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调研报告【完整版】

时间:2022-06-17 18:05:02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调研报告【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调研报告【完整版】

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调研报告

 

 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调研报告

 “放管服”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举措。营商环境是发展的体制性、制度性安排,其优劣直接影响市场主体的兴衰、生产要素的聚散、发展动力的强弱。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来优化营商环境,从根本上说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市知联会经济发展组组织部分委员赴**等地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深化放管服改革经验做法 近年来,**市各地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关于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转变政府职能工作的有关要求,强化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责任,强化措施落实,有力有序推进各项改革工作,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1.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一是大力实施简易注销登记,取消了注册资本实缴制,改为认缴制。二是推进“互联网+”,全面实行电子化登记,通过“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工商登记越来越便利。目前,息县各乡镇、办事处已经全部开通了政务外网,15445 项便民服务事项已经全部录入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三是全面落实“多证合一”改革,正式实施“三十五证合一”,同时在“多证合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涉企证照事项,探索推进“证照分离”改革,以“减证”促“简政”,不断提高市场准入便利化程度。四是不断推动涉企信息统一归集公示工作长效化、制度化,落实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管理制度,信用约束机制逐步完善。五是以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着力点,积极营造安全规范、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比如息县,截止**年度,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全面完成。企业公示率 100%,个体工商户公示率 99.96%,农业合作社公示率 100%,为实施“双随机、一公开”奠定良好的基础。

 2.大力精简行政审批。一是事业单位法人登记事项都已对接省政务服务网站,并通过在线受理、线上审核等形式开展业务,为方便单位办事,线下办理渠道依然畅通。二是为提高办事效率,明确专职人员办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事项。

 3.不断改善民生服务。一是通过推行不动产登记、税费征缴、房屋交易“一窗受理,并连办理”,在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受理情况下,对梳理确定的不动产登记事项,通过创新服务方式,努力打造优质服务平台,优化营商环境,实现从受理申请到办结“只上一张网、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二是在行登记服务大厅设立“雷锋岗”,实现每天有一人为人民群众做咨询、做引导。三是在审批中心大厅设置了服务台,由专人负责解答办事群众咨询和进行办件指引,还添置了叫号机和自助办件、查询一体机,并可自助免费扫描、复印,方便办事群众。

 4.“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不断完善。一是推行审批服务集中办理,与老百姓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政务服务事项如不动产登记、社保、医保、婚姻登记、等基本实现了“应进必

 进”,尽量做到了在“只进一扇门”的前提下,通过统一管理、集中办理,争取不断的方便群众,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二是推进信息系统整合和数据共享,企业和群众可通过互联网访问,提交各类网上办事申请,进行网上咨询,部分事项(如林木采伐证等)实现了在线办理。三是提升审批效率。借助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的监督预警功能,进驻中心窗口单位的服务事项已经全部实现服务事项的限时办结,同时因为变“群众跑”为“数据跑”,审批效率较以前提升 30%以上。

 二、放管服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当前政务服务工作与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和不足。

 1.改革实效与社会各方期盼还有差距。政务服务中心是提高审批效率、优化投资环境的重要平台,但目前有些行政审批事项,名义上进了中心,实际是还有“两头办理”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心功能作用的发挥。

 2.“放权”和“接棒”衔接不顺畅。部分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专业性、业务性强,权责不匹配问题突出,存在“接不住”或“接不好”现象。

 3.政务服务效能有待提高。行政审批机制需进一步完善。特别是投资项目审批环节多、审批时限长等问题依然存在,有些还比较突出。一个备案项目从立项到开工,一般都要经过10 多个职能部门、20 多个审批环节,各种审批要件、程序、环节依然繁多。“门好进、脸好看、就是事办不成”的情况还客观存在,特别是服务新经济方面,基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素质能力跟不上,敷衍塞责、推诿拖沓现象偶有发生。

 4.信息共享存在壁垒。“互联网+”等创新手段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政府相关部门联通和审批信息的共享,但不少部门的核心业务系统都是在纵向网上运行,条块分割严重,尚未互通共享数据,公民的户籍、教育、就业和企业的工商、税务等基本信息处于碎片化状态,使得同一件事项需要多次录入,增加了基层工作量,影响了审批效率,“一网受理”仍有局限。

 三、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几点建议 要真正实现“减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总体要求,就必须牢牢坚持以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出发点,将改革进行到底,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使群众的需求与政府的服务实现无缝对接。

 (一)健全保障机制,提高接权能力。放管服改革,“放”是前提,“管”是基础,“服”是目的。强化对改革目标的系统谋划和过程把控,推进政府、市场、社会同向发力,加快构建政府部门间、政府与市场间、政府与社会间的新型合作关系,形成改革整体推进合力。

 (二)优化公共服务,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加快构建政务服务“一张网”,推进各类服务事项预约、申报、办理、查询等全流程网上运行,实现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证件联用、信息联通、服务联动”。大力推动实体政务大厅、网上政务平台、移动客户端、自助终

 端、服务热线等综合运用,促进线上线下一体运行,最大程度地便民利民。

 (三)加快“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提升服务质效。一是制度标准先行,整合服务资源。打破政务资源交换共享的壁垒,推动服务资源整合联动,实现一体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政务服务,让群众少跑腿、多办事,争取“最多跑一次”,甚至“最好不用跑”,切实增进路南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二是升级信息平台,增强技术支撑。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改进政务服务平台功能,真正做到让民众通过登录网上办事大厅,可以轻松完成在线审批、网上办证、业务查询等办事手续。

 (四)优化营商环境,多措并举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建立政府联系企业的长效机制,实行领导分包企业制,强化统筹,帮助企业解决发展壮大中遇到的问题,加强信息共享。做好政策的配套和衔接,在返乡农民工创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方面予以项目支持。加大金融体制机制创新,着力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强化人才支撑,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调研报告

 助力优化全县营商环境,助推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6 月上旬起,县人大常委会成立 3 个调研组,深入全县相关部门、部分乡镇、工业园区、相关水电气暖公司等,通过实地走访、查阅资料、召开部门座谈会、企业座谈会和企业问卷调查,听取部门、企业办事人员和部分县、镇人大代表意见建议等方式,开展了为期 1 个多月的优化营商环境专题调研。调研组对各方面调研情况进行了认真梳理总结,形成此调研报告。

 一、我县优化营商环境发展现状 近年来,按照省市县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精神和“营商环境提升年”总体安排部署,我县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主体责任,完善制度建设,实施专项整治,强化督查考核,积极营造快捷、高效、规范、透明的营商环境和政务服务体系,在今年四月通报的陕西省县域营商环境监测评价综合排序中,石泉县以 56.23 综合得分,位居 138 个县、区(高新、自贸、经开区)52 位;居全省 107 个县(区)第 46 位、全市第 4 位 ,营商环境明显好转。主要特点:

 (一)强化政策支撑,破解企业发展难题。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通知》、《招商引资优惠扶持暂行办法》、《关于中小企业还贷周转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县政企信息交流和发布制度的通知》、《关于推行企业金融顾问制度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及《石泉县招商引资项目“一事一议”工作规则》等 13 个配套文件及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机制。一是通过搭建“石商贷”融资互助平台,设立 5000 万元产业发展专项基金、2000 万元中小企业小额贷款周转金,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二是每季度召开一次政企座谈会、银企对接会,落实好并联审批、代办

 服务、包抓帮扶、银企对接、政企沟通等优化营商环境;三是“一事一议”做好招商引资优惠扶持政策的兑现,安排专项资金落实骨干企业培育、纳税大户奖励、企业人才引进、知名品牌创建等激励措施,多途径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二)提升行政效能,持续改善政务环境。一是县政务服务中心 36 个入驻单位、服务各类事项 759 项,基本实现“应进全进”和审批事项网上受理。二是通过精简审批事项,简化办事流程,优化窗口服务,“最多跑一次”事项达到 473 项,占所有审批服务事项总数的 62.3%;推行互联网+,网上及手机办理和发放微信营业执照等电子证照、电子发票等,117 项事项实现“零跑路”目标 ;三是按照“一窗”改革目标,实施金融服务专区、联合办税区、自助服务等分厅改造标准化建设;四是加强全程代办服务工作,按照企业代办、项目代办、民生代办、镇村代办等进行分类,由各代办责任单位牵头推进,形成了全程代办工作体系;五是完成“建设审批”和“企业登记”两大类 6 项并联审批流程及细则,建立不动产登记一窗受理并联审批工作流程、办理事项压缩至 5 个工作日,提升了企业和群众办事的满意度。

 (三)强化执纪监察,改善法治环境。出台《石泉县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效能监察的实施办法》、《石泉县营商环境满意度调查及现场评议考核暂行办法》,在县纪委设立县营商环境投诉举报中心,将营商环境纳入巡察、专项检查、明察暗访、季度督查的重要内容,一是按照“有信必核、有访必复”原则,凡涉及到营商环境的信访举报,从重从快严肃查处。二是围绕县委营商工作“九项机制”、资源交易中心运行及并联审批制度落实等 8 类情况和干部作风问题综合开展专项检查,倒逼任务落实、责任落地。三是对 49 个承担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职责的单位进行满意度测评,查找问题、征询意见,充分发挥社会监督、舆论监督作用。

 二、我县优化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 我县的营商环境与社会各方面特别是企业的期盼还有一定差距。

 1.相关机制不健全。县上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成立了石泉县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及综合办公室和“八办四组”,但在安排部署、细化分工,明确职责,系统推进“十大行动方案”的有序实施方面还有差距。相关部门的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制定不及时,各部门具体职责还未落实,工作推进不够系统深入。比如在县域营商环境监测评价过程中,部分部门在思想上不够重视,认为营商环境与自身关系不大,支持配合力度不够,给此项工作带来难度。

 2.政务服务意识不强,行政审批效能有待提高。一是重审批、轻监管,重处罚、轻服务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特别在环保、消防、卫生、安全等环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粗暴执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措施办法还需要进一步创新。二是部分单位对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的重大作用的认识还不到位,思想不解放、政策不灵活、服务不主动 ,“门好进、脸好看、但事难办”的现象还时有发生。三是并联审批还不尽完善,相关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加之部

 分单位行政审批放权不到位,政务中心部分服务窗口工作人员业务素质不强,对审批事项把握不准,人进事不进,事进权不进,“最多跑一次”还不能完全实现。

 3、惠企政策宣传不到位,落实有难度。我县惠企政策的公开形式单一,市场主体知晓率不高,尤其在执行层面还存在不及时、不到位等突出问题,极大地抑制了政策的有效发挥。不少企业反映,各级在落实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上,多是照搬上级政策文件,有针对性的措施较少,很多时候看到政策,无法享受;看到空间,无法进入;看到机会,无法把握。

 4.金融服务体系作用发挥不够,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一是县委、政府虽然也建立了企业转贷应急机制,但 2000 万元周转金量小,利用率低,无法满足中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的融资需求;二是企业融资渠道窄,融资成本高;三是涉农企业无法将农业资源进行评估、融资贷款。

 5.企业生存难、发展难,市场主体活力不足。一是有的企业反应税费负担重,招工难、用工难、留人难,实体经济难以为继。截止 20XX 年 6 月底,全县新发展企业 193 户,虽然同比增长 19%,但仅完成市上下达全年任务数 472 户的 40.89%。二是垄断行业收费高。企业反映如电、气、讯垄断行业收费高,尤其是企业用电初装费过高,峰谷分时电价难以执行,给企业带来过高的运营成本。三是中介服务管理不规范。在部门审批办证的前置资料中,很多涉及中介服务环节,因管理不规范,普遍存在收费高、收费乱的现象。四是征地环节阻力较大。由于目前征地拆迁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宣传工作不到位等原因,在征地过程中存在一部分群众漫天要价的现象,尤其在乡镇较为常见,给企业落地带来阻力。

 6.少数部门本位思想严重。部门之间职责没有完全厘清,衔接不够顺畅,...

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调研报告

 

 深化“放管服”改革 优化营商环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要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要放宽市场准入,促进公平竞争,保护知识产权,建设统一大市场,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近年来,“放管服”改革为企业松了绑,为市场腾了位,为发展添了力,充分调动起市场主体积极性,以政府减权限权换来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的发挥。实践证明,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

 一、协同推进简政放权改革 深化供给侧与需求侧结构性改革,构建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必须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就要求政府对行政审批权力持续“简化”“瘦身”,逐渐从“审批型政府”“管理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依法明晰部门间权责关系,理顺层级部门间办事环节,再造行政审批流程,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将分散的审批职权和审批事项向“一门、一窗、一网”集中靠拢。深化行政审批、投资项目审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释放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与活力。大幅压缩政府管理的微观事务和具体事项,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将各类市场准入限制、审批许可、不合理的管理措施彻底废除,在“证照分离”改革基础上,重点推进“照后减证”。以利企便民减少行政许可事项、简化办事流程手续,做好网上公开、一次性告知,明确事项办理要件、规则和流程,全面推广“容缺受理+信用承诺审批”。通过持续放权给基层,打破行政性垄断、地方保护主义、

 部门本位主义等壁垒问题,理顺府际之间,政府与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统筹好各类事项的下放工作,明确层级间的审批权、监管权和处罚权,解决上下级政府在行政审批权力下放中的衔接问题,做到同步放权、联动放权,必须把权力与责任下放统一起来,同时与编制、财政预算等改革实现统筹衔接。注意对基层承接部门的技术指导与业务培训,增强基层承接能力。充分调动各类主体自主创新积极性,集聚高端优质资源,让资本、土地、劳动力、人才、数据资源等各类要素更高效率更优化更自由配置,使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具有更为稳固的制度基础和良好的发展条件支撑。

 二、加强政府事中事后监管 “宽入”之后必然要求“严管”,要实施公正监管,健全市场监管规则,完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解决监管不到位、“重审批、轻监管”“对审批迷恋,对监管迷茫”等问题,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进一步深化监管机构改革,合理划分部门间监管权责,克服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等问题,注重监管领域清单管理的标准化、一致性和权威性。推进跨部门联合监管与综合监管,减少重复监管、多头监管给企业造成的负担。大力整治个别地方政府市场监管不公、检查任性、执法不力、“运动式执法”等突出问题。健全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把更多行政资源从事前审批转到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推进“互联网+监管”,构建统一的综合监管服务平台,推动监管信息共享,实现审批与监管、执法的无缝衔接,跨层级、跨地区、跨部门监管执法信息共享、信用信息共用、监管标准互通、违法线索互联、处理结果互认,监管执法全过程记录,全流程可追溯。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国家信用信息平台,实现“信用监管”。加强政府规制的法治化与制度化建设,大力提升政府机构的监管能力和水平,建立安全审查机制,重视运用国际通行规则维护国家安全。完善“双随机一公开”机制,做到日常监管领域全覆盖,对疫苗、食

 品、药品、危化品等重点领域进行全链条的严格监管。探索新经济审慎监管模式,建立新经济监管体系,用新思维与新技术应对新经济新业态发展,坚决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必须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开展金融创新活动。健全数字规则,要完善“巨无霸”平台企业垄断认定、数据收集使用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规范。按照“循数监管”思维,采取“数据协同”方式展开对新经济新业态的数据监管,加快使线上线下监管趋于一致。

 三、持续提升政务服务质量 通过优化服务,推出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把“放管服”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实现“服务零距离,办事一站通”,让办事企业和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以落实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为契机,切实增强公职人员的服务意识,解决日常工作中拖沓敷衍、推诿扯皮、效率不高,以及不作为和慢作为等问题。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重塑政府服务体系、提升政务服务质量带来了契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要求,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推进数字政府建设的总体部署,加快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以大数据中心、政务数据共享和协同办公平台推动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破解政务服务碎片化、部门间信息壁垒等问题,切实推动政务服务从“一网通办”迈向“一网好办”,进而实现更大范围的“跨省通办、异地可办”,真正做到让办事企业和群众“最多跑一次”。将政务服务流程再造、政务服务质量提升作为评价政府绩效的重要内容,倒逼各个部门千方百计利企便民,以“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为目标要求,向企业群众提供免费的专业化全程帮办服务,实现针对企业从注册到退出的“全生命周期”服务。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服务场景,形成 360 度无缝隙服务体验。推进公共服务供给侧结

 构性改革,注重需求侧管理,推出“互联网+养老”“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等公共服务项目,使公共服务体系从覆盖中低端到迈向中高端挺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要新期待。

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调研报告

 

 关于深化 “ 放管服 ” 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 20xx 年工作安排,5 月中下旬开始,由市人大常委会 xxx 副主任带队,组织部分财经委员会委员、财经工委、专家咨询组成员、市发改委及市自然资源局有关人员组成调研组,先后深入察右前旗、丰镇市、凉城县、集宁区、察右中旗、卓资县和察右后旗等 7 个旗县市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分别召开政府及相关部门座谈会和部分企业家代表座谈会,并与市政府、发改委、工信局、商务局、市场监管局、金融办、政务服务局、税务局和人民银行就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召开了座谈会,其他旗县进行了委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总体情况 近年来,市委、政府高度重视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自治区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始终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积极推进简政放权和各项便民利企措施落实,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优化市场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放宽准入门槛,精简

 企业开办流程,推行企业开办全流程事项的“一窗、一次、一日、零收费”办理,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最短期限。推进“证照分离”改革,直接取消审批 2 项、审批改为备案 1 项、实行告知承诺 19 项、优化审批服务 84 项。20xx 年,全市累计新增减税降费 10.47 亿元,有效减轻了企业负担。

 (二)优化投资环境,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制定完善了《xxx 市利用金融手段收购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试点方案》,确定了“资金+资产”的清欠模式,建立了“一个标准收购,一个主体向上,一个闭环管理”的工作机制。推进常态化政银企对接活动,解决企业融资难题,20xx 年,通过银企对接会等方式发放贷款 21.95亿元,涉及 415 个市场主体。20xx 年春季政银企对接会上,7 家金融机构现场签约拟授信 15 个企业 1.75 亿元,已放款 5 户 1.08 亿元。

 (三)优化政务环境,着力强化服务意识。20xx 年是我市“政务服务提升年”,聚焦企业满意度,积极创新服务方式,推行预约服务、延时服务,为企业提供全时段办理、“24 小时不打烊”服务。全面开展政务服务大厅标准化服务创建,围绕政务服务办事指南、行为标准、办事流程等重点环节,实行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对政务服务事项开展了标准化梳理。积极打造政务服务“蒙速办”品牌,联合推动一网办、一次办、帮您办服务,“蒙速办”移动端上线特色应用 51 项。目前市本级行政权力 3904 项,比 20xx 年 6040项减少了 2136 项,压减率达 35.4%。

 (四)优化法治环境,保护企业合法权益。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各项司法政策,强化工作联络,以有力的法治举措保护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依法促进和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加大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充分发挥商标受理窗口作用,全市有效商标注册累计达 11639 件,其中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22件、中国驰名商标 4 件、马德里国际商标注册 1 件,有效发明专利数量达 166 件。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市政府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上做了大量工作,但是我市营商环境整体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思想不够解放,简政放权落实不到位。从调研情况看,仍然存在“三集中、三到位”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部分单位、部门的一些关键事项和权限还未下放,职能界定不清晰等问题。各级政务服务大厅进驻事项、审批授权还不到位,存在“人进事不进”的问题,实际操作中仍需“两头办理”。信息数据共享存在壁垒,二次录入现象严重,“一网通办”仍然存在障碍。

 (二)监管不够全面,市场监管体系仍需持续完善。一些部门和单位组织领导不得力和压力传导不够,履行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不够扎实。行政执法监管机制有待健全,综合执法体制尚不成熟,“双随机、一公开”工作机制落实不够到位,一些监管部门仍以传统的监管方式和手段为主,“运动式”监管、多头监管、重复监管没有彻底根

 除。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仍处在起步阶段,实现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联合奖惩机制体制仍不完善。

 (三)服务不够到位,便民利企措施落实不好。在招商工作中存在着重首招,轻管理、轻服务、重效益等“一招了之”的问题。在服务企业上仍然存在承诺事项不兑现、拖欠账款不偿还、推诿扯皮不作为等问题,特别是一些园区主体功能定位不明确,造成企业进退维艰。行业指导、业务培训较少,财务管理不完善,企业两本账现象仍然存在。企业需求与金融业服务不对等,融资难与放贷难并存。

 三、建议意见

 深化“放管服”改革,下硬功夫打造好高质量发展软环境,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重大举措,是促进我市经济平稳增长的关键。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找准差距、正视不足,努力做好深化“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各项工作。

 (一)科学简政放权,进一步完善领导体制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深化“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解放思想、简政放权,坚持不破法规、打破常规,坚持统筹推进、齐抓共管,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的强大合力。全力支持政务服务改革工作,研究解决“编随事走,人随编走”的体制,重点解决“三集中、三到位”和“人进事不进” 的问题。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加强顶层设计,打破利益壁垒和行业藩篱,持续深入政务

 “一门一网一窗一次”改革。

 (二)完善监管机制,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跨部门联合监管,实行抽查事项清单管理,科学实施抽查检查,坚决治理多头检查、重复检查等问题。加快推动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行“证照分离”改革,全面推行“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改革,持续开展“减证便民”改革,在更多环节推广实施“容缺受理”,营造宽松便捷的准入环境,坚决克服“准入不准营”现象。要健全社会信用监管体系,全面推进企业信息公示、归集共享和联合惩戒,完善经营异常名录和“黑名单”管理。

 (三)围绕惠企便企,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厘清各地产业定位,加强项目谋划与引进,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坚决不上淘汰类、限制类和不符合 xxx 实际的项目。改善融资环境,畅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推动金融信息整合共享。持续开展援企稳岗、减税降费政策,帮助企业纾难解困。各部门要进一步切实履行主体责任,聚焦企业的“难点”,找准落地的“堵点”,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调研报告

 

 关于深化“放管服”优化营商环境的调研报告

  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现代化治理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激发市场活力、转变干部作风的有力抓手,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根据全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实施方案要求,近期围绕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按照中省市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的总体安排部署,XX 县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主体责任,完善制度建设,实施专项整治,强化督查考核,积极营造快捷、高效、规范、透明的营商环境和政务服务体系,营商环境明显好转。主要特点: (一)深化“放管服”改革,全力推进“三集中三到位”。截至目前,XX 县 23 个部门、387 项划转事项已全部进驻县政务服务中心全流程办理,共受理行政许可和公共服务上线 12.54 万件,办结率为 99.61%,群众满意度达 100%;为了使“三集中三到位”落到实处,XX 县政务服务中心与各进驻单位签订了“授权书”和“承诺书”,所有进驻部门均已启用了“行政审批专用章”。同时 XX 县全面推行派驻政务服务中心首席代表制,派驻部门向窗口首席代表充分授权,群众只需跑一个窗口即可办好相关业务。

 (二)强化政策支撑,破解企业发展难题。一是简化程序,提升企业开办和注销效率。XX 县将企业开办环节数由 2017 年底的 7 个缩减到 4 个,将企业开办的时间由 23 个工作日缩减到 1 个工作日,将企业申请材料件数由 25 件缩减至 5 件。二是强化落实,降低企业运行成本。累计降低人工成本 4459 万元、生产要素成本 920 万元、物流成本 1267 万元,融资成本由过去的每笔 2800 元降至现在的融资零成本。三是多措并举,降低企业融资难度。鼓励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开发信贷产品,拓宽企业获贷渠道,着力健全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截至目前,XX 县各类商业银行共向小微企业投放专项贷款近 2 亿元。

 (三)强化执纪监察,改善法治环境。XX 县成立了政务监察投诉中心,将营商环境纳入巡察、专项检查、明察暗访、季度督查的重

 要内容,对拖延、推诿等影响审批效率和营商环境的行为加大执纪问责力度。一是按照“有信必核、有访必复”原则,凡涉及到营商环境的信访投诉举报,从重从快严肃查处。今年以来,共受理投诉举报 6 起,并全部予以答复解决。二是围绕《XX 县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五大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综合开展专项督查,倒逼部门任务落实、责任落地。三是对 38 个承担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职责的单位进行开展满意度测评,查找问题、征询意见,充分发挥社会监督、舆论监督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一些部门对深化“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主动性不强,对“审”“管”分离做法存在质疑,对于如何推进落实研究不够。二是存在“体外循环”的问题。一些部门审批环节繁琐,存在“多头办理”“两头审批”的情况;一些部门授权不充分,“中心”窗口成了“挂号室”;还有一些部门窗口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存在“三多一少”现象,即临时聘用人员多、下属企事业单位人员多、无行政审批执法权人员多,业务骨干少。三是存在营商环境不优的问题。一些企业反映,有的单位不按合同和承诺履行职责,仍然存在“新官不理旧账”问题。一些部门办事手续繁琐、随意性大,“拖等压”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门好进、脸好看,事还是难办。同时,强买强卖、强揽工程、欺行霸市、恶意欺诈、恶意阻工、吃拿卡要等破坏投资营商环境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还时有发生。四是存在工作作风不扎实问题。简政放权中有人“明放暗收”,放管结合中有人“择利而为”,优化服务中有人“言行不一”;为政不为、弄权设障、推诿掣肘、敷衍塞责等衙门恶习仍然时有表现;“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没有完全打破,政策“中梗阻”、办事“推拖绕”等伤害群众感情、侵害企业利益的行为仍然没有根绝。

 三、对策和建议 一是集中办理要到位。要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三集中三到位”,在应进必进上下功夫,加快推进行政审批服务职能、事项、人员进中心,确保驻厅事项在窗口实质运行。二是简政放权要到位。要围绕“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大胆创新,不折不扣减环节、减时间、减材料、减跑动、减成本,确保要件最精、环节

 最简、时限最短。三是加强监管要到位。要全面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进一步厘清“审批监管”事项和责任要求,切实防止“一放就乱、一管就死”怪圈现象,真正推动审批型政府向管理服务型政府转型。四是政府服务要到位。要强化主动服务意识和担当意识,围绕“方便企业开办、简化审批办理、降低信贷难度、优化纳税服务、降低运行成本”等方面,当好“店小二”,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五是环境保障要到位。要严肃查处破坏营商环境的典型案件,下决心整治企业和群众在办事中遇到的故意设卡、无端刁难等问题,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要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严厉打击向投资者索要钱物、敲诈勒索,以及强揽工程、强行供料、强买强卖、无理阻工等妨碍企业正常经营、侵害企业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为项目建设营造良好环境。六是诚信建设要到位。要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企业信用数据库和企业家诚信档案,建立“红黑榜”,强力整治“老赖”、恶意逃债、公职人员欠贷等行为。要增强政府公信力,政府承诺的事项一定要严格兑现。

 关于深化“放管服”优化营商环境的调研报告

  为全面落实省、市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和创优营商环境一系列决策部署,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县数据资源管理局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2019 年深化“放管服”改革和创优“四最”营商环境工作要点的通知》(皖政办秘〔2019〕46 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情况,主要工作开展如下:

 一、围绕“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提升行政审批效能。1.安徽政务服务网太和分厅运行情况。今年以来,我县共入驻网上办事平台政务服务事项 24120 项,事项办理深度“最多跑一次”占比 100%,全县累计办件量 171327 件,网上申请 148174 件,网办率达 86.5%,较去年同期增长 19.6%;2.推动数据资源共享。截止目前,我县数据资源共享平台已对接全县 36家单位516类4723万余条数据,进一步完善人口、法人单位、空间地理和自然资源、宏观经济等基础数据库建设。3.提升政务服务大厅“一站式”集中受理。全县 10 余家自建办事服务大厅已全部撤销,重组了车管、人社、税务、房产四家政务服务分厅,

 持续推进线下“只进一扇门”,其余单位政务服务事项已全部进驻政务服务大厅集中受理,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应进必进”,实现“一窗受理、集成服务”。

 二、加快推进“互联网+监管”建设。按照省统一要求,做好“互联网+监管”系统的功能建设,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常态化监管数据归集共享机制。现已完成对全县涉及“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的 37 家单位共 791 项监管事项的编制梳理工作。

 三、加强电子证照共享服务。完成全县 133 个证照目录及模版信息的保质保量的报送工作,入库证照166个,证照数据量达163万条,为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电子证照共享服务系统打下良好基础。

 四、切实增强服务意识,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1.建立“好差评”制度。建立健全“好差评”制度,综合运用营商环境监测、电子监察等方式开展满意度调查,通过政务服务网评价、“皖事通”APP、办件评价等多种渠道打造立体评价模式。2.“互联网+不动产登记”。通过持续对办理环节、办理材料、审批环节等多次优化及调整,多次优化业务逻辑、网络环境、系统接口等,最终实现不动产登记相关业务的全程网办,并且办理时限由15-30个工作日缩减为3-5个工作日,确保不动产事项办理群众易操作、窗口易审核,实现让群众“最多跑一次”。目前新建商品房申请均迁移到线上,通过安徽政务服务网和太和政前方 APP 已办理出证 6090 个。

 五、从方便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出发,大力推行 APP 办事、移动支付等。我局利用“太和政前方”和“皖事通”APP 针对一些高频事项和日常所需提供服务。如教育缴费、智慧公交、水费查缴、燃气指引服务、高清路况、电费查缴、公共自行车、不动产证办理等多项热门服务,提高相关政策透明度,大力推广移动政务服务 APP,让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享受政务服务带来的便利。

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调研报告

 

 关于深化“放管服”优化营商环境的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推动“放管服”改革工作,按照《XX 市政府推进职能转变协调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自查的通知》(巴府协调办﹝2019﹞6 号)文件精神,我局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并结合工作实际,就我局行政审批“放管服”要点落实情况报告如下:

 一、强化领导、落实责任 成立了简政放权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由党组书记、局长为组长,其他领导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科室、各直属事业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落实依法行政、简政放权的各项相关工作,各科室结合部门职能,负责简政放权事项,在全局形成“一把手亲自抓,专门机构负责落实,专业人员具体办事,相关科室协同参与”的良好格局。

 二、依法行政,严格政策执行 根据《XX 市恩阳区创建一流营商环境实施方案》(恩委发﹝2019﹞3 号)、《XX市恩阳区推进“放管服”改革工作要点》(恩府办﹝2018﹞61 号)文件要求,依据法律、法规、及规章等规范性文件赋予建设行政部门的权责情况,对我局行政权责进行全面梳理,最后形成《XX 市恩阳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行政权力责任清单》,就每个事项制定运行流程图,并通过电子政务网向社会公布。力求通过清理行政职权和编制权责清单,进一步理清行政职能,规范权力运行,更好地履行各项职能。本级共保留行政许可 16 项。

 三、促进行政审批提质增效 (一)简化施工许可证办理程序。在工程建设项目各环节精简前置要件、优化审批程序和缩短办理时间的基础上,加快推行网上审批。规范施工许可各环节涉及的中介事项办理时限及收费标准。企业投资项目备案通过四川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平台在 3 个工作日内完成办理,项目单位不再提交纸质资料。将施工许可证核发时限压缩至 2 个工作日,“招标文件备案”、“招标控制价备案”、“中标候选人公示备案”等实现当日办结,并取消了合同备案。建立报建审批统筹协调机制,住房城乡建设、自然资源、水利、生态环境、消防、人防等部门联合开展“多评合一”“多图联审”“并联评价”,评估评审时限缩短 50%以上,2019 年上半年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压减至 50 个工作日。

 (二)简化企业用水用气报建程序。推动供水、供气企业进一步精简申请材

 料、简化业务流程、规范报装服务行为,大幅压缩报装时间。供水报装办理时限压减至 5 个工作日,供气报装办理时限压减至 7 个工作日。

 四、集中办理,优化服务 (一)行政审批事项集中到窗口对外服务。按照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求,行政审批事项整体进驻区政务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窗口集中对外服务。

 (二)行政审批权能充分授予行政审批科及窗口。我局专门成立独立的行政审批科,常驻中心办公,选派2名同志进驻区政务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有力推动了窗口工作有序开展。

 (三)窗口工作逐步规范。一是为规范我局进驻政务服务中心的行政审批事项办理行为,对办事流程进行了全面梳理,明确了单位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相关业务科室的职责和办结时限,同时,建立了业务科室与窗口之间的信息通报和沟通机制。二是加强行政审批工作人员业务学习培训,在制订内部工作制度前,由行政审批分管领导带队,到中心管理办、兄弟单位学习取经,学习先进工作经验,有力推进了进驻工作的开展,在进驻后,行政审批科印制了《办事指南》等资料。

 五、建立健全制度,规范权力运行 (一)明确责任分工。在推进行权运行平台的每个环节中设置了专人操作,给各行权有关人员分别设定了账号并分配相应的权限,并设置了专门管理员负责技术指导和网络平台维护,落实专人负责行政权力事项的录入。

 (二)建立健全制度。根据中央、省、市、区关于行政权力依法公开运行的有关要求,我局先后建立了《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平台督查制度》、《规范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工作制度》和《电子监察平台管理制度》等运行机制。

 (三)配置硬件齐全。根据行政权力事项的类型,将行权平台系统连通至每个需要使用的行权科室,并按要求配备了扫描仪、电脑、打印机等必要设备,确保行权平台正常运行。

 (四)加强动态巡查和监督检查。我局共录入行政权力事项共 450 项,其中,许可 16 项;处罚 370 项;强制 6 项;征收 12 项;检查 19 项;奖励 5;其他权利 22 项。局纪检监察室坚持每周一次对行权运行平台情况进行检查和每周二次对系统中运行的行政权力事项案件进行监督巡查,督促各行权科室及时、准确录入,严禁事后补录、集中录入和体外循环等不良现象的产生。

 六、加强权力风险防控及内控机制建设 以查找岗位风险、工作流程风险、单位风险为突破口,按照规定的自查他查、“五查五看”要求,对照程序、环节、要素逐一查找,并及时进行公示。采取自查为主、互查为辅的方式,全面客观的分析各查找日常工作中潜在的工作责任风险,了解违规、违纪、违法行为将要承担行政责任和纪律法规责任。通过自身找、相互帮、领导提、集中评、组织审的方式,对查找出的风险点进行收集整理、公示、征求意见,从上而下和从下而上反复讨论研究,最后形成统一标准。

 通过简政放权,明确“权责清单”,减少了环节,提高了效率,规范了权力运行,方便了群众,取得了成效。一是办事流程更加规范透明。明确下放事项,设置公示栏,公布事项办理流程,实现“阳光政务”,透明操作,便于监督。二是群众得到更多实惠。按照精简高效、方便群众的原则,合理缩短审批时限,为群众节约了大量时间,也节省了办理成本。三是工作作风得到有效转变。通过简化办事程序,创新工作方式,积极开展预约服务、上门服务、以及网上办事等活动,有效增强了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文明意识和效率意识,“脸难看、门难进、事难办”的现象明显得到减少,切实方便了广大群众。

  关于深化“放管服”优化营商环境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县把“放管服”改革作为加大放权力度,提高审批效能的主要举措,同时深化‘放管服’改革,也是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推手。发改局作为放管服改革重要责任单位,在 5、6 月份展开了以“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为主题的调研活动,为保证调研效果,局组织科室干部成立了调研小组,深入项目单位和相关部门了解情况,通过走访、电话询问等方式方法,充分挖掘问题,寻求解决方案,让“放”的效果持续显现、“管”的制度不断健全、“服”的体系逐步完善,促进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的目的和意义 进一步认识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大意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聚焦企业群众关切,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建设优良的营商环境,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内生动力、释放内需潜力。通过调研,总结经验、查找问题、解除壁垒,确保全县深化“放管服”有力有效,推动

 优化营商环境行动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三县一城”发展思路,构建“一核五区”县域新格局提供强大引擎。

 二、我县“放管服”改革基本情况 一是取消审批事项实现有效衔接。截至去年底,落实省上关于取消、调整、和保留的省市县联审项目共计 107 项,取消、保留许可限额的省市县行政许可项目共计 115 项。下放乡镇实施行政许可项目 115 项,增强乡镇执法能力,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二是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审批。按照推进政务服务“两集中、两到位”和“应进必进”相关要求,实现网络内一体化审批和完成县级地方政府网上政务服务大厅建设,保证了 228 项县级行政审批事项、公共服务事项和其它事项全部进入政务大厅。凡与企业生产经营、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行政许可事项,均已纳入行政服务中心办理。

 三是深化审批流程再造。根据《四川省行政许可事项清单(2018 年本)》和县级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对行政许可及公共服务事项进行再梳理,进一步简化办事流程,减少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限,精简申请要件。目前,压缩审批时限达80.4%,即办件数量达到所有审批事项的56%,行政审批事项实际提前率达到95%。

 四是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做好了四川省政府一体化平台2.0 版本上线的准备工作,目前已完成自由证照的上报和单位公章图样采集工作。大力推进乡镇便民服务中心一体化延伸,现已完成乡镇基本信息和基本账户的收集上报工作,同时,结合四川省大督察对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进行了业务指导,截至目前,全县 31 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村(社区)便民服务站已累计接办事项33 万余件。

 五是推行“一窗受理”服务。以不动产登记为重点,按标准的“一个窗口接件,一个窗口出件”,最多跑一次要求,牵头不动产登记中心、房管局、税务局、水、电、气、光纤网络和邮政快递反复磋商解决业务流程、服务指南、窗口设置、前后台联动,将三楼整体改成不动产综合服务窗口;扩大了群众等候区,增设了多动能服务区,群众办理不动产权证只需取一次号,排一次队、到一个窗口、填一张表、交一套资料、交一次费,花 30 分钟就能轻松搞定。

 三、存在问题 (一)改革实效与社会期盼还有差距。政务服务中心是提高审批效率、优化投资环境的重要平台,但目前有些行政审批事项存在“两头办理”现象,一定程度

 上影响了中心功能作用的发挥。部分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专业性、业务性强,权责不匹配问题突出,存在“接不住”或“接不好”现象。

 (二)服务效能有待提高。一是行政审批机制需进一步完善。特别是投资项目审批环节多、审批时限长等问题依然存在。例如遂宁市众创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填报的蓬溪县人民医院整体迁建项目从立项到办理施工许可证要到 11 个部门申报,四川省蓬溪县蓬南中学填报蓬溪县蓬南中学新建综合楼从立项到办理施工许可证需要到 8 个部门申报。各种审批要件、程序、环节依然繁多。二是各系统改革缺乏统一标准。如减证便民工作,民政部门不再开具婚姻证明、单身证明等,但申请廉租房、征地拆迁对象认定、银行贷款等,这些证明又必不可少,导致群众不知所措。

 (三)信息共享存在壁垒。“互联网+”等创新手段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政府相关部门联通和审批信息的共享,但不少部门的核心业务系统都是在纵向网上运行,条块分割严重,尚未互通共享数据,公民的户籍、教育、就业和企业的工商、税务等基本信息处于碎片化状态,使得同一件事项需要多次录入,增加了基层工作量,影响了审批效率,“一网受理”仍有局限。

 (四)专业性人才缺乏。随着审批工作涉及范围不断拓展,人员数量和素质已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目前政务大厅工作人员大多是各单位推送和借用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性不高,服务意识不强,主动对接项目、服务项目氛围还不够浓厚。行政审批局人才建设面临严峻挑战,尤其是窗口部门人员紧缺。比如:实施 “多证合一”登记后,市场监督管理局对外窗口的业务量呈爆发式增长,“人少事多”影响登记工作效率。

 三、关于深化放管服优化营商环境的几点建议 (一)着力做好行政审批局改革前后衔接工作。一是开展行政审批“清零”工作。对各部门实施的行政许可、公共服务等事项予以清空,重新梳理、重新论证、重新确认,并对原有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精简规范。二是做好整体设计,统筹谋划机构设置、事权划转。结合 3 月开始的机构改革工作,对能划转的审批事项,实行一次性划转到位;对暂不能划转的审批事项,在行政服务中心设立窗口,由相关部门进驻或在原部门设置的办事服务大厅办理。

 (二)健全保障机制,做好审批事项顶层设计。重点是在项目审批的过程中,从立项到开工建设全过程涉及的审批部门,把工程建设的程序划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立项,第二阶段是报建,第三阶段是施工,第四阶段是验收,构建统一

 审批流程。各流程涉及的事项、环节、材料、时间、办理方式等情况,建议制定统一的权力清单,采用一张投资项目审批表,统一的材料清单,从国家层面升级投资项目审批系统与地方投资项目审批系统纵向联通,与各部门的审批系横向联通,实现互联互通。审批环节从立项、规划、用地、环评、地勘、设计、预算、财评、招标、等均通过一张表实现,现在的技术是完全能实现。

 (三)优化公共服务,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加快构建政务服务“一张网”,推进各类服务事项预约、申报、办理、查询等全流程网上运行,实现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证件联用、信息联通、服务联动”。大力推动实体政务大厅、网上政务平台、移动客户端、自助终端、服务热线等综合运用,促进线上线下一体运行,最大程度地便民利民。对相关部门已取消而其他部门仍要求群众出具的各种证明,应通过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来核查解决,而不应该找群众提供。

 (四)加快“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提升服务质效。一是制度标准先行,整合服务资源。打破政务资源交换共享的壁垒,推动服务资源整合联动,实现一体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政务服务,让群众少跑腿、多办事,争取“最多跑一次”,甚至“最好不用跑”,切实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二是升级信息平台,增强技术支撑。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改进政务服务平台功能,真正做到让民众通过登录网上办事大厅,可以轻松完成在线审批、网上办证、业务查询等办事手续。

 (五)明确责任主体,加强队伍建设。一是尽快完善行政审批局人员配备,完成对进驻窗口单位的审批事项、办件流程、人员培训,形成行政许可、公共服务等事项和窗口工作人员清单,为审批岗位设定及审批事项划转提供准确事实依据。二是加强审批队伍建设,培养公仆意识,增强服务群众的能力。建立健全考核、问责机制,以健全的制度约束人、管理人。充实一线人员力量,强化人员学习培训,由原单位对审批局现岗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确保能在短时间内熟悉工作,尽快进入角色

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调研报告

 

 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调研报告 “放管服”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举措。营商环境是发展的体制性、制度性安排,其优劣直接影响市场主体的兴衰、生产要素的聚散、发展动力的强弱。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来优化营商环境,从根本上说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市知联会经济发展组组织部分委员赴**等地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深化放管服改革经验做法 近年来,**市各地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关于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转变政府职能工作的有关要求,强化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责任,强化措施落实,有力有序推进各项改革工作,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1.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一是大力实施简易注销登记,取消了注册资本实缴制,改为认缴制。二是推进“互联网+”,全面实行电子化登记,通过“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工商登记越来越便利。目前,息县各乡镇、办事处已经全部开通了政务外网,15445 项便民服务事项已经全部录入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三是全面落实“多证合一”改革,正式实施“三十五证合一”,同时在“多证合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涉企证照事项,探索推进“证照分离”改革,以“减证”促“简政”,不断提高市场准入便利化程度。四是不断推动涉企信息统一归集公示工作长效化、

 制度化,落实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管理制度,信用约束机制逐步完善。五是以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着力点,积极营造安全规范、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比如息县,截止**年度,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全面完成。企业公示率 100%,个体工商户公示率 99.96%,农业合作社公示率 100%,为实施“双随机、一公开”奠定良好的基础。

 2.大力精简行政审批。一是事业单位法人登记事项都已对接省政务服务网站,并通过在线受理、线上审核等形式开展业务,为方便单位办事,线下办理渠道依然畅通。二是为提高办事效率,明确专职人员办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事项。

 3.不断改善民生服务。一是通过推行不动产登记、税费征缴、房屋交易“一窗受理,并连办理”,在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受理情况下,对梳理确定的不动产登记事项,通过创新服务方式,努力打造优质服务平台,优化营商环境,实现从受理申请到办结“只上一张网、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二是在行登记服务大厅设立“雷锋岗”,实现每天有一人为人民群众做咨询、做引导。三是在审批中心大厅设置了服务台,由专人负责解答办事群众咨询和进行办件指引,还添置了叫号机和自助办件、查询一体机,并可自助免费扫描、复印,方便办事群众。

 4.“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不断完善。一是推行审批服务集中办理,与老百姓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政务服务事项如不动产登记、社保、医保、婚姻登记、等基本实现了“应进必进”,尽

 量做到了在“只进一扇门”的前提下,通过统一管理、集中办理,争取不断的方便群众,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二是推进信息系统整合和数据共享,企业和群众可通过互联网访问,提交各类网上办事申请,进行网上咨询,部分事项(如林木采伐证等)实现了在线办理。三是提升审批效率。借助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的监督预警功能,进驻中心窗口单位的服务事项已经全部实现服务事项的限时办结,同时因为变“群众跑”为“数据跑”,审批效率较以前提升 30%以上。

 二、放管服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当前政务服务工作与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和不足。

 1.改革实效与社会各方期盼还有差距。政务服务中心是提高审批效率、优化投资环境的重要平台,但目前有些行政审批事项,名义上进了中心,实际是还有“两头办理”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心功能作用的发挥。

 2.“放权”和“接棒”衔接不顺畅。部分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专业性、业务性强,权责不匹配问题突出,存在“接不住”或“接不好”现象。

 3.政务服务效能有待提高。行政审批机制需进一步完善。特别是投资项目审批环节多、审批时限长等问题依然存在,有些还比较突出。一个备案项目从立项到开工,一般都要经过 10 多个

 职能部门、20 多个审批环节,各种审批要件、程序、环节依然繁多。“门好进、脸好看、就是事办不成”的情况还客观存在,特别是服务新经济方面,基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素质能力跟不上,敷衍塞责、推诿拖沓现象偶有发生。

 4.信息共享存在壁垒。“互联网+”等创新手段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政府相关部门联通和审批信息的共享,但不少部门的核心业务系统都是在纵向网上运行,条块分割严重,尚未互通共享数据,公民的户籍、教育、就业和企业的工商、税务等基本信息处于碎片化状态,使得同一件事项需要多次录入,增加了基层工作量,影响了审批效率,“一网受理”仍有局限。

 三、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几点建议 要真正实现“减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总体要求,就必须牢牢坚持以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出发点,将改革进行到底,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使群众的需求与政府的服务实现无缝对接。

 (一)健全保障机制,提高接权能力。放管服改革,“放”是前提,“管”是基础,“服”是目的。强化对改革目标的系统谋划和过程把控,推进政府、市场、社会同向发力,加快构建政府部门间、政府与市场间、政府与社会间的新型合作关系,形成改革整体推进合力。

 (二)优化公共服务,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加快构建政务服务“一张网”,推进各类服务事项预约、申报、办理、查询等全流

 程网上运行,实现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证件联用、信息联通、服务联动”。大力推动实体政务大厅、网上政务平台、移动客户端、自助终端、服务热线等综合运用,促进线上线下一体运行,最大程度地便民利民。

 (三)加快“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提升服务质效。一是制度标准先行,整合服务资源。打破政务资源交换共享的壁垒,推动服务资源整合联动,实现一体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政务服务,让群众少跑腿、多办事,争取“最多跑一次”,甚至“最好不用跑”,切实增进路南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二是升级信息平台,增强技术支撑。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改进政务服务平台功能,真正做到让民众通过登录网上办事大厅,可以轻松完成在线审批、网上办证、业务查询等办事手续。

 (四)优化营商环境,多措并举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建立政府联系企业的长效机制,实行领导分包企业制,强化统筹,帮助企业解决发展壮大中遇到的问题,加强信息共享。做好政策的配套和衔接,在返乡农民工创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方面予以项目支持。加大金融体制机制创新,着力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强化人才支撑,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推荐访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