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49,一五计划(精选文档)

时间:2022-08-04 11:15:03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考点49,一五计划(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考点49,一五计划(精选文档)

 

 考点 49 一五计划(1 953 年)

 1 、 时间:

 1953 年制定了过渡时期的基本路线, 开始执行“一五” 计划建设, 1957 年提前完成。

 2、 基本任务: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有步骤地促进农业、 手工业的合作化; 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3、 主要成就:

 (1)

 工业:

 鞍山钢铁厂、 沈阳机械制造厂、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 (2)

 交通运输:

 武汉长江大桥、 川藏、 青藏、 新藏公路 4、“一五” 计划的特点:

 1、 集中发展重工业, 兼顾其他; 2、 借鉴苏联经验, 吸收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 3、 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地区 5、 意义:

 初步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 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 为什么优先发展重工业?

 1 重工业为社会主义提供基本设备和设施。

 2 加强国防力量的迫切需要。

 3 借鉴苏联工业化经验。

 4 工业极端落后, 严重制约国民经济正常发展。

  考点 50: 三大改造(1953——1956)

 1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①原因:

 农业生产力落后, 不能适应工业化的要求。

 ②方式:

 农业生产合作社2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方式)

 3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①政策:

 赎买②策略:

 利用、 限制、 改造。

 ③方式:

 加工订货、 公私合营(国家资本主义性质)

 4 意义:

 社会主义历史上第一次实现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 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创造。

 5 实质:

 转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即对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

 6 标志: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初步确立, 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7 意义:

  三大改造的完成, 标志着我国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从此,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是 20 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的巨变。

 8 局限:

 后期要求过急, 工作过粗, 改变过快等考点 51

 “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左倾” 错误原因:

 ①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

 ②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缺乏经验。

 ③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2 实质:

 “左倾” 错误(根本原因)

 3 表现:(1)

 1958 年, 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鼓足干劲、 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2)“大跃进” 运动:

 以大炼钢铁为中心。

 (3)

 人民公社化运动:

 特点:

 一大二公(规模大, 公有化程度高), 分配上“一平二调”( 第一是平均主义, 第二公社无偿调拨物资)

 4 标志:

 高指标、 瞎指挥、 浮夸风和共产风。

 5 影响:

 (1)“大跃进” 使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2)

 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

 造成 1959——1961 年严重的经济困难。

 6 评价:

 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严重失误, 使国家和人民面临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

 7 启示:

 ①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发展社会生产力。

 ②经济建设一定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③必须实事求是, 从国情出发。

 ④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发扬党内民主。

  考点 52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1 背景:

 1978 年, 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 的报告, 有利于解放思想, 冲破“左” 的思想束缚。

 2 时间

 1978 年 12 月; 地点

 北京。

 3 内容

 ①思想上:

 确立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②政治上:

 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 ③组织上: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4 历史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使我国走上了改革开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我国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说明了什么? 答: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是一次伟大的转折。

 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善于自我完善, 与时俱进, 实事求是的政党。

 考点 5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 原因:

 ①人民公社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农业生产发展落后, 影响国家的经济建设。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 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的方针。

 2 含义: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 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家使用, 农业集体生产变成分户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3 特点:

 ①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前提, 坚持了 社会主义制度。

 ②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 既发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 又发挥农民的积极性。

 ③我国农民的伟大创举。

 4 作用

 使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推动中国农业大发展, 有利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动乡 镇企业的发展。

 建国后, 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原因 内容 结果 土地改革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

 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极大地提高了 农民生产积极性, 解放了 农村生产力, 为工业化开辟道路。农业合作化 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将土地等生产资 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 实行集体经营。

 进一步提高农村生产力 人民公社 化 运动 党的领导人主观认识 片 面 强 调 “ 一 大 二公” ,

 规模大, 公有化程度越高。

 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 生产者的积级性。

 家庭联产 承 包责任制 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经验教训, 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

 在农村坚持土地公有制, 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 自 负盈亏。

 调动了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解放了 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考点 54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1 背景:

 ①国际: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中国外交取得重大进展, 国际形势的好相对有利。

 ②国内: 文革破坏导致了经济崩溃;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的决策。

 2 目的:

 吸收外资, 引进先进的经验和技术, 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3 定义:

 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 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特” 在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

 4 五大特区:

 1980 年设立经济特区:

 深圳(最早设立)、 厦门、 汕头和珠海, 后来增加海南岛(面积最大)

 5 条件:

 交通发达; 著名的侨乡 ; 离港澳台近;

 6 作用:

 是对外开放的窗口, 起到示范、 辐射、 推动作用。

 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有力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7 对外开放的格局 (1)

 1980 年设立深圳、 厦门、 珠海、 汕头、 海南(1984)

 经济特区。

 (2)

 1984 年开放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

 广州、 上海、 天津、 大连等 (3)

 1985 年开辟经济开放区:

 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等。

 (4)

 1990 年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5)

 2001 年 12 月,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6)

 特点:

 形成从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全方位、 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 当今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对外开放的不同

 当今对外开放 旧中国对外开放 性质 为了 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学习外国经验技术, 增强我国实力, 是主动开放 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向中国倾销商品, 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 是被动开放。

 结果 有利引进外资, 发展中国的民族经济,使中国走向富强繁荣。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 有利于帝国主义在中国侵略而不利于中国的民族工业。

  考点 55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 背景:

 中国是由 56 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各少数民族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2 含义:

 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区。

 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 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 行使自治权。

 目前, 全国建立了 五

 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 自治县等。

 3 特点:

 ①中央统一领导下的自治, 服从国家政策、 法令, 是我国一级地方政府。

 ②以少数民族聚居为基础实行。

 ③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往往包含几个少数民族和汉族。

 4 意义:

 体现了各民族的一律平等, 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 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 加强民族团结, 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 社会的发展。

 成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分析比较特别行政区与民族区域自治区的联系与区别 1 联系:

 都有自治权, 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

 2 区别

 特别行政区 民族自治区 区域 港澳台设立 少数民族聚居地 自治程度 高度的自治权 一定自治权 社会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解决问题 恢复行使港澳主权、 实现两岸统一 解决民族问题, 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

  考点 56 “一国两制”

 香港、 澳门回归

  1 提出 “一国两制” 最早是邓小平针对解决台湾问题时提出。

 2 含义 “一国两制” 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 我们国家的主体部分坚持社会主义, 台湾、香港和澳门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作为特别行政区仍然保持资本主义制度。

 3 实践:

 港澳回归 (1)

 条件:

 ①国力增强, 国际地位提高

 ②一国两制构想的日趋完善。

 (2)

 过程①1997 年 7 月 1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②1999 年 12 月 20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3 意义

 ①洗雪了百年国耻, 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②是一国两制构想运用的结果。

 ③为国家社会解决国家间遗留问题提供借鉴。

  港澳回归说明了什么?

 答:

 港澳回归是我国统一大业的伟大成就; 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发展, 综合国力提升的表现。

 考点 57

 1 、 大陆与台湾两岸的交往 1、 发展历程:

 三国, 孙权派人到达夷洲( 今台湾)

 2、 元朝, 设澎湖巡检司 正式管理。

 3、1895 年《马关条约》 签订后, 日 本侵占台湾, 1945 年抗战胜利后, 中国政府恢复对台湾的主权。

 4、 1949 年 12 月 , 国民党政府退居台湾, 造成海峡两岸分离。

 2. 对台政策的制定 (1)

 新中国成立后, 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 又明确了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2)

 改革开放新时期, 党和政府在邓小平“一国两制” 的科学构想基础上, 采取措施,缓和海峡两岸关系, 推动祖国统一大业。

 3.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的三个历史时期 (1)

 隔绝状态时期。

 由于台湾当局实行“三不” 政策, 海峡两岸处于 38 年 (1949 年—1987年)

 的隔绝状态。

 (2)

 两岸交流日趋密切时期。

 1987 年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 两岸在经济、文化等领域达成了共识(海协会、 海基会成立)。

 (3)

 20 世纪 90 年代初至今, 两岸关系在曲折中发展, 两岸经济、 文化交流更加密切。

  分析比较我国政府处理与港澳问题的不同 1 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问题, 属内政问题。

 港澳问题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 涉及国际关系。

 2 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港澳则派驻人民解放军。

 考点 58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万隆会议 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50 年代)

 (1)

 提出:

 1953 年, 周恩来在接见印度政府代表时提出。

 1954 年 6 月, 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时, 分别同两国共同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

 (2)

 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3)

 意义:

 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影响, 成为国际上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

 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制定,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2、 周恩来参加万隆会议

 1955 年 4 月, 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了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周恩来总理率代表团出席会议。

 会议主要讨论保卫和平、 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由于帝国主义的破坏和各国间矛盾错综复杂, 会议出现尖锐分歧,周恩来及时提出“求同存异” 的方针,

 意义:

 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考点 59

  重返联合国

 中美建交(70 年代)

 70 年代新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 1 表现:

 (1)

 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1 年 10 月, 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

 中美建交 ①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②1978 年 12 月, 中美两国政府发表《建交公报》。

 1979 年 1 月 1 日, 中美正式建交, 中美关系进入正常化发展阶段。

  2 原因:

 ①根本原因:

 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②美国霸权地位衰落。

 ③亚非拉发展中国在联合国的作用大为增强及对中国外交的支持。

 3 影响:

 ①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②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③缓和了世界紧张局势, 为建立国家关系新秩序起了积极作用。

 考点 60 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等活动(90 年代以来)

 (1)

 1991 年, 中国作为主权国家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PEC), 我国提出了“相互尊重、 平等互利、 彼此开放、 共同繁荣” 的区域经济合作原则。

 (2)

 2001 年, 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我国为之所作的努力, 充分展示了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 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业合作的积极态度。

 (3)

 原因: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大, 对外政策作了重要调整, 积极开展多边外交。

  中国外交事业发展的认识与感想有哪...

推荐访问:考点49 一五计划 考点 一五 精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