2 2022 精选三篇范文 共同富裕心得体会大学生

 篇一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这是中央给浙江的任务、期待和要求,是对于浙江的信任和肯定。中国巨石作为一家总部位于浙江的制造业企业,我觉得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前进道路上要明确“做什么”“怎么做”“怎样做更好”。作为企业的管理层,要立足于企业微观,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高速度增长、高品质提升,企业才能有足够的实力和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中,实现共同富裕和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双推进。

 巨石积极主动承担企业责任,在十四五规划中对员工未来五年的薪酬待遇不断提升作出了承诺,使发展进步与员工共担,发展红利与员工共享,通过高水平、高要求、高素质,实现高待遇,引领产业工人的待遇水平。在关爱员工的同时,还要关注员工的家庭,让员工家属能够享受到小有所学、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家有所居,稳固共同富裕的根基。中国巨石深耕玻纤制造,更要在做大、做强、做优上做足文章。“共同富裕”建设要落到实处,实体经济必须加速发展、加快发展,特别是制造业更要加速发展,更要高质量发展,这是共同富裕的基本点。我们处于重要历史时期,肩负重要历史使命,首先从爱企、

 爱岗、多做贡献、创造价值开始,把企业发展融入实现共同富裕的大局。多创造利润、多缴纳税金,为政府更有财力推动共同富裕做更多贡献;不断投资、不断发展,提供发展平台、创造就业岗位,为社会就业走出新路;优化劳动环境、降低劳动强度、提升劳动技能和水平、加强环保治理、强调绿色生态,承担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

 在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中,中国巨石很乐意在政府的引导下,多帮扶,多帮困,多做慈善,多承担民生要求,多承担社会责任;有信心在实现共同富裕上发挥应该发挥的作用,做探索、做示范、做表率,为实现共同富裕做贡献。

 共同富裕心得体会大学生

 篇二 什么是共同富裕?我认为包含两个层面,既要物质上共同富裕,又要精神上共同富裕。

 物质层面,关系到百姓的衣食住行用,让生活有保障,是共同富裕的首要任务和基本内涵。而精神层面,则是让生活有温度,是共同富裕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作为一名基层民情民访代办站代办员,我觉得精神层面更需要得到关注,精神富有比物质富有更重要。在我从事代办员这些年,我发现,现在人们的生活基本都有保障了,但文化生活方面,特别是老年人,还有待进一步丰富。社会矛盾减少了,邻里关系更和睦了,社区“一家

 亲”,相处有礼有节,走到哪都有家的温暖,这是我理解的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

 如何推进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建设,我认为,首先要提高人的素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让他们带动大家一起致富,走共同富裕道路。这就要提升人们的社会责任感,积极主动帮助没有富裕的人一起进步,一起提高生活水平。

 其次要加强社会基层治理工作。凡事以“和”为贵。和谐社会是共同富裕的政治保障。如今我所做的,就是每天接待需要化解矛盾纠纷的群众,将社会不稳定因素阻止在萌芽状态。在调解中,时间非常宝贵,在矛盾产生初期就想方设法去化解,避免小纠纷演变成大矛盾,进而导致悲剧出现。从事调解工作已经八年多,我希望更多人加入到这个队伍,敢于面对矛盾纠纷,传播好人好事的正能量,让这社会充满爱。

 同时,要加大对老年人,特别是独居老人的人文关怀,给予他们更多关爱。现实中,我经常碰到有老人因为缺少子女的陪伴,被一些打着健康保健、外出旅游幌子的骗子钻了空子,多年攒下的积蓄全被骗走。对子女来说,在外打拼不易,工作在繁忙也要多设身处地考虑老人的感受与现实困难,即便不能常回家看看,也经常打电话回家。对基层组织和社区来说,可以组织志愿者队伍,多开展一些文艺活动,为老人送去欢乐,有条件的还可以建设一些活动中心与养老公寓。

 共同富裕心得体会大学生

 篇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中指出,“以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问题为主攻方向,更加注重向农村、基层、相对欠发达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指向明确,旗帜鲜明。建党百年之际,推进共同富裕建设正当其时,广大驻村干部要不忘初心使命,紧扣时代脉搏,紧握风云时代“交接棒”,奔赴伟大复兴“大考场”,以“三心”蕴“三气”,为全面打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

 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决心,砥砺大刀阔斧、攻坚克难的锋芒锐气。“惟其艰难,更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面对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各地区推动共同富裕的基础和条件不尽相同的客观情况,广大驻村干部作为共同富裕新征程上的领头雁、排头兵,要敢挑“重担子”、敢接“烫山芋”、敢啃“硬骨头”,充分诠释公仆底色的形象担当,树立引领基层前进的标杆风向。正所谓,中流击水,奋楫者先。在迎难而上、砥砺奋进之时,广大驻村干部必须时刻保持“甩开膀子干,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干事之心,发扬“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做事之情,永葆“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谋事之志,勇担当、善作为,在共同富裕新征程上砥砺大刀阔斧、攻坚克难的锋芒锐气。

 以“困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信心,涵养运筹帷幄、总揽全局的蔚然大气。在城市化大力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稳步步推进、2 小时城市

 经济圈逐步确立的背景下,产业集群化、人才差异化、中心城市人才虹吸现象在不发达县市,尤其是偏远山区乡镇尤为突出。“小乡村也有大特色”。广大驻村干部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在大局上谋划,于关键处落子,全面摸清各村的经济发展底数,理清制约发展短板,找准自身发展定位与远景目标。在环境资源上坚持“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做到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在科技创新上积极与科研院校、大型企业合作,力促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谋新方、出新招,提升产品附加值,打造多元产业链,在人在引进上结合人才需求梳理清单,选派精兵强将,响应政策号召,给足权能信任,为乡村的建设与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引得来人、留得住人、养得出人,全面联动,多点开花,使资源适配产业、科技带动效能、创新引领人才,于大局上开新局,在共同富裕新征程上涵养运筹帷幄、总揽全局的蔚然大气。

2022年度关于共同富裕的心得体会、研讨发言材料

 

 领悟 落实《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心得 体会发言材料

 10 月 16 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文章《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深刻指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背景、根本原则和总体思路,尤其是对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出了具体要求。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深刻领会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决扛起新使命、开创新作为、展现新气象,扎实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一、扛起新使命,激活共同富裕 “ 动力源 ” 科学准确识变。党的十九大指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充分认识到,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必须全面破解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难题;要充分认识到,实现共同富裕是防止两极分化、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方式;要充分认识到,共同富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必须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农村党组织作为党的最基层组织,肩负着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使命,承担着实现共同富裕最艰难、最繁重的工作任务,必须要适应新环境、迎合新要求,增强实现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

 聚焦乡村振兴。当前,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党组织要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提高政治站位、扛牢政治责任,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做到入脑入心,把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当做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和行动指南。要聚焦乡村振兴二十字总方针,加强与上级部

 门的沟通,科学制定乡村振兴规划,画好作战图、定好时间表,又快又稳地迈开乡村振兴的坚实步伐。

 厚植为民情怀。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要始终心系群众,把群众的冷暖记在心头、扛在肩头。要注意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在实施乡村振兴、发展特色产业和集体经济时,面对不理解、不支持的群众,要耐心细致做好、做通他们的思想工作。要带头做好示范引领,鼓励农村党组织班子成员在各项工作中全方位带头,用实际行动为广大群众作出示范。要注重发挥农村能人大户、致富带头人的带动效应,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新格局。

 二、开创新作为,培植共同富裕 “ 有机土 ” 巩固脱贫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终点,而是实现共同富裕新征程新奋斗的伟大起点。要加强对易返贫户的常态化监测,重点监测收入水平变化、“两不愁三保障”情况,及时掌握重大突发情况造成的困难,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要严格落实中央提出的“四个不摘”工作要求,在心理上毫不松劲、在行动上毫不马虎,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共同富裕,对广大农村地区而言,提高收入水平是最主要的标准,发展特色产业是最有效的方式。农村党组织要在发展产业中起到主心骨作用,要以市场为导向,找准既符合本村实际、又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农业支柱产业。要加强与乡镇

 党委、上级各部门的对接,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技术、人才方面的支持,打通发展产业的“任督二脉”。党组织班子成员要以身作则,带头发展农业产业,打消群众顾虑,吸引更多群众加入到发展产业中去。要充分发掘能人大户、致富带头人的作用,带动更多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提高群众劳务收入、土地流转收入、产业发展收入。

 发展集体经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强自我造血能力,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抓手。农村党组织要根据本地区实际,与支柱产业发展相结合,制定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计划。要盘活村集体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好集体土地、森林、山岭、荒地、滩涂、水流水域等资源,建设农(林)产品种养基地,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特色林业和林下经济。要拓展村集体经济发展途径,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完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既让群众得实惠,又让组织强起来。

 三、展现新气象,升华共同富裕 “ 三维度 ” 提升服务高度。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开展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服务群众、造福群众。要强化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树立便民、亲民、惠民的服务理念,着力打造服务型基层党组织。要落实好便民服务事项下沉制度,充分发挥民事代办作用,推动各项民生实事在基层落地落实,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要编制好村庄整体规划,积极向上级争取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将村庄打造成宜居、宜游、宜业的生活福地、游览胜地、创业宝地。

 拓展保障宽度。推动共同富裕,根本要求是不让任何一个人

 掉队。要注重社会公平,在低保户、五保户评定审核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决将不符合条件的人员剔出,确保真正困难的人员得到应有的待遇。部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可探索建立村级困难救助制度,每年从村级集体经济收益中拨出一部分资金,对村内部分特困人员进行适当困难救助,保障基本生活需求。加大对易地搬迁户后续扶持力度,千方百计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提升收入水平。

 挖。

 掘幸福深度。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要坚持物质富有和精神富有两手抓、两手硬。要积极探索“党建+乡风文明”发展模式,引导广大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持久精神动力。要深入实施“培根、立德、铸魂”工程,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四史”宣传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矢志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要深入开展全域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村群众破除大操大办、相互攀比、天价彩礼、厚葬薄养、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大力推进农村移风易俗。

2022年度关于共同富裕的心得体会、研讨发言材料

 

 学习《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推进 乡村共同 富裕 心得体会

 近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文章指出,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同时要强调先富带后富、帮后富,重点鼓励辛勤劳动、合法经营、敢于创业的致富带头人。乡土人才作为扎根在基层、活跃在民间的“土专家”“田秀才”,是最接近群众的“先富”,是帮后富、带后富最为稀缺、最为宝贵的资源之一,唯有充分发挥乡土人才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三带”作用,写好共同富裕的“乡土篇章”,方能推动共同富裕走进乡村“一个不落”。

  以“带领技艺传承”为切入点,突出“薪火相传”,推动先富带动后富。“良田百倾,不如薄艺在身。”唯有支持和保障更多的“后富”掌握一技之长,方能帮助其尽快摆脱“贫困陷阱”,叩开“事业之门”,走向富裕富足。要不遗余力地支持广大乡土人才培育“匠心”、提升“匠能”、铸造“匠魂”,带领更多后富者学习优秀技艺、传承优秀技能,带动更多低收入个体,在“薪火相传”中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实用技能人才、创新创业能手。同时要强化载体支撑,着力打造一批高质量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乡土技艺传承示范基地、乡土技能培训专门学校,常态化组织开展集中办班、乡土人才高校行、专家教授乡村行等活动,为后富者带去更多就业新技能、创业新渠道、致富新门路,激活乡土人才引领共同富裕的“一池春水”。

 以“带强产业发展”为着力点,突出“兴业增收”,推动后富成为“先富”。“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乡土人才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连着创新创造,不仅能够自己勤劳致富,而且能够带动一片、示范一方,推动共同富裕离不开广大引领置业、带强产业、繁荣事业的优秀乡土人才。“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富则群众富。”推动共同富裕要充分发挥乡土人才带强产业发展的关键作用,持续推进乡土技艺项目化、乡土项目产业化、乡土产业信息化,引导广大乡土人才树立作品意识、精品意识,强化产品意识、市场意识,把一门好手艺创成一个好项目、好企业,吸引更多“后富”依此兴业增收。同时要全力支持乡土人才融合产业链、科技链、信息链,切实把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鼓励广大“后富”加入产业链上中下游,参与产品打造、作品创作,逐步靠近“先富”,成为“先富”。

  以“带动群众致富”为落脚点,突出“创新创业”,推动全民走向共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一个人富不算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乡土人才作为“红旗下”乡村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有责任回报乡村、造福乡里,既要有“谁不盼望家乡好”的赤子情怀,更要有“敢教家乡换新颜”的带富魄力,勇于在致富路上“拉群众一把”“带群众一程”。相关部门要着力构建全方位全流程支持乡土人才创新创业、领富带富的各项政策体系,聚焦制

 约乡土人才发展的瓶颈问题,不断提升政策精准度、增强政策含金量、扩大政策受益面,在职称资质评定、奖项荣誉评比、工程项目申报、补贴资助申领等方面对乡土人才“放宽一步”,做到给足“面子”、给够“票子”、给对“位子”,以高看厚爱点燃乡土人才领富带富热情,推动更多乡民走向富裕富足。

2022年度关于共同富裕的心得体会、研讨发言材料

 

 2021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心得体会【篇一】

 党的_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推动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对世界减贫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共分 8 个专题:决胜脱贫攻坚,共享全面小康;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证;坚持精准方略,提高脱贫实效;坚持加大投入,强化资金支持;坚持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坚持从严要求,促进真抓实干;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携手消除贫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让我深刻认识到当下扶贫工作的重要性,也让对扶贫工作的落实、监督、制度和总体目标有了深入的认识。

 做好精准扶贫,首先,必须落实好“精准识别”。“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精准。”而精准扶贫的关键又是能不能精准识贫。当前,各地脱贫攻坚的进度日新月异,脱贫人口与日俱增,如果不能精准识贫,不仅不能让真正意义上的贫困人口脱贫,还会损害政府的形象。要真正做到精准扶贫,就得精确摸底。其次,必须落实好“精准施策”。精准扶贫意味着精准施策,精准施策才能精准发力。因此,必须聚焦脱贫致富的瓶颈制约,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扶持措施,解决关键问题。要从各地实际出发,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原则,针对贫困村户不同情况,确定扶贫项目,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再者,必须落实好“精准管理”。管好、用好扶贫资金,既是党和国家赋予监管部门的重大责任,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所在。尽管国家三令五申对扶贫专项资金强化监督,但扶贫资金“跑”“冒”“滴”“漏”现象仍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则在于监管乏力。因此,必须强化对扶贫

 政策措施落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扶贫项目实施管理、脱贫目标任务完成等方面的监管,把扶贫工作运行纳入阳光、法治轨道。

 精准扶贫是当前压倒一切的重点工作,全乡镇党员干部正如火如荼进行,那么,如何抓好精准扶贫工作,形成“齐抓共管、上行下效”的良好氛围,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点:一要积极参与部门定点扶贫。要充分发挥所在单位和机关党员干部的自身优势,统筹帮扶资源、整合帮扶力量,因村施策,做好组织动员、进度安排、推动实施等工作,帮助定点联系贫困村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协调帮助联系贫困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问题。二要扎实开展结对帮扶。党员干部要采取“一帮一”、“一帮几”、“几帮一”的方式,对所联系的贫困户实行定人、定责、定时帮扶,因户制宜确定帮扶内容。三要深入基层,深入贫困村贫困群众,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制定扶贫规划,做到项目规划到户、脱贫效果到户,结合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和民政救助政策,切实解决贫困户吃饭、穿衣、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两不愁、四保障”方面的问题。四要帮助困难群众出点子想法子,共同谋划发展新思路新举措,坚持以产业为支撑,因地制宜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特色增收致富产业,尤其要帮助发展一批周期短、效益大、可持续增收的产业。五要坚持扶贫先扶志,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坚定信心、不等不靠、苦干实干,依靠自身努力增加收入,改变落后面貌。

 精准扶贫,责任重于泰山,党员干部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必须发挥表率作用,时刻保持知难而进、克难而上的豪情锐气,在困难面前站得出、危难关头豁得出,不计个人得失,事事想在前头、处处赶在前头,不遗余力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2022年度关于共同富裕的心得体会、研讨发言材料

 

 做好 农村共同富裕工作心得体会座谈发言

 “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判断提示我们,农村共同富裕工作不仅重要,而且有着特殊的难题需要面对。乡村发展中存在的一些“扶贫中的小烦恼”,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到了新的历史阶段,可能就会变成“振兴中的大梗阻”,影响共同富裕这个长远目标的实现。

  比如,新阶段对打破“产业悬浮”,将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域提出了新要求。过去五年里,大量工商资本涌入乡村,在繁荣当地经济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也带来了一些无序竞争的现象。要想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就必须要在下乡企业与乡村社会之间建立更加密切的利益和社会链接关系。然而现实中,很多企业下乡容易陷入悬浮困境,让乡村产业发展流于打造样板、亮点;部分产业链不长,产业辐射范围有限,农户参与度不高,带动能力有限,价值链的增值环节主要还在县域之外,对当地人的致富效应并不明显。

  再比如,新阶段对摆脱“结对依赖”,提高帮扶产业造血能力提出了新要求。目前,让“干部使劲”的招数比较多,但让“农民使力”的招数比较少,对企业的激励机制也比较弱。一些外来的大企业在原帮扶地的项目“结项”,机构和人员撤出,消费扶贫的采购也有所减少,这些都对当地产业快速形成自我经营能力、开拓新市场带来了挑战。还有一些乡村产业已经在过去几年积累了一定规模,但是对下一阶段企业做大之后将遇到的新风险没有充分的认知。如果说脱贫攻坚

 阶段,许多地方要做的是从 0 到 1 的工作,那么,乡村振兴阶段,让村民们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会有越来越多从 1 到 100 的工作,而很多乡村产业致富带头人对此并没有充分的意识,以为继续按照过去的老办法依然可以做大做强。

  打造县域共同富裕产业链,缩小县域内外“两个差距”,是应对新要求的一条路径。县域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基本单位,也是建设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背景下实现农村共同富裕的空间载体。“共同富裕产业链”指的是充分依托县域的优势资源,延长既有产业链和价值链,在县域内形成参与度广、带动能力强、城乡融合、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产业模式,把产业价值留在县域内,带动更多群众共同富裕。这条产业链应以补链强链为目标,在县域内,缩小城乡差距和群体差距;在县域外,通过打造中西部地区的县域共同富裕产业链,也可以起到缩小地区差距的作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首先,“县域共同富裕产业链”最重要的一环,是建立“红链机制”,以党建引领为抓手,把乡村里的各个主体链接起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想实现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发展、把更多生产端的利润留给农户、扭转乡土企业的品牌和营销劣势,就必须解决农户的团结与合作等治理难题,同步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和乡风文明建设,让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起来。应进一步以党建为抓手,在党组织统筹领导下,建立健全企业、政府和乡

 村社会多元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建立一个“共同参与、共享发展、共同富裕”的经济共同体和治理共同体。

  其次,建立嵌入机制,大力培育和扶持本乡本土企业,推动外来资本与乡土社会的“有机嵌入”。本土本乡企业大多是返乡人才创办的,他们与村庄具有天然的连接纽带,熟悉本乡本土的人情关系、自然资源禀赋,在带动乡村产业发展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应大力培养和扶持这种本土型的企业。外来资本要与乡土社会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对此应予以政策扶持和政治表彰,实现“有机嵌入”、打破“产业悬浮”、激励“本地分红”,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同富裕”的新型关系格局。

  再次,建立造血机制,坚持市场导向,盘活农村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使更多农村居民勤劳致富,实现下乡企业与乡村主体的双赢共富。共同富裕产业链的打造既是乡村得到发展的过程,也应该是企业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挖掘新的发展机会,打通国内大循环的过程。充分发挥企业在市场、资源和技术方面的带动作用,起到对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对小散乱经营规模改造的作用。

  最后,建立大数据匹配机制,在产业层面推动数字乡村落地,建立乡村与企业供需关系精准匹配的信息平台。过去五年大量工商资本下乡,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潜在的、庞大的供需关系数据库。数十万家企业在所谓“下沉市场”的探索,形成了各自对于“区域—企业”匹配的认知和实践,形成了一个灵敏的市场和社会关系网络。应以“数

 字乡村示范县”建设为契机,在产业层面设立专项,建立全国统一的乡村产业需求平台,以县为单位,发布各个地区精确到村的可开发资源、开发方案、开发条件等“菜单式”信息,基于村情推出产业指南,提高企业带动乡村产业发展的精准性,从而充分发挥企业和村庄各自的优势,深入挖掘乡村的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带领更多群众走上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2022年度关于共同富裕的心得体会、研讨发言材料

 

 城乡融合推动共同富裕心得体会发言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共同富裕是包括 5 亿多农村居民在内的全体人民的期盼和梦想。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十四五”时期要把城乡融合发展作为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主阵地,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目标对城乡融合发展提出新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共同富裕目标,到 2035 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被赋予了城乡融合发展新内涵。

 共同富裕明确了城乡融合发展新目标。在共同富裕导向下,推动城乡发展从低水平不平衡到高质量相对平衡,重点解决城乡差距、行业差距、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有效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特别是帮助农村低收入群体进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不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持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城乡居民生活品质差异得到实质性改善。力争城乡居民收入比到 2035 年降至 2∶1 左右乃至更低,发达地区降至 1.6∶1 左右甚至更好,中等收入群体占比提高到50%以上,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

 当前要把城乡融合发展作为共同富裕的攻坚部位,加快补齐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短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城乡融合发展,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以 11 个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为突破口,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为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从 2011 年的 3.13∶1 稳步下降到 2020 年的 2.56∶1。浙江省作为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省域,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 1.96∶1,嘉兴市甚至缩小到 1.61∶1。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出现波动,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3.6 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1.4 万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较 2020 年有所回弹,缩小幅度也低于上年水平,说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基础还不稳固。

 当前,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尚有亟待补齐的短板弱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需要扎实推进,需要加快完善适应共同富裕要求的人口迁移制度、保障体系和基础设施。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情况下,需要不断创新完善农民增收渠道机制,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根本支撑,但目前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存在短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需进一步加快。

 围绕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要把农村居民作为共同富裕的重点目标群体,特别是帮助脱贫以后的群体同步实现共同富裕。围绕全面发展的共同富裕,推动农民农村不仅在物质条件上实现富裕,也要在精

 神生活等方面实现富裕。围绕共建共享共同富裕,帮助全体农村居民通过辛勤劳动实现共同富裕。围绕多样差异的共同富裕,不搞统一尺度,要在收入水平多样化、收入差距合理化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围绕渐进实现共同富裕,不搞齐步走,遵循规律,逐步助力农民农村实现共同富裕。

 将共同富裕融入城乡融合发展政策,推动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城乡产业发展协同化“五化”联动。在制定实施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中,更多纳入城乡融合发展政策。着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让就业创业成为新时代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主渠道,健全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增长机制,提高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强化农民转移性收入保障机制。探索建立共同富裕高标准引领区、先行示范区、重点培育区、集中攻坚区,分级分类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2022年度关于共同富裕的心得体会、研讨发言材料

 

 共同富裕要靠共同奋斗心得体会发言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2021 年全国两会审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到 2035 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部分强调,“扎实推动共同富裕”。2021 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重大任务之一。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更宏伟的目标、更高的要求,展现我国现代化建设迈出的坚实步伐,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共同富裕的路子应当怎么走?如何才能从蓝图变为现实?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强调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这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指出了方向、凝聚了共识。一方面要深刻认识到,促进共同富裕是长期、艰巨、复杂的任务,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

 裕,是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富裕,归根结底要靠全体人民共同奋斗,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脚踏实地、久久为功。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回首过往,正是亿万人民胼手胝足奋斗,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让全面小康的梦想照进现实。展望未来,实现共同富裕依然需要携手并肩拼搏。当前我国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在新起点上接续奋斗,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任务更加艰巨繁重。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现实问题,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更高期待,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韧劲,汇聚共同奋斗的磅礴伟力。

  全国两会作为汇聚众智、凝聚共识、集聚众力的平台,在推动共同富裕上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无论是针对共同富裕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真言、献良策,还是围绕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出实招、务实干,都将为促进共同富裕凝聚起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代表委员来自各行各业,肩负人民重托、承载人民期盼,社会各界期待他们能够认真履职尽责,更好接地气、

 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在促进共同富裕中发挥更大作用,展现担当作为。

  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以全国两会的召开为契机,锚定共同富裕的目标,汇聚新时代中国昂扬奋进的洪流,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前行,我们一定能够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推荐访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