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法制教育讲稿(六)

时间:2022-08-04 10:10:07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小学生法制教育讲稿(六),供大家参考。

中小学生法制教育讲稿(六)

 

 中小学生法制教育讲稿(六)

  中小学生法制教育讲稿(六)

 提要:

 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缺乏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氛围, 是网络犯罪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近年来, 由于应

 中小学生法制教育讲稿(六)

  谈到青少年犯罪, 没有理由不谈到青少年网络犯罪。

 因为我们可能有不少的同学上过网, 有的甚至对网络到了痴迷的程度。

 所以我想把这方面的内容作一个单独的部分来讲一讲。

  什么是青少年网络犯罪? 目前法律界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定义。

 就我的理解, 上网青少年以网络为犯罪诱因, 以互联网为犯罪手段、 犯罪地点在网吧场所和所有与网络有直接或间接关联的犯罪行为, 都可以称之为青少年网络犯罪。

 请看下面这几个案例:

  案例之一:

 痴迷暴力游戏, 刀捅身边人。

 去年 3 月 11 日晚, 16 岁的少年胡某在某开发区一间网吧里玩一种用刀捅人的暴力游戏时, 由于技术欠佳, 胡某每次都被别人“捅” 倒。

 坐在胡某旁边的一名与胡某同龄的少年也在玩同一种游戏, 他忍不住对胡某冷嘲热讽。

 在网络上“杀” 红了眼的胡某当即火冒三丈,抽出随身携带的半尺长的尖刀, 捅向受害人的胸口, 导致受害人当场死亡, 而胡某依旧沉浸在暴力游戏中。

 直到警方赶到现场, 胡某才惊醒:

 “我是不是杀死了人, 会不会坐牢? ”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 胡某沉迷在血腥的暴力游戏中, 已经失去理智, 分不清虚拟网络和现实世界了。

  案例之二:

 网上起争斗, 网下来报复。

 也是去年 3 月的一个晚上, 某县一个网吧发生了一起数十名青少年持械打斗的寻衅滋事案件, 其中职校生黄某被打成重伤, 奄奄一息, 他的两名同学一人小腿骨折, 另一人手臂多处挫伤, 对方也有几名轻伤。

 原来当天晚上, 黄某与两名同学在网吧玩网络游戏《反恐精英》,他们的游戏角色与一网名为“孤独龙” 的玩家在网上遭遇并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双方一边战斗, 还一边在网上互发短消息进行语言攻击, 无意中, 黄某将自己所

 在的网吧告知了 对方。

 对方在游戏被击败后,勾结七八名社会闲散青少年, 携带木棒铁棍赶到黄某所在的网吧, 双方大打出手, 导致两败俱伤。

  案例之三:

 上网相勾结, 下网去打劫。

 去年 1 月 10 日, 某市公安局刑警队接到一男青年许某的报案, 称其在网吧上网时, 结识了一个网名叫“诱惑”的 17 岁女网友, 并相约到一个网吧见面。

 当两人见面后,“诱惑” 谎称自己回家取衣服, 将许某骗市郊一座桥边, 由埋伏在此的一名男青年实施抢劫, 抢走其一部手机和 400 余元现金。

 几天以后, 刑警队又连续接到多起类似报案。

 所不同的是, 实施抢劫的男青年变成了 4 个人。

 同年 3 月 13 日上午, 办案民警经过周密部署, 将这一团伙一网打尽。

 经查, 这 4 男 1 女去年 8 月开始在网上纠合在一起,年龄大多十七八岁, 最大的 21 岁。

 他们先由胡某以“诱惑”“蓝色妖姬” 等很具挑逗性的网名和男网友聊天, 再将受害人骗至一些偏僻处实施抢劫、 敲诈。

 据统计, 到案发时, 这一团伙共涉嫌实施抢、 盗、 诈等案件 20 余起, 涉案案值 6 万余元。

  案例之四:

 游戏失宝物, 见面捅刀子。

 也是在去年的一天, 某市一个痴迷网络游戏的中学生在上网中突然发现他的游戏宝物被盗, 游戏中积累的百万虚拟货币被花得精光。

 不久, 他在游戏交易广场发现一名玩家正在拍卖各种装备,其中就有他所独有的宝物。经过一番试探后, 他认定对方就是偷他宝物的那个贼,便化名向其购买装备, 约定在某网吧内见面。

 见面后, 这名中学生要求对方归还他的宝物, 但对方拒不承认, 遭到拒绝的中学生极度愤怒, 见对方转身要走, 便拔出随身携带的水果刀刺向对方, 致对方失血性休克而死亡。

  我举这些例子的目的, 是想说明, 近年来, 随着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体的飞速发展, 青少年的生活、 生长环境, 学习娱乐方式, 甚至包括思维方式、 情感理念、 价值取向、 道德标准、 行为习惯等等, 都在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可以说, 互联网的发展, 正如一股浩浩荡荡、 汹涌澎湃、 扑面而来的洪流, 既显示了当今科技进步的强大动力, 同时也夹带着污泥浊水、 沉渣浮泛, 一些缺乏方向感的青少年在物质准备不充分、心理准备不成熟的情况下, 急不可耐地投身其中,结果网络不但吞没了他们的求知的心智和原本善良的情感, 也吞噬了他们的得来不易的金钱和宝贵的青春的时光, 极少数的甚至还在互联网的各种诱因下, 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失去了生命和自由。

  据一些统计资料表明, 90%的青少年上网是玩网络游戏, 其余是网上聊天和浏览不健康的网站, 这其中未成年人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成为网络游戏的主体; 80%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与网络游戏存在关联, 网络游戏成为他们违法犯罪的直接或间接的诱因。

  青少年网络犯罪主要有这么四个原因:

  1、 网站芜杂, 内容混乱, 严重腐蚀了青少年的心灵。

 互联网上 80%的游戏软件来自境外, 多数网络游戏都是以扮演角色互相砍杀为主, 充斥着暴力、欺诈、 色情等内容, 让青少年沉迷其中不能自拨, 如同吸上了 “电子海洛因”,通宵达旦, 夜不归宿, 不仅荒废了学业, 损害了健康, 而且使他们中的一些人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发生了扭曲和错位, 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一名拦路抢劫的中学生在被警方抓获后, 是这样表述他当时的心理状态的:

 “当时我已经玩了五个小时的格斗类游戏了, 处于高度地亢奋中, 脑子里都是打啊、 杀啊。

 身上没钱了还想玩。

 我已分不清游戏和现实了, 一走出网吧, 正看到一个单身女青年路过,就跟了 上去, 还是打、 杀、 抢...”。

 透视网络酿成青少年违法的系列案件, 不难发现:

 不少网络游戏存在暴力、 欺诈、 赌博、 色情等不健康内容和倾向。

 如在作战格斗类游戏中, 两方或者多方对垒, 以消灭对方为目的, 血腥、 暴力的画面频频出现, 画面和音乐也渲染得美仑美奂。

 这对青少年的价值观、 道德观有着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 性情容易变得焦虑和冲动, 特别是出现了囊中羞涩时, 一些自我控制能力差的青少年, 就会不自觉地产生去偷、 去抢、 去骗的念头。

  2、 网吧的经营、 管理不规范, 使犯罪的发生有了适宜的土壤。

 一方面,网吧经营者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 不惜违反规定, 专门在学校周围设立网吧, 吸引在校生上网或者接纳未成年人上网。为了留住上网的孩子, 许多网吧提供吃住,通宵经营, 帮助孩子逃避学校管理和家长追查, 对发生在网吧内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听之任之, 甚至纵容、 包庇, 客观上为犯罪的发生提供了场所。

 另一方面,有关职能部门各自为阵, 对网吧的管理存在漏洞, 为违规网吧和无证经营的“黑网吧” 提供了生存的空间。

  3、 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缺乏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氛围, 是网络犯罪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近年来, 由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存在的矛盾难以解决, 一些学校重智育、 轻德育, 重课堂教育、 轻社会实践, 重校内教育、 轻校外教育的现

 象较为突出。

 一些内容健康向上, 形式丰富多样, 对青少年具有吸引力的校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

  中小学生法制教育讲稿(六)

 提要:

 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缺乏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氛围, 是网络犯罪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近年来, 由于应

 较少, 一些青少年学生感觉学习单调乏味, 而一些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负有责任的社会单位, 如青少年宫、 文化宫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 也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因此, 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在业余时间空虚无聊, 流入网吧, 受到毒害。

  4、 青少年自身的原因。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和世界观、 人生观形成阶段, 涉世不深, 易冲动, 缺乏理智, 自我约束能力不强, 法制观念淡薄, 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

 一旦受到来自外界不良思想、 文化和社会丑恶现象的影响, 容易在理想、 信念上产生动摇, 好逸恶劳、 爱慕虚荣、 过份追求物质享受、 容易沉迷于暴力、 色情等感官刺激的缺点充分暴露出来, 只图一时满足, 盲目冲动, 不计后果, 以致走上犯罪道路。

  至于互联网对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在身体和精神方面的危害, 也逐渐为人们所认识。

 很多的研究表明, 青少年长时间沉溺于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上的负面影响很大, 除了头脑发育受到影响, 还会导致植物神经紊乱, 体内激素水平失衡, 使免疫功能降低, 引发紧张性头疼、 焦虑, 甚至可能导致死亡。多年来专门研究电脑游戏与未成年人教育问题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沈绮云指出,电脑游戏容易使青少年产生上瘾的心理, 长期沉迷于电脑游戏, 不仅会遏制儿童大脑的正常发育, 而且特别影响儿童的早、 中期智力开发, 出现“网络成瘾综合症” 等心理疾病。“网络成瘾” 病人多沉溺于网上自由聊天或网上互动游戏。

 未成年人长期玩如飙车、 砍杀、 爆破、 枪战的游戏, 火爆刺激的游戏内容使他们模糊了道德认知, 淡化了游戏虚拟与现实生活的差异, 误认为这种通过伤害他人而达成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

 并由此忽视了现实生活, 或对现实生活不再满足。

 开始只是精神上的依赖, 而后可发展成为躯体上的依赖。

 表现为情绪低落、 头昏眼花、 双手颤抖、 疲乏无力、 食欲不振等。

 虚拟世界让人成瘾后, 低质量的网络人

 际关系便自然而然地取代了高质量的现实的人际关系。

 在真实生活中, 绵延不断的沮丧、 困惑、 孤独感时时折磨着他们, 当患者最终失去对社会交往的兴趣时,精神心理活动也随之走入歧途。

 严重的产生人格障碍和精神分裂。

  网络有如此之多的负面影响, 有的专家将它称之为“电子海洛因” 也不算过分。

 那么究竟是哪些未成年痴迷于网络呢? 近两年来, 一直致力于帮助和挽救上网成瘾孩子的华中师范大学陶宏开教授分析有三种人:

 第一种是兴趣和爱好很单一, 或是没有其它兴趣和爱好的孩子, 在网络游戏中忽然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找到了一个消磨时间的好去处, 从而痴迷其中, 上网成瘾; 第二种是有许多学习比较差的学生会因为得不到别人的承认而沉迷于网络。

 他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当中体会不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而上网打游戏, 可以获得虚拟奖励, 自我得到肯定,宣泄学习不成功带来的压抑; 第三种是由于人际关系不好, 希望上网逃避现实。许多学生虽然成绩不错, 可是性格内向、 猜忌心强, 而且小心眼, 碰到问题时没能得到及时解决就沉迷于网络, 学习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说到这里, 我得表明一下我的态度。

 我并不是一个网络反对者。

 那么作为一个过来人, 今天我又是如何看待网络的呢? 我认为网络是用现代最强大的科技手段将各种五花八门的资讯汇聚起来的一个载体; 网络是现实世界的一个虚拟的幻象, 真与假、 美与丑、 善与恶都能在这里得到淋漓的体现; 网络是一个没有城门的不夜之城, 不论男女老少都可以戴着面具, 披着一件马甲进出, 没有人知道电脑背后是一条狗; 网络是一个混乱的丛林, 道路纵横, 机关重重, 有明媚的风光, 也有黑暗的陷阱。

 网络本质上是一个成人社会的反映, 它离我们是如此之近, 只要打开电脑, 它就会暴露无遗地呈现在你的面前, 唾手可得。

 这正是网络的巨大诱惑性。

 而对于未成年人来说, 如果没有大人的帮助, 如果擅自地过早地进入这个虚拟的成人世界, 肯定会迷失其中, 身受其害, 而如果到了痴迷的地步,肯定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归根结底, 网络只是一个工具, 不是一个玩具,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 网络就象一个没有主人的交通工具, 一辆高速而性能并不见得好的汽车, 未成年人去玩, 时间一久, 就会发生事故。

 正如陶宏开教授所言:

 “电脑是一种工具, 是给我们用的, 而不是玩的; 学会用的人是聪明人, 只会玩的人则是愚蠢的”。

 也就是说, 我们并不一味地反对青少年上网, 并不反对他们用电脑和网络作为工具来获取知识, 但我们反对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痴迷网络, 痴

 迷游戏和聊天, 久而久之上网成瘾。

 所以我们说网络犯罪, 其实, 罪不在网络,而在于我们对于网络的痴迷心态。

  我们这个世界, 从来就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诱惑。

 面对网络的诱惑和其它随时可能发生的诱惑, 我们青少年如何把握自己, 如何选择正确的道路, 这是一个考验意志的过程, 是一个磨炼性格的过程, 是一个认识自我的过程, 也是一个塑造人生的过程。

 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 而是所朝的方向!

 我相信, 在我们聪明的孩子们面前, 没有什么诱惑是不能抵制的, 没有什么弱点是不能克服的,没有什么习惯是不能改变的!

 因为, 所有的胜利, 与征服自己的胜利比起来, 都是微不足道的, 所有的失败, 与失去自己的失败比起来, 更是微不足道!

 因为我们坚强!

  在这里, 我要代表家长向那些痴迷于网络的未成年人发出呼唤:

 醒醒吧,孩子们, 虚拟的网络不是你精神的家园!

 同学们, 丰富多彩的现实才是你们要学习、 生活、 奋斗的世界!

  同学们, 让我们在每一个关键时期都能把握好自己的脚步, 把握好前进的方向, 等待我们的, 将是美好的希望和远大的前程!

 参考文献 1、《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

 (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2、《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党建读物出版社)

 3、《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4、《群众路线教育时间活动 党员干部读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5、《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人民出版社)

推荐访问:中小学生法制教育讲稿(六) 法制教育 讲稿 中小学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