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学生信仰教育措施和做法(2022年)

时间:2022-08-13 20:00:04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于学生信仰教育措施和做法(2022年),供大家参考。

对于学生信仰教育措施和做法(2022年)

 

 关于学生信仰教育的措施和做法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

 “教育本身就意味着: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 人们发现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并不必然地带来精神的愉悦, 兜里越有钱, 反而思想越空虚, 财富越积累, 精神反倒越迷茫。

 于是很多专家学者都在反思“信仰危机”的问题。

 其实, 我们的信仰教育是不缺乏的。

 一个人从小学到中学, 甚至到大学, 一直都在接受着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指导下的信仰教育。

 只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变化, 人们的价值取向逐渐出现多元化, 信仰选择也日益多样化, 这些都使青年人眼花缭乱, 茫然失措。

 而我们信仰教育的方式少有改变, 还是过去传统的灌输方式。

 怎样才能让我们的信仰教育“生动”起来, 不再那样的死板、 那样的空泛、 那样的没有活力, 这是我们应该下工夫研究的地方。

 信仰教育要让人感动

 感动是人类的一种崇高的养分, 是一个人感情的核心素养。

 感动是他人的感情故事与本人的感情思想相遇所产生的感情共鸣。

 感动, 是因为你用心地爱着这个世界, 爱着你周围的人, 心中有爱的人才会感动;感动, 就像一颗人性的种子, 拥有了它, 或许你就拥有了智慧的人性, 就学会了诗意的生存。

 一个人, 不管他是怎样玩世不恭, 只要他还有感动, 就说明他还有良知; 只要还有感动, 即使他遭遇逆境, 也绝不愿放弃做人的尊严。

 是的, 学会感动, 就会备觉人生的温馨和人性的美好。

 教育不能没有感动,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

 “教育本身就意味着: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育者应该用自己的感动唤醒学生的感动。

 当师生在一起, 切实因感动而领略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时, 教育的理想境界便会不期而至。

 让学生对教育者产生感动之情, 教育者的人格至关重要。

 教师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和挖掘者, 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

 其言行处世态度都会被学生或多或少地视为自己的榜样, 学生“亲其师”才会“信其道”。

 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师生交往过程中, 要具有严于律己、 诚实正直等优秀品质。

 只有教育者品德高尚, 其所传授的知识、 道理才会充满感染力、 征服力、 可信度, “其身正, 不令而行”。

 同样, 如果离开了感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很难真正感受到生命的跳动, 感受到生命价值的升华,而这恰恰是教育的主要诉求。

 离开了感动, 就难以真正领略到生命的绽放、 灵感的闪现、 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激荡。

 一句话, 感动将师生的灵魂紧紧拴在一起。

 信仰教育更需要感动。

 感动, 应该成为大学办学的理念, 在高等教育的任何环节都离不开感动。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受教育者一旦确定某一信仰目标, 其思想行为就会自觉地认同这一体系, 个体就会在思想上将环境中的一切事件和事物与自己的信仰体系中的价值观念进行对比、 权衡, 用自己的信仰标准去作出判断, 用自己已形成的价值认知图式去理解接收各种不同的现象, 使现实生活中接触的各种现象在自己的价值体系、 道德模式中找到恰当的位置。

 同时, 个体也会极力排斥、 反抗、 抵触那些与自我价值体系相异的行为。

 例如, 个体确立了“亲社会”的价值观以后, 就会对各种各样的“侵社会”行为, 予以排斥和抵触。

 然而, 当信仰教育变成空洞的说教, 脱离了青年学生的实际需要, 就会导致学生产生厌恶感。

 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经济中消极因素的刺激下, 世俗化心态使一部分青年学生变得更为自私、 无情, 他们崇尚金钱主义和享乐主义, 根本谈不上为祖国、 为人类做贡献的伟大理想, 这种世俗化倾向已经严重侵蚀了青年学

 生的思想和心灵。

 我们所说的信仰教育是要充分发挥信仰对人的导向功能, 是要把青年人的精神活动从现实导向未来,使他们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 追求生命的完善, 追求人类的和谐。

 有了正确的方向, 就有了浩然正气, 就能“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就能抵制各种利益的诱惑, 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 经受任何艰难曲折的考验。

 所以, 我们要通过感动教育, 使青年学生确立科学的理想、 信念、 信仰,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人生观、 世界观, 以达到信仰教育的目的。

 感动让心灵觉醒, 让生命燃烧。

 在感动中接受教育, 可以使人陶冶性情, 升华人格, 这就是信仰教育的终极价值。

 信仰具有巨大的动力。

 一个具有信仰的人, 常常可体会到信仰给他带来的无比愉悦的感受, 使他的生命充满了诗意和激情。

 正是由于信仰的存在, 人类才得以从生活的狭小时空范围的限制中超越出来, 从生命本身的客观缺陷和束缚中解脱出来, 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开辟出新的航向, 相信神圣的生命帷幕之后存在着一个有意义的、 一个崇高而又神秘的精神生活空间, 为人类勇敢地奋斗提供勇气和持续的动力, 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

 信仰是人生的力量源泉, 它能使人焕发出强大的驱动力。

 这种驱动力就是心理学上所称的内驱力。

 人的信仰越坚定, 越高尚, 他的内驱力就越强大, 越持久。

 信仰作为人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 它对个人的人生定位和成功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个人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信仰一旦形成, 就会对人生实践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和动力。

 具有信仰的人会因此调动自身的一切知识和能力集中到既定的人生目标上, 使内心和精神世界都得到充实和提高, 从而推动人的发展和提升。

 人有了信仰就会感到精神有所寄托, 有所期望, 有所依赖。

 信仰教育要让人感动, 而感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受教育者受动, 由受动而导致激动, 从而产生强大的动力, 最后达到情感的升华。

 这也是我们传统教育中常用的榜样作用的模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率先垂范、 敬业精神是每个教育者都应具备的素质。

 教师以奉献精神激励学生, 学生在激励中乐学勤学, 提升自己的素质潜能, 学好本领回报社会。

 信仰教育就是要通过主体激动来完成意志的趋动。

 个体的信仰在认识的层面上达到整合的同时, 便能调动起个体意志层面的潜能。

 信仰意志是个体为实现信仰目标而克服内外困难的心理过程。

 个体在实现信仰目标的过程中, 内外诱因复杂, 而个体又必须克服这些欲望或诱惑, 这种克制就是意志的努力。

 对于个体而言, 信仰的确立, 可以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 这种内在的动力能使个体鼓起勇气去调动自身无限的潜能, 力求实现其追求的价值目标。

 所谓“舍生取义”, 无信仰的人是不可能做到的。

 当代大学生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他们中的有些人从小就养成以我为中心的心理状态, 一些表面的、应景式的场面很难再引起他们激动。

 同时他们又有很强的自我意识, 常以成年人自居, 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持批评态度, 往往表现于外的不是激动, 而是偏激, 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他们宣扬个性解放,不愿受到外来因素的束缚, 也不愿轻易暴露自己的内心世界。

 所以, 对青年学生人格与心理的锤炼, 要在正确的信仰教育理念的影响下, 追求真正意义上的心灵教育, 充分调动他们的内心情感, 从而达到美化其心灵, 陶冶其情操, 升华其精神的教育目的。

 信仰教育要促人行动

 高尔基说:

 “智慧是用来做事的, 对于灵魂来说, 靠的是信仰。

 ”

  信仰是人的行动指南, 而行动则是受思想支配表现于外的活动。

 一个人的行为从根本上来看往往是受信仰支配的行动, 人的信仰则是其行为的基础。

 信仰在心理上表现为对某种事物的仰慕和向往, 在行动上则表现为以某种思想体系为准则去解释和改造世界。

 信仰是行动之母, 一个人有怎样的信仰, 他就会在这信仰的支配下行动。

 信仰可以左右人生, 它决定一个人对生活和事业的态度, 决定一个人的人格修养和道德品质的锤炼。

 历史上任何伟大的人物所取得的非凡成就, 无一不是由于他们具有崇高的信仰, 支撑他们得以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了灿烂的辉煌。

 此外,世上许多重要的发明, 也无一不是由于信仰启发与支撑。

 世界上无论何事, 决不是先有知识, 后有信仰;而是用信仰去弥补知识的不足, 信仰实为知识的前驱, 它不是真理的代替, 但信仰是达到真理的途径。

 假使没有信仰, 许多真理与发明到今天一定还不会被人类所发现。

 衡量一个人信仰层次的高低主要看其行为的表现, 而信仰的行为表现是十分复杂的, 有时一个人偶然的一意一事或表现的信仰外衣, 很难判断其信仰层次的高低, 因为, 这里有一个意向与理由的问题, 只有在坚信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主流价值, 并正确无疑, 同时伴随着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的信仰观念支配自己的行为时, 我们才认为其行为是高尚的。

 具有稳定的信仰的个体, 能将高尚的信仰转化为个体内在需求,使个体认识与行为趋于一致, 这便是信仰的完善。

 信仰教育就是要将我们的信仰化为行动。

 方永刚说“对真理最大的尊重, 就是运用它; 对真理最大的信仰, 就是用一生去践行它”。

 实践性, 是科学理论、 科学真理的鲜明特征。

 科学理论、 科学真理的价值, 就在于指导实践, 促进实践, 推动实践。

 毛泽东说:

 “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 只是把它空谈一阵, 束之高阁,并不实行, 那么, 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对于科学的理论,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一语不能践, 万卷徒空虚。

 ”只用科学理论装潢门面的形式主义做法, 是对科学真理的亵渎, 只能败坏科学理论的声誉。

 我们进行信仰教育就是要做到学以致用、 知行统一; 就是要将对科学理论、 科学真理的热爱和忠诚切实落实到行动上。

 具备了这种精神, 我们才能把科学理论转化为科学的信仰, 从而使科学理论在发挥实际作用的过程中, 不断增强它的有效性, 才能真正被青年学生所接受。

 总之, 让信仰教育“跃动”起来, 使信仰教育通过感动、 激动、 行动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努力和应尽的社会责任。

推荐访问:对于学生信仰教育措施和做法 信仰 做法 措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