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后数字经济发展机遇与应对策略

时间:2022-08-12 10:55:06 疫情防控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冠肺炎疫情后数字经济发展机遇与应对策略,供大家参考。

新冠肺炎疫情后数字经济发展机遇与应对策略

 

 新冠肺炎疫情 后 数字经济 发展机遇 与应对策略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在线教育、远程办公、在线文娱、在线医疗、电子政务需求高涨,遭遇疫情冲击的餐饮行业也积极向科技零售靠拢。各地依托大数据,提前布防和分类施策,助力疫情精准防控和有序复工复产。其背后,数字经济的力量正在彰显。

 如果说,“非典”促使了数字经济在中国的扎根,那么,新冠肺炎疫情则有力推动了数字经济的全面提速。数据显示,2 月 3 日以来,超过 1000 万家企业组织 2 亿上班族在线开工,预计有 5000 万学生通过钉钉在线课堂学习,而这,仅仅是数字经济与现实生活很细小的一部分交集。可以预见,疫情期间数字经济给群众带来的消费理念、生活方式等方面改变,并不会随着疫情的结束而消退,而会更加多元化的渗入社会方方面面。基于这样一种必然趋势,有必要为数字经济把好“三关”,让数字经济更好造福群众。

 一 、 互联网+ + 与脱贫攻坚有 机结合带来农村数字经 济 新机 遇

  2020 年 3 月 18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指出,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不断巩固和拓展,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也面临着不少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境外疫情扩散蔓延及其对世

 界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也给我国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必须高度重视面临的困难挑战。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关键阶段,剩下的贫困户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对农民收入会产生一定影响,影响了脱贫攻坚进程。疫情期间,少出门、少聚集是关键所在,在此其中,“互联网+”无形当中成了复工复产、发展经济的必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1、让“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相结合,电商平台要确立战略主导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要切实解决扶贫农畜牧产品滞销问题,组织好产销对接,开展消费扶贫行动,利用互联网拓宽销售渠道,多渠道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为此,各大电商平台还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创新销售理念,全面打造销售平台,开创如“双 11”“双 12”等销售主题,掀起销售热潮。还需把握农村季节务农秋收的时间节点,通过直播连接田间地头务农现场,为农业技术推广、农场景观赏和农产品销售开启绿色通道。平台与平台之间还要密切合作,打造平台亮点销售载体,例如,举办“线上农博会”、开通“生鲜绿色通道”、成立“农产品销售联盟”等,确保给予农民更大更好的销售平台和销售渠道。

 2、让“互联网+”与销售技巧互促进,还需强化人力去发挥关键作用。

 加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减轻基层负担,做好工作、生活、安全等各方面保障,让基层扶贫干部全身心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中去。近段时间,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陆续出现领导干部在线售卖当地农产品视频,产生了一定的反响。对此各地党委、政府要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各地党政一把手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力量,提高地方农特产品销量。同时,要及时与第一书记、村书记、扶贫帮扶责任人分享经验,并指导农户自主依托网络平台和电商平台进行销售。在必要时候可以与知名网络主播协商合作,通过“清仓甩货”“打折出售”等方式进行农特产品销售,切实提高农民经济收入。

 3、让“互联网+”与商业模式跟潮流,更要去创新方法拓宽收入渠道。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方向。结合现阶段广大市民精神需求等特点,可将农产品、养殖业等“一次售卖”模式向“收费代种代养”模式转化,大米、玉米、果树及各类牲畜均可由农民代为种植养殖,只收取土地承包、种子农药、牲畜幼崽及人工照料等费用。通过大力开发“共享经济”,结合相关平台开展共享活动。疫情过后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和“共享客户”来本地旅游,进一步提升本

 地民宿入住率和各类消费收入,大幅提高农村共享经济“二次性收入”。

  “互联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产物,需要进一步开拓,也需要多途径并进,但无论何时何地,求实、务实、踏实才是中华民族成长发展进步的根本所在。只有党群齐心协力,携手与共,才能攻破重重难关,让中国昂首阔步走向世界。

 二 、 电子政务的发展 将进一步加速

 新技术在应用推广过程中大多要经历一些曲折,使之日趋完善、高效、贴心,需要管理部门和公众一起做出努力

  在线报税、预约办事、远程考试……近来,为防控疫情、复工复产,管理部门将大量线下办理的业务放到网上。申报不见面、审批在云端,这些“不打烊”的应急服务,在筑起疫情防线的同时,也在全社会按下了电子政务的“快进键”。

  政务大厅搬上网络平台,并不是一件新鲜事。不过,大规模的线下政务集中上线、应急推出,难免出现不顺畅的情况。比如,有些业务是首次上线,流程设计并不流畅,窗口多、信息填报要求多;还有些业务无法全部线上受理,需要线下填写格式化的材料,或要求事先邮寄资料预约……有些用户对此不太适应。

  新技术在应用推广过程中大多要经历一些曲折,使之日趋完善、高效、贴心,需要管理部门和公众一起做出努力。

 对公众而言,首先要有积极的心态。好的电子政务服务是普惠的民生福祉,让这一公共产品不断“升级换代”,离不开大家积极体验、建言献策,与管理部门开展良性互动。眼下,有些电子政务的平台、软件未能尽如人意,但平心静气想一想,其运行卡点均非技术手段本身的缺陷,发现了问题,开发者会不断改进技术、优化流程,做得更贴合使用者需求。智能互联时代,涉民政务数字化乃大势所趋,我们必须主动学习,利用新技术、拥抱新服务、适应新体验。对于一些疫情期间涉民政务上网后引发的不便,大家还应多些理解与包容。

  此外,提高电子政务效率,需要诚信自律。虽然审批“不见面”,但切不可钻空子,填写不实材料,有意隐瞒关键信息;企业在办理税收申报、项目报送等业务时,应坚持与线下办理同样标准,莫存侥幸心理。

  对管理部门来说,一方面,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多听听使用反馈。眼下,很多 APP 注册时要求捆绑手机号、单位职务、居家地址,是否有必要?各平台之间能否只做一次认证,统一接口,减少用户使用麻烦?一些政务平台发布信息仍是简单地罗列,形式单一、缺乏互动,能否更有人情味?凡此种种,一定程度上源于管理者对公众真实需求缺乏了解。对此,需要秉持用户思维,完善设计,让服务更有针对性、更接地气。如今,管理部门向市场机构购买公共服务的做法日益普遍,其中许多环节需要公民在网上提供各

 类个人信息。相关部门要以高度的责任心,护好群众的信息安全,以切实有效的措施筑好“防火墙”,防止某些人倒卖这些信息用以牟利。

  我国公共服务的数字化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疫情防控按下的电子政务“快进键”不是权宜之策,它倒逼我们加快创新步伐,激发更多新技术、新应用,让电子政务更加高效、便民、透明,让我们的社会治理更加智慧。

 三 、 切入 数字经济 领域 ,须严把 “ 三关 ” 夯实基础 1、严把法治关。

 数字经济要健康良性发展,离不开法治的保驾护航和有效约束。近年来,国家相继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等鼓励性文件,也制定了《电信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打下了数字经济法制化基础。面对数字经济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还需要结合不同领域的发展实际,进一步细化办法措施,构建依法治理的良好法治环境。同时,要培养更加专业的执法队伍,不断提升数字经济法制化水平,以科学严谨执法,营造数字经济良好生态。

 2、严把安全关。

 数字经济不仅带来了各行业、各领域新的发展契机,也带来了更多不安全、不确定的风险隐患,尤其是涉及公民个人信息隐私、数据安全等方面的潜在风险,值得高度警惕。近年来,国家制定出台了《网络安全法》《电子商务法》等法律法规,也正积极推进《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民法典各分编》的立法,将为公民信息安全提供有力保障。随着数字经济运用更加广泛,还要进一步强化监督管理力度,畅通群众投诉渠道,及时处置群众遇到的风险问题,让监管跑在问题之前,提升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3、严把服务关。

 数字经济要发展,离不开政务服务的支持。政府部门应结合地方实际,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互联网+”应用的广泛普及,将数字经济不断向基层、向农村拓展,让更多群众享受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高效便捷,进一步激发数字经济的市场活力。地方政府还应鼓励和支持本地区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将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最大限度保护数字经济稳定有序发展,以此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数字经济飞速发展已成必然趋势,顺应时代变革,将数字经济引入规范的运行轨道,成为社会良性发展“支点”,需要我们共同参与、共同行动。严把“三关”只是基础,不断改革创新,为数字经济创造更加健康的前行空间,才是亟待探索的方面。

推荐访问:新冠肺炎疫情后数字经济发展机遇与应对策略 肺炎 疫情 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