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网络舆情的特点及其治理启示(4篇)

时间:2023-05-02 13:10:05 疫情防控 浏览次数:

篇一:新冠肺炎疫情网络舆情的特点及其治理启示

  

  2020年第6期(第21卷总第158期)CHINAAGRICULTURALEDUCATION中国农业教育NO.62020(,)Vol.21GeneralNo.158【大学治理专题】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高校舆情特征与治理路径刘志斌()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南京210095[摘

  要]做好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高校舆情应对工作既有利于维护高校平稳及社会稳定,也能为高校处理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积累经验。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高校舆情具有知识化、联动化、情绪化的特点,按内容要素可划分为问题诉求类舆情、不实不当言论类舆情、公共卫生事件类舆情三种类型,要采取不同的治理路径,突出舆情治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度,达到舆情治理的目标。以信息输入、信息处理、信息输出三个环节构建起的疫情期间高校舆情应对模式,从而降低舆情的不利影响,在高校构筑起防火墙和引水渠,维护高校校园的纯净安宁。[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高校舆情;舆情特征;治理路径在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特定情形下,高校师生的情感情绪和态度意愿等将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网络舆情的形]1。新冠肺炎疫情作为一个威式反映出来[[()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G64[A

  [1009117320206006707点进行转发和发表评论,因而产生不断涌现的舆情。穹顶之下,同样经历着疫情考验的人群中,高校师生是一个特殊群体。疫情期间,与其他人群相比,高校师生依托学识优势,获取信息的技术工具更加丰富多元,接触的信息更加面大量广。同时,大学生是信息活跃群体,更倾向于交流和分享各种]2。在网络传媒的“各样的信息[传媒聚光]3,灯”和“大众麦克风”时代下[高校的舆情胁全人类生命健康安全的前所未有的重大突发事件,已经对整个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造成了巨大、深远、持续的影响。疫情带来的疾病威胁、对人们行为方式的冲击和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影响,势必造成人们情感情绪的剧烈波动和精神恐慌。当关于疫情的海量信息从四面八方向每一个人汹涌而来时,对待这样的陌生事件,人们并无太多经验可循。对于身处现代信息媒体环境中的人们而言,对待自己所感知到的这些情况,将倾向于通过网络传递出各种正负面的态度、观点、意见,也习惯于对网络中其他主体发布的事件或观呈现出更加明显的特点,高校既是容易引,发关切的“高光”的“聚光灯”也是容易喊。疫情发生以出声响的“高音”的“麦克风”来,高校师生发出的、或涉及高校的各种声音,在网络上可谓层出不穷。高校舆情应对工作在疫情期间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局面,也承担着重大的压力与收稿日期]

  [20200519[],,,作者简介刘志斌男南京农业大学党委办公室副主任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6第6期刘志斌: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高校舆情特征与治理路径

  责任。作为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高校师生舆情,做好高校舆情应对工作,是保障疫情期间高校平稳运行的关键一环,更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方面。研究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高校舆情特征与治理路径,提出舆情应对的机制模式,可以为高校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舆情工作提供借鉴。

  一、疫情期间高校舆情的特征高校舆情本身有着诸多显著的特点。根据舆情的指征划分,高校舆情主要具有开放性、直接性、随意性、多元性、突发性、快捷性和偏差性等特点[4]情普遍具有的共性特点的基础上。在这些高校舆,纵览疫情期间出现的高校舆情,从内容、行为、后果三个维度进行透析并重构,高校舆情的特征更为显著和集中(一)舆情内容上的知识化。高校师生这个群体是有知识、有文化、有思想的人群的“代名词”,相对其他群体文化程度高。他们极易结合自己的学识专长,把所研所学与疫情相关联,通过网络发声,形成带有一定“科学片段”的信息内容。有些很“靠谱”的科普知识通过网络发声,给社会大众带来了准确的防控指南,例如部分高校的医学专家教授提出的疫情分析与防控建议,被大量公共媒体与自媒体转发,引起社会大众关注与热议,形成了一股科学防控疫情的强大力量,极大发挥出舆论传播的正面作用。但是,出自高校师生的舆论也有诸多很“离谱”的推测,甚至妄言,有些师生不经意间就传播出对某些问题““一知半解”的片面认知,在“大学教授”师生发出的不实不当言论大学生”这种特定身份的“,光环反而引起了社”下,高校会大众的困惑乃至恐慌(当前二)。,舆情行为上的联动化以论坛为主体的“主流广场式”渠道杂音渐消,以微信微博等社交自媒体为主体的“小众茶馆式”渠道潜流涌动的舆

  8情大环境愈发显现[5]播趋势明显。高校师生群体相对于一般的,信息的交互、层叠传社会群体,相互交往频率更高、持续时间更长,群体目标具有强烈的共性[6]间,“停课不停学”话题在高校师生群体中。疫情期形成持久的高热度讨论,高校研究生招生复试办法成为备考学生群体极为关注的话题,个别留学生发表不当言论引起大学生群体的愤慨。在这样的目标高度一致、认知圈层高度接近、经历感受高度共情的高校师生群体中,探讨的话题极易形成放大效应,任何一个“小石子”都会激起一片“水花”,甚至掀起一股“波澜”,在行为上形成更为广泛的互动(网络舆情具有单边效应三)舆情后果上的情绪化、联动。[6]中面向高校师生发出的各类通知。疫情防控、要求等,受隔离所限制,只能通过线上进行单向传递。高校师生依托网络发表观点时,也会在缺少沟通的前提下,根据自身意愿进行单向的意见输出。这种单边输出,又因高校群体感知的一致性,而易在这个群体中形成“共鸣”“共振”,结果带有明显的“逆反”情绪化,即表现出“我(师生)说(做)的都是对的”,而“你(单位或政府)说(做)的都是不对的”现象。在部分高校发布开学返校时间、发出有关防控举措、发出关于在线学习及在线答辩的信息等舆情中,我们能明显看到有一部分大学生““找茬“关工作带来了影响悲观”等情绪化的表达”不满”。,这对高校开展有

  二、疫情期间高校舆情的类型高校舆情的情况往往错综复杂,“五类型说”从诉求角度认为高校舆情包括交流型、求助型、意见型、求决型和发泄型;“六类型说”从中介事件角度认为高校舆情包括社会稳定类、学校声誉类、校园安全类、管理决策类、师生权益类和其他信息类[4]疫情期间的高校舆情,高校一样也面临着。与平时相同的发生突发事件的风险,但因62020年第6期(第21卷总第158期)CHINAAGRICULTURALEDUCATION中国农业教育NO.62020(,)Vol.21GeneralNo.158为疫情期间的实际情况与平时迥然不同,师生发生其他突发事件的风险大幅降低,这种不同在于:疫情暴发期内师生不返校,均在家处于隔离状态,较少外出;而疫情有效控制后即使允许返校时,师生的行为也必然是在依法统一约束之下,活动内容、范围大幅减少,而与疫情相关的舆情自然成为高校当下需要应对的几近全部的舆情。对于舆情划分的依据,学者们基本是从舆情的主体、客体、内容、载体、形成、影响6个方面进行分析,已有研究一般都没]4。这为本文对疫情期间高有超出此范畴[校舆情的类型区分提供了经验依据。本文根据高校应对疫情防控本身(高校依然面临的其他突发事件风险本文不作讨论)而引发舆情的要素,将上述6方面要素根据输出目标4个指标要素来观察,将高校与疫情有关的舆情划分为三类。实际需要作转化归纳处理。如表1所示,以舆情的输出内容、输出主体、输出对象及表1不同类型舆情的内容要素参数表类型问题诉求类舆情不实不当言论类舆情公共卫生事件类舆情输出内容发表疑问或诉求发表不真实不准确的信息发表对发现疾病的认知或态度输出主体师生师生或社会师生输出对象学校社会学校和社会输出目标寻求解决方案表达不满或博取关注表达焦虑恐慌一)问题诉求类舆情

  (疫情突发,高校应对疫情并没有现成经验可循,疫情防控工作中提出的各类安排、要求,必然会让部分师生对部分内容产生疑问或诉求,从而向学校表达意见建议和态度情绪,引起舆情。这类舆情的核心输出内容是发表疑问或诉求,输出主体是师生,其输出对象指向学校,输出目的实质上是在寻求解决方案,等待学校帮助个人或群体解决其问题、克服困难。(二)不实不当言论类舆情后,均可能发生发热、咳嗽等病症,甚至出现新冠肺炎疑似或确诊病例。一旦有师生出现一些“敏感”的症状,特别是在学生返校开学后,将引起师生的聚焦乃至恐慌,向学校或向社会传递出焦虑、恐慌的认知或态度。这类舆情的核心输出内容是发生了与新冠肺炎相似的症状后所表达的态度,输出主体是校园内与该事件最接近的师生,其输出对象向内指向学校本身、向外对社会扩散传播,这种情况下,其输出目的并无具体的个人利益诉求,而是表达自己对疫情的焦虑恐慌,对未知的迷茫恐惧。

  三、疫情期间高校舆情的治理路径疫情多变,各种信息集中涌现,必然造成信息不对称,而让师生和有关社会群体有发表不实不当观点、言论的可能,出现信谣、传谣甚至造谣现象,并向社会蔓延,以表达不满或博取关注。这类舆情的核心输出内容是发表的信息不真实或不准确,输出主体是师生,也时常可见关注高校的社会人员发布这类信息,其输出对象针对的是社会,期望能够在全社会广泛传播,输出目的在于宣泄表达自己的不满,或是依靠这种途径博取社会关注,实现某种目的。(三)公共卫生事件类舆情

  基于以上对疫情期间高校舆情特征分析与类型区分,通过解构不同类型舆情的内容要素,可相应做好舆情治理路径设计,进行分类处置。根据舆情的输出内容、输出主体、输出对象和输出目标,结合针对知识化、联动化、情绪化特征的引导与化解思路,形成包括应对措施、补充举措、发布方式、工作目标的舆情治理路径,如表2所示。(一)问题诉求类舆情的处置出现问题诉求类舆情时,高校舆情应师生在家乡、或在返校途中、或在返校

  6第6期刘志斌: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高校舆情特征与治理路径表2不同类型舆情治理路径表类型应对措施由校内相应单位尽快解决问题立即调查公布权威准确信息出现疫情向上报告,由上级疾控部门统筹发布;一般疾病动态公布补充举措线上线下畅通与师生沟通渠道工作推进中有预判,有解释、解读建立师生健康日报机制发布方式向师生发布向社会发布出现疫情由疾控部门向社会发布;一般疾病向师生发布

  工作目标解决问题表达立场平息谣言消除恐慌问题诉求类舆情不实不当言论类舆情公共卫生事件类舆情对部门应具体分析问题诉求的具体内容,按校内工作职责迅速交由相应单位处理。能立即解决的问题应尽快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应向师生做出合理的说明,对于可能会产生较大影响的问题,校内相关单位不应自行简单化处理,而是要提出研判与处置意见上报学校层面统筹处置,由学校向师生做出公开回应。学院和校内单位还要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及时做好师生有关问题诉求的收集与梳理,及时妥善予以回应处理,纾解师生疑虑,把问题解决在舆情发生前、解决在线下。在舆情所反映的内容得到妥善处理后,要以适当方式发布处理结果。通过这条路径,实现解决问题的工作目标。(二)不实不当言论类舆情的处置出现不实不当言论类舆情时,学校要立大考验。舆情应对上,此时的信息发布不应擅作主张直接发布,而是要严格根据上级防控部门的预案和要求,扎口到上级疾控部门统筹向社会发布,避免重大舆情发生,引发恐慌和混乱。学生返校生活中,也必定会出现一些日常的感冒、发热、咳嗽等病症,高校应充分研究事态发展,动态向师生发布真实情况,消除师生不安情绪。同时,高校还应建立师生生病日报机制,及时掌握全校师生每天的身体健康情况和出行路线。通过这条路径,实现及时消除恐慌的工作目标。

  四、进一步建立完善疫情期间高校舆情的治理机制解题”思路,

  分类治理是舆情应对的“而进一步从“质量视域”看,提高针对性与应对有效性则是舆情应对获得“高分”的必然要求。舆情处理的质量取决于对待舆情的态度与方式。态度上,网络表达不应视为情报、而应视为观点,挖掘这些观点聚集]8,背后的问题才更能获得支持[要寻找支点、注重针对性;方式上,处理舆情不应威权主义、全权主义地无限放大责任和影]8,响[要把握分寸、注重有效度。由此,应将舆情的分类研判和分类治理,与舆情应即开展实际情况调查,根据舆情的影响范围“与程度,通过校园网、两微一端”及社会主流媒体等有效渠道,按照处置网上突发舆论]7“,黄金2乃至“黄金4小时”的法则[4小时”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权威准确信息,公布真实情况,回应师生及社会关切,表达学校严正态度,引导师生不信谣、不传谣。校内各单位在推进工作过程中,也切忌简单化、不考虑后果,而是要提前做好充分预判,为师生做好解释、解读,保持师生沟通渠道的畅通,消除不实不当信息滋生的空间。通过这条路径,实现表达立场、平息谣言的工作目标。学生在学校复学条件允许时返校后,如校园中发现新冠肺炎确诊、疑似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这是对高校应急能力的重(三)公共卫生事件类舆情的处置对的质量要求相统一,共同组合构建起疫情期间高校舆情的治理机制。(,一)围绕“三个点”突出舆情治理的针对性大力弘扬1.围绕抗击疫情的着力点,“正能量”面对抗击疫情凝心聚力的需要,正面2020年第6期(第21卷总第158期)CHINAAGRICULTURALEDUCATION中国农业教育NO.62020(,)Vol.21GeneralNo.158引导显得格外重要。应充分发挥宣传工作在教育、引导、动员中的重要作用,把高校的各项工作部署、举措和成效迅速转化为战疫情、促发展的精神力量,汇聚师生合力。学生返校期间,做好正面宣传引导,及时宣传国家、社会及学校发展成就,展现师生取得的突出业绩,展示阳光多彩的校园生活,讲述师生战疫情促发展的生动故事,引导学生积极乐观地展开返校后的学习工作生活,尽快回归正常状态。通过宣传教育工作,树信心、强决心、聚人心,让各项防控工作迅速落实到位,引导师生员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还要结合全国抗击疫情、共克时艰的现实版生动“教材”,加强对师生的思想引领,增强师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家国情怀。2.围绕疫情波及的焦虑点,及时发布权威信息面对疫情下师生的顾虑疑惑,及时传递信息为师生排忧解惑,让师生第一时间知悉学校的教学、科研、后勤服务等工作安排,引导师生做好学习、生活、工作的科学规划,教育师生保持积极乐观的良好心态,同时强化对校内各级各类网站、自媒体平台的管理,技术部门加强对校内网站的技术支持和监控,防范不实不当信息的传播。3.围绕疫情引发的需求点,注重处理好师生诉求面对疫情下相隔各方的师生的不同需求,以舆情收集反馈解决好师生的现实诉求,关心师生员工在网络社交平台的言行动态,重视师生员工通过在学校官方网络平台留言等“隐形”形式反映的建议诉求,做好意见收集分析,发现师生遇有困难及苗头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应部门处理,给予回应解决有效度(二),把握积极向师生传递关心“三个度”,突出舆情治理的。1.把握速度,抓住舆情治理之“时”速度是做好疫情下舆情应对的前提。要迅速制定应对预案,并根据疫情防控与事业发展形势及时调整,让工作有章可循。要快速对宣传引导工作做好部署,第一时间强化抗击疫情、推动发展的舆论引导阵地。要密切关注全国疫情防控形势,关注社会媒体各类声音,第一时间通过各宣传渠道向师生传递准确信息,压缩噪音、杂音的滋生空间,及时防止负面舆情苗头发酵。发生舆情时,要快速反应,迅速研判,作出相应的处置。在迅速处理的同时,还尤其要关注“衍生舆情”,舆情的原生话题会在其蔓延期及衰退期表现出转移与减弱,此时容易发生与原生话题相偏离的“衍生舆情”[9]此在快速处理舆情时,引起新一轮更难控制的,也应持续关注舆情“发酵”,因变化态势,不能处理完即抛之脑后。2抓住舆情治理之尺度是实现舆论正确引导的关键.把握尺度,“势”。要把握“说与不说”的尺度,对关系师生切身利益、师生容易焦虑困惑、社会特别关切的问题,及时向师生、向社会发布;而对工作中的一些“过程讨论”“过程文稿”及尚无定论的事项,严格控制“出口”,严防引起不实不当、断章取义的传播。要把握“多说与少说”的尺度,在疫情防控的要求与倡议、战疫感人形象和生动故事“到位地说正能量”事迹方面;而在说多了反而会引起师生困,采取多说、抗疫情促发展等、深说、一步惑、引发社会误解的方面,采取少说、缓说、有步骤地说。要把握“向谁说”的尺度,对校园管理、线上教学、毕业就业、开学返校等重大方案信息,及时面向全体师生、全社会发布;而一些只涉及部分师生知悉即可的信息,通过校内渠道专项传达给相应范围对象,无须大范围公开发布,避免信息交叉混乱,而在效果上打折扣或产生偏差。3.把握温度,抓住舆情治理之“效”师生对所接收信息的理解和支持,是避免发生负面舆情的有效保障。向师生发布的通知是“冷”的,发布一些不易理解、刚性的通知时,还要适时制定相应的配套解读,让通知的温度“热”起来。对师生发出

  71第6期刘志斌: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高校舆情特征与治理路径

  的命令是“冷”的,还要以“一封信”和“倡议书”等温情形式,向师生发出带有感情的号召,让命令的温度“热”起来。疫情下各类信息传递“屏对屏”是“冷”的,还要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以及高校辅导员、班主任“人对人”“点对点”的教育引导作用,把工作向每一位师生讲清楚、说透彻,听取好、解决好师生意见,让“屏对屏”的温度“热”起来。(三)构建高校舆情应对模式基于舆情发生时“模糊态”下的要素分““析、成像态”下的分类治理、质量视域”下的针对性与有效度这“三维”要件,可构建出疫情期间高校舆情应对的通用模式,并对高校重大突发事件舆情处置提供启示与参照。图1表示了这种高校关于疫情的舆情应对模型。图1高校舆情应对模型示意图在结构上,模型的前端是

  如图1所示,信息输入,即负面舆情形成后,各方面相关信息将不断出现,并指向高校。此时舆情处于原生状态,其中包含的各类信息内容;尚含混一团,属“模糊态”中端是操作箱体,即高校接收到信息后,经过对其中蕴含的要素分析进行分类,将模糊信息厘清,成,为“成像态”随后分类做出相应处理,以达成特定目标;附加端是策略组,从“质量视域”对舆情处理过程施加策略影响,提高舆情治理质量;后端是信息输出,即舆情经过妥当处理后,向外输出正面信息。当舆情发生时,即形成信息向高校及师生的输入。此时,高校须及时采取行动,在监测到舆情及有苗头性情况发生时,立即研判,迅速构建操作箱体,在操作箱体中通过内部工作机制挖掘分析信息,进行分类处置,同时运用策略组作用于箱体发挥功能从而提升质量,实现对应的预定目标,再从操作箱体向外输出正面信息,最终化解舆情的负面影响。高校关于疫情的舆情只是高校暂时面对、或是偶尔需要面对的情况。而从更普遍意义上说,高校舆情仍然具有相通的本质。一类舆情的发生,往往包含多种因素,也会带来多种后果。负面舆情虽然是酝酿着问题与矛盾,但也存在着积极因素,表面看也许是问题重重、乌云压顶的负面舆情,其中也包含着待解决的合理诉求和待确定的发展事项,化解好了,反而是集中发现和有力解决了某些固有的难题。相反,正面舆情如果引导不当,也一样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许多低级红和高级黑的事件往往都藏身于此。舆情产生的结果,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和处置舆情。高校应更具备舆情治理能力优势。舆情一旦“侵入”师生生活,如果不加干预、任其发展,抑或是不加评估、胡子眉毛一把抓,舆情将酝酿出难以2020年第6期(第21卷总第158期)CHINAAGRICULTURALEDUCATION中国农业教育NO.62020(,)Vol.21GeneralNo.158控制的结果,对高校工作正常开展、师生健康和高校声誉带来深远影响。高校面对疫情必须要及时采取行动,建立一套科学的舆情治理体系,结合特征顺势而为,按照类别有的放矢,寻找路径化危为机。同样重要的还在于,高校还必须准备好完整的舆情应对预案体系,以及可以迅速调配全校各环节力量处理问题的执行机制,形成“预判预警—应对舆情—解决症结—反思改进”的闭环。参考文献]

  [[]高芳放.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方法及其功能178.]:探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J.2019(20)74[]吴頔.高校网络突发性群体事件该如何2]():治理[J.人民论坛,2017356465.[]刘国军.网络舆情发展与地方政府社会3]治理考量[哲学社会科学J.石河子大学学报(,():版)201054448.[]唐亚阳,李亚斌.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的4():2013298104.[]陈潜.构建“四力一体”的高校研究生网5]络舆情新常态融合体系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1145148.[]李昌祖,周杰,郑苏法.高校网络舆情及6112114.[]彭辉,姚颉靖.我国政府应对网络舆情7——基于3的现状及对策研究—3件网络舆情典型():201413102110.[]:姬德强,应志慧.重思“舆情”平台化时8]():代的舆论[J.现代传播,202024954[]安璐,代园园,周亦文.公共安全事件衍9——基于话题与时间序生舆情形成与演化研究—]():列分析[J.公安学研究,202011431.]回顾与展望[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其研判的若干思考[J.江苏高教,2010(5)],案例分析[社会科学版)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责任编辑:李良木)CharacteristicsofPublicOinionandGovernancePathsofpColleesandUniversitiesundertheCOVID-19Eidemicgp(,,)NaninriculturalUniversitNanin10095ChinajgAgyjg2[],AbstractItisanimortanttasktowellcoewithpublicoiniontowardstheCOVID-19eidemicpppp,awhichinturncontributestothestabilitfcolleesanduniversitiesandsocietndaccumulatesyogyLIUZhibinexerienceforcolleesintheirdealinithpublicoiniontowardmaoremerencies.DurintheCOVID-pggwpjgg,,,;19pandemicublicoinionincolleestendstobeknowlede-orientedinterconnectedandemotionalppgg,,,besidesaccordintothecontentitcanbedividedintothreekindsresectiveloncentratinnthe

篇二:新冠肺炎疫情网络舆情的特点及其治理启示

  

  第11卷第12期2020年06月Vol.11No.12June2020新冠肺炎疫情网络舆情研判及应对措施贺子桐?马晓琳?李艳文(辽宁科技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辽宁

  鞍山

  114051)摘?要:本文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研究背景,阐述相关网络舆情发展现状,指明社会公众恐慌、政府公信力不足、商业利益驱使、国外敌对势力渗透是新冠肺炎疫情负面网络舆情传播的原因,提出通过科学传播信息、提高政府公信力、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加大网络监管等手段正向引导负面网络舆情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关键词:新冠肺炎;网络舆情;成因;社会治理中图分类号:C912.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2-0009-03一、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个人情感交流、发表意见、释放情绪的重要工具,网络媒体已经成为当前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相对于传统的媒体,网络媒体具有更快的反应速度、更庞大的信息加载数量、更广阔的信息传播范围,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网络舆情作为一种以网络媒体为平台的社会舆情,是社会公众对现实热点或焦点问题发表的具有明显倾向[1]性和较大影响力的观点和言论。沈阳(2018)在研究中指出,当社会公众对某一事件的议论发展到一定热度,并外化到公共网络中,就形成了网络舆情。王心[2]瑶等(2018)指出,网络舆情是指在传统舆论传播的基础上,社会公众通过各种互联网载体对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或事件所表达出的态度、观点、意见及[3]情绪的总和。LanYuexin等(2020)通过采用优化后的人口增长模型探究了网络舆情的变化情况,分析了网络谣言对网络舆情信息量影响的潜在机制和网络[4]舆情信息量的发展趋势。李静等(2020)从演化过程多元化方向出发,表明网络舆情在演化过程中存在多元主体,政府、媒体、网民和事件本身对整个网络舆情的走向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自媒体时代,当舆情发生之时,政府相关部门如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监管,就可以动态掌握舆情走势、引导舆情发展方向,进而抑制社会公众的消极情绪,反之,政府则处于日期01.1901.2001.2101.2201.2301.2401.2501.2601.2701.2801.29PC+移动端指数5,50355,144100,16797,463162,438145,749159,828148,072120,651112,449100,916日期01.3001.3102.0102.0202.0302.0402.0502.0602.0702.0802.09PC+移动端指数733,321902,431371,909409,303485,286506,917503,597580,704324,638660,20458,793被动状态,当出现各方舆论力量会一拥而上的网络舆情现象时,可能出现舆论的变焦与转换,甚至产生网络负面舆情,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2019年12月,湖北省武汉市出现由于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肺炎病例,并迅速传播蔓延至全国。面对日益增长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字,全国人民陷入恐慌,与此同时,媒体全面爆发网络舆情,网络负面舆情也随即出现。网络负面舆情的散播容易激发社会公众的非理性情绪、引起危及社会的群体行为等,对政府管理与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为此,分析新冠肺炎疫情网络舆情的发展、网络负面舆情的出现及传播原因,明确新冠肺炎疫情网络负面舆情的正确引导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二、新冠肺炎疫情网络舆情的发展(一)公众关注度2019年12月26日,在湖北省武汉市发现第一例新冠肺炎病例,国家卫健委于当年12月30日开始统计病例,确诊病例的大幅迅速增长受到全国人民广泛关注。短短一个月时间,新冠肺炎从武汉市蔓延到全国,新闻媒体从每日更新感染病例到每小时更新感染病例、疑似病例人数。此时网络成为播报事件的主流途径,百度以网民搜索量为数据基础,以“新冠肺炎”为关键词,经搜索频次加权计算出新冠肺炎疫情事件网络搜索指数,如表1所示,由于数据来源的不同,搜索指数分为PC搜索指数和移动搜索指数。日期02.1002.1102.1202.1302.1402.1502.1602.1702.1802.1902.20PC+移动端指数157,513134,825125,582135,356112,80573,83783,82492,75682,25578,42382,948日期02.2102.2202.2302.2402.2502.2602.2702.2802.2903.0103.02PC+移动端指数87,12068,93469,12592,30685,85789,22783,40377,55763,56159,30178,261表1??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网络搜索指数(2020年)基金项目:本论文为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5AJL001、L16BJY011、L18AJY001;辽宁省教育厅软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7LNZD07、2016FRZD03;辽宁科技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6RC01、2016FR01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基金课题从2020年1月19日起,以“新冠肺炎”为关键词的搜索指数从0跃至5503,截至1月末,搜索指数高达902432。对该网络搜索指数进行标准化处理,结果显示网络搜索指数呈倒“U”形态势。依据高旭东等人[5](2019)的研究结果,舆情会历经预热期、高峰期、回落期3个阶段。从新冠肺炎疫情网络搜索指数可以看出,2020年2月10日起,新冠肺炎疫情的网络舆情已经进入回落期,网络舆情的“长尾效应”开始显现,社会公众对新冠肺炎感染人数的关注度转到治疗效果、治愈人数等等,并持续关注。(二)网络热词图谱分析百度指数、清博大数据分析显示,2020年1月20日至1月26日新冠肺炎疫情高发期,网络舆情的热词中心为“新冠肺炎”,按照热词图谱相关性由中心像四周递减的规律,社会公众关注度高的热词依次为“新型冠状病毒症状”“新冠肺炎最新消息”“新冠肺炎传播途径”(如图1所示)。布“张家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部防控指挥令第1号”;更有甚者在疫情初期谣传武汉因新冠肺炎已死亡数十万……这些人为制造的网络负面舆情极大地引发了公众恐慌,扰乱了社会秩序。“防治类”网络负面舆情主要是通过网络传播毫无科学依据的新冠肺炎预防或治疗方法。例如,“钟南山院士建议盐水淑口预防病毒进入体内”“喝板蓝根、双黄连口服液可预防新冠肺炎”,还有人在微信朋友圈兜售某公司生产的单价150元的可用于在家自行检测新冠肺炎的试剂盒……导致超市、药店门前深夜排起长队,全民疯抢谣言中的药品。“民生类”网络负面舆情主要是通过网络传播诋毁、恶意中伤我国各级政府的不实言论。例如,2020年1月26日镇江市汤某在其微信群内发布“新型肺炎是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人员被传染带出来的”,2020年1月27日自贡孙某在微信群内发布“此次疫情系解放军传播病毒导致”等谣言,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图1??新冠肺炎疫情的网络热词图谱(三)新冠肺炎疫情网络负面舆情的出现新冠肺炎疫情刚发生时,由于社会公众对疫情现状不了解、感染途径不明晰、感染后症状不自知,陷入了恐慌、无助和好奇之中,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社会公众渴望获取疫情相关信息的心理,通过传播网络负面舆情来提高个人的关注度和粉丝数量,影响网络环境的和谐。截至2020年2月16日,我国关于新冠肺炎疫情事件辟谣已经多达上万条。相关涉事人员已经被依法拘留,其散布的不实言论也被澄清。反观新冠肺炎疫情高发期的网络负面舆情,大体可以分为现状类、防治类和民生类3种。“现状类”网络负面舆情,主要是通过网络传播毫无根据的新冠肺炎确诊(疑似)病例数量及行程。例如,2020年1月24日宁波陈某在微信朋友圈发布“此人从武汉携带大量病毒回慈溪,望大家转发”的文字和照片;2020年1月27日张家界郝某在其微信群内发10三、新冠肺炎疫情网络负面舆情传播的原因(一)社会公众的恐慌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全国各地交通受阻、物流停滞,食品价格大幅上涨,口罩、消毒液等防护用品紧缺,确诊(疑似)病例迅速攀升,引起社会公众极大恐慌。在基本生存需要难以保证、未来的预期又不明确的情况下,人们难免感到迷茫,情绪容易激化,社会公众激化的情绪和疫情时期的社会现状为网络负面舆情的传播做好了铺垫。社会公众对新冠肺炎的负面网络舆情很容易相信和盲从,进而衍生出不满、怀疑甚者诋毁政府的行为。(二)政府公信力不足如今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矛盾也逐渐显现。不断被揭露的以权谋私、失职渎职、作风粗暴、贪污腐败等事件让部分民众对政府产生抵触情绪,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例如,新冠肺炎疫情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第11卷第12期2020年06月Vol.11No.12June2020期间,作为确诊人数仅排在武汉之下的黄冈市,其卫健委主任唐志红面对中央督查组和央视记者的询问知之甚少,无从回答;央视记者探访武汉市红十字会仓库遭到保安阻拦,线上1200万网民观看的直播被迫终止等,都对政府公信力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在政府公信力不足的情况下,社会公众难免质疑政府,负面网络舆情自然掌控了社会公众的思想。(三)商业利益的驱使随着互联网时代自媒体的发展,信息的传播方式和途径日益增多,微博、论坛、博客、微信、QQ、快手、抖音等网络平台层出不穷,社会公众的表达欲和表达权得到了空前的满足。网络平台在信息传递领域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竞争也进入白热化阶段。为了在互联网平台的竞争中占据优势,个别信息发布者通过互联网平台故意杜撰“花花新闻、事情真相”等负面网络舆情,热点问题夹杂着谎言,利用社会公众科学知识的匮乏和网络从众心理来传播负面网络舆情,以期吸引社会公众的关注,增加粉丝数量,进而带来商业利益。(四)敌对势力的渗透面对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国外敌对势力不甘罢休,通过外网等渠道宣扬社会热点问题和敏感事件的负面言论,诋毁中国政府,以期激发社会公众的不满情绪。例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经常有境外IP登录微博发布虚假信息,以期引起共鸣,利用引起不明实情社会公众的不满情绪和同情心扩大负面网络舆情的传播宽度与广度,破坏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四、新冠肺炎疫情网络舆情正向引导建议(一)科学传播信息,提升社会公众恐慌免疫力新冠肺炎造成的社会恐慌主要是因为疫情已经威胁到个人的生命安全,社会公众为寻求自身保护而产生的应激反应,本质是由于社会公众对新冠肺炎疫情信息掌握不全面、不及时,以及相关知识的匮乏。为此,政府部门应该把握主动权,及时准确地捕捉社会公众“热搜话题”,利用主流媒体先声夺人,正面宣传新冠肺炎疫情的相关信息,澄清谣言,正向引导网络舆情的发展,同时广泛开展线上线下的科学知识普及和教育活动,使社会公众能够正确审视接收的信息,将科学真相当作武器,批判负面网络舆情的消极言论和伪科学,提升社会公众恐慌免疫力。(二)建设政府信用问责体系,提升政府公信力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政府想要做到令行禁止,就必须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提高社会公众的信任度。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负面网络舆情正向引导的关键是真相的公开、公正、公平。政府各级领导应带头接受媒体采访,表明立场态度,发出权威声音,其公信力显得尤为重要。为此,需要建设政府信用体系,完善政府失信追责机制、加强民心工程监督,并通过政府信息平台公开领导干部不履责、行政承诺不兑现等数据,对失信于民、失职渎职、以权谋私的政府各级工作人员予以严惩,将领导干部的任用与奖惩建立在完善信用问责体系之上,以期提升政府公信力。(三)完善网络相关法律,切断负面网络舆情利益链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负面网络舆情滋生蔓延,既有针对公共事件的捏造,也有对政府、个人的诽谤,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负面网络舆情之所以肆无忌惮,与网络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密不可分,加之负面网络舆情的制造和传播者蓄意炒作,试图达到出名的目的,再通过所谓的“网红效应”牟取商业利益,提供了负面网络舆情传播的土壤。为此,政府建立健全相关网络法律法规,使负面网络舆情不能置身于法外之地,对于非法网络获利,要利用法律手段切断其传播的利益链;同时各网络平台应启用网络实名制和社会公众自律监督制度来加强网络信息的监管,通过建立社会公众举报奖励机制来压缩负面网络舆论的生存空间。(四)加大网络监控,阻截国外敌对势力信息传播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国外敌对势力发布大量的所谓“真相”和“事实”等相关信息,试图吸引社会公众广泛关注,进而扩大事态影响,向党和政府施压,企图引发对社会和谐稳定带来极大威胁的群体性事件。为此,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微信、微博、QQ等网络平台的监督检查,争取第一时间发现国外敌对势力恶意传播的负面网络舆情,尽可能将其消除在萌芽状态,并及时查清负面网络舆情的制造者和传播策划人,为政府的惩处决策提供事实依据。同时,删除国外敌对势力涉嫌发布的敏感、鼓动性的言论,防止事态扩大,最大限度阻截国外敌对势力恶意散布的带有政治倾向性的网络信息。五、结语网络舆情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协助国家审查各地政府的工作态度,对政府管理起到了良好的监督作用。自2019年12月武汉市爆发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新冠肺炎相关信息成为网络舆情的关注热点。与此同时,一些扰乱社会和谐稳定的负面网络舆情也滋生蔓延,导致社会公众不满情绪高涨,给政府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所以,通过科学传播信息、提高政府公信力、完善相关网络法律、加强网络监管等手段正向引导负面网络舆情发展,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参考文献:[1]

  沈阳.网络舆情的三种结束模式[J].青年记者,2018(19):4.[2]

  王心瑶,等.社会媒体下H7N9事件网络舆情演变与比较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8(9):1232-1235.[3]

  YuexinLan,ZhixuanLian,RunxiZeng,DiZhu,YixueXia,MoLiu,PengZhang.Astatisticalmodeloftheim-pactofonlinerumorsontheinformationquantityofonlinepublicopinion[J].PhysicaA:StatisticalMechanicsanditsApplications,2020,541.[4]

  李静,等.网络舆情热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10-2018年10600起舆情事件的实证分析[J].新闻界,2020(06):40-48.[5]高旭东,等.网络舆情视角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以长生疫苗事件为例[J].武汉轻工大学学报,2019(06):91-95.作者简介:贺子桐(1996—),女,辽宁鞍山人,研究生,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创新管理,宏观经济政策。?马晓琳(1979—),女,辽宁鞍山人,研究生,管理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创新管理,宏观经济政策。通讯作者:李艳文11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篇三:新冠肺炎疫情网络舆情的特点及其治理启示

  

  学术探讨重大疫情中舆情引导与网络信息治理研究——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周祎(湖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推广与普及,网络平台成为公众议论社会问题的主要阵地。多媒体时代信息繁杂,真假难辨,网络舆情容易引发社会问题。文章基于新冠肺炎疫情,提出完善舆情引导机制、明确主体权责、坚持正确发声等舆情引导措施,旨在为该类事件的舆情引导提供参考,营造良好的网络信息环境,更好地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关键词:重大疫情;舆情引导;网络信息治理;新冠肺炎疫情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5-0080-022020年春节,正值新冠肺炎在全国范围内肆虐之际,公众对此事的关注度与日俱增,各种舆情信息铺天盖地,一些网民利用大众在疫情中的疑病、从众、恐慌与焦虑的心理,散布了许多与事实不符的言论,一时间造成网络秩序混乱。因此,在重大疫情中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已迫在眉睫。一、重大疫情成为热点舆情事件的原因重大疫情成为热点舆情事件,究其原因有四:第一,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为舆情信息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网络社会,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微博、微信、QQ等信息传播平台迅速成为新闻传播的主要渠道,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第二,随着社会飞速发展,人们对于“吃、穿、住、行都能放心,身心健康,实现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加强烈,而重大疫情的暴发触及了公众的敏感神经,使其产生的恐慌、压抑和不安全感急需得到释放;第三,重大疫情网络舆情影响具有反复性,人们通过新冠肺炎疫情可以联系到以往的传染病疫情,同类事件的爆发容易引起连锁反应;第四,重大疫情关乎社会福祉,与公众的切身利益与生命安全紧密相连。二、重大疫情中产生的舆情危机表现(一)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下降重大疫情与社会稳定紧密相关。政府在应对危机与风险的过程中,能否及时透明地发声,是评价政府公信力强弱的一大标准。应对危机时,政府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就可以增强公众的认同感;反之,则会丧失公信力,引发一系列舆情讨论。在重大疫情面前,网络是网民发泄情绪的主要阵地。网民可以时刻在网络上监督政府行为,只要政府在疫情防控中表现不当就会引起公众的不满,产生信任危机。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疫情“吹哨人”李文亮医生遭训诫,大量负面信息扑面而来,使得地方政府遭受了公众的广泛质疑。这不仅造成了政府公信力下降,也导致了舆论的尖锐化。(二)网络谣言层出不穷80我国网民数量极其庞大,素质参差不齐。网民的社会经验、知识水平、价值取向的不同直接影响着网民对于信息的认知和理解。面对舆情事件,部分网民难免会理性不足,加之网络舆情传播具有自发性,容易引起恐慌情绪的传播,网络言论容易产生极端化、非理性化的现象,造成舆情信息被过分解读甚至被扭曲。除此之外,绝大部分网民为青年人,他们善于在网络表达自身诉求,会在网络中寻求压力的释放,这也导致网络舆情危机的出现具有不可控性,网络谣言也随之诞生。网络信息的接收者同样也是信息的传播者,只要有人散布谣言,一传十,十传百,便很可能滋生出社会不稳定因素。在重大疫情面前,网络谣言的传播不仅加剧了公众的恐慌,还对社会稳定、网络信息治理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三)公众恐慌行为出现公众的恐慌行为是公众对于恐慌情绪的正面回应,是一种自发性的行为表现。在重大疫情中,网络舆情容易诱发网民的极端化思想,点燃新的舆论导火线。尤其是在网络谣言已经产生的情况下,公众更容易产生极端化的恐慌行为。比如,疫情中人们对于双黄连抢购热潮的舆情讨论、双黄连抑制的不是“病毒”而是“智商”的舆情传播,都是公众对恐慌的一种回应,是网络舆情带来的负面影响。三、重大疫情中政府处理舆情危机存在的问题(一)反应迟缓,舆情重视程度不够我国已经建立了庞大的网络系统,网络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也在逐步完善。但是,不管从群体事件、公共安全事件还是社会事件,我们都必须领悟到一个道理——网络平台正在成为舆情危机的发酵地。因此要重视初始阶段的网络舆情管控,加快舆情引导步伐。重大疫情中,各种相关信息的转发与跟帖,使舆情信息快速发酵,政府的任何言行都会暴露在公众面前。政府是社会矛盾的管理者与调节者,相比于疫情本身,公众更加重视的是政府如何解决这一问

  第12卷第5期2021年03月题,政府有责任在掌握全面信息之后第一时间作出回应。舆情发生之后,相关部门需高度重视突发状况的网络舆情管理,妥善防范化解各种矛盾风险,而不是无视舆情的发酵。(二)鸵鸟政策,处理舆情办法欠妥鸵鸟政策也就是“三不”政策,即不解释、不回应、不理睬。现在仍有个别官员对媒体是防范的、消极的、被动的,他们不会用现代的方式善待和运用媒体,要不然就是“把它管住”,要不然就是“随它而去”。然而现在“少说话”“不说话”已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态势了[1]。舆情发生之后,政府只有化被动为主动,妥善处理舆情信息,才能消除信任危机,获得更强的认同感。(三)一再否认,舆情引导失去优先权一方面,受传统政绩评价体系的影响,报喜不报忧;另一方面,受传统功利主义思想影响,存在侥幸心理,试图逃避责任,导致了重大疫情中的一再否认。网络不仅是民意的汇集平台也是政府进行舆论引导的平台。有关部门在面对突发状况时的一再否认等于放弃舆情的优先引导权,这给舆情危机的爆发提供了契机。有关部门只有改变一再否认的做法,掌握舆情引导优先权,才能把舆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四、重大疫情中舆情引导与网络信息治理的有效路径(一)建立舆情预警机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重大疫情下的网络舆情相对于其他事件的网络舆情来说发展较快,影响较大,因此,政府在思想上需重视突发状况的网络舆情,增强忧患意识,建立完备的舆情预警机制,提高舆情危机的监测能力和防护意识。(二)信息处理妥善透明,构建明确的权责体系新时代的国家治理必须体现现代化建设,要改变传统的功利主义思想,改变政绩观。人民健康是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民生问题、安全问题不能急功近利。重大疫情中,利己主义的鸵鸟政策显然违背了现代化的国家治理观,保证信息公开透明在增加政府公信力的同时也是平息网络舆情最有效的途径。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社会灾害,信息透明都是稳定人心、避免横生枝节的有力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压实互联网企业的主体责任,决不能让互联网成为传播有害信息、造谣生事的平台。要加强互联网行业自律,调动网民积极性,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治理”[2]。在重大疫情中,网络舆情处理涉及政府部门、新闻媒体、企业组织等各个方面,单一部门往往会出现形式化问题,这Vol.12No.5March2021就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加强沟通。另外,必须明确政府部门、新闻媒体、网民在网络舆情中各自扮演的角色,平衡好权责主体之间的关系。政府不仅要利用好主流媒体,还要注意与网民的沟通方式,真实坦诚地进行舆情引导,明确“谁管理,谁负责”的权责体系。(三)积极正确发声,加强网络法治化建设作为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新闻媒体肩负着新闻传播、引导舆论以及服务大局等职责[3],因此要坚持积极正确发声。一方面,政府需要与新闻媒体打好交道,实事求是,营造主流舆论思想;另一方面,要与自媒体平等合作,加强网络媒体对舆论的引导力,坚持新闻专业主义,避免公众对事实的歪曲解读与非理性的情绪发泄。网络空间是亿万网民共同的精神家园,是各种利益的交织场[4]。重大疫情中,网络谣言对于舆情引导危害重大,多当下数自媒体还未实行实名制,无中生有、恶意曲解、肆意造谣的现象给舆情引导工作增加了不少难度。因此,政府需要加强法制监管,督促自媒体加强技术创新,加快网络实名制步伐。对于恶意散布谣言、制造恐慌的网民及媒体,要运用法律进行严惩。五、结语网络社会下,众口难调,负面网络舆情的危害不亚于一个社会事件的危害,积极引导网络舆情,维护公共网络安全,加强网络信息治理,对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因此,要不断完善舆情引导机制,妥善处理舆情信息,明确权责主体,积极正确发声,加快网络法治化建设步伐,共筑清朗的网络空间。参考文献:马静.网络舆情:忌用鸵鸟政策应对——专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喻国明[J].人民论坛,2011(33):22-23.习近平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强调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历史机遇自主创新推进网络强国建设[J].中国共青团,2018(05):4-6.向春秀.“政贵有恒”理念在新闻媒体党建工作中的融入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5,6(10):277.支振锋.光明时评:织密清朗网络空间的规则之网[EB/OL].人民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5202522481679296&wfr=spider&for=pc,2020-01-09.作者简介:周祎(1996—),女,湖南永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81[1][2][3][4]

篇四:新冠肺炎疫情网络舆情的特点及其治理启示

  

  马克思主义新冠肺炎疫情中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丁秋雷(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辽宁大连 116025)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如何有效地应对随之而生的网络舆情成为重中之重。根据网络舆情传播过程的特点,将新冠肺炎疫情中网络舆情的演化划分为四个阶段,进而通过分析新冠肺炎疫情中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策略,以防范和化解突发事件引发的网络舆情危机。关键词:网络舆情;新冠肺炎疫情;协同治理;信息技术作者简介:丁秋雷(1980-)男,山东汶上人,博士,副教授。基金项目:东北财经大学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专项研究项目“新冠肺炎疫情中网络舆情危机的识别与应对策略研究”(批准号:DUFE2020ZXYB08)。引言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通过网络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公共问题和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信念和价值观。它是较多民众关于社会中各网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1]。络舆情形成迅速,对社会影响巨大。随着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2]。?自2019年12月在武汉爆发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发展成为席卷全国并蔓延全球多地的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实时统计数据,截至北京时间2020年12月31日,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过8155万例,累计死亡病例超过179万例[3]。其中,中国累计报告确诊病例超过8万例,累计死亡病例超过4千例[4]。疫情发生以来,网络舆情与疫情如影相随。正如2020年7月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曾表示的那样,新冠肺炎大流行是百年一遇的健康危机,其网络影响也几乎可谓互联网时代以来影响最大的舆情事件之一,由此形成的网络舆情在烈度和扩散度方面更是显可见,针对新冠肺炎疫情,提高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力和张力[5]。网络舆情的应对处理能力刻不容缓。新冠肺炎疫情中网络舆情的演化网络舆情传播的过程,一方面取决于网络结构、信息的结点,这种传播是一种融合另一方面取决于信息内容对民众的吸引力[6]。民众对信息主动搜寻与被动接受的信息扩散过程,又是民众根据其偏好对信息内容进行加工与再创造的过程。目前看来,由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国内网络舆情的演化,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触发期、暴发期、波动期和消解期[5][7]。(1)网络舆情触发期。网络舆情的触发是指舆情所依附事件本身的热度,当其对受众的刺激由量变达到质变时,就会促使舆情056主体产生情绪反应并进行传播。在此次突发疫情中,武汉市卫健委在2019年12月30日发布《关于做好不明原因肺炎救治工作的紧急通知》,并于31日对不明原因肺炎的相关情况进行通报,因此在31日之前可视为舆情触发期。(2)网络舆情暴发期。这一时期,因突发新冠肺炎疫情而井喷的网络舆情,使身处同一事件空间内的多元主体往往会将各自了解与关心的信息经由互联网平台进行共享与传播,并在传播过程中表达对该事件的态度和观点。2020年1月9日国家卫健委宣布武汉地区出现的不明肺炎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1月20日钟南山院士明确表示此次肺炎存在人传人的现象、1月23日武汉市“封城”等事件的出现,民众的不安情绪逐渐累加,将网络舆情推向高潮。(3)网络舆情波动期。网络舆情集中暴发后,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本身发展趋势及特定因素的影响,舆情不会随着事件本身得到控制而湮灭,也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消逝,而是进入情况不断变化的波动期。如非理性物资抢购与囤积、湖北省红十字会物资分配不公平、双黄连口服液能否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等事件,引发民众在网络空间中的舆情波动。(4)网络舆情消解期。舆情消解期往往发生于舆情演化过程的末期。在此阶段,大众对事件的关注度逐渐降低,视域焦点出现转移,网络空间中关于该事件的新闻、消息和评论等逐渐冷却,事件的影响力逐步减弱,网络舆情进入一段稳定且较长的回落期。但是由于网络舆情具有记忆性、复发性的特点,一旦出现相关事件,往往容易出现反弹。新冠肺炎疫情中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不足由于网络舆情的草根化、多元化、多极化和匿名化的交织作用,使得舆情主体相对模糊、舆情内容多元,导致网络舆情更加具网络信有不确定性、易爆发性和偏激性[8]。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息的传播量大、传播速度快,公众参与程度也空前高涨,导致网络

  舆情应对存在很多不足,具体体现在:(1)治理机制不够完善。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全网以转发官方报道为主要方式,虽具有权威、准确的特点,但是形式较为单一。由于网络舆情往往是突发的、偶然的,这种略显被动的、局部的治理方式,使得很多不符合常识的谣言仍有生存空间、很多显而易见的谎言仍被大量转发支持。(2)响应速度有待提高。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有关疫情、预防、医疗等方面的谣言层出不穷,有些谣言真假结合、现象与理论结合、已知常识和未知描述结合,极具迷惑性[9]。大量谣言以公众关注焦点为切入点,利用公众的认知常识和喜好,迎合不明真相者的心理需求,轻易获得公众信任,以几何级数进行传播。政府在治理谣言的过程中略显被动应付状态,响应速度略显不足,很难在第一时间对其进行控制与引导。(3)网络环境亟待净化。网络环境中过量的信息狂乱轰炸,对公众的判断力形成极大考验。各类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上来源不明、真假难辨的聊天记录、短信截图、短视频等铺天盖地,真实性无从考证。一方面,极易引发民众情绪波动,导致心理失衡[10]。另一方面,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也催生民众的怀疑心理,加之网络虚假信息、不良言论肆虐,加剧了民众的烦躁情绪和恐慌心理。新冠肺炎疫情中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如果网络舆情处理不当,将会严重影响广大民众对疫情的认知、判断和行动,引发民众的违规和过激行为,进而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即使网络舆情最终进入消解期,但消解并不等于消失,一旦受到特殊因素的影响或再次出现类似的事件,仍然可能导致舆情危机。因此绝不能疏忽大意,需要建立长效的网络舆情应对策略。(1)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网络舆情协同治理机制。找准舆情“病因”、把准舆情“痛点”,进而对症下药,是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的关键所在。从网络舆情的触发-爆发-波动-消解的演化过程来看,其相关主体主要包括民众、媒体和政府,各个治理主体在网络舆情治理上各有其优势,民众具有智力优势,媒体具有信息优势,政府具有政策优势,因此可以集合各方力量,相互配合,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网络舆情协同治理机制。一是依据信息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是民众理性推测与有效甄别,从信息及时公开发布角度激励与培育民众自觉抵御网络不良信息,远离网络安全隐患;二是设计主流媒体的自我监控机制,打击各种网络平台乱象,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情环境;三是完善政府的网络立法体系。进一步明确舆情治理的基本原则、法律责任、应对措施等,对于故意捏造、歪曲事实、恶意攻击、欺诈行骗、侵犯公民个人隐私、煽动公众闹事等违法犯罪行为,要依法查处以正视听。(2)建立与网络舆情危机等级相对应的响应策略。在网络空间中,通过收集与获取舆情信息、识别与聚类敏感词语、筛选与分析热点话题等,分析舆情传播过程中对民众、媒体和政府的影响程度,通过准确高效的综合评估和分析,对已经出现的舆情予以主动监测,使得舆情走势得到更为准确的可视化测量和呈现,从而实现对突发事件引起的网络舆情的强度进行等级划分,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舆情响应策略。针对不同的舆情等级,从相关利益马克思主义主体的角度,提出政府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屏蔽删除、官方辟谣、法律手段等),控制网络舆情的传播并引导舆情的走向,为抢占舆情引导的先机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引导网上言论良性发展的主动权和主导权。(3)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充分净化网络环境。由于网络空间中信息具有海量化、无序化、复杂化和碎片化等特点,单纯依靠人力进行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研究明显“力不从心”,亟需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新信息技术的助力与支持,对这些高维度、高噪音和杂乱化的文本信息进行降维降噪处理,实现敏感词汇的精准辨别和快速遴选。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对社交网络、聊天工具、电子邮件等进行检测,由于这些言论一般采用自然语言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需要做潜在的语义分析,将模糊的语言转化为计算机可处理的符号;进而采取数据处理与数据挖掘的方法(如建立均值方差模型、相关性分组和关联规则建立)分析评论数据的异常变动,从而对网络信息进行可信度评分,识别出网络谣言,以帮助更好地避免因谣言带来的危害,维护健康的舆情生态环境。网络环境下民众很容易参与到网络舆情的传播中,将会对社会产生多层次、多方面的复杂影响。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一些扰乱社会和谐稳定的负面网络舆情滋生蔓延,导致社会公众不满情绪高涨。本文考虑网络舆情传播的特点,通过分析新冠肺炎疫情中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相应的策略,即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网络舆情协同治理机制、建立与网络舆情危机等级相对应的响应策略、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充分净化网络环境等,以引导网络舆情的健康发展,维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参考文献[1]丁海燕.提升领导干部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J].中国领导科学,2014(04):43-44.[2]依法监督和管理网络舆情,防范社会危机[J].民主,2012(03):10-11.[3]央视网.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8155万例[EB/OL].http://news.cctv.com/2020/12/31/ARTIvMbXMdcU3LcUlAprMXhm201231.shtml,2020-12-31.[4]搜狐网.国家卫健委:2020年12月31日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9例其中本土病例9例.https://www.sohu.com/a/441842185_267106,2021-01-01[5]李书耘.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网络舆情引导[J].探求,2020(06):110-116.[6]孔建华.当代中国网络舆情治理:行动逻辑、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D].吉林大学,2019.[7]赵耀,王建新.基于多元主体共在与信息即时公开的新冠肺炎疫情网络舆情的思考[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2):88-100.[8]曹月娟,许鑫鑫.企业舆情研究和危机管理[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9]杨松.新冠肺炎疫情网络舆情应对研究[D].内蒙古大学,2020.[10]王贤卿,吴倩倩.全媒体时代重大疫情网络舆情的特征、影响及引导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20(03):102-106.

  057

推荐访问:新冠肺炎疫情网络舆情的特点及其治理启示 舆情 肺炎 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