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宗旨意识有所淡薄群众观念弱化
2023主题教育在工作作风方面和问题和不足
(共十五篇)
工作作风方面和问题和不足:主要是宗旨意识和群众感情淡漠,脱离群众、脱离实际,调查研究不经常、不深入,对迅速变化的客观实际和群众冷暖了解不深、感知不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简单化、“一刀切",照抄照搬、上下一般粗,报喜不报忧,弄虚作假、搞花架子,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存在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
第一篇
一是为民服务宗旨树立不牢。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工作重心大多放在服务领导、综合协调、组织接待等工作上,对于正确政绩观认识不够深入,唯上不为下的风气没有根本扭转,深入实地指导也都大多到达实地现场,但是深入基层,面对面与百姓交流次数较少,对基层群众所思所盼了解不够深入。仅仅按照上级要求调研次数完成“规定动作”,由于调研时间较短,调研方向不准,导致调研质量并不高,通过调研深入发现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做得还不够到位。
二是工作落实没有形成闭环。在接到上级文件后,仔细研究不够,没有创造性开展工作,而是机械教条式的执行,导致很多政策落地不够精准。很多时候工作停留在开会、部署、交办下级落
实,靠前指挥、督导跟踪做得不好,亲临现场检查复核较少,对具体业务工作、关键环节疏于把关,存在走过场、形式主义问题。
三是齐抓共管局面没有形成。在工作过程中,作为班子成员、分管领导,统筹协调作战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激励分管部门干事创业的招法不多,与干部谈心谈话次数不够密、不够频,相互沟通的时候少了、团结融洽的氛围淡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氛围还没有完全形成。
第二篇
一是调查研究不够深入。深入一线调查研究还不够,在调动员工参与公司发展建设和出台激励机制上还缺乏新思路。调研时偏向于一线经营部门,深入后勤保障部门调研不够,对基层情况掌握不透、不深,缺乏求实、务实、踏实的工作作风,尤其是深入后勤保障部门调研不够,面对面听取群众意见不及时、不全面。
二是宗旨意识不够牢固。在抓工作、谋发展时,考虑短期效益多,急于出成绩、走捷径,站在群众立场思考少,以群众为中心思想不够牢,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不够多,对基层情况的了解和把握也不够全面准确。如:对XX,到岗后生活是否习惯、工作是否顺利、思想是否有波动等情况,倾向于通过部门汇报来了解,没有第一时间掌握。
三是表率作用还需加强。在对标党员领导干部的高标准严要求上还有差距,没有做到时时处处事事对表对标先进典型务实的工作作风和扎根基层的奉献精神,自己在工作细节、党性修养上还有一定差距,带头表率作用发挥的还不够充分,没能很好的带动其他的同志。
第三篇
能够充分认识到“四风”的危害,并能防止和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但在转变作风上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是在处理一些问题上,有急躁情绪,缺乏耐心,对下属批评多、鼓励少,要求多、帮带少。
二是存在忙于事务性工作多、静下心来思考少,对业务工作用心多、对其他工作关注少,布置安排多、督促检查少的现象。
三是在业务接待和对外往来时,面对大是大非虽能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但有时考虑兄弟单位情谊、地方政府情面及人情世故、乡风乡俗的原因,执行标准把关不严,出现了“同城接待”的问题,尽管进行了整改,但需永远牢记。
第四篇
一是为民服务的意识还需增强。随着阅历增长、环境变化,不自觉地在思想深处对“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认识出现模糊,潜意识中在处理对上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的关系上出现偏差,造成联系基层、服务群众不深入,为民解难事、办实事上还不够有力有效。解决文山会海、基层减负问题上下的功夫还不足,统筹不力、多头部署、层层召开会议现象还存在,基层过重负担依然较
大。
二是为民服务的能力还需提升。在工作上群众观念淡薄,对基层鲜活的典型经验学习总结的不够,指导工作主观意志成份多,对群众反映的难点热点问题,拓思路、出点子还不够,服务群众,缺乏真功夫。关心关爱基层干部的有效举措不多,有时只停留在调研走访、慰问谈心上,调研还存在“走马观花”“被调研被安排”的现象,整体服务基层的程度不高、措施不实,与基层实际需求还有差距。
第五篇
一是进取意识有所懈怠,不愿吃苦受累。当党委书记六七年了,年龄也大了,平时工作中也出现过“干累了、歇口气”的想法,导致在精神上有所懈怠,小进则满、安于现状,在工作中求真务实、深入研究做的还不够,无所作为,得过且过,工作不细致、跑粗,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质量。
二是存在求稳怕乱思想,守摊思想严重。缺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拼劲和闯劲,干工作总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有时还存在安于现状、“船到桥头自然直”的思想倾向,对有些工作觉得过得去就可以,认为农村工作没必要要求标准那么高,缺乏较强的担当意识和创新精神,导致一些具体工作没有按照要求认真去完成。
三是艰苦奋斗的作风有所弱化,有时图安逸、讲享受。近年
来,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不知不觉中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弦”慢慢放松了,滋生了讲享受、贪图安逸的不良行为。
第六篇
一是调研基层不够深入。我能坚持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论述摘编》,牵头制定主题教育调查研究工作方案,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师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统筹调研时间地点方式,从“小切口”入手,对高等教育振兴、职业教育改革、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党的建设等X大类X项工作开展重点调研。但有时由于工作头绪多、任务重,导致下基层、深入师生群众频次、力度不够。
二是回应基层还需跟进。研究制定“为师生办实事”清单,更多的是站在机关视角去思考,未充分尊重基层民意,未有效回应解决基层现实困难,距离基层满意还有提升空间。在现实工作层面,往往只注重解决师生员工眼前的现实需求,没有统筹把握好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之前的关系,存在就事论事的现象,没有充分衡量和妥善处理显绩与潜绩的关系,较少考虑是否会有后遗症,是否会“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
三是务实精神有所退化。有时认为“想到”就是“做到”,常因工作头绪多,虽然周密制定了计划措施,却疏于一抓到底、跟踪问效,一定程度上造成工作部署流于形式。有时急功近利,总想
工作节奏再快一点,工作成效再好一点,把“是否真正推动高校建设快速发展,是否真正推进教育事业全面进步”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务实的工作评判标准还树得不够牢。
第七篇
一是在以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积极应对新形势新挑战的举措上做得不够。面对新形势新矛盾新挑战,有时会缺乏探索研究新情况、新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新思维、深入思考、直面解决、攻坚克难工作还有差距。
二是对待一些工作缺乏韧劲,主动服务意识还不够强。在艰巨繁重的任务面前,先锋作用发挥不好,被动接受领导派遣任务多,主动作为提建议少。
三是工作方式方法简单。在日常工作中,还存在工作方式方法简单、作风粗暴等现象。
第八篇
本人能够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政治规矩,用《党章》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但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一是享乐主义有所抬头,一定程度存在“享受在前,吃苦在后”的错误思想认识;有时还不同程度存在“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问题”,工作中存在发号施令的多,深入基层调研解决实际问题的少;此外,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思想有所减弱,存在浪费的现象。
二是工作作风有所松懈。有时候为了追求落实工作的实效性,存在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的问题,没有将上级精神与单位实际工作紧密集合,提出富有操作性的工作意见。
第九篇
一是工作作风不够严谨,如在工作标准上不够严格,不能尽善尽美,离“一点不差,差一点不行”的要求还有距离。
二是开展工作畏首畏尾。如遇到棘手问题绕道走,常常等待领导们的意见,存在“老好人”思想。
三是全局意识不够强。如有时做事情、开展工作从自身或本办出发,对关系到全镇发展的工作安排理解不透,尽管也按镇上的要求完成了要做的工作,心理上仍是有一些不情愿。
第十篇
一是工作作风欠扎实。一旦有了工作任务首先想到的是怎样尽快完成任务,到时别误事,在处理速度与质量的关系上是只求最快,不求最好。
二是创新意识欠缺。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按照之前的方式与做法,没有创新寻找更好方式的意识,工作时循规蹈矩,缺乏创新。
三是工作质量不够高。对工作从思想上来说想干好,甚至更好,但是这需要扑下身、真抓实干,是需要很强的责任感、使命感、发展观念的,在这些方面自己做的还不够很好。
第十一篇
一是工作缺乏创造性。习惯于循规蹈矩,按部就班,有时候会满足于应付本职,仅仅完成任务,在精益求精方面做得还不够。
二是工作心态还需进一步磨练。遇到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碰到突发问题或者任务落实延误时容易产生急躁情绪,工作千头万绪时难以做到面面俱到。
三是工作执行效果有待提高。有时只顾低头干活,表达方面欠缺,缺乏步步为营、环环相扣的跟进措施,使得一些既定完成事项未能做得落地有声。
第十二篇
一是服务基层意识欠缺,对于基层的沟通协调有时做的不好,导致工作开展效果未达到最佳。
二是经验轻创新,有时思想僵化、墨守成规,靠经验、靠传统办事,大胆试、大胆闯的劲头不足。安于现状,缺乏较强的忧患意识和创新精神。特别是工作忙的时候,对待工作只满足于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开拓意识不够,常常求稳怕乱。
第十三篇
一是工作作风欠扎实。一旦有了工作任务首先想到的是怎样尽快完成任务,到时别误事,在处理速度与质量的关系上是只求最快,不求最好。
二是创新意识欠缺。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按照之前
的方式与做法,没有创新寻找更好方式的意识,工作时循规蹈矩,缺乏创新。
三是工作质量不够高。对工作从思想上来说想干好,甚至更好,但是这需要扑下身、真抓实干,是需要很强的责任感、使命感、发展观念的,在这些方面自己做的还不够很好。
第十四篇
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少,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不多。不肯主动的、积极到基层、到群众中去,怕接地气,远离群众,隔靴搔痒,存在高高在上、坐在办公室打打电话的现象。
对“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没有深层次理解把握,没有把广大群众的利益摆在心中最高位置,推动工作自觉不自觉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上,对群众期盼解决的问题重视不够,出现了不少长期滞留的问题。
第十五篇
一是开展调研重形式。深入基层不是很经常,调查研究不够深入,调研安排时间比较紧,蹲点少,听领导说的多,和群众直接交流少。比如,或多或少存在脱离群众的现象,因担心给基层增添麻烦、带来负担,就减少下基层次数,平时走访较少,与群众打成一片欠缺,未能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
二是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
水平有待于提高。
篇二:宗旨意识有所淡薄群众观念弱化
1.
思想认识不到位:对于政治学习的态度可能存在偏差,如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深度思考,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未能及时更新思想意识以适应党的政策和方针。
2.
宗旨观念模糊:对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认识不足,可能在面对群众时表现出不耐烦的态度,或者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更多考虑个人得失,而不是群众的需求。
3.
业务水平和能力不足:可能缺乏专业知识和敬业精神,对专业知识的结构更新跟不上国家劳动法建设的速度,这可能导致工作效率和质量受到影响。
4.
工作方法和风格不当:可能存在工作作风不扎实的现象,比如对待工作的态度可能是应付了事,缺乏深入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可能存在的懒政现象,如不及时回应群众需求或者处理私事影响工作。
5.
存在不良思想和工作习惯:可能存在好人主义、形式主义思想,以及在处理问题时不坚持原则,对工作中的问题避而不谈,或者只在乎表面的工作成果而非实质内容。
6.
内部环境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也可能导致宗旨意识淡薄,尤其是在某些干部中可能出现脱离群众、高高在上等问题,这些都会损害干群关系并影响服务质量和效率。
7.
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缺失:在某些公共服务行业中,员工可能因工作稳定性而产生安于现状的心态,缺乏为人民服务的强烈意识,这会影响服务过程中的质量和对群众需求的响应。
篇三:宗旨意识有所淡薄群众观念弱化
宗旨意识、群众观念还需进一步加强的举措-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1.引言
1.1概述
在这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和践行的宗旨,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关心他们的所思所想,解决他们的所需所盼。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宗旨意识不够强烈、群众观念不够深入的问题,导致一些工作不能始终贴近人民、为人民服务。因此,加强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的教育和引导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任务,也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
1.2文章结构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
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对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的重要性进行概述,说明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探讨如何进一步加强这两方面的举措。
在正文部分,将从宗旨意识的重要性、群众观念的影响以及加强举措的必要性三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会介绍宗旨意识对于一个团体或组织
的意义,以及它对于行动和决策的指导作用。其次,会分析群众观念对于社会发展和团结的影响,并探讨如何有效引导和培养良好的群众观念。最后,将提出一些具体的加强措施,包括教育培训、宣传引导等方面的建议。
在结论部分,将总结本文的观点,展望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得出结论,强调进一步加强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1.3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并提出加强这两方面的举措的必要性。通过深入分析,我们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于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重要性的认识,同时提出具体的措施,以促进社会各界的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的提升。我们相信,只有加强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实现国家繁荣稳定和人民幸福安康的目标。
2.正文
2.1宗旨意识的重要性
宗旨意识是指对组织或团体的宗旨、宗旨所蕴含的理念和目标有清晰、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能够时刻牢记宗旨,以宗旨为指引行事。宗旨意识的重要性在于它直接关系到一个组织或团体的生存与发展,影响着成员的思想和行为。
首先,宗旨意识是团体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来源。当组织的成员对宗旨有清晰的认识时,他们会积极主动地为实现这一宗旨而努力奋斗,形成团结一致的合力。这样的团队能够更有效地应对挑战,更快速地达成目标。
其次,宗旨意识是维护团体稳定和传承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障。宗旨是团体存在的根本使命和意义所在,只有深刻理解宗旨,团体才能在变革中保持稳定,在挑战中坚定立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坚守核心价值观。
最后,宗旨意识是团体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保证。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宗旨,才能使团体在竞争中稳步前进,不被外部环境和诱惑所左右。宗旨意识可以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团体不断创新和进步。
因此,加强宗旨意识的培养和弘扬,对于一个团体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只有让每个成员深刻理解宗旨,牢记宗旨,才能真正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实现团队的辉煌。
2.2群众观念的影响
群众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深受社会文化、历史传统、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当今社会,群众观念对于社会的发展和稳
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群众观念的积极向上和理性合理能够促进社会和谐,反之则可能导致社会问题的产生和恶化。
首先,群众观念的积极向上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广大群众具有正确的理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时,能够形成社会共识和社会意识,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例如,当大家普遍认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垃圾分类、节约资源等行动,有助于构建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另一方面,如果群众观念偏离了社会主流,可能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当群众缺乏法治观念、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精神时,可能会出现不守规矩、为了私利不择手段等现象,导致社会秩序紊乱、道德沦丧等问题。
因此,加强群众观念的引导和培养,成为当前社会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议题。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加强教育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建立健全法制等措施,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公共协作精神,共同建设美好的社会。只有让每个人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社会的影响,才能形成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群众观念,从而推动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3加强举措的必要性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的强化已经成为提高全社会
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目前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薄弱和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
首先,加强举措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正确方向:宗旨意识是指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引导个人和群体行动的价值理念。只有树立正确的宗旨意识,才能确保我们的行动和决策符合社会发展的大局。因此,加强宗旨意识的举措是引导全社会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关键。
2.增强群众凝聚力:群众观念是指群众对于社会事务的认识和态度。在当今社会,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让群众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和责任,才能凝聚起更大的力量,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3.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的加强,有助于提升社会治理的效能。当全社会都秉持正确的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时,政府治理将更加得心应手,社会问题的解决也将更加高效。
因此,为了建设更加和谐、稳定和繁荣的社会,我们势在必行地需要加强对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的引导和培养。只有通过加强举措,才能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全社会的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3.结论
3.1总结观点
在本文中,我们讨论了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宗旨意识是指个人和组织为了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而努力的意识形态,而群众观念则是指对于社会中广大群众的态度和理解。我们认为,加强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的举措是非常必要的,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进步。通过加强宗旨意识,我们可以更好地明确自己的目标和使命,团结一致,共同进步。而通过加强群众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广大群众的需求和意见,建立更加民主和谐的社会关系。因此,我们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强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的培养和提升,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3.2未来展望
未来展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的重要性将会变得更加明显。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应该继续加强对于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的培养和强化。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宗旨意识,确保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同时,我们还需要注重培养群众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让群众在工作中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各项工作中来。只有让群众真正成为工作的主体,才能更好地推动事业的发展。
未来,我们应该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机制,创新手段,使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根深蒂固,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只有不断加强宗旨意识、群众观念的教育和引导,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我们的目标,建设一个团结、和谐、稳定的社会。
3.3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在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们仍然存在着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不够坚定和清晰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方面的举措,来提高人们对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的认识和重视。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应该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向广大群众普及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的重要性,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社会发展和个人行为。同时,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也应该加大力度,建立相关制度和机制,推动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的深入融入社会各个领域。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实现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的全面提升,并最终推动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篇四:宗旨意识有所淡薄群众观念弱化
群众观念不够强,没有牢固树立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改进措施-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1.引言
1.1概述
在当今社会中,群众观念不够强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许多人在行为举止中更注重个人利益,而忽视了集体利益和整体发展。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阻碍了国家的发展进步。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缺乏牢固树立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因此,本文旨在探讨群众观念不够强的表现,以及为民服务宗旨意识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于这一问题的重视和思考。
1.2文章结构:
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在引言部分,将对群众观念不够强以及为民服务宗旨意识的重要性进行概述,并明确本文的目的。在正文部分,将分析群众观念不够强的表现,探讨为民服务宗旨意识的重要性,并提出改进措施一:加强教育宣传。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本文进行总结,探讨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整体结构清晰,逻辑严谨,旨在深入探讨群众观念不够强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并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
1.3目的:
本文旨在分析群众观念不够强和没有牢固树立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这一问题的表现,探讨为民服务宗旨意识的重要性,并提出改进措施加强教育宣传,以期引起社会各界对此问题的关注和重视,推动社会各界积极行动,共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做出积极的贡献。同时也希望通过本文的撰写,能够引起相关部门和机构的重视,加大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和扶持力度,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和良好发展。
2.正文
2.1群众观念不够强的表现
群众观念不够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主动性:部分公务人员对待群众服务工作缺乏主动性,只等待被动接待,对群众的需求没有及时响应和解决,造成群众的不满和投诉。
2.官僚作风:部分公务人员仍然沿袭传统的官僚作风,对群众态度冷漠,处理问题拖延、拒绝回复,不尊重群众的合法权益,导致群众信任度下降。
3.官僚主义:一些公务人员在处理事务时,过于拘泥于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忽视实际问题的解决和群众的实际利益,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群众服务质量不高。
4.不重视群众意见:部分公务人员在决策和工作中不重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独断专行,导致服务与需求不匹配,影响了政府形象和服务水平。
5.服务意识淡薄:一些公务人员对为民服务的意识和责任感不强,工作中缺乏服务意识,导致工作敷衍了事、不尽责任,无法真正为群众解决问题和提供帮助。
综上所述,群众观念不够强已经成为当前公务人员队伍中的一个普遍问题,急需采取措施加以解决。通过加强教育宣传和改进管理机制等措施,可以提升公务人员的为民服务意识,增强群众观念,从而更好地履行为民服务的宗旨。
2.2为民服务宗旨意识的重要性:
为民服务是的宗旨之一,也是和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牢固树立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对于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为民服务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政府是人民的公仆,其使命就是为人民服务。只有始终把为民务实的宗旨放在首位,才能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其次,为民服务是政府提高群众满意度的有效途径。只有真正将为民服务贯彻到政府的日常工作中,才能让群众感受到政府的用心和用力,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群众的认可度。
再次,为民服务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将为民服务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才能真正把握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愿望,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牢固树立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是政府的基本要求,也是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不断加强这一宗旨意识的建设,才能真正实现政府为民、为民众办实事、解难题的目标,为社会和谐稳定和长远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2.3改进措施一:加强教育宣传
为了解决群众观念不够强、未牢固树立为民服务宗旨意识的问题,加强教育宣传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措施。通过加强教育宣传,可以提高群众对为民服务的意识和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广大群众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增强服务意识,提升为民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开展为民服务的宣传活动,倡导全社会共同参与为民服务的行动。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手段,如广播、电视、网络等,向群众普及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让群众了解到政府服务
是为了解决问题、促进发展,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
其次,加强教育系统中的培训和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为民服务意识,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将为民服务看作是一种荣誉和责任。同时,加强干部培训,提高公务员和服务行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专业素养,促进他们更好地为社会大众提供优质服务。
此外,加强社会组织和媒体的参与,利用社会力量和舆论引导,推动为民服务宗旨意识的深入人心。鼓励媒体开展宣传报道,搭建群众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桥梁,及时反映社会民生问题,促使政府更好地服务民众。
综上所述,通过加强教育宣传,可以有效提高群众对为民服务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从而推动全社会形成为民服务的良好氛围,为实现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作出更大贡献。
3.结论
3.1总结
总结部分:
在本文中,我们探讨了群众观念不够强和没有牢固树立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这一问题。通过分析其表现和重要性,我们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了改进措施一:加强教育宣传。通过加强教育宣传,可以提升群众的观念意识,培养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总的来说,提高群众观念和为民服务宗旨意识的水平是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当群众观念更加积极向上、为民服务宗旨意识更加牢固时,才能实现社会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希望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推动改进措施的有效实施,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与发展。
3.2影响:
群众观念不够强、没有牢固树立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将直接影响政府机构和公共服务机构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因为当工作人员的主要目标不是为了满足群众的需求和利益时,就会出现服务态度恶劣、工作不尽职等现象,影响了工作的效果和群众的满意度。
此外,群众观念不够强也容易导致腐败行为的滋生。如果工作人员没有树立正确的为民服务宗旨意识,就容易被私利驱使,以权谋私,甚至涉足贪污受贿等违法行为,损害了政府机构和公共服务机构的形象,也损害了社会公平正义。
总的来说,群众观念不够强、没有牢固树立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会直接影响到社会治理的效果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应当引起各级政府和相关单位的高度重视和改进。
3.3展望:
在未来,我们需要持续加强群众教育,不断提升群众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只有通过持续的教育宣传活动,让广大群众深刻认识到为民服务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实现全社会对为民服务宗旨的牢固树立。
同时,政府部门和各级领导干部也需不断加强自身的服务意识,以身作则,做好为民服务的表率。只有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践行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真正影响和带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服务氛围。
总的来说,建立群众观念强、为民服务宗旨意识牢固的社会环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持续的改进措施。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看到一个更加和谐、包容和进步的社会,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怀和服务。
篇五:宗旨意识有所淡薄群众观念弱化
群众观念淡薄,群众观念弱化整改措施篇一
群众观念淡薄,群众观念弱化的整改措施篇一
“双促”主题活动开展以来,围绕着如何抓好“深入群众促和谐”的问题,是自己一直在思考,一直在琢磨的问题,我感到:
领导干部能不能够深入群众,是不是自觉深入群众,主要是看干部自身是不是树立起了牢固群众观念。
纵观我公司基层干部的工作现状,应该说大多人的群众观念还是比较强的,但是,群众观念淡薄的问题在部分领导干部中仍然存在,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是对下级和职工群众的话听不进去,主观武断的作风有所表现。我们有的干部,当下级和职工群众向他汇报工作、反应情况时,不是耐心细致听取对方的陈述,不让下级把话说完,就劈头盖脸的把下级和职工训斥一顿。
结果是下级有话不敢对上级说,有不同意见不敢向上级反应,上级与下级,干部与工人之间的关系顿时紧张起来,干群之间的鸿沟也就越来越深。
二是工作中遇到问题调查研究不够,盲目拍板的问题比较严重。有干部在工作遇到问题,特别的一些棘手的问题时,不是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职工群众中,作过细的调查研究,摸清问题的原因,找准问题内在关系,从而研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而是盲目的拍脑袋定板。
这种行为造成的后果是,拍板的方案即缺乏科学性,又不具有可操作性,让执行者左右为难不说,严重时给单位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三是对上负责的多,对职工群众负责的少。
实际工作中,不折不扣的完成上级组织和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不差分毫的贯彻领导的意图,无疑是十分正确的。
但是,我们有不少的领导干部,不从实际出发,不是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甚至不顾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去满足对领导负责的虚荣的现象时有发生。
这样长此以往,就会损坏我们党的在群众中的形象。
以上三点,是比较突出的问题,还有党的“依靠”方针在工作中没有很好落实的问题,官大一级真理就越多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深入群众促和谐,凝心聚力促发展就会变成一句空话。
那么怎样增强干部的群众观念,在这里谈几点自己粗浅的认识:
第一,加强新形势下密切党群、干群关系重要性教育,提高干部深入群众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要强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理论教育,教育领导干部树立“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唯物史观,引导领导正确认识密切党群、干群的关系与促和谐促发展的关系,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牢固树立起领导干部在思想上尊重群众的观念。
第二,健全工作制度,完善工作机制,创造灵活、快捷、高效的群众工作环境。
一是要建立干部联系群众的工作制度;
二是进一步扩大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三是要完善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的工作运行机制;
四是要创建职工群众施展才华的平台。
第三,继承创新群众工作方法,提高解决内部矛盾的有效性。
要有效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高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必须继承并不断创新我们的群众工作方法。
恪守“群众利益无小事”信念,及时解决损害群众利益问题,维护群众正当权益;
要针对不同群体进行个性化的释疑解惑,防止和克服“一刀切”的现象发生;
要紧紧围绕群众关心的生产生活难点热点问题,提供“信得过”服务,以诚换心,以情换信任。
总之,只有解决好了干部的群众观念问题,深入群众促和谐的工作,才能够见到实效。指出:
“一些党组织贯彻民主集中制不力,有的对中央决策部署执行不认真,有的对党员民主权利保障落实不到位,一些党员干部法治意识、纪律观念淡薄。”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党员干部是有法治意识、纪律观念的,但也有些干部还存在着政治意识淡薄、党性原则不强,精神状态不佳,服务意识不浓,作风不深入,组织纪律松驰等问题。
产生这些问题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自身“免疫力”下降,思想道德防线失守,没有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没有用好手中的权,把不住神、管不住手、把不住嘴,经不起诱惑。强化法治意识,增强纪律观念,对于每名党员干部来说就显得尤其重要。
第一,要带头学法、用法、守法,自觉用法律来规范自身的言行,用法律来约束手中的权力,做遵纪守法的模范。
第二,要自觉接受监督、自觉接受法制教育,增强法治、纪律观念,保持廉洁,反对腐败,坚决杜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
第三,要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编造、不传播政治谣言,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中央的方针政策。
第四,要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第五,要坚决同违***纪国法的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群众利益,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任何时候都不侵犯群众权利、不损害群众利益,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篇六:宗旨意识有所淡薄群众观念弱化
宗旨意识不强的原因分析
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缺乏自觉当好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的责任感,忘记了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群
众的根本利益,认为管好自己,干好工作,不让群众有意见就够了。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宗旨意识不强的原因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宗旨意识不强的原因分析
(一)放松了严格的政治理论学习。由于对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自觉不自觉地放松了政治理论学习,自以为凭已有的社会知识和近40年的工作经验,做好本职工作应该没有问题,经验主义作怪,缺乏学习新理论、新知识的强烈愿望。常把工作当成硬任务,学习变成软任务,总认为自己是做实际工作的,不是理论工作者,没有必要去深钻细研,懂得一些基本观点、基本原理能适应工作就行。“经验主义”的思想导致理论学习的兴趣不浓,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工作实践的能力不够强。
(二)放松了严格的党性修养锻炼。反思我在思想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近些年来在严格党性锻炼上所下的力气不够多,世界观的改造抓得不够紧,为人民服务宗旨观和艰苦奋斗精神有所淡薄。随着年龄增长和环境变化,主观主义多些,久而久之,对群众的呼声、疾苦、困难了解不够,解决得也不及时。研究解决一些矛盾和问题,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坚持得不够好,工作作风不够深入,得心应手的工作抓得多一些、实一些,难度大、难见效的工作抓得虚一些、少一些。
宗旨意识不强的原因分析
一、存在问题
1.在理想信念方面,自己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政治的敏锐性和工作的责任感,在自己纪检监察工作中,对于实践三个代表要思想自觉性还不强。
2.在宗旨观念方面未能牢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观念,虽然多次上车包建跟车添乘,但和职工真正交谈少。了解情况少,缺乏全
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特别是对机关职工谈心做的不够。
3.在理论和业务学习方面做的不够,忙于日常公务,参加段的集体学习多自学少,特别是业务学习方面自己自学的也少,文字语言表达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4.作为机关第一党支部书记,没有很好的把支部工作做好,特别是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落实不好质量不高,只求完成任务,支部组织党员方面做得不够。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1.放松了理论学习,特别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不够,所以政治理论水平不高,总觉得自己是一名普通党员干部,有些问题与自己关系不大,我们又没有决策权。
2.放松了自己世界观的改造,特别是今年3月身体发生重大疾病后,对自己要求不严,个人享乐主义有些滋生,工作有得过且过现象。
3.对新形势下对纪检监察工作缺乏研究,工作进取心不强,满足于维持现状,缺乏对本职工作的钻研精神,只求过的去,不求过的硬。
4.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组织纪律方面,也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尤其是在工作作风方面,在遵守纪律方面做得不够,原因是责任心不强。
三、下一步整改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增强责任意识和政治敏锐性,自觉接受党组织和党员群众的监督,同时努力学习业务知识,搞好本职工作。
2.增强宗旨意识,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做好纪检监察等各项工作,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宣传力度,努力完成上级完成的各项任务。
3.养成良好工作作风,在今后的工作中,增强责任意识,自觉遵守纪律,加强自律,组织党支部开展好党内各项活动。改进自己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使机关一支部工作再上台阶。
4.对照党章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提高自身修养,为段的发展稳定做出新贡献。
宗旨意识不强的原因分析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密切联系群众,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做好群众工作的本质要求,也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要求。当前,如何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已成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一、当前密切联系群众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化,群众观念淡薄,不愿联系群众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淡化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愿意联系群众:现在交通便捷了,到基层去却少了;通讯发达了,与群众的沟通却难了;往上面跑得多了,往下面跑得少了;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对群众意愿关注不够,对群众利益漠不关心,高高在上,疏远群众。
2.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素质能力不强,方式方法滞后,不善于联系群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结构逐渐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呈现个性化、复杂化特征,平衡各种利益诉求难度增大。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缺乏实践锻炼,做群众工作的能力相对较弱。部分党员领导干部虽然知道干群关系的重要性,但对基层情况了解不深,解决复杂性问题缺乏招法。
3.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责任心不强,下基层走马观花,流于形式
新形势下,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责任心不强,缺乏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意识。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做客”思想严重,没有主人翁意识,下基层一阵风,不能持之以恒坚持下去;有的党员领导干部下基层只在面上走一走,很少到农户访贫问苦;少数党员领导干部把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当做应付上级考核检查的形式,对基层群众提出的问题,能推则推,不解决实际困难。
4.制度机制不够健全,引导渠道、联系载体等制度机制不够完善
近年来各地制定了不少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制度,但有些制度存在不足和缺陷,缺乏真正落实的可行性,比如:原则性的规定多,具体操作性不强;软性要求的多,硬性规定的少,特别是贯彻执行制度的监督保障措施不得力,使一些很好的制度未能真正得到落实。[1]另外,密切联系群众,“怎么联系”、“联系什么”,也缺乏规范运作的程序。
二、原因和难点分析
1.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化,对群众缺乏感情,对群众生活疾苦漠不关心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党员领导干部成长和工作的环境比以往变得更加复杂,更易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腐蚀,容易淡化忘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的党员干部官本位思想严重、权力观扭曲,忘记自己是群众的公仆,以掌权者自居,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还有些领导干部总想着升迁,只愿意做能出风头、出政绩的“大”事,不愿做艰苦细致、服务群众的“小”事,对群众生活疾苦漠不关心,不想面对群众。
2.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不相信群众,不依靠群众,担心群众过多提意见、提要求
有的党员领导干部总觉得自己比群众高明,把群众看成是“大老粗”,不相信群众,不依靠群众,认为群众是决策的执行者、实施者,无须听取他们的意见,在做决策、定工作过程中,不事先调查研究,不注重汲取群众智慧;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在工作中没有养成依靠群众的习惯,反而出于怕群众参与会复杂添乱、怕群众知情会提意见、提要求等各种心理,能不让群众参与的尽量不让群众参与。
3.少数党员领导干部政绩观错位,盲目追求政绩,损害人民群众利益
少数党员领导干部唯上是从,在处理一些问题时,迎合领导的意图,“凡是领导打招呼的就去做、凡是领导机关希望看到的就去干”,甚至欺上瞒下、弄虚作假,不管切不切合实际,不管符不符合人民群
众的根本利益;少数党员领导干部把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当做应付上级考核检查的形式,根本不注重实际,不关心群众疾苦、不解决实际困难;少数党员领导干部即使身子下了基层心还浮在上面,下基层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甚至增添群众负担,损害群众利益。
4.一些地方联系群众工作监督弱化,考核不力,查处不严
目前各地对党员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工作缺乏严格的监督,考核不力、查处不严:一是监督尺度不规范。目前各地联系群众的制度,软性要求多,硬性规定少,实际操作中随意性大,难以把握。二是运作程序不规范。联系群众“联系什么”、“怎么联系”,缺乏规范运作的程序,落实不到位。[2]三是督查考评不规范。监督考核缺乏量的规定与质的标准,手段过软,执行难以奏效。四是监督不力,查处不严。对做的不好的、甚至是犯了错误的党员干部,总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查处不力,导致一些党员干部在处理群众工作时缺乏耐心,缺乏热情,严重伤害了人民群众的感情。
三、进一步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对策建议
坚持和践行党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党获得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的执政基础。当前,要利用多种形式,在党员领导干部中大力进行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教育,把增进对人民群众的感情放在首位。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始终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只要我们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真心解决群众困难,尽心尽力为群众服务,我们遇到的各种困难和矛盾就能迎刃而解。
2.加强培训锻炼,进一步提升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
群众工作是一门大学问,做群众工作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基本功,要把提升能力作为群众工作的关键。当前,一是要把提高群众工作能力作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二是要宣传动员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到群众中去,深入基层一线接“地气”、经风雨、增见识,在实践中提升群众工作的能力。
3.建立健全联系群众的制度平台,确保党员领导干部更好的联系群众
新时期的群众工作,需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建立长效机制。一要建立健全政策导向机制,用导向转变带动作风转变。要改革完善目前的干部政绩评价标准,把能否联系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作为基本职责,纳入到考核体系之中,根据领导干部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等方面的表现选拔任用干部。[3]二要建立健全联系群众制度,当前特别要在健全和完善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加强监督等制度机制上下功夫。三要健全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和民主听证制度,完善民主评议、民主测评制度,为群众表达意愿、参与重大决策提供平台。
4.建立健全服务群众、维护群众权益制度,要把办实事、办好事作为群众工作的立足点
当前,一要建立健全维护群众权益的各项制度,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二要建立健全便民服务的制度机制,建立健全服务群众的制度和平台。要在过去已有制度机制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制度机制,提升服务水平,要把办实事、办好事作为群众工作的立足点。
5.切实加强监督考核,确保联系群众的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当前,一要完善监督查处机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加强专门机关监督查处工作的同时,还要通过聘请社会各界的代表和群众代表为监督员,有效发挥人大、政协、新闻舆论和群众等的监督作用。二要完善监督考评机制。要建立健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民意调查、满意度测评等形式,切实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群众工作的动态考评,促使各级领导干部立足实际、服务群众。三要完善奖惩问效机制。要客观、公正地运用考核结果,要把联系群众工作的好坏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提拔任用、表先评优、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对作风粗暴、滥用职权等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要依法依纪坚决查处,该整改的要整改,该问责的要问责,该法办的要法办。要通过建立健全制度保障机制,确保广大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各项制度落实到位,真正形成党员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
推荐访问:宗旨意识有所淡薄群众观念弱化 弱化 淡薄 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