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范文推荐)

时间:2022-08-20 15:40:06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范文推荐)

 

 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 改革, 历经了多年艰辛的探索, 走出了一条令世界瞩目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在建党 90 周年之际, 回顾社会主义建设、 改革所走过的历程, 总结其基本经验, 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继承和拓展党的事业, 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综合各专家学者的观点, 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 改革的历程和经验加以梳理和归纳。

  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回顾

 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 改革的历史, 按照学术界主流观点, 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1、 第一个时期(1949 年至 1956 年)

 ,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期。

 从 1949 年 10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到 1956 年, 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这一历史阶段, 党确定的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是正确的, 取得的胜利是辉煌的, 特别是我们党在这个时期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贡献。

  2、 第二个时期(1956 年到 1978 年)

 。

 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即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1956—1966)

 、 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严重挫折的十年(1966—1976)

 和历史的伟大转折时期(1976 年—1978 年)

 。

 李保忠、 栗英认为, 总体上讲, 1956—1976 年这一时段我们虽然也有过这样那样的失误, 甚至比较严重的失误, 但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我们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 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立起来的; 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 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

 1976 年 10 月, 以粉碎“四人帮” 为标志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 党和国家进入到了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时期。

 陈德钦认为,这一时期走的是传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从经济发展看, 在经济体制方面我国采用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从政治发展看, 我国改革开放以前的政治体制是脱胎于革命战争年代而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基本确立的。

 这种体制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

 但这种体制存在着党政不分、 政企不分、 政资不分, 政府职能错位、 缺位、 越位等弊病。

 它的明显特点是, 强调权力的集中而忽视权力的合理配置, 突出国家的阶级职能而忽视国家的管理职能。

 从文化发展看, 改革开放之前即计划经济体制时期, 我国实行国家统包统管为主的文化管理体制。

  3、 第三个时期(1979 年至今)

 。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我们真正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事业。

 这个时期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改革开放思想的提出和初步实践阶段。这个阶段大体上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 1982 年党的十二大。1978 年 12 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最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标志着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 组织路线,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 显示了我们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 勇敢开辟建设社会主义新路的坚强决心。

 第二个阶段, 全面改革阶段。

 从 1982 年党的十二大到 1988 年 9 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决议》 。

 1982 年在党的十二大上, 邓小平同志提出:

 照抄照搬别国经验、 别国模式, 从来不能得到成功。

 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走自己的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十二大之后, 经济体制改革迅速地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全面改革、对外开放使我国经济经历了一个加速发展的飞跃时期,整个国民经济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三个阶段, 治理整顿阶段。

 从 1988 年 9 月中共中央作出

 《关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决议》 到 1992 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这一阶段针对经济过热, 通货膨胀严重, 社会生产和消费总量不平衡, 结构不合理, 经济秩序混乱等社会问题进行了以治理经济环境、 整顿经济秩序为重点的改革。

 第四个阶段, 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攻坚阶段。

 从 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到党的十六大召开。

 这一阶段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 从容应对挑战并成功化解来自政治、 经济和自然领域的风险与挑战, 把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成功地推向了 21 世纪。

 第五个阶段, 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题的改革阶段。

 这一阶段大体从十六大到现在。

 ①陈德钦认为, 这一时期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一方面是在扬弃“斯大林模式” 的过程中结合中国具体国情, 通过理论上的正本清源和不断反思而逐步形成的; 另一方面也是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而逐步走向成熟的。

 邓小平复出之后,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反复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通过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 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命题。

 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简明概括, 标志着新时期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探索的正式启动。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离不开对社会主义基本内涵和对本国国情这两大问题的正确把握。

 20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初,邓小平和我们党解决了这两大课题。

 一方面, 搞清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概括了社会主义原则特征,明确了社会主义本质, 从而为选择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提供了基本制度依据; 另一方面, 形成和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选择提供了基本国情依据。

 这两大问题的解决实际上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基础, 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继续推向前进, 特别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政治、 文化纲领中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逐步走向成熟。进入 21 世纪,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新世纪新阶段出现的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不断变化的国内格局, 顺应历史发展和时代变化的要求, 在继续坚持经济、 政治、 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基础上, 又提出了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二、 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 改革的基本经验

 纵观党领导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改革的历程, 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汲取和总结。

 综合各专家学者的观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基本经验, 集中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1、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积极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李保忠等人认为,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 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工人阶级政党在实现自身的历史使命中, 不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不断解决时代赋予的课题,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建国后, 在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 我们也有过深刻教训。

 曾经发生过离开社会的主要矛盾, 离开我们正在做的中心工作,离开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离开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去强调所谓的发展马克思主义, 结果使我们走

 进了迷途, 发生了悲剧。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 我们首先进行了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 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 实现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从而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焕发出无穷的创造力,使我们在正确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也积累了先进的经验:(1)

 必须在“结合” 上下功夫。

 刘洪森、 逯社教认为, 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初期, 毛泽东就指出:“我们有了自己的初步实践, 又有了苏联的经验教训, 应当更加强调从中国的国情的出发, 强调开动脑筋, 强调创造性, 在结合上下功夫” 。

 那么在“结合” 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 和“中国实际” 谁是中心呢?江泽民指出:

 “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 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一定要以我们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 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 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 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 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 “中心” 明确以后, 如何使二者结合, 主要应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考虑。

 比如要坚持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坚持理论与实践、 历史与现实的统一等等。

  (2)

 从实际出发, 而不是从本本、 从已有的原则出发。

 梁妍慧认为, 中国共产党首先冲破了把共产国际和苏共经验神圣化的“左” 倾教条主义的束缚, 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成果——毛泽东思想。

 执政后的一段时期, 由于我们把革命导师关于社会主义的某些论述当作一成不变的真理套用下来, 从而陷入了以“阶级斗争为纲” 、 计划经济、 平均主义等为典型特征的封闭而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之中。

 这种从本本、 从已有的原则出发而坚持的所谓社会主义,实践证明不符合中国的实际。

 中国的实际要求我们回答和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 “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 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 怎样发展” 等三大问题。

 这些问题, 前人并没有给我们留下现成的答案, 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以邓小平、 江泽民、 胡锦涛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 紧紧围绕这三大问题, 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 着眼于实际问题的探索和研究, 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理论的总结,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形成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

  (3)

 开阔视野, 在比较借鉴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梁妍慧认为, 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 不仅要从实际出发, 而且还需要以开放的眼光、 开阔的视野, 在比较中, 吸收和借鉴世界上一切执政党所创造的治国理政的理论和经验。

 这一点,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人,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曾明确表述过。

 刘少奇在 1956 年八届二中全会的讲话中, 引用了毛泽东的一段话。毛泽东说“资产阶级民主, 特别是初期, 有那么一些办法, 比我们现在的办法更进步一些。

 ” 接着刘少奇列举了瑞典首相搭公共汽车上班, 华盛顿作了八年总统, 又退为平民, 艾森豪威尔当过总司令之后, 又去当哥伦比亚大学校长, 然后才去竞选总统。

 通过这些例子, 刘少奇认为“资产阶级的有些制度也可以参考” 。

 改革开放以后, 我们看到, 世界上任何政党, 既有其特殊、 不同的一面, 也有其共同、 相通的一面。

 政党只要执政, 都具有共同的对象、 都需要一定的自身组织要素和结构体系。

 仅就这一点, 国外各类政党已经历了上百年的历程, 积累了丰富、 具体的治国理政的经验。

 而这些经验也不是哪一类政党或哪一家政党创造出来的, 而是各种政党之间相互竞争、 取长补短中产生出来的, 因而其中既有阶级性的东西, 也有并无“姓社姓资” 之分的东西。在此基础上, 我们借鉴他人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实际, 鲜明地提出了“两个先锋队” (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 “两个纲领” (最高纲领与现阶段纲领)

 、 “两个

 基础” (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

 等新论断, 从而拓展了执政党建设理论的新内容, 深化了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

  2、 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加强、 完善党的自身建设。

  历史经验证明, 没有共产党的领导, 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力量, 任何怀疑、 削弱、 否定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作用的观点与做法都是根本错误和十分有害的。

 中华民族在其伟大复兴的过程中, 有一个坚强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这是我们最大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 我们千万不能丧失这一优势。

 如果丧失了这一优势, 我们的民族就不可能赢得光明的未来。

  我们不仅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还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坚持不懈地推进党的自身建设。

 逄先知对加强党的思想和组织建设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

 (1)

 把思想建设放在第一位, 是党的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

 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学说的创造性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进行拨乱反正, 首先就是从思想上进行拨乱反正, 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接着, 我们在全党兴起学习邓小平著作高潮, 把全党思想统一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 方针、 政策上, 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随着形势的发展, 我们党又先后开展了一系列学习活动,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

 另外, 党的正确思想总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想和倾向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

 我们党...

推荐访问: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 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共产党领导 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