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心得体会(完整文档)

时间:2022-06-16 20:10:02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心得体会(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心得体会(完整文档)

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心得体会

 

 学习 2 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

  乡村振兴要瞄定“业态”做文章

 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行了全方位部署,对如何抓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提出了新的命题和更高的要求。当务之急,就是要依托涉农人才、涉农企业及科研单位,做好“守业、兴业、助业”三篇文章。

  做好乡土人才“守业”文章。“农为邦本 本固邦宁。”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再次强调:“坚持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一票否决、终身追责”“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当今世界并不稳定,如果没有耕地、粮食、种子的安全,就没有农业的安全,更遑论乡村振兴。所以,乡村的发展振兴,必须要把农业作为根本大业守住、守牢,通过农业振兴再来发展和助推相关联的产业振兴,而不能本末倒置,把良田改作他用。乡土人才是农村守业的主力军,我国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乡土人才的贡献。要在政策、技术、销售上多对乡土人才进行扶持,千方百计支持乡土人才把农业产业做大做强,让乡土人才通过从事农业也能得优厚的报酬,并通过自我价值的实现而获得更多的心灵归属感与事业成就感。要注重乡土人才队伍建设,多从情感上关爱乡土人才,让乡土人才能留得下来,并牢牢扎根,同时,增强乡土人才的故园情怀和反哺奉献意识,努力把骨干优秀分子培养成党员和干部,让他们带头发展的同时,带领周边群众共同富裕,体现乡土人才的特殊价值。

  做好涉农企业“兴业”文章。时代的发展,农业耕作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早已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时代,农业经营也已经走上网络、物流及电子化、标准化的时代。农业产品深加工及附加

 值的开发,农业耕作机械化的发展,化肥农药的开发利用以及乡村各种配套建设等等,都离不开涉农企业与农业的联姻。我国国土辽阔,除了耕地,还有山林、水面、草地、沙地等丰富的农业资源。但很多的农业资源还闲置在那里,等待有眼光的企业去开发利用。农村前景广阔,我们要大力鼓励涉农企业走到农村去投资兴业,到农村开拓市场,到农村找到新的可持续发展路子。通过产业链与农业链结合,形成长久的相互促进、相互发展新模式。要发挥各地乡村在外事业有成的“乡贤”人才的中介与桥梁作用,通过“三请三回”等方式,鼓励他们自己或者介绍朋友来家乡投资创业,兴办涉农企业,利用农村的山、水、田、地,兴办种植、养殖、加工或者乡村旅游、乡村文化等产业,带领农民一起致富,为乡村振兴出力。

  做好涉农院校“助业”文章。相对来说,涉农高校、科研院所的研发能力是比较强的。涉农高校、科研院所作为我国农业发明创造的专业教学、科研单位,不能脱离国家与农村需求作业,不能成为与世隔绝的“伊甸园、象牙塔”,要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要让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而不是躺在保险柜中。要鼓励和组织涉农高校与农业企业、乡土人才面对面“对接”“嫁接”,把技术优势转化成生产优势。要鼓励高校大学生、研究生到农业创业基地去“结对子”,真正通过深入实践,了解掌握农业创业人才在技术、生产、经营上的难点、焦点、堵点在哪,有针对地研究和解决问题。要鼓励涉农高校眼光盯着世界前沿,围绕技术“瓶颈”和被外国“卡脖子”的项目,搞发明创造,真正把农产品的种子、基因掌握在自己手中,围绕土壤保护、水资源保护等生态问题,围绕经济效益,在化肥、农药、农机革新上求突破。要通过组织开设“田间讲堂”,积极聘请高校科研人员为“田秀才、土专家”传金送宝,同时,有意识挑选一些

 乡土人才或者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高校去进修,从而强化生产、经营本领。

 关于做好 2 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心得

  点燃人才“引擎”

 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人才,乃强国之根本、兴邦之大计。农历虎年开局之际,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在湖南省委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人才是强省之基、发展之要、竞争之本。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的《关于做好 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也专章强调:要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当以人才振兴为先,要出实招、用实劲,将人才引得来、育得优、用得好、留得住,打造一支强大的、多元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加速度”。

  广开进贤之路,“引”来人才。人才者,求之则愈出。推动人才振兴,唯有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才能建强人才队伍,服务乡村发展。不但要鼓励地方出台城市人才下乡服务乡村振兴的激励政策,做到本地“送水”,更要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家燕归巢,做到从外“引水”。把在外的优秀人才“请回来”,把能人“找回来”,鼓励更多有志青年留在农村。支持农民工、科技人才、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等群体到农村创业,为其整合资源,提供便利,变人才“流出地”为人才“回流地”。要强化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用好选调生、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岗位,让优秀人才活跃在基层一线。

  创新培育之举,“育”优人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乡村人才工作,基础在培养,难点也在培养,不但要“引”得进,更要“育”得优。需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营造“用一贤人而群贤毕至,相一良马而万马奔腾”的人才成长良好生态。创新人才培育方式,以“校企联合”“理论+实

 践”“项目+基地+田间”等为抓手,着重培养乡村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专业人才和乡土人才,做到“精准滴灌”“按需点餐”,造就一大批心怀农业、情系农村、视野宽阔、理念先进的“新农人”,为乡村振兴添翼。

  精准选派之策,“用”好人才。人才难得,轻视不得,更耽误不得。在乡村振兴中,要能用、敢用、会用人才。“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要善于发现人才的“闪光点”,并放在合适的“点兵场”,用其所能、任其所宜,最大程度地“人尽其才”。要围绕县域特色产业和重点培育企业,做精做细科技特派员选派工作。要建立健全农村实用人才评价认定体系,鼓励支持“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坚决破除唯学历、唯职称、唯资历、唯身份,让“土专家”“田秀才”有认同感、成就感。要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不断健全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宽容失败,为人才放权、为人才松绑。

  厚植服务之情,“留”住人才。“留才”贵在“留心”,留住心不能仅靠情怀,要以更加健全的制度、更加有力的保障“稳住心”。既要推动“1+X”人才服务体系提档升级,切实办好住房保障、子女入学、配偶随调、医疗保障等“关键小事”,也要改善乡村硬件设施、完善办公配套、优化办公环境,提高乡村岗位“吸引力”。要强化岗位晋升、工资福利等激励保障措施,让人才在基层“劳有所得”。想人才之所想、急人才之所急、忧人才之所忧,让择梧而栖的基层人才无“后顾之忧”。砥柱江山承重任,善加惜爱待真心。用真心感化人才,用热心温暖人才,用爱心拥抱人才,让人才留下来、沉下来、立起来,源源不断为乡村振兴事业输送能量。

 中央一号文件学习感悟体会

  “选”“育”“用”三管齐下

 打好乡村人才战

 近日,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指出要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千秋伟业,人才为先,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关乎党的基层事业薪火相传、农村社会长治久安。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就要着力在不拘一格选人、因需施教育人、人尽其才用人上下功夫,不断加强对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推动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形成青蓝相继、后继有人的生动局面。

  拓宽“选”的视野,不拘一格选人,以扩源增量确 保数量充足、储备合理。“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乡村振兴路上需要什么样的人就选什么样的人,缺什么样的人就配什么样的人。除驻村帮扶干部、选调生、三支一扶等这些已经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显身手的“外来人才”,长期驻留本地的本土人才显得同样重要,作为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不能因其“埋”得太深就只能任其“暗暗”发光。要在坚持原则不动摇、执行标准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变通、遵守纪律不放松的基础上,立足适应新时代要求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在源头储备上打破行业、区域、身份等“壁垒”,统筹各条战线、各个领域、各个行业优秀人才资源,分层次、分专业、分类别建立“储备池”。更要坚持动态管理,定期分析研判,接续发现补充和储备调整,形成优进绌退、接续培养的工作机制。

  纵深“育”的途径,因需施教育人,以综合锻炼确保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人才是选出来的,更是“育”出来的。要提高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的干事创业能力,就需要开展“提能增才”工程,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精准对接需求,根据不同地区、

 不同环境、不同现状,因人施策、因需施教,突出精准化的教育培训,不断创新学习方式、丰富学习载体,以“思想淬炼”“精准滴灌”“精耕细作”夯牢夯实优秀人才理想信念根基和“真才实料”本领。要加强年轻人才的实践锻炼,把基层一线、吃劲岗位、艰苦地区作为培养年轻人才的“主阵地”,用实“考场”磨炼、“沙场”锤炼、“靶场”锻炼,引导年轻人才在经风雨、见世面中丰富阅历、增长才干,进而练就担当作为的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

  突出“用”的统筹,人尽其才用人,以实绩导向确保用当其人,用当其时。“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使用是最好的培养,既要因事用人,也要因时用人。近年来,同样的地区甚至同一个乡镇条件类似的村庄都有差异巨大的情况,有些村发展蒸蒸日上,而有些村则处于不愠不火的状态,其中很多因素便是没有用好人才。对此要坚持“事业为上、人事相宜、人岗匹配”的原则,充分挖掘优秀人才的优势和长处,结合各个岗位特点,把合适的人匹配到合适的岗位上,通过持续不断地思想淬炼、技能训练、实践锻炼,让其才能得以彰显、风采得以展现、价值得以实现。对于有自己想法的人才,要给予其足够的信任、包容与空间,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释放人才队伍干事创业的最大潜能,让人才队伍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工程中大放异彩。

 2 2022 一号文件学习心得体会

 从小切口里感受“党味”

 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 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以下简称《意见》)。这是 21 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十九个“一号文件”。《意见》对 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重大部署,对于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不能只靠“喊号子”“摆架子”,更不能只想着“一口吃个胖子”,而不重视“细枝末节”。要从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小切口”着手,强化党建引领,以小见大,以微知著,“党味”才更劲道。乡村振兴美丽画卷才更加生动。

  “切口”要小,感受大作为的“党味”。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关键在党建引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坚持把加强党的领导贯穿始终,是实现乡村振兴根本动力和政治优势。“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再大的事业也是从小处着手,再宏伟的蓝图也要从起点开始绘就。“小事不为者,难以成大事。”作为基层党员干部、乡村振兴带头人,要学会从基层发展的实际问题入手,要找准基层真正“痛点”“难点”,从“小切口”着手,才能破除“大阻

 碍”。要克服“这山望着那山高”“丢掉芝麻捡西瓜”的浮躁心理,立足岗位实际,挖掘本土资源优势,开发具有乡村独特价值、独特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培育壮大农村主导产业。要积极采取“党支部+农户+市场”的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形式,不断延长产业链、商品链、经济链,形成生产、包装、运输、销售的“闭环”,构建符合地方发展创新的网络电商平台,化解农村发展中不均衡不协调的问题。在基层发展这个“小舞台”上,展现乡村振兴党员干部的“大作为”。

  “切口”要细,感受大民生的“党味”。“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民生问题是基层百姓最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同时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构建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性问题,同党的性质、宗旨一脉相承,民生问题解决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根基牢固与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作为基层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以民为本,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践行到自身的实际行动中。要注重“切口”要细,以基层百姓的根本需求为导向,从群众身边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小事小情做起,做到小事非“小事”、小事不“小视”,要以“小切口”服务“大民生”。要瞄准基层百姓大众所关注的切入点、兴奋点,列清单,出奇招,敢担当,在破解“硬骨头”问题上花心思、下苦功,不管是大事小事、急事难事、苦事烦事,都要第一时间望闻问切、把脉问诊、对症开方、精准施策,做到

 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彻底打通“堵点”和“难点”,把政声留在群众心间。

  “切口”要深,感受大格局的“党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目前在基层发展中面临着人才紧缺的“瓶颈”难题,如何招贤纳士,提升基层乡村产业“动能”迫在眉睫。因此,作为基层党组织要审时度势,保持“大格局”气度,广开聚才之路,疏通人才进入的通道,坚持“五湖四海”用人原则,对基层发展所需要的乡土人才要有“择才不求备,任物不过涯”的思想;要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库,将“种养能手”“致富能手”“能工巧匠”等优秀人才选拔出来,按照“推广什么、培训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缺少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要求,做到“订单式”培训;对人才的...

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心得体会

 

 学习 践行 《关于做好 2 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心得 体会

 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 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文件指出“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华夏儿女的根在土地里,魂在乡愁处,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而早在古罗马时代,作家瓦罗就提出:“农业的要素也就是构成宇宙的要素——水、土和阳光。”若能把握好乡村的产业之“活水”、人才之“沃土”、环境之“骄阳”,三者齐聚可打造出乡村振兴这一新兴“小宇宙”。

  立足乡村发展,激荡起产业振兴的“活水”。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传统观念中的农村以第一产业为“重头戏”,且固守“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规模小、特色少,犹如一潭“死水”。若想让“死水”“活”起来,先加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个“源头”,使之不再是固守旧位的无源无流之水;再利用当地特色资源、培育优势产品这位“河道清洁工”,淘汰低效益、高能耗的劣质产品,濯清陈年污垢;最后放入关注市场需求、扩大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条这几尾“鱼儿”,重建“水”中“生态链”,如此这般便可激荡起产业振兴的“活水”。从农产品加工到乡村休闲旅游,从农村电商到支部领班合作社,发展乡村产业,要把优质“产出来”,把安全“管出来”,把品牌“树起来”。

 围绕乡村建设,厚植人才振兴的“沃土”。村景因人而变,乡村因人而兴。要创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小宇宙”,根在乡土,人才先行。一则要念好“引才经”——推行优惠政策、鼓励创业创新,吸引优秀人才进入乡村;打好“乡情牌”——“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乡愁里装着风物和人情,让本土人才留在家乡,引导、激励他们投入本地乡村振兴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好作用。二则要建好“育才室”——打造长期发展培育平台,让人才“精”起来,因材施教、因人施策,有针对性地对乡村人才进行培训,使之成为该领域的“精、尖”者;种好“梧桐树”——“招鸾引凤”,使“孔雀不再东南飞”,如定期举办乡村人才技能竞赛,选出“乡村工匠”“乡村能手”并给予专项奖励,让“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专业人才留下来并拥有获得感、成就感。

  着眼乡村治理,点亮美丽乡村的“骄阳”。经济条件的改善必然会提升人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宜居宜业”方能“安居乐业”。美丽乡村是一抹“骄阳”,阳光普照之下,万物生长,“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垃圾清理、道路修整、饮水安全、卫生改厕等项目一体推进;党史学习教育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共抓并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两相结合。要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更要打造和谐文明的美丽乡村,内外兼具,人民群众才能更有幸福感。

 天高地阔,大有可为。我们当以 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指引,把握好“水、土、阳光”三要素,终有一日,这片乡村振兴“小宇宙”将被阵阵春风润泽,变成人人向往的地方。

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心得体会

 

 巧烩乡村振兴“美味佳肴”

  2 月 22 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 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即 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强调,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一号文件”的出台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新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建引领,做活土地文章,聚焦独具特色的乡村产业,做精“食谱单”、抓稳“平底锅”、备齐“调味品”,巧烩乡村振兴“美味佳肴”。

  坚持党建引领,提升发展“凝聚力”,做精乡村振兴“食谱单”。“群雁高飞头雁领”。党建引领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是实现乡村有效治理、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基础。要坚持党建引领,在发展中凝心聚力,根据自身“高矮胖瘦”做精“食谱单”,因地制宜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找准自身发展“好路子”。基层党组织既是“指挥部”更是“冲锋队”,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强化党建引领责任落实、完善组织运行机制、突出领导地位,发动村干部“做指挥、当典型、树标杆”,站在农民中、带着农民干,既要舞好乡村振兴的“指挥棒”,也要做好乡村振兴的“桥头堡”。要不断培养能力够强、素质过硬、忠诚担当的基层带头人,配强“顶梁柱”,选优“领头羊”、派驻“尖刀班”、集聚“智囊团”,将农村

 致富能手、返乡创业者等群体中的优秀党员选拔为带头人,加大农村党员和优秀人才“双培养”力度,持续增强“领头雁”作用。

  做活土地文章,提升发展“承载力”,抓稳乡村振兴“平底锅”。费孝通说:“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土地是农村最大的资源,同时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立足之本”。要抓稳土地这口“平底锅”,让各种“食材”在“锅”中巧妙搭配、“营养”均衡,不断提升发展的承载能力。长期以来,农村用地存在碎片化、无序化、低效化的情况,要学会“下活土地棋,打好资源牌”,不断盘活闲置土地“变荒为宝”。要用好土地流转这把“金钥匙”,让土地由“单打独斗”变“抱团取暖”,打开农业增效、农户增收、农村发展、集体经济增强“多把锁”。要打破传统农业发展桎梏,拓宽土地高效使用途径,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让一块块“沉睡”的土地重新“活”起来,产出增收致富的硕果、产出乡村振兴的希望,形成“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局面,为乡村振兴找到源头活水。

  聚焦特色产业,提升发展“竞争力”,备齐乡村振兴“调味品”。“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产业兴旺才能留住农村青年人才、吸引政策资金投入、鼓起老百姓的腰包。要立足当地特色资源这些“调味品”,因地制宜发展差异化乡土产业,打造“一村一品”产业新格局,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不断让乡村振兴“着色、入味、飘香”,提升发展中的竞争力。要牢固产业基础设施“根基”,施用“互联网+”

 服务“肥料”,沐浴市场导向“阳光”,让特色“产业之树”枝繁叶茂、浓荫匝地。“土里土气土特产、原汁原味原生态”,要创响一批“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的“老字号”“乡字号”“土字号”等产业品牌,彰显地域特色、体现乡村气息、传承乡村价值,让乡愁有物可寻。

 架一座促进乡村振兴的“金桥”

  2 月 22 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 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这是 21 世纪以来第 19 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振兴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

  第一书记作为党组织派到基层一线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代表,当用坚定信念筑“桥墩”,用实干担当夯“桥基”,用枝叶关情铺“桥面”,架一座促进乡村振兴的“金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信念坚定筑“桥墩”。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当前,农村治理面临着一些难题,部分地方出现村庄空心化、党员老龄化现象,农村“三留守”问题突出,部分地方不良风气盛行……第一书记要把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驻村工作的第一要务,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重点解决农村党员队伍

 老化、党内组织生活不规范、党内规章制度不落实、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等方面的问题和短板,不断提升基层党建整体水平。要立足于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让鲜艳的党旗在一线高高飘扬,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绝知 此事要躬行”,实干担当夯“桥基”。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大部分第一书记来自于城市,缺乏农村工作经验,初到乡村,面对全新的工作环境,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也难免遇到挫折与失败。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要尽快调整自己,坚定理想信念,绝不轻言放弃。要意识到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不当几次“热锅上的蚂蚁”、不接几次“烫手的山芋”,就不可能磨练出担当重任的真本领。第一书记要将农村一线当作强筋壮骨、淬炼成长的平台,树牢扎根基层的决心,把青春安放在乡村一线,把汗水挥洒在乡间田野,以钉钉子的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让乡村振兴各项政策在乡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俯首甘为孺子牛”,枝叶关情铺“桥面”。“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群众路线,也是做好群众工作的传家宝。当前,一些贫困群众脱贫的基础还不牢靠,还存在一定的返贫风险。“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第一书记要多到群众家里走一走,多到田间地头看一看,听一听人民群众的心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有效防范返贫。第一书记要厚植“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为民情怀,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

 难题。同时,要充分发挥当地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农业农村农民内生动力,实现“要我乡村振兴”向“我要乡村振兴”的转变。

 以“长牙齿”的硬措施促进乡村振兴

 2 月 22 日,新华社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 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 21 世纪以来第 19 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

  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扎实有序推进重点工作,以超常超强的力度和更强的执行力,以“长牙齿”的硬措施不折不扣完成好今年“三农”各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明确一个理念 —— “耕地姓农”。耕地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意见》指出,要强化耕地用途管制,严格管控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加大耕地执法监督力度,严厉查处违法违规占用耕地从事非农建设。当前,在一些地方,占用耕地、

 耕地转非等问题仍时有发生。因此,必须牢固树立“耕地姓农”理念,通过法律的“紧箍咒”,落实责任到人,从而更有效地实现目标责任制,确保耕地用于耕种。

 严守一条红线 ——“ “8 18 亿亩耕地”。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粮食生产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耕地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因此,必须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严守 18 亿亩耕地红线。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由中央和地方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作为刚性指标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

  锻造一副“利齿” —— 强化监督问责。《意见》强调,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守住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失职渎职的严肃追究责任。《意见》的施行,从建立耕地保护补偿制度,到增加征收土地预公告制度、强化被征地农民参与制度,再到土地督察制度,每一项制度的背后,都蕴藏着浓浓的为民情怀,释放了坚守“以农为本”,禁止任何人员或单位损害耕地的明确信号,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筑牢耕地保护的法律网,切实保护好耕地,保护好粮食生产能力,保证粮食供给的持续稳定增长。

 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意见》精神,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奋力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心得体会

 

 2022 学习“关于做好 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心得体会 3 篇 目录 2022 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 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心得体会 3 篇........................... 1

 争当基层工作“一号”选手 ............................................ 1 “点、线、面”结合 画出乡村治理“同心圆” ........... 4 为民服务当“深”“实”“细” .................................... 7

  争当基层工作“一号”选手

 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 22 日正式发布,这是 21 世纪以来第 19 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指出,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这一系列举措充分说明了国家对“三农”

 工作的重视。作为”三农“事业的“深耕者”,基层干部任重而道远,立足自身岗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更是需要每一位基层干部拿出争做“一号”选手的斗志。

 牢记使命,争做“一心一意”的“一号”选手。“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基层干部经常面对的是群众之间的“家长里短”,事情相对琐碎,部分基层干部觉得无关紧要,对于群众实则至关重要。因此,要正确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包容人民群众的不足和缺点,在与人民群众沟通之时务必要做到沉下身子、少些架子,耐心倾听,真正做到为群众排忧解难。要树立好“一心一意”的为民情怀,在工作中推动民生问题优先解决、民生工程加快实施、惠民政策全面落实,通过具体的工作实践和成效,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要以“昼无为、夜难寐”的责任担当,走到人民中、切切实实做到为人民服务。

 吃苦耐劳,争做“一往无前”的“一号”选手。“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基层是一个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天地,然而,新时代的基层工作也面临着日益艰巨的任务,前行的路途中充满了风险和挑战。“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面对繁杂的基层事务,基层干部要学会扛住压力,积蓄动力,要筚路蓝缕笃行不怠,要有敢为人先的勇气,

 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心无旁骛、迎难而上。在基层事务中要敢于碰硬,面对基层矛盾和群众纠纷,要直面问题,千方百计解决问题,坚决打消“畏难”心态,拿出“舍我其谁”的担当,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经风雨、见世面,一往无前、攻坚克难,在磨练中担当重任,在实践中砥砺奋进,做一名不负时光的基层“赶路人”。

 保持定力,争做“一如既往”的“一号”选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失足往往在一念之间,基层干部必须要做到一如既往,守住清贫、耐住寂寞,将规章制度挺在胸前,不能因为在基层就放松对自身工作的要求。“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要做到专心谋事,要能够强化自我管理、做好自我约束,坚守初心,保持政治定力。要有底线意识,守住底线、知止后定,不被虚名所累、不被利益所惑、不被金钱所动、不轻信“糖衣炮弹”、不贪污政策、不优亲厚友、不吃拿卡要,做到慎独、慎微、慎行、慎为,时刻以人为鉴、以纪为尺、以身为范,始终保持对腐蚀、围猎的警觉,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基层工作不能一蹴而就,其涉及面广,新情况新问题多,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作为基层干部,急需在工作中不断探索提高真抓

 实干、服务群众和履职尽责的本领,当好为群众排忧解难的“一号”选手。

 “点、线、面”结合 画出乡村治理“同心圆”

 2 月 22 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 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即 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其中指出:要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

 治理有效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但如何破解当前乡村治理中面临的“资源悬浮”“主体缺位”“准绳迟滞”等问题,切实提升乡村的治理能力和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在笔者看来,唯有画大治理“同心圆”,将治理要素的“圆心”下沉,将服务群众的“半径”延伸,将法治准绳的“面积”拓展,才能更好地破解当前乡村治理中存在的各类问题。

 锚准“点”,下沉要素“圆心”,破解治理资源“悬浮”。当前,基层治理大部分还是以政府为主导,通过政府顶层设计、发布政策、分配资源,将治理要素自上而下逐级分配到

 基层乃至个人,权力、政策、资源等各种治理要素都主要集中在上层,乡镇(街道)和村(社区)两个最主要的治理主体所需要的治理要素供给不足,导致乡村治理往往是“管得了的看不见”,“看得见的管不了”,严重制约了治理的效果。因此,在推进乡村治理中,必须将治理要素的“圆心”下沉,发挥好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等各个治理单元在治理要素配置方面的主导性、决定性作用,解决乡村治理中的要素弱化、资源短缺、响应迟滞、配需脱节、供给不足等问题。要在制度机制建立和规划设计方面多下功夫,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改变单一依靠上级政府投资的传统理念,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化运作的融资机制,实现基层治理投入的要素多样化、市场化。

 画长“线”,延伸服务“半径”,破解治理主体“空转”。乡村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乡村治理的核心也必然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因此,在推进乡村治理中,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以服务群众“零距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身子“摆到”到群众中,把耳朵“凑近”群众里,更加尊重群众意愿,更加关注群众诉求,更加回应群众期盼,让群众找得到人、说得上话、办得了事、顺得了气、暖得了心,才能赢得民心、赢得好评,提升治理效应。要强化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与群众需要相匹配

 的公共服务体系,精准聚焦群众服务需求,在生活服务保障、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多渠道、有价值的服务,助力基层社会治理。要强化村(社区)服务和自治功能,探索建立村(社区)专业化服务平台,整合服务资源,创新服务方式,扩大服务供给,助力乡村治理。

 做大“面”,拓展法治“面积”,破解治理准绳“迟滞”。俗话说“十个公章不如一个老乡”,在一些偏远农村,“乡土社会”中的一些“约定俗成”依然是维持秩序和规范行为的主要“遵循”,“人治秩序”和“宗法秩序”占主导地位,“法治秩序”和“规则秩序”不够强势有力。于是一些“碍于面子”和“不好说”的“行个方便”就容易成为一些违纪违法行为的“掩护”和“绿灯”,自治成了“你好我好”的“相互包庇”。中央深刻指出,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提出了“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要求。对此,基层党委政府和各级党组织必须强化法治建设,维护法律权威,用好法律“准绳”,立法为公,执法为民。要加大普法力度,敦促各级党员干部带头学法、尊法、用法,提升法治思维。要注重结合正在开展的各类重点工作,深入群众,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普法宣传,使法律真正走进千家万户、深入群众心里。要积极探索建立“法治、德治、自治”更相融合的治理机制,让乡村治理既有“硬度”又有“温度”。

  为民服务当“深”“实”“细”

 近日,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对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基层干部是基层事业的“深耕者”,更是谱写乡村振兴这篇时代大文章的直接“执笔者”。面对新局面、新使命,广大基层干部要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细里走。

 为民服务要深一点。“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意指在浅水的地方只能见到小虾,稍深的地方可见鱼和鳖,若想见蛟龙,则需到水更深的地方去。服务人民也是同理,若只驻于“浅水”,不敢深入剖析,得到的效果只会微乎其微。因此,为民服务要想深一点,走深一点,才能层层递进、一步一步地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的事。想深一点就是要“心怀国之大者”,多想一下哪些工作没有做到位,哪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落实,群众工作中的难点、痛点、堵点在哪里,为什么没有得到解决?应该汲取什么教训?切实把问题想深、想实、想透;走深一点就是要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眼睛向下看、步子往下迈,主动深入基层群众、深入生产一线,常走山路、土路,走进田间地头、深入街头巷尾,和群众拉家常,真正“走”进群众心里。

 为民服务要实一点。党史指出,“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为群众“办实事”不是走过场、务虚功、完任务,而是要实打实谋福利、办好事、解难题。为此,要学得实一点、干得实一点。学得实一点才能提升本领,练就满足民需的“金刚钻”;干得实一点才能抓好落实,揽好温暖民心的“瓷器活”。要主动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上,聚焦服务本领这个关键,把学习当成一种常态、一种责任、一种需求,坚持为人民学、向人民学、从实践学,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增强干事本领,办好民生实事,切实提升群众的满足感、幸福感、获得感;要力戒形式主义,把人民的问题扛在肩上、把百姓的喜怒放在心上,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既不贪大求全,也不好大喜功,实实在在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真正让群众宽心、安心、放心。

 为民服务要细一点。“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任何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精耕细作、精雕细刻。群众工作千头万绪,

 来不得半点马虎,若心存“差不多”思想,其工作结果就会与预期“差很多”。因此,党员干部要心怀“还不够”的思想,细致入微、兢兢业业,细看民情、细听民生,真正看到精微处、听出话外音。细看民情就是要多细心观察,主动靠近群众、贴近群众,感知民生,做好民情的“千里眼”,在“察言观色”中去读懂表情密码,解锁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忧什么,切实解决好群众的各种“疑难杂症”;细听民生就是要学会倾听民生,做好民生的“顺风耳”,积极听取群众建议,把群众呼声当作工作的第一信号,通过倾听呼声、体察心声,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创造性,有效破解各种难题。

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心得体会

 

 学习贯彻《关于做好 2 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心得体会

  学习贯彻《关于做好 2022 年全面推动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看法》心得体会

 从 2008 到 2022,时隔十四年,北京成为全球首个“双奥之城“,中国再一次向世界奉献了一届奥运盛会。北京冬奥组委专职副主席、秘书长韩子荣用“绿色味、科技味、文化味“概括了北京冬奥会的三大特点。2 月 22 日,中共中心、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做好 2022 年全面推动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看法,扎实有序做好乡村振兴的各项重点工作,须要我们增加一些“冬奥味道“。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人居环境改善,为乡村振兴增加“绿色味“。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引领,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必需走绿色发展之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保障,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对农村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有利于大幅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要坚持节约资源和爱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乡村振兴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大生态环境爱护力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重点突破中实现整体推动。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

 合治理,深化推动农业投入品减量化,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动农膜科学运用回收,支持秸秆综合利用。要把生态环境红线作为乡村产业准入的重要依据,把环境资源承载力作为乡村产业要素投入的基本保障,把生态环境成本作为衡量乡村产业真实效益的重要标准,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短暂的、虚假的经济效益。强化农业产业建设,加快探讨成果转化,为乡村振兴增加“科技味“。

 产业兴盛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实现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科技是根本性确定性力气。科技强则农业强,科技兴则产业兴。科技创新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驱动力,能精准聚焦农业“卡颈项“领域,为保障农产品平安健康、促进农夫增收和农业绿色发展发挥重要作用。要聚焦生物育种、耕地质量、才智农业、农业机械设备、农业绿色投入品等关键领域,加快核心技术和产品研发;聚焦动物疫病和农作物病虫害气象环境成因、传播机理、致病机制等重要因素,加快农业重大风险防控实力提升。科技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人才是发展农业科技的关键所在。

 要仔细实行“神农英才“安排,加快培育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健全农业科研诚信制度,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确保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出人才、引得来、用得上、留得住。强化乡风文明建设,满意群众精神需求,为乡村振兴增加“文化味“。乡

 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必需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夫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化,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

 要高度重视农村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爱护,加强农耕文化传承爱护,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爱护利用,深化挖掘农耕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合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要深化开展移风易俗行动,遏制高价彩礼、大操大办、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俗。要主动整合文化惠民活动资源,支持农夫自发组织开展村歌、“村晚“、广场舞、趣味运动会等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农夫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学习贯彻关于做好 2022 年全面推动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看法心得体会

 近日,中共中心

 国务院关于做好 2022 年全面推动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看法发布,提出在全面脱贫历史任务完成之际,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必需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须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夫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静。乡村振兴是挑战也是机遇,农经干部要

 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工作“精益求精“,提高自身工作实力,坚持资金精准运用,以实际的为民方针来扎实做好各项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精益求精“,为民方针要“实“。

 中心一号文件中聚焦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平安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对 2022 年全面推动乡村振兴作出重大部署,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作为农经干部,面对基层农村纷繁困难的状况,必需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思索,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为民方针倘如不“实“,乡村发展便无从谈起。因此,我们要比照文件要求,自觉调整为民服务详细方针,针对实际状况努力提高服务成效,使人民感受到农经工作实打实的影响。要学会换位思索,做好基础调研,充分了解人民所想所需,努力拓展农经服务范围,强化金融服务以及人才培育,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精益求精“,自身实力要“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小康、摆脱贫困是我们党给人民的交代,也是对世界的贡献。让大家过上更好生活,我们不能满意于眼前的成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农经干部不能只满意于眼前所见,紧抱自身“一亩三分田“,而是要有意识地开拓视野,注意平常积累,加强在数字乡村、绿色产业、现代农业等方面的学习。要加强自身适应实力,面对新时期不断改变的基层形势,谨记“智者顺时而谋“,在今年“三农“工作伊始之际埋

 头苦干,奋力开创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新局面。“精益求精“,资金运用要“准“。文件指出,要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通过扩大乡村振兴投入、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等措施以加大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资金是乡村产业发展乃至整个乡村振兴的“命脉“,农经干部作为资金运用管理者和操作者,理应在资金运用时慎之又慎,不行掉以轻心。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农经干部要在充分了解本地实际状况的基础上主动开阔视野,以实现乡村振兴新局面为导向,主动关注产业振兴、人居环境、金融服务等方面,保障资金服务,使资金运用到最须要的地方。另一方面,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抓住乡村发展机遇,供应最大的后勤保障支持,使资金运用在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等方面发挥支撑作用。

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心得体会

 

 2 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心得感悟

  扎牢“树根”

 挺立“树干”

 修好“树冠”

 2 月 22 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 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农业现代化、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驻村干部们一批批奔赴基层,投入乡村振兴的“大森林”,但若想将自己的乡村振兴“小树苗”培育成一棵苍劲挺拔、高耸入云的参天大树,必须要以“为民排忧解难”扎牢“树根”、以“加强自我修炼”挺立“树干”、以“零容忍的态度”修好“树冠”。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以“为民排忧解难”滋养乡村振兴的“树根”。根深叶茂方能抵御风雨的侵袭。种树者必培其根,乡村振兴工作“百姓”是关键。驻村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脚底有泥”“心中有底”,敢于直面矛盾,解决基层中的“重点”“难点”“痛点”问题;要坚持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交流,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为老百姓谋福利、办实事,提升群众满意度。当前处于巩固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衔接阶段,正从“有没有”过渡到“好不好”的问题,不能一味“加速度”,做花上垒花的虚工,要在党的组织领导下,“求好不求快”,“稳”中求进,确保农业稳产增收、农民稳步增收、农民稳步安宁,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以“加强自我修炼”滋养乡村振兴的“树干”。树干由树皮、形成层、木质层、髓心组成。驻村干部要加强自我修炼,以“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对党绝地忠诚”当作“髓心”;以“实事求是的成事之道,以及‘明知山有

 虎,偏向虎山行’的决心担当作为”当作“木质层“;如产生树木生长细胞的“形成层“,勤学苦练,在干中学,学中干,不断丰富拓展知识,提升履职本领; 更是要像保护树身、防止病害入侵的“树皮”一般,以坚持原则、敢于斗争的政治品格,形成推进乡村振兴“坚不可摧”的 “树皮”。树干生长在复杂的树根上,正如时常面对复杂基层工作的驻村干部,难免遇到不理解或不配合工作的群众,亦或是紧急工作。但经历过基层“风吹浪打”,当过“热锅上的蚂蚁”,捧过“烫手山芋”,经历“重重难关”,方能学到真本领、真功夫,也能更好地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勇毅前行。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以“零容忍的态度”滋养乡村振兴的“树冠”。树木主干以上的部分叫树冠。“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棵参天大树,如果任蛀虫繁衍啃咬,最终定会逐渐枯萎。基层组织建设抓好了,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也就能更上一层楼,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更紧密,乡村振兴的“树冠”才能枝繁叶茂,党的领导就会更坚强有力。“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开展工作必须讲规矩、守底线,更是要严以修身、严以律己,心有所畏,方能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对基层中发现损害群众利益,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村干部或干部,必须拿出“零容忍”的态度,“不怕撕破脸皮”,敢于斗争、坚决抵制,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把人民的幸福镌刻在乡村振兴的里程碑上。

 中央一号文件学习心得体会

  请签收“中央一号文件”

 亲爱的基层人:

  辛苦了!过去的 2021 年,你们在基层敢挑最重的“担子”,敢啃最硬的“骨头”,敢攀最高的“山峰”,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交出满意答卷,为“三农”工作固强补弱、蓄势追赶夯实底部支撑。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今年我们这样干:

  以“党建引领”定标,把稳“三农”工作方向盘。“基层党建”是乡村振兴的“牛鼻子。”只有加强党组织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对乡村振兴的优势力量,才能高质量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2022 年度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全面夯实乡村基层组织体系,持续规范村党组织设置,明晰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责任,做实农村发展党员违规违纪问题排查整顿,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打造乡村振兴“桥头堡”;全面加强镇村干部队伍建设,切实选优配强社区“两委”干部,扎实开展镇村干部乡村振兴能力提升培训,打造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以“产业发展”开道,走稳“农民增收”致富路。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招”。只有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就业为主体,促进乡村产业蓬勃发展,才能为农民增收保驾护航,推动农村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旅则旅”的发展思路,聚焦优势资源,以龙头产业为靶向,精准谋划,做强主导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形成“一片区一主业一特色”新格局;以

 科技创新为驱动,将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现代先进技术应用于乡村产业发展,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推动产业升级,让乡村产业更具“科技感”;通过各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三产”融合发展,让稳增收、促发展的富民产业焕发新活力。

  以“乡村治理”夯基,筑稳“幸福生活”高平台。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奠基石”。我国大部分农村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变的“破茧期”,存在诸多痛点和难点,有效实施乡村治理不仅能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能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实施乡村治理不仅要用好自治“金钥匙”,念好法治“紧箍咒”,施好德治“动员令”,大力促进乡村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营造共建共治共享新局面;还要集中火力打好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保卫战”,推进厕所革命,实施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开展乡村旅游“四改一提升”工程等惠民项目,让“美丽乡村”擦亮中国乡村振兴事业“金招牌”。

  奋战在乡村振兴工作一线的基层同胞们,让我们一起紧跟民之所呼,政之所向,接续前辈们的“星火”,共同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新画卷。

 2 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心得感悟

  锻造“最优”乡村振兴“第一资源”

 近日,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聚焦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作出重大部署。“党的事业,关键在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关键在于锻造一支“最优”乡村振兴“第一资源”,特别是乡村振兴干部人才队伍。

  精准发现乡村振兴“第一资源”。坚持打开视野、拓宽渠道,在坚持新时期好干部标准的基础上,充分发掘那些忠诚担当、任劳任怨、踏实苦干的基层一线干部人才;把广大群众的“口碑”作为乡村振兴干部人才选育的重要“参考线”,格外关注那些对党忠诚、心系群众、踏实肯干、实绩突出的干部人才,把有利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各类干部人才及时充分发现出来,坚持常态化发现、合理化培养、制度化激励,更好引导和激励广大干部人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心得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

  精准选用乡村振兴“第一资源”。树好选人用人导向,严把政治关、品行关、作风关、廉洁关,真正让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人才得到褒奖和重用,坚决破除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等不良观念,特别是对那些党和人民需要的优秀年轻干部人才,要打破一切隐性壁垒,大胆地任用。坚持用好容错纠错机制,客观评价各类干部人才,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真正让想干事、能干事、敢干事的干部人才卸下“思想包袱”,全身心投入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中去。

 精准磨炼乡村振兴“第一资源”。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相关各项直接面对广大群众,乡村振兴一线正是新时代考验和锻炼干部人才的最佳“战场”。只有让广大干部人才在乡村振兴的“主战场”、服务群众的“第一线”,不断经受艰难困苦的磨炼,才能更好砥砺品质、提高本领。特别是对那些有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人才,更要大胆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有计划地安排他们接受组织考验和实践磨练,通过下派担任第一书记、驻村队员等方式,在乡村振兴一线经受有效的磨练,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具体实践中锻造成才。

  精准管护乡村振兴“第一资源”。对于乡村振兴干部人才,组织上务必要爱得真、管得严,坚持抓早抓小、抓常抓细,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绝不能疏于管理、懈于监督,形成“不出问题没人管、出了问题才处理”的悲剧。特别是对他们身上刚露头的“小问题”,要第一时间“咬耳扯袖”提醒到位;对他们身上习以为常的“小毛病”、也要坚持“小题大做”防患于未然。一以贯之为广大乡村振兴干部人才打好“预防针”、提升“免疫力”,确保广大乡村振兴干部人才始终做到心存敬畏,在清白做人、干净做事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

 中央一号文件学习心得体会

  用心用情用力绘好乡村“美感”

 近日,中央一号文件部署了 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为新时期的“三农”工作规划了蓝图、指明了方向,广大基层干部要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在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个方面用心用情用力,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以“真实”为画笔,用心勾勒乡村的“素颜美”。“素颜美”真实不做作,既能体现乡村原有的特色,又能保持乡村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不随波逐流。作为乡村建设中的基层“画家”,我们应该在立足乡村现有条件和保护乡村特色的基础上,妙笔勾勒出乡村原生态的美,实施“拯救老屋行动”,保留乡村古建筑,保持并发展乡村的特色文化,真实展现乡村的原汁原味,杜绝一昧追求流量和热度,迎合消费需要进行批量式乡村建设,不盲目拆旧村、建新村,不超越发展阶段搞大融资、大开发、大建设,才能既保持“乡味”,又能升华其“内在”,这样的“素颜美”才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和淘汰,真实耐看、历久弥新。

  以“洁净”为底色,用情塑造乡村的“形象美”。打造生态宜居精美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家家户户群众切身利益。作为基层干部,不仅要用情当好人居环境整治的宣传员,用群众听得懂的“土话”和受欢迎的“土方式”,持续宣传、广泛发动,积极引导群众培养爱护环境卫生意识,真正让群众把村容村貌整治当成“家务事”,让乡村治理成为常态。同时,也要充分发挥村规

 民约、家庭家教家风作用,当好村容村貌的监督员,对任何破坏环境卫生的不文明行为说“不”。特别是在农村婚俗、殡葬习俗等移风易俗方面,要持续推进改革和专项治理,真正实现美丽乡村“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完美融合。

  以“科技”为颜料,用力渲染乡村的“高级感”。乡村建设不应该是单一、单调的,而应该是多元、多彩的。运用科技手段为乡村建设增添“色彩”,已然成为乡村建设的潮流和趋势。作为基层干部,要善于借助科技的力量,为乡村建设插上腾飞的“翅膀”,运用互联网、大数据、自媒体等平台,持续巩固深化脱贫攻坚成果,不断优化整合乡村现有资源,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乡村产业,做大最强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把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提升起来、宣传出去,一改以往传统的、落后的乡村形象,增加乡村的“高级感”,在多元发展的时代潮流中站稳脚跟,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的目的。

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心得体会

 

 贯彻《关于做好 2 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心得 体会发言

 从 2008 到 2022,时隔十四年,北京成为全球首个“双奥之城”,中国再一次向世界奉献了一届奥运盛会。北京冬奥组委专职副主席、秘书长韩子荣用“绿色味、科技味、文化味”概括了北京冬奥会的三大特点。2 月 22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做好 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扎实有序做好乡村振兴的各项重点工作,需要我们增添一些“冬奥味道”。

  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人居环境改善,为乡村振兴增添“绿色味”。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引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走绿色发展之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保障,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对农村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有利于大幅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乡村振兴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重点突破中实现整体推进。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进农膜科学使用回收,支持秸秆综合利用。要把生态环境红线作为乡村产业准入的重要依据,把环境资源承载力作为乡村产业要素投入的基本保障,把生态环境成本作为衡量乡村产业真实效益的重要标准,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暂时的、虚假的经济效益。

 强化农业产业建设,加快研究成果转化,为乡村振兴增添“科技味”。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实现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科技是根本性决定性力量。科技强则农业强,科技兴则产业兴。科技创新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驱动力,能精准聚焦农业“卡脖子”领域,为保障农产品安全健康、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绿色发展发挥重要作用。要聚焦生物育种、耕地质量、智慧农业、农业机械设备、农业绿色投入品等关键领域,加快核心技术和产品研发;聚焦动物疫病和农作物病虫害气象环境成因、传播机理、致病机制等重要因素,加快农业重大风险防控能力提升。科技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人才是发展农业科技的关键所在。要认真贯彻落实“神农英才”计划,加快培养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健全农业科研诚信制度,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确保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出人才、引得来、用得上、留得住。

  强化乡风文明建设,满足群众精神需求,为乡村振 兴增添“文化味”。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要高度重视农村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保护,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保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深入挖掘农耕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

 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要深入开展移风易俗行动,遏制高价彩礼、大操大办、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俗。要积极整合文化惠民活动资源,支持农民自发组织开展村歌、“村晚”、广场舞、趣味运动会等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心得体会

 

 学习 遵循 《关于做好 2 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心得 体会

 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 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文件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明确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任务和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方面重点工作,提出推动实现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的“两新”目标。

  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的魂。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当前全国各地都在不断探索农业、农村转型发展的新途径、新形式,乡村振兴怎么振兴、谁来振兴、振兴成什么样子?这些问题不一而足得到各地区回应,但有经验样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当案例。有的完全照搬城市化一套逻辑,大兴土木引进企业腾地办厂,由于缺乏可持续人力支持和产品保障,最终不了了之只剩企业凋敝;有的一股脑招引大量人才回乡创业或聘请农村职业经理人,但由于缺乏历练以及对特色乡村的认知,最终只是人过无痕空留影,没有对乡村振兴起到实际作用;有的乡村振兴规划得美轮美奂、场面宏大,实际操作下来处处受限、问题百出,农民不仅未曾受益,家园反而被改造得面目全非。

 乡村振兴应为农民而兴。乡村振兴不只是外界眼中的繁荣,更应是农民切身的舒适。农民对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了切身的增强,才真正说明短板在补齐、乡村在振兴、国家在富强。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农村、农民发展远景目标进行了详细规划,切实指明了新一年乡村振兴的努力方向。

  乡村建设应为农民而建,不搞“刷白墙、换黑瓦”的形象工程,不塑造刻板固化的“千村一面”,而是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地域地理构造和历史渊源,立足村庄现有基础,不盲目拆旧村、建新村,不超越发展阶段搞大融资、大开发、大建设,避免无效投入造成浪费,在进行房屋改造时保留整体风貌,还原乡村的朴与真;乡村治理应为农民而提质,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活内生发展动力,鼓励农民重新拾起村歌、“村晚”、村耕、村游等体现农耕农趣农味的文化体育活动,再现村规民约、家庭家教家风的“威严”,体现农民的善与淳;乡村产业应为农民而壮大,贴近农村发展实际,在大力推进农文旅融合的同时,加大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发展力度,从本源促进农民增收,确保农村的稳与实。

  华夏儿女的根都在土地里,魂都在乡愁处。将富民产业发展好、乡村建设提升好、乡村文化传承好、治理能力建设好、党建统领发挥

 好,乡村振兴之路必将是一道宽阔通途。

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心得体会

 

 学习 贯彻 《关于做好 2 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心得 体会

 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 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提出在全面脱贫历史任务完成之际,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必须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乡村振兴是挑战也是机遇,农经干部要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工作“精益求精”,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坚持资金精准使用,以实际的为民方针来扎实做好各项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

  “精益求精”,为民方针要“实”。中央一号文件中聚焦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对 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重大部署,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作为农经干部,面对基层农村纷繁复杂的情况,必须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思考,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为民方针倘若不“实”,乡村发展便无从谈起。因此,我们要对照文件要求,自觉调整为民服务具体方针,针对实际情况努力提高服务成效,使人民感受到农经工作实打实的影响。要学会换位思考,做好基础调研,充分了解人民所想所需,

 努力拓展农经服务范围,强化金融服务以及人才培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精益求精”,自身能力要“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小康、摆脱贫困是我们党给人民的交代,也是对世界的贡献。让大家过上更好生活,我们不能满足于眼前的成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农经干部不能只满足于眼前所见,紧抱自身“一亩三分田”,而是要有意识地开拓视野,注重平时积累,加强在数字乡村、绿色产业、现代农业等方面的学习。要加强自身适应能力,面对新时期不断变化的基层形势,谨记“智者顺时而谋”,在今年“三农”工作伊始之际埋头苦干,奋力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

  “精益求精”,资金使用要“准”。文件指出,要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通过扩大乡村振兴投入、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等措施以加大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资金是乡村产业发展乃至整个乡村振兴的“命脉”,农经干部作为资金使用管理者和操作者,理应在资金使用时慎之又慎,不可掉以轻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农经干部要在充分了解本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积极开阔视野,以实现乡村振兴新局面为导向,积极关注产业振兴、人居环境、金融服务等方面,保障资金服务,使资金使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另一

 方面,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抓住乡村发展机遇,提供最大的后勤保障支持,使资金使用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等方面发挥支撑作用。

推荐访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