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服务能力建设报告(9篇)

时间:2023-05-03 10:05:03 调查报告 浏览次数:

篇一:医院服务能力建设报告

  

  关于全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情况汇报(精选文档)

  关于全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情况汇报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围绕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目标,把群众满意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强基层、保基本、建机制”工作要求,以健康×建设为统领,不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基层群众享受到更加优质的医疗资源。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卫生健康机构×家,其中医院×家、疾控中心×家、妇幼保健院(站)×家、卫生监督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家、卫生院×家、村卫生室×家。卫生技术人员×人,其中执业医师×人、执业助理医师×人、注册护士×人。

  二、工作开展情况

  ㈠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不断深入

  尊敬的各位领导:

  一是全面推进县域综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立以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为主任,卫健、人社、编办、医保、财政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管理委员会,建立党委统筹、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医

  院参与的机制,压实成员单位职责,明确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探索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资源管理一体化、医防融合一体化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逐步推进人员管理、财务管理、药械管理、业务管理、准入退出、绩效考核“六统一”管理。二是健全分工协作、人才培养工作机制,完善心电诊断、影像会诊、远程教育等技术共享机制,促进医共体内部在区域合作、教育科研、人才培养、学专科建设等方面联动协作,增强基层医疗机构技术力量,逐步恢复基层医疗机构“造血”功能,有效促进城乡医疗水平均衡发展。三是转变医院管理模式,推动医疗机构由单一的医院管理转变为医共体集团化管理,规范管理基层医疗机构财务、后勤、综合服务,实现医疗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满意度。四是探索建立“县级统筹、重点保障、动态调整”集团人才编制池制度,统筹×个编制在医共体内合理流动,解决各个医疗机构人员分布不合理难题,有效缓解基层“人才荒”。

  ㈡市域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一是谋划“市强”,推进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有序推进×融入全市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体系,拓宽医疗服务边界,为广大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医疗服务。借助援_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建立×与各乡镇卫生院对口援助机制,×顺利通过第二轮二级甲等民族医医院复评,挂牌“×”,×分别挂牌×,总院每年定期选派管理专家和专业技术骨干,在谋

  划发展思路、规范管理、人才培养和提升医疗技术方面进行技术指导,“软硬”兼施、“输造”并举,逐步提升市域内就诊率及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二是推动“乡活”,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针对乡镇卫生院短板,医共体集团龙头医院与成员单位之间采取专业技术骨干定期下派、统筹调配、以科包院、派驻等方式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1—4月对基层成员单位医务人员轮训×人次,基层医疗机构诊治病种数较去年增加2—3种,2家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了常规手术,基本实现了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市。连续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年活动,根据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区域设置、功能布局、群众需求等各项因素,完成×房屋布局、科室设置优化。

  三是发挥“村稳”,提升村级服务能力建设。为×所村卫生室安装“×”以及医保结算系统,强化基层卫生信息化,助力基层提升服务能力。加大对乡村医生开展实用技能和适宜技术的培训力度,落实多渠道补偿政策,村医补助逐步提高,将所有村医月补助提升至现在2400元,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者提升到3000元,偏远村村医在原月补助的基础上再增加1000元,通过公共卫生服务、基本药物零差价等补助再次提高村医收入,为稳住村医队伍提供保障。

  四是“上下联、信息通”,畅通信息、资源共享渠道。推行“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审核”的服务模式,实现医学影像检查结果互认和人才资源共享。完成基本公共卫生服

  务综合管理系统优化升级,全民健康体检实现数据实时上传,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家庭医生签约等系统主要功能全部上线使用,有序开展远程教育、远程会诊、区域影像、区域心电等技术共享,“先诊疗后付费”诊疗服务实现全市公立医疗机构全覆盖,就医流程进一步简便优化,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效缓解,就医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㈢医疗卫生服务普惠性凸显。

  一是国家基本药物实现零差率销售。目前,全市所有市直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严格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药物实行网上统一采购、统一价格、零差价销售,有效减轻各族群众医疗费用负担。二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全面推进。开展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计划免疫、重症精神病患者健康管理等12项46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艾滋病防控、“两癌”筛查、农村孕产妇分娩补助、新生儿疾病筛查等10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一步提升服务内涵和质量。三是推动基层首诊、市级诊疗、回乡康复分级诊疗制度下沉落地。优化市乡村分级诊疗制度、双向转诊标准和转诊流程。实行乡村级管理再分级救治,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常见病、慢性病进行筛查、诊断治疗,普及医学常识和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引导群众科学就医,做到脱贫人口、低收入、边缘户慢病患者应签尽签。四是中医民族医药优势积极发

  挥。深入实施中医民族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推动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中医(民族医)馆建设提档升级,完成全市×个乡镇卫生院、×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民族医)馆设立。乡镇卫生院能够规范开展×种以上中医适宜技术,×%的村卫生室能够开展×种以上,个别村卫生室配备中药饮片。五是健康教育宣传不断加强。以学校、托幼机构、村社为重点,运用上卫生知识课、专题会议、发放宣传资料、黑板橱窗等形式广泛宣传传染病的预防,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和疾病防控能力。截至目前,全市共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场次,受益群众达×人次。

  三、主要存在问题

  一是城乡医疗资源规划布局仍需进一步加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有序就医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二是医共体建设推进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如医共体内“六统一”管理规范化管理落实力度不够,×作为紧密型医共体牵头医疗机构支持作用发挥还不足,医疗队伍总体缺编问题有待解决。三是医疗卫生服务核心竞争力还不够强,基层服务能力弱仍是短板,实用型人才资源匮乏,高层次卫生人才、医疗新技术引进仍有明显不足。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㈠持续提升市域医疗服务能力,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按照分类施策、发展特色、重点突破的原则,加大资金投入,确保政府卫生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加大,并

  重点向公共卫生、基层卫生倾斜。稳步推进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规范化实施,保障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设备与人员配备工作,不断巩固提升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

  ㈡继续推进分级诊疗工作。进一步强化“三医联动”,加快多层次医联体和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健全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发挥ד龙头”作用,持续开展“以科包院”对下帮扶机制,明确帮带计划、任务,科主任及骨干下沉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医疗巡诊、坐诊、义诊、就地培训等服务,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提档升级。

  ㈢切实加强人才引进培养。积极营造爱才引才留才环境,制定出台加强卫生健康人才引进培养工作的政策措施,以更完善的引进和培育体系、更具吸引力的优惠力度,促使基层卫生人员素质和水平整体提升和更新。落实“两个允许”要求,调动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改革积极性,推动更多人才流向基层、服务基层、扎根基层。

篇二:医院服务能力建设报告

  

  XXXXX中医医院

  XXX年医疗服务与质量建设情况报告

  XXXXX中医医院院长

  (XXXXX年XX月

  日)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您们好!

  首先,我谨代表全院干部职工对您们莅临我院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欢迎!对您们长期以来对我院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在今年的医疗服务与质量建设中,我院不断巩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的创建成果和XXX年医疗质量检查获得的优异成绩,把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和保障医疗安全作为核心内容,把加强内涵建设、构造和谐医患关系、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建立科学管理的长效机制作为永恒目标,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狠抓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今年5月,县卫生局聘请市级专家对我院重点科室和重点环节进行全面自查,对查出的问题进行持续改进,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医院基本情况

  XXXXX中医医院建于XXX年,位于XXXXX五XXX镇,总占地面积XXX平方米,业务用房面积XXX平方米,是XXXXXX地区集医教研一体的国家二级中医医院,现编制床位XX张,开

  -1-

  放床位XX张,在职职工XXX人,其中卫技人员XX人。医院共设职能科室16个,临床科室14个,医技科室7个,其中针灸科和耳鼻咽喉科为省级重点在建科室,骨伤科和肛肠科为市级重点科室。2013年我院成功创建为国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中医药特色优势更加突出,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三年内,我院将整体搬迁至XXXXX区XXXXXX地块,按三级医院建设标准建设。届时,我院将为XXXXXX及周边地区群众提供更为优质高效的中医医疗卫生服务。

  二、医疗服务与质量建设开展情况

  (一)加强领导,强化落实

  我院高度重视医疗服务与质量建设工作,成立了以一把手为组长、分管院长为副组长、各科负责人为成员的医疗质量管理领导小组,按照科室职能对建设内容进行了分工,明确了具体人员和工作职责,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和部署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并定期深入一线进行督查,及时整改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形成了主管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二)完善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能力

  坚持医院公益性,体现“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进一步优化门诊布局结构,做到科学合理,流程连贯便捷,规范标识标牌,能清楚、醒目的引导患者及时就诊。增加导诊咨询台工

  -2-

  作人员,为病员解难答疑,对无陪护病人实行陪护挂号、就诊、取药、住院一条龙服务。增设了中医综合治疗室、查询机、自助打印机、LED电子显示屏,滚动公示医疗价格及医保支付政策信息。进一步优化入出院及转院流程,为不便特殊人群提供人性化服务。开设电话、网络等诊疗预约方式,开展无假日门诊和夜间门诊,为患者提高方便。医院设有纠风办和调解室,统一接受和处理患者及医务人员投诉,妥善处理医疗纠纷,聘请专业法律顾问定期开展法律查房,在重点环节尽量避免医疗纠纷,提高医务人员法律意识。

  (三)加强文化建设,狠抓制度建设,强化依法执业

  医院文化涵盖了医院建设的方方面面,是医院品牌的灵魂。近年来我院始终坚持中医医院的办院方针,重点打造中医专科品牌,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医院在“以病人为中心,以医疗质量为核心”的宗旨下,全力推进医院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无形的中医文化理念渗透在有形的日常工作中。进一步规范完善医院制度、工作职责及应急预案,汇编成册并要求全院职工认真学习贯彻落实,确保医疗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法可依,规范有序,保证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执业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科室命名,规范医疗技术准入,规范医务人员执业,并开展培训。

  -3-

  (四)持续医疗质量改进,提升医院服务能力

  质量是医院的命脉,长期以来,我院一直把医疗质量作为首要工作来抓,以院长为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建立院科两级医疗质量管理体系,抓好制度建设,严格质量监督,保证医疗安全,确保医疗工作取得满意效果。

  1、加强质控、提升质量,确保医疗安全

  建立和完善各种质量监督、管理组织。调整医疗质量监控部门“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药事管理委员会”“感染控制委员会”等管理组织结构,医院对上述各组织制定了明确的职责,定期对医疗、护理、院感、药剂、输血、病案等方面质量进行监督、检查,确保重点环节和薄弱环节安全。进一步加强医疗事故防范工作,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严格依法执业,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从源头上预防医疗纠纷和事故。加大监控力度,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工作,要求各科室定期自查自纠,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障医疗安全。

  2、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全面提升医院整体水平

  在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中,我院坚持“患者安全放第一位”的质量理念,强化医疗安全意识,严格执行医疗、护理操作规范,落实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核心制度,切实加强医院基础管理,提高医护质量;加强院内感染控制,有效防治院内感染;完善检验相关制度,常规开展室内质控;加强临床输血管理,保证24小时

  -4-

  临床安全用血;加强药品、医疗器械采购、储存、使用质量的监督管理,进一步规范和监督临床用药,严格规范检查,做到因病施治,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健全护理质量控制体系,规范护理文书的书写,强化护理技术操作训练,加强检查、督促及指导工作,全面提高护理质量;完善医院急救功能,建全急诊科各种抢救规程,完善各项登记制度,实现急诊会诊迅速到位;加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治能力建设,制定应急预案,提高医务人员应急处置能力,杜绝各类责任事故的发生;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全面提升医院服务水平和质量,提高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使患者能够享受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3、多措并举,落实整改,确保成效

  按照上次医疗质量检查专家组提出的问题及建议,我院立即成立整改督查小组,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梳理、整改,采用多种举措,持续改进医疗质量,确保成效。

  (1)强化培训,提升医务人员质量安全意识,编印《核心制度手册》《护理操作规范》《应急预案》等手册,便于随时阅读,组织了多场核心管理制度、医疗法规、三基三严培训,达到全员覆盖。

  (2)加强病历书写管理,严把病历质量关,邀请专业法律顾问对重点环节进行法律查房,有效杜绝纠纷隐患。开展病历质量评选,提高医务人员注重病历质量的意识。目前归档病历甲级率均在XXX左右,杜绝丙级病历。

  -5-

  (3)进一步完善医疗技术管理制度、XXX技术准入、风险管理办法、手术分级管理等相关制度,重视拓展科主任临床教学查房工作,积极开展临床路径,现医院开展临床路径XX个,其中西医临床路径XX个,中医临床路径X个,制定有急性心梗、心衰等X个单病种质量指标,并积极探索临床科室标准化医嘱工作,规范了医生诊疗行为。

  (4)严格控制住院天数,针对各临床科室实际情况制定了患者平均住院日。2X年上半年月,医院平均住院天数X天,病床使用率X%,周转次数X次,医院门诊人均费用X元,住院人次费用XX元。

  (5)进一步规范输血管理,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输血全过程记录完整,输血病历实行100%质控。

  (6)加强药事管理,定期开展处方点评,合格率97%。对“毒”“麻”“精”等特殊药品实行三级管理和“五专”管理,合理规范使用抗菌药物。X年上半年,医院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率X%,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X%,I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率X,微生物送检率52%。

  (7)严格执行护理常规,贯彻落实优质护理和整体护理服务,设立了优质护理服务专项奖金,每季度由护理部根据病房护理质量、护理工作量、病员满意度等指标进行奖励,培养了X名专科护士,为科室发展和开展XXX技术起到了领头羊作用,X年开始顺利开展了PICCXXX技术,到目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医院现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病房9个,覆盖率100%,患者满意度98%以上。

  -6-

  (8)加强医院感染管理,设有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有专门的管理部门和人员负责院感管理工作,有效控制重点人群、重点环节的特殊感染。在用品管理上,进一步严格手术器械和用品的清洁、灭菌、包装等过程管理要求,消毒、灭菌、检测等实行一体化管理,每季度编发院感工作通报,发放临床科室。

  4、持续发扬公益事业,强化对口支援工作

  医院积极开展医疗帮扶与合作,与全县XX家乡镇卫生院的对口帮扶协议,与XX医院签订指导医院协议并获授牌。X年上半年我院共派6名医务人员到XXX卫生院、XX卫生院、XX卫生院、XX妇幼保健院等开展为期一年的帮扶工作,参与诊疗患者XX人次,开展会诊和疑难病例讨论XX次,接受XX卫生院医务人员进修XX人,开展学术讲座和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XX次,培训人数XX余人次,派出医务人员卫生下乡XX人次,巡回医疗及义诊患者XX人次,受到当地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欢迎。

  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在您们的认真指导下,我院在医疗服务与质量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距离市卫生局和县卫生局的要求还有差距,与兄弟医院相比还有不足,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成都市医疗服务与质量建设考核评价标准》为蓝本,认真对照标准自查自纠,持续质量改进,与时俱进,开拓创XXX,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确保医疗安全,不断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品质,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优势,-7-

  切实为我县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以健康梦托起中国梦,谱写健康XXXXXXXXX篇章。

  最后,祝各位领导、专家身体健康,阖家幸福,万事如意,并对我院的检查指导所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谢谢大家。

  -8-

篇三:医院服务能力建设报告

  

  XXXX医院

  关于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汇报

  尊敬的卫健委调研组的各位领导和专家:

  今天,各位领导、专家一行在百忙之中不辞辛苦,专程到我院调研指导工作,是对我们广大干部职工的极大鼓舞和鼓励,我们对调研组的各位领导和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提高优质资源的可及性、促进双向转诊的重要手段,建院以来,我们以创建HIMS7数字化医院为目标,积极推进信息平台建设、远程医疗服务、实现省、市、县、乡医疗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目前,已实现省级、市级、县级及医共体内部乡镇卫生院、卫生所等17家签约单位五层三级远程医疗服务系统的互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我就医院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做如下汇报:

  一、县域及医院基本情况

  (一)XXXX市辖区及卫生资源基本情况

  XX市位于XX省中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拥有8000年的XXXX文化、5000年的XXXX文化。荣获2018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2018年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荣登“2018中国幸福百县榜”。XX市辖13个乡(镇),157个村(居)

  委会,面积573平方公里,总人口70.3万,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达99.4%;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684个,床位5816张。卫生技术人员7130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2853人,注册护士3020人,一级医疗卫生机构主要有1个妇幼保健院、12个乡镇卫生院和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二)XXXXXXXX医院基本情况

  XXXX市人民政府全额投资兴建的市属唯一一所公立二级甲等综合医院,作为XXXX医院医共体理事单位,医院实行决策、监督和管理三权分离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采用法人治理结构,委托XXXX医院医疗集团全面管理。按照保障基本医疗的方针,坚持公立和公益性原则,以“健康管理”和“急危重症救治”为抓手,重点发展健康管理和急危重症专科体系。确立“系统化、体系化、品牌化和智能化”的精品型医院的发展目标,依托XXXX医院医疗集团建设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救治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和老年人急性期快速恢复中心;同时,打造区域内医学影像诊断中心、临床检验中心、病理诊断中心、血液透析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和远程会诊中心,力争十年左右建设成为XX辖区内学科特色突出、医疗技术领先、科研教学配套、医疗服务满意的精品型区域医疗中心。

  2019年3月17日医院正式开诊,目前开局良好、运行平稳、业务量平稳提升,各项工作呈稳步上升趋势,完成了6个

  业务系统的设置,目前已开设21个门诊,共设置15个病区,18个专业组,学科体系逐渐完善,目前核定床位增加到500张,实际开放床位380张。门诊总量达123937余人次,收治患者7097人次,手术量近1889台;药占比26.68%,耗材比8.82%,平均住院日7.1天;门诊次均费用142.70元/人次,住院次均费用6366.42元/人次。

  二、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工作情况

  (一)坚持需求导向,完善平台建设。按照

  “数字化”医院建设标准,一期投入约3000万元,其中远程医疗服务体系搭建费用650万元。目前已完成50个模块的上线运行,建设有国家标准化机房、远程会诊室、多功能会议室、计算机培训教室等,HIS/LIS/PACS等系统初步搭建完善,实现了工作流程的全覆盖,形成了从医疗、服务到管理的立体纵深的网络体系。同时也为为整合县域内医疗资源、促进医疗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信息化支撑条件。

  (二)坚持问题导向,明确发展目标。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广大人民群众看病就医公平可及性为目标,借助“互联网+医疗”技术,搭建以信息化为支撑,纵向贯穿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横向覆盖急诊急救、疑难重症诊疗、慢病全程管理、健康管理的多维度三级联动县域网络医疗模式和基于医疗大数据的县域内疾病预防体系;探索市、县、乡(镇)

  卫生一体化医疗管理模式,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实现医疗资源和诊疗信息协同,提高基层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急救能力,形成全县急救体系统一调度指挥、反应快捷的急救网络;依托信息化技术,打造高质量的区域医学影像诊断中心、临床检验中心、病理诊断中心、血液透析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和远程会诊中心,促进医疗资源共享,整体提升新郑地区医疗服务救治能力。

  (三)坚持任务导向,强化质量管理。我院成立了远程医疗领导小组和远程医疗专家委员会,并由信息部、医务部、医共体办公室、科教科抽调专人负责进行远程医疗中心管理工作,确保远程医疗服务系统硬件和软件处于正常运行状态,符合远程医疗等相关卫生信息标准和信息安全监管规范。建立健全分级管理制度、审核同意制度、合作协议制度、知情同意制度、监督管理制度,以及信息安全制度、准入管理制度、责任认定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等远程医疗服务相关的管理制度,完善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保障措施,确保医疗质量安全,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四)坚持目标导向,稳步分层推进。以XXXX医院为龙头,统一规划,推进区域医疗资源中心化和集约化、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努力在基层为人民群众提供同质化的医疗服务。一是加快推进县域外远程医疗系统建设。在远程临床检验资料共享、远程心电诊断、远程病理诊断、远程手术示教、远程重症监护、远

  程预约服务、远程医学咨询、远程医学教育、远程医疗服务内容上与上级医院互联互通,逐步增加服务功能。二是推进县域内远程医疗系统建设。2019年底,建成面向全县镇、村医疗机构的远程医疗系统,在新郑市公立人民医院建成区域医学影像诊断中心、临床检验中心、病理诊断中心、血液透析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和远程会诊中心,实现医疗业务的同质化管理。三是推进远程医疗数据中心建设。2020年6月前,通过整合数据资源,完成区域一级数据中心建设,目前部分基层单位远程医疗系统软、硬件之间不匹配,数据没有进行物理上或逻辑上的全面集中,在实践中数据资源的进一步关联整合和利用受到一定限制,需要通过数据的整合、梳理和集中,改变全系统过去数据的物理存储和逻辑存储方式,实现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实现与县域远程医疗中心系统的无缝对接,使应用系统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五)坚持效果导向,成效初步显现。2018年5月17日“XXXX医院医共体”揭牌成立,目前,已与XXXX医院、5家一级医院、10个乡镇卫生院、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家卫生所搭建了远程医疗系统,远程医疗工作已涵盖远程临床会诊、远程多学科病例讨论、远程双向转诊、远程影像、远程病理、远程心电等医疗类服务项目,并有计划的开展远程医学教育和培训,实现了市、县、乡三级互联互通,目前完成远程心电27636例、远程影像4596例,远程会诊96例。2019年7月与省医疗远程中心签订《远程医疗服务协议》,加入省远程医疗体系,这也正式标志着我院五层三级远程医疗服务系统的初步建成。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开展远程医疗服务是一项深化医改的惠民工程,是实现分级诊疗制度的关键配套措施之一,发挥着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快速下沉的重要作用,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面临着:

  一是行业(系统)标准化体系不健全。缺乏统一的医疗规范和技术标准,信息传输信道不同、软硬件不同,造成不同层级医院信息传输不畅;

  二是缺乏控制医疗风险的机制。相应的法律法规责任不明确,缺乏各方权利医务的分担,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和劳务补偿,无法有效保障医院和患者的权益;

  三是远程医疗和分级诊疗脱节。远程医疗服务重视对下级医院的指导作用,没有对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全程跟踪,没有形成治疗的连续性,一旦转院治疗信息容易中断,不利于分级诊疗的落实。

  四是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限制等问题。以现有医疗机构的运行模式与特点,在实践中光依靠行政手段或财政和医院贴钱来推动,而不考虑实际的运行成本与效率,长期在基层开展远程医

  疗服务显然是不可持续的。

  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起步时间较短,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巨大的挑战,这就要求只有在保障、服务、机制做好文章,远程医疗服务建设才能取得实效。

  一是确立“大集中、大统一”的发展模式。将目前已建成的省、市级远程医疗系统、医联体(医共体)系统和单点的远程医疗站点通过升级改造和系统对接等多种形式,全部接入省远程医学服务平台,形成全省完整、统一的远程医疗分级服务体系。

  二是加强远程诊疗专用人才的培养。各节点安排专人负责运维及联络协调,建立符合医院发展实际的远程医疗常态化运营模式,确保远程医疗服务效果。

  三是理顺远程会诊和双向转诊的关系。除了单纯的“远程会诊”,远程医疗所能实现更理想的状态应该是畅通的“双向转诊”,把基层医院和中心医院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小病在当地治疗,疑难病迅速转诊,康复管理又回到基层。

  四是尽快出台或完善关于远程医疗服务价格标准。协调各级医保物价部门,将远程医疗服务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分配机制和准入标准,建立一整套远程医疗服务政策体系。

  五是完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管理的相关法规和标准。明确法

  律关系和责任认定,落实每个环节责任人,加强对远程医疗质量的监管。设定统一的远程医疗平台准入标准、技术评价标准、设备质量标准、制度保障标准等,严格资格准入和审核。

  “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行动引领,而远程医疗作为“互联网+医疗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缓解医疗资源发展不平衡的重要途径,各位领导和专家这次到我院来调研指导工作,是对我们工作的巨大促进和推动,我们将以远程医疗体系为核心的互联网医院建设为目标,努力构建“诊前-诊中-诊后”一体化、线上线下协同化、院内院外互通的闭环医疗服务模式,以良好的品质为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和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2020年7月28日

篇四:医院服务能力建设报告

  

  基层服务能力建设情况报告

  近年来,卫生院在区卫健委以及上级部门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基层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取得长足进步,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有效地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一、基层医疗设施设备配备情况

  (一)卫生院设施设备投入情况

  卫生院拥有CR机,分立式全自动化分析仪,全自动化血细胞分析仪、四维彩色多普勒超声系统、二十四小时动态心电图、尿液分析仪、心电监护仪、多功能牵引床、微量元素分析仪等一批先进医疗设备,目前卫生院正在通过招投标购置DR一台。

  (二)卫生室设施设备投入情况

  卫生院为每家村卫生室添置健康一体机等基本医疗设备,并配备电脑、打印机等现代化办公设施设备。

  卫生院响应国家号召,弘扬中医药文化,卫生院将为村级卫生室购置设施设备,用于开展中医药服务。

  二、医护人员队伍建设情况

  (一)卫生院医护人员队伍建设情况

  1、现有职工情况。卫生院在编在岗职工43人,其中主治医师5人、主管护师6人、全科医师7人。

  2、人员培训情况。医院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将医院医务人员送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加快人才培养,提高了医院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2019年6月,医院选派儿科医师李四参加某省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培训1年;2019年8月,医院委派张三到皖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培训2年。

  3、人员招聘情况。2019年11月,卫生院通过区卫健委公开招聘职工2人,目前正在政审。同时卫生院积极响应上级部门定向委培计划,每年上报卫生院所需人才,不断扩大卫生院人才队伍,提升卫生院整体医疗水平。

  (二)卫生室医护人员队伍建设情况

  (1)人员招聘情况。2018年5月,卫生院公开选拔了具备执业资质的乡村医生4人,充实了村医队伍。

  (2)人员培训情况。2019年5月份,卫生院选派乡村医生一名参加市全科医师培训,有效的提高了村级卫生人员专业技术水平。

  (3)人员定期考核情况。为加强乡村医生从业管理,卫生院根据区卫健委相关文件精神,对辖区内41名村医开展村医定期考核,38人通过考核,3人在此次考核中没通过,被清退村级卫生室,有效的提高了村级卫生人员整体素质。

  三、基层医疗、诊疗水平现状

  (一)卫生院医疗、诊疗水平情况

  1、科室设置情况。卫生院现有门诊部、住院部、公共卫生科、行政后勤科、医护管理科、医药技科等六个科室,设置了内科、外科、妇产科、公卫科、中医科、放射科、检验科、超声科、心电图室等全科医疗科。能开展中西医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门诊及住院治疗,同时针对家庭医生签约履约工作,医院建有一体化体检中心,用于辖区内居民健康体检。

  2、医养结合中心。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深,半使能老人、使能老人或有较严重疾病的老年患者等特殊人群大幅增加,为缓解养老、医疗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为进一步提高卫生院的服务能力,满足特殊人群的就医需求,卫生院正在积极筹备建设医养结合中心。

  (二)村卫生室医疗、诊疗水平情况

  1、村级卫生室建设情况。辖区内12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配置一个村卫生室,为改善辖区内居民就医环境,满足居民就医需求,针对辖区内房屋损毁严重、业务用房不足的村卫生室进行新建,几年来,卫生院新建村级卫生室6家、正在施工新建的村级卫生室3家,预计6月中旬投入使用,其中正在新建的张村卫生室总面积约260平方,是一所集医疗卫生、康复、计划生育与一体的村级卫生室、正在筹备新建村级卫生室1家。建成后的村卫生室均按照要求,设置有

  诊断室、治疗室(处置室)、药房、观察室、资料室(健康教育室)、值班室分开,确保了流程合理、方便就医。

  2、中医药特色科室开展情况。为弘扬中医药文化,响应国家村级中医药特色科室建设,落实区卫健委相关文件精神,卫生院结合辖区内各村级卫生室的实际情况,针对有条件的村级卫生室建设中医特色科室,开展中医药服务,并逐步在辖区内所有卫生室开展中医特色科室。

  四、医共体运行和医联体建设情况

  卫生院放射科、妇保科分别跟市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建立医联体。2019年度放射科共计邀请市人民医院专家远程会诊诊疗患者889例,妇产科共计向市妇幼保健院转诊患者1028例,有效的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

  五、社区首诊及分级诊疗制度落实情况

  卫生院为有效落实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工作,自开展双向转诊工作以来,积极加强与上、下级医院的合作,为辖区广大居民提供了就医方便,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一)组织保障。院领导高度重视分级诊疗工作,成立了分级诊疗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及处理双向转诊事宜。明确双向转诊规范,并由门诊部、医务处协同负责双向转诊工作,为患者双向转诊开通了绿色通道。

  (二)技术保障。卫生院跟市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建立医联体,有力的保障分级诊疗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工作情况

  1、积极开展宣传及培训工作,我院组织全院人员进行了培训,并制作了相关宣传资料,利用宣传栏及橱窗向就诊人群进行分级诊疗相关知识的宣传。

  2、并定期邀请上级医院到卫生院指导工作,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3、严格执行基层首诊制度和双向转诊制度,要求首诊医师加强临床评估工作,急危重症患者,首诊在我院治疗,明确诊断以及病情稳定后,积极转至上级医院继续治疗,积极协调进行转诊工作。

  六、经费保障,医保金拨付使用情况

  (一)提高思想认识,严肃规范管理。为加强对医疗保险工作的领导,卫生院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医保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工责任到人,从制度上确保医保工作目标任务的落实。多次组织全院医护人员认真学习有关文件,针对本院工作实际,查找差距,积极整改。加强自律管理、自我管理。

  (二)建立长效控费机制,完成各项控费指标。卫生院医保办联合医、药、护一线医务人员以及相关科室,实行综合性控制措施进行合理控制医疗费用。严格要求医务人员在

  诊疗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各项诊疗常规,做到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禁止过度检查。严格掌握参保人的入院标准、出院标准,严禁将可在门诊、急诊、留观及门诊特定项目实施治疗的病人收入住院。

  充分利用医院信息系统,实时监测全院医保病人费用、自费比例及超定额费用等指标,实时查询在院医保病人的医疗费用情况,查阅在院医保病人的费用明细,发现问题及时与科主任和主管医生沟通,并给予正确的指导。

  加强控制不合理用药情况,控制药费增长。药事管理小组通过药品处方的统计信息随时了解医生开药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强对“大处方”的查处,建立处方点评制度和药品使用排名公示制度,并加强医保病人门诊和出院带药的管理,严格执行卫生行政部门的管理规定。

  卫生院明确规定医务人员必须根据患者病情实际需要实施检查,凡是费用较低的检查能够明确诊断的,不得再进行同一性质的其它检查项目;不是病情需要,同一检查项目不得重复实施。

篇五:医院服务能力建设报告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共5篇)

  (篇一)

  6月中旬,在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清荣同志的带领下,本调研组先后深入**、**、**三乡镇中心卫生院和部分村卫生室以及县医院、卫计局、医改办、医保局等单位,通过实地查看、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等方式,对全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成效

  近年来,县医疗卫生管理部门履职尽责,强化管理,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力改善人民群众就医环境,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1、医疗服务保障能力大幅提升。近年来,先后改扩建12所乡镇卫生院,178个村级卫生室达到“五化”标准,成立县精神病医院(精神卫生中心),新建县医院住院大楼。县医院、中医院建立了“名医堂”、“养生堂”和“知名中医工作室”,17个乡镇卫生院建起“国医堂”。社会力量办成综合医院3家,在建医养融合医疗机构1家。县医院4个临床科室、县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申报创建市级甲类临床重点专科,乡镇卫生院1个针灸科和5个放射影像科申报创建市级乙类重点专科。组建120急救指挥中心,县医院完成介入诊疗中心建设。按照“以大带小,以强带弱,以城带乡”的思路,依托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带动17个乡镇卫生院,组建3个医疗联合体。全县构建起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2、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全面加强。卫生应急法制、体制、机制和预案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和完善,卫生应急管理能力和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对能力不断提高。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水平态势平稳,未发生重大传染病流行,遏制了艾滋病蔓延势头,实现了国家免疫规划跨越式发展,预防传染性疾病发病率显著下降,法定传染病报告率、及时率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率100%,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率100%。

  3、计生服务管理水平逐步提升。构建了全方位工作网络、全覆盖利益导向、全域信息化建设、全过程依法管理、全参与公共服务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五全”工作体系,积极落实“全面二孩”政策,严格执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全面兑现计生奖扶政策,高质量完成省、市下达的人口责任目标,为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

  4、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妥推进。扩大基本药物品种,并全部纳入新农合和医保报销范畴,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配备率、上网采购率、使用率、零差率政策执行到位率均达到100%。深入开展过度医疗等十大专项整治行动,有效遏制了“大处方”、“大检查”等行为,群众“看病贵”问题的到有效解决。各级医疗机构均成立了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领导小组,组建了分级诊疗科,完善了二级医疗机构与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机制,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以上。

  5、健康扶贫工程实施精准有效。各医疗机构按照“精准识别、跟踪帮扶、精准脱贫”的要求,积极实施精准式医疗救助。一是设立精准扶贫对象服务窗口,公开承诺、公示、宣传脱贫攻坚医疗救助各类优惠政策。对贫困户需要住院的,免收门诊诊疗费,减免10%的急救服务费,住院治疗在新农合报销后自付部分给予5%减免。二是严格把握入院指征,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在服务中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按标准收费,按规定核销,控制贫困户住院自付费用。三是对扶贫对象实施“一对一”服务,随时掌握动态,对重点人群开展面对面、个体化健康教育,通过前期的预防保健和后期的健康指导,力促其不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四是坚持集中帮扶与定期帮扶相结合,定期了解贫困户实际情况,跟进健康扶贫措施,确保贫困户如期脱贫。自健康扶贫工程实施以来,精准锁定因病致贫返贫对象6533户19588人,建立了贫困人口精准扶贫医疗救助大数据库,认真开展医疗保障提升、住院就诊减负、医保结算便捷、公共卫生强化、服务体系建设“五大行动”。截止5月底,全县乡镇卫生院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减免门诊费1.43万元、住院费114.73万元,其他费用4.41万元;县医院减免住院费200余万元,全县累计减免费用320.55余万元。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虽然我县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同“构建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持续提升的迫切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1、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科学。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碎片化,县乡医疗机构资源共享、互联互通格局尚未形成,重复检查、过度医疗现象难以有效遏制;专科门诊特色不鲜明,医疗康复、老年护理、精神卫生等领域服务能力比较薄弱;医疗保障渠道单一,社会资本投入不足,公立医疗机构占比过大,还未有一家乡镇民办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足,医疗资源闲置,利用效率不高;全县村级达标卫生室没有实现全覆盖,按照“五化”标准,还有66个未达标。如**16个村级卫生室,达标的有9个;**16个村、1个社区卫生室,1个村未达标,2个村还没建卫生室;**镇11个村卫生室,1个未达标。

  2、医疗机构功能定位不准确。少数乡镇医院对医改后基层医疗机构功能定位不明,导致群众期望值过高,就地就近满足群众医疗卫生健康的基本需求与乡、村医疗机构职能定位的矛盾比较突出,“健康进家庭,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分级诊疗制度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单体规模不合理扩张,特别是有些乡镇卫生院盲目跟进“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全力上大项目,进高端设备,导致医疗建设项目普遍超预算,新增大量债务,加重了运行负担。**镇中心卫生院近年来已消化276万元,仍负债374万元。**镇卫生院累计负债高达660万元,仅**年县财政就投入化债资金210万元,仍余230万元。**镇中心卫生院现有债务407万元。

  3、乡镇卫生院编制总量不足。按每千服务人口核定1.4个编制的医改要求,我县乡镇卫生院核定编制649人。机构改革后,乡镇卫生院又增加了计划生育基本服务职能,计划生育服务站56名同志统一划转至乡镇卫生院,按理编制应随之增加,但近年来因调出、退休、自然减员、组建食药监局和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划转34人等原因,由医改时核定的649人反而减少到615人,同时减少了财政差额补助的人员经费。为积极应对农村医疗卫生健康需求的快速增长,乡镇卫生院大量使用临时工,有的编外用工超过编内人员,增加了人力资源成本,人员经费成为医疗机构的主要支出。如**镇中心卫生院定编29人,在职54人,其中,在编22人,临时聘用32人。尤其是乡镇卫生院均未向临时用工人员交纳“五险一金”,为后期管理埋下较大隐患。

  4、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才匮乏。目前乡镇卫生院共945人,编制内573人,实际在岗557人(城区借用2人、改革前14人不在岗),临床医疗专业266人、护理专业119人、医技专业40人、其他人员148人;编外372人,临床医疗专业77人、护理专业181人、医技专业44人、其他人员70人。目前在岗的人员中医护比要求为1:1.2,实际仅为1:0.88,结构不合理。b超、检验、放射等医技岗位大部分东拼西凑、短期学习上岗;公共卫生人员不仅总量不足,基本上没有专业人员,大部分为医技、护理等非专业岗位人员转岗,且以编外人员为主。全科医生、中医临床(含康复理疗)、西医临床(含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影像、检验、护理、公共卫生、财务等人才尤为紧缺。基层医疗卫生资源不足,设施简陋,工资待遇不高,很难吸引医学院本专毕业生来工作。由于乡镇就医对象少,临床经验少,医疗水平难提高,加剧了乡镇卫生院的人才流失。编制管理不够规范,人才引进渠道不够通畅,陷入“医护人员编制空缺、编外人员大量使用、技术人才引进不来”的怪圈。

  5、新农合保障水平不够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基本消除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效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医疗健康保障水平。为防止基金透支,实行基金总量控制,乡镇卫生院核定基金普遍不足,不得不向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推转住院病人,无形中增加了病人负担。今年1至5月,**镇卫生院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减免门诊费1353人次13530元、住院费437人次10313元,**镇卫生院减免门诊费636人次2210元、住院治疗1095人次19841元。县医院应补尽补,应免尽免,累计减免4375人次50.6万元。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乡镇卫生院为贫困户门诊住院例均减免了13元,县医院为贫困户例均减免了116元,例均减免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6、乡村医生队伍不太稳定。村医是农村基层卫生服务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缓解农村群众“看病难”做出了积极贡献。但目前村医队伍面临人员不足、年龄偏大、综合素质偏低等问题。特别是村医特殊的身份性质和补偿机制的不完善,养老保障机制的不健全,待遇普遍较低的问题,直接影响其工作的积极性和队伍的稳定性。

  7、医疗机构用电成本过高。自**年12月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医疗卫生单位电费由原来半营利性质变成按商业用电收取(每度0.97元),在收入降低、经费来源减少情况下,电费支出与医改前实行“以药补医”时期相比不降反升,高电费已成为医疗卫生单位的较大负担。

  8、床位费收费标准偏低。自**年修订的医院床位费收费标准使用以来,我县一直未进行调整。随着乡镇卫生院服务环境的改善、服务能力的提高及市场物价水平的增长,床位费还是旧标准,与患者的实际消费差距较大,制约了乡镇卫生院的发展。

  三、对策与建议

  为科学配置城乡医疗资源,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城乡居民健康保障水平,现提出如下建议:

  1、明确功能定位,实行分级分类管理。根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医疗卫生资源现状,统筹规划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分类制订配置标准,促进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发展;合理控制公立医院资源规模,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科学界定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严格执行分级诊疗标准(根据《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20)》和医改的有关规定,县级公立医院是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载体,主要承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急危重症抢救与疑难病转诊及突发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乡镇卫生院负责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护理、康复等综合服务,并受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委托,承担所在乡镇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以及对村卫生室的综合管理、技术指导和乡村医生培训;村卫生室接受乡镇卫生院的管理和指导,承担所在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普通常见病、多发病的初级诊治、康复等工作)。

  2、完善服务体系,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始终坚持以解决群众健康问题为导向,以调整布局结构、提升医疗能力为主线,实现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适度有序发展;应急谋远,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统筹预防、医疗和康复,坚持中西医并重,发挥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整体功能;加快县级公立医院的项目建设,综合提升医疗、预防、保健功能,妥善应对因实施单独两孩生育政策,新增出生人口持续增加而带来妇产、儿童、生殖健康等突出的供需矛盾;补齐短板,实现“五化”村级卫生室的全覆盖;增加村医补助标准,统筹村医养老保险,稳定农村医务人员队伍。

  3、坚持政府主导,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切实落实政府医疗卫生投入政策,全力保障17个乡镇卫生院的污水处理站建设和县直医疗机构污水处理站的改扩建项目顺利推进。适当提高新农合住院基金总量控制标准,放大健康扶贫效果,增强医疗机构自我发展能力。督促县乡医疗机构严格执行健康扶贫政策,对减免贫困户的诊疗费用应给予补助。

  4、健全用人机制,规范编外用人管理。在确保退一补一的前提下,探索编制备案制管理和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动模式。乡镇卫生院在编制控制内以公开招聘的方式予以补充。进一步规范编外用人管理,优化编外人员进入程序,严格按照编制比例、岗位必须、条件符合等要求,择优聘用,实行合同制管理。对现有编外人员要全部缴纳社会保险,实行合同制管理。新聘编外人员按照一定的比例控制,实行考试考核,择优聘用。

  5、加强队伍建设,破解人才短缺难题。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用人单位和社会资助为辅的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投入机制,优先保证人才发展的投入。加大全科医生的培养力度,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队伍结构。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合理流动的政策引导,畅通临床、医疗紧缺人才和医学专业本科以上毕业生的引进渠道,鼓励和吸引优秀医务人员在乡镇卫生院工作,探索“一人多岗、一专多能”的培养模式。建立健全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符合医疗卫生队伍特点的科学化、社会化人才评价机制。不断完善职称评定制度,促进医疗卫生人才的合理流动和快速成长。

  6、整合医疗资源,加快医养结合步伐。整合医疗服务、养老服务资源,合理布局养老机构和老年医疗康复机构,畅通交流协作渠道。支持县级医疗机构设置养老床位,条件较好的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推动中医药与养老相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和养生保健的传统优势。加快发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提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积极鼓励医疗机构将护理服务延伸至居民家庭,广泛开展医疗健康养老签约服务,逐步丰富完善医疗服务的内容和方式。支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医养结合产业,加快提升全社会健康养老保障能力。

  7、缴纳养老保险,稳定基层医疗队伍。建议县财政参照我县村级副职干部养老保险金缴纳标准,为乡村医生缴纳社会养老保险。按照先急后缓的原则,先行安排50岁以上村医的养老保险经费,50岁以下村医的养老经费逐步安排解决,从根本上解除村医的后顾之忧。

  8、加强部门协调,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非商业赢利性质,政府应协调供电部门变更医院用电性质,由商业用电调整为居民用电,以减轻医疗机构负担,目前,上级物价部门已调高乡镇卫生院床位费收费标准,最高达到17元。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主动与物价、医保等部门协调,尽快调价并执行到位。

  (篇二)

  一、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一)基本情况

  我县有医疗卫生机构262个,其中:县级医疗机构5个,镇卫生院21个,村卫生室212个,个体诊所24个,全县的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基本形成。截止**年底,全县在编医务人员501人。全县医疗机构临聘人员490人,其中:县医院174人,中医院100人,妇幼保健院61人,疾控中心8人,镇卫生院147人。村医350人(其中:执业医师5人,助理执业医师7人)。

  **年度镇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总诊疗人次51.6万人次,住院1.29万人次,公共卫生项目服务群众164.5万人次,每名职工日均服务50.2人次。县级公立医院总诊疗人次30.7万人次,住院1.54万人次,公共卫生项目及其他服务群众51.8万人次,每名职工日均服务20.8人次。

  (二)取得的成效

  (1)医疗机构的基础条件不断改善。近年来,中省项目累计投入资金1.2亿余元,完成了21个镇卫生院、59个村卫生室新建和3家县级公立医院改扩建项目,配置常用医疗设备2000余台(件),累计培训业务人员6700余人次。创建二级甲等医院1个,二级乙等医院1个,一级甲等卫生院9个,乙等卫生院12个,创建规范化和标准化村卫生室212个,建成市级以上示范化预防接种门诊21个、规范化妇幼保健门诊21个、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中心21个,建成“艾滋病初筛实验室”4个。实现了县镇、镇村一体化管理,全县的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逐步提升,广大群众的就医条件进一步改善。

  (2)药品“三统一”政策实施,缓解了百姓买药贵和看病贵的难题。自药品“三统一”政策实施以来,药品价格、门诊次均费用、住院次均费用同比下降33.5%、26.8%和24.3%,门急诊人次同比上升22%。

  (3)新农合保障能力显著增强。近年来,由于不断加强政策宣传力度,强化服务管理,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入院门槛,控制医疗费用,提高报销比例,简化报销程序,及时兑现补助,使广大患者得到了实惠,农民主动参合的人数越来越多,**年参合率达到98.7%,人均筹资标准由50元提高到365元,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

  (4)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整体推进。以破除“以药养医”机制,取消药品加成,推行岗位聘用,实行全员聘任、竞聘上岗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临床路径改革、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抗菌药物专项整治等项工作有序开展,整体工作稳步推进。

  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政策落实不够到位。主要表现为:一是落实药品零差价后,财政对镇卫生院实行差额拨款,相当于全县卫生院职工工资总和的49%,实际运行情况是拉高填低,即:效益不好的卫生院享受财政补偿较高,效益好的卫生院财政补偿低,少部分卫生院没有享受财政补偿,影响了卫生院的工作积极性;二是镇卫生院绩效工资制还没有完全推开,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用人机制,一线工作人员和业务骨干的积极性受到影响;三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公共卫生服务配套经费不到位;四是招聘的大学生还未享受到省上出台的优惠政策(陕政办发(**)36号,待遇:一年试用期满考核合格,一次性补助安家费3万元,按有关政策规定优先享受保障性住房)。

  (二)基本建设财政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基层卫生院的诊疗设备相对缺乏,多数卫生院实用的诊疗设备仍显不足。二是部分卫生院房屋紧张,周转房短缺,医务人员长期在外租住,对工作有一定影响。

  (三)医务队伍现状堪忧。主要表现在:一是现有人员偏少,基本服务运转难。就卫生院而言,县上核定镇卫生院人员编制310名,目前在编256人,其中:县级医疗机构借调51名,实际在岗205人,缺员较多。为了确保工作的基本运转,聘用了大量的医护人员,一些受聘人员嫌工资待遇低,正式入编无望,就到大医院或外地找工作,致使医技术人员队伍缺乏保障,不能适应当前医疗卫生工作的需要;二是整体素质不高,提供优质服务难。目前,我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素质相对偏低,就镇卫生院而言,全县在编卫技人员中,本科学历15人,占1.9%;大专学历128人,占50.3%;中专学历102人,占47.7%;副高技术职称人员2人,占0.82%,中级技术职称人员33人,占13.5%,初级技术职称人员152人,占62%,员、士58人,占24%。有的卫生院,卫技人员最高职称只有医师(初级职称),放射、检验、b超等科目多数人员是“半路出家”,或者由医生兼职。农村卫生室医务人员素质更令人堪忧,难以满足广大群众的优质医疗服务需求;三是用人机制不畅,人员结构优化难。由于医疗机构用人机制不健全,面临着“大学生进不来、好的留不住、差的出不去”,致使许多卫生院医疗技术力量低下,服务能力薄弱;四是职称评聘受限,工作积极性调动难。由于受职数编制限制,一些长期工作在基层医疗机构的专科毕业生,他们向高一级专业技术资格的评聘机会少,晋职难,影响了工作积极性;五是县级公共卫生机构队伍现状与承担工作不相适应。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目前在编在岗24人,在编人员中仅一人是全日制预防医学本科毕业生,非专业人员7人,占29.2%,50岁以上6人,占25%,人员现状与所承担的工作不适应;县妇幼保健院现有在编人员8人,不能满足对全县妇幼保健业务指导与管理工作的需要;卫生监督所在编4人,与监督对象比为1:168,监管任务重、难度大。医疗技术人才紧缺已成为制约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挥作用的最大障碍。

  (四)保障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一是医务人员没有参加养老保险工作。二是医疗机构使用的临聘人员没有纳入全县事业单位临聘人员管理,加大了医疗机构的经费支出。三是基层卫生院医患纠纷第三方调处机制还未建立,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医院秩序难以保障。四是120急救中心没有单独设立,职能不明,责任不清,运行不规范。

  (五)网底工程建设不牢。主要表现在:一是村医队伍年龄结构老化,专业人员缺,业务能力普遍薄弱。二是收入低,大部分村医缺乏工作热情。(按新医改政策,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实行零差价,村医没有了药品收入,政府给村医每年1万元的补助,年收入在2.5万元左右,远远低于实行药品零差价前村医的收入,因此,许多村医工作热情不高。)三是卫生室的房舍条件普遍较差。四是养老机制未建立,部分年轻村医为了维持一家人生活,不得不离职外出创业,造成村医队伍不稳定。

  (六)信息化水平低,服务能力差。主要表现在:一是镇村医务人员对信息化重要性认识不够;二是信息标准化建设资金短缺,大部分村卫生室没有配备信息化设施,所有资料的收集和上报还处于手工操作阶段;三是人员缺。

  (七)就医难”仍是群众反映较多的问题。我县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虽已初步形成,但镇、村卫生资源比较匮乏,基层广大群众普遍对医疗设备不足、医务人员短缺、诊疗水平有限的村卫生室和镇卫生院缺乏信任,患者涌进市县级医院就医,结果导致大多数二级以上医院“人满为患、一床难求”的局面。

  三、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突出政府统领作用,积极推进管理改革。

  (1)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根据《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意见》,加快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落实院长负责制,赋予公立医院用人自主权,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全面激活公立医院主导作用的发挥。

  (2)强化政府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管理。建立目标管理考核机制,对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管理、服务等实行系统考核评价,进一步夯实岗位绩效工资考核机制,有序推进全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

  (3)进一步理清县镇村三级医疗机构的工作职责,夯实工作责任,切实解决小病不出村镇的问题。

  (二)突出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和完善财政投入机制。

  (1)完善政府对公共卫生和基层卫生院经费的投入机制。加大对县级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卫生院开展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所必需的建设发展经费、人员经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任务经费的财政保障力度,逐步增加城乡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使城乡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标准不低于40元。基层卫生院、县级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按规定取得的收入,应及时足额上缴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2)落实公立医院政府补助政策。对县医院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社会保险单位缴费部分、离退休人员费用、政策性亏损及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等给予专项补助;对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在投入政策上予以倾斜,促进中医、妇幼保健事业发展。

  (3)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使硬件设施达到国家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标准和要求。

  (三)建立和完善人才队伍建设的保障机制。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能力,人才是关键。要按专业需求和发展需要,多渠道、多途径吸引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1)合理核定人员编制。根据<<陕西省“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到**年床位配置标准为每千人口3.9张,按全县28.8万常住人口计算,应配置1123张,目前,全县实有开放床位717张(其中:镇卫生院337张、三家公立医院380张),下差406张。医师按照每千人口1.85人的配备标准,全县应配备执业(助理)医师475人,护士按每千人口2.13人的配备标准,应配备护士613人。根据《陕西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疾病预防控制人力按平均每千人口0.18人的配置标准,应配置52人;卫生监督人力按每千人口0、1人配置标准,应配置29人;政府要根据全县卫技人员现状和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建立可持续的补充机制,逐步解决编制问题,确保各医疗机构业务的正常开展。

  (2)建立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政府不仅要用好省上的政策,而且要借鉴本市其他县的经验,制定本县的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扎根紫阳。对急需的高层次医务人才和专业人才的引进,要降低门槛,放宽条件,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对急缺的特殊岗位人才,简化人才引进手续,可采取面试合格后,直接聘用。

  (3)推行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一要加强在岗人员临床进修及在职培训。二要以高等院校为依托,定期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定向培养急需的全科医生和医疗技士,特别要注重为基层培养安得下心、看得了病的本土医务人才;三要建立帮带帮扶机制。加强县级医院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帮带帮扶,本着缺什么帮什么的原则,扶助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同时,分期分批安排基层医生到市、县两级医院进行岗位培训,提高医技水平;四要建立对口支援机制。采取定期组织专家到基层开展义务巡诊等活动,加强对基层和农村常见病、慢性病和多发病防治的技术指导,带动基层医务人员提高技术水平,帮助基层建设一支技术过硬的医务人员队伍,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满足广大群众享受更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4)切实解决职称晋升难的问题。要打破职称晋升数量限制的格局,为优秀人才晋升创造机会,在管理上实行评聘分离,使待遇跟着岗位走,进一步激发卫技人员的工作热情。

  (5)建立医疗机构临聘人员的财政补偿机制和村医保障机制。政府可否参照全县幼儿园临聘人员的财政补偿形式,制定医疗机构临聘人员财政补偿政策;逐步设法解决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问题,稳定村级卫生组织基础。

  (四)夯实以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为主体的工作基础。

  (1)完善镇卫生院基础配套和职工宿舍等附属设施建设,健全服务功能;

  (2)积极推进镇村一体化管理,合理配置镇村卫生资源,强化联村医生责任制,明确责任医生服务范围以及工作职责,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能力,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

  (3)完善村医的薪酬制度,妥善解决村医待遇问题,稳定村医队伍;

  (4)按照《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强化乡村医生队伍管理,努力提高整体素质。

  (5)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大力支持和鼓励民营资本建立民营医院,以弥补现有医疗卫生资源的不足.

  (五)加快农村医疗卫生信息工程建设。

  县上应根据医药体制改革的要求,建立涵盖基本药物使用、居民健康档案、诊疗规范、绩效考核等功能的基层医疗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全科医疗诊断信息系统,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建立完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合作医疗、药品监管、综合管理等信息系统,形成下通村卫生室,上达省卫生主管部门的网络管理体系,提升总体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六)完善120急救中心管理机制。

  按照国家的规定,建立具有独立工作职能的120急救中心。根据工作职责,核定人员编制,配齐工作人员,保障工作经费,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七)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防病意识。

  普及医疗卫生知识,提高自防能力,是确保群众健康的首要环节.因此,各级医疗机构应将卫生知识的普及列为公共卫生防疫的重点工作,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加大卫生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卫生主管部门要加大对医疗机构宣传工作的监督检查,纳入业务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篇三)

  为切实提高常委会监督质量和水平,推动我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9月23日,县人大常委会组成视察组,在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振广同志带领下,对全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视察。视察组先后实地察看了鲁城镇卫生院、文峰山人民医院、兰陵镇卫生院及朱堡村卫生室相关现场,并召开了座谈会听取了县政府关于全县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作来抓,按照“找准切入点、夯实落脚点、紧扣着眼点、寻求突破点”的总体工作思路,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扎实工作,全县卫生事业呈现出“和谐奋进、提质增速、务实创新、亮点纷呈、群众受益”的良好态势。

  (一)基础建设不断加强。全面启动了县人民医院东城新院、县中医院整体搬迁、县妇幼保健院病房大楼等3个县级重大项目建设,总投资2.3亿元的县人民医院病房大楼已投入使用,新增床位300张。累计投入资金450万元完成了车辋、层山、庄坞3处卫生院门诊病房楼建设;磨山、大仲村、向城3处卫生院病房楼建设项目相继动工建设。以打造整洁、舒适的就医环境为目标,对全县20处乡镇卫生院的院容院貌进行了“五化建设”,乡镇卫生院脏乱差形象得到明显改善。相继完成21处基层中医“国医堂”建设,实现了基层医疗机构中医“国医堂”全覆盖,全县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日趋完善。按照“一手抓评审验收、一手抓监管巩固,两手抓、两不误、同步推进”的总体思路,完成了475处乡村卫生一体管理村卫生室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逐步树立卫生第一窗口形象。深入开展了控制烟草、限制食盐摄入、全民健身等预防性干预行动,在城区设立健康自助监测点30处,完成了泇河西岸健康步道和塔山健康主题公园的规划和打造工作,并于6月份成功通过“省级慢病防治示范县”考核验收。

  (二)资源整合持续优化。一是整合县域医疗资源,通过“改善医疗服务条件、增加辅助检查设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专业技术人才下沉”,实现了县医院、中医院对磨山、车辋两处乡镇卫生院的全方位托管。18处乡镇(街道、开发区)全部组建成立了计划生育服务站,全面开展育龄妇女查环查孕、免费妇科疾病筛查、免费放置节育环、计划生育政策咨询等一站式服务,加快推进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机构资源整合。积极推进医疗资源集约化经营,卞庄卫生院探索实施了县域内大型医疗、高新技术设备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县域内现有大型医疗设备和高新技术设备的社会效益,避免了重复投资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坚持边试行边完善,鲁城、金岭、矿坑等11处乡镇,先后试点推行了“参合群众起付线外包住院”服务模式,破解群众“看病贵”难题的同时,引导群众小病不出乡镇,有效促进分级诊疗,逐步实现县域医疗卫生资源合理利用。

  (三)运行机制逐步完善。制定出台了《兰陵县医师多点执业试点方案》,严格落实县级医院医生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到基层服务一年的规定,促进县级医院医务人员向乡镇卫生院的流动。积极探索建立“卫生室建设标准化、乡医管理合同化、卫生工作经常化、督导考核常态化”的四化管理模式,全面推行定期督导评估和绩效考核机制,实现了基本公共卫生工作向质量型、精细化的转变。强力推进“监管服务常态化、联合执法制度化、执法文书规范化”三位一体执法模式,扎实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两非”和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学校卫生等综合监督执法,全面落实综合防治措施。对全县475处村卫生室实行四化管理,各乡镇卫生院对辖区村卫生室实行所有权、人事、药品、劳务分配等统一管理,进一步夯实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网底”。将县直股级医疗卫生单位和各乡镇卫生院资金全部纳入县卫计局核算中心账户统一监管,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建立了“院财、局管、院用”监督管理模式,有效杜绝了医疗机构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

  (四)服务能力明显提高。积极嫁接县外优势医疗资源,兰陵、磨山、大仲村、文峰山、卞庄等基层医院分别与徐州市肿瘤医院、铁道部第十六局中心医院、市中医院等上级医院合作开办肿瘤、脑瘫、肛肠等联合病房(专科),借助上级医院的技术优势和管理服务经验,进一步培植我县基层医疗机构优势学科,为辖区广大群众提供就近、便捷、高水准的医疗卫生服务。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扎实开展了“深化优质服务、提升群众满意度”活动,从“加强行业作风建设、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加强药品管理”四个方面着手,为群众创造更舒适的就医环境、更便捷的诊疗流程、更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在医疗机构推行患者满意度调查和出院患者回访制度,设立了“患者随访中心”,不断改进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进一步提高了群众对卫生计生工作的满意度。坚持先行先试、率先突破,设立一体管理村卫生室专用财务账户,对全县19处乡镇337个村卫生室1151名乡村医生工资实行了统一打卡发放,广大乡村医生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目前,全县现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29处,其中县直医疗卫生机构9处、乡镇卫生院20处、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475处,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85个,与25.69万户家庭签定了服务协议,建立居民健康档案126.3万份,县、乡、村三级卫生网络共同承担者全县人民群众的医疗、防疫和保健任务,医疗服务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二、主要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公共卫生资源分布不平衡。县级各种优势医疗资源向县直医疗机构倾斜,而乡镇和村两级医疗机构医疗资源配置略显不足,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稀缺,医疗服务能力严重不足。在县直医疗机构,排长队挂号的现象随处可见,医务人员超负荷工作,而乡镇医疗机构则就医人员偏少,医患不平衡现象明显;相当一部分基层医疗机构,由于医务人员层次不高和医疗设备设施的缺乏,加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以来,基层群众就医观念发生了变化,大病小病都往城区医院跑,服务人群逐渐减少,基层医疗设施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二)基层卫生队伍需要加强。通过改革,虽然乡镇卫生院的医技人员结构得到了优化,但依然存在关键岗位人员不足,高学历、业务骨干、农村实用中初级技术人才奇缺。部分医疗机构因编制受限而无法聘用中高级职称专业人员,造成临时聘用人员偏多,人员流动性大,麻醉、影像等部分专业人才缺乏。基层医务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乡镇医务人员普遍年龄较大,乡村医生呈现明显老龄化。

  (三)保障机制不够。由于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未完全到位,基层医务人员实际收入比以前明显偏低,影响了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全员养老保险制度尚未建立,广大乡村医务人员没有基本的社会保障特别是养老保险,普遍缺乏认同感和归宿感。乡镇医保结算网络平台技术维护人员缺乏,目前虽已完成覆盖城乡的医保结算网络平台的建设,但由于乡镇医疗机构缺乏技术维护人员,一旦网络平台遇到故障,乡镇的医保患者就不能方便地进行结算。

  (四)“就医难”仍是群众反映较多的问题。我县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虽已初步形成,但镇、村卫生资源比较匮乏,村级卫生室多是个体医生转型,服务能力参差不齐,较难满足群众的看病需求。基层广大群众普遍对医疗设备不足、医务人员短缺、诊疗水平有限的村卫生室和镇卫生院缺乏信任,患者涌进市县级医院就医,结果导致大多数二级以上医院“人满为患、一床难求”的局面。

  三、几点建议

  视察组认为,对我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历史原因形成的遗留老问题,另一方面是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必然情况。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创新。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队伍建设,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要制定各项优惠政策,有计划向社会公开招聘各类医务人员,由政府主管部门统一管理调配,对重要岗位上的医疗技术骨干的待遇要优先予以考虑,并积极争取和吸收相关专业学科毕业的大学生充实进来,使人才能够“引得进、留得住、提得高”。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要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上级单位进修学习,参加培训和学术交流;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到县以上业务单位进修学习;乡村医生由县级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等方式加强培训;鼓励基层卫生人员参加在职学历教育,通过考试逐步具备执业资格。要抓好医德医风建设,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不断优化执业环境和就医环境,对长期在农村工作的乡村医生从待遇、进修、生活等各个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探索建立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制度,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努力营造尊重医学科学、尊重医务人员、尊重患者的良好社会氛围。进一步完善医保结算网络平台建设,指定专人定期对乡镇医疗机构医保结算网络平台进行维护,确保结算网络畅通无阻。

  (二)加强行业管理,推进公共卫生资源的有效整合。要通过多种途径,优化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资源的配置与利用。进一步加强对公共卫生资源的宏观调控力度,完善区域卫生规划,根据地理位置、原有医疗资源分布、辐射半径的人口、道路交通、就医人流的走向等情况进一步科学合理地配置医疗资源。进一步加大城乡统筹,优化整合、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完善医疗卫生服务功能和布局,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基本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健全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重点完善基本医疗、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体系,建立城区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确保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要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医院之间的互利合作机制,加大县直医院定期下乡对口支医的工作力度,乡镇基层医疗机构应成为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基础平台,在加快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其功能服务和公益性的宣传,从而逐步引导基层群众养成“小病解决在基层,大病转诊市医院”的就医习惯。

  (三)夯实农村基础,切实加强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为农村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是当前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根本。积极鼓励医疗卫生专业人才到基层服务,逐步补充乡镇卫生院人员,吸纳尚未就业的大中专医学院校毕业生到村卫生室工作。加大对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老弱病残人群的巡回诊疗、定期回访力度,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社会认可度。切实改善农村技术骨干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稳定农村卫生队伍,组织城市的大中型医疗机构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建立健全农村在职卫生人员和在岗乡村医生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制度,努力提高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加大对医疗新业务、新技术及医学科研的扶持力度,对传统中医、中药学科的实行人财物扶持和政策倾斜,推动基层医院各学科全面进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优势作用。

  (四)探索建立完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精神障碍救治救助,积极做好患者登记和服务管理工作,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等制度的衔接,发挥整合效应,逐步提高精神障碍患者医疗保障水平。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开展医务人员精神障碍相关知识与技能培训,要加强对其心理咨询机构工作人员相关知识与技能培训,对就诊或求助者中的疑似精神障碍患者及时提供就医指导或转诊服务。将心理援助内容纳入政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组建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定期开展培训和演练,发生突发事件后及时组织开展心理援助。要鼓励社会资本举办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和社区康复机构,发挥其在精神卫生防治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要建立健全精神卫生专业队伍,合理配置精神科医师、护士、心理治疗师,探索并逐步推广康复师、社会工作师和志愿者参与精神卫生服务的工作模式。

  (篇四)

  为切实提高常委会监督质量和水平,推动我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9月23日,县人大常委会组成视察组,在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振广同志带领下,对全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视察。视察组先后实地察看了鲁城镇卫生院、文峰山人民医院、兰陵镇卫生院及朱堡村卫生室相关现场,并召开了座谈会听取了县政府关于全县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作来抓,按照“找准切入点、夯实落脚点、紧扣着眼点、寻求突破点”的总体工作思路,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扎实工作,全县卫生事业呈现出“和谐奋进、提质增速、务实创新、亮点纷呈、群众受益”的良好态势。

  (一)基础建设不断加强。全面启动了县人民医院东城新院、县中医院整体搬迁、县妇幼保健院病房大楼等3个县级重大项目建设,总投资2.3亿元的县人民医院病房大楼已投入使用,新增床位300张。累计投入资金450万元完成了车辋、层山、庄坞3处卫生院门诊病房楼建设;磨山、大仲村、向城3处卫生院病房楼建设项目相继动工建设。以打造整洁、舒适的就医环境为目标,对全县20处乡镇卫生院的院容院貌进行了“五化建设”,乡镇卫生院脏乱差形象得到明显改善。相继完成21处基层中医“国医堂”建设,实现了基层医疗机构中医“国医堂”全覆盖,全县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日趋完善。按照“一手抓评审验收、一手抓监管巩固,两手抓、两不误、同步推进”的总体思路,完成了475处乡村卫生一体管理村卫生室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逐步树立卫生第一窗口形象。深入开展了控制烟草、限制食盐摄入、全民健身等预防性干预行动,在城区设立健康自助监测点30处,完成了泇河西岸健康步道和塔山健康主题公园的规划和打造工作,并于6月份成功通过“省级慢病防治示范县”考核验收。

  (二)资源整合持续优化。一是整合县域医疗资源,通过“改善医疗服务条件、增加辅助检查设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专业技术人才下沉”,实现了县医院、中医院对磨山、车辋两处乡镇卫生院的全方位托管。18处乡镇(街道、开发区)全部组建成立了计划生育服务站,全面开展育龄妇女查环查孕、免费妇科疾病筛查、免费放置节育环、计划生育政策咨询等一站式服务,加快推进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机构资源整合。积极推进医疗资源集约化经营,卞庄卫生院探索实施了县域内大型医疗、高新技术设备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县域内现有大型医疗设备和高新技术设备的社会效益,避免了重复投资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坚持边试行边完善,鲁城、金岭、矿坑等11处乡镇,先后试点推行了“参合群众起付线外包住院”服务模式,破解群众“看病贵”难题的同时,引导群众小病不出乡镇,有效促进分级诊疗,逐步实现县域医疗卫生资源合理利用。

  (三)运行机制逐步完善。制定出台了《兰陵县医师多点执业试点方案》,严格落实县级医院医生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到基层服务一年的规定,促进县级医院医务人员向乡镇卫生院的流动。积极探索建立“卫生室建设标准化、乡医管理合同化、卫生工作经常化、督导考核常态化”的四化管理模式,全面推行定期督导评估和绩效考核机制,实现了基本公共卫生工作向质量型、精细化的转变。强力推进“监管服务常态化、联合执法制度化、执法文书规范化”三位一体执法模式,扎实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两非”和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学校卫生等综合监督执法,全面落实综合防治措施。对全县475处村卫生室实行四化管理,各乡镇卫生院对辖区村卫生室实行所有权、人事、药品、劳务分配等统一管理,进一步夯实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网底”。将县直股级医疗卫生单位和各乡镇卫生院资金全部纳入县卫计局核算中心账户统一监管,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建立了“院财、局管、院用”监督管理模式,有效杜绝了医疗机构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

  (四)服务能力明显提高。积极嫁接县外优势医疗资源,兰陵、磨山、大仲村、文峰山、卞庄等基层医院分别与徐州市肿瘤医院、铁道部第十六局中心医院、市中医院等上级医院合作开办肿瘤、脑瘫、肛肠等联合病房(专科),借助上级医院的技术优势和管理服务经验,进一步培植我县基层医疗机构优势学科,为辖区广大群众提供就近、便捷、高水准的医疗卫生服务。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扎实开展了“深化优质服务、提升群众满意度”活动,从“加强行业作风建设、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加强药品管理”四个方面着手,为群众创造更舒适的就医环境、更便捷的诊疗流程、更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在医疗机构推行患者满意度调查和出院患者回访制度,设立了“患者随访中心”,不断改进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进一步提高了群众对卫生计生工作的满意度。坚持先行先试、率先突破,设立一体管理村卫生室专用财务账户,对全县19处乡镇337个村卫生室1151名乡村医生工资实行了统一打卡发放,广大乡村医生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目前,全县现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29处,其中县直医疗卫生机构9处、乡镇卫生院20处、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475处,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85个,与25.69万户家庭签定了服务协议,建立居民健康档案126.3万份,县、乡、村三级卫生网络共同承担者全县人民群众的医疗、防疫和保健任务,医疗服务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二、主要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公共卫生资源分布不平衡。县级各种优势医疗资源向县直医疗机构倾斜,而乡镇和村两级医疗机构医疗资源配置略显不足,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稀缺,医疗服务能力严重不足。在县直医疗机构,排长队挂号的现象随处可见,医务人员超负荷工作,而乡镇医疗机构则就医人员偏少,医患不平衡现象明显;相当一部分基层医疗机构,由于医务人员层次不高和医疗设备设施的缺乏,加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以来,基层群众就医观念发生了变化,大病小病都往城区医院跑,服务人群逐渐减少,基层医疗设施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二)基层卫生队伍需要加强。通过改革,虽然乡镇卫生院的医技人员结构得到了优化,但依然存在关键岗位人员不足,高学历、业务骨干、农村实用中初级技术人才奇缺。部分医疗机构因编制受限而无法聘用中高级职称专业人员,造成临时聘用人员偏多,人员流动性大,麻醉、影像等部分专业人才缺乏。基层医务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乡镇医务人员普遍年龄较大,乡村医生呈现明显老龄化。

  (三)保障机制不够。由于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未完全到位,基层医务人员实际收入比以前明显偏低,影响了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全员养老保险制度尚未建立,广大乡村医务人员没有基本的社会保障特别是养老保险,普遍缺乏认同感和归宿感。乡镇医保结算网络平台技术维护人员缺乏,目前虽已完成覆盖城乡的医保结算网络平台的建设,但由于乡镇医疗机构缺乏技术维护人员,一旦网络平台遇到故障,乡镇的医保患者就不能方便地进行结算。

  (四)“就医难”仍是群众反映较多的问题。我县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虽已初步形成,但镇、村卫生资源比较匮乏,村级卫生室多是个体医生转型,服务能力参差不齐,较难满足群众的看病需求。基层广大群众普遍对医疗设备不足、医务人员短缺、诊疗水平有限的村卫生室和镇卫生院缺乏信任,患者涌进市县级医院就医,结果导致大多数二级以上医院“人满为患、一床难求”的局面。

  三、几点建议

  视察组认为,对我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历史原因形成的遗留老问题,另一方面是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必然情况。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创新。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队伍建设,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要制定各项优惠政策,有计划向社会公开招聘各类医务人员,由政府主管部门统一管理调配,对重要岗位上的医疗技术骨干的待遇要优先予以考虑,并积极争取和吸收相关专业学科毕业的大学生充实进来,使人才能够“引得进、留得住、提得高”。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要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上级单位进修学习,参加培训和学术交流;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到县以上业务单位进修学习;乡村医生由县级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等方式加强培训;鼓励基层卫生人员参加在职学历教育,通过考试逐步具备执业资格。要抓好医德医风建设,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不断优化执业环境和就医环境,对长期在农村工作的乡村医生从待遇、进修、生活等各个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探索建立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制度,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努力营造尊重医学科学、尊重医务人员、尊重患者的良好社会氛围。进一步完善医保结算网络平台建设,指定专人定期对乡镇医疗机构医保结算网络平台进行维护,确保结算网络畅通无阻。

  (二)加强行业管理,推进公共卫生资源的有效整合。要通过多种途径,优化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资源的配置与利用。进一步加强对公共卫生资源的宏观调控力度,完善区域卫生规划,根据地理位置、原有医疗资源分布、辐射半径的人口、道路交通、就医人流的走向等情况进一步科学合理地配置医疗资源。进一步加大城乡统筹,优化整合、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完善医疗卫生服务功能和布局,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基本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健全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重点完善基本医疗、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体系,建立城区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确保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要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医院之间的互利合作机制,加大县直医院定期下乡对口支医的工作力度,乡镇基层医疗机构应成为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基础平台,在加快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其功能服务和公益性的宣传,从而逐步引导基层群众养成“小病解决在基层,大病转诊市医院”的就医习惯。

  (三)夯实农村基础,切实加强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为农村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是当前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根本。积极鼓励医疗卫生专业人才到基层服务,逐步补充乡镇卫生院人员,吸纳尚未就业的大中专医学院校毕业生到村卫生室工作。加大对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老弱病残人群的巡回诊疗、定期回访力度,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社会认可度。切实改善农村技术骨干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稳定农村卫生队伍,组织城市的大中型医疗机构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建立健全农村在职卫生人员和在岗乡村医生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制度,努力提高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加大对医疗新业务、新技术及医学科研的扶持力度,对传统中医、中药学科的实行人财物扶持和政策倾斜,推动基层医院各学科全面进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优势作用。

  (四)探索建立完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精神障碍救治救助,积极做好患者登记和服务管理工作,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等制度的衔接,发挥整合效应,逐步提高精神障碍患者医疗保障水平。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开展医务人员精神障碍相关知识与技能培训,要加强对其心理咨询机构工作人员相关知识与技能培训,对就诊或求助者中的疑似精神障碍患者及时提供就医指导或转诊服务。将心理援助内容纳入政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组建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定期开展培训和演练,发生突发事件后及时组织开展心理援助。要鼓励社会资本举办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和社区康复机构,发挥其在精神卫生防治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要建立健全精神卫生专业队伍,合理配置精神科医师、护士、心理治疗师,探索并逐步推广康复师、社会工作师和志愿者参与精神卫生服务的工作模式。

  (篇五)

  为推动**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改革,并做好区人大常委会对区政府相关工作情况的审议准备工作,彭戌兰副主任率教科文卫工委,以家庭医生责任制改革试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联合体建设、村居卫生室(服务点)建设等工作情况为重点,先后与上钢、陆家嘴、惠南、万祥1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座谈,听取了塘桥、潍坊、金杨、**、康桥、大团等6所家庭医生责任制改革试点单位的工作报告,实地调研了塘桥、潍坊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与人大代表、居民代表、乡村医生代表等座谈。

  在调研中,我们对去年主任会议听取相关议题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的整改落实情况也进行了跟踪,各项工作得到有力推动:一是南片各镇二元并轨改革基本完成,各项工作机制和责任分工基本明确;二是对于南北片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和利用率不均衡得到充分重视,相关部门已制定具体规划逐步改善;三是全科医生家庭责任制改革试点工作逐步推进,各项工作流程基本形成;四是部分老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如上钢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其改造项目已列入新区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但同时,关于全科医生培养机制不完善、医技人才匮乏等瓶颈问题仍需进一步推动,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成果

  (一)**新区医疗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已基本形成。两区合并以来,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强,城乡间和南北的卫生资源配置差异正在逐步改善,社区卫生服务站点标准化建设基本完成,遍及全区的社区基本医疗服务网络格局已基本形成,满足了区域内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同时,社区卫生服务镇村一体化管理,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基于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化建设也不断加强,公共卫生网络信息平台基本建成,医疗和卫生管理的网络信息化程度逐步提高,使社区卫生服务逐步从“以医疗为重点”向“以健康管理为重点”转变。

  (二)区域医疗联合体建设得到持续推进。继**、**联合体后,在陆家嘴地区(东方医院、公利医院与陆家嘴功能区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林地区(仁济医院、浦南医院与三林功能区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医疗卫生联合体。目前,新区正开展在**、外**两个医疗联合体内部试行医保总额预付制度,即,在联合体牵头单位设立统一的医保总额预付账户,由牵头单位在联合体内部协调统筹分配医保额度,按照“结余留用,超支不补”的原则,探索并推广区域医疗联合体内实行医保总额预付的具体方法。

  (三)社区全科医生家庭责任制改革试点逐步推进。从**年11月开始在潍坊街道、塘桥街道、金杨新村街道、**镇、大团镇、康桥镇等六个街镇试点开展社区全科医生家庭责任制改革,截至今年5月31日,签约户为21666户,签约人数为31031人。家庭医生责任制的服务标准与考核机制也初步形成,改革的成效初步显现,医生的职责更加明晰,无效医疗服务的比例有所降低,公共医疗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提高,百姓就诊更加便利。

  二、主要存在的问题

  目前制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革进一步推进的主要瓶颈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经费不足、床位不足、人才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经费不足。一是社区卫生经费捉襟见肘。随着卫生改革的推进,近几年来,出台了许多取消或降低收费项目,如药品零加成、输液躺椅费、妇科检查等,特别是近期出台的基本药品目录,并实行全部药品零加成等,但从**年以来,财政的相关补贴一直没有调整,特别是医保的药品零加成部分未进行补贴。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从事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差额事业单位,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可支配收入(利润)越来越少,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日常运转是勉强维持,甚至有部分是负债运作。二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技人员收入偏低。实行收支二条线以来,由于支出合理性标准(如绩效工资标准迟迟未出台)确定难,财政拨款是按项目进行补贴,未实行收支托底,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利润率的降低,即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支出(除政策性的增资外,如车贴等)和公用支出仍按**年改革前的水平,这导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技人员的收入普遍不高,有个别卫生中心员工的收入还低于改革前的水平。三是药品零差率改革的财政补贴不到位。据统计,从今年2月1日到4月30日,新区4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际发生药品零差率应补偿额为4975.89万元,其中医保病人药品零差率应补偿额为3790.53万,占应补偿总量的76.18%,医保基金未予支付;非医保病人药品零差率应补偿额为1185.36万元,其中688种基本药品目录以外药品按规定执行零差率应补偿240.1万元,地方财政也未予支付。由于补偿经费的不到位,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收入明显减少,尤其是地处中心城区、业务量大且医保份额大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为突出,造成了为数不少的单位收支不抵,影响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正常开展。

  (二)床位不足。目前,**新区按常住人口计算的每千人口床位数为3.36,远低于上海市每千人口床位数5.19的平均水平,其中,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核定床位数2600张,而实际开放的床位数3620张,由此可见核定的床位数缺口很大。同时,随着老龄化人口的比重日益增加,大量社区卫生服务的病床被慢性病的老年患者长期使用,如东明、周家渡、上钢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压床”率超过了70%,这进一步加剧床位紧张的矛盾。此外,社区高端医疗服务人才和医疗服务设施十分缺乏,这与**新区日益增长的外籍人士、境外人士医疗服务需求的矛盾不断加剧,进而也影响了区域的综合环境建设。

  (三)人才不足。目前,**新区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为4.45人、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为1.76人和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1.70人,远低于上海市的平均水平(分别为6.81、2.51和2.72)。而这一紧缺现象越到基层矛盾越突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目前面临,医技人员大量流失和超过半数的现有乡村医生即将退休两大瓶颈问题,目前呈现南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才向北片流动,一级医院的人才向二三级医院流动,二三级医院人才向外地或国外流动的趋势,而且流失比例不断加大。其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近年来**有大量的常住人口导入,使社区卫生服务的对象不断增多。二是目前对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编制配置方案仍沿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核算方案,随着城市人口的大量导入和人口老龄化,各基层医疗服务量急剧增大,原有的编制数已不能承载实际的医疗服务需求,导致卫生中心新招聘的医务人员很难解决编制待遇等问题。三是社区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机制不成熟,医技人才缺乏流动、培养的平台,不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技人员因长期得不到学习、提高的机会而流失。

  三、相关建议

  (一)持续加大财政对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投入力度。一是尽快推动对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改造,把上钢等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改造工程纳入政府的实事工程项目,尽快在资金、规划等方面做好安排。二是稳步提高医技人员等收入和待遇,要抓紧研究和确立适应不同区域特点的人员编制标准、业绩考核标准以及相应的奖惩机制,在建立综合考察病人复诊率、病人满意率等评价状况的平衡指标体系基础上,提高医技人员的收入,激励医技人员提高服务质量。三是加大对中医的投入和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中医诊疗服务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普及和应用。

  (二)重视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街镇的作用。一是要加强区与街镇的联动,如卫生服务中心的改造、村卫生室或村居卫生服务点的布局、街镇防保工作的规划、家庭医生责任制的推进、社区医疗矛盾的协调处理等,都需要建立与所在区域街镇的合作联动机制。二是要加快对老年人专业护理服务的需求研究,认真分析老龄化社会对社会综合治理的影响,通过区与街镇的联动盘活区域内资源,在规划和布局上做出安排,社区通过提供老年人专业护理服务,缓解卫生服务中心老年病人压床严重的现象。

  (三)加强医技人才队伍的建设。一是要重视对医技人员,特别是基层第一线医技人员的技能培训,制定具体的、可行的培训计划,拓展基层医技人员的视野,加强其专业技能的培训。二是拓宽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渠道,一方面,通过医技人员派遣制或退休返聘等途径,缓解医技人员紧张的矛盾;另一方面,通过创新全科医师准入机制、建立全科医师助理制度等方式,既能充实全科医生队伍,缓解全科医师紧缺的压力,又能制度上给基层医技人员提供保障。三是要不断强化医技人员职业道德的培养,重视医风医德的教育,弘扬以方厚贤、周忠良等一批优秀乡村医生“行医济世”的职业观、道德观。

  (四)稳步推进家庭医生责任制改革。实践证明,家庭医生责任制改革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主要方向,并已经得到群众的支持,成效初步显现。在下一步改革的推进中,要以稳定医生和病人关系,提高相互信任度、依存度为目标,以创新家庭医生责任制运作模式、分配机制以及考核奖励制度为抓手,稳步推进,既要使公共卫生服务资源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又要注意有限的医疗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在现有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以服务质量为核心的考核体系和相关的服务标准。

  (五)加强和完善医疗联合体的建设。要继续探索和推广医疗联合体的服务模式,一是要不断深化合作内涵,构建医技人才培养和交流的平台;二是增加服务内容、增强服务能力,特别是特色专科的服务,加强同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互动;三是要提高服务效率,通过开展专家门诊到基层坐诊等方式,为百姓提供更加便捷、可及的医疗卫生服务。

  -

  47-

篇六:医院服务能力建设报告

  

  XXX县民族医医院

  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作情况汇报

  为进一步推进我院民族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传统文化的特色和优势,我院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国家卫生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遵循医院的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原则,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医院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加快发展为主线,质量、安全与和谐为主题,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抓手,管理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新思路、新观念、新举措增强医院工作的生机与活力,开创医院工作的新局面。根据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如下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坚持中西医结合,突出民族特色,民族内涵,加强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民族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作用,进一步提高我院民族医药诊疗水平,带动全县民族医药工作的发展,切实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民族医疗、预防和保健的需求,保障和增进人民健康。

  二、基本原则

  1、科学发展,统筹协调原则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以业务建设为中心,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业务发展,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力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原则

  尊重维护全体医院职工的根本利益,群策群力,通过业务建设来不断提高医院职工生活水平,力促医院业务建设和谐发展。

  3、实事求是,突出重点的原则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找准重点,突出中医民族医药特色,努力走符合民族医发展规律的道路。

  三、基本情况

  1、我院现有卫生技术人员xxx人(含临时职工),占职工人数的14.9%,副高职称5人,中级职称10人,在职(含外聘、返聘)

  的名老中医2人,医院设有7个临床科室,5个医技科室,住院部病床xxx床,其中针灸推拿科、壮医科是(区级重点专科),2009年业务收入突破xx万。

  2、2009年,全院各项医疗指标完成情况如下:中医疾病诊断符合率97.5%;病房中医治疗率达70.5%;门诊中医治疗率65.5%;病床使用率65%;危急重症抢救成功率92.3%;治愈好转率95.5%;入出院诊断符合率96%;甲级病案率达到85.5%。

  3、截止2009年12月30日,中医科累计接诊门诊人次4885人次,占门诊总人次比例的23%。

  4、截止2009年12月30日,全院执业注册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人数10人,占全院执业注册的执业医师总数的比例是27%。

  四、发展目标

  (一)到2015年,医院业务发展的奋斗目标是:

  ──

  新建一憧业务综合楼,总建筑面积为xxx7000平方米

  ──

  开放床位xxx张

  ──

  人员配备xxx人

  ──

  年诊疗人数xxx万人次

  ──

  年业务收入xxx万元

  ──

  病床使用率85%──

  中医药参与治疗率85%──2012年创建二级甲等民族医院

  (二)五年内医疗指标要求

  1、入出院诊断符合≥95%;手术前诊断符合率≥95%;

  2、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80%;

  3、无菌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98%;

  4、麻醉死亡率≤0.02%;

  5、医院感染率≤8%;

  6、甲级病历率≥95%;处方合格率≥97%;

  7、医疗事故和重大医疗纠纷≤0.5/10万(门诊住院人次);

  (三)主要任务

  1、进一步加强医院内涵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

  (1)、是加强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我院占地面积小,布局不够合理,扩增空间局限,成为制约医院发展的瓶颈。到2015年,我院要

  克服一切困难,选定新地点新建一憧业务综合楼,总建筑面积为7000平方米。按楼宇智能化、流程人性化、功能合理化的要求为病人提供舒适、快捷、高效的特殊检查医疗服务,保证有足够的业务用房,以满足病人的需求。

  (2)、是床位设置。在原有90张床位的基础上增设60张,总计为150张床位。使之能满足我院中西医临床需要,根据疾病的变化和学科发展需要合理安排,科学调整,努力提高病床使用效益。

  (3)、是人员配备。按照床位1:1.4计,150张床位总计人员配备为210人,在我院原有xxx人的基础上增加xxx人,其中:中医本科20人,护理20人,放射科医师3人,B超医师3人,检验3人,中医执业医师药逐年增加,到2010年达60%,西医学中医培训到100%。

  (4)、是医疗设备配置。根据医院发展需要,每年从业务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购置设备,按国家中药管理局规定将中医方面设备备全,在原有设备基础上新增双排螺旋CT一台、DR一台,四维彩超一台,C臂X光机一台,全自动生化仪一台,高配置救护车一台等设备,以适应医院发展及病人需求。

  (5)、是进一步加强医院管理,健全医院“质量、安全、服务、费用”等项管理制度,探索建立起有利于发挥中医民族医特色优势的医院管理和服务质量监管的长效机制,不断满足社会对中医民族医药的服务需求,重点突出:“名院、名科、名医”力将在2013年完成壮医、针灸推拿科的建设、技术推广项目。

  (6)、是以《广西二级中医民族医院评审》为标准,创建二级甲等民族医院,做好以提高医疗质量、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为重点的医院内涵建设。

  (7)、是对西医人员制定确实可行的西医学习中医民族医的工作计划,三年内努力达到上级规定的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的学时,2015年全体医生能够运用中医治疗常见病、多发病。

  (8)、是推进创新机制。通过创新来提高医院管理水平、技术水平、服务质量和竞争能力。完善院科两级目标责任制管理体系,搞活用人机制,通过目标责任书,加强对科室的管理,以达到激励科室、促进医院发展的目标;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理念,加强责任心,培养科学严谨的医疗作风,完善二级质控组织和质量评价体系,实施全员全程全面质量管理,认真落

  实医疗规章制度,减少医疗纠纷,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确保医疗安全。积极探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法,创新人事、分配、人才激励机制;进行科技创新,通过有效激励机制支持开展科研、新技术、新项目;进行管理创新,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营造稳定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稳定职工队伍,实现医院人、财、物及各种资源科学配置,以发挥最大效益。

  2、努力扩大中医药服务范围和社会影响,发挥中医民族医药作用积极参与和扩大中医民族医药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卫生、社区卫生以及预防保健服务中的作用,认真做好各项中医民族医药指标和任务的落实,增强中医民族医药服务功能。积极做好中医民族医药知识普及宣传,充分利用医院的庭院、大堂、走廊墙面、橱窗、候诊区、诊室、候药区、病房等区域及医院标识等,全面展示中医药文化,在全院形成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我院内部的大厅、走廊、候诊区、诊室,住院部的大厅、走廊、护理站,办公区域等都有许多的装饰品,营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尤其是一些医院发展史和成功病例的展示板,弘扬中医药历史和我院发展历程,同时也让患者更加了解我院的办院理念和中医药治疗的特色。还有宣传中医药文化和介绍治疗的特殊方法,主要是宣传和介绍中医药的基础知识、养生保健方法,以及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方法,常用中药的识别和功效、中药煎煮常识和我院特色治疗方法,进一步扩大和培育中医药需求市场,扩大中医民族医药的社会影响,营造良好的中医民族医发展环境。

  3、加快中医民族医药人才培养和加强中医民族医药临床应用研究:

  第一个五年规划,医院人才培养重点围绕中医民族医药人才和必须适应中医民族医药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为目标,进一步建立健全医院继续教育制度,尤其是高层次中医民族医药人才的建设培养,为医院发展提供合格的中医药人才。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是鼓励和支持各种形式的中医民族医药进修培训和自修学习,重点(培养针灸推拿科、壮医科人员)。

  (2)、是遴选优秀中青年临床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努力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3)、是认真做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4)、是做好专科专病人才的建设培养.

  (5)、是加强中医民族医药临床应用研究,通过对常见病多发病和部分疑难慢性病的中医民族医药临床研究来进一步提高疗效,同时加强中医民族医药在临床疾病的诊治规范和疗效评价的研究。

  五、总体目标

  巩固医院管理年活动成果,按照医院等级评审验收新标准开展迎检工作,确保各项指标全面达到综合二级甲等医院标准;继续实施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落实各项措施,提高医疗质量;强化服务意识,优化服务质量;有计划地培养引进人才,提高专业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拓宽服务领域;加强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工作,打造医院核心竞争力,推进医院工作取得新的发展;继续提升医院综合实力,巩固地位;在学科建设、技术创新、经营理念、扩大外延服务、分配方案改革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硬件设施进一步完善,服务态度进一步好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提高,医院综合实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职工待遇进一步提高。全院业务收入增长20%,达到xxx万元。

  六、工作重点

  1、加强医疗质量建设。在认真贯彻基本医疗制度,基本诊疗规范、常规和标准的前提下,重点加强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管理,全面落实“管理年活动”提出的各项工作要求。

  2、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抓好学科配套设置和学科建设规划,有计划地培养引进人才,按照《中医病历书写规范》要求提高专业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拓宽服务领域;加强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工作,积极申报国家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打造医院核心竞争力,推进医院工作取得新的发展。

  3、提高运营效率。抓好开源节流工作,以培育新的技术服务为引擎,带动医院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严格控制医院运行成本,多渠道筹集建设发展资金,积极争取国家项目建设资金。

  4、务实硬件设施,加强基础建设。

  七、工作任务及措施

  (一)、医疗业务工作

  1、是强化质量管理:主要工作任务一是抓好教育,要强化重点人员,重点科室的管理意识,提高其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尤其是医疗核心制度的自觉性。

  2、是完善医疗安全防范机制,落实医疗不良事件预警和防范措施。建立医疗缺陷管理工作制度,进一步落实医疗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严格处理医疗缺陷当事人和科室。

  3、是以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为重点,定期专题研究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的工作,确立质量与安全工作的重点目标,组织开展经常性专项检查,针对存在问题落实持续改进措施。

  4、是充分发挥院科两级质量管理组织的作用,强化科级质量管理组织的职责,落实环节质量控制的各项措施。

  5、是根据管理年考评标准和医院等级评审验收新标准,完善有关制度及相应考评体系。加强业务知识培训,对医师按照《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法》严格考核,强化医务人员“三基三严”训练,提高应急能力。

  (二)、加强门急诊管理:加强专科科建设,对针灸推拿科、壮医科、妇产科、内儿科门诊严格实行规范管理。在努力改善门诊设施条件,优化服务流程,落实便民设施,增强服务能力的基础上,重点落实以下工作:

  1、是加强急诊急救人员的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诊疗水平和突发事件的应急能。

  2、是落实首诊负责制,提高急诊科能力,做到专业设置、人员配备合理,抢救设备设施齐备、完好,急诊会诊迅速到位。

  3、是加强对急危重症患者的管理,提高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

  (三)、加快技术建设。首先要抓好检验科实验室建设,增加投入,提高质量,改善服务,增加医疗技术服务的经济含量。二是做好积极引进新技术、新项目,形成具有我院特色的技术服务体系。三是强化对技术建设的管理力度。医院将拟定技术建设项目管理办法,遴选鼓励技术建设项目清单,成立由院领导牵头的技术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并出台与重点学科建设相匹配的奖励政策。

  (四)、提升护理质量:

  1、是继续实行护理质量三级管理体系,坚持执行检查、考评、反馈制度,设立质量可追溯机制,确保各项护理质量达到标准要求。

  2、是重点监督护理核心制度的执行情况,加强对管理,定期对护理缺陷、护理投诉进行归因分析,从中吸取教训,提出防范和改进

  措施。

  3、是重点加强对新上岗护士、低年资护士的技术考核。制定出年度护理人员培训考核计划和护士规范化培训计划,采取各种措施认真组织落实。

  4、是进一步规范护理操作用语、告知程序和沟通技巧,培养护士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5、是充分发挥临床护理人才的优势,提升护理队伍科研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

  (五)、教学工作

  (1)实施人才战略,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和年度计划,培养业务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加强医务人员临床进修学习,选派人员外出进修和参观考察学习将逐年增加

  (2)大力开展继续医学教育,举办全院性医疗新技术、新业务及临床科研动态研究继教学习或培训每月至少1次(含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及规章培训、病历书写与规范管理培训),为医务人员从事临床和科研工作创造有利条件及资源。

  (六)、行政后勤工作:

  2010年行政后勤工作的重点是管理创新。主要有以下任务:

  (1)开展管理创新活动。各职能科室要围绕建立有责任、有激励、有约束、有竞争、有活力的内部运行机制,就强化管理、提高执行能力、节约和整合资源以及突破医院发展瓶颈等专题开展创新工作。建立和完善“职能科室年度工作报告”和“制度”等工作制度。

  (2)继续落实平安医院创建任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要进一步强化安全意识教育,完善个人保科室,科室保医院的安全工作管理责任制。在重点关注医疗安全的同时,全面抓好药品、消防、设备、车辆和财物等安全工作。积极开展安全督导检查,预防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确保医院无安全责任事故发生。

  总之,医院管理评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而医院质量和安全服务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应当长抓不懈。为此,我们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进一步浓厚学习氛围,组织医护人员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法律法规、学习规章制度,学习诊疗规范,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

  2、进一步强化各项制度,通过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以及责任制的落实,扎实搞好各项工作。

  3、狠抓医疗服务质量,要继续以病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用优质服务来赢得患者的满意和社会的放心。

  4、进一步加强中医专科建设,推广应用中医民族医适宜技术,发挥中医民族医特色和优势。

  5、通过“创建二级优秀中医民族医院”为契机,把握标准,逐项落实、发现不足,及时改进,逐步完善,进一步促进两个效益明显增长,医院各项工作全面提高。

  回首往昔,励精图治、革故鼎新;放眼今朝,硕果累累、杏林芬芳;展望未来,壮志雄心、豪情满怀!在上级部门领导正确指导下,富川县民族医这艘中医药界的航母,会在医院管理年的浪潮中继续乘风破浪,医院将继续秉承“继承、创新、求实、仁爱”的院训,抢抓机遇、迎接挑战,拼搏进取、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再续写新的篇章!

  xx民族医院

  2010年1月20日

篇七:医院服务能力建设报告

  

  关于我县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共5篇)

  第一篇:关于我县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县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县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主任

  应党慧

  为进一步提升我县医疗水平,推进新医改贯彻落实,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根据年初工作安排,县人大常委会组织调查组,在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建平的带领下,于2011年3-4月份对我县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工作主要是:听取县卫生局的工作情况汇报,召开有发改局、财政局、人劳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深入乡镇(街道)、各级各类医院等了解有关情况,听取意见和建议,并于4月11-13日,赴安吉、淳安两地考察学习。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共有县级医疗单位7家(其中县人民医院为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中医院为二级乙等中医院,妇保院为二级乙等妇幼保健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家,社区卫生服务站53家,合格村卫生室69家。截止2010年底,全县共有卫生人员1738人(不含离退休人员、医院自聘人员),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520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助理)医师为718人,注册护士482人,具有高级职称116人(占7.6%)。近年来,县政府在加大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立。一是出台《仙居县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体化建设规划(2007—2020年)》,对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框架、建设规模、规划年限等进行详细规划。二是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加快推进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构建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基本形成“20分钟服务圈”。三是根据我县实际,推行“城乡联体、乡村连片”一体化管理,大力推进统筹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改革,努力解决农村基础薄弱、服务能力差的问题。

  (二)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一是通过提高卫技人员准入门槛,加强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开展重点学科和重点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卫生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二是通过抓医疗质量控制、执业行为规范和业务培训,增强职业规范意识,不断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水平。三是推进“平安医院”建设,实行医疗事故分析和责任倒查制度,强化安全用药管理,医患纠纷数量逐年下降。四是对全县医疗机构核准、人员资质进行严格管理,营造良好的医疗环境。

  (三)公共卫生服务成效明显。一是全力推进农民健康工程,全面开展城乡社区卫生三大类十二项服务,取得了明显成效。二是规范疫情报告,加强重症救治,抓住重点环节、重点部位,有效处置手足口病、甲流、麻疹等重大疫情。三是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使监督重点逐渐向农村延伸,扩大卫生监督覆盖面。

  (四)医疗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扎实开展,报销额度明显提高,参保率不断提升。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已于今年2月25日开始在全县乡镇(街道)卫生院全面实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初步得到了缓解。

  二、主要问题

  我县卫生事业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基础薄弱,历史欠账较多,医疗资源不足,看病难、看病贵现象依然存在。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还需提高。一是各级政府对于卫生事业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当中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部分领导对医改的主要内容还不够了解,对自身的工作职责把握不够准,与医改强调的“体现政府的责任,坚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二是有些医务人员责任心和事业心不够强,缺乏奉献精神,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基层医务人员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作的积极性。三是大多数群众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基本药物制度相关政策理解上有偏差,从原来的“小病不吃药、大病吃小药”到现在的“有病要住院,病好不出院”,致使乡镇卫生院病床爆满,医务人员工作量骤增。

  (二)队伍建设比较薄弱。一是我县卫技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低学历、无执业资质问题相当突出,人才结构极不合理。如目前还有153人无职称,78人无执业资格,县人民医院某些科室人才断层现象严重;公共卫生、精神卫生、麻醉学等专业人员非常短缺,乡镇卫生院高层次人才比较缺乏,部分乡镇卫生院没有执业医生,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及全科医生的缺乏,仍然是制约农民就近看病的重要因素。二是受制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区位条件,高职称、高学历的人才很难引进,现有的用人机制不够灵活,专业人才紧缺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严重制约着人才队伍的结构优化和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三是针对现有卫技人员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激励措施不够有力,一些医务人员技术上不求上进,得过且过,钻研业务的风气不够浓厚。

  (三)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我县于2007年制定了《仙居县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体化建设规划(2007—2020年)》,但是尚未制定医疗机构设置的详细规划。全县医疗机构新建、扩建、改建过程中缺乏科学统筹规划,医院的功能定位、学科设置、设备配置、卫技人员配备等没有一个全面、具体、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各医院功能定位不明确,特色专科不鲜明,存在着医疗资源的重复建设和局部性浪费现象。医院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科建设和行风建设有待进一步重视和加强。

  (四)投入力度亟需加强。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卫生工作的不断重视,财政保障力度逐步加大,但是与上级对卫生事业的发展要求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县级医院作为县域内的医疗卫生中心,标准化建设的投入远远不够,难以发挥县级医院的龙头作用。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现有的医疗用房、设备设施及人员难以满足群众就医需求。村卫生室的医疗条件、防保功能和乡村医生的专业技术水平比较落后,“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目标还难以实现。

  三、几点建议

  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作。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文件精神,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不断提升我县卫生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不断优化卫生发展氛围。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把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作为改善民生的重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分工,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严格落实政府的公共医疗卫生责任。科学编制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科学布局,优化整合,对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布局、规模、功能定位、人员结构、名医培养、学科建设、设备配置等提出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在确保基本医疗服务的前提下,发展优质医疗资源,以适应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保健需求。利用各种有效宣传形式,做好政策宣传,普及健康知识,树立群众正确的用药就医观念,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二)进一步创新人才引进机制,不断加强医疗队伍建设。要从我县卫生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科学合理核定全县医疗卫技人员编制,突破瓶颈,创新考录机制,采取重点院校优先、定向考录、委托培养等形式,制定出台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切实缓解紧缺学科人才严重不足问题。采取外引和内培相结合的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措施,完善人才成长机制,加强名医工程和品牌学科建设,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全面提高我县医技人员服务水平和质量。根据岗位要求和执业标准,加强对现有卫技人员的培训力度,逐步实现卫技队伍结构的更替。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对现有乡村医生进行统计归类,通过考试、群众评议和综合评价等措施,量才使用,统一调配。以病人为中心完善医院内部运行机制,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推进医院内部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强化行业自律和医德医风建设,从理想信念、职业道德、法纪法规、服务理念等方面入手,不断增强医务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三)进一步开展一体化管理,不断促进城乡卫生资源共享。要加快建立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医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县级医院作为县域内的医疗卫生中心,主要负责以住院为主的基本医疗服务及危重急症病人的抢救,并承担

  对乡村卫生机构的业务技术指导和乡村卫生人员的进修培训;乡镇卫生院负责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等综合服务,并承担对村卫生室的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等工作;村卫生室承担行政村的公共卫生服务及一般疾病的诊治等工作。通过开展“城乡联体、乡村连片”一体化管理,完善县域诊断平台建设,加强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的联动,提高基层医疗单位的诊疗水平,实现城乡医疗资源共享。建立县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鼓励县级医院医生到基层出诊,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就医模式,切实减轻县级医院就医压力,缓解当前“住院难”的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信息平台要逐步向基层全面覆盖,从重点保大病向门诊小病延伸,提高门诊报销比例,不断完善基层医疗服务网络。加大对中医药发展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服务中的作用。

  (四)进一步加大财政保障力度,不断改善群众就医环境。要紧紧把握机遇,创新载体,包装项目,积极争取中央、省财政的资金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确保基本药物制度顺利实施,不断改善我县医疗卫生条件。县级医院作为上下联动的枢纽和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中心环节,要加大支持力度,推进综合改革,提高县级医院看大病的能力。加大对乡镇(街道)卫生的支持力度,按照每个建制乡镇(街道)办好一所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要求,解决基层卫生院业务用房,推进“三室”标准化建设,出台设备购置的补助政策,强化乡镇(街道)卫生院“六位一体”的功能定位。按照“标准、规范”的要求,整合资源,合理规划,结合“人间仙居、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并加强片区内人员、财务和业务的统一管理。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加快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市社区卫生网络,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抓紧出台实施财政补助、绩效考核等政策,完善收入分配和激励机制,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转。重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改善设备设施条件,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另外,要加快研究制定我县行政村整合的相关政策,为优化乡村卫生资源配置,加快农村卫生事业

  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第二篇: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总结

  2008—2010年南康市疾控中心

  能力建设工作总结

  根据江西省卫生厅《关于印发全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服务能力达标考核细则(2008-2010)的通知》的要求,南康市疾控中心在市卫生局和上级部门的指导、支持下,从人员培训、实验室建设、传染病防控和健康教育等四个方面入手,全面加强能力建设,现将自我评估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南康市疾控中心中心人员编制数36人,现有职工59人,其中在编人员29人,超编人员9人,借调人员15人,外聘人员6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44人,占总人数74%。内设行政办公室、业务办公室、等个科室。现办公用房4108m,其中实验室用房1470m,占总建筑面比例35.78%。

  二、人员培训方面

  中心制定了各人员培训计划,针对中心工作特点,业务培训采用了“远程学习+集中培训”、“理论学习+实践演练”的培训模式。三年来共累计派出109人次参加省级业务培训,40人次参加赣州市级业务培训。邀请赣州市疾控中心专家来和我中心授课3次。中心自行举办业务学习

  43次,开展应急演练次。所有专业技术人员(44人)均参加了江西省双卫网学习,参训率100%,2008年双卫网考试合格率97%,2009年合格率100%,所有专业技术人员通过了双卫网的卫生服务能力考核。三年来对辖区乡(镇)医疗机构,防保站人员组织业务培训12次,并要求其对乡(村)一级防疫人员进行培训,进一步巩固完善全市三22级预防保健网建设。

  三、实验室能力建设方面

  根据江西省卫生厅《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标

  准》,中心实验室按要求建立了病原微生物、卫生微生物、理化、消毒、媒介生物、寄生虫、职业卫生、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等八个专业实验室,并能开展相应的项目检测,毒理与放射实验室也在筹建中。

  1、实验室仪器及设备管理

  按要求实验室仪器应有48品目108台件中至少要达90%。

  中心根据《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设备装备标准》文件要求,经过2004年国债项目、2007年中央补助、2008年省财政补助及中心自筹装备,目前实验室现有仪器设备个品目台件,品目率达到97.92%,仪器台套率达到83.33%。目前实验室所有仪器均已建档,设备管理完好,运行正常。

  2、检测检验能力

  按要求检验能力116项中要达到90%。中心实验室检验能力

  按照《省、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的要求,检验能力应具备179项检测参数264个(其中A类118项检测参数165个,B类61项检测参数99个),目前中心能开展162项(A类107项占90.7%,B类55项占90.2%)检验项目开展率90.50%。2008年参加了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水质四个项目的监测考核与每年一次的HIV质控考核,2009参加全国碘盐监测考核与江西省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安排的盲样检验业务技术考核,均为成绩合格结果满意。在1995年2000年2006年连续三次计量认证评审合格的基础上,2009年10月再次通过

  了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的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运行的体系文件现行有效。

  四、重大传染病应急防控方面

  (一)艾滋病的防控

  1、培训情况

  自2008-2010年三年来,累计参加省级艾滋病知识培训52次86人次。分别是艾滋病感染者病人发现报告与管理、哨点监测、VCT、哨点监测暨指标考核,艾防数据质量评估、咨询检测能力提高、艾防工作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管理等培训班。另外,本中心参加省级培训班的同志回来后亦对本中心工作人员进行了3次152人次的培训。

  2、工作能力及其效果

  通过参加上级培训,建立起我中心的一个培训体系,暨参加

  完上级培训的人员回来后将学到的知识迅速消化,付之行动,同时对本中心其他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本中心所有人员均成为艾防骨干。取得效果是近年来我中心共发现感染者及病人6人,占我市艾滋病发现人员总数的100%。主要是做了高危人群干预共人次,自愿咨询检测2387人,哨点监测暗娼1200人,发放各种宣传材料56000余份,安全套220000个等工作。

  (二)其它传染病的防控及疫情报告

  1、培训情况

  2008-2010年三年来,南康市疾控中心参加省、市举办的各

  类传染病培训班13次,涉及传染病疫情防控及网络直报,中心亦为市直医疗单位及乡镇网络报病员培训8人次。同时在中心内部亦进行了“手足口病防控应急培训”、“甲型H1N1流感防控应急培训”等达人次。

  2、工作能力及其效果

  通过培训与被培训,南康市疾控中心已加大了传染病培训工

  作力度,2008、2009、2010年传染病漏报率分别为、、,达到国家标准。同时疾控中心也建立完善综合备案登记制,优化培训管理流程,完善教育培训制度以及实际工作可操作性也大大提高。

  (四)慢病及地方病的防控

  1、培训情况

  三年内分别参加7次上级培训7人次,即碘缺乏监测、地方

  病防治项目技术、江西省地方病防治项目地方病健康教育促进、全球基金疟疾防治、极端气候下群众心理状况调查等等培训班。

  2、工作能力及其效果

  通过学习,疾控中心掌握了碘缺乏病的发展机制及对人体造

  成的健康危害,开展了消除疟疾行动和监测。2009年我市达到了消除碘缺乏病的考核验收的标准。

  (五)免疫规划能力

  1、培训情况

  三年来南康市疾控中心参加省、市级免疫规划方面的培训共

  次人次。参加上级培训有流脑的应急培训、扩大免疫、AFP监测麻疹流脑监测、麻疹强化免疫、查验预防接种证、乙肝补充免疫、甲流接种、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等等。同时对本中心工作人员培训次人次,对全市乡级计免人员培训次人次。

  2、免疫规划的效果和设备

  通过接受上级培训和培训下级人员,我市的计免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得到了提高,我们对参加培训的乡镇计免人员进行考核,对考核合格者亦发给了上岗证。2008、2009、2010年接种率。

  三年来省卫生厅共下拨冰箱台、冷藏包个、冷藏箱个到我市,同时还委中心配备了一个12立方米和两个8立方米的常温冷库,为我市免疫规划能力建设的提高奠定了冷链运转的后勤保障基础。

  三、健康教育能力方面

  中心设立了业务办公室负责健康教育工作,电脑、摄像机、投影仪等一应俱全。制定了各健康教育计划与实施方案,以重点传染病健康教育为工作重点,不断加大学校、医院、社区、行业等社会健康教育工作力度。同时与多部门合作,结合各种活动宣传日向群众普及健康知识。一是利用媒体开展多形式的宣传。通过电视台游字宣传手足口病、霍乱、艾滋病等传染病的预防知识。二是利用重大节日开展咨询宣教活动。在4月25日预防接种宣传周,5月15日

  “防治碘缺乏病日”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等开展了专题宣传活动,不断提高群众的卫生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

  经过国家、省、市级等上级部门的投入和支持下,中心从业

  务用房、人员培训、检验设备装备和检验能力方面有了很大提高,基本达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标准,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如由于经费保障趋紧卫生应急装备与储备难于满足新时期应急工作需求、人员编制少配置不合理等。中心将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继续克服困难,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把握优先发展的工作基调,以提升素质、提高能力、扩大服务、拓展业务为着力点,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疾控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努力开创中心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四日

  第三篇: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能力调查报告

  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能力调查报告

  为了进一步摸清目前农村卫生发展现状,研究制定有效政策措施,落实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民生工程项目建设提供依据。县卫生局对乡镇卫生院的卫生服务能力进行一次专项调查。

  一、基本情况

  全县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574个,其中县级医疗卫生单位10个(包括驻户民办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20个,村卫生室470个,个体诊所74个。卫生机构共设床位1599张,平均每千人口拥有病床2.85张。全县共有卫生人员2107人,乡村医生682人。全县各类医疗机构年诊疗人次总数为79.18万人次,收治住院患者3.98万人次。县及县以下卫生事业单位年收入4960万元。

  二、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顺利实施。2004年以来,我们加强宣传动员,改革筹资管理机制,简化报销手续,完善实施方案,加强医疗服务监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顺利实施。08年我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达417296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90%。截止目前,共为93686名参合患者报销医药费用1588余万元,为23194名住院患者报销医药费用1442万元,人均报销650余元,群众医药费用负担得到有效缓解。最明显的例子是,在乡镇卫生院住院病人

  1明显增多。的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提高乡镇卫生院就医人数、业务收入至少有30%的贡献,新农合救活了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住院病人的增加利益于政策上的倾斜,首先是在乡镇卫生院住院后报销费用时不设起付线,而到县级医院就医起付线是200元;其次是在乡镇卫生院住院报销比例提高40%,因此,老百姓看小病或一般病都愿意到乡镇卫生院了,政府从政策上鼓励农民到卫生院看病,卫生院没有能力治疗的再到大医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促进了农

  村卫生事业发展,强化了医疗服务的规范管理,农村基本医疗服务利用得到改善,农民就医负担有所减轻。

  (二)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草堂、秦镇、光明、大王、余下、涝店等乡镇卫生院先后新建了门诊、住院楼,县医院、中医院先后改造了门诊住院楼,投资260万元的县医院传染病区、投资710余万元的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已竣工投入使用,投资1000万元的县妇幼保健院住院楼即将竣工。总投资达2510万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各医疗单位结合实际,装修病房,增添设施,改善环境,满足了群众的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为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公共卫生工作取得巨大成效。以县、乡、村三级医疗保健网络为基础,以县疾控中心为龙头,完善了全县疫情监测预警网络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卫生系统广大职工科学应

  对、众志成城,取得了抗击“非典”和防治“人禽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胜利。

  大力开展计划免疫工作和地方病防治工作。开展了重点人群的减免费用免疫接种出血热疫苗工作,有效的建立的免疫屏障,降低了出血热的发病,出血热发病率由2001年的410例下降到2005年的55例,下降了86%。,出血热防治连年受到省上的表彰和奖励;明确职责,严格办法和程序,注重抓落实,结核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受到卫生部的表彰;全县法定传染病总发病率246/10万,无甲类传染病发生,全县计划免疫接种率达94%,儿童系统管理率达91%。乙肝、流脑、乙脑等计划免疫针对疾病得到相应控制,获得全省计划免疫工作先进集体。

  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全面实施食品量化分级管理,评出食品卫生A级单位1个,b级单位11个,c级单位755个,初步实现了食品卫生监督由定性管理向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动态管理的转变。食品卫生和公共场所卫生质量显著提高,无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四)卫生改革不断深化。实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打破“铁饭碗”在全系统推行聘任制,医务人员全部推行全员聘任制,实行合同

  制管理,在分配上,实行档案工资与实际工资相分离,打破档案工资,实行绩效工资。领导干部面向全系统公开选聘,建立起上岗凭竞争、分配看贡献、管理靠合同的新的用人机制,充分调动了职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2004年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省卫生厅授予县卫生局

  3全省卫生人事制度改革先进集体称号。

  (五)三级医疗卫生网络不断完善。全县6个二级医疗机构,20个乡镇卫生院,446个村卫生室,76个体诊所形成遍布城乡的医疗服务网络。各医疗单位开通了急救绿色通道,满足群众的救治需要。以县医院为龙头的西医医疗集团,以中医院为龙头的中医医疗集团已经成立,各乡镇卫生院联合乡医级建立了区域医疗技术合作理事会,县、乡、村三级医疗网络进一步完善,医疗技术合作机制已建立,群众就医更加方便、快捷。

  (六)医疗服务领域不断扩大,医疗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新增ct、核兹共振、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大型医疗检测设备6台,兴办专科20余个,基本满足群众的医疗需求。认真开展“患者一进院、其余由我办”优质服务活动,树立卫生服务品牌。以患者为中心,实行承诺服务,简化服务流程,开展上门服务、特需服务、出院回访,实施人性化的管理和服务,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满足了群众多样化的卫生需求。

  (七)加强行风建设,行业风气逐步好转。近几年,坚持管行业与管行风相结合,狠抓行风建设不放松,重点解决

  “服务态度问题”、“药价问题”。从2005年开始二级以上医院执行新的医疗收费价格,实行微机操作管理和“一日清单”制度,坚持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认真查处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截止今年,全县卫生系统创建省级文明单位3个,市级文明单位2个,县级文明单位8个,卫

  4生系统行风建设迈上了新台阶。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投入不足,医疗机构生存艰难。我县对卫生事业投入虽然每年有所增加,但是由于县财政相对紧张,投入总额占财政总支出比例较低(仅为3%),卫生经济政策落实没有完全到位,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欠

  帐太多,制约卫生事业的发展。农村卫生基础薄弱,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陈旧、落后,更新比较困难,普遍存在着“低投入,低功能,低效益,低待遇”状况。

  (二)业务用房不足,基础设施落后。目前,我县仍有相当一部分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不足,一些业务技术项目无法开展,制约了医院的发展。卫生院普遍缺乏医疗设备,除了一些中心卫生院有X光机,心电图机,B超机等设备,其他乡镇卫生院在开展诊疗过程中,仍以听诊器、体温表、血压计等“老三件”为主要医疗诊断手段,满足不了群众的就医需求。

  (三)农村卫生人才匮乏,业务素质差,队伍不稳定。

  1、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素质低,结构不合理。乡镇卫生院非专业人员占39%,具有本科学历的13%,具有专科学历的47%,具有中专学历的36%,无学历的占0.4%;具有高级职称的无,具有中级职称的占21.4%,具有初级职称的占65.7%,无职称的占12.8%。各类卫技人员结构比例不合理,以护理,检验,药剂,助产人员偏多,医疗骨干人才缺乏,农村卫技人员中职称结构形成金字塔式的底座过大,缺乏学科带头人,技术水平与医疗市场需求不适应。基层卫生院没有实

  行定编、定员、定岗机制,基层卫生院专业人才进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机制也未形成。

  2、乡镇卫生院工作环境差,报酬低。由于体制和机制等因素的影响,许多高学历的毕业生分配不进来,有好技术的卫生技术人才又外流严重,造成了农村卫生技术队伍人员素质低,学历结构不合理。由于农村卫技人员结构复杂、层次分明,规范、统一的培训难度大,为此全市所有卫生院都没有完成住院医师毕业后的规范化培训。

  3、农村卫生服务体系职责不到位,整体服务功能不强。一是县级虽然机构健全、队伍完整,但基层服务观念淡薄,技术服务和指导职责履行不到位,农村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的“龙头”作用弱化。二是乡镇卫生院整体服务功能仍然不强。从调查的资料分析,目前全市有3/5的卫生院经营困难。三是村卫生室不健全,条件比较简陋,服务不规范,重视一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职责严重缺位。

  4、农村卫生监管力量薄弱,工作跟不上,管理职能弱化。乡镇卫

  生院服务的规范性、医疗质量的安全性还不尽人意,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还很薄弱,尤其是公共卫生服务意识淡化,基础设施设备的标准化还达不到要求,人员资质的比例存在着不合理,医院内部管理薄弱等。一直以来,我县农村都没有建立完善的农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农村家庭因6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预防保健,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存在空白点,农村卫生面临严峻形势和挑战。

  四、今后工作的设想要求

  (一)卫生行政部门要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求,切实转变管理职能,运用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划指导、信息服务和经济手段,加强卫生行业管理。进一步实施并完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建立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的医疗服务体系。加大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改革力度,积极推行医疗卫生单位内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起有责任、有激励、有约束、有竞争、有活力的运行机制;推行医疗卫生机构后勤服务社会化;加强医疗卫生单位经营管理和成本核算;实行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完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物价变动的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机制。

  (二)实施区域卫生规划,不断调整和优化卫生资源布局,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县级预防保健和医疗单位要充分发挥医疗预防保健指导中心的作用,落实对农村卫生技术指导的责任。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实现房屋、设备、人员、功能和管理五配套的目标,提高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加强村级卫生组织建设,使村卫生室覆盖率、合格率达到100%,促进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疾病控制和预防保健工作。全面落实《西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规划》、《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计划免疫相关疾病控制在国家规定以内。全面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突出抓好县疾控中心建设,医疗机构

  急诊科及各急救分站建设,拓展卫生监督执法领域,健全组织,完善功能,提高水平,发挥作用。要加强健康教育工作,普及医药科学知识,开展群众性该国卫生运动,积极开展卫生城镇、文明村镇创建活动。

  (四)加大卫生监督综合执法力度,坚持依法行政。继续贯彻

  《食品卫生法》、《传染病防治法》和《执业医师法》等卫生法律法规,加大对公共卫生领域的监督执法力度,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使卫生管理逐步进入依法管理的轨道。同时,进一步加强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改善装备,不断提高执法能力。

  (五)实施“人才兴卫”战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注重临床学科带头人和基层医疗单位业务骨干的选拔培养,形成人才梯队。继续抓好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学历教育,县级、乡镇医疗机构临床医务人员分别达到本科和大专学历,提高卫生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选拔引进高层次卫生技术人员充实卫生队伍,不断提高卫生队伍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

  (六)巩固和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成果,落实配套政策措施,抓好定点医疗机构规范管理,确保试点工作良性运行。加强村级卫生组织建设,全面实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给管理,落实农村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工作任务。

  (七)切实加强对卫生工作的领导。把卫生工作作为执政为民、密切党群关系、促进经济和社会会发展的大事来抓,树立大卫生观念,使卫生事业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8制,与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

  (八)加强卫生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强化职业道德教育,要把职业道德、敬业精神、行业作风与推进卫生改革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弘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内部管理,规范行业行为,坚决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积极开展优质服务活动,全力打造“患者一进院,其余由我办”优质服务品牌,树立卫生行业新形象。

  五、构建和谐社会的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提高对农村卫生工作的认识。政府要把切实加快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加强对农村卫生工作的领导,每年要专题研究1-2次本地区农村卫生工作问题,协调有关部门将党和政府的有关农村卫生工作政策落到实处。

  (二)落实和完善有关农村卫生政策。政府要完善和落实农村卫生经济政策,按省农村卫生工作会议要求,从今年起,对乡镇卫生院实行财政全额预算管理。对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母婴保健机构实行全额预算,对公共卫生所需经费由县财政予以保证。对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配臵所需费用由财政予以补助。

  (三)健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优化县、乡、村卫生资源配臵,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调整乡镇卫生院布局和规模。县级卫生机构要建成医疗预防保健中心,加强急救工作,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乡镇卫生院主要做好预防保健和基本医9疗服务工作,尤其要强化产科,计划生育,急救等功能;加强村卫生室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方便群众就医。

  (四)做好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县乡政府要加强组织引导,建立适合我县实际的筹资机制和管理体制,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农民自我健康保障意识。因地制宜,积极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工作,帮助农民抵御个人和家庭难以承担的大病风险,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五)切实加强预防保健工作,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农村卫生工作要坚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大对传染病和地方病的控制力度,搞好计划免疫,加强对孕产妇的系统管理,提高住院分娩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综合治理农村生活环境,改水改厕,搞好健康教育,使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文明生活方式,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

  第四篇:医院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工作总结

  ...医院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工作总结

  自2008年我院实施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工作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县卫生局的精心组织下,通过全院的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基本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通过实施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我院卫生服务条件明显改善,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业务收入连续三年以30%以上速度增长,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现将三年来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特色专科建设。

  中医特色是中医医院发展的根本,近年来,我院始终坚持走特色立院之路,大力推进特色专科建设。目前,我院已形成了以骨伤科和肛肠科为龙头的特色科室,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强针灸推拿科、皮肤科的建设,逐步形成特色医疗体系,充分挖掘中医中药的潜在治疗优势,进一步完善卫生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能力。2008,我院骨伤科和肛肠科住院人次为212人,只占全院总住院人次的17%,2010骨伤和肛肠科住院人次达到367人,占医院住院总人次的32%,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进一步扩大。由于我县是肝病、慢性病、疼痛病的多发区,我院在进一步强化重点专科建设的同时,还充分发挥和挖掘中医药在肝病、慢性病、疼痛等方面的特殊功用,积极打造一批富有中医特色的专科。

  二、基础能力建设。

  我院领导班子始终把发展摆在最为突出的位置,09年,我院利用国债项目对医院门诊楼进行的改扩建,有效的改善了群众就医环

  境。今年,医院紧紧抓住县委县政府城市西拓的有利契机,全面启动了医院整体搬迁项目工程建设。把此项目工程作为关系我医院未来发展的关键点来抓,实现大踏步地推进。新院工程总占地面积45.5亩,建筑面积14500平方米,预算总投资达3500万元,是..县15个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之一。目前新院项目工程正在办理前期手续工作中,预计明年将全面动工。

  三、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兴院之本,强院之基。为促进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发展,我院把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的重要精神贯彻到每位员工,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人的价值和创造价值的氛围。以科学的方式管理人才,促进人才的引进和保留工作。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大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把工作中涌现出来的恪尽职守、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及时宣传给广大人民群众,增强群众对医务工作者的信任。积极开展“一切为了病人,一切方便病人,一切服务于病人”的理念教育,进一

  步强化医护人员对病人的爱心、关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

  四、设备更新。

  设备的更新,是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有力的物质保障。近年来我院在全力实现医院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大设备投入力度,强化设备更新,有效增强了医院的办院条件。近三年来,先后投资230余万元引进了C型臂、电子胃镜、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球计数仪

  等。

  五、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

  我院根据《中医药学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精神和主管部门的部署,制定了《..县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实施方案》,按照培训大纲的要求购买了教材、编制课程安排,先后对全县10所乡镇卫生院、80所村卫生所免费培训了353人次,并对所有参加培训人员赠送了针灸针、火罐及《中医实用技术》书一册,对所有村卫生所赠送针灸穴位挂图一幅,做到学有所用,用油所具,圆满完成了培训工作。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院将在县委、县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坚强领导下,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坚定信心,开拓进取,全面推进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为促进我县经济社会赶超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加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

  加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创立实力卫生

  按照省卫生厅的统一部署,从今年开始在全省实施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工程。为此,市卫生局转发了《关于印发2009年全省卫生系统效能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工程》,按照国家规定的建设标准,从业务用房、设备配置、人员培训、技术和管理等五个方面,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和卫生监督执法等服务能力建设。通过一年时间的努力,在全院建立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使医院各方面不断完善、基本设备齐全、人员队伍素质较高、机构运行规范,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建设标准,全面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

  根据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一是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疾病预防控制业务用房(感染科病房)、检验室建设与管理、人

  才队伍建设和管理水平达到国家基本要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应急响应及时率达到100%,妇产保健达标准。有特色的医疗服务体系,较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需要。积极做好第二周期等级医院评审工作,努力提升城市医疗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提高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卫生监督执法覆盖率、卫生违法投诉举报查处率达到100%。同时,实施方案对上述具体目标进行了分解,从2008-2009年,每年的建设任务都予以了明确。加强卫生应急能力建设。一是健全卫生应急组织机构。设卫生应急日常管理小组;疾病预防控制有专人负责卫生应急工作;二是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建设。三是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网络系统管理。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测预警能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直报率达到100%。四是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和装备建设。完善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队伍,每年开展应急演练不少于2次,建立健全医疗救治体系。按照统一指挥、优化配置、平战结合、合理转运的要求,一是加强传染病(区)建设:传染病和对可疑急性传染病的隔离观察。二是加强医疗急救机构建设。

  单位服务能力建设规划,精心组织实施,切实落实人力、物力、财力及各项保障措施。要建立健全各项工作责任制度,单位主要领导负总责任,分管领导分别负责,签订责任状,将任务层层分解,形成层层负责、层层抓落实的良好机制,确保各项建设目标、任务和措施落实到位。

  突出重点,规范管理:要根据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工程的总体部署,重点项目,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整体推进,规范操作程序。服务功能:负责基本医疗及危重急症病人的抢救,接受乡村两级卫生机构的转诊,承担乡村两级卫生技术人员的进修培训以及业务技术指导任务,开展教学科研工作。

  基本服务功能包括:开展院前急救,对急诊病例24小时应诊、出诊、抢救、治疗和组织转诊;具备应对突发事件,接受医药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派遣紧急医疗队的能力;具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临床科室;开展了常规及生化细菌和药敏试验检验,X线、CT、核磁检查,心电、彩超、内窥镜检查等;按规定开展疾病预防、免疫接种、传染病疫情报告、健康教育、孕产妇和儿童保健。

  做到认真履行职责,科学组织实施。以绩效“增压力、提动力、注活力”,全面推动责任落实到位,取得实效。

  峡江县人民医院

  二00九年九月

篇八:医院服务能力建设报告

  

  *****中医药预防保健及康复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建设进展情况汇报

  尊敬****领导:

  我们是****中医药预防保健及康复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办公室。自被列入中医药预防保健及康复服务能力建设项目试点市以来,市政府对中医预防保健及康复服务能力建设工作高度重视,现将项目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为支持市中医预防保健及康复服务发展,市政府专门无偿划拨了政府一栋****多平米的**层办公楼给项目单位***医院改为业务用房使用,并且按照《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和《中医医院康复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要求设置

  “治未病”科和康复科。到**月底已经配备了所需人员,区域划分合理,根据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有关要求并添置了中医体质辨识、康复类等中医诊疗设备,现在已经投入使用。

  **月**日市卫生局分管领导和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参加了全省中医预防保健与康复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启动会,与省中医药管理局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根据《2013年中医药预防保健及康复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协议书》的要求,于

  **月**日,成立了由市政府分管领导***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和市卫生局局长***任副组长,卫生局、中医药、发改委、公安局、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药监局、民政局、工商局、科技局、物价局、文新局等有关部门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市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由市卫生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并配备了专职人员**负责市中医药预防保健及康复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工作。并于**月**日,市政府主持召开了***市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制定通过了《***市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制度》和《***市中医预防保健及康复服务发展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月份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指南》开展了相关工作:省卫生厅副厅长**、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出席了市政府组织在上高县召开的***市中医药预防保健及康复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启动会和中医预防保健及康复服务能力建设学术交流会;成立了《**市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工作专家组》;制定了《**市基层中医药预防保健及康复服务人员培训计划》和《**市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方案》;市中医药学会参照《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基本标准(试用稿)》,结合本市实际,制定下发了《***市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基本标准(试用稿)》;完成了社会性独立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调查摸底工作。

  在此期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制定并实施了高危人群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技术指南和康复科相关疾病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组织对医院全院医务人员进行了中医体质辨识

  和儿童中医调养业务培训;并在秀江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了现场咨询、健康讲座活动,并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和中医预防保健知识手册***余份;积极开展对基层区县中医医疗机构及社区服务中心提供了业务指导工作:1.**月**日,组织对**市区县中医医疗机构负责人开展了一期中医药预防保健及康复服务能力建设培训;2.**月**日—**日,受卫生局的安排,医院派出了1支服务团队到袁州区部分社区服务中心开展了“老年人中医体质辨识和儿童中医调养服务”的业务指导活动,受教基层医务人员***人次;3.**月**日,组织对袁州区秀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开展了中医体质辨识和儿童中医调养业务培训;4.**月*日,组织对**市所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开展了一期中医药预防保健及康复服务能力建设培训。

  **月份参照《**市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基本标准(试用稿)》,会同工商部门积极开展区域内社会性独立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准入试点、规范管理等工作;与物价部门就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收费项目的设立及收费标准进行了协调,物价部门承诺在职权范围内完善制定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收费项目的设立及收费标准;组织开展了全市医疗机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人员第一期业务培训和区域内社会性独立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人员第一期培训工作。***医院开展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效果的总结、分析及评价工作;深入基层为区县中医医疗机构及社区服务中心体统了业务指导工作:1.**

  月**日,在*****社区服务中心开展了一次中医科室建设指导和咨询活动,受教医务人员**人,发放中医健康手册***份;2.**月**日,在*****社区服务中心开展了中医体质辩证教学及健康教育服务,受教人群***人,发放中医健康手册***份,开展中医体质辨识***人次,并有针对性地发放中医健康处方***份;3.**月**日,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义诊、咨询活动,发放中医健康教育手册**余份,健康评估**余人,受教人群**余人;4.**月**日,在****中医院开展中医科室建设指导工作,受教医务人员**余人;通过媒体、网络和医院环境进行了广泛的中医药文化宣传。

  下一步工作:

  按照《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指南》扎实开展各项工作。

  一、完善平台建设。为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新型健康服务搭建网络平台,建立中医特色明显、技术适宜、形式多样、服务规范的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网络,提高中医预防保健及康复服务能力。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培养人才,并通过对全市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人员及不同层级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中医预防保健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

  服务基本要求等方面培训,努力造就一支团结有力、服务高效的中医药服务团队。

  三、按规定和要求,扎实开展下基层为群众提供健康咨询、健康评估、健康干预等服务活动,针对个人健康状态,运用中医药技术和方法,整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系统维护和提升个体人整体功能状态,达到防病治病、健康长寿的目的。

  四、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中医药知识宣传。

  五、加强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做到专款专用,按时按事使用。

  中医药预防保健及康复服务能力建设项目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和惠民工程,****中医药预防保健及康复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办公室将不断完善中医预防保健工作的保障措施。2013年实现了项目建设工作的良好开局,为中医药预防保健及康复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各项目标任务打实了基础。我们将继续在中医药管理局的指导下,与个部门扎实苦干,全力抓好项目建设计划的落实,确保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建设取得实效。

篇九:医院服务能力建设报告

  

  关于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的调研报告

  为深入贯彻省委关于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的决策部署,今年4月,我带调研组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杭州、衢州、丽水及淳安县、建德市、桐庐县、常山县、缙云县等三市五县(市)蹲点,针对卫生健康领域改革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聚焦如何有效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这一核心问题开展调研。调研期间,我们走访了淳安县人民医院、常山县中医院、缙云县人民医院浙中肿瘤中心等7家县级医院,建德市乾潭镇中心卫生院、常山县招贤镇中心卫生院、缙云县新建镇卫生院等9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召开相关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医护人员和群众代表参加的座谈会12次,随机访谈就诊群众30余人次;面向群众和基层医护人员开展服务需求和满意度调查问卷100余份。通过调研,进一步掌握了情况,对如何尽快补齐短板,以点带面加快县域医共体建设,深化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一、找准基层干部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的现实问题

  通过调研走访,我们发现当前基层干部和群众集中反映最强烈、最需要迫切解决的有三大问题:

  一是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弱。城乡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基层医疗卫生这块“短板”一直没有补齐,主要反映在三个层面:一是资源不足。目前我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占全省医疗机构床位总数的8.5%,每千人口床位数0.51张,低于国家平均水平,大大落后于邻近的江苏省。调查中发现,淳安县、桐庐县、缙云县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占总床位数的比例都在10%以下。其中,缙云县的实有床位数只有49张,仅占当地总床位数的2.54%左右。二是队伍不强。全省还有30家乡镇卫生院的职工数量不足6人,人才下不去、引不进、留不住的问题仍然普遍存在,村卫生室逐年减少。淳安、桐庐、建德等地乡村医生年龄普遍偏大,60岁以上的占60.8%。三是水平偏弱。50%以上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没有住院服务功能,床位利用率还很低。目前我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占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的比例仅有50.04%。桐庐县、建德市、常山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病床使用率均低于50%。

  二是群众看病烦看病难。从调研中与群众的访谈及调查问卷反映的情况看,老百

  姓看病难、看病烦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一方面,城市大医院人满为患,同时由于一些就医流程繁琐,使老百姓来回跑、反复跑,造成就医时间过长,很多医院需要挂号排一次队、看病排一次队、付费排一次队、拿药排一次队等,群众就医体验差、获得感少;另一方面,“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尚未全面形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仍须做实,存在有签约没服务或服务不到位的情况。

  三是基层统计报表繁多。通过对杭州市、常山县等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解剖麻雀”的情况看,要求基层填报的报表目录多达362条,涉及报表的业务信息管理系统多达56个。汇总梳理后发现,报表填报中集中存在个案信息重复录入、业务信息统计交叉、基础信息系统统计功能不完善、信息系统接口需要改造、缺乏相对统一的业务信息系统登录平台及统计效率有待优化等六大问题,且大多数报表的填报工作都集中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层同志反映,一些同志“上午做业务、下午填报表”,碰到上面检查、年底总结评比时,常常要加班加点做报表、通宵达旦填表格,互相调侃昵称“表姐”“表叔”,有时根本无暇顾及为群众服务。

推荐访问:医院服务能力建设报告 能力建设 医院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