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汇编(四)

时间:2022-08-08 17:15:04 学习强国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资料汇编(四),供大家参考。

学习资料汇编(四)

 

 学习资料汇编(四)

 盼改善民生稳步推进—— 一论以实干贯彻十八大精神 一项项关乎民生的切实举措, 正在各地陆续推出。

 黑龙江、 甘肃、 江苏、 贵州, 居民收入倍增计划鼓舞人心; 北京、上海、广东, 异地高考方案“小步稳进” 。在工厂企业, 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牵动人心; 在广大农村,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家庭农场” 激荡着热土……

  这是十八大以来温暖振奋的中国场景, 也是实现“中国梦” 征程的强劲旋律。重视民生, 成为 2013 年各级政府施政中的突出主题; 改善民生, 正在各个领域里开始新的突破; 保障民生, 逐步化作一项项具体部署。

 “让人民幸福” ,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要求, 更是十八大最响亮的政治宣言。十八大报告中, “人民” 一词出现 145 次。“牢记人民信任与重托” 、“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 温暖着亿万民众的心。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

 习近平同志在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庄严承诺, 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民生情怀。

 更好的教育、 更稳定的工作、 更满意的收入、 更可靠的社会保障……这些梦想能否实现, 关键看能否通过实干, 化为百姓看得见、 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福祉。

 实干方能兴邦。

 十八大报告勾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 的总体布局, 实际上正对应着人民群众的五大权益, 政治权益、 经济权益、 文化权益、社会权益、 生态环境权益, 不仅顺应了人民群众新期待, 更提出了 治国理政的新

 要求。

 能否准确把握民生脉动, 保障人民各项权利, 不断解决好民生问题, 考验着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 检验着各级领导干部的宗旨信念。

 收入多一点, 物价稳一点, 看病不苦恼, 出行更方便, 天空蓝起来, 河流清起来……解决好这些民生诉求, 无不需要求真务实, 让科学发展的步子更好更快、 改革创新的步伐坚定有力。

 民生所指, 民心所向, 国运所系。

 当下中国面临的问题, 比任何时候都更复杂。

 人民群众对过上更好生活的向往在增强, 对加快解决民生领域突出问题的期盼在提高, 实现好、 维护好、 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必须既考虑人民意愿, 又对接基本国情, 量力而行、 尽力而为。

 唯有脚踏实地、 真抓实干, 才能以切实行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以更大勇气实现重点领域的突破, 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用公平正义成就个人梦想, 把十八大的蓝图化为现实。

 (摘自《人民日 报》 2013. 2. 21 评论员文章)

  让创新为发展之路导航——二论以实干贯彻十八大精神 创新农业经营体制, 释放潜在生产能力, 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模式写进中央一号文件; 10 多个省份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以制度创新破解城乡 “二元结构”难题;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自主创新成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 政府依

 法施政, 民间积极参与, 社会管理不断探索新的路径……如果用一组关键词描画十八大以来改革发展的风貌, “创新” 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关键词之一。

 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型政党, “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 ,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制度创新、 科技创新、 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 , 党的十八大强调增强创新意识, 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是要以新理念、 新思路、 新探索为中国道路开拓新的境界。

 是变化的发展形势, 把我们推到了 创新的大门前。

 赶超、 跟随的时代已经过去, 当中国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简单模仿的路越走越窄, 人口、 资源、 全球化的红利难以依靠, 更多的动力只能来自 改革创新。

 小到缓解紧张春运的一票难求, 大到克服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 今日中国只有在不断创新中, 才能找到破解众多难题的钥匙。

 创新不是喊出来的, 是干出来的。

 从农村改革的破冰试水, 到国有企业的突出重围, 改革开放 30 多年, 中国道路的每一步延伸, 无不是勇吃螃蟹、 敢为天下先的结果。放眼今天, 无论是加强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 还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基层探索, 无论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还是驱散环境污染的雾霾, 同样必须在创新实践中继续奋力前行。

 创新, 意味着做新的尝试, 走新的道路, 因而可能有风险。

 转型期的中国,各种矛盾相互交织, 两难问题层出不穷。

 如何克服小富即安的惰性? 如何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 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只有坚定“改革不停顿、 开放不止步” 的创新信念, 坚持“全局和局部相配套、 治本和治标相结合、 渐进和突破相促进”的创新方法, 构筑起鼓励开拓、 推崇探索、 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环境, 才能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 海外媒体曾用“新长征” “闯关” 来形容中国全面小康之路。

 完成这一宏伟目标, 任务艰巨, 时不我待。

 始终保持探索创新的蓬勃朝气,始终保持那么一股子冲劲、 闯劲、 拼劲、 韧劲, 我们定能跨过攻坚期的艰难险阻,把发展之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摘自《人民日 报》 2013. 2. 22 评论员文章)

 愿公平正义的阳光普照—— 三论以实干贯彻十八大精神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是十八大的庄严承诺。

 如何化为行动、 变成现实, 中央领导关注, 人民群众关切。

 今年初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继续锁定“三农” , 7 亿农民迎来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的新机遇。

 春节前出台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直面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确立了“收入倍增” 、 “差距缩小” 的目标。

 我们看到, 前不久各省区市召开的两会都在制定政策, 推出实现公平正义的相关举措。

 公平正义是人民的向往、 幸福的尺度。

 以实干贯彻十八大精神, 要求各级干部在执政理念上对实现公平正义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利益主体多元、 利益诉求多样。

 公平正义不仅是求解利益均衡、 化解矛盾的钥匙,更重要的是,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符合老百姓的共同愿望, 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越是加快发展, 越要树立维护公平正义的理念, 越要破解公平正义的时代课题。

 经验表明, 避开“中等收入陷阱” , 妥善处理好公平正义的各

 方面问题, 才能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健康有序, 也才能按照十八大描绘的蓝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公平正义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 各级政府在制度上作出设计, 尤为重要。

 如何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 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如何全面建成覆盖城乡 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如何冲破社会不公背后的特权思想障碍? 如何解决在某些方面的利益固化藩篱? 如何实现权利公平、 机会公平、 规则公平? 这一切, 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寻求破解方案, 逐步完善构建公平的支撑与配套政策。

 当前, 应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 最直接、 最现实的公平正义问题, 拿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解决好群众身边不公平的现象。

 公平正义应体现在社会管理各个环节, 各级公务人员要树立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

 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掌握着一定权力, 在决定政策、 制定规则、 裁定是非等方面, 居于主导位置。

 维护公平, 要通过依法依规的管理来实现; 主持正义, 要依靠各级干部的工作来落实。

 一个地方和单位能不能做到公平公正,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干部有没有公平意识, 能不能按法规和制度办事。

 领导干部要意识到自己的责任, 在社会管理各项事务中, 自 觉践行公平正义。

 实现公平正义, 是一个长远目 标, 也是一个敏感的现实问题。做好这项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 尽善尽美, 也不能急于求成、 苛求绝对。

 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充分考虑现实的条件和可能, 积极稳妥地推进这项工作。

 我们深信, 勇于面对问题, 积极解决问题, 我们在实现公平正义的道路上就一定能够走得更好, 助力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稳步前行。

 (摘自《人民日报》 2013. 2. 26 评论员文章)

  让法治思维更加深入人心—— 四论以实干贯彻十八大精神 面对持续出现的雾霾天气, 山东、 江苏的一些地方政府将大气污染防治列入制定法规的计划, 用法律筑起雾霾“过滤网” ; 新年伊始, 中央 1 号文件提出抓紧研究修订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农民合作社将获得法律保障; 留守儿童问题牵动人心, 安徽省着力完善相关法规, 用法律手段撑起“保护伞” ……十八大之后,在各地推出的一系列事关国计民生的发展举措中, 依靠法律、 运用法律的“法治思维” , 给人深刻印象。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 推动发展、 化解矛盾、 维护稳定的能力, 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明确要求。

 这就意味着, 在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过程中, 我们必须摒弃陈旧过时的思想观念, 不仅要有领导思维、 管理思维, 还要强化法治思维, 这是对提升领导干部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中国的改革正步入深水区、 进入攻坚期。

 矛盾凸显如何妥善处理? 利益多元如何实现公平? 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用法治思维认识问题、 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处理各项工作时, 必须首先自问:

 法律对此是如何规定的?这样做合不合法? 怎样做才合法? 因为, 我们的各项工作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开展。

 不管是土地征收、 房屋拆迁, 还是资源开发、 劳动关系调处, 领导干部都要学会用法治思维思考问题, 以法治方式定分止争, 断事评案。

 把解决各种利益矛盾纳入法治的框架内, 是达到“并育而不相害” 、 “并行而不相悖” 的最佳选择, 更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切实保障。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的特权, 绝不允许以言代法、 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这是合法性思维的起点。

 坚持依法治国、 依法执政、 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坚持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要求领导干部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的能力, 用法治思维的标尺规范各项行政行为。

 尤其是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务, 更加需要坚持依法行政。

 事实证明, 用法治思维化解纠纷, 更有利于妥善解决群众实际问题, 更有利于增进社会谅解, 促进社会和谐。

 树立法治思维, 也是公民素质提高的重要标志。

 广大群众应逐步养成遵守法规的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 尊重法律, 维护法律, 尤其在表达诉求、 维护权益时,要学会依法办事。

 近年来, 在一些劳动纠纷中, 很多劳动者以法律为后盾, 通过诉讼、 仲裁、 调解等多种方式依法维权, 避免了矛盾激化, 也使合法诉求得到了支持。

 要使更多人懂得, 运用法治思维, 采取法治方式, 才能更好地维护每个人的权利, 让普通群众“不怕事也不惹事” 。

 法制建设, 是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建设; 法治思维, 是高素质国民的重要体现。

 政府坚持依法办事, 群众懂得依法维权, 让法治思维深入人心, 融入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国的改革发展才能走得更稳更实, 各项事业才能健康有序地向前推进。

 (摘自《人民日报》 2013. 2. 26 评论员文章)

推荐访问:学习资料汇编(四) 资料汇编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