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需要场(完整)

时间:2022-08-15 11:20:04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校管理需要场(完整),供大家参考。

学校管理需要场(完整)

 

 学校管理需要在场, 在情, 在理

 作为教师, 听同行的课似乎是一门必修课, 当我听了不少名家的课以后, 常常会愧疚自己当年从事学校管理工作时对学校同行有些苛求, 看看那些个大家、 名流; 那些个教了十几二十年的老师们的课堂生态, 真感觉自己学校老师还就不简单。

 记得有一回南通教科中心袁亚良老师对我说, 那次听了你们学校几堂数学, 那个课堂生态真让我出乎意料, 这是你们生源太差, 要是给你们一点好一些的生源, 我相信一定会考得很好。

 “晨曦初开, 操场上已经热闹起来。

 每个班级边声震云天地喊出班训, 边在田径跑道上迎接新的黎明; 而队伍的最后面, 常常跟着班主任。

 不管是年轻的, 还是年长的, 他们似乎都习惯用这种方式作为和孩子的‘照面礼’, 而那受‘礼’ 的人, 心里总是暖暖的。

 等到晨读开始的前五分钟, 班主任又会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每天一个故事’ 来, 要么自己朗读, 要么由自告奋勇的孩子读, 总之, 一个所有人期待的时刻就要到了……”

  有一段时间, 我也很是痴迷这样的场景, 觉得自己有这样的老师, 真是学校之幸, 校长之幸, 当然, 更是孩子之幸。

 转念一想, 时下的教育, 多有浮躁贪逸之气, 很多人迷失其中。嘴上妄谈什么师道伦理, 骨子里坚持的却是尊卑贵贱论。

 他们以为矻矻求知的学生不过是攫取利益的“沉默羔羊”, 行动上总是想借助边跑边操式的类似盖世太保式的“励志”, 在教学上图省事的灌输, 教育上多借恫吓、 强制、 惩戒的专制法——不费多少工夫, 什么都摆平了。

  可是, 教育能有这么简单吗? 尤其是现在的网络时代, 资讯发达, 价值多元, 学生都颇具“个性”, 岂是这么好忽悠的? 实际上, 近年来, 那些“离经叛道” 的学生殴师、 辱师、弑师事件已不少见, 部分老师体罚、 索贿、 歧视的现象也屡禁不止。

 师生关系在很多情况下已成水火之势, 曾经赖以维系的手段以不再合宜, 作为教师, 我们是不是应该不断地重新审视我们自己呢?

 《学记》 有云,“亲其师, 信其道”。

 我以为这正是消解症结和重塑师生关系的一剂良方。学生到学校来做什么? 无非是为了成人、 成才; 若要实现, 就必先让他“信其道”, 而“亲其师” 又是“信其道” 的先决条件。

 也就是说, 让学生认同你, 喜欢你, 进而尊敬你, 模仿你, 超越你, 应该是良性师生关系的逻辑起点, 所以教师仍握有主动权。

 那么, 如何“亲其师” 呢?

 答曰:

 “生命在场” 老师作为孩子的守护者, 应该尽一切可能的陪伴在孩子身边, 陪他一起欢笑, 一起流泪, 一起成长; 在情感上, 彼此共情, 是一种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新型关系。

 比如, 我们在朝阳中、 在晚霞中坚持和孩子在一起晨练或送别, 一年 365 天风雨无阻的这样做, 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上说, 孩子至少就会感到安全、 感到老师的关爱不是虚情假意, 感到自己对这个学校来说真的“很重要” 并树立起信心。

 但是“生命在场”, 是需要智慧的, 因为你不可能一天到晚盯着孩子——如此蛮干只会让彼此审美疲劳, 最后心生厌恶——况且他也不想做温室里的花朵, 你得巧妙的让他感到“爱” 和“自由” 同时都萦绕于身旁。

 怎么解决? 应该说这是千人千面, 没有具体操作模式的。

 我的主张是“外链筋骨皮, 内练一口气”。

 所谓“外链筋骨皮”, 指的是积极寻求外援, 邀请专家、 学者来校开展讲座、 论坛、 公开课等形式, 以激活教师的思维, 给他们启迪和借鉴。

 同时, 所有的奖励都是以“书”为主, 心理学方面的、 教育理论方面的、 案例方面的, 还有教育随笔、 教育哲思等等。

 这些都是丰富教师精神世界和转变观念的有效有段。

 举例来说, 我们的老师在与专家的对话、 学习中, 在思维的碰撞、 升华中, 形成自己对教育的认知, 这个过程, 会让老师们终身受益,他们对待学生的态度和做法都有了很大的转变, 渐渐重归理性、 重归人性、 重归个性, 有些老师坚持走访到班里的每一个孩子, 有些老师甘愿长时间照顾有困难的学生, 等等。

 这些转

 变, 都是老师们在备受濡染之后做出的有益尝试。

 另一方面, 就是带优秀教师常出去走走, 省内省外, 国内国外, 都或多或少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他们看到了人家的做法, 就可以取长补短, 开阔眼界。

 这样, 在实践中, 他们就不会纠缠于目前的困难, 而是放宽视野, 打开心扉, 变得更从容和自信, 面对孩子时, 也更有包容心和博爱心。

 而孩子们, 由于听到老师很多有趣的见闻, 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友善和关心, 也就更容易使师生关系变得融洽。

 很多人因为爱屋及乌, 常常又在功课上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反过来更信任老师。

 所谓“内练一口气”, 指的是教师的自我生长。

 这也是探寻到了“亲其师” 的根源上, 因为如上所说, 教师往往在师生关系的重建中具有主动性。

 这个组织更多的趋向于内驱力和自觉性, 效果也往往更彻底。

 为了推动教师修好“内功”, 我也采取了许多举措。

 比如“师生共写同一天”, 意即请全校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写写自己的一天做了哪些事情。

 文章的头一段引用的就是我的真实记录, 其实, 还有很多老师都详尽了记录下自己的日常点滴, 一数, 都洋洋洒洒五六千字。

 于是, 校长、 老师、 学生之间就可以形成一种良性互动, 彼此了解彼此, 彼此理解彼此, 彼此谅解彼此。

 事实证明, 很多怨气和误会就是在这样的交互体验式的活动中得到消解, 很多敌意和对抗也变得缓和和弱化。

 有时候, 阻隔在师生之间的, 并不是什么大是大非的苦海深仇, 而仅仅是一张薄薄的窗户纸。

 我们所缺的,也不过是捅破它的一点契机。

 所以, 常搞点别出心裁的活动吧, 事情总会不一样。

 我们还建了一个学习型组织:

 “今天第二” 成长沙龙。

 其目的在于使教师的学习更趋常态化和制度化, 他们一起共读名著、 同研专业、 并商疑难, 利用集体的力量, 对典型性的师生矛盾和常见的误区展开讨论。

 正是通过不断的修正每个人的教育行为、 转变固守的理念,大家在坚持“生命在场” 的同时, 慢慢学会了有智慧的取舍, 给孩子以自由的空间, 在智育与德育、 美育、 体育之中寻找新的平衡点, 提供孩子更多的阅读机会, 鼓励他们参加社团活动。

 这些改变, 让孩子意识到:

 老师不再是个凶神恶煞的“监工”, 而是个“参与者”、“帮助者”, 他们关心的东西和我们关心的东西, 完全是一回事; 我们想要的, 也正是他们给予的。

 这样的转变下, 我们的教育就开始“往前走两步, 往后退一步”, 开始进入慢生活、 慢教育的状态。

 教师追逐的不是一己私利, 而是教育的“公利”。

 孩子, 也终于战胜一切遮蔽双眼的愚蒙, 回到了教育的中心。

 在这种情况, “师” 与“生” 的目标不仅是一致的, 而且在情感上和学业上更容易产生“共鸣” 和“共振”, 那么。

 所谓的师生关系也就一定回到了正轨上来, 并必将健康、 有序的发展下去。

 多年的实践, 让我们认识到只有当我们的生命在场了, 我们的所作所为, 才会在情, 在理。

 你不在场, 你的言论主张, 自然会看起来很理论,也很前卫, 但那就很有可能是“婊子货” 滴——中看不中用。

推荐访问:学校管理需要场 学校管理 完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