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安然事件

时间:2022-08-14 11:15:04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国安然事件,供大家参考。

美国安然事件

 

 美国安然事件

  第 1 页 共 17 页

  安然事件

  案例简介:

 2001 年末, 美国安然公司申请破产, 创下了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企业破产记录。

 安然公司通过创造性地将期货、 期权等金融工具引入能源交易中, 扩大交易领域, 短期内迅速成长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和其它商品交易商。

 但是在宏观环境剧烈变化、 股市出现大幅振荡的情况下, 它将公司收入和业务稳定与自己的股票价格绑在一起, 实行泡沫化经营, 利用会计审计制度中的缺陷隐瞒债务、 人为操纵利润等手段难以为继, 加上公司监管机构形同虚设等, 导致很快崩溃。

 案件描述

  1. 背景 安然公司, 曾是一家位于美国的得克萨斯州休斯敦市的能源类公司。

 在 2001 年宣告破产之前, 安然拥有约 21000 名雇员, 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力、 天然气以及电讯公司之一, 2000 年披露的营业额达 1010 亿美元之巨。

 公司连续六年被《财富》 杂志评选为“美国最具创新精神公司” , 然而真正使安然公司在全世界声名大噪的, 却是这个拥有上千亿资产的公司 2002 年在几周内破产, 持续多年精心策划、 乃至制度化系统化的财第 2 页 共 17 页

  务造假丑闻。

 安然欧洲分公司于 2001 年 11 月 30 日申请破产, 美国本部于 2 日后同样申请破产保护。

 目前公司的留守人员主要进行资产清理、 执行破产程序以及应对法律诉讼, 从那时起, “安然” 已经成为公司欺诈以及堕落的象征。

 2. 起因 2001 年年初, 一家有着良好声誉的短期投资机构老板吉姆· 切欧斯公开对安然的盈利模式表示了怀疑。

 他指出, 虽然安然的业务看起来很辉煌, 但实际上赚不到什么钱, 也没有人能够说清安然是怎么赚钱的。

 据他分析, 安然的盈利率在 2000 年为 5%, 到了 2001 年初就降到 2%以下, 对于投资者来说, 投资回报率仅有 7%左右。

 切欧斯还注意到有些文件涉及了安然背后的合伙公司, 这些公司和安然有着说不清的幕后交易, 作为安然的首席执行官, 斯基林一直在抛出手中的安然股票———而他不断宣称安然的股票会从当时的 70 美元左右升至 126 美元。

 而且按照美国法律规定, 公司董事会成员如果没有离开董事会, 就不能抛出手中持有的公司股票。

 3. 破产过程

  第 3 页 共 17 页

  也许正是这一点引发了人们对安然的怀疑, 并开始真正追究安然的盈利情况和现金流向。

 到了 8 月中旬, 人们对于安然的疑问越来越多, 并最终导致了股价下跌。

 8 月 9 日,安然股价已经从年初的 80 美元左右跌到了 42 美元。

 10 月 16 日, 安然发表 2001 年第二季度财报(是第三季财务报表)

 , 宣布公司亏损总计达到 6. 18 亿美元, 即每股亏损 1. 11 美元。

 同时首次透露因首席财务官安德鲁· 法斯托与合伙公司经营不当, 公司股东资产缩水 12 亿美元。

 10 月 22 日,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瞄上安然, 要求公司自动提交某些交易的细节内容。并最终于 10 月 31 日开始对安然及其合伙公司进行正式调查。

 11 月 1 日, 安然抵押了 公司部分资产, 获得 J. P 摩根和所罗门史密斯巴尼的 10 亿美元信贷额度担保, 但美林和标普公司仍然再次调低了对安然的评级。

 11 月 8 日, 安然被迫承认做了 假账, 虚报数字让人瞠目结舌:

 自 1997 年以来, 安然虚报盈利共计近 6 亿美元。

 11 月 9 日, 迪诺基公司宣布准备用 80 亿美元收购安然, 并承担 130 亿美元的债务。

 当天午盘安然股价下挫 0. 16 美元。

 第 4 页 共 17 页

  11 月 28 日, 标准普尔将安然债务评级调低至“垃圾债券” 级。

 11 月 30 日, 安然股价跌至 0. 26 美元, 市值由峰值时的 800 亿美元跌至 2 亿美元。

 12 月 2 日, 安然正式向破产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破产清单中所列资产高达 498 亿美元,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企业。

 当天, 安然还向法院提出诉讼, 声称迪诺基中止对其合并不合规定, 要求赔偿。

 4. 事件发展 首先遭到质疑的是安然公司的管理层, 包括董事会、 监事会和公司高级管理人员。

 他们面临的指控包括疏于职守、 虚报账目、 误导投资人以及牟取私利等。

 在 10月 16 日安然公布第二季度财报以前, 安然公司的财务报告是所有投资者都乐于见到的。看看安然过去的财务报告:

 2000 年第四季度, “公司天然气业务成长翻升 3 倍, 公司能源服务公司零售业务翻升 5 倍” ; 2001 年第一季度, “季营收成长 4 倍, 是连续 21 个盈余成长的财季” ……在安然, 衡量业务成长的单位不是百分比, 而是倍数, 这让所有投资者都笑逐颜开。

 到了 2001 年第二季度, 公司突然亏损了, 而且亏损额还高达 6. 18 亿美元!

 第 5 页 共 17 页

  然后, 一直隐藏在安然背后的合伙公司开始露出水面。

 经过调查, 这些合伙公司大多被安然高层官员所控制, 安然对外的巨额贷款经常被列入这些公司, 而不出现在安然的资产负债表上。

 这样, 安然高达 130 亿美元的巨额债务就不会为投资人所知, 而安然的一些官员也从这些合伙公司中牟取私利。

 更让投资者气愤的是, 显然安然的高层对于公司运营中出现的问题非常了解, 但长期以来熟视无睹甚至有意隐瞒。

 包括首席执行官斯基林在内的许多董事会成员一方面鼓吹股价还将继续上升, 一方面却在秘密抛售公司股票。

 而公司的 14 名监事会成员有 7 名与安然关系特殊, 要么正在与安然进行交易, 要么供职于安然支持的非盈利机构, 对安然的种种劣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5. 假账问题

  安然假账问题也让其审计公司安达信面临着被诉讼的危险。

 位列世界第一的会计师事务所安达信作为安然公司财务报告的审计者, 既没审计出安然虚报利润, 也没发现其巨额债务。

 2001 年 6 月, 安达信曾因审计工作中出现欺诈行为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罚了 700 万美元。

 第 6 页 共 17 页

  安然的核心业务就是能源及其相关产品的买卖, 但在安然, 这种买卖被称作“能源交易” 。

 据介绍, 该种生意是构建在信用的基础上, 也就是能源供应者及消费者以安然为媒介建立合约, 承诺在几个月或几年之后履行合约义务。

 在这种交易中, 安然作为“中间人” 可以很短时间内提升业绩。

 由于这种生意以中间人的信用为基础, 一旦安然出现任何丑闻, 其信用必将大打折扣, 生意马上就有中止的危险。

 此外, 这种业务模式对于安然的现金流向也有着重大影响。

 大多数安然的业务是基于“未来市场” 的合同, 虽然签订的合同收入将计入公司财务报表, 但在合同履行之前并不能给安然带来任何现金。

 合同签订得越多, 账面数字和实际现金收入之间的差距就越大。

 安然不愿意承认自己是贸易公司, 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为了抬升股价。

 作为贸易公司, 由于天生面临着交易收入不稳定的风险, 很难在股市上得到过高评价。

 安然鼎盛时期的市值曾达到其盈利的 70 倍甚至更多。

 6. 业务发展不断扩大

  为了 保住其自封的“世界领先公司” 地位, 安然的业务不断扩张, 不仅包括传统的天然气和电力业务, 第 7 页 共 17 页

  还包括风力、 水力、 投资、 木材、 广告等等。

 2000 年, 宽带业务盛极一时, 安然又投资了 宽带业务。

 如此折腾, 安然终于在 2001 年 10 月在资产负债平衡表上拉出了高达 6. 18 亿美元的大口子。

 案例分析

  一、 犯罪学方面分析:

 上个世纪 90 年代初, 随着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 国际形势发生了 根本的转变, 美国人梦寐以求的独步天下之梦想似乎已经变为了 现实, 由此助长了 美国人唯我独大的心理, 加上美国经济的复苏和随之而来的知识经济, 极大地改变了 美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 一些新型的科技领域和衍生金融工具很快成为企业家和投资者趋之若鹜的对象。

 安然正是在这种形势的感召下开始加速扩张的。

 1991 年安然在英国建立起第一家海外发电厂, 1992 年成立了“安然资本公司” , 从事能源期货与期权交易, 并且很快就确立了自己在这一新市场中的霸主地位。

 为了 早日实现从“全美最大能源公司” 到“全球最大能源

 公司” 的转变, 安然公司将它的发展计划扩展到了印度、 菲律宾和其他国家, 在北美的业务也从原来的天然气、 石油的开采与运输扩展到了包括发电和供第 8 页 共 17 页

  电在内的各项能源产品和服务业。

 于是, 安然不满足做世界一流的能源公司, 提出要做美国最大的公司, 当时安然总裁杰弗里· 斯基林认为“这个目标体现出了一种改革创新的精神!

 ” , 为实现这一目标, 安然实施了 疯狂的扩张政策, 从美国到印度, 从能源管道到宽带网络。

 然而, 安然的扩张, 并未能给其带来利润, 而且成为无法填平的黑洞, 在承认了 12 亿美元的虚假利润后, 安然宣告破产。

 安然的实践证明:

 盲目追求多样化, 不顾一切地上项目, 不切实际地热衷于新经济, 是企业规模极度扩张, 风险失控并最终导致公司破产的根本原因。

 二、 侦查学分析:

 安然公司的成功, 即使是在美国这样敢于冒险、

 富有创新精神、 奇迹频生的国家, 也绝对称得上是个商业神话。

 它吸引了无数羡慕的眼光, 也寄托了众多投资者发财的希望。

 然而, 这一切是如此的短暂, 当安然公司发表 2001年第三季度亏损的财务报表后, 安然帝国的崩塌就开始了 。

 2001 年 10 月 16 日, 安然公司公布第三季度的财务状况, 宣布公司亏损总计达到

  6. 18 亿美元, 从安然公司走向毁灭的整个事件看, 这次财务报表是整个事件的“导火索” 。

 第 9 页 共 17 页

  1、 2001 年 10 月 22 日, T he Street 网站发表文章进一步披露出安然与另外两个关联企业

  Marlin2 信托基金和 Osprey 信托基金的复杂交易, 安然通过这两个基金举债 34 亿美元, 但这些债务从未在安然季报和年报中披露。

 也就在这一天,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盯上了 安然, 要求安然公司主动提交某些交易的细节内容, 并于 10 月 31 日开始对安然公司进行正式调查, 至此, 安然事件终于爆发。

 2、 在政府监管部门、 媒体和市场的强大压力下, 2001 年 11 月 8 日, 安然向美国证监会递交文件, 承认做了 假帐:

 从 1997 年到 2001 年间共虚报利润 5. 86 亿美元, 并且未将巨额债务入帐。

 3、 就在安然向美国证监会承认做假以后, 又犯下了 一次重大决策错误, 同时遭受了一次收购失败的重大打击, 最终导致崩塌。

 2001 年 11 月8 日, 安然在承认做假之际, 预期美联储降息已近尾声, 进一步降息的可能性不大, 随着利率的逐步上升, 美国国债价格将持续下降, 于是安然放量卖出其持有的将在两到三年内到期的欧洲美元期货, 欲通过杀跌国债, 获取投机利润。

 同时, 由于 2001 年以来国际能源价格下跌, 安然还想利用欧洲美元期货合同交易与下跌的石油价第 10 页 共 17 页

 格对冲, 达到套期保值的目的。

 但出乎意料的是, 从 11 月 12 日开始的两周内, 美国国债收益率大幅度增长, 与此同时, 原油的价格一再下跌, 安然在国债和原油市场上遭受双重损失。

 就在同一时间, 安然找到一家大的能源公司, 希望通过兼并来摆脱困境。

 这家能源公司叫迪诺基公司, 总部也设在美国休斯顿, 2000 年在《财富》 世界 500 强排名中位于第 139 位, 是安然的主要竞争对手。

 2001 年 11 月 9 日, 安然与迪诺基公司达成协议, 迪诺基公司以换股方式用 90 亿美元兼并安然公司, 并承担 130 亿美元的债务。

 正在双方讨价还价时, 由于市场传言和媒体压力, 安然股价大跌, 2001 年 11 月 19 日, 迪诺基公司以安然公司存在严重财务问题为由, 向监管机构递交了 停止收购的申请。

 迪诺基公司停止收购的决定给了安然公司最后一击, 安然公司失去了最后的救命稻草。

 4、 就在安然公司奄奄一息之际, 证券评级公司雪上加霜, 大幅调低对安然的评级。2001 年 11 月 28 日, 标准普尔公司将安然的评级由B B B -调低至B -, 即垃圾股, 并将安然从标准普尔成分股指数中剔除。

 与此同时, 穆迪投资服务公司也宣布将安然公司的评级由B aa3 调低至B 2 。

 其它一些评级公司也纷纷调低了 对安然公司的评级。

 在接二连三的坏消息中, 2001 第 11 页 共 17 页

  年 11 月 30 日, 安然股价跌至 0. 26 美元, 市值由峰值时的 800 亿美元跌至 2 亿美元。2001 年 12 月 2 日, 安然正式向破产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破产清单中所列资产价值高达498 亿美元, 成为当时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企业。

 2002 年 1 月 15 日, 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宣布, 由于安然公司股票交易价格在过去 30 个交易日中持续低于 1 美元, 决定根据有关规定, 将安然公司股票从道· 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成分股中除名, 并停止安然股票的相关交易, 至此, 安然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能源巨人已完全崩塌。

 三、 会计学分析:

 安然公司会计造假的手段派生出许多具体的会计手段:

 1、 利用复杂的公司组织结构通过关联方交易操纵利润

  安然公司不断开发能源商品的期货、 期权和其他

  金融衍生工具, 同时通过运用巧妙的会计手段, 创造了 一套十分复杂的财务结构, 用于资本运作。

 第 12 页 共 17 页

  安然声称发现了如何使传统能源公司一跃成为高增长、 高利润的“新型企业” 的“秘诀” 。

 这个“秘诀” 之一就是通过设置复杂的公司组织结构操纵利润、 隐藏债务。

 安然公司组织结构的原理为:

 A 公司(安然公司)

 通过 51%的股份控制 B 公司, B 公司再以相同方式控制 C 公司, 以此类推不断循环下去, 到 K 公司时, 由于 A 公司仅持有 K 公司权益的几个百分点, 根据美国公认会计原则, K 公司的个别报表将不并入 A 公司的合并报表中。

 但A 公司实际上完全...

推荐访问:美国安然事件 美国 安然 事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