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纪录片《闽宁纪事》观后感(10篇)(完整文档)

时间:2022-07-10 08:20:02 观后感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纪录片《闽宁纪事》观后感(10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2年度纪录片《闽宁纪事》观后感(10篇)(完整文档)

《闽宁纪事》每年在宁夏拍摄时间近130天,行程近1万公里,跟拍素材500多小时,真实记录闽宁协作的感人事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观后感(精选10篇),希望大家喜欢。

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观后感1

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讲话指出,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巧合”的是,国家乡村振兴局也在同一天成立,这无疑释放了一个重要信息: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广大党员干部仍需铆足干劲,弘扬脱贫攻坚精神,继续写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争当乡村振兴中的“奔涌后浪”。

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使命担当,做迎难而上的“有为后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经过8年持续奋斗,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8年来,广大党员干部牢记我们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勇于担当负责,积极主动作为,在脱贫攻坚各大战场打了漂亮的歼灭战,兑现了我们党对人民的承诺。当前,乡村振兴正从谋篇布局的“写意图”阶段向深耕细作的“描摹画”阶段迈进,我们仍需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使命,继续奋斗、披荆斩棘,跨过万水千山,摈弃不干实事的夸夸奇谈,放弃无用的纸上谈兵,勇于担当责任,敢于干事创业,在乡村振兴中再立新功。

以“衣带渐宽终不悔”的艰苦奋斗,做百折不挠的“进取后浪”。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从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感概,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憧憬,再到孙中山“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的夙愿。摆脱贫困,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梦想,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近代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之后,广大扶贫干部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苦干实干,上山下乡察民情,走村串户解民忧,给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开方子”“指路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立下了汗马功劳。“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自当牢记总书记嘱托,深明艰苦奋斗的意义,审视艰苦奋斗的方位,瞄准艰苦奋斗的目标,增添艰苦奋斗的动力,在乡村振兴中再创佳绩。

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攻坚克难,做开拓创新的“拼搏后浪”。贫困一直是人类社会的顽疾,反贫困始终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8年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广大党员干部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攻坚克难精神,勇于开拓创新,敢于啃硬骨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现在,无论是雪域高原、戈壁沙漠,还是悬崖峭壁、大石山区,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到了每一个角落,幸福的“烟火气”走进了千家万户。展望未来,乡村振兴的时代号角已经吹响,作为党员干部,还需时刻保持“热度”,继续攻坚克难“不打烊”,奋勇开拓“不停歇”,在乡村振兴中再续华章。

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矢志奉献,做心系群众的“初心后浪”。“将心比心为民心,一枝一叶总关情。”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坚决响应党中央号召,舍小家为大家、舍小我为大义,在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走田埂”“爬陡坡”“入深山”,用苦乐自知的辛苦指数换取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从用生命照亮扶贫路的黄文秀,到绝壁上用血肉之躯凿出“天路”的毛相林,从带领牧民过上好日子的“草原之子”廷·巴特尔,到“把信仰种进石头里”的周永开……他们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见诺言,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可敬的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广大党员干部当向楷模看齐,不忘初心,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多为群众干实事,解决烦心事,甘当人民的“驮担马”,在乡村振兴中再谱新篇。

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观后感2

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全面决胜脱贫攻坚,靠的是党员、群众的合力攻坚,靠的是集中国家力量的制度保障,靠的是扶贫干部夜以继日的不懈努力,这一艰苦卓绝的伟大胜利必然会被历史和人民永远铭记。

第一句:“党员群众一起干”凝聚起脱贫“全民意志”

“党员群众一起干”,不仅体现出我党牢固的群众基础,更彰显了全党上下在面对脱贫攻坚“大考”时凝聚的磅礴力量。事实向我们证明,只有党员干部冲在前、干在前,广大群众才能“一门心思跟党走”。“人聚则强,人散则弱。同心同德,庶几有成”,八年脱贫攻坚,广大党员、扶贫干部想方设法搞产业、多方联络找销路、逐村逐社摸情况、挨家挨户做工作……他们加班加点、任劳任怨,只为了扶贫产业早点看见“回头钱”;
他们翻山越岭、不惧艰险,只为了贫困群众早点喝上放心水;
他们苦口婆心、日日上门,只为了贫困群众早点住进安置房。“你与群众想在一起,群众就与你干在一起”,无数党员干部的坚守,让广大贫困群众坚定了跟党走的决心,也坚定了脱贫致富的信心。

第二句:“集中力量办大事”发挥出攻坚“最大效能”

“集中力量办大事”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根本性制度保障,更体现出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消除贫困的必胜决心。“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
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从“宁肯少上几个大项目,也优先保障脱贫攻坚资金投入”到东西部协作开展帮扶;
从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扶贫到专家教授手把手传授贫困群众产业技术,全党、全社会都在以必胜的信念向贫困宣战,形成了誓拔穷“根”的共同意志。脱贫攻坚八年来,我们见证了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的“绝壁”变通途;
我们见证了1800余万元蒙古族刺绣产业的“从无到有”;
我们见证了闽宁镇百万吊庄移民的脱贫致富,真正将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转化成了决胜脱贫攻坚的最大效能。

第三句:“敢于啃下硬骨头”打造出扶贫“钢铁军团”

“敢于啃下硬骨头”彰显出全党上下一往无前的决战态度,更是全体扶贫干部对9899万贫困群众的实在承诺。“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八年来,22个省份党政主要负责人向中央签署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
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吃住在村、接续奋战,1800多名扶贫干部更是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扶贫的“战场”上。“同心戮力,就没有啃不下的硬骨头”,看!雪域高原上整齐排列的移民安置房,戈壁沙漠中闪耀的葡萄园,大石山区盘绕的通组公路,贫困群众幸福的笑脸,那是全体扶贫干部给出的“满分答卷”。

脱贫攻坚楷模站在人民大会堂上领奖的那一刻,不仅奏响了胜利的凯歌,更吹响了振兴的号角。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总结经验,时刻背靠人民,继续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继续带领我们的人民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昂首阔步,向下一个伟大胜利迈进!

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观后感3

2021年2月25日,在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这意味着我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这是千年未有的无限极成就,这是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值得华夏子女为止无限极喝彩。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国取得的脱贫成就,离不开奋斗在脱贫一线的百姓。真实的一线生活离我们无限极遥远,但我们却可以在影视《山海情》中无限极感受到奋斗者的艰苦奋斗和砥砺前行。

《山海情》演绎的是上世纪90年代,从宁夏贫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区搬迁到玉泉营地区的移民们,从无到有地建设着他们的新家园的故事。村干部马得福无限极操心着通电、灌溉用水等桩桩件件的问题,他无限极努力,却不自信未来什么时候来,直到国家新的扶贫政策出台,福建对宁夏的扶贫事业进行对口援助,并建立了合作样板闽宁村,这片土地才开始萌发出希望。

陈金山、凌一农等一批优秀的福建干部、技术人员为闽宁镇洒下奋斗的汗水,帮助得福找到了未来的方向,白麦苗、马得宝、李水花等村里的年轻人也通过劳务输入、发展庭院经济等无限极收获了自信。

在发展的过程中,传统与现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寻根与断根等问题不断突显,对于马喊水、白校长、李大有这些上一辈的人们而言,挑战和转变也在无限极发生着。从西海固走出的人们没有忘记他们的初心,他们没有断根,而是把根扎在了这片更肥沃的地方,无限极互相扶持着走上了康庄大道。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斗争的历史。我们现有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前人的无限极辛勤付出,让我们怀感恩之心,苦干实干,让艰苦奋斗精神在华夏大地蔚然成风。

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观后感4

21世纪以来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21日发布。这份文件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全文共5个部分,包括:总体要求、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当前正处于“十四五”开局的关键时期,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助力乡村振兴这棵大树“枝繁叶茂”,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让政策“落地生根”,在抓紧抓实中顺利推进工作。俗话说,“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党中央制定出台的各项惠农方针政策,能否在基层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直接关系到政策措施的最终成效。今天,我们迎来了向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新发展阶段上,做好“三农”工作依然极端重要,必须切实打牢基层基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推动和实施功能,进一步激发基层干部的干事创业活力,有力推动各项农业农村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着力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为农村稳定和经济全面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让建设“遍地开花”,在协调发展中实现全面振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工作任务,必须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巩固和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同时,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坚持党的领导,锤炼干部队伍,改善人居环境,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立足各地实际,充分发挥好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让振兴乡村成为全社会共同行动,促进农业生产高质高效,乡村环境宜居宜业,为乡村振兴筑牢坚实基础。

让农民“丰衣足食”,在增收致富中迎来美好生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农村改革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结合农民的实际需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要进一步激发农民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必须推动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为乡村振兴集聚人才,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增收机会,持续增加农民的收入水平,从而有效地带动广大农民积极建设乡村、发展经济,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强大助力。

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观后感5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千百年来,“小康”一词描绘的“家给人足、安居乐业”,一直是中国人民理想的社会图景。然而,纵观我国历史,贫困问题不仅长期存在,而且具有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等特征,要解决这样一个国家的贫困问题,难度可想而知。

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

是什么力量推动我们逆水行舟、迎难而上?是8年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这一项史无前例的历史性工程,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成就的。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亲自部署、亲自督战,中国减贫进入脱贫攻坚新的历史阶段。党中央把扶贫开发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或实施方案。各地相继出台和完善“1+N”的脱贫攻坚系列配套措施,开展大规模专项扶贫行动,产业扶贫、交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电商扶贫……全国展开了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生产总值保持较快增长,特色产业、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更多绿水青山成为真正的金山银山;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2982元增加到2020年的10740元,年均增幅29.2%。易地扶贫搬迁和东西部扶贫协作,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脱贫道路,以乡村振兴接续脱贫攻坚,多措并举合力推进减贫事业迈上新台阶。

是什么力量确保我们不获全胜、决不收兵?是全党全国上下一鼓作气,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壮志和决心。

从苦瘠甲天下的“干沙滩”到山绿民富的“金沙滩”,从“4个人只有3个碗,已经断粮5天”的赤贫无助到“匝道经济”“乡村跑腿”“后备厢经济”的创新探索,这些变化的背后,离不开每一个“走出沙滩”的现实版“马得福”,离不开每一位“问天要路”的当代愚公……“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发芽。”扶贫干部余芬生前的日记,生动地诠释了扶贫干部以生命赴使命的勇气和担当。正是扎根在贫困地区的亿万党员干部,激活了贫困群众的圆梦之路,带动了更多力量参与扶贫,谱写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回顾脱贫历程,我们走过了万水千山,克服了千难万险,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方案,传递出“中国道路”的发展自信和治理智慧。如今,我们隆重召开大会,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新起点上再出发,如何扎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继续走好乡村振兴之路,推动“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是我们即将面临的新的更大课题。未来,惟有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去实现更加辉煌的时代蓝图,书写更加壮阔的时代篇章。

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观后感6

近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会上授予张桂梅等10名同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他们的伟大事迹背后凝聚着我国脱贫攻坚战的“制胜秘籍”。我们当从中学好扶贫经验,传好扶贫精神,讲好扶贫故事,在一线大地上书写无悔青春。

铆足“敢为善成”的闯劲,开足马力全速前进。“当代愚公”毛相林带头签下“生死状”,历时7年,用血肉之躯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长8公里的“天路”,让下庄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大大改观。我们也要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去基层一线练就“能文善武”的过硬本领,既要政治理论和业务能力两手抓,做提笔能写、下笔千言的“笔杆子”,更要探访民情和生产发展两不误,做躬身实践、知行合一的“实干家”,用学思践悟将青春写在田野上。

鼓起“踏石留印”的干劲,甩开膀子攻坚克难。“水利能人”刘虎为解决贫困地区群众因水致病、因病致贫的问题,身患重病仍奋战饮水安全工程一线,助力贫困县的47万群众告别苦咸水,喝上“放心水”“安全水”“幸福水”。我们也要涵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情怀,在基层工作中少些“花拳绣腿”,多下“绣花功夫”。既要全方位、广覆盖,不遗漏不放弃每个对象,更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精准摸排核实核细贫困户,精准把控致贫返贫风险点,精准实现一户一策促增收。在工作中做到不怠慢、不虚浮、不急躁,真正为贫困群众拔穷根、摘穷帽,让贫困群众生活“节节高”。

用好“开锁解结”的巧劲,精准发力点石成金。“草原绣娘”白晶莹瞄准蒙古族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用针尖刺破贫穷与落后,用丝线串起文化与幸福,带领贫困地区的农牧民妇女走出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我们也要发扬“勇立潮头踏浪行”的精神,既要沿袭好老一辈干部朴实的工作作风和扎实的工作经验,更要创新求变,大胆跳出原有的框架,将新方法、新战略、新模式融入基层工作中来,下好一盘棋,激活一池水,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新成效。

抓牢“滚石上山”的韧劲,久久为功驰而不息。“燃灯校长”张桂梅扎根边疆教育一线四十余载,用自己的瘦弱身躯来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她用生命燃灯,将教育之光照进贫困山区,点亮大山女孩们前行的路。我们也要塑造“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品质,时刻绷紧为民之弦,摒弃“松口气”“歇歇脚”的念头,沉下心来深扎根,放眼全局谋长远,进一步健全帮扶机制,完善配套措施,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将贫困群众扶上马再送一程。

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观后感7

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千载难题历史性地划上句号,这是亘古未有的壮举。

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脱贫攻坚,造就了一批改写命运的奋斗者,也锻打了一批同群众鱼水情深的“领路人”。8年间,中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全国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8年间,累计300多万名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和数百万名基层工作者奋战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他们以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百姓的幸福指数,也让“共产党员”这个名字在脱贫一线熠熠生辉;
他们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重要贡献,也让自己的初心在带领乡亲们奔小康的过程中淬炼。

贫困的产生背后有错综复杂的因素,消灭贫困需要困难群众的内生动力,也需要外部力量来拉一把、帮一下。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扶贫干部的作用至关重要。我们不会忘记,燕赵大地上一批又一批好党员、好干部,胸怀改变贫困群众命运的豪情,背起行囊,走出机关,走进一个又一个深沟巨壑,向贫困发起冲锋。皮肤黝黑、脚上沾满泥巴,看上去跟农民无异,孙国亮在张家口四十亩滩村驻村扶贫一干数年,带领村民们摘掉了穷帽子;
一心一意和群众一起改变穷村旧貌,扶贫工作期满乡亲们联名写信要他“留下来”,张端树也由此成为平山县南文都村第688名村民……万千扶贫干部的心血与汗水,实实在在改变着贫困群众的生活,清清楚楚映照出百年大党的为民本色。

赤子之心,始终因人民而火热、为人民而火热。扶贫干部们点燃困难群众生活的希望,又何尝不是在照亮自己的内心。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最能砥砺初心,最能磨炼意志,也最能升华民胞物与的情怀与境界。有干部曾讲,驻村扶贫之后,每当有困难群众跟他说感谢党感谢政府的时候,他总是觉得内心有愧,觉得自己还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够好,这种感觉之前很少这么强烈过。也有人说,一开始撇家舍业来到落后的山村,心理落差其实挺大的,但几年之后看到山间果实压满枝头,人们脸上挂着藏不住的笑容时,他突然有一种想哭的冲动。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能沉淀多少真情。相信在经历过脱贫攻坚的锤炼之后,不管这些党员干部未来走向什么样的岗位、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一定会时时不忘把“初心”这两个字在灵魂深处反复擦拭。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新起点上再出发,“排头兵”“领路人”仍然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冲在第一线、站到最前沿,带着乡亲们奏响美好生活的协奏曲,在广袤的大地上绘就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观后感8

江西瑞金城外有个村子叫沙洲坝。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在那儿住过。村子里没有水井,乡亲们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毛主席就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解放以后,乡亲们在井旁边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吃水不忘挖井人,就是一种感恩。中国古人自来有“投桃报李”的感恩故事,感恩已经浸入到民族的血液和灵魂。当然,我们每个人尤其是党员干部,工作中、生活中要常怀感恩的初心,才能发扬和继承好传统美德。

常怀感恩初心,首先感谢“时势”。中国历有“时势造英雄”的说法,乱世出枭雄,盛世出英才。“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宋朝辛弃疾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满怀报国之志,却无法施展,诗词中多有讽刺当朝的隐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当今中国,已经从贫穷落后的国家,变成第二大经济体的大国,和平稳定,安居乐业,没有战乱和饥饿。我们要感恩这个时代,这个时代里面虽然不是十全十美,但是相比较历的任何时期,这是一个的时代,这里只要有梦想,就能追梦;只要有目标,就可以去奋斗;只要有努力,就会有收获。“世界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就要顺应时代,履行时代赋予的使命。尤其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不能在一片喝彩声中,迷失了自己,而是不骛于虚声,继续奋斗逐梦,在各种风险与机遇中,不畏艰难,乘势而上,勇往直前,干出不负时代的业绩。

常怀感恩初心,其次要感谢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些哲理名句,都说明了人民的重要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毛主席在纪念张思德同志的时候,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动情演讲,号召全党向张思德同志学习。建党时期的“救国图存”,抗日统一战线抵抗侵略,再到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的40多年,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进入新时代,新发展理念之一就是共享,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脱贫攻坚,不落下任何一个贫困户,彰显了我们党一直以来的“人民性”。我们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仍然不能忘了人民,一切从人民的角度、利益着手,方能长期稳定执政。我们要感谢人民,自然也包括自己的父母、亲朋好友、领导同事,甚至是陌生的“贵人”。这些人在自己的成长历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他们的悉心教导和帮助。或是过节的一条短信问候,或是在困难中帮扶一把,或是在家常便饭中絮絮叨叨,感恩的方式不一样,但是感恩的初心却永远是相同的。

常怀感恩初心,还要感谢自己。“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曾益其所不能”,我们要接下大任,得先历练好自己,包括的自己的身体和心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感谢自己,就要让自己的身体强健起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人们对健康长久的祈愿。现在一些人朝九晚五,空调房、代步车、宅男宅女成为了很多人熟悉的名词,长此以往,身体自然吃不消。健康的生活,需要融入大自然,行走在路上,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心灵的解放,坚持不懈,让身体充满能量。另一方面,身体强健了,心灵也要富足。没有灵魂的躯干,就没有独立的思想和情怀,我们感谢自己,就不能让自己的心灵空虚无趣,而应在阅读经典中,与伟大的著作者对话,从中汲取灵魂的养分,涵养道德的情怀。一个人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通过阅读和借鉴,能够获得经验,吸取教训,才能在各种诱惑中,屹立不败之地。

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观后感9

作为新时期组工干部,要在思想上、业务上、工作上做到“心定”“业精”“人实”,从习近平主席的新年贺词中汲取到坚定信念和强大力量,努力干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新业绩,走好、走稳新时期组工路。

心定而后方能静。

《大学》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心静才愈能彰显力量,“静”也是检验党员干部在对待群众时是否心平气和、态度诚恳的工作标准,无论任何时候都要静心调查,坚决保持头脑清醒、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平凡的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对党绝对忠诚、静心增强党性,在不断学思践悟党的伟大思想理论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对党忠诚、为党做事当作毕生追求,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始终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始终牢记群众之事无小事,静心察民情,厚植为民情怀,俯下身子,甘当群众的孺子牛。做到心静如水,才能在各种诱惑面前,心不为其所动、志不为其所丧、身不为其所累。无愧于心,不负韶华。

业精而后破万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组织工作是一门科学,专业性很强,要有过硬的专业能力、专业精神。业精于勤,技精于专,打铁还须自身硬,组工干部必须勤于学习,不断充实提高专业追求,学会“自讨苦吃”,增强专业能力、提升专业素养、涵养专业精神,树立靠素质立身、靠实绩担当的理念,不断提升适应能力,时刻紧跟时代潮流,在不断解决实际问题中成为做好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要着眼于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同时坚持“高标准”与“高质量”、“过程论”与“结果论”的有机融合,进一步提升工作的层次和水平。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赋予组织工作在内的所有工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题之下,作为基层组工干部更要严谨细致地对待组织工作,把勤于学习业务知识作为第一要务,发扬钉钉子精神认真研究如何让理论武装跟上实际创新的步伐,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不断提高攻坚克难的本领,在_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等难题中彰显新时代组工干部的责任担当。

人实而后业可成。

古语云,“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四下基层、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等优良作风,正是告诫我们要脚踏实地干工作,做“泥腿子”而不做“空想家”。新时代组工干部要有新担当,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走街串巷知民心,田间地头察民情,在脱贫攻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信访维稳等繁重工作中实干担当,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的情况下,集中精力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摒弃面子工程、“花架子”,把更多精力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毕竟组织工作不是做表格,谁做得精美,谁就胜出。干工作要脚踏实地,吃透上情、摸准下情,找准上级政策与基层实际情况的最佳结合点,敢于接“烫山芋”,敢于啃“硬骨头”,让上级政策在基层更好地落地开花,勇敢走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落实“十四五”规划的新征程,在真抓实干中砥砺奋进。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作为新时期的组工干部,在今后的工作中时刻要保持戒骄戒躁的清醒头脑、精益求精的专业要求、锐意进取的真抓实干,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做好组工事业,走好组工之路!

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观后感10

11月23日,随着中国贫困人口最多的贵州省实现了贫困县“清零”,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全国832个贫困县已全部脱贫摘帽。

从2014年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全国22个省区市832个贫困县,到2020年11月23日全部脱贫。是什么让中国这个贫困人口大国仅用了6年时间实现全部脱贫?

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是实现脱贫攻坚的制胜法宝。脱贫攻坚战中,基层党组织和一线党员深刻领悟重要讲话精神,坚决摆明政治立场,牢牢把握国家领导人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内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做政治明白人。并举一反三,自我反省,主动作为,将思想意识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用党的建设决胜脱贫攻坚战。以建强基层战斗堡垒为重点,重点是整顿了软弱涣散党组织,培训党支部书记,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在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带领群众的作用。把党员组织起来,带领群众走致富路线,把群众动员起来,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步路”,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打牢坚实基础。

始终坚持不忘初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在这场战役中,广大党组织和党员始终把脱贫攻坚当成最大的政治考验来抓,立足实际,将脱贫攻坚工作融入到平时的工作当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密切联系贫困群众,深入搞好调查研究,实施针对贫困群众需要的政策,产业通过帮扶使他们脱贫并且不反贫。

监督力度加大,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保好驾护好航。在脱贫攻坚战中,纪检监察机关落实上级要求,回应群众呼声,狠抓扶贫领域的监督执纪问责,以铁的纪律护航脱贫攻坚,以扶贫问责倒逼扶贫攻坚,敢于向扶贫领域中的违法乱纪问题亮剑,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纪律保障。

推荐访问:观后感 纪录片 纪事 纪录片《闽宁纪事》观后感(10篇) 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观后感(精选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