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新课标心得体会2000字(8篇)

时间:2024-09-21 11:45:01 心得体会 浏览次数:

篇一:小学音乐新课标心得体会2000字

  

  小学音乐新课标学习心得

  小学音乐新课标学习心得1新课标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在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音乐课堂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不仅完善了课堂教学,也使

  音乐教学

  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让学生更加喜欢音乐课。

  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学生是音乐课堂上的主体,而教师是辅助学生学习知识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刑事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音乐可以给人们带来情感上的享受,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完全的带领学生体验美、欣赏美。同样,兴趣是一切学习的最大动力,在理解音乐美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一些音乐活动,让他们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不仅仅体现在音乐课堂上,要让音乐长期持久地渗透在生活的每一处。

  二、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体发展

  新课标中,增加了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情致。尊重学生的个体,注重个性发展,首先教师要去了解每位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制定属于他自己的教育方式,这样师生间才能建立平衡的师生关系。

  三、课堂设计思路

  在所有的科目中,学生们普遍都喜欢上音乐课。因为音乐可以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但如果总是一种课堂模式来进行上课,学生就会对

  音乐渐渐的失去兴趣。新课标中要求教师设计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在音乐实践中,可以将音乐知识、技能完全的结合在一起,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学生们在实践中将知识记得更牢。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

  尊重艺术,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音乐是广泛的,它代表的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作品,教师在上课中除了完成所教授的作品外,也要让学生理解与掌握这首作品的时代背景,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民族的音乐传统,热爱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从而达到热爱祖热爱民族的意义。

  五、感悟:

  一堂成功的音乐课,对学生都是一次美的熏陶,带领着学生愉悦地进入音乐中去感受美、理解美,不仅可培养他们对音乐的鉴赏力及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而且能提高其审美情趣,陶冶其情操。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世界,去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与创造美,塑造美的心灵,培养美的人格,让学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

  小学音乐新课标学习心得2学习了《小学音乐新课标》,下面就来谈谈我的一些体会心得。

  一、加强教师自身素质。

  我们知道音乐是一门综合的艺术,这种课程集多门学科的知识内容、方法形式、组织过程交错展示的综合课程体系。新教材中每个单元、每一节课都不同程度的融合了同类学科课程的相关知识,它要求教师将这些知识通过一个特定的人文主题准确的展现给学生,并要使这些知识为这个主题服务,这往往超出教师的知识储备,超越了教师现有的教学技能。因而我们必须及时给自己充电,精心研究教材,加强各科学内容之间的整合,促进不同学科教师间的教学合作。尝试把其他学科带进教学,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情感体验、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不仅要在教学观念上、教学行为上、教学角色与新课程同行而且还要在课程结构的整合、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等方面加强探讨与研究,从而形成自己的课程开发意识和课程设计意识。首先在课程结构的整合方面要加强课程的综合意识。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

  音乐是情感的具体体现,一首好听的歌,一首优美的曲子,必然能唤起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展开艺术想象的双翅,在他们理想的乐园自由翱翔。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造浓浓的音乐氛围,让学生尽快进入音乐意境,去感受音乐的奥妙,从而引起学生认知与情感的共鸣,才能使其受到良好的音乐熏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才是音乐艺术的审美真谛。避免出现课件"满堂灌"的现象!因此,课件制作的双向交互性首先取决于教学思想的彻底转变,其次是课件制作要围绕着课的主题。在这个过程中,音乐和画面的完美结合,使

  音乐的表现力得到具体而形象的体现,使本在内容上具有抽象性的音乐具有了生动性,更富于诗意。让学生看着音乐画面,使他们自己去学,自己去悟,而且真正成为整节课的主人,在轻松的气氛中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编动作进行律动表演,激发创新的火花,感受音乐无限的乐趣。

  三、创设情境、试听结合激发兴趣。

  低年级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要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即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而情境教学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情境教学主要是由某种富有感情色彩的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的心理氛围,就是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声光图等各种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维,使学生产生如监其境的真实体验,感染学生进入特定的艺术氛围,从而达到一定教育目的的一种氛围和状态。情境教学融汇了视、听、唱、动等多感官活动在一起,于情于理之中得出正确体验与判断的方式,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作热情,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中主动获取了知识。

  四、选用趣味化的教学方法。

  讲解乐理知识是每个老师最头疼的事了,在讲解所谓枯燥的乐理知识的同时,如果能和多媒体相联系,插入一些有关的图片,将别有一番情趣。例:在讲解低年级乐理知识认识"do、re、mi、fa、sol、la、si"音阶的过程中,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大都是从字面的意思去理解和分析,学生必定感到枯燥无味。那么在讲解"音阶"过程中,可以请

  美术老师事先画出一张楼梯式样的图,每个阶梯上站一个小动物,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被这张图片吸引,上面的小动物一下就帮助学生记住了每一个音高的位置。通过以上的教改实验,我体会到在儿童音乐思维形象化中,插图起到了催化作用,很多平时我们觉得很难的东西只要利用一些简单的图片就能让视觉形象地表现出来,符合儿童对形象事物的认识,容易理解乐于接受,直接推动学生进一步展开丰富的"音乐想象".因此,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科的整合,恰到好处的把美术和音乐相结合,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对学生的艺术陶冶至关重要。

  教师是音乐的传递者,上课时投入情感,创设情感的氛围,采取各种有效方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学生每每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让学生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

篇二:小学音乐新课标心得体会2000字

  

  小学音乐新课标学习心得4篇

  一、从音乐中体会和感受生活

  学生们在学习小学音乐新课标时,首先要明确的是音乐是体现人类感情和审美情趣的艺术形式。古人云:“音乐是一种修养,一种情感,一种美感。”在学习小学音乐新课标的过程中,我们要从音乐中体会和感受生活,增强自我情感体验,准确理解作品的情感表达和美学内涵。同时,我们要使学生懂得通过音乐谆谆教诲;又使其在日常生活中从音乐中体验生活,更好地表达个人情感。

  二、小学音乐新课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小学音乐新课标在内容上更注重音乐形式、音乐元素和音乐文化的多样性,更注重对学生音乐基础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为中学音乐教育打下坚实基础。在开展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结构意识,提高音乐创造能力。通过具体的音乐活动,使学生在音乐素养上有所提高。

  三、推进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小学音乐新课标的实行是推进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有必要在学生的音乐教育中推进小学音乐教育改革,把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改革,以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素养,创造更好的音乐教学环境。这对今后培养音乐人才,推进音乐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小学音乐教育必将为人类音乐事业的发展稳步奠定基础。

  四、小学音乐新课标教学策略

  在实施小学音乐新课标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音乐课程顶层设计,合理安排各单元教学内容,注重音乐素养的培养。例如,可在教学方向上注重发展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培养学生音乐理解能力和音乐实践能力,注重课堂体验,建立多元化的音乐文化环境。在层次上注重音乐知识的传递和音乐技巧的传授,注重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善于利用音乐课外活动加强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

  总之,小学音乐新课标的实施是音乐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和提高的标志,也是未来音乐教育不断发展壮大的希望和方向。做好小学音乐教育工作,全方位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是今后音乐教育体系稳步发展的重要举措。

篇三:小学音乐新课标心得体会2000字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心得体会范文(通用6篇)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心得体会范文(通用6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一起来学习心得体会是如何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心得体会

  篇1解读了《音乐课程标准》感受颇深。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改革过去陈旧的教学方法是多么的重要。要教好学就必须在教学中用科学、灵活的教育方法来进行教学。教学重点怎么突破,教学难点怎么解决都需要新课程标准的指导和帮助。一节课中怎样让学生学到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怎样把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怎样让学生享受情感审美,这还得靠新课程标准的指导和帮助。不论从事哪一科的教学工作,我们的专业基本功都要胜任你所教的专业,要本着学习提高的目的,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但是,专业基本功能力的提高不可能通过短期的训练就能达到,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勤奋练习才能在不自觉中体会到进步的快乐。在唱歌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感审美,让孩子们在美妙的音乐世界里自由的感情流露,这是学习唱歌的最基本灵魂!这样一来,师生同乐的教学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既学到了应学的音乐知识和歌曲,又使同学们的身心健康得到了极好的发展。同学们在中小学时代学习到了各个学科的知识,又具有多才多艺的高雅素质,我们试想一下,当你看到我们的学生数年后在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成绩时,做为他们的老师高兴而愉悦的心情是他人不会理解的.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共有十点,每点都是精华,如果细细品味对我们的教学很有帮助。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

  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3.面向全体学生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4.注重个性发展

  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

  5.重视音乐实践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6.鼓励音乐创造

  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

  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对音乐创造活动的评价应主要着眼于创造性活动的过程。

  7.提倡学科综合

  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在实施中,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8.弘扬民族音乐

  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近现代和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同样应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

  9.理解多元文化

  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10.完善评价机制

  应在体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建立综合评价机制。评价应包括学生、教师和课程管理三个层次,可采用自评、互评和他评等多种形式。评价指标不仅要涵盖音乐的不同教学领域,更应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应善于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利用评价起到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完善教学管理的作用。

  在以往的音乐课中我对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提倡学科整合这方面做的不是很好。在今后的课堂上应注重这及方面对学生的培养。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心得体会

  篇2从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中,我认识到审美、创新、创造力、创造

  性人才,学生为主体、自主性学习、音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将是教学新模式的目标,更加贴近基层,尤其是教学的出发理念与之前相比发生了变化,更加突出了实用性,使基层音乐教师又有了新的指导思想。通过新课标的培训,我更新了观念,提高了认识。下面是我对新课标的一些理解。

  1、学会利用课程资源,以情传知,让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重视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将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姐妹艺术的综合,在实施中,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它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音乐教学多为感知教材,感受美的内涵以达到鉴赏美的目的。而设计的范筹是主要的新课的教法,唱又是音乐教学的重要手段,是体会形象美,表现形象美的关键。为了能够很好地感染教育学生,教学中,我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演唱表现音乐作品,让他们自己讨论设计表演作品,在参与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个性爱好,扬长避短,并适时选用乐器,发展学生的协调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情绪,帮助学生掌握节奏,音高,丰富演唱效果,从而达到鉴赏美的目的。

  2、加强综合技能训练,使学生领悟音乐美

  综合技能训练目的在于对已学过的教材内容进行巩固和加深理解,使教师了解学生对学过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责任感。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示范法、指导法去学习,体会,让学生充分领悟、感受音乐美的所在。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再以学生是否知道这道题的答案来衡量学生的会与否,以知道一首歌是怎么唱的来衡量一个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否,更何况音乐、美术等这些学科并不追求“标准答案”或唯一答案。我觉得教学的任务不仅是教,更是为了学,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自己去开启知识宝库的大门。

  3、由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注重审美感受能力

  教学是一种精神交流活动。作为音乐教师,课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将他们带入美的旋律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音乐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和音乐知识,所以音乐课又被认为是技术学习课,因此在音乐课中过多的强调了学习技能、技巧,以致学生丧失了学习音乐的热情和信心。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多种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办法,巧妙地将学生与音乐拉近,使学生获得良好的音乐感受,逐渐地喜欢音乐。

  4、角色的转换

  新课程首先要求每一位教师进行角色转换,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不是仅是学习的参与者更是合作者。教师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想法设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要改教师教学生学为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引导合作,努力创设民主、轻松、双边互动的教学方式,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使每一个学生感受到学习中的快乐。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心得体会

  篇3本学期,我认真学习了《音乐教学评价》一书,使我对小学音乐教学评价有了深一步的认识,音乐教育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孩子,而是面向全体学生,更多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体验等方面,让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自身的音乐潜能,建立自信,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增强社会交往能力、合作能力,促进自身发展。

  学生由于遗传和先天素质的影响,个体差异较大,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及时给予鼓励,让每位学生享受成功。

  一、更新教育观念鼓励个性体验

  音乐教学已从以往培养学生能唱会跳、认识简单的乐谱,转变为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音乐教学中所谓的体验,是指学生在音乐活动中唱、听、动、看时所产生的感觉。学生由于个性特点、生活环境不同,对同一教学内容也会有着独立的思考、独特的见解和独特的感受。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允许学生个性化的提问,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回答,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表演,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实践。鼓励他们进行个性

  化的艺术活动,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树立学习音乐的信心,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如听课中感受到:教师引领学生学习歌曲《小青蛙找家》后,让学生针对“跳跳,呱呱!跳跳,呱呱!跳跳跳,呱呱呱!跳跳跳,呱呱呱!”展开想像,表现出小青蛙找家时的情形。有的学生急促地跳来跳去,脚步越来越快,叫声越来越急,小脸都急红了。其理由是:“小青蛙迷路了,心里很着急。找啊找,还找不到家,就更着急了,脚步更快了,叫声更急了。”同一种表现有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理由:“小青蛙找不到家,很着急,经过打听,知道家在哪儿,心里就更着急了。它想快点回到家,早点见到妈妈。所以脚步越来越快,叫声越来越急。”还有的小朋友与众不同,有着独特的见解:“小青蛙找不到家很着急,脚步很快,可家在前面出现了,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就不着急了,心情舒畅了,脚步就放慢了,叫声起来越美了。”不同的表现、不同的话语道出了学生自身的真实感受。教师切不可因循守旧,寻规蹈矩,盲目统一答案。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尊重学生的个性创造,鼓励学生的个性体验。

  二、尊重个体差异

  让评价更具人性魅力

  众所周知,十个手指不会一般齐,更何况是学生呢?由于先天遗传和后天教育环境的差异,学生的音乐兴趣、音乐潜能也有一些甚至很大的差异。因此不同的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上是不一样的,对音乐的感受、理解与表现也各不相同。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不能以同一标准去衡量所有学生,而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建立多元交互的评价标准,以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基础,把全体学生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让每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参与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感,享受音乐的兴趣,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与个性的不断发展,让评价更具人性魅力。

  (一)尊重学生的能力差异

  学生在学习上的能力是有差异的,音乐方面也是如此。对于老师的要求,有的学生可以轻松达到,有的则费九牛二虎之力,也未见成

  效。如果非要让一个能力欠缺的学生,不折不扣地达到全班的统一要求,也许通过师生共同努力能勉强达到,但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是不合理的,违背了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在评价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能力差异,制定出不同的评价标准,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享受成功、体验快乐、得到发展。如学习歌曲《牧场上的家》时,把第一乐句看作全曲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经过师生讨论交流后制定出三个不同的评价标准:基础好的学生,得优秀的标准是能够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演唱全曲,并把弱起小节、3/4拍等音乐元素充分表达出来;大部分基础一般,能力较弱的学生,得优秀的标准是能准确地唱完全曲;对音乐不感兴趣,能力很差的学生,如能正确地演唱第一乐句,也可以给个良好的等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结果在演唱中个个表现得轻松、愉快,既获得了成功,又增强了学习音乐的自信心。

  (二)尊重学生的性格差异

  对待同一现实,学生所持的态度和采取的行为方式是不同的,这就是性格差异。在音乐领域中,这种差异十分明显。音乐是一门强调体验的艺术,如用“标准答案”去要求学生,显然不合适。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性格差异,采用多元的评价标准,让音乐课堂异彩纷呈,让学生个性得以发挥。欣赏乐曲《北京喜讯到边寨》时,让学生选择出自己喜爱的段落。a、b两部分表现的情绪和场面截然不同,有的学生选择了热烈奔放的a段,有的学生选择了优美抒情的b段,并说出了相应理由。评价时,教师主观上更倾向于a段,但对于两种选择都应肯定。因为学生的选择是他们真实的内心体验的外化,都说出了令人信服的理由,反映了他们的性格差异。

  (三)尊重学生的经验差异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我们们在教学中,在评价时,也应明确“教育只有扎根于儿童的生活与经验,教育才能发挥自己的效能,教育才有意义。”学生生长在不同的环境,有着不同的经历,他们的生活经验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应得到教师的理解和尊重。不同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对同一首乐曲也会产生不同的想像,在评价时,教师都应给予充分肯定。

  三、坚持鼓励性评价

  呵护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许多成功的课例都与教师恰当地应用激励手段分不开”。为了保持和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应及时捕捉有用信息,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适当、适度的鼓励性评价,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自豪感,而且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减轻学生心理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参与的水平。

  在音乐课上,学生由于自己的努力,在一次成功的演唱、一段精彩的表演、一个满意的回答后,心情会十分舒畅。这时教师要及时发现,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对学生的出色表现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千万不要吝啬自己的感情和语言,而要及时、巧妙地运用鼓励的艺术,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让学生知道你在关注他、赞赏他。二年级有一名同学自控能力差,音乐学习能力一般。一次在玩音乐游戏“寻宝”时,我们刚讲解完游戏的玩法及规则,他就高高地举起了小手。我们像发现宝贝似的请他上台“寻宝”。游戏开始了我们手里捏着一把汗,睁大眼睛看着他,没想到他是那样自如、敏捷,随着学生拍击节奏强弱的变化调整方向,节奏声强,他大步向着目标前进,节奏声弱,他立刻调整方向最后成功地找到了“宝物”,他甜美地笑了,我们激动地迎上去,握住他的小手赞许地说:“你真了不起,真是个出色的寻宝家!”教室里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从此以后,这名学生变了,上课专心了,发言积极了,音乐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教师的鼓励性评价应注意把握两个方面:一是参与态度的评价,教学中教师应用心观察学生参与的情况,及时进行评价。表扬态度认真的学生和小组并给以奖励——小红花,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以此激励每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对个别态度不端正的学生,教师应有意识的在以后的活动中给予适当的帮助,从而达到全体学生提高参与水平的目的。二是参与效果的评价。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参与教学,对他们在教学活动中取得的成绩,教师应给以充分的肯定和积极的鼓励,但对参与效果的评价要因人而异,让所有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上次参与的快乐,正是下次参与的动力,如此循序渐进,会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

  心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四、合格加特长让每块金子都闪光

  在以往的教学评价中,教师往往采用让学生唱一首课本上的歌曲来给学生评分,一捶定乾坤。有的教师甚至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和对学生的大体印象给个分数,这样既不科学也不全面。不但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音乐学习情况,更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削弱他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容易让学生误解音乐课就是唱几首歌,不必学习其他知识。教师不能得到正确的教学效果反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好坏不能正确评价,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全面评价学生。学生的素质存在差异,每位学生都有着自己的闪光点。有的歌唱得好,有的舞跳得棒,有的会演奏乐器,有的能表演音乐剧。为了让学生展现自我们,扬长避短,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确定以“班级音乐会”的形式进行学期测评。两周前师生们讨论制定出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每位学生积极准备,于一周前上报自己参评的内容。内容之一:必须演唱书上的歌曲,歌曲自选,演唱形式自定,可以独唱;可以两人或多人齐唱;也可以进行歌表演等等。内容之二:特长展示。学生根据自身爱好,发挥自身特长,演唱歌曲、表演舞蹈和演奏乐器等等均可。针对书上歌曲的演唱,制定出四个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基础好的学生,优秀的标准是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随伴奏准确开始和结束,并能准确表达歌曲的情感;基础中等的学生,优秀的标准是随伴奏准确、流畅地演唱歌曲;基础差的学生,能随范唱完整演唱歌曲即可获优;胆子小、基础极差、不喜爱音乐的学生,哪怕只勇敢地走上台,演唱一句歌词,那也是成功,会得到同学们鼓励的掌声,给予及格,守纪律的,可以加分升级至良好。

  音乐会上,学生采用了多种形式:说、唱、舞蹈、伴奏及情景设计,每个学生均以自己的特长为主,形式编排非常新颖。学生采用综合自评、互评的方式,评出等级。每位学生既是演员,又是观众也是评委,他们既想当出色的演员,又想当称职的评委,也想当热情的观众,因此在音乐会上每位学生都能全神贯注地听、仔仔细细地看、认认真真地评。

  他们或唱或跳,或演或奏,其乐无穷。这样的音乐考试,就像一

  个展示才艺的大舞台,学生们激情飞扬,兴趣盎然,成果也令人惊叹。在和谐的气氛中,学生们既愉悦了身心,又陶冶了情操;既展示了特长,又增强了兴趣;既体验了成功,又促进了发展。

  在音乐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时时事事从学生出发,尊重个体差异,积极地、耐心地俯下身来倾听学生的声音,用一双热情、冷静而又充满智慧的眼睛去发现、珍视每棵富有个性的小苗,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尽情地展现自我们、展示才华。每一棵小苗都茁壮成长,让每块金子都闪光。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心得体会

  篇420xx年10月26日到28日,笔者有幸参加了本年度的滨州市小学音乐教材培训。全市音乐教师齐聚清怡小学阶梯教室,各地优秀教师倾情执教,妙语解析。本次培训针对人音版三年级上册教材,共听赏了六节课,五位资深教师讲析全本教材。培训结束后,现整理感受如下:

  首先,深深感受到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走向:歌唱为主,欣赏为辅的综合课。这是几年来一直的趋势。一歌一曲,或前或后。这次观课集中体现了以往培训的要求:引导开门见山,很快引入音乐正题。在聆听、学唱、欣赏之余,注意音乐知识的教育,如识读乐谱、认识音乐记号等。进一步,调动孩子的肢体感官感受音乐,配上动作或打击乐器伴奏。

  其次,一节好课多方历练。教学、评价语言的点滴锤炼,教学技巧、方法的运用,课堂环节的设计以及衔接,给歌曲配的动作,加的乐器伴奏,教师范唱以及相关才艺的展示,乃至于PPT的设计,这都需要教师本人付出课前的极大心血,也需要多次课堂上的锤炼,更需要老师们观课给予的诸多指导。

  再次,课堂中教师要摆正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授课要针对小学生身心发展水平,采取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用图片、实物或谜语等引导课题,用故事串联音乐,提问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或给予适当暗示,每次回答及时恰当地评价和表扬。课堂设置要让让学生多听多思考多说多参与。

  最后,课堂对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多要求。王秀娟老师在《四季的歌》中,为歌曲《捉迷藏》配的动作俏皮灵动,恰如其分。任秋芬老师给歌曲《如今家乡山连山》配的动作很能体现细微的感情,为音乐《丰收》片段敲击的大鼓表演激情四溢,惊艳全场。李婷老师为《维也纳的钟声》述说的故事顺畅有趣,配编的歌词诙谐,动作细致标准,歌声收放自如。每位教师的弹琴伴奏也都非常好。

  老师们对教材的讲析让我们对每首音乐作品有了更深入更广角的了解,对教学重点以及相关的处理也有了可参考的宝贵资料。老师们为讲析准备的东西相当多,包括各音乐的律动、各种乐器的现场演奏、伴奏的打击乐等等等等。这次培训真是凝聚了老师们长时间的心血,才给我们呈现了这么精彩的课堂和讲析。

  感受和学习之余,常喟叹自己的专业知识不足,技能不够,教师应当有的课堂掌控力也有所欠缺。自己需要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和练习的太多。如何把这么多精彩丰富的东西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如何化繁为简,又保持精要,这也是个大课题。另外,还要克服一些教学实际上的困难,如各种教学资源的缺乏,学校对音乐等小科的更大支持等。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滴水犹能建功,相信驽劣如我,只要多学多实践,就会有一天天的成长和提高。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心得体会

  篇5小学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随着新课程的推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经验面临严重的挑战。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师开始关注课堂的民主开放,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想象和创造的环境,始终使学生的学习处于兴奋之中。音乐教育出现了全新的、可喜的变化。下面我谈谈自己在学习音乐新课标中的一些体会。

  一、转变视角。

  新教材从学生实际出发,吸收了现实生活中新颖的音乐场景,构建了丰富的教学形式,教材汇集了许多新信息、新设想。新教材还设计了学生进行音乐创造的生动情景,如“音的强弱”、“音的长短”

  等,教师要利用教材创设的情景,让学生体验感受。比如,“音的强弱”一课,以音乐故事的形式出现,先将动物的叫声引入,以自然界的声音引到生活直至音乐中,从生活开始、到生活结束。这样的课,寓音乐教育于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感受、鉴赏、表现音乐,教师在授课时,应当尽量让学生参与,置身于具体情景之中。

  二、转变学习方式。

  在教育变革时期,音乐教育工作者应以学生为本,站在小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改革传统的唱歌课、音乐知识传授课和思想品德教育课,创造性地、灵活地使用教材,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或促进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建立新型的学习方式。倡导体验、模仿、探究、合作及综合式的学习,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创设便于师生交流的教学环境,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这一切,旨在改变过去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启发学生在亲身体验或实际模仿的过程中,怀着探究的兴趣,主动学习。

  三、转变教学重心。

  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表现能力

  比如,以唱歌为主的课,不光是教师教一句,学生唱一句,学生还可以自主地选唱歌曲,并有当众表演的机会,有时甚至是以学生选唱为主。乐器演奏则强调学生体验、参与、探索的乐趣。听赏课曲目的选择则要为学生提供多听、反复听、对比听的可能。还有,新教材中出现了一种新颖的教学活动形式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心得体会

  篇6这次有机会去参加嘉兴市声乐教学观摩非常庆幸,这是我从事小学音乐教学工作5年以来首次有机会听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家常课,而且据我所知也是嘉兴市第一次以声乐歌唱课作为公开课来开,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也是最体现教师真正的教学水平的一次活动。因为大家都知道歌唱课是最难上的好的。

  这次总共听了7课,有初中的三节和小学的4节。听了两天课,我有两个问题的思考第一:对于教师自身的能力到底需要的是什么能力?

  课程听下来觉得大部分的老师上课都是按部就班的按照“气息练习――声音位置――发声练习――歌曲练习”来进行,而且过度都比较的生硬直接,给人的感觉上课比较“专业”不过似乎听的出来这些老师个人的声乐基础还可以。但是有一节课给我的印象很深刻,是我听了这么多年课以来我个人认为最好的也是最实在的一节课,就是实验小学的赵虹炫老师的《太阳出来喜洋洋》。朴实但是有内涵,课堂设计巧妙、自然,充分发挥了老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可以说她是上课的7个老师中嗓子最差的一位,但是她的课却是大家公认最好的课。为什么?给我的启示:教师的作用是懂得如何指导学生发出美妙的声音去自然的歌唱,而不是光只会自己唱。我个人认为如果一个老师个人的演唱水平再高但是不会教学生那等于白费功夫,但是反之如果一个老师个人的演唱水平一般但是她知道怎么去教学生用美妙自然的声音歌唱那么她才是一个称职的好老师。

  第二:对于小学生到底要不要这么“专业”?

  我记得我是在上大学的时候老师给我上课的时候讲到唱歌要高位置,要眉开眼笑要注意腰部力量等等等等,注意这注意那的,那时候我是艺术系音乐专业的学生,可是今天在小学生的课堂上我也听到了这么多的对于演唱的诸多高要求,而且有些老师自己也不是很正确(居然有老师连最基本的呼吸方法都讲错)我在想那些小娃娃能理解吗?或者说还能做到吗?我记得就是我自己刚接触那会一时半会也不能去理解这些东西的然而现在却在小学的声乐课堂上出现了。同时我发现越是老师去这么直接的要求学生做的时候学生反而就是做不到,因为这些要求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遥远很空洞的。这个时候我觉得赵老师的课就比较自然,而且学生也一下子就找到感觉了,她的课歌曲体裁是山歌,她通过很形象的比喻,没有过多的语言(向着远处的人说话的状态)很自然的就引导学生发出了比较“专业”的高位置的声音。其实有时候不需要太多的话来解释这些要求,只要你找到适合学生的方法就可以了。另外我个人认为小学生的歌唱声音只要不是大喊大叫,只要他们歌唱的时候声音的情绪正确自然这才是最主要的。

  最后我觉得要上好一节公开展示课最关键的是要有新意同时又要在平时的课中有可操作性,那就需要老师花心思去好好备课,不光要备教材更关键的是要备学生,而且要用心去备课。当然对于小学的歌唱教学目前公开的观摩课还太少,交流相对来说也很少,还在一个探索阶段,但是我想只要我们努力去做肯定会有比较好的方案的。我深信!

篇四:小学音乐新课标心得体会2000字

  

  (2024年更新)小学音乐新课标解读

  1.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小学音乐教育也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2024年的新课标对小学音乐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音乐教育的全面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本文档将对2024年小学音乐新课标进行详细解读,以帮助广大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新课标。

  2.新课标的主要变化

  2.1课程理念

  新课标强调小学音乐教育应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音乐教育应贯穿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魅力。

  2.2课程目标

  新课标对小学音乐教育的课程目标进行了细化,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教育工作者应全面把握这三个维度,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得到全面的提升。

  2.3课程内容

  新课标在课程内容方面进行了丰富和拓展,包括歌唱、器乐、音乐欣赏、创作等多个方面。教育工作者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和调整教学内容,提高音乐教育的针对性。

  2.4教学方法

  新课标提倡采用生动、活泼、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育工作者可运用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等资源,开展跨学科教学,提高音乐教育的质量。

  2.5评价体系

  新课标建立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育工作者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和反馈作用。

  3.实施建议

  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标,教育工作者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3.1提高自身素质

  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提高音乐教育专业素质,关注教育改革动态,积极参与培训和学习,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3.2优化教学资源

  教育工作者可整合校内外音乐教学资源,开发具有特色的教学内容,提高音乐教育的丰富性和实践性。

  3.3加强课程实施

  教育工作者要注重音乐课程的实施,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3.4积极开展音乐活动

  教育工作者应组织丰富多样的音乐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音乐的魅力,提高音乐素养。

  3.5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开展跨学科教学,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结语

  2024年的小学音乐新课标为我国音乐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我们共同努力,积极落实新课标,为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音乐人才贡献力量。

篇五:小学音乐新课标心得体会2000字

  

  对于小学音乐新课标的理解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音乐教育也迎来了新的课标。这项变革旨在提高小学音乐教育的质量,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以下是对小学音乐新课标的理解:

  1.强调综合能力培养: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音乐教育不仅仅是教授音乐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创造力、表现力和合作精神。通过音乐教育,学生可以综合运用音乐知识和技能进行创作、表演和欣赏,培养他们的全面发展。

  2.注重培养音乐素养: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音乐素养是指学生对音乐的认知、理解和欣赏能力。通过研究音乐,学生可以提高对音乐作品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培养对不同音乐风格和文化的欣赏能力,从而增强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3.强化实践性研究:新课标注重音乐教育的实践性研究。学生通过参与音乐创作、表演和欣赏等实践活动,可以深入理解音乐的本质和特点,提高他们的音乐技能和表现能力。实践性研究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4.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新课标要求音乐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教师应具备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和丰富的音乐实践经验,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研究音乐的兴趣,并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可以有效提升音乐教育的质量。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新课标的出台旨在提高音乐教育的质量,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通过注重综合能力培养、音乐素养培养、实践性研究和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可以让学生在音乐教育中获得更丰富的经验和更全面的发展。

篇六:小学音乐新课标心得体会2000字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word可编辑

  中小学音乐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中小学音乐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中小学音乐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经过这两天的认真学习了202*版的音乐新课标,对比新旧标准,修订稿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理念、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方面有些局部调整与充实完善。下面谈谈我对202*版音乐新课标学习感想。

  新标准在“前言”中,把音乐课程的价值作了简要的概括,而将原标准中的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价值”改为“课程性质”,改变了原标准中的课程性质与价值混为一谈的表述方法,并将原标准提出的音乐课程四大价值简练地提炼和整合为音乐课程的三大性质: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集中体现了音乐学科作为人文艺术学科最为重要和突出的性质。其中“实践性”是在本次新标准中提出来的课程性质,突出了音乐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学科的重要特点,强调了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的必要性。这一观点在新标准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建议”等内容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如在第四部分的“教学建议”中,新标准补充的第5条“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实践活动”中提出:“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聆听、演唱、演奏、编创以及综合性艺术表演等实践活动,多听音乐,多唱歌,多演奏乐器,多接触乐谱,不断积累音乐实践经验;并有效利用音乐教科书、音响音像资料及网络资源等,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从新标准的具体内容中,我们可以感觉到,新标准更加突出了音乐教学应关注音乐,体现音乐学科本位的特点。如课程性质里提出的“实践性”就集中体现了这一点,指出要关注音乐的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1/6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word可编辑

  象性以及音乐艺术的时间性、表演性和情感性等特征,强调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学生在亲身参与这些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涵、提高音乐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再如:新标准加强了对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要求。具体表现为:总目标中,“音乐基础知识”目标原来是“学习和了解”,现在是“学习并掌握”,在音乐要素方面增加了“节拍”、“调式”,在其他方面增加了“风格流派”、“演唱”、“演奏”、“识谱”、“编创”等基础知识的内容,相比原标准内容更具体,并将原标准中“有效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这句话删除,凸显了音乐基础知识在学生音乐学习和形成音乐基本素养中的重要性。

  在“实施建议”中“关于教学内容的几点提示”里对于“演唱”提出:“要重视课程内容中对演唱姿势、呼吸方法、节奏和音准等方面的要求。演唱技能的练习,应结合演唱实践活动进行。”在“演奏”的要求上,新标准由原来的“学习演奏的初步技能”改为和演唱一样“能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演奏课堂乐器”。同时,新标准在音乐基本技能目标中将原标准“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里的“音乐创作”也归属到技能范畴。

  识读乐谱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如36年级原标准只要求“能够识读简单乐谱”,新标准提出“能够跟随琴声视唱简单乐谱,具有初步的识谱能力”。而这个要求原标准是在79年级中提出的。在“识读乐谱”上依然强调要在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并且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运用乐谱。如:在课程内容中的“表现”领域特别提出:“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以及在发展音乐听觉基础上的读谱能2/6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word可编辑

  力。”在“创作实践“标准中,新提出了运用乐谱的要求,如3-6年级提出:“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运用图谱或乐谱记录声音和音乐”。

  202*版音乐课标更加体现了学科的本体性,需要教师更好地去解读文本,挖掘音乐教材内涵,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上好每节课。目前我校课改基本吻合新课标的理念,我们将朝着这个方向,结合我校学生特点,努力探索、钻研音乐学科的教学课堂改革。希望通过这次培训,在以后音乐教学中能够好好的运用新课标,让广大的学生在新的理念指导下,更好的发挥师生的互动,使音乐课更好的表现在其它领域审美情趣之中。

  扩展阅读:小学音乐新课标学习体会

  小学音乐新课标学习体会

  作为一名青年音乐教师,能够利用自己的所学特长,上好每一节音乐课,让学生在音乐课上更深层的去欣赏音乐,体验音乐,享受音乐带来的艺术美,是我一直追求的教育梦想。记得刚毕业时学校组织学习《音乐课程标准》,我觉得这是我提高实践新课程教学能力的当务之急。在书中,我了解和学习了音乐教学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教学行为,懂得了全面体现“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理解多元文化”等基本理念。还了解了音乐课程所包括的四个教学内容: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音乐课程标准》这本书给了我教学上很多理论依据。而近日,教育部公布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2*年版)》,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是在总结近十年课程改革的经验基础上和广泛听取一线音乐老师和一批专家意见后的创新与改革。通过和组内老师的学习与3/6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word可编辑

  探讨我觉得新标准在原标准的基础上主要有以下一些好的创新和改变,更加适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给予我们一线的音乐教师更多的理论依据。

  首先音乐课堂的音乐特点更加突出:从新标准提出的课程性质和课程基本理念中以及教学建议中,我们都可以感觉到,这次新颁发的标准更加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如新标准提出的音乐的实践性特点、音乐的不确定性、抽象性以及时间性、表演性和情感性特征,强调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学生在亲身参与这些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涵、提高音乐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区别于其他的艺术课,不是单一的舞蹈课,器乐课之类,通过聆听,演唱,综合性的艺术表演,让学生真正在音乐课上体验音乐的内涵美与感染力。

  再者音乐课的内容标准更加具体:新标准在分学段的内容标准表述上也更加明确和具体,操作性更强,体现在:内容标准各年段的表述指向性更强,如:“感受与欣赏”替换了原标准中的“感受与鉴赏”,其中的音乐表现要素标准中关于对节拍的感受标准中具体指出了:12年级主要是二拍子和三拍子;36年级主要是二拍子、三拍子和四拍子;在演奏上,新标准还对课堂乐器也做了明确的说明,课堂乐器主要是指竖笛、口琴、口风琴等,并在学习曲目的数量上也提出明确的要求。这样就让不同学段的音乐教师在实际课堂实施中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不同年级的学生什么学段该学什么节拍,乐器就学习什么节拍乐器,按照学生的接受特点进行教学,避免了在课堂中出现教师恨铁不成钢的情况,也让教师在备课上课时有了明确的方向。

  4/6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word可编辑

  新课标还在弘扬民族文化在内容标准中得到具体体现,如在“演唱”的内容标准中在各学段背唱歌曲的要求中明确提出其中要有背唱中国民歌的数量要求,并且在中高年级和初中阶段提出了学习京剧和地方戏曲唱腔的要求。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弘扬民族文化是每一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在音乐课堂中有相关的渗透式非常有意义的。而且新课标在识读乐谱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如36年级原标准只要求能够识读简单乐谱,但新标准中提出“能够跟随琴声视唱简单乐谱,具有初步的识谱能力”。而这个要求原标准中是在79年级中提出的。新标准在79年级中识读乐谱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为:具备识谱能力,能够比较顺畅地识读乐谱。

  五、设计思路更加清晰

  新课标在原来的基础上还增设了一块内容课程设计思路,其中包括了:凸显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以音乐活动方式划分教学领域;设计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正确处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的关系;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发展水平和音乐认知特点,分学段设计梯度渐进的课程学段目标及相应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设计,在明确的规定性和适度的弹性之间寻求平衡,给教师教学和地方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留有创造和选择运用的空间。可以说这五个设计思路既解释了新标准框架如何构建也解答了在课程改革中需要正确处理好的几个教学问题和教学关系,对指导老师领会新课标精神,更好地贯彻落实新课标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新课标新课改的探索还在不断继续,从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中,我认识到审美、创新、创造力、创造性人才,学生为主体、自主性学习、音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将是教学新模式的目标,也将是我们所有音乐教师为5/6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word可编辑

  之奋斗的方向。当然教师对课程的开发、整合能力,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有不同的上法。新教材提供了许多新的教学形式,许多形式都是首次出现,新颖、独特,每一节课都充满新意,教师要有创意地进行教学,让学生真正的喜欢上音乐课。我想要真正把新课标落实到每一节音乐课上,教师一定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认真钻研教材,抓住音乐形象,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多一些理性的去思考,不要盲目的去模仿与跟风,让学生能静心体验音乐的美,用心去表现音乐的美,使音乐课真正成为学生美育的途径,学生的人格的得到更好的发展。

  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提出了新要求,带来了新挑战,而正是有挑战才会有提高。作为新时期的音乐教师,相信我们会伴随着新课程一同成长,和学生一起感受美丽的音乐人生。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中小学音乐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中小学音乐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6/6

篇七:小学音乐新课标心得体会2000字

  

  小学音乐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汇编(20篇)

  小学音乐新课标学习心得1随着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新的课程目标、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的三维教学目标,在音乐教学中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等的教学理念,让许多音乐教师在这轮改革的大潮中获得了新的感受与收获,学生的音乐审美、兴趣等方面较前有了较大的改观,音乐教学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贯彻音乐审美为核心理念指引下,音乐教学中大力提倡音乐感受与鉴赏、音乐创造与表现的内容,注重学生的音乐体验,彻底改变了以往“以唱歌为中心,学习读谱”单一的教学模式。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改变应试教育中音乐课出现的机械训练,教学枯燥、呆板的模式,新的音乐课标提出了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基本理念。

  新编教材给我们提供的音乐作品在思想、音乐形象方面都是接近学生的生活,富有较强的参与、表现潜力,这些为我们音乐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提供的较大的发挥空间,我们可以从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入手与学生产共鸣,来提高学生的兴趣。专心倾听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因此,要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倾听的习惯;培养他们合作交流的习惯,在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与同伴交流的习惯;培养他们从生活中发现音乐、应用音乐的习惯。音乐来源实际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从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音乐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要真正把新课标落实到每一节音乐课上,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认真钻研教材,抓住音乐形象,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多一些理性的去思考,让学生能静心体验音乐的美,用心去表现音乐的美,使音乐课真正成为学生美育的途径,学生的人格的得到更好的发展。

  小学音乐教师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我对音乐教学的方法和手段都有了新的认识,要实践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就必须改变过去陈旧的教学方法,小学音乐教师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把新的课标理论融入进去呢?

  一节新授课,课程标准怎么设计,教学目标怎么选择,教学重、难点怎么解决和突破,师生互动怎么处理,课后教学怎么总结等一切问题我们都要科学全面地考虑到。另外,不论从事哪一科的教学工作,我们的专业基本功都要胜任你所教的专业,不然的话你就会在同学们面前出丑丢人。老师们专业基本功的训练在课堂上显得多么重要,我会本着学习提高的目的,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但是,专业基本功能力的提高不可能通过短期的训练就能达到,我会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勤奋练习体会进步的快乐,。教师的基本技能我认为应该包括教育教学方法,主要指撰写教案、说课、教法与做学生思想工作的方法;还包括听、说、唱、写、做。听主要是指应该学会倾听,这是一项交际的基本技能,主要指师生间与生生间的相互倾听,我觉得学会倾听,可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说应该是指普通话水平,并包含课堂表达、讲解,如果教师课堂说出的话学生不明白,那肯定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唱,我觉得除了听,说之外,更重要的应还是应该让学生多唱,在学生演唱歌曲的过程中,老师边弹琴边倾听学生的歌声,对于发声不准的乐句和节奏不对的乐句单独加以练习,要力争使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学生学会。

  在唱歌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感审美,让孩子们在美妙的音乐世界里自由的感情流露,这是学习唱歌的最基本灵魂!基本的乐理知识以及唱歌技巧掌握好以后,同学们会在老师悠扬琴声的伴奏下尽情的歌唱,课堂气氛也会空前的高涨。这样一来,师生同乐的教学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既学到了应学的音乐知识和歌曲,又使同学们的身心健康得到了极好的发展。

  课程标准,摆在我们面前的不是音乐和音乐作品,而是人的各种可塑造的能力。我要努力培养自信的学生(如我行、我能等)。让孩子们把生活中的艺术看成是舞台上的艺术。每一个学生都愿意自己被关注,让学生通过音乐学科的学习,使他们快乐,提高生活质量,“学会学习,终身快乐”。

  小学音乐新课标学习体会

  新课标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它的出台,给了教师广阔的教学创新空间。新课程进一步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针对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和课程繁、难、偏、旧的现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音乐课程降低了对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要求,强调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调整,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的现实感受。传统的音乐教育以教师不停地教,学生不停地唱为方法,早已为学生所厌烦,更不可能感兴趣。而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又被止进课堂,使课堂更加无趣。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如何能把音乐课上得有声有色,如何让音乐课成为快乐的课堂,使音乐课堂真正成为美育的课堂呢?下面是我的思考。

  一、对小学音乐教学的反思:音乐美育的目标

  教育的全部艺术在于激励和唤醒,在于让儿童发现自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不是使他们成为什么样的人。教育就是解放,解放儿童的身心,让他们自由地学习、快乐地学习。快乐,只有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长的快乐,才能唤起儿童对学习的那种缘自心底的热爱,并成为他们终身学习的不竭的动力。也只有快乐,才能催发儿童对学习的激情,催生出生命的智慧和创造。

  二、我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新的教学理念提出,以审美为核心。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一定要具有音乐审美的特点,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让学生“动”起来。这种“动”一是指身体的运动,二是指思维的启动。要用各种方法把学生从旧的观念中根本上解放出来,让他们在感受美、鉴赏美与创造美的音乐活动中,不仅使用听觉,而且通过积极的想象和联想,加上视觉、触觉上的活动去把握,去创造。在教学实践中,我不断地进行探索,总结为以下几点:

  1、用丰富的情感,健康的心态带领学生对音乐情感的体验。

  在孩子们眼中,音乐老师是“愉快”的代名词,是他们的“欢乐天使”,教师的言行将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倘若,他们的“欢乐天使”在心理上一旦出现不健康因素,并由此影响到教学行为中,这势必会对孩子们造成极大的伤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总是伴随着情感的互动。让学生们有一个愉快的心情,让他们每天都能健康地成长,应该是我们教师情感上的最大满足。所以,音乐教师应该加强修养,注意对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学会把握自己情绪,着力提高调节和控制整个课堂环境的能力,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2、音乐“生活化”

  现代社会生活中,伴随着大量音乐现象,诸如,礼仪音乐(节日、庆典、队列、迎送、婚丧等)、实用音乐(广告、健身、舞蹈、医疗等)、背景音乐(休闲、餐饮、影视等)同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进而让音乐伴随终生,提高生活质量。在设计具体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索、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比如:在低年级的音乐课上,可以让学生模拟马蹄、闹钟、火车、青蛙等等的节奏;给高年级的学生欣赏flash作品,要学生评价和修改里面的音乐音效,让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的一切音乐现象。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去亲身体验到音乐和生活不可分隔的关系,享受到音乐的乐趣,得到美的享受。

  3、让音乐课堂成为感受美、认识美和创造美的天地

  (1)、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情感美

  在教学中适当地介绍伟大音乐家的生平故事和讲解音乐家的优秀作品,会激发学生各种美好的感情,提高他们对生活中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识别能力,能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而教师声情并茂的范唱,则可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还可促使他们品味歌曲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根据歌词的意思让学生自编手语操,更能加深对歌曲的理解……这样,寓思想教育于音乐教学之中,通过音乐艺术形象、音乐的内在感情感染学生,心灵美的花朵,就会在他们心中悄然开放。新人教版音乐第九册中有一首歌曲《雨花石》,这首歌曲的音区比较高,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尤其是对变声中的男同学。在唱歌之前先通过朗诵歌词让他们领悟歌词中所赞美的雨花石的精神所在,小声学会歌曲之后,再让学生自己按照歌词编手语操,选择学生自编动作中最优美最合适的作为大家的统一动作,在唱歌的过程中,并不强调学生的歌唱要多到位,但是在做手语操的过程中,学生会更加理解雨花石那种甘于寂寞、无私奉献的精神。

  (2)、让学生感受音乐的语言美

  音符、乐句组成的旋律所表达的感情即音乐语言。在教学中通过听、唱、欣赏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使其能逐步理解音乐语言。即一首乐曲,不需老师讲解分析,只听一遍或几遍就能把握它的情绪,掌握其情感基调,能说出它是优美的或是激昂的,是欢快跳跃的或是缓慢抒情的。低年级的小朋友词汇较贫乏,不能用语言准确表达其情感,可通过形体表演来表现其对音乐语言的理解。如:弹奏一段节奏较快有跳跃感的乐曲,让学生听后表演,一位小朋友背起书包,蹦蹦跳跳向讲台走来。再弹一段进行曲,让学生表演,他也学着解放军的样子走起正步来了。

  三、结论与启示

  一堂成功的音乐课,对学生都是一次美的熏陶,带领着学生愉悦地进入音乐中去感受美、理

  解美,不仅可培养他们对音乐的鉴赏力及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而且能提高其审美情趣,陶冶其情操。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世界,去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与创造美,塑造美的心灵,培养美的人格,让学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解读了《音乐课程标准》感受颇深。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改革过去陈旧的教学方法是多么的重要。要教好学就必须在教学中用科学、灵活的教育方法来进行教学。教学重点怎么突破,教学难点怎么解决都需要新课程标准的指导和帮助。一节课中怎样让学生学到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怎样把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怎样让学生享受情感审美,这还得靠新课程标准的指导和帮助。不论从事哪一科的教学工作,我们的专业基本功都要胜任你所教的专业,要本着学习提高的目的,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但是,专业基本功能力的提高不可能通过短期的训练就能达到,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勤奋练习才能在不自觉中体会到进步的快乐。在唱歌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感审美,让孩子们在美妙的音乐世界里自由的感情流露,这是学习唱歌的最基本灵魂!这样一来,师生同乐的教学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既学到了应学的音乐知识和歌曲,又使同学们的身心健康得到了极好的发展。同学们在中小学时代学习到了各个学科的知识,又具有多才多艺的高雅素质,我们试想一下,当你看到我们的学生数年后在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成绩时,做为他们的老师高兴而愉悦的心情是他人不会理解的.

  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共有十点,每点都是精华,如果细细品味对我们的教学很有帮助。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3.面向全体学生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4.注重个性发展

  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

  5.重视音乐实践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

  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6.鼓励音乐创造

  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对音乐创造活动的评价应主要着眼于创造性活动的过程。

  7.提倡学科综合

  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在实施中,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8.弘扬民族音乐

  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近现代和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同样应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

  9.理解多元文化

  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10.完善评价机制

  应在体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建立综合评价机制。评价应包括学生、教师和课程管理三个层次,可采用自评、互评和他评等多种形式。评价指标不仅要涵盖音乐的不同教学领域,更应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应善于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利用评价起到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完善教学管理的作用。

  在以往的音乐课中我对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提倡学科整合这方面做的不是很好。在今后的课堂上应注重这及方面对学生的培养。

  小学音乐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音乐新课标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它的出台给了教师广阔的教学创新空间。

  新课程进一步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针对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和课程繁、难、偏、旧的现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音乐课程降低了对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要求,强调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那么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调整,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的现实感受。传统的音乐教育以教师不停地教,学生不停地唱为方法,早已为学生所厌烦,更不可能感兴趣。而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又被止进课堂,使课堂更加无趣。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如何能把音乐课上得有声有色,如何让音乐课成为快乐的课堂,使音乐课堂真正成为美育的课堂呢?下面谈谈我的学习体会:

  一、对小学音乐教学的反思:音乐美育的目标

  教育的全部艺术在于激励和唤醒,在于让儿童发现自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不是使他们成

  为什么样的人。教育就是解放,解放儿童的身心,让他们自由地学习、快乐地学习。快乐,只有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长的快乐,才能唤起儿童对学习的那种缘自心底的热爱,并成为他们终身学习的不竭的动力。也只有快乐,才能催发儿童对学习的激情,催生出生命的智慧和创造。

  二、我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新的教学理念提出,以审美为核心。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一定要具有音乐审美的特点,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让学生“动”起来。这种“动”一个是指身体的运动,二个是指思维的启动。要用各种方法把学生从旧的观念中根本上解放出来,让他们在感受美、鉴赏美与创造美的音乐活动中,不仅使用听觉,而且通过积极的想象和联想,加上视觉、触觉上的活动去把握,去创造。

  在教学实践中,我会不断地进行探索,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世界,去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与创造美,塑造美的心灵,培养美的人格,让学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

  小学音乐新课标学习体会

  作为一名青年音乐教师,能够利用自己的所学特长,上好每一节音乐课,让学生在音乐课上更深层的去欣赏音乐,体验音乐,享受音乐带来的艺术美,是我一直追求的教育梦想。记得刚毕业时学校组织学习《音乐课程标准》,我觉得这是我提高实践新课程教学能力的当务之急。在书中,我了解和学习了音乐教学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教学行为,懂得了全面体现

  “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理解多元文化”等基本理念。还了解了音乐课程所包括的四个教学内容: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音乐课程标准》这本书给了我教学上很多理论依据。而近日,教育部公布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是在总结近十年课程改革的经验基础上和广泛听取一线音乐老师和一批专家意见后的创新与改革。通过和组内老师的学习与探讨我觉得新标准在原标准的基础上主要有以下一些好的创新和改变,更加适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给予我们一线的音乐教师更多的理论依据。

  首先音乐课堂的音乐特点更加突出:从新标准提出的课程性质和课程基本理念中以及教学建议中,我们都可以感觉到,这次新颁发的标准更加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如新标准提出的音乐的实践性特点、音乐的不确定性、抽象性以及时间性、表演性和情感性特征,强调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学生在亲身参与这些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涵、提高音乐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区别于其他的艺术课,不是单一的舞蹈课,器乐课之类,通过聆听,演唱,综合性的艺术表演,让学生真正在音乐课上体验音乐的内涵美与感染力。

  再者音乐课的内容标准更加具体:新标准在分学段的内容标准表述上也更加明确和具体,操作性更强,体现在:内容标准各年段的表述指向性更强,如:“感受与欣赏”替换了原标准中的“感受与鉴赏”,其中的音乐表现要素标准中关于对节拍的感受标准中具体指出

  了:1——2年级主要是二拍子和三拍子;3——6年级主要是二拍子、三拍子和四拍子;在演奏上,新标准还对课堂乐器也做了明确的说明,课堂乐器主要是指竖笛、口琴、口风琴等,并在学习曲目的数量上也提出明确的要求。这样就让不同学段的音乐教师在实际课堂实施中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不同年级的学生什么学段该学什么节拍,乐器就学习什么节拍乐器,按照学生的接受特点进行教学,避免了在课堂中出现教师恨铁不成钢的情况,也让教师在备课上课时有了明确的方向。

  新课标还在弘扬民族文化在内容标准中得到具体体现,如在“演唱”的内容标准中在各学段背唱歌曲的要求中明确提出其中要有背唱中国民歌的数量要求,并且在中高年级和初中阶段提出了学习京剧和地方戏曲唱腔的要求。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弘扬民族文化是每一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在音乐课堂中有相关的渗透式非常有意义的。而且新课标在识读乐谱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如3—6年级原标准只要求能够识读简单乐谱,但新标准中提出“能够跟随琴声视唱简单乐谱,具有初步的识谱能力”。而这个要求原标准中是在7—9年级中提出的。新标准在7—9年级中识读乐谱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为:具备识谱能力,能够比较顺畅地识读乐谱。

  五、设计思路更加清晰

  新课标在原来的基础上还增设了一块内容——课程设计思路,其中包括了:凸显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以音乐活动方式划分教学领域;设计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正确处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的关系;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发展水平和音乐认知特点,分学段设计梯度渐进的课程学段目标及相应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设计,在明确的规定性和适度的弹性之间寻求平衡,给教师教学和地方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留有创造和选择运用的空间。可以说这五个设计思路既解释了新标准框架如何构建也解答了在课程改革中需要正确处理好的几个教学问题和教学关系,对指导老师领会新课标精神,更好地贯彻落实新课标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新课标新课改的探索还在不断继续,从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中,我认识到审美、创新、创造力、创造性人才,学生为主体、自主性学习、音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将是教学新模式的目标,也将是我们所有音乐教师为之奋斗的方向。当然教师对课程的开发、整合能力,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有不同的上法。新教材提供了许多新的教学形式,许多形式都是首次出现,新颖、独特,每一节课都充满新意,教师要有创意地进行教学,让学生真正的喜欢上音乐课。我想要真正把新课标落实到每一节音乐课上,教师一定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认真钻研教材,抓住音乐形象,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多一些理性的去思考,不要盲目的去模仿与跟风,让学生能静心体验音乐的美,用心去表现音乐的美,使音乐课真正成为学生美育的途径,学生的人格的得到更好的发展。

  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提出了新要求,带来了新挑战,而正是有挑战才会有提高。作为新时期的音乐教师,相信我们会伴随着新课程一同成长,和学生一起感受美丽的音乐人生。

  学习《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培训,让我又一次学习了小学音乐新课标。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如何提问、如何讲解、如何激励、如何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我谈一下自己的感悟:

  一、与学生同行。

  老师的角色定位,历来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有人说老师是引路人,有人说老师是指路人,这两种说法我都不同意。因为它明显带有传统观念下“师道尊严”的铬印。新课标要求我们把学生当作平等的活生生的人来看待,音乐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因此,我认为,新课标下教师既不能自己在前面引导着学生,学生在后面亦步亦趋,也不能自己站在一旁指挥他们如何走,而应该成为学生并肩前行的同路人,与学生一起商量着决定前行的方向和共同解决路途中的疑难,与学生一道成长。

  二、变讲堂为学堂。

  传统课型往往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老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从“讲台”“讲课”等我们习惯性的叫法中就可见一斑。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因此,我们理应深刻领会课改的精神实质,变讲堂为学堂,把主要精力放在指导学生“学”上来,不能再本末倒置。

  三、过程是关键。

  新课标十分强调学习的过程,要求教师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去熏陶学生,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究,从而使他们充分享受到获取知识的乐趣,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自觉地让自己对学生的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成为一种内在的教学品质和教学行为。其实,知识的、技能的东西是外显的,是比较容易量化的,越到能力,越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越难以测量。但是,我们决不能因为它难以测量就急功近利地对此忽视。实际上,知识和技能固然重要,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对一个人一生的意义更加深远。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所从事的是育人的工作,因而应该把眠光放长远一些,应该更多地关注人的更本质的东西,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地为学生创造情境、创造氛围,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去领悟、去探究,要珍视他们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让学生逐渐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四、不断学习。

  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如果我们仍抱着吃老本的心理来组织教学,那将无异于“旧瓶装新酒”,根本无法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我们才能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才能创造出更为新颖的课型和更为科学更为人性化的教学方式,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因此,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向书本学习,向专家领导同行“异行”(非本学科的老师)学习,向学生学习;创新、创新、再创新,大胆改革大胆实验,不被传统所束缚,不断总结成败得失,将成为我们教师毕生的课题。

  学习《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共有十点,每点都是精华,如果仔细品味对我们的教学很有帮助。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强调的情感体验,根据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要素在表现中的作用。

  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兴趣是学习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上课时应充分发挥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3.面向全体学生

  义务教育阶段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专门人才,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的感放在重要的位置。

  4.注重个性发展

  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学习去享受,参与各种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

  5.重视实践

  教学过程就是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活动,将学生走进音乐获得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艺术实践,增强学生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6.鼓励创造

  中小学课程,目的在于通过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

  7.提倡学科综合

  教学的综合包括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舞蹈、戏剧、影视、等姊妹艺术的综合;以及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在实施中,综合应

  以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8.弘扬民族音乐

  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近现代和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作品,同样应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

  9.理解多元文化

  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强调弘扬民族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10.完善评价机制

  应在体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以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出发点,建立综合机制。应包括学生、教师和课程管理三个层次,可采用自评、互评和他评等多种形式。评价指标不仅要涵盖音乐的不同教学领域,更应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应善于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水平和完善教学管理的作用。

  总之,在以前的音乐课中我对弘扬民族音乐、提倡学科整合这方面做的不是很好。在今后的课堂上应注重这方面对学生的培养。

  小学音乐新课标学习心得

  新课标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在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音乐课堂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不仅完善了课堂教学,也使音乐教学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让学生更加喜欢音乐课。

  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学生是音乐课堂上的主体,而教师是辅助学生学习知识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刑事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音乐可以给人们带来情感上的享受,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完全的带领学生体验美、欣赏美。同样,兴趣是一切学习的最大动力,在理解音乐美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一些音乐活动,让他们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不仅仅体现在音乐课堂上,要让音乐长期持久地渗透在生活的每一处。

  二、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体发展

  新课标中,增加了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情致。尊重学生的个体,注重个性发展,首先教师要去了解每位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制定属于他自己的教育方式,这样师生间才能建立平衡的师生关系。

  三、课堂设计思路

  在所有的科目中,学生们普遍都喜欢上音乐课。因为音乐可以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但如果总是一种课堂模式来进行上课,学生就会对音乐渐渐的失去兴趣。新课标中要求教师设计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在音乐实践中,可以将音乐知识、技能完全的结合在一起,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学生们在实践中将知识记得更牢。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

  尊重艺术,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音乐是广泛的,它代表的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作品,教师在上课中除了完成所教授的作品外,也要让学生理解与掌握这首作品的时代背景,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民族的音乐传统,热爱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从而达到热爱祖热爱民族的意义。

  五、感悟:

  一堂成功的音乐课,对学生都是一次美的熏陶,带领着学生愉悦地进入音乐中去感受美、理解美,不仅可培养他们对音乐的鉴赏力及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而且能提高其审美情趣,陶冶其情操。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世界,去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与创造美,塑造美的心灵,培养美的人格,让学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己走过几年的历程。在这几年的时间里,广大音乐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实验,在教学中扎实实践新课程理念,使音乐课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充满了动感和活力。但是,我作为一名一线的基础音乐教师,课改中出现的一些重形式,轻内容的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重学习评价的外在鼓励,轻评价功能的内在发挥。

  本次课改提倡多鼓励学生,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这样不少老师便片面认为,课堂教学上鼓励的力度越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便会越高,因而在音乐课堂上频繁出现了老师“号召”同学们“掌声鼓励”,同学们就一起伸出小手拍着,“棒棒,你最棒!”,同学回答问题正确时,老师评价同学也只是仅限于“你真棒!”,“你真勇敢”……这些表扬方式,使得音乐课堂上掌声不断,“你真棒”的赞扬声不绝于耳。十多年的音乐教学经验告诉我,这种外在激励,在学生一开始接触时,都会视为一种动力,一种鞭策,但是长此以往,鼓励者会变成一种机械动作,被鼓励者也会习以为常,而起不到鼓励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过多的外在鼓励,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发展。《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程评价应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应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和发展音乐的潜能,建立自信,促进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等能力的发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新课改提倡鼓励学生,并不意味着就是要在课堂上说几句简单的赞扬语,做几个赞扬的动作,而是要使评价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要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二、重现代技术的形式,轻师生自身潜能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教学服务。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区运用电脑网络方面所蕴藏的巨大教育潜力,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音乐。”因此许多学校甚至上级业务部门评价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实践了新课程理念,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在教学中是否使用了多媒体课件,以至于出现许多音乐教师都喜欢在电脑上做文章的现象,本来用大歌片、小黑板可以解决的问题,却不惜一切代价,请人、聘人,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制作多媒体课件。一个人授课,后面千军万马为其服务。而效果呢?我的教学实践表明,如果在条件,设备不具备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充分发挥师生的自身潜能,利用自身优势,创作性的开展教学,同样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重学习过程,轻“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

  一位教师在执教唱歌课《谁唱歌》时,为了最大限度实际效果地体现以听为主的教学手段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便采用了先让学生听范唱两遍,接下来让学生跟琴模唱两遍,接下来便是让学生小组讨论创编歌词、小组讨论创编动作、小组讨论如何用打击乐器伴奏、小组合作创作绘画作品……一节课表现看来学生是能动起来了,气氛也很活跃,但最后的检测结果却令人失望:老师要求同学们用最优美的歌声演唱歌曲,结果是只听见老师的琴声、老师的歌声,却不闻学生优美的歌声,更谈不上准确的唱准时值……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不外于老师对如何唱好本歌曲引导少,只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形式表现。《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程目标是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这段话指出了我们过去的课程存在的问题:过分注意知识传授,忽视了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课改就是要改变这一现状,但这决不意味着我们在教学中可轻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而是要使“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有机整合,即“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

  四、重学生主体地位,轻教师作用

  据笔者观察和理解,现在周边许多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音乐教师平时上音乐课单凭录音机、一本音乐课本执教的现象(公开课除外),上课环节不外于老师操纵录音机学生自己聆听歌曲,学生自己跟唱歌曲,一遍又一遍,最后是学生自己在录音带的伴奏下唱歌曲,表演歌曲,学生唱了整整一节课,至于难点、重点的乐句根本谈不上用琴来听辨、赏析、体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纳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由此我们可以说,新课程实际过程中,师生应互为主体,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应该是互动的、融洽的,在和谐中不断共同发展。在新课改中,教师己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新课程在各个方面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的作用应获得新的提升,而不是下降。作为学生发展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应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和知识结构体系,为学生提供实施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找准切入点。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与学生

  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才能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学习小学音乐新课标心得体会

  小学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经验面临严重的挑战。传统的音乐教学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把学生看作容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只传授知识概念、技能方法,只要求实际模仿。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师开始关注课堂的民主开放,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想象和创造的环境,始终使学生的学习处于兴奋之中。音乐教育出现了全新的、可喜的变化。下面我谈谈自己在学习音乐新课标中的一些体会。

  一、转变视角。

  新教材从学生实际出发,吸收了现实生活中新颖的音乐场景,构建了丰富的教学形式,教材汇集了许多新信息、新设想。新教材还设计了学生进行音乐创造的生动情景,如“音的强弱”、“音的长短”等,教师要利用教材创设的情景,让学生体验感受。比如,“音的强弱”一课,以音乐故事的形式出现,先将动物的叫声引入,以自然界的声音引到生活直至音乐中,从生活开始、到生活结束。这样的课,寓音乐教育于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感受、鉴赏、表现音乐,教师在授课时,应当尽量让学生参与,置身于具体情景之中。

  二、转变学习方式。

  在教育变革时期,音乐教育工作者应以学生为本,站在小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改革传统的唱歌课、音乐知识传授课和思想品德教育课,创造性地、灵活地使用教材,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或促进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建立新型的学习方式。倡导体验、模仿、探究、合作及综合式的学习,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创设便于师生交流的教学环境,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这一切,旨在改变过去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启发学生在亲身体验或实际模仿的过程中,怀着探究的兴趣,主动学习。

  三、转变教学重心。

  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表现能力

  比如,以唱歌为主的课,不光是教师教一句,学生唱一句,学生还可以自主地选唱歌曲,并有当众表演的机会,有时甚至是以学生选唱为主。乐器演奏则强调学生体验、参与、探索的乐趣。听赏课曲目的选择则要为学生提供多听、反复听、对比听的可能。还有,新教材中出现了一种新颖的教学活动形式——综合表演,为学生提供了歌舞、情景剧等活动形式,教师则在具体环节上给以指导。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艺术表演能力。

  2、强调创造探索精神

  新教材还有一个特点是开放式,给教师和学生很大的创造空间。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

  征而充满魅力。在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在呈现方式上,教科书只提供了适合学生兴趣爱好的内容和活动领域,附以启发性、提示性文字及插图,给学生和教师留出足够的自由表达和灵活发挥的空间,教师要很好地把握,力求在创设新的教学环境和思维空间上有所突破。除了教材,教师还可以因时、因地制宜,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的特点挖掘同类教材,以充实教学容量,扩大学生视野。

  3、体现音乐教育的人文内涵

  新教材的另一个特点是,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注意了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联系,力求做到歌、舞、乐、戏、画的结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多种艺术的综合。比如,教材中《爱劳动》,选择了动画片《三个和尚》,学生在观看动画的同时欣赏了我们本民族特色的音乐,促进了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了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还有在教学中要潜移默化的陶冶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在具体的艺术实践活动中陶冶这种情操。

  四、改变知识传授,定位艺术熏陶

  我国的音乐教育,长期以来过分强调了它的知识性,而忽视了它的艺术性。显然,这种注重“知识”忽视“艺术”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教学理念,与新课程标准也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更多的是要让学生“审美”。学生在审美过程中,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长此以往,学生们必然会在“审美”的艺术教学中受到熏陶,从而用他们的“爱”去感染身边的人,最终使这个社会是一个充满美的社会。教师应从学生出发,多营造一些发现美、传播美的良好氛围。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音乐新课标学习体会

  新课标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它的出台,给了教师广阔的教学创新空间。新课程进一步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针对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和课程繁、难、偏、旧的现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音乐课程降低了对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要求,强调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调整,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的现实感受。传统的音乐教育以教师不停地教,学生不停地唱为方法,早已为学生所厌烦,更不可能感兴趣。而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又被止进课堂,使课堂更加无趣。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如何能把音乐课上得有声有色,如何让音乐课成为快乐的课堂,使音乐课堂真正成为美育的课堂呢?下面是我的思考。

  一、对小学音乐教学的反思:音乐美育的目标

  教育的全部艺术在于激励和唤醒,在于让儿童发现自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不是使他们成为什么样的人。教育就是解放,解放儿童的身心,让他们自由地学习、快乐地学习。快乐,只有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长的快乐,才能唤起儿童对学习的那种缘自心底的热爱,并成为他们终身学习的不竭的动力。也只有快乐,才能催发儿童对学习的激情,催生出生命的智慧和创造。

  二、我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新的教学理念提出,以审美为核心。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一定要具有音乐审美的特点,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让学生“动”起来。这种“动”一是指身体的运动,二是指思维的启动。要用各种方法把学生从旧的观念中根本上解放出来,让他们在感受美、鉴赏美与创造美的音乐活动中,不仅使用听觉,而且通过积极的想象和联想,加上视觉、触觉上的活动去把握,去创造。在教学实践中,我不断地进行探索,总结为以下几点:

  1、用丰富的情感,健康的心态带领学生对音乐情感的体验。

  在孩子们眼中,音乐老师是“愉快”的代名词,是他们的“欢乐天使”,教师的言行将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倘若,他们的“欢乐天使”在心理上一旦出现不健康因素,并由此影响到教学行为中,这势必会对孩子们造成极大的伤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总是伴随着情感的互动。让学生们有一个愉快的心情,让他们每天都能健康地成长,应该是我们教师情感上的最大满足。所以,音乐教师应该加强修养,注意对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学会把握自己情绪,着力提高调节和控制整个课堂环境的能力,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2、音乐“生活化”

  现代社会生活中,伴随着大量音乐现象,诸如,礼仪音乐(节日、庆典、队列、迎送、婚丧等)、实用音乐(广告、健身、舞蹈、医疗等)、背景音乐(休闲、餐饮、影视等)同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进而让音乐伴随终生,提高生活质量。在设计具体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索、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比如:在低年级的音乐课上,可以让学生模拟马蹄、闹钟、火车、青蛙等等的节奏;给高年级的学生欣赏flash作品,要学生评价和修改里面的音乐音效,让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的一切音乐现象。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去亲身体验到音乐和生活不可分隔的关系,享受到音乐的乐趣,得到美的享受。

  3、让音乐课堂成为感受美、认识美和创造美的天地

  (1)、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情感美

  在教学中适当地介绍伟大音乐家的生平故事和讲解音乐家的优秀作品,会激发学生各种美好的感情,提高他们对生活中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识别能力,能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而教师声情并茂的范唱,则可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还可促使他们品味歌曲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根据歌词的意思让学生自编手语操,更能加深对歌曲的理解……这样,寓思想教育于音乐教学之中,通过音乐艺术形象、音乐的内在感情感染学生,心灵美的花朵,就会在他们心中悄然开放。新人教版音乐第九册中有一首歌曲《雨花石》,这首歌曲的音区比较高,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尤其是对变声中的男同学。在唱歌之前先通过朗诵歌词让

  他们领悟歌词中所赞美的雨花石的精神所在,小声学会歌曲之后,再让学生自己按照歌词编手语操,选择学生自编动作中最优美最合适的作为大家的统一动作,在唱歌的过程中,并不强调学生的歌唱要多到位,但是在做手语操的过程中,学生会更加理解雨花石那种甘于寂寞、无私奉献的精神。

  (2)、让学生感受音乐的语言美

  音符、乐句组成的旋律所表达的感情即音乐语言。在教学中通过听、唱、欣赏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使其能逐步理解音乐语言。即一首乐曲,不需老师讲解分析,只听一遍或几遍就能把握它的情绪,掌握其情感基调,能说出它是优美的或是激昂的,是欢快跳跃的或是缓慢抒情的。低年级的小朋友词汇较贫乏,不能用语言准确表达其情感,可通过形体表演来表现其对音乐语言的理解。如:弹奏一段节奏较快有跳跃感的乐曲,让学生听后表演,一位小朋友背起书包,蹦蹦跳跳向讲台走来。再弹一段进行曲,让学生表演,他也学着解放军的样子走起正步来了。

  三、结论与启示

  一堂成功的音乐课,对学生都是一次美的熏陶,带领着学生愉悦地进入音乐中去感受美、理解美,不仅可培养他们对音乐的鉴赏力及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而且能提高其审美情趣,陶冶其情操。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世界,去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与创造美,塑造美的心灵,培养美的人格,让学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

  有感于《音乐新课标》

  认真学习了2011版的音乐新课标,对比新旧标准,修订稿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理念、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方面有些局部调整与充实完善。下面谈谈我对2011阪音乐新课标学习感想。

  新标准在“前言”中,把音乐课程的价值作了简要的概括,而将原标准中的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价值”改为“课程性质”,改变了原标准中的课程性质与价值混为一谈的表述方法,并将原标准提出的音乐课程四大价值简练地提炼和整合为音乐课程的三大性质: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集中体现了音乐学科作为人文艺术学科最为重要和突出的性质。其中“实践性”是在本次新标准中提出来的课程性质,突出了音乐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学科的重要特点,强调了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的必要性。这一观点在新标准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建议”等内容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如在第四部分的“教学建议”中,新标准补充的第5条“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实践活动”中提出:“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聆听、演唱、演奏、编创以及综合性艺术表演等实践活动,多听音乐,多唱歌,多演奏乐器,多接触乐谱,不断积累音乐实践经验;并有效利用音乐教科书、音响音像资料及网络资源等,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从新标准的具体内容中,我们可以感觉到,新标准更加突出了音乐教学应关注音乐,体现

  音乐学科本位的特点。如课程性质里提出的“实践性”就集中体现了这一点,指出要关注音乐的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以及音乐艺术的时间性、表演性和情感性等特征,强调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学生在亲身参与这些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涵、提高音乐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再如:新标准加强了对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要求。具体表现为:总目标中,“音乐基础知识”目标原来是“学习和了解”,现在是“学习并掌握”,在音乐要素方面增加了“节拍”、“调式”,在其他方面增加了“风格流派”、“演唱”、“演奏”、“识谱”、“编创”等基础知识的内容,相比原标准内容更具体,并将原标准中“有效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这句话删除,凸显了音乐基础知识在学生音乐学习和形成音乐基本素养中的重要性。

  在“实施建议”中“关于教学内容的几点提示”里对于“演唱”提出:“要重视课程内容中对演唱姿势、呼吸方法、节奏和音准等方面的要求。演唱技能的练习,应结合演唱实践活动进行。”在“演奏”的要求上,新标准由原来的“学习演奏的初步技能”改为和演唱一样“能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演奏课堂乐器”。同时,新标准在音乐基本技能目标中将原标准“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里的“音乐创作”也归属到技能范畴。

  识读乐谱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如3—6年级原标准只要求“能够识读简单乐谱”,新标准提出“能够跟随琴声视唱简单乐谱,具有初步的识谱能力”。而这个要求原标准是在7—9年级中提出的。在“识读乐谱”上依然强调要在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并且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运用乐谱。如:在课程内容中的“表现”领域特别提出:“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以及在发展音乐听觉基础上的读谱能力。”在“创作实践“标准中,新提出了运用乐谱的要求,如3-6年级提出:“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运用图谱或乐谱记录声音和音乐”。

  2011版音乐课标更加体现了学科的本体性,需要教师更好地去解读文本,挖掘音乐教材内涵,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上好每节课。目前我校课改基本吻合新课标的理念,我们将朝着这个方向,结合我校学生特点,努力探索、钻研音乐学科的教学课堂改革。

  学习《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有感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己走过几年的历程。在这几年的时间里,广大音乐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实验,在教学中扎实实践新课程理念,使音乐课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充满了动感和活力。但是,我作为一名一线的基础音乐教师,课改中出现的一些重形式,轻内容的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重学习评价的外在鼓励,轻评价功能的内在发挥。

  本次课改提倡多鼓励学生,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这样不少老师便片面认为,课堂教学上鼓励的力度越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便会越高,因而在音乐课堂上频繁出现了老师“号召”同学们“掌声鼓励”,同学们就一起伸出小手拍着,“棒棒,你最棒!”,同学回答问题正确时,老师评价同学也只是仅限于“你真棒!”,“你真勇敢”……这些表扬方式,使得音乐课堂上掌声不断,“你真棒”的赞扬声不绝于耳。十多年的音乐教学经验告诉我,这种外在激励,在学生一开始接触时,都会视为一种动力,一种鞭策,但是长此以往,鼓励者会变成一种机械动作,被鼓励者也会习以为常,而起不到鼓励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过多的外在鼓励,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发展。《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程评价应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

  师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应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和发展音乐的潜能,建立自信,促进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等能力的发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新课改提倡鼓励学生,并不意味着就是要在课堂上说几句简单的赞扬语,做几个赞扬的动作,而是要使评价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要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二、重现代技术的形式,轻师生自身潜能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教学服务。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区运用电脑网络方面所蕴藏的巨大教育潜力,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音乐。”因此许多学校甚至上级业务部门评价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实践了新课程理念,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在教学中是否使用了多媒体课件,以至于出现许多音乐教师都喜欢在电脑上做文章的现象,本来用大歌片、小黑板可以解决的问题,却不惜一切代价,请人、聘人,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制作多媒体课件。一个人授课,后面千军万马为其服务。而效果呢?我的教学实践表明,如果在条件,设备不具备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充分发挥师生的自身潜能,利用自身优势,创作性的开展教学,同样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重学习过程,轻“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

  一位教师在执教唱歌课《谁唱歌》时,为了最大限度实际效果地体现以听为主的教学手段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便采用了先让学生听范唱两遍,接下来让学生跟琴模唱两遍,接下来便是让学生小组讨论创编歌词、小组讨论创编动作、小组讨论如何用打击乐器伴奏、小组合作创作绘画作品……一节课表现看来学生是能动起来了,气氛也很活跃,但最后的检测结果却令人失望:老师要求同学们用最优美的歌声演唱歌曲,结果是只听见老师的琴声、老师的歌声,却不闻学生优美的歌声,更谈不上准确的唱准时值……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不外于老师对如何唱好本歌曲引导少,只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形式表现。《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程目标是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这段话指出了我们过去的课程存在的问题:过分注意知识传授,忽视了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课改就是要改变这一现状,但这决不意味着我们在教学中可轻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而是要使“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有机整合,即“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

  四、重学生主体地位,轻教师作用

  据笔者观察和理解,现在周边许多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音乐教师平时上音乐课单凭录音机、一本音乐课本执教的现象(公开课除外),上课环节不外于老师操纵录音机学生自己聆听歌曲,学生自己跟唱歌曲,一遍又一遍,最后是学生自己在录音带的伴奏下唱歌曲,表演歌曲,学生唱了整整一节课,至于难点、重点的乐句根本谈不上用琴来听辨、赏析、体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纳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由此我们可以说,新课程实际过程中,师生应互为主体,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应该是互动的、融洽的,在和谐中不断共同发展。在新课改中,教师己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新课程在各个方面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的作用应获得新的提升,而不是下降。作为学生发展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应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和知识结构体系,为学生提供实施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找准切入点。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与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才能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小学音乐新课标学习体会

  学习了《小学音乐新课标》,我对音乐课程有了全新的认识,在思想上也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下面就来谈谈我在《新课程培训--小学音乐》这门课的一些体会心得。

  一、加强教师自身素质。

  我们知道音乐是一门综合的艺术,这种课程集多门学科的知识内容、方法形式、组织过程交错展示的综合课程体系。新教材中每个单元、每一节课都不同程度的融合了同类学科课程的相关知识,它要求教师将这些知识通过一个特定的人文主题准确的展现给学生,并要使这些知识为这个主题服务,这往往超出教师的知识储备,超越了教师现有的教学技能。因而我们必须及时给自己充电,精心研究教材,加强各科学内容之间的整合,促进不同学科教师间的教学合作。尝试把其他学科带进教学,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情感体验、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不仅要在教学观念上、教学行为上、教学角色与新课程同行而且还要在课程结构的整合、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等方面加强探讨与研究,从而形成自己的课程开发意识和课程设计意识。首先在课程结构的整合方面要加强课程的综合意识。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

  音乐是情感的具体体现,一首好听的歌,一首优美的曲子,必然能唤起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展开艺术想象的双翅,在他们理想的乐园自由翱翔。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造浓浓的音乐氛围,让学生尽快进入音乐意境,去感受音乐的奥妙,从而引起学生认知与情感的共鸣,才能使其受到良好的音乐熏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才是音乐艺术的审美真谛。避免出现课件

  “满堂灌”的现象!因此,课件制作的双向交互性首先取决于教学思想的彻底转变,其次是课件制作要围绕着课的主题。在这个过程中,音乐和画面的完美结合,使音乐的表现力得到具体而形象的体现,使本在内容上具有抽象性的音乐具有了生动性,更富于诗意。让学生看着音乐画面,使他们自己去学,自己去悟,而且真正成为整节课的主人,在轻松的气氛中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编动作进行律动表演,激发创新的火花,感受音乐无限的乐趣。

  三、创设情境、试听结合激发兴趣。

  低年级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要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即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而情境教学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情境教学主要是由某种富有感情色彩的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的心理氛围,就是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声光图等各种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维,使学生产生如监其境的真实体验,感染学生进入特定的艺术氛围,从而达到一定教育目的的一种氛围和状态。情境教学融汇了视、听、唱、动等多感官活动在一起,于情于理之中得出正确体验与判断的方式,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作热情,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中主动获取了知识。

  四、选用趣味化的教学方法。

  讲解乐理知识是每个老师最头疼的事了,在讲解所谓枯燥的乐理知识的同时,如果能和多媒体相联系,插入一些有关的图片,将别有一番情趣。例:在讲解低年级乐理知识认识“do、re、mi、fa、sol、la、si”音阶的过程中,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大都是从字面的意思去理解和分析,学生必定感到枯燥无味。那么在讲解“音阶”过程中,可以请美术老师事先画出一张楼梯式样的图,每个阶梯上站一个小动物,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被这张图片吸引,上面的小动物一下就帮助学生记住了每一个音高的位置。通过以上的教改实验,我体会到在儿童音乐思维形象化中,插图起到了催化作用,很多平时我们觉得很难的东西只要利用一些简单的图片就能让视觉形象地表现出来,符合儿童对形象事物的认识,容易理解乐于接受,直接推动学生进一步展开丰富的“音乐想象”。因此,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科的整合,恰到好处的把美术和音乐相结合,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对学生的艺术陶冶至关重要。

  教师是音乐的传递者,上课时投入情感,创设情感的氛围,采取各种有效方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学生每每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让学生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

  学习小学音乐新课标有感

  最近学习了新颁发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标准”),这是在总结近十年课程改革的经验基础上和广泛听取一线音乐老师和一批专家意见后的创新与改革。新的课标的教学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的三维教学目标,音乐教学中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等的教学理念,让我们在这轮改革的大潮中获得了新的感受与收获,学生的音乐审美、兴趣等方面较前有了较大的改观,音乐教学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一、明确课程性质

  新标准在前言中把音乐课程的价值作了简要的概括,而将原标准中的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价值”改为“课程性质”,因此将原标准的四大价值简练地浓缩为课程的三大性质,改变了原标准中的性质与价值混为一谈的表述方法,课程性质更加明确。并且在课程性质中集中体现了音乐课程的独特性质: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其中“实践性”是本次改版的标准中单独在“课程性质”中提出来的,突出了音乐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并强调了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的必要性。这一观点在后面的教学理念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

  二、综合课程基本理念

  原标准中基本理念共有十个,而新标准中将原来分为两个方面表述的基本理念合并为一个,共有五大理念。如审美和兴趣合二为一,改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但基本内容没有多大变化,增加了“音乐的情感体验,应以多样化的文化语境出发,以及双基的学习业要与不同的文化认知有机结合”等内容。如原标准中的重视音乐实践和鼓励音乐创造合并为:“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如弘扬民族音乐和理解多元文化合并为“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将原标准的理解多元文化改为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再如原标准中的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在新标准中也合二为一。同时,修改并提出了“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的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我想是鉴于前期课改中一些老师过于强调了学科综合而忽略了音乐特点的做法而提出的,新标准指出要突出音乐特点,并且在表述中具体列举了音乐的不确定性、抽象性以及时间性、表演性和情感性特征,指出这些音乐特点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强调和体现。

  三、突出音乐特点

  从新标准提出的课程性质和课程基本理念中以及教学建议中,我们都可以感觉到,这次新颁发的标准更加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如新标准提出的音乐的实践性特点、音乐的不确定性、抽象性以及时间性、表演性和情感性特征,强调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学生在亲身参与这些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涵、提高音乐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具体内容标准

  新标准在分学段的内容标准表述上也更加明确和具体,操作性更强,体现在:

  1、内容标准各年段的表述指向性更强,如:感受与欣赏(注:原标准中是“感受与鉴赏”)的音乐表现要素标准中关于对节拍的感受标准中分1——2年级主要是二拍子和三拍子;3——6年级主要是二拍子、三拍子和四拍子;相对于原标准更明确了。在演奏上,原标准中1-2年级没有提到学习竖笛、口琴、口风琴或其他课堂乐器,但在新标准中在1-2年级中明确提出要学习这些乐器,并在数量上提出能够演奏乐曲1—2首。

  2、弘扬民族文化在内容标准中得到具体体现,如在“演唱”的内容标准中在各学段背唱歌曲的要求中明确提出其中要有背唱中国民歌的数量要求,并且在中高年级和初中阶段提出了学习京剧和地方戏曲唱腔的要求。

  3、识读乐谱的要求有所提高,如3—6年级原标准只要求能够识读简单乐谱,但新标准中提出“能够跟随琴声视唱简单乐谱,具有初步的识谱能力”。而这个要求原标准中是在7—9年级中提出的。新标准在7—9年级中识读乐谱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为:具备识谱能力,能够比较顺畅地识读乐谱。

  五、清晰设计思路

  新课标在原来的基础上还增设了一块内容——课程设计思路,其中包括了:凸显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以音乐活动方式划分教学领域;设计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正确处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的关系;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发展水平和音乐认知特点,分学段设计梯度渐进的课程学段目标及相应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设计,在明确的规定性和适度的弹性之间寻求平衡,给教师教学和地方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留有创造和选择运用的空间。可以说这五个设计思路既解释了新标准框架如何构建也解答了在课程改革中需要正确处理好的几个教学问题和教学关系,对指导老师领会新课标精神,更好地贯彻落实新课标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音乐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要真正把新课标落实到每一节音乐课上,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认真钻研教材,抓住音乐形象,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多一些理性的去思考,让学生能静心体验音乐的美,用心去表现音乐的美,使音乐课真正成为学生美育的途径,学生的人格得到更好的发展。

篇八:小学音乐新课标心得体会2000字

  

  小学音乐:新课标的解析

  小学音乐:新课标的解析

  1.简介

  本文档旨在深入解析新修订的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为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和小学音乐爱好者提供权威、专业的指导。新课标充分体现了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以学生为本,强调音乐教育的普及性、趣味性和实践性。

  2.新课标的主要变化

  2.1课程理念

  新课标将音乐教育定位为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途径,强调音乐教育应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创造音乐。

  2.2课程目标

  新课标明确了小学音乐教育的四大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新与实践。这四大目标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小学音乐教育的完整体系。

  2.3课程内容

  新课标对课程内容进行了丰富和拓展,包括歌唱、器乐、音乐欣赏、音乐创作等多个方面。同时,新课标还强调了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性,要求各地学校充分挖掘本地区的民族音乐资源。

  2.4教学方法

  新课标提倡采用生动、活泼、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游戏、唱游、模仿、即兴创作等。同时,鼓励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互联网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研究资源。

  2.5评价体系

  新课标建立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既注重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技能水平,也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评价方式包括自评、互评、师评等,评价内容涵盖歌唱、器乐、音乐欣赏、音乐创作等方面。

  3.实施建议

  3.1教师培训

  各地学校应加强对音乐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对新课标的认识和实施能力。教师应熟练掌握新课标的要求和内容,不断更育观念,提高自身音乐素养。

  3.2教材编写与选用

  教材编写应遵循新课标的要求,注重趣味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各地学校在选用教材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搭配教材内容。

  3.3教学设施与资源

  学校应保障音乐教学设施的配备,如音乐教室、乐器等。同时,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校内外音乐资源,丰富教学手段。

  3.4家校合作

  学校和家长应共同关注学生的音乐教育,鼓励学生参加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家长可在家庭中为学生提供适量的音乐研究资源,如音响、乐器等。

  4.总结

  新课标的实施为我国小学音乐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音乐人才奠定了基础。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应深入研究新课标,切实将其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推荐访问:小学音乐新课标心得体会2000字 心得体会 新课标 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