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工作总结例文—团委工作总结(完整文档)

时间:2022-08-07 13:00:03 工作总结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城市发展工作总结例文—团委工作总结(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城市发展工作总结例文—团委工作总结(完整文档)

 

 城市发展工作总结范文—团委工作总结

 泉州 地处我国东南沿海, 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 下辖 12 个县(市、区)

 。

 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 24 个历史文化名 城之一, 也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给泉州 留下了 一笔丰厚的古城文化遗产。新中国成立 60 年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 30 年来, 爱拼敢赢、 开拓创新的泉州人推动着泉州经济飞速发展, 同时城乡 面貌也发生了 巨大变化, 城市建设取得了 令人瞩目 的成绩。

 改革开放前, 泉州的建成区面积仅有 9 平方公里, 有“东西两座塔、 南北一条街” 的简称。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 至 2008 年底, 泉州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已达到 91 平方公里, 全市城镇化率达 55% , 建成区面积比改革开放初扩大了 10 倍。

 城市规模也由沿江型向 环湾型、 滨海型迈进, 由基础设施滞后的古城向人居环境优化、 温馨宜居的城市迈进。

 近年来, 泉州先后获得了“国际花园城市” 、 “最佳中国魅力城市” 、 “国家卫生城市” 、 “国家园林城市” 等称号; 名 城保护与建设、 市区排洪排涝工程、丰泽区“村改社区” 等项目 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 其中市区排洪排涝工程荣获“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 称号, 中山路保护与整治项目 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遗产保护优秀奖。

 泉州在古城保护、 旧 城改造、 城市新区建设的不断创 新和成功实践, 为泉州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打造了 良好的城市发展平台。

 一、 不断创 新片区开发模式, 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1.提高规划设计水平。

 泉州始终坚持以城市总体规划指导城市建设, 以古城控规指导古城保护建设。

 城市规划从抓总体规划编制转向抓详细规划和专业规划, 形成包括城市总体规划、 分区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 修建性详细规划和专业规划等不同层次较完善的城市规划体系。

 同时邀请国内外规划设计单位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实施精品工程和精细化管理, 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凸显城市特色的重大项目 和标志工程, 使城市品位得到提升。

 2.实施跨越式发展。

 泉州 的城市建设突破“摊大饼” 的发展模式, 即在充分论证、 科学规划的基础上, 高起点、 高标准地在城市未来发展地带成片开发建设一批重大项目 , 实施片区带动。

 东海、 城东、 桥南三大片区开发建设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 三大片区总用地面积近 4 万亩, 估算总投资超过 300 亿元。

 3.推进组团式扩张。

 在城市空间规划结构上坚持组团式布局, 根据各组团的产业特点, 发挥比较优势, 与中心城区共同搭构起大城市的发展框架。

 同时以道路交通为 纽带, 集中力量拓宽 11 条出入中心城区的通道, 使组团间的有机联系得到进一步加强。

 今年, 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

 又进一步明确了 城市规划区面积为 2980 平方公里以及 980 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

 形成了 “一湾四区、 多组团” 的空间布局结构。

 “一湾” , 即环泉州湾地区, “四区” , 即晋江、 洛阳江为自 然分割, 形成中心片区、 江南片区、 东部片区和南部片区四大功能区;“多组团” :

 中心片区含中心组团、 东海组团、 城东组团、 北峰丰州 组团等四大组团,江南片区含江南浮桥组团、 池店紫帽组团两大组团, 东部片区含洛秀张坂组团,南部片区含仙石西滨组团、 蚶江祥芝组团。

 二、 不断完善古城保护建设, 丰富城市文化内 涵

 泉州 在宋元时期以“东方第一大港” 与 亚历山大港齐名 , 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泉州 古城区面积 6.62 平方公里, 是泉州名 城历史文化的集中反映和“历史文化影响圈” 的核心。

 泉州注重古城保护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与 实施, 坚持名 城保护的连续性和体系性。

 1996 年以来, 中心城市投入名 城保护与 建设的资金超过 15 亿元。

 通过拓宽道路、 疏浚沟渠、 完善给排水和电力管网、 建设污水垃圾收集处理设施等一系列改造和保护性建设, 古城区城市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 古城水系及岸线得到整治。

 同时也使古城区近 5000 户居民住上了 新居, 古城区内人口下降了 3.5 万人, 古城格局及风貌在城市功能的更新中得到了 很好的保护。

  1.注重保护历史文化街区。

 组织开展西街、 旧 馆驿——井亭巷、 金鱼巷、 青龙巷等传统历史文化街巷保护整治规划, 对中山路进行“洗脸式” 修葺。

 结合 “海上丝绸之路” 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 完成“海丝” 世遗保护规划、 旅游规划和考察点保护整治规划。

 老城区重点突出保护“一线三片” 等文物古迹。

 “三片”即三个国家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开元寺、 天后宫、 文庙所在区域, 每片均带一条老街巷(旧馆驿、 青龙巷、 后城)

 。

 “一线” 即中山路。

 中山路骑楼列柱的建筑形式, 融合了 南洋和本地传统建筑风格, 独具特色。

 “一线三片” 保护范围划定建设控制地带, 对建筑高度、 体量、 形式作出 了 协调限制。

 对挤占文庙长达 70 年之久的中菜市场进行搬迁。

 开元寺片的西街作为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性修建规划。

 对中山路实施“洗脸式” 和“镶牙式” 相结合的保护修整, 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 荣获了 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2.注重闽南建筑文化传承。

 在古城保护和现代建筑中注重挖掘和展示闽南文化, 在建筑设计上注意传统建筑艺术的传承, 广泛采用泉州 在古建筑及近代建筑的细部处理手法, 使红色屋顶的色调, “红砖白石” 的地产建材, “拼砖、 石雕、出砖入石” 传统工艺, 以及“坡屋顶、 骑楼、 燕尾脊” 等为 标志的闽南传统建筑文化得以充分体现。

 涂门 街、 东街、 新门街等街道以其地域性的建筑风格和饱含文化积淀的临街立面, 与周边的文物建筑相映成辉。

 近年来建设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郑成功公园、 梨园古典剧院、 南音艺苑、 泉州博物馆、 南建筑博物馆、 南少林寺等建筑, 正是挖掘泉州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展示南建筑文化魅力的点晴之作。

 3.注重保护历史文化亮点。

 泉州 建城 1300 多年, 每个街坊都有很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

 为 避免旧 城改造时遭到破坏, 考古及文史工作者的稽考工作始终走在旧城改造之前, 与 迁建同 步进行, 从而使文物古迹浮现出来, 成为 日 后规划建筑设计的坐标。

 涂门街的清真寺、 关帝庙、 东观西台、 锡兰王子旧居, 南俊巷的承天寺, 北门 街的义泉宫, 东街的玄妙观等, 在改造时都就地加以保护。

 与此同时,对一些逝去的重要建筑物和构筑物, 则 考证遗址, 规复旧观。

 如拓改新门街, 恢复芳草园; 拓改东街, 重立状元坊碑坊群; 修复朝天门、 临漳门 、 泉山门城楼,对被填埋筑路的五代罗 城濠重新发掘, 还其原貌。

 三、 不断推进城市新区建设, 打造经济发展平台

  改革开放 30 年来, 泉州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 其速度远超过了 城市建设进度, 在原有旧城区基石之上的中心城市慢慢地呈现出 无法承载泉州 经济发展平台的弊端。

 人口增加、 交通拥堵、 基础设施老化、 科研、 教育、 文化等社会资源不

 足等问题逐渐呈现。

 近年来, 泉州 在做好旧城保护的同 时, 进一步加大城市新区拓展力度, 以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为抓手, 实施项目 带动战略, 推动中心城市规模壮大、 布局合理、 功能完善, 着力为 经济发展打造高品质的发展平台。

 1.以项目 带动为抓手做大做优城市

  2007 年以来, 泉州扎实推进“一二三四” 重点城建项目 建设。

 “一” 指“一场一馆” , 即 2008 年全国农运会召开使用的海峡体育中心体育场和体育馆建设。“二” 指“二环二桥” , 即城市内 环路、 环城高速和晋江大桥、 泉州大桥南立交桥建设。

 “三” 指“三片三带” , 即城东、 东海、 桥南三大新片区开发和晋江、洛阳江两岸、 沿海大通道两侧景观带整治。

 “四” 指“四规四改” , 即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等四大规划, 城中村、 城中厂等四大改造。

 截至目 前, 环城高速公路正加快推进, 城中村、 城中厂改造稳步有序进行, 其余均已完成项目 建设任务, 带动着新片区逐渐繁荣, 也逐步降低了 旧城区的人口 、 资源压力。

 在城东、 东海、桥南三大新片区初步形成规模的同时, 2008 年, 泉州进一步加快东海片区、 城东-洛江片区、 北峰-丰州片区、 洛秀片区、 晋江南岸综合商务区、 石湖港后物流区“六大片区” 开发。

 实施滨江环路拓宽改造及配套项目 建设, 开展中心市区交通综合整治, 打通沿海大通道, 规划建设福厦高速铁路综合客运交通枢纽站、 站前大桥、 站前大道, 规划建设东海隧道。

 规划实施火车站至中心市区通道、 东海后渚至城东片区通道、 中心市区到晋江机场快速通道、 泉州 湾跨海大桥进出中心市区的“四个通道” 建设。

 以“一湾一环” 为目 标, 加快推进泉州 中心城市由沿晋江向环泉州湾拓展, 由沿江型城市向滨海型环泉州湾城市群迈进。

 2.以宜业宜商宜居城市为目 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泉州 市在推进旧城改造和新片区开发过程中, 注重做好服务经济发展、 服务群众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中心城市及各片区组团内医院、 学校、 公园、垃圾污水收集处理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为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 早在 1995 年泉州市就开始规划建设第一批经济适用房, 先后建成市区云谷、圣湖、 东美、 西湖、 新华、 邮电、 建南、 华大新南、 宝洲等经济适用 房小区, 以及德化宝美小区、 洛江吉源小区、 晋江竹园小区、 南安普莲路小区、 石狮宝塔小区等县(市、 区)

 经济适用 房, 建筑面积达 100 多万平方米。

 2007 年公开摇号销售的“江南雅园” 为全国首宗普通(限价)

 商品房, 吸引 了 1000 多户 市民参与公开摇号。

 近年来又建设了 规模更大的见龙亭、 江南花园城、 城东经济适用房及洛江杏园小区等经济适用房项目 , 其中见龙亭经济适用房小区广泛应用 了 建筑节能新科技, 今年以来完成投资占年度计划的 114.97% , 超额完成年度计划任务。见龙亭和江南花园城计划年底竣工后, 可交付使用 住房达 1500 套, 将有效满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

 为解决旧城区交通、 医疗、 教育资源紧张的压力, 开展中心市区交通综合整治, 修复坎坷路, 打通断头路, 建设坪山路高架桥, 畅通内环路, 改造晋江滨江环路。

 在城东、 东海新片区规划建设市第一医院、 第二医院新院、 名 牌中学分校、 海峡体育中心, 以及污水垃圾收集、 中转、 处理等基础设施。

 其中海峡体育中心的建成投入使用, 为 2008 年泉州 成功举办全国第六届农运会发挥了 重要作用 。

 泉州 市目 前市区供水普及率为 98% , 出厂水质合格率达99.19% , 供水面积达到 100 平方公里, 供水能力 35 万吨/日 。

 至去年年底, 全市 11 个县(市、 区)

 全部建成污水处理厂, 污水处理率、 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也位居全省前列。

 积极推进晋江两岸综合开发, 规划建设泉商大厦、 世贸中心等晋

 江南岸综合商务区, 为周边产业型县市提供高品质的金融、 商贸、 科研及企业总部基地服务。

 同时发挥泉州 依山靠海沿江的地理优势和历史文化积淀, 建设滨江公园、 郑成功公园、 观音山公园、 东海海上公园, 着力打造高品质的人文景观公园和滨水城市景观带。

 3.以管理到位健康有序的软环境服务城市建设

  一是抓监管到位促保障。

 抓住项目 招投标的重点环节, 积极推进招投标改革,近年来在制度上创新设立小额工程随机抽取制度和预选承包商制度, 优化预选施工承包商、 预选招标代理机构、 预选造价咨询及预选监理单位名 录库等。

 一系列的创新做法有效保障招投标活动的公开、 公平、 公正进行, 摆脱“熟人经济” 束缚, 确保项目 建设成为阳光工程、 廉政工程。

 该做法得到福建省建设厅的充分肯定, 在全省广泛推广应用。

 同时严格设计变更管理, 规定设计变更必须通过专家咨询评估, 变更后的造价需委托中介部门以及上报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站两个单位进行审核。

 在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方面, 深入开展“两场联动” 检查和各项专项检查, 实施“优胜劣汰” 、 “奖优罚劣” 竞争机制, 编制《泉州市建筑工地文明施工图集》 。

 几年来泉州的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生产保持平稳运行态势, 圣湖经济适用房小区等 4 个项目 先后获得了 “鲁班奖” 。

 二是抓前期工作促开工。

 在每年年初, 围绕年度目 标任务制定科学合理的项目 施工计划, 实行倒计时施工。

 同时在年底提前抓好明年的预备项目 前期工作,邀请专家充分论证, 做精做实项目 前期准备, 待项目 酝酿成熟后即可转为新建项目 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保障了 项目 建设稳步、 有序进行。

 三是抓项目 融资保进度。

 2007 年以来,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泉州的项目建设资金瓶颈凸显, 泉州市建设局致力于探索破解项目 融资难题, 挖掘其直属的市住宅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的融资潜力, 通过资产划转、 专项资金注入、 赋予投资经营权及土地整理运营职能等多种形式扩大企业融资规模。

 通过召开项目 推介会, 向商业银行推介城建项目 , 成功融资 20 多亿元, 保障了 项目 建设资金及时到位, 顺利推进。

  四是抓项目 运作促推进。

 在项目 建设管理上, 创新实行“五个一” 工作机制,即(一个项目 、 一个项目 责任人、 一个工作班子、 一套工作机制、 一笔启 动资金)

 ,形成统一指挥、 分级负责、 协调有序的指挥体系。

 做到目 标要求明确、 时间节点明确、 有效防止责任缺失。

 同时, 把效能考核列为 干部培养的重要指标, 形成一...

推荐访问:城市发展工作总结例文—团委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 例文 团委